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過程中人體機能變化規律改_第1頁
運動過程中人體機能變化規律改_第2頁
運動過程中人體機能變化規律改_第3頁
運動過程中人體機能變化規律改_第4頁
運動過程中人體機能變化規律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運動過程中人體機能變化規律

一、賽前狀態概念:人體參加比賽或訓練前,身體的某些器官和系統會產生的一系列條件反射性變化,這種特有的機能變化和生理過程稱為賽前狀態。(一)賽前狀態的特征及其產生機理表現:神經系統興奮性提高、物質代謝加強、體溫升高及內臟器官活動增強。如:心率和呼吸頻率↑、動脈血壓↑、汗腺分泌↑

第一節賽前狀態與準備活動

賽前反應的大小:與比賽性質、運動員的比賽經驗和心理狀態有關。比賽規模越大,離比賽時間越近,賽前反應越明顯。運動員情緒緊張、訓練水平低、比賽經驗不足也會使賽前反應增強。賽前動脈血壓賽前脈搏

賽前狀態產生的機理:場地器材觀眾+→條件反射音響由于這些生理變化是在比賽或訓練的自然環境下形成的,所以其生理機理屬自然條件反射。

比賽或運動時肌肉活動的生理變化(二)賽前狀態對運動能力的影響及調整

1.準備狀態型2.起賽熱癥型3.起賽冷淡型1.準備狀態型特點: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適度提高,植物性神經系統和內臟器官的惰性得到一定的克服有利于發揮機體工作能力和運動成績的提高

常見:優秀運動員

2.起賽熱癥型特點: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過高,表現為過度緊張,常有寢食不安、四肢無力、全身微微顫抖、喉嚨發堵等不良生理反應,工作能力和運動成績下降。常見:初次參加比賽的年輕選手,或參加特別重大的比賽,或運動員過分重視比賽結果。3.起賽冷淡型特點:賽前興奮性過低,引起超限抑制,表現為對比賽淡漠、渾身無力,不能在比賽時充分發揮機體工作能力。

通常是第二種類型的繼發反應措施:(1)要求運動員不斷提高心理素質,正確對待比賽;(2)組織運動員多參加比賽,增加比賽經驗;(3)進行適當形式和強度的準備活動,如果運動員興奮性過低,可做些強度大的練習,如果運動員興奮性過高,準備活動的強度可小些,安排一些輕松的和轉移注意力的練習和活動。二、準備活動

概念:指在比賽、訓練和體育課的基本部分之前進行的身體練習。1.準備活動的生理作用(1)調整賽前狀態(2)克服內臟器官生理惰性(3)提高機體的代謝水平,使體溫升高(4)增強皮膚的血流量有利于散熱,防止正式比賽時體溫過高。三種不同情況下跑100米及400米成績的比較

跑距離受試者不做準備活動蒸汽浴后做準備活動后體溫成績體溫成績體溫成績100米GBPHOL37.3oC37.2oC36.6oC12”712”712”438.2oC38.0oC37.8oC12”612”312”338.1oC38.1oC38.8oC12”212”111”9400米GBPHOL37.3oC37.03oC36.0oC59”257”254”038.8oC38.0oC37.1oC58”857”056”038.4oC38.4oC38.3oC56”255”452”2準備活動作用的生理機理

B.另外,在每次訓練或比賽前做準備活動,也會形成條件反射。所以,準備活動所產生的生理效應也有條件反射的作用。A.準備活動←神經中樞產生興奮性提高的痕跡(后作用)→正式比賽時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處于最適宜水平,調節功能得到改善,內臟器官的機能惰性得到克服,新陳代謝加快,有利于機體發揮最佳機能水平。準備活動的生理負荷強度:45%VO2max強度、心率達100-120次/分時間:10-30分鐘此外,還應根據項目特點、個人習慣、訓練水平和季節氣候等因素適當加以調整,通常以微微出汗及自我感覺已活動開為宜。間隔時間:一般不超過15分鐘。在一般性教學課中2-3分鐘。準備活動后間隔45分鐘,其痕跡效應將全部消失。第二節進入工作狀態與穩定工作狀態

一、進入工作狀態

概念:在進行體育運動時,人的機能能力逐漸提高的生理過程和機能狀態叫進入工作狀態。(一)產生進入工作狀態的機理1.反射時(物理惰性)

2.內臟器官的生理惰性(二)影響進入工作狀態的因素

影響因素:工作性質、個人特點、訓練水平、工作強度及當時機體的機能狀態。肌肉活動越復雜→進入工作狀態的時間越長;訓練程度低→進入工作狀態的時間長;訓練水平提高→進入工作狀態的時間短;工作強度越高→進入工作狀態的時間就越短。此外,年齡和外界因素也能影響進入工作狀態的時間。兒童少年進入工作狀態的時間比成人短。場地條件好、氣候溫暖適宜以及良好的賽前狀態和充分的準備活動均能縮短進入工作狀態的時間。(三)生理“極點”與“第二次呼吸”

1.生理“極點”及產生機理

概念:在進行劇烈運動開始階段,內臟器官的活動滿足不了運動器官的需要,出現一系列暫時性生理機能低下綜合癥。呼吸困難、胸悶、肌肉酸軟無力、動作遲緩不協調、心率劇增及精神低落等癥狀,這種機能狀態稱為“極點”。原因:內臟器官的機能惰性與肌肉活動不相稱,①運動開始時供氧不足;②大量乳酸積累使血液pH值朝酸性方向偏移。→大腦皮質運動動力定型暫時遭到破壞。2.“第二次呼吸”及產生的機理

概念:“極點”出現后,植物性神經與軀體神經系統機能水平達到了新的動態平衡,生理機能低下綜合癥癥狀明顯減輕或消失,這時,人體的動作變得輕松有力,呼吸變得均勻自如,這種機能變化過程和狀態稱為“第二次呼吸”。原因:①運動中內臟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服,氧供應增加,乳酸得到逐步清除;②運動速度暫時下降,使運動時每分需氧量下降,以減少乳酸的產生,機體的內環境得到改善,被破壞了的動力定型得到恢復。3.影響“極點”與“第二次呼吸”的因素

影響因素:運動項目、運動強度和訓練水平,準備活動、賽前狀態及呼吸方式等。中長跑項目反應較明顯;運動強度越大,訓練水平越低,“極點”出現得越早,反應也越強烈,“第二次呼吸”出現得也愈遲。減輕“極點”反應的主要措施:①繼續堅持運動;②適當降低運動強度;③調整呼吸節奏,尤其要注意加大呼吸深度。二、穩定狀態

概念:在運動過程中,進入工作狀態結束后,人體的機能水平和工作效率在一段時間內處于一種動態平衡或相對穩定狀態。分類:真穩定工作狀態、假穩定工作狀態(一)真穩定工作狀態(二)假穩定工作狀態(一)真穩定工作狀態概念:在進行強度較小、時間較長的運動時,進入工作狀態結束后,機體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動態平衡,這種狀態稱為真穩定工作狀態。表現:肺通氣量、心率、心輸出量、血壓及其他生理指標保持相對穩定,運動中的能量供應以有氧供能為主,乳酸堆積較少,血液中酸堿平衡不致受到擾亂,運動的持續時間較長,可達幾十分鐘或幾小時。(二)假穩定工作狀態

概念:當進行強度大、持續時間較長的運動時,進入工作狀態結束后,吸氧量已達到并穩定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滿足機體對氧的需要,這種機能狀態為假穩定工作狀態。表現:乳酸的產生率大于清除率,使血乳酸增加,pH值下降,心率、血壓、肺通氣量和呼吸頻率等生理功能基本達到極限

(三)“第一拐點”與“第二拐點”

應用動態數學建模分析法研究表明,人體在運動過程中,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的機能變化表現出兩個明顯的拐點:

“第一拐點”:標志進入工作狀態(動員階段)結束、穩定工作狀態開始。“第二拐點”:標志穩定工作狀態結束、人體整體工作效率明顯下降、疲勞開始。第三節運動性疲勞

一、運動性疲勞的概念疲勞:機體生理過程不能持續其機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維持預定的運動強度。運動性疲勞:指在運動過程中,機體的機能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維持在特定水平上的生理過程。二、運動性疲勞的產生機理

自從19世紀80年代莫索開始研究疲勞以來,人們對運動性疲勞產生的機理提出多種假說,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幾種:

(一)“衰竭學說”(二)“堵塞學說”(三)“內環境穩定性失調學說”(四)“保護性抑制學說”(五)“突變”學說三.不同類型運動疲勞的特征

四、運動性疲勞的判斷

(一)測定肌力評價疲勞1.背肌力與握力測定方法:早晚各測一次,求出其數值差。判斷方法:如次日晨已恢復,可判斷為正常。2.呼吸肌耐力測定方法:連續測5次肺活量,每次間歇30秒。判斷方法:疲勞時肺活量逐次下降(二)測定神經系統機能判斷疲勞1.膝跳反射閾值:疲勞時閾值升高。2.反應時:疲勞時反應時延長。3.血壓體位反射:受試者坐位靜息5分鐘后,測安靜時血壓,隨即仰臥3分鐘,然后將受試者扶成坐姿(推受試者背部,使其被動坐起),立即測血壓,每30秒測一次,共測2分鐘。若2分鐘以內完全恢復,說明沒有疲勞,恢復一半以上為輕度疲勞,完全不能恢復為重度疲勞。(三)測試感覺機能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