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區屆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一模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上海市松江區屆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一模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上海市松江區屆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一模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上海市松江區屆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一模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上海市松江區屆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一模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上海市松江區屆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一模考試歷史試題(滿分100分,完卷時間60分鐘)2024.12考生注意:1.本考試設試卷和答題紙兩部分,試卷包括試題與答題要求,所有答題必須涂(選擇題)或寫(非選擇題)在答題紙上,做在試卷上一律不得分。2.答題前,務必在答題紙上填寫學校、班級、姓名和考號。3.答題紙與試卷在試題編號上是一一對應的,答題時應特別注意,不能錯位。1.官員選拔與管理官員的選拔與管理是國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治理的必要前提。(一)中國古代選官制度因時而異,幾經嬗變,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1)根據所學知識,完成下列結構示意圖。A.科舉B.九品正中C.察舉①:____②:____③:____(2)中國古代王朝十分重視官員的管理。下列符合這一觀點的史實有()(雙選)A.秦漢推行“上計”制度 B.唐朝首創了武舉和殿試C.宋朝“取士不問家世” D.明朝設立都察院和六科(二)19世紀中后期,英國首先建立了文官制度。1.通過建立適當的考試系統,選拔能干的人才從事公共服務。2.成績突出的公共服務人員可以得到晉升,能夠勝任工作的人員可以得到最高獎勵,以此鼓勵公共服務人員勤勉的工作態度和進取心。——《關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報告》(1854年)(3)根據材料,文官制度與科舉制的共性之處有()(雙選)A.考試錄用 B.注重才能 C.治理高效 D.穩定政權(三)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逐步走向公平科學。(4)請將下列事件與意義一一對應。(四)對于官員的選拔與管理,有學者指出:我國歷史上形式多樣的選賢任能方式,自戰國秦漢以后推動了階級、階層的流動,囊括了許多優秀人才服務于國家。……任能中的循名責實、嚴格考核與問責制,是管理人才、提高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但用人不公、任人唯親、任人唯近、用人體制渙散以至國家用人權力的喪失也是王朝不治而亂的歷史教訓。——卜憲群:《我國歷史上的國家治理》(5)綜上,從國家治理視角談談你對官員選拔與管理的認識。【答案】(1)①.C②.B③.A(2)AD(3)AB(4)①B;②A;③C.(5)在國家治理中,建立公正、科學、嚴格的官員選拔與管理制度是至關重要的,其中選拔機制也可以互相借鑒、學習。通過合理的選拔機制促進社會流動,選拔優秀人才,并通過有效的管理機制確保官員認真履行職責,能夠提高國家治理能力,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繁榮。反之,若選拔和管理制度出現問題,將會引發一系列社會和政治問題,甚至導致國家的衰敗。【解析】【小問1】根據所學可知,兩漢時期實行征名士、舉孝廉,是①察舉制,C正確;魏晉南北朝,論人才,問中正,是②九品中正制,B正確;隋唐至清,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是③科舉制,A正確。【小問2】本題是多項選擇題。時空是古代(中國)。依據材料“中國古代王朝十分重視官員的管理”,結合所學秦漢時期,中央和地方官員每年都要定期上呈計簿向中央匯報情況,稱為“上計”“上計”制度有利于加強對官員的管理,A項正確;明朝設立都察院和六科,都察院和六科都是監察機構,有利于加強對官員的管理,D項正確。唐朝首創了武舉和殿試,屬于科舉制度的完善,與官員管理無關,排除B項;宋朝“取士不問家世”,屬于科舉制度的完善,與官員管理無關,排除C項。故本題選AD項。【小問3】本題是多項選擇題。時空是19世紀中后期(英國)。根據材料“考試”“人才”“公共服務”“勝任工作”可知,這份報告是為建立常任文官制度而作,目的是選拔能夠勝任公共服務工作的人才,認為應該通過公開競爭考試選拔人才,要建立完整的獎罰制度來激勵文官的工作。因此,這份報告的核心思想是:考試錄用,獎勵能者。而科舉制度就是通過考試來達到選賢舉能的作用,因此文官制度與科舉制度的共性之處是考試錄用和注重才能,AB項正確。材料中并未提及英國文官制度在治理效率、穩定政權方面的內容,且從材料內容無法推斷出其與科舉制在這兩方面存在共性,排除CD項。故本題選AB項。【小問4】本題是最佳選擇題。時空是清末、近代、現代(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04年初,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學堂選官制度由此正式設立,①處填寫B;北洋政府時期,選拔官員主要采用考試和甄別兩種方式。1913年初,北洋政府頒布了《文官考試法草案》等法案,這是文官考試制度建立標志,②處填寫A;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管理制度形成過程中,建立和推行公務員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1993年,公務員制度開始推行。隨后,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建立。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標志著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③處填寫C。【小問5】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官員選拔與管理的積極作用(推動階級流動、選拔人才、考核問責等)和消極作用(用人不公、不治而亂等)。從國家治理的重要性入手,答案闡述合理的官員選拔與管理制度對國家的重要意義,例如可以促進社會公平、選拔優秀人才為國家服務等:同時也要注意到官員選拔與管理的消極作用:題干中也給出了中外選官制度相互借鑒的內容,從中也可以總結相關啟示。2.移民與文化自古以來,人類在不斷的遷徙中求生存、謀發展。(1)印歐人的遷徙推動了亞歐大陸幾個重要文化區域的形成和發展。請把下列名稱與圖中序號一一匹配。A.雅利安人B.赫梯人C.波斯人D.希臘人(2)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2世紀與3至6世紀,亞歐游牧民族先后兩次大遷徙。其帶來的區域文化影響有()(雙選)A.改變亞歐大陸政治格局 B.形成了“希臘化世界”C.促進本民族文化的發展 D.改變了美洲人口結構(3)下圖為世界人口大遷徙流動方向示意圖,導致這一歷史變化的因素有(三選)()A.新航路開辟 B.三角貿易 C.經濟全球化 D.物種外傳(4)綜合上述材料,從文化交流的視角,談談你對移民這一歷史現象的認識。【答案】(1)①D②B③C④A(2)AC(3)ABC(4)移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從古至今,印歐人的遷徙、歐亞游牧民族的大遷徙以及新航路開辟后的世界人口大遷徙等,都在不斷地推動著文化的傳播和融合,這是一個復雜而又漫長的過程。移民在遷徙過程中,將自己的文化帶到新的地區,與當地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響,促進了文化的多樣性和創新性。同時,移民也會因新環境的影響而對自身文化進行調整和發展,這種文化的動態變化不斷豐富著人類的文化寶庫。【解析】【小問1】本題是匹配題。首先解讀地圖,得出關鍵信息“巴爾干半島”“小亞細亞”“伊朗高原”“印度河、印度半島”,再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答題。公元前2000年左右進入巴爾干地區的印歐人與當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臘人,故D與①相匹配。公元前17世紀,赫梯人在小亞細亞建立赫梯帝國,多次入侵兩河流域,一度占領巴比倫城,并于公元前14世紀進入鼎盛時期,故B與②相匹配。公元前6世紀,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征服了東到印度河流域,西到巴爾干半島北部,包括埃及在內的廣大地區,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故C與③相匹配。雅利安人從印度河流域推進到恒河流域,把馬和鐵等帶到印度,故A與④相匹配。【小問2】本題是雙選題。時空是公元前

2

世紀至公元

2世紀、3至6世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一方面改變了亞歐大陸從東到西的政治格局;另一方面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促進了本民族文化的發展,選項A、C正確;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去世,其部下陷入混戰,帝國逐漸分裂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國和馬其頓王國三個主要國家,這些區域被統稱為"希臘化世界",這與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無關,排除B項;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不涉及美洲地區,排除D項。故本題選A、C項。【小問3】本題是多項選擇題。時空是近代、現代世界。根據地圖可知,歐洲人口遷徙至北美、南美洲;非洲人口也向北美、南美洲遷徙;與此同時世界各地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遷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世界各地人們的往來,推動了人口的遷移。新航路開辟后的100年間,隨著歐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減少90%-95%。與此同時,歐洲人大批來到美洲,并把非洲黑人作為奴隸販賣到美洲,選項A、B正確;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跨國公司在生產和服務貿易領域扮演了重要角色,其推動的勞動力的全球流動是現代社會人口遷徙的一個重要特征,選項C正確;物種外傳是新航路開辟帶來的結果之一,它本身不是人口遷徙的主要原因,排除D項。故本題選A、B、C項。【小問4】本題是認識啟示類題。結合前面幾小問的內容,首先要回答移民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接著分析移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從文化傳播角度,移民將自身文化帶到新地區,如印歐人遷徙帶來不同文化的傳播。從文化融合角度,移民與當地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響,促進文化融合,例如歐亞游牧民族大遷徙過程中與當地文化的融合。從文化創新角度,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能產生新的文化元素,豐富文化多樣性,新航路開辟后世界人口大遷徙帶來不同文化的碰撞與創新。從文化自我調整角度,移民會因新環境影響對自身文化進行調整和發展,進而豐富人類文化寶庫。3.所有歷史敘述在本質上都是對歷史的解釋,即便是對基本事實的陳述也包含了陳述者的主觀認識。對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敘述,在不同的教科書中有著各自的表述。材料一新文化運動①是徹底地反對封建文化的運動。在②民國初年政治黑暗、群眾思想蒙昧落后的狀況下,新文化運動③起了震古鑠今、振聾發聵的思想解放作用。……新文化運動④從北京、上海等地開始,很快傳播到許多地方,它的影響也越來越深入。——沈起煒主編:《高級中學課本歷史(下冊)》(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材料二新文化運動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還促進了民眾的覺醒,喚起了人們對國家政治事務的關心。新文化運動也是一場全面的文化轉型運動,它對中國的政治、思想、倫理、觀念、文學、藝術等方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場文化革新,為中國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模式。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化的批判,也有一定的片面性。這種形式主義的偏向,產生了許多消極的影響。——朱漢國主編:《歷史必修第三冊》(人民出版社2008年)材料三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積極宣傳新思想、新文化,強調了文化的時代性和不同社會發展程度的差異性,擴大了新文化的影響,進一步傳播了與傳統文化徹底決裂的新文化精神,其主流無疑是正確的,但他們忽視甚至否定文化的傳承性和民族性,存在著絕對化、簡單化的傾向。——余偉民主編:《高中歷史》(高中三年級實驗本)(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年)材料四在《新青年》的有力推動下,各地擁護新文化運動的刊物紛紛出版,使全國報刊面貌為之一新。婦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號的提出,也使這場運動所涉及的內容遠比辛亥革命時期更為廣泛和深刻。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推動思想文化革新,有著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張海鵬、徐藍主編:《中外歷史綱要(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年)(1)材料一的歷史敘述中,屬于史實陳述的是()(單選)A.① B.② C.③ D.④(2)相較于材料一,材料二歷史敘述中提供了哪些評價新文化運動的新視角?(3)相較于材料二,材料三的歷史敘述中提供了哪些新解釋?(4)相較于上述三則材料,材料四中的歷史敘述發生了怎樣的轉向?(5)綜合上述材料中不同教科書對新文化運動的敘述,談談你對歷史敘述的認識。【答案】(1)D(2)民眾覺醒角度,喚起了人們對國家政治事務的關心;文化轉型角度,在文化的多個領域產生影響;局限性角度,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化的批判存在片面性,產生了消極影響。(3)新文化運動主流正確和存在局限性的深層原因:宣傳新思想、新文化時注重文化的時代性和不同社會發展程度的差異性;存在忽視甚至否定文化傳承性和民族性的絕對化、簡單化傾向。(4)轉向強調新文化運動在推動社會變革方面的具體表現,如推動各地刊物出版,使報刊面貌一新;突出新文化運動在社會生活方面的影響,如提出婦女解放等口號,涉及內容更廣泛深刻;強調新文化運動對思想解放的重大意義,如高舉民主與科學旗幟推動思想文化革新(5)歷史敘述包含史實與解釋,不同敘述受多種因素影響;多種敘述有助于全面認識歷史,但需辨析主觀性;治史應追求客觀全面,基于史實并關注不同視角,以接近歷史真相。【解析】【小問1】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新文化運動從北京、上海等地開始”,這是對新文化運動發生地點的客觀描述,屬于史實陳述,D項正確;“新文化運動是徹底地反對封建文化的運動”,這是對新文化運動性質的一種評價,屬于作者的主觀認識,排除A項;“民國初年政治黑暗、群眾思想蒙昧落后”,這是對當時社會背景的一種描述,但其中“黑暗”“蒙昧落后”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排除B項;“新文化運動起了震古鑠今、振聾發聵的思想解放作用”,這是對新文化運動作用的一種評價,屬于主觀認識,排除C項。故選D項。【小問2】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明確材料一中對新文化運動的評價要點,如反封建性質、思想解放作用和傳播情況等。材料二提到新文化運動是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促進民眾覺醒,喚起對國家政治事務的關心。強調新文化運動是全面的文化轉型運動,對中國文化多領域產生深刻影響,并提供新發展模式。指出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化批判存在片面性,產生消極影響。通過對比兩則材料得出答案:從民眾覺醒角度看,材料二強調新文化運動喚起民眾對國家政治事務的關心,這是材料一未提及的。從文化轉型角度講,材料二提出新文化運動是全面文化轉型且為中國文化發展提供新模式,材料一未涉及。在局限性角度,材料二詳細指出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化批判的片面性和消極影響,比材料一更深入。【小問3】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近代中國。通過解讀材料三可知,新文化運動倡導者在宣傳新思想、新文化的同時,強調了文化的時代性和不同社會發展程度的差異性;材料三指出新文化運動在擴大影響的同時,存在忽視甚至否定文化傳承性和民族性,有絕對化、簡單化傾向的局限性。通過對比材料二可知,材料三在解釋新文化運動主流正確和局限性時,更深入地分析了其產生的原因,即宣傳新思想、新文化時注重文化的時代性和不同社會發展程度的差異性;存在忽視甚至否定文化傳承性和民族性的絕對化、簡單化傾向。【小問4】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材料一強調新文化運動是反封建文化的運動,在民國初年起到思想解放作用,并迅速傳播。材料二指出新文化運動是思想解放運動,促進民眾覺醒,是全面的文化轉型運動,但對傳統文化批判有片面性。材料三在肯定新文化運動宣傳新思想的同時,指出其存在忽視文化傳承性和民族性的傾向。材料四著重強調新文化運動在推動社會變革方面的具體表現,如推動各地刊物出版,使報刊面貌一新。突出新文化運動在社會生活方面的影響,如提出婦女解放等口號,涉及內容更廣泛深刻。強調新文化運動對思想解放的重大意義,如高舉民主與科學旗幟推動思想文化革新。【小問5】本題是認識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材料一強調新文化運動的反封建性質和思想解放作用;材料二突出新文化運動對民眾覺醒和文化轉型的促進作用,同時指出其對傳統文化批判的片面性;材料三在肯定新文化運動宣傳新思想的同時,指出其存在忽視文化傳承性和民族性的傾向;材料四則著重闡述新文化運動在社會變革、社會生活和思想解放方面的具體表現和重大意義。每則材料都在陳述新文化運動相關事實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評價和解釋。不同教科書的作者、編寫時間、編寫目的等因素導致了對新文化運動敘述的差異。多種敘述有助于全面認識歷史,通過對比不同的歷史敘述,可以從多個角度了解新文化運動;但需辨析主觀性,要注意不同敘述中的主觀成分,避免盲目接受;治史應追求客觀全面,歷史研究應基于史實,綜合考慮不同角度,以接近歷史真相。4.技術與生活歷史上的技術變革層出不窮,人類社會生活也豐富多彩。材料一一女必有一針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來一耜一銚,若其事立;……不爾而成事者,天下無有。——《管子·海王》(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生產與勞作方式主要是(雙選)()A.集體勞作 B.青銅農具 C.男耕女織 D.鐵制工具材料二若地勢阻隔,不能相通,故必鐵路成,則萬里之外,旦夕可至;小民生業,靡不流通;……風俗之陋,靡不盡除。——張騫《代鄂督條陳立國自強疏》(1895年)且今物質修明,尤尚機器,辮發長重,行動搖舞,誤纏機器,可以立死,……辮發與機器不相容也。——《康有為政論集》(1898年)(2)根據材料二,概括技術變革對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影響。材料三幾乎包括工業中的一切工作在內,都需要有相當的文化程度……都需要一定的技能和常規性,而要達到這一點就要求工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1845年)(3)結合所學,概述你對恩格斯這段話的理解。材料四現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引領了社會生產新變革,創造了人類生活新空間,拓展了國家治理新領域,極大提高了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互聯網讓世界變成了“雞犬之聲相聞”的地球村,相隔萬里的人們不再“老死不相往來”。——《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2015年12月16日)“一部手機走天下”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人出行時選擇的方式。但是,社會信息化也帶來種種弊端。它使保護個人隱私變得越來越困難,甚至影響著個人生命財產安全,各種各樣的計算機病毒、手機病毒讓人防不勝防。——《中外歷史綱要》(下)(2023年版)(4)綜合上述材料與所學,你如何看待技術與生活?【答案】(1)CD(2)影響:交通方面:鐵路的出現使遠距離交通更加便捷,促進了人員和物資的流通,加強了地區之間的聯系。風俗習慣方面:技術變革沖擊了傳統的風俗習慣,如機器的使用使得人們對長辮等傳統發式提出質疑,認為其與機器不相容,有利于移風易俗觀念的傳播。(3)理解: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工業生產中的工作需要工人具備一定的文化程度和技能。這是因為機器大工業生產具有高度的復雜性和精確性,對工人的操作要求更高。工業革命推動了生產力的巨大進步,生產過程越來越需要有知識、有技能的勞動者。這反映了工業革命促使社會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發生變化,推動了教育等相關領域的發展,也說明生產力的進步會對勞動力素質提出新的要求。(4)積極影響:從古代的男耕女織工具促進了傳統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到近代交通技術和機器工業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觀念,再到現代互聯網技術使世界變成地球村,極大地便利了人們的生活,拓展了人們的生活空間。技術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