橈骨遠端骨巨細胞瘤切除后腕關節的重建_第1頁
橈骨遠端骨巨細胞瘤切除后腕關節的重建_第2頁
橈骨遠端骨巨細胞瘤切除后腕關節的重建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橈骨遠端骨巨細胞瘤切除后腕關節的重建

手術結束后,手和腳骨遠端腫瘤被切除,手和腳關節受損,患者的手腕關節功能喪失。移植腓骨上段恢復前臂及腕關節的完整性,重建關節功能,是目前治療橈骨遠端骨腫瘤及外傷性骨缺損的有效方法之一。2000年3月-2009年3月,我們收治31例橈骨遠端骨巨細胞瘤患者,行腫瘤擴大切除后,采用吻合血管的腓骨小頭移植修復橈骨遠端缺損,重建腕關節,獲得較好療效。報告如下。1臨床數據1.1功能損害表現本組男14例,女17例;年齡15~42歲,平均37.2歲。病程1個月~2年3個月,平均8個月。左側19例,右側12例?;颊咧饕R床癥狀為關節疼痛、腫脹及活動受限。腕關節背伸5~15°,平均10.7°;掌屈9~21°,平均14.2°;橈側傾斜0~10°,平均8.6°;尺側傾斜0~15°,平均7.9°。前臂旋前15~50°,平均28.7°;前臂旋后10~25°,平均16.5°。腕關節正側位X線片示橈骨遠端有溶骨性破壞,骨皮質膨脹變薄;腫瘤范圍為6.5cm3.5cm~8.0cm4.5cm。CT檢查示2例骨髓腔內破壞,6例病變累及骨皮質,4例可見軟組織腫塊。病理學檢查:1級5例,2級17例,3級9例。1.2腓骨的解剖和活檢全麻下,患者取仰臥位。首先,受骨區行腫瘤擴大切除后,于前臂及腕部中立位縱向牽拉,測量骨缺損長度,較尺骨近端關節面至橈骨近側截骨端增加0.3~0.5cm;本組骨缺損長度為10~15cm,平均12.7cm。供骨側大腿內收、屈膝及小腿內旋,以小腿中段為中心,作外側縱行切口,切口略長于擬切取腓骨段。沿腓骨長肌和比目魚肌間隙暴露腓骨外嵴,牽開前、后肌群,游離擬切取腓骨段,切斷其上各肌肉附著,包括在腓骨小頭及腓骨外側面的腓骨長肌、部分腓骨短肌、腓骨前側面的長伸肌及腓骨后面的長屈肌,同時切斷附著于腓骨小頭的股二頭肌腱。保留部分肌肉或其他軟組織,使之有0.5~1.0cm厚的“肌肉鞘”。盡量做到超半環形(即C形)游離。用電鋸或線鋸于骨膜下截斷擬切取腓骨段的遠端,離斷上脛腓關節,注意勿損傷從上脛腓關節稍下方骨間膜穿出的脛前血管。切斷并結扎腓骨段遠端的腓血管。向外牽拉腓骨段,沿腓血管逆行向上切開骨間膜,顯露腓骨段內側的腓血管,沿途結扎血管分支。外拉已松脫的腓骨瓣,牽開前、后肌肉,于比目魚肌和屈趾肌群間分離,繼續逆行沿腓血管向上,顯露脛后血管及其腓血管分叉部。未切斷血管之前,觀察已游離的腓骨上的肌肉斷面、骨膜及骨髓腔是否有出血,以檢驗腓動脈血流及腓骨的血循環情況。受骨區條件準備就緒后,于腓血管分叉根部離斷腓血管蒂,徹底游離腓骨。自腓骨近端關節面為起點,根據橈骨缺損長度,向腓骨小頭以遠行二次截骨。本組移植腓骨長度為9~16cm,平均11.8cm。鋼板固定腓骨與橈骨,將腓骨小頭納入腕關節囊內并成“尺偏角”,腓骨小頭周邊關節囊與腕關節囊壁縫合,必要時用螺釘將腓骨小頭與尺骨小頭暫時固定,重建關節囊壁及修復韌帶,將腓血管與受區橈動脈及頭靜脈作端端吻合。1.3術后處理術后石膏外固定腕關節于功能位。術后2周切口拆線,6周拆除石膏,鍛煉腕關節屈伸功能及前臂旋轉功能。1.4統計方法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包進行分析。組間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值<0.05為有統計學意義。2術后1年重建腕關節活動范圍本組患者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31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9年,平均4.5年。X線片檢查示移植腓骨均順利成活,骨愈合時間12~16周,平均13周。隨訪期間腫瘤無復發(圖1)。術后1年,重建腕關節活動范圍:背伸20~50°,平均29.0°;掌屈30~50°,平均35.0°;橈側傾斜10~20°,平均16.5°;尺側傾斜20~25°,平均23.5°。前臂旋前40~90°,平均68.3°;前臂旋后30~80°,平均59.6°。腕關節及前臂活動范圍與術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腕關節功能根據Krimmer等評分標準評定,獲優17例,良12例,滿意2例。3血管腓骨小頭移植重建術中的注意事項橈骨遠端是骨腫瘤好發部位,以骨巨細胞瘤多見,且具有不同程度的侵襲性,尤其是接近或侵犯橈骨遠端關節面時,單純行腫瘤刮除植骨治療后腫瘤易復發。Datta等曾采用凍干輻射滅菌同種異體骨加自體骨填充治療骨細胞瘤,術后腫瘤復發率達25%。如果完全切除橈骨遠端腫瘤段將形成大段骨缺損,并存在腕關節重建的問題。因腓骨小頭和橈骨遠端形狀相似,腓骨干和橈骨干直徑相近,為腓骨近端移植修復橈骨遠端提供了解剖學基礎,非血管化腓骨移植因需要爬行替代,骨愈合緩慢且易造成腓骨段骨折,因此以吻合血管的自體腓骨小頭移植能較好地解決以上問題。其優點在于:(1)自體腓骨獲取容易,組織相容性好,無排斥反應;(2)提供長節段移植填充材料,可保證腫瘤徹底切除后缺損的修復;(3)帶血管腓骨小頭移植后可以立即重建血循環,使傳統的植骨爬行替代轉化為骨折愈合過程。腓骨的血供包括來自腓動脈的滋養動脈、弓形動脈和來自膝下外動脈的干骺動脈,其中主要通過滋養動脈和弓形動脈到達腓骨的髓腔、骨膜和骨質,而干骺動脈僅供應腓骨近端5cm處。由于修復橈骨遠端骨巨細胞瘤所需腓骨較長,我們認為該手術的關鍵性血管是腓動、靜脈。根據臨床實踐觀察,我們發現只要保留腓動脈及弓形動脈骨膜支,即使不包括滋養動脈,移植腓骨段血供仍良好。我們認為術中應注意以下幾方面:(1)手術關鍵是徹底切除腫瘤段,切除范圍應包括距病變3cm的正常骨組織,以防止腫瘤復發。(2)既往我們曾采用克氏針或螺釘固定腓骨小頭與尺骨遠端,但術后前臂旋轉功能恢復欠佳。因此,術中切取腓骨小頭時應盡量多攜帶周圍的關節囊及韌帶結構,再與受區殘余關節囊縫合,重建后較正常橈骨長0.5cm,避免了移植后腕關節發生半脫位,功能恢復較好。(3)我們認為切除腓骨近端后,對成人不會產生明顯影響;但兒童腓骨遠端骨骺仍在繼續發育,腓骨近端切除后,有可能導致骨骺線的上移,進而影響踝關節功能。故我們主張腓骨遠端至少保留全長的1/4~1/3,必要時加骨栓或螺釘固定,以免術后影響踝關節的穩定性。(4)對于選擇哪一側腓骨作為供骨目前存在爭議,因為腓骨頭關節面與原橈腕關節面較相似的解剖特點,故我們傾向于取同側腓骨。橈骨遠端關節面具有掌偏角(10~15°)和尺偏角(20~25°),重建腕關節時,應使腓骨頭關節的斜面與其作相似的傾斜,而同側的腓骨頭關節面傾斜角度與其較近似。同時,為使腓骨血管與受區血管便于吻合,固定腓骨時宜將腓骨的內后面朝向前臂的掌側,因此切取同側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