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傳統康復方法學概述(改)_第1頁
第一章 傳統康復方法學概述(改)_第2頁
第一章 傳統康復方法學概述(改)_第3頁
第一章 傳統康復方法學概述(改)_第4頁
第一章 傳統康復方法學概述(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傳統康復方法學概述

陳立典福建中醫藥大學校長男,福建政和人,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醫學博士學位,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學術兼職中國針灸學會副會長福建針灸學會會長福建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全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管理事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針灸學會針灸康復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美國雪蘭多大學客座副研究員陳立典研究方向及成果長期從事中醫康復臨床與基礎研究、康復護理研究以及中醫康復教學體系改革,主編《康復護理學》、《康復醫學基礎》、《傳統康復方法學》等多部教材,發表論文40余篇,論文中有關偏癱的現代評價以及針刺治療的新思路、肩手綜合征的評估與中醫治療內容多次為國內同行引用,其中有關針刺作為外周感覺輸入的臨床應用論點為《針灸的科學基礎》引用,是現代治療偏癱的代表之一。獲優秀博士論文二等獎1項,省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獎二等獎1項,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1項。掌握傳統康復方法的定義、傳統康復方法學的理論基礎;熟悉傳統康復方法與現代康復方法的聯系與區別、傳統康復方法的優勢所在;了解傳統康復方法的起源與發展、循證醫學在傳統康復方法中的應用。導學傳統康復方法指在中醫理論指導下,于傷病早期介入,以保存、改善和恢復患者受傷病影響的身心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為主要目的的一系列傳統治療方法和措施;包括中醫針灸、推拿、中藥內外治法以及傳統太極拳、八段錦等。第一節傳統康復方法學概述歷史階段先秦時期

漢魏、南北朝時期

隋唐時期

宋、金、元時期

明、清時期

建國以后第二節傳統康復方法的起源與發展相同二者臨床目的一致都在于治愈傷、病同時,最大限度地保存和恢復受傷病影響的功能和能力;二者采用治療方法的核心點一致即功能訓練區別第三節傳統康復方法與現代康復方法的聯系與區別建立在現代科學和現代醫學的基礎之上;主要采用以PT、OT、ST為核心的功能訓練;理論基礎是神經、運動生理學、功能解剖學、人體發育學。現代康復方法以中醫學的基礎理論為指導,綜合運用傳統康復方法,具有能防治能養的特點,可用之于常人保健、老年養生、也能有效地用之于殘疾、慢性病、老年病的康復和病后養生。傳統中醫康復方法,主要是調動人體自然康復能力,它所采用的藥物多來自天然植物,對人體沒有傷害。傳統康復的其他方法,也多取材于自然、存在于社會之中和人體自身。傳統中醫康復方法簡便而易行,既適于建立正規的康復機構,也可因地制宜,開展社區康復工作。傳統康復方法傳統康復方法與現代康復方法的結合,是我國康復醫學發展的導向,是現代康復醫學的模式。在康復醫療的工作中,只有融合中醫康復醫學的優點,吸收現代醫學的先進技術,發揮傳統醫學的康復優勢,才能提高臨床康復的水平,推動我國現代康復醫學事業的蓬勃發展。發展趨勢整體康復與辨證康復相結合預防與臨床康復相結合內治與外治相結合自然康復與自療康復相結合低成本、廣覆蓋、技術實用第四節傳統康復方法的特色和優勢循證醫學方法的引入將給傳統康復方法學臨床實踐注入新的活力,也將給傳統康復方法學的科研工作帶來新的局面,進一步提高傳統康復方法學臨床科研水平,加快傳統康復方法學發展的進程。第五節循證醫學在傳統康復方法中的應用一、實踐循證醫學的目的二、引入循證醫學的意義三、循證醫學的應用傳統康復方法學是以中醫學理論為指導。其理論與臨床都貫穿著三個基本觀點:一是整體觀,二是辨證觀,三是功能觀。這三個基本觀點是前人經過長期的康復醫療實踐,在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的思想指導下逐步總結出來的,對康復醫療的臨床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而“正氣為主”、“雜合而治”、“治未病”則是三個基本觀點在方法論上的進一步體現。第六節傳統康復方法學的理論基礎天人相應觀人和自然都是由“氣”所構成,人處于天地之間,生活于自然環境之中,是自然界組成的一個部分;人與自然息息相關,人的一切活動都受制于陰陽五行的法則,并遵循著自然的運動變化規律。一、整體觀對生命起源的認識“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天人相應,順應自然“順四時而知寒暑”,“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明確提出養生原則和方法精神調攝,起居養生,飲食養生,房事養生,導引按蹺等生命的起源和運動的認識“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之生也,氣之聚也”“氣聚則為生,散則為死”“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天人相應生命與宇宙、自然、社會相關“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脾旺于長夏,腎旺于冬”《內經》“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內經》“月始生,則血氣始精…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陰而調剛柔,如是避邪不至,長生久視”《內經》《內經》把人和賴以生存的自然界看做一個統一的、隨時空推移不斷運動變化著的整體。天地是統一的整體。《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言道:“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意思是我們的上面是天,下面是地,泛指我們生存的自然界空間。認為風、熱、火、濕、燥、寒六氣的運動變化形成了春、夏、長夏、秋、冬這幾個季節,使得地面上產生了萬物、生命。這些生命現象在地面上經歷著“生、長、化、收、藏”或“生、長、壯、老、已”的生命過程。《內經》的指導思想—整體恒動觀人體也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中醫學把人的形體結構、功能活動、精神情志、自然現象進行了一個廣泛的歸類,強調肝、心、脾、肺、腎五臟之間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所以當我們面對一個疾病時,不僅要考慮是哪一臟出了問題,而且要考慮這一臟和其他臟之間的相互關系。“五臟相通,移皆有次。”所以說中醫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考慮到整體的協調和平衡。“人與天地相應”。氣溫如果超過60℃,人就很難存在了。所以天地是人的生命產生和存在的基礎條件。人和天地的關系是“人應天”。《素問·六微旨大論》中講:“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忽視這個變化是不行的。對同一個感冒,中醫學會因四時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它是從動態變化中來審視和處理人的疾病的。人與社會一體觀認為人與社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王氏醫存》:“伶俐子弟,授讀嚴師,敏慧童婦,歸奉惡姑:詬責日甚,則變為癡呆”。社會環境的各種因素,都可以影響情緒,進而影響臟腑的生理功能。形神一體觀“形”指形體結構,包括五臟六腑、經絡、四肢百骸等組織結構和氣血津液等基本營養物質;“神”是機體生命及情感意識的體現,是人體精神、意識、知覺、運動等一切生命活動的最高主宰。人體是形與神的統一體。形神合一理論廣義:各種生理活動神為生命之主狹義:精神、意識、思維形為生命之基“肝藏血,血舍魂…腎藏精,精舍志”“神者,精也,保精則神明,神明則長生”形神統一在養生上的意義1.守神以全形,神明則形安(1)清靜以養神

(2)四氣調神(3)氣功練神(4)修性怡神2.保形以全神:保養精血病治異同同病異治表現相同的疾病,可因人、因時、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的發展、病機的變化、正邪的消長等差異,采取不同治法的治療原則。異病同治表現不同的疾病,由于發病機理相同,采取相同治法的治療原則。異法方宜二、辨證觀比如說一次來了5個病人,可能我開的藥都是一模一樣的,這時病人會覺得很奇怪,我是高血壓,他是失眠,憑什么給我們開一樣的藥?可是從脈象上,這幾個人是同一個“證”,所以這叫做“異病同治”。而有的人可能病癥表現都一樣,來的都是頭痛,但用藥未必一樣。在中國古代名醫華佗身上就發生過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