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呼吸道病毒感染及中醫藥治療介紹_第1頁
常見呼吸道病毒感染及中醫藥治療介紹_第2頁
常見呼吸道病毒感染及中醫藥治療介紹_第3頁
常見呼吸道病毒感染及中醫藥治療介紹_第4頁
常見呼吸道病毒感染及中醫藥治療介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常見呼吸道病毒感染及中醫藥治療第一部分概述一、呼吸道病毒疾病的防治是世界性難題病毒引發的疾病多含有傳染性強、流行面廣、死亡率高等特點,隨著世界一體化的形成,病毒傳輸更加緊速,影響更加廣泛,因此防治病毒性疾病是世界性難題,也是國家的重大需求。呼吸道病毒感染是臨床最為常見的、影響面最大的一類病毒感染性疾病,現在呼吸道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存在諸多局限性。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每年全球約有10-20%的人感染流感。其中暴發的H1N1甲型流感造成全球最少20萬人死于呼吸道疾病。對流感的防治重要以抗病毒藥品及特異性疫苗的研制與應用為主,但以達菲為代表的抗流感藥品多存在治療局限性、耐藥性、不良反映等問題,疫苗也只是針對現在流行的病毒類型有防御作用,對發生變異的病毒無防止作用。現在,正式上市的抗流感藥品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以金剛烷胺和金剛乙胺為代表的離子通道阻斷劑;一類是神經氨酸酶克制劑。由于現有藥品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使得流感病毒發生變異,對這些藥品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藥性,離子通道阻斷劑更是存在對B型流感病毒無效和神經毒性等缺點。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嬰幼兒下呼吸道感染的最重要的病源,也老年人以及免疫缺點人群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因素,現在尚無有效疫苗和專門針對RSV感染的治療藥品。在發展中國家,每年由RSV造成3億多2歲下列小朋友發生呼吸道感染,其中約250萬病人死亡。早產兒、支氣管及肺發育不良者、先天性心臟病及免疫缺點的嬰幼兒RSV感染率高達50-70%。免疫缺點病人及老年人也是RSV的易動人群,對RSV感染與高齡慢性病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免疫低下病人)死亡的有關性也逐年得到重視。RSV感染也是我們國家散發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誘因,-間北京1402例嬰幼兒患者中,有66.1%的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是由該病毒引發的,浙江、廣州、山西、北京以及河北和天津等地也發生過RSV大規模暴發流行。廣譜抗病毒藥品利巴韋林是唯一可應用于RSV的小分子化學藥品,由于存在作用機制不明、療效不明顯和毒副作用等問題,其在臨床上的應用十分有限,而抗體藥品RSV中和抗體起不到治療作用,僅能夠用于防止,很難普及應用。由于特效抗病毒藥品的缺少,呼吸道病毒性疾病的治療方案以對癥治療為主,面對病毒感染引發的高熱癥狀,糖皮質激素得到大量的應用。呼吸道病毒引發的疾病多含有傳染性強、發病率高、流行面廣及死亡率高等特點,是人類至今尚不能有效控制的世界難題,也是國家的重大需求。二、中醫藥在病毒性疾病治療方面的優勢和意義。病毒感染性疾病在中醫體系中屬溫病、疫病范疇。有關溫病、疫病的描述最早見于《黃帝內經》;東漢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始終被公認是中國傳統醫學疫病防治的開篇之作;明代吳又可在《溫疫論》中提出戾氣說,詳論溫疫病;清代溫病學家葉天士和吳鞠通創立衛氣營血和三焦辯證體系后,溫病學成為一門獨立的中醫傳染病學;賀英俊、方甘霖、賀良臣等歷代中醫溫病學家都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溫病學理論。建國以來,溫病學的理論和辦法廣泛用于臨床,在對流感、天花、小兒麻痹癥、病毒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流行性出血熱、艾滋病等許多危害人體健康的傳染病的防止和控制上發揮了巨大作用。中醫藥學與西方醫學屬于不同理論體系。中醫溫病學在與瘟疫類疾病作斗爭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中醫的疾病觀往往不是建立在病原學基礎上,而是基于病原所引發的人體病變的整體認識,關注邪毒與人體的關系,強調以人為本。但從根本上,中醫藥治療病毒病的理法方藥與當代醫學相吻合,亦有直接與間接之分,中醫臨床上直接抑殺病毒之理法常采用祛、解、敗、散,間接者則內涵豐富,常采用升陽散火、甘溫除熱、益氣解表、溫陽化濁、補氣托毒等理法。由此可見,中醫藥學與當代醫學所研究的對象都是病人-病原微生物-藥品及其互有關系。中醫的優勢是宏觀整體辨證施治,更加重視改善機體被病毒破壞和干擾的生理狀態,提高病人整體生存質量,增強機體抗病力,調節機體生理狀態,以形成不利于病毒復制的內在環境,甚至達成機體與病毒和諧共存的生理病理狀態。應用溫病學經方防治病毒性疾病有下列優點:(1)辨證論治治療上優勢:中醫治療溫病體現了中醫學的特點-辨證論治。溫病學以衛氣營血、三焦作為辨證大綱,敘述溫病過程中的發病機理,闡明溫病各階段的傳變,能夠通過審證求因,進行早期干預,以減少發病,減輕病情,縮短病程,提高療效,改善預后。(2)整體觀念—祛邪與扶正相結合的優勢:呼吸道病毒性疾病患者大多正氣局限性,少陰素虛或年少純陽火多,陰氣未長,恢復期和遷延期也多有正虛邪實體現,倘若純用西藥抗病毒藥品進行抗病毒治療,在克制病毒的同時可產生一定的毒副作用,削弱人體正氣。但是用中醫藥進行辨證施治,既可驅邪,又能夠護衛人體正氣,提高免疫力,即將對抗病邪與機體保護相結合,發揮整體抗病毒作用。(3)不同時期溫病用藥,可克制和去除病毒:溫病在不同證候期,分別選用辛涼解表,清熱解毒瀉,清熱涼血,清心開竅,滋陰熄風等方藥,含有中醫宏觀整體辨證論治,三因制宜的優勢。并且,大量臨床研究表明,某些單味中藥和經方含有直接抑殺呼吸道病毒的作用。如貫眾、連翹、黃芪、黃芩及桑菊飲、銀翹散、玉屏風散、升降散等對流行性感冒都有防治作用。

第二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及重點、難點一、病毒概論病毒(Virus)由一種核酸分子(DNA或RNA)與蛋白質(Protein)構成或僅由蛋白質構成(如朊病毒)。病毒個體微小,構造簡樸。病毒沒有細胞構造,由于沒有實現新陳代謝所必需的基本系統,因此病毒本身不能復制。但是當它接觸到宿主細胞時,便脫去蛋白質外套,它的核酸(基因)侵入宿主細胞內,借助后者的復制系統,按照病毒基因的指令復制新的病毒。現在,科學界公認的對病毒的定義是只能在活著的宿主細胞內復制的感染源。(一)病毒的特點病毒是顆粒很小、以納米為測量單位、構造簡樸、寄生性嚴格,以復制進行繁殖的一類非細胞型微生物。病毒是比細菌還小、沒有細胞構造、只能在細胞中增殖的微生物,由蛋白質和核酸構成。大部分要用電子顯微鏡才干觀察到。其重要特點是:(1)病毒普通只含有一種核酸-DNA或RNA,而其它微生物,涉及細菌、支原體、立克次氏體和衣原體,則都同時含有兩種核酸;(2)病毒通過基因組復制和體現,產生子代病毒的核酸和蛋白,隨即裝配成完整的病毒粒子;而在其它微生物,則是核酸和許多其它構成成分一起參加生長、增殖過程,并常以二分裂或類似的方式進行;(3)病毒缺少完整的酶系統,不含有其它生物“產能”所需的遺傳信息,因此必須運用宿主細胞的酶類和產能機構,并借助宿主細胞的生物合成機構復制其核酸以及合成由其核酸編碼的蛋白,乃至直接運用細胞成分。能夠這樣認為,病毒的生物合成實質上是病毒遺傳信息控制下的細胞生物合成過程;(4)病毒沒有細胞壁,也不進行蛋白質、糖和脂類的代謝活動,因此對于因干擾微生物的這些代謝過程而影響微生物構造和功效的抗生素,含有明顯的抵抗力。(5)某些RNA病毒(反轉錄病毒)的RNA經反轉錄合成互補DNA(cDNA),與細胞基因組整合,并隨細胞DNA的復制而增殖,這就是所謂的DNA前病毒。(6)在離體條件下,能以無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狀態存在,并長久保持其侵染活力(7)有些病毒的核酸還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組中,并誘發潛伏性感染。(二)病毒的分類:從遺傳物質分類:DNA病毒、RNA病毒、蛋白質病毒(如:朊病毒)從病毒構造分類:真病毒(Euvirus,簡稱病毒)和亞病毒(Subvirus,涉及類病毒、擬病毒、朊病毒)從寄主類型分類:噬菌體(細菌病毒)、植物病毒(如煙草花葉病毒)、動物病毒(如禽流感病毒、天花病毒、HIV等)從性質來分:溫和病毒(例如HIV)、烈性病毒(例如狂犬病毒)。(三)病毒形態構造

病毒形態是指電子顯微鏡下見到的病毒的大小、形狀和構造。掌握病毒的形態知識,對于認識病毒和發現病毒以及研究病毒與細胞的關系乃至病毒學診療,都有重要意義。隨著電子顯微鏡(電鏡)技術的改善,特別是以磷鎢酸為染料的陰性染色法(即負染法)以及X光衍射技術的應用,使我們進一步加深了對病毒粒子形態構造的認識。生物化學和基因工程技術相結合,則可在更高層次上開展病毒構造與功效的關系的研究。病毒是自然界中最小的生物。最大的病毒,如痘病毒,直徑達200nm以上,可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看到,但是絕大多數病毒是超顯微鏡的。某些病毒,如小RNA病毒,體積與最大的蛋白質分子,如血藍蛋白相仿。因此只在發明了電子顯微鏡之后,才使病毒成為我們直接觀察的對象。為了便于理解病毒的形態構造,介紹某些有關的術語以下:蛋白亞單位(proteinsubunit):指一條特殊折疊的多肽鏈,例如分子量為35kDa的脊髓灰質炎病毒VP1蛋白。構造單位(structureunit):由一種或一種以上不同蛋白亞單位聚合而成的病毒組件,例如小RNA病毒的VP1、VP2、VP3和VP4,又稱原體。聚合單位(assemblyunit):指一組亞單位或構造單位,是形成更大構造(例如多瘤病毒和SV40病毒中的VP1五聚體)的重要中間體或亞聚合物。形態單位(morphologicalunit),又稱殼粒(capsomer):是指在電鏡下見到的病毒表面明顯的團塊,大致上相稱于蛋白亞單位的突出部分。必須指出,殼粒只是形態學上的構造。衣殼(capsid):是指已經或即將與核酸進行組裝的蛋白外殼,在電鏡下由許多球形或管狀亞單位即殼粒按一定的對稱規律構成。某些病毒,如呼腸孤病毒,含有雙層衣殼。核衣殼(nucleocapsid):是指病毒的蛋白核酸復合體,特別是在有囊膜的病毒,例如披膜病毒的核心以及流感病毒N蛋白和RNA的絲狀復合體等。囊膜(envelope):在比較復雜的病毒,在核衣殼外面尚有一層或幾層富含脂質的外膜,即囊膜。病毒粒子(virion):是在形態學上成熟的病毒個體。在有囊膜的病毒,是指核衣殼獲得囊膜后的全體構造;而在無囊膜的病毒,則是成熟的核酸與衣殼的復合體。病毒粒子是病毒從細胞到細胞,或從宿主到宿主的傳輸形式。一種簡樸的病毒粒子,實質上只是一團遺傳物質(DNA或RNA)和它外圍的一層蛋白外殼。這層蛋白外殼就是衣殼,含有保護病毒核酸的作用,同時也是病毒核酸由一種宿主細胞轉移到另一種宿主細胞的工具。衣殼和核酸一起總稱為核衣殼。在某些病毒,核衣殼就是病毒粒子。但在構造比較復雜的病毒,則在衣殼外面尚有一層(或幾層)富含脂質的外膜,亦即囊膜。某些病毒,如流感病毒,在囊膜和核衣殼之間尚有一層病毒特異的內膜蛋白,即M蛋白。囊膜的構成成分重要來自宿主細胞,大多是核衣殼在感染細胞內穿越核膜或在感染細胞表面“出芽”時由細胞獲得的。但囊膜內也含有特異的病毒蛋白單位,細胞膜雙層磷脂中原有的細胞源性蛋白被病毒源性蛋白完全地或者部分地替代。病毒衣殼是由蛋白亞單位按物理學基本原理構造的規律性幾何堆積。由于病毒基因組的容量,亦即分子量的限制,特別是在某些小型病毒,病毒核酸攜帶的遺傳信息局限性以生產多個不同的蛋白以形成衣殼。因此,病毒衣殼往往由一種或少數幾個蛋白重復構建而成。病毒衣殼的形成事實上是蛋白亞單位的組合和裝配過程。蛋白亞單位首先形成構造單位,然后再由構造單位裝配成病毒衣殼。構造單位在立體構型上是不對稱的,而由這種不對稱的構造單位構建穩定和對稱的衣殼,從理論上講只有兩種選擇,也就是封閉式構型和螺旋式構型。事實上病毒衣殼確實只有這兩種構型:二十面體衣殼和螺旋式衣殼,(四)病毒的化學構成病毒由核酸(RNA或DNA)和蛋白質構成。某些病毒,特別是動物病毒,除核酸和蛋白質外,還常含有脂質、糖類和少量的其它成分;例如流感病毒除RNA和蛋白質外,還含有5~9%的多糖類、11%的磷脂和6%的膽固醇。病毒不含氨基糖酸,這是病毒與其它微生物,涉及細菌、立克次氏體和衣原體等又一明顯區別。1.核酸核酸是病毒遺傳信息的物質基礎。迄今發現的多個病毒,均只含有一類核酸,或者是DNA,或者是RNA。與其它生物的核酸構型相似,DNA是雙鏈的,RNA是單鏈的。但有若干例外:反轉錄病毒的RNA可在復制過程中反轉錄成DNA,因此出現RNA和DNA兩種核酸形式,呼腸孤病毒和雙RNA病毒含有雙鏈的RNA,細小病毒含有單鏈的DNA。雙鏈核酸頗長,由呼腸孤病毒中認真提取的雙鏈RNA,可能長達幾個μm。RNA病毒和類病毒是生物界中以RNA攜帶全部遺傳信息的僅有的例子。2.蛋白質蛋白質是病毒粒子核酸以外的又一重要構成成分。大多數病毒含有大量蛋白質,約占病毒粒子總重的70%以上。少數病毒,如沙粒病毒,蛋白質的含量較低,約30~40%。病毒蛋白的重要功效是對病毒核酸形成保護性外殼;二是參加病毒粒子對細胞受體的吸附。病毒粒子表面的蛋白對于敏感細胞表面相補的受體的特殊親和力,是某些病毒感染必不可少的前提。另外,病毒蛋白含有抗原性,可使機體發生免疫反映,例如產生特異性抗體。這種特異性抗體不能直接作用于病毒核酸,但在與病毒粒子的蛋白結合后,常可使病毒喪失感染性。病毒蛋白含有較高的毒性作用,是使動物機體發生多個毒性反映的重要成分,例如發熱、血壓下降、血細胞變化和其它全身性癥狀等。3.酶類

酶是蛋白質或重要是蛋白質,因其含有不同于其它構造蛋白的獨特作用,因此單獨敘述。病毒增殖時,大量地合成著核酸和蛋白質。盡管病毒能夠運用細胞內原有的復雜酶系統,但是病毒增殖過程中的某些環節是病毒特有的,其所需要的酶類,如反轉錄酶,細胞無法提供,只能由病毒本身合成。在核酸復制和蛋白合成過程中,核酸堿基的裂離、核苷酸的連結以及氨基酸的活化和定向排列等,也都需要酶的參加。我們固然不能構想在病毒粒子這樣的簡樸構造中能有復雜、完整的酶系統存在,但是生物合成是離不開酶的。某些動物病毒,特別是許多較大型病毒和構造比較復雜的病毒,都含有酶的成分。這些酶是病毒粒子的固有部分,不同于雖由病毒基因編碼但不結合入病毒粒子的酶。4.脂質病毒粒子的脂質,重要存在于囊膜中。痘病毒的構造較特殊,除囊膜脂質外,內部構造中也含有脂質成分。病毒脂質來自細胞,是病毒在成熟釋放過程中從宿主細胞獲得的。由于病毒脂質來自細胞,故脂質在化學構成上類似于細胞脂質,即含約50~60%磷脂、20~30%膽固醇以及少量甘油三酸酯、脂肪酸等。流感病毒的囊膜成分可與針對未感染細胞的抗血清發生反映,闡明囊膜的某些脂蛋白來源于宿主細胞。宿主細胞在感染流感病毒后合成的磷脂,占當時增殖的病毒粒子的脂質的極大部分。但對流感病毒感染細胞中磷脂的分布區所作的分析成果證明,流感病毒的脂質大部分來源于感染前就已存在于宿主細胞的脂質,只有小部分病毒磷脂來源于感染細胞新合成的脂質,并且也并不是在病毒指導下合成的。痘病毒的脂質似乎含有一定的病毒特異性,除痘病毒外,脂質似乎只見于病毒囊膜中。以脂質為基架形成的病毒囊膜在病毒復制中,如病毒的吸附、侵入和釋放占有重要地位。除基架作用外,脂質與否尚有其它功效,有待闡明。根據病毒粒子中有無維持病毒構造所必要的外圍脂質,可將動物病毒分為兩類。一類病毒沒有囊膜,不含脂質,核酸和蛋白質是其重要的甚至是全部的構成成分。這類病毒,例如細小病毒、小RNA病毒、呼腸孤病毒、乳多空病毒、腺病毒等,在用乙醚解決后并不喪失感染性。另一類病毒含有囊膜,脂質是其重要的構造成分,應用乙醚等有機溶劑除去脂質,將使這類病毒粒子變性而喪失感染性。這是由于病毒粒子重要依靠表面構造進行吸附和侵入(宿主細胞),而丟失了脂質的病毒粒子也就不再含有吸附和侵入能力。披膜病毒、正粘病毒、副粘病毒、白血病病毒、彈狀病毒和皰疹病毒都是含有囊膜脂質,因而易被乙醚等脂溶劑滅活的病毒。脂質重要是磷脂和膽固醇(分別約占50~60%和20~30%),有時尚有少量的甘油三酸酯(中性脂肪)。(五)病毒的增殖過程病毒的增殖過程大致能夠分為:吸附與侵入、脫殼、病毒成分的合成以及裝配與釋放等4個重要階段。1.吸附和侵入病毒吸附分兩步進行。首先,病毒與細胞以靜電引力相結合。這種吸附是非特異性的。病毒可在細胞表面任何部位吸附,不含有任何選擇性。非細胞顆粒物質,甚至玻璃或金屬器皿表面也都可吸附病毒。這種吸附是可逆的,單純的稀釋或沖洗以及應用抗病毒血清或高濃度鹽類和一定的pH環境,都可使病毒從吸附物上重新解脫出來。病毒吸附的第二階段,呈不可逆性結合。此時,病毒蛋白(抗受體)與細胞膜表面特定蛋白(受體)特異性結合。侵入與吸附是一種持續過程。但是,侵入是一種依靠能量的過程。現在發現病毒侵入細胞有3種方式:①病毒直接轉入胞漿;②細胞吞飲病毒;③病毒囊膜同細胞膜融合。無囊膜病毒以前二種方式侵入,囊膜病毒常以第三種方式進入。小RNA病毒是以第一種方式侵入細胞的典型。2.脫殼病毒脫殼,涉及脫囊膜和脫衣殼兩個過程。在囊膜病毒(除痘病毒外),脫囊膜的過程就是上述侵入的過程。在沒有囊膜的病毒,則只有脫衣殼的過程。病毒核衣殼的進一步裂解,也就是衣殼的脫落和核酸的逸出,重要發生在細胞漿內。吞飲泡和溶酶體可能起著將完整核衣殼送入這些部位的作用。3.病毒成分的合成實驗觀察證明,吸附于細胞上的病毒普通快速消失。這一事實闡明,吸附病毒很快侵入細胞,并且快速裂解。從種入的病毒粒子消失開始,到新的子代病毒粒子出現為止,這一段時間稱為“隱蔽期”(晦暗期)。“隱蔽期”事實上是病毒增殖過程中最重要的階段。此時,病毒的遺傳信息向細胞傳達,細胞在病毒遺傳信息的控制下合成病毒的多個構成成分及其所需的酶類,涉及病毒核酸轉錄或復制時所需的聚合酶。最后是由新合成的病毒成分裝配成完整的病毒粒子。病毒核酸的復制和病毒蛋白質的合成,能夠人為地分成下列幾個持續階段:(1)mRNA的轉錄:這是核酸和蛋白質合成的第一種重要環節。所謂轉錄,在DNA病毒來說,就是將侵入病毒(或稱母病毒)的一條DNA鏈上的堿基次序抄下來,形成一條互補的信息核糖核酸,即mRNA。雙鏈RNA病毒和部分單鏈RNA病毒也呈現這種轉錄方式。這些病毒的基因組分別為DNA、雙鏈RNA或與mRNA互補的RNA。某些單鏈RNA病毒,例如脊髓灰質炎病毒,病毒RNA能夠直接轉化為mRNA或者是病毒RNA直接呈現mRNA的作用。(2)mRNA的譯制:上述由DNA病毒和RNA病毒轉錄的mRNA或者由RNA病毒的RNA直接轉化的mRNA,于胞漿的聚核糖體上譯制出含有病毒信息的酶(涉及DNA或RNA聚合酶)以及其它早期蛋白質。這種早期蛋白質重要用于克制細胞的正常生物合成。這些蛋白質重要通過對細胞RNA聚合酶的克制(特別是對聚合酶Ⅱ的克制),以及對細胞特異性蛋白系統的關閉,克制細胞本身的生物合成。(3)病毒核酸的復制:當感染細胞內出現上述早期病毒蛋白,特別是病毒特異性酶類后,病毒核酸的大量合成就有了條件。病毒的核酸復制與細菌或其它動植物細胞的核酸復制不同。細菌和其它動植物細胞隨核酸復制而發生二分裂,病毒則缺少將其核酸復制限制為一種周期的控制機制,普通是形成一種持續合成的階段。DNA病毒在DNA聚合酶的催化下,按Watson-Crick模式即堿基配對的方式進行核酸復制:先是兩螺旋分離,然后形成新的互補螺旋,從而構成兩個完整的新DNA分子。(4)mRNA的再度轉錄:在新合成的RNA聚合酶的作用下,由母代病毒和子代病毒的DNA進一步轉錄出第二批mRNA。某些RNA病毒則仍由RNA直接轉化。(5)mRNA的再度譯制:mRNA在聚核糖體上進一步譯制出“晚期”蛋白,涉及病毒衣殼蛋白以及病毒編碼的其它蛋白,后者重要用于調節病毒本身成分的合成程序。4.裝配和釋放新合成的病毒核酸和病毒蛋白在感染細胞內逐步成熟。所謂成熟,是指核酸進一步被修飾,病毒蛋白亞單位以最佳物理方式形成衣殼。病毒的裝配效率甚低,常因核酸不能與衣殼有機地結合,形成缺少感染性的空殼病毒。普通認為,由于細胞的生物合成被病毒阻斷,細胞發生變性及死亡,細胞本身的溶解就將病毒釋放出來。某些不產生明顯細胞病變的病毒的釋放方式,現在還不十分清晰。二、常見呼吸道病毒介紹(一)鼻病毒

鼻病毒(HRV)是指某些與人類普通感冒有關的病毒,是二十面立體對稱的小圓形病毒。病毒粒子直徑為20~30nm,沒有囊膜。病毒粒子事實上就是內含RNA和外包衣殼蛋白的核衣殼。在氯化銫中的浮密度為140~145g/ml。核酸占病毒粒子總重的31.5%,高于腸道病毒。RNA為正鏈,含有mRNA性質,單股,長約7000核苷酸,其5末端含有多個AUG暗碼,但只有一種能夠作為起始密碼。病毒RNA進入胞漿后,能夠直接翻譯病毒蛋白并進行RNA復制。鼻病毒對乙醚和氯仿有抵抗力。但對酸敏感,在pH3~5環境中快速滅活,這是與腸道病毒的重要區別。鼻病毒對熱比較敏感,56℃5~15分鐘即可完全滅活。室溫放置幾小時,將有50%的病毒滅活。人鼻病毒(HRV)感染后常體現為感冒癥狀,所引發的癥狀涉及:咽喉痛,流涕,鼻塞,打噴嚏和咳嗽;另外某些患者同時會出現肌肉酸痛,疲勞,乏力,頭痛,肌肉無力,食欲不振等。大概有10%~20%的成年人感冒是由HRV感染引發,而嬰幼兒感冒有15%~30%是由HRV致病。HRV是感染含有自限性,但是有時會引發諸如哮喘、充血性心衰、支氣管擴張,包囊纖維化等嚴重并發癥,并且HRV多與其它呼吸道病毒合并感染,例如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狀病毒以及腸道病毒等。值得一提的是對于小朋友和患有呼吸道基礎疾病的易感群體,HRV感染后還可能會出現較為嚴重的后遺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鼻病毒抗原性復雜,有100多個血清型。感染后可獲得免疫力,但維持時間短,不同型鼻病毒之間極少交叉保護,因而人可多次患感冒。對普通感冒尚無特異防止和治療辦法。(二)腺病毒腺病毒(adenovirus)是一種沒有包膜的直徑為70~90nm的顆粒,由252個殼粒呈廿面體排列構成。每個殼粒的直徑為7~9nm。衣殼里是線狀雙鏈DNA分子,約含35000bp,兩端各有長約100bp的反向重復序列。由于每條DNA鏈的5'端同相對分子質量為55X103Da的蛋白質分子共價結合,能夠出現雙鏈DNA的環狀構造。自上個世紀50年代發現并成功分離腺病毒以來,已陸續發現了100余個血清型,其中人腺病毒有49種,分為A、B、C、D、E和F六個亞群(subgroup)。腺病毒對呼吸道、胃腸道、尿道和膀胱、眼、肝臟等均可感染,呼吸道感染的典型癥狀是咳嗽、鼻塞和咽炎,同時伴有發熱、寒戰、頭痛和肌肉酸痛等,涉及下列4種不同的綜合征。1.急性發熱性咽喉炎普通為嬰兒和小朋友發病,由C組病毒引發,出現咳嗽,鼻塞、發熱和咽喉部潰瘍等癥狀,這些體現難以與其它病毒引發的輕型呼吸道感染鑒別。2.咽結膜熱癥狀與急性發熱性咽喉炎相似,但常同時發生結膜炎。咽結膜熱有暴發流行傾向,如游泳池結膜炎,多由B組腺病毒3和7型所致,愈后尚好,普通無后遺癥。3.急性呼吸道疾病這一綜合征由咽炎、發熱、咳嗽和全身不適為特點,多因忽然緊張、勞累、聚集等所致。此感染多由腺病毒4、7型引發,也可見于3型。4.肺炎腺病毒肺炎約占小朋友期肺炎的10%,多由腺病毒3、7型引發;在青年人腺病毒肺炎的病死率為8%~10%。(三)流感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virus),是正粘病毒科的代表種,簡稱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呈球形,新分離的毒株則多呈絲狀,其直徑在80至120納米之間,絲狀流感病毒的長度可達4000納米。流感病毒抵抗力較弱,不耐熱,56℃30分鐘即可使病毒滅活。室溫下傳染性很快喪失,但在0℃~4℃能存活數周,-70℃下列或凍干后能長久存活。病毒對干燥、日光、紫外線以及乙醚、甲醛、乳酸等化學藥品也很敏感。動物流感病毒普通不感染人,人流感病毒普通不感染動物,但是豬比較例外。豬既能夠感染人流感病毒,也能夠感染禽流感病毒,但它們重要感染的還是豬流感病毒。少數動物流感病毒適應人后,能夠引發人流感大流行。1.構造流感病毒構造自外而內可分為包膜、基質蛋白以及核心三部分。核心:病毒的核心包含了存貯病毒信息的遺傳物質以及復制這些信息必須的酶。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是單股負鏈RNA。基質蛋白:基質蛋白構成了病毒的外殼骨架,與病毒最外層的包膜緊密結合起到保護病毒核心和維系病毒空間構造的作用。包膜:包膜是包裹在基質蛋白之外的一層磷脂雙分子層膜,這層膜來源于宿主的細胞膜,成熟的流感病毒從宿主細胞出芽,將宿主的細胞膜包裹在自己身上之后脫離細胞,去感染下一種目的。包膜中除了磷脂分子之外,尚有兩種非常重要的糖蛋白:血凝素(HA)和神經氨酸酶(NA)。這兩類蛋白突出病毒體外,長度約為10至40納米,被稱作刺突。普通一種流感病毒表面會分布有500個血凝素刺突和100個神經氨酸酶刺突。在甲型流感病毒中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的抗原性會發生變化,這是分辨病毒毒株亞型的根據。2.分類人流感病毒分為甲(A)、乙(B)、丙(C)三型,是流行性感冒(流感)的病原體。在核蛋白抗原性的基礎上,流感病毒還根據血凝素HA和神經氨酸酶NA的抗原性分為不同的亞型。如H1N1、H5N1、H7N1、H3N2等。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性易發生變異,多次引發世界性大流行。例如1918~19的大流行中,全世界最少有萬~4000萬人死于流感;乙型流感病毒對人類致病性也比較強,但是人們還沒有發現乙型流感病毒引發過世界性大流行;丙型流感病毒只引發人類不明顯的或輕微的上呼吸道感染,極少造成流行。甲型流感病毒于1933年分離成功,乙型流感病毒于1940年獲得,丙型流感病毒直到1949年才成功分離。3.變異性

變異性是流感多次大規模流行的重要因素。流感病毒變異有抗原性變異、溫度敏感性變異、宿主范疇以及對非特異性克制物敏感性等方面的變異,但最重要的是抗原性變異。抗原性變異與其它病毒不同,特點是表面抗原HA和NA易變異。流感病毒表面抗原變異幅度的大小,直接影響到流感規模。若變異幅度小,屬于量變,稱為抗原漂移,產生病毒的新株,可引發中小型流行。如果抗原變異幅度大,屬于質變,稱為抗原性轉變,形成新的亞型,此時人群普遍缺少對它的免疫力,往往引發較大的流行,甚至世界性流行。如甲型流感病毒的HA,NA容易發生抗原轉變,構成HA,NA的大部分或全部氨基酸均可發生變化,出現抗原性完全不同的新亞型(如H1N1→H2N2、H2N2→H3N2),由于人群缺少對變異病毒株的免疫力,從而引發流感大流行。如果兩種不同病毒同時感染同一細胞,則可發生基因重組形成新亞型。1978年前蘇聯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H1N1與香港甲型流感病毒H3N2同時感染人則分離出H3N1亞型,這闡明自然流行狀況下可發生這樣的變異。過去始終認為新舊亞型病毒株間的交替是快速的,一旦新亞型出現,舊亞型就很快消失。但1997年夏甲1型(H1N1)雖再度出現,卻至今尚未能替代甲3型(H3N2),而是兩者共同流行。直到1998年甲3型(H3N2)代表株的抗原發生了變異,武漢株被悉尼株所取代,人們對新株沒有免疫力,造成了新的流行。這些疫病典型的臨床癥狀是急性高熱、全身疼痛、明顯乏力和呼吸道癥狀。流感病毒重要通過空氣中的飛沫、易感者與感染者之間的接觸或與被污染物品的接觸而傳輸。普通秋冬季節是其高發期。人流感重要是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引發的。甲型流感病毒經常發生抗原變異,能夠進一步分為H1N1、H3N2、H5N1、H7N9等亞型。4.重要癥狀及傳輸途徑傳染源重要是患者,另首先為隱性感染者,被感染的動物也可能是一種傳染源。重要傳輸途徑是帶有流感病毒的飛沫,經呼吸道進入體內。少數也可經共用手帕、毛巾等間接接觸而感染。病毒傳入人群后,傳染性強并可快速蔓延,傳輸速度和廣度與人口密度有關。進入人體的病毒,如果不為咳嗽反射所去除,或不為機體的特異IgA抗體中和及粘膜分泌物中非特異性克制物滅活,則可感染少數呼吸道上皮細胞,引發細胞產生空泡、變性并快速產生子代病毒體擴散至鄰近細胞,再重復病毒增殖周期。流感病毒侵襲的目的是呼吸道粘膜上皮細胞,偶有侵襲腸粘膜的病例,則會引發胃腸型流感。流感病毒感染將造成宿主細胞變性、壞死乃至脫落,造成粘膜充血、水腫和分泌物增加,從而產生鼻塞、流涕、咽喉疼痛、干咳以及其它上呼吸道感染癥狀,當病毒蔓延至下呼吸道,則可能引發毛細支氣管炎和間質性肺炎。人群普遍易感,潛伏期長短取決于侵入的病毒量和機體的免疫狀態,普通為1~4天。起病后患者有畏寒、頭痛、發熱、渾身酸痛、乏力、鼻塞、流涕、咽痛及咳嗽等癥狀。在癥狀出現的1~2天內,隨分泌物排出的病毒量較多,后來則快速減少。無并發癥患者發病后第3~4天就開始恢復;如有并發癥,則恢復期延長。流感的特點是發病率高,病死率低,死亡普通由并發細菌性感染所致。常見的細菌有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等。并發癥多見于嬰幼兒、老人和慢性病(心血管疾病、慢性氣管炎和糖尿病等)患者。(四)呼吸道合胞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一種RNA病毒,屬副粘液病毒科。RSV在電鏡下所見與副流感病毒類似,病毒顆粒大小約為150nm,較副流感病毒稍小,為RNA病毒,對乙醚敏感,無血球凝集性,在人上皮組織培養形成特有的合胞,病毒在胞漿內增殖,可見胞漿內包涵體。合胞病毒只有一種血清型,近來分子生物學辦法證明有二個亞型。RSV是引發小兒病毒性肺炎最常見的病原,可引發間質性肺炎,及毛細支氣管炎。在北京,48%的病毒性肺炎和58%的毛細支氣管炎系由合胞病毒引發(1980~1984);在廣州,小兒肺炎及毛細支氣管炎的31.4%由合胞病毒引發(1973~1986);在美國,20%~25%的嬰幼兒肺炎和50%~75%的毛細支氣管炎由合胞病毒引發。RSV經空氣飛沫和親密接觸傳輸。多見于新生兒和6個月以內的嬰兒。潛伏期3~7日。早期可見咳嗽、鼻堵塞。約2/3的病例有高熱,最高可至41℃,但發熱普通不是持續性的,較易由解熱藥退燒,高熱時間多數為1~4天,少數為5~8天。約1/3病兒中度發熱,多持續1~4天。多數病例的熱程為4~10天。輕癥病例呼吸困難及神經癥狀不著,中、重癥有較明顯的呼吸困難、喘憋、口唇青紫、鼻扇及三凹征,少數重癥病例也可并發心力衰竭。胸部聽診多有細小或粗、中羅音,叩診普通無濁音,少數有過清音。X線檢查:多數有小點片狀陰影,大片狀者極為罕見。約1/3病兒有不同程度的肺氣腫。血象:白細胞總數普通在(5~15)×109/L(5000~15000/mm3)之間,多數在10×109/L(10000/mm3)下列。中性粒細胞多在70%下列。三、呼吸道病毒性感染的中醫藥治療病毒感染性疾病在中醫體系中屬溫病、疫病范疇。有關溫病、疫病的描述最早見于《黃帝內經》;東漢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始終被公認是中國傳統醫學疫病防治的開篇之作;明代吳又可在《溫疫論》中提出戾氣說,詳論溫疫病。中醫治療而是基于病原所引發的人體病變的整體認識,關注邪毒與人體的關系,強調以人為本。但從根本上,中醫藥治療病毒病的理法方藥與當代醫學相吻合,亦有直接與間接之分,中醫臨床上直接抑殺病毒之理法常采用祛、解、敗、散,間接者則內涵豐富,常采用升陽散火、甘溫除熱、益氣解表、溫陽化濁、補氣托毒等理法。由此可見,中醫藥學與當代醫學所研究的對象都是病人--病原微生物—藥品及其互有關系。中醫的優勢是宏觀整體辨證施治,更加重視改善機體被病毒破壞和干擾的生理狀態,提高病人整體生存質量,增強機體抗病力,調節機體生理狀態,以形成不利于病毒復制的內在環境,甚至達成機體與病毒和諧共存的生理病理狀態。本部分將分別介紹含有抗呼吸道病毒作用的中藥及中成藥。

金銀花【來源】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japonicaThunb.的干燥花蕾或帶初開的花。【性味歸經】甘,寒。歸肺,心,胃經。【功效主治】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用于癰腫疔瘡,喉痹,丹毒,熱毒血痢,風熱感冒,溫病發熱。【藥理作用】1.抗菌金銀花對金葡菌、鏈球菌、大腸桿菌、痢疾桿菌、肺炎球菌、綠膿桿菌、腦膜炎雙球菌、結核桿菌等都有較好的克制作用,水浸劑較煎劑好。2.抗病毒李永梅等研究了金銀花的抗腺病毒作用,證明金銀花提取物能明顯增強體外細胞抗腺病毒感染的能力。閻明等發現復方金銀花醇提取物含有抗Ⅰ性單純皰疹病毒的作用。董杰德等發現金銀花水提取物含有細胞外克制柯薩奇及埃坷病毒的作用肌病及其它病毒性疾病提供了用藥根據。3.解熱、抗炎、免疫作用對金銀花解熱,抗炎,免疫等實驗研究成果表明,其提取物對發熱有退熱作用,對水腫有不同程度的克制作用,另外還能明顯提高低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巨紅細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數,從而推斷其清熱解毒及治療感染性疾病的機理重要是影響機體免疫功效。【使用方法用量】6~15g。【慣用方劑】1.金貝痰咳清顆粒清肺止咳,化痰平喘。合用于痰熱阻肺所致的咳嗽,痰黃粘稠,喘息;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見上述證候者。2.金銀花露清熱解毒。用于暑熱內犯肺胃所致的中暑、痱疹,癤腫,癥見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痱疹鮮紅、頭部癤腫。3.金蒲膠囊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益氣化痰。用于晚期胃癌、食管癌等患者痰濕瘀阻及氣滯血瘀癥。黃芩【來源】始載于《神農本草經》。為唇形科植物黃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的干燥根。又名元芩、枯芩。【炮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和泥沙,曬后撞去粗皮,曬干。【性味歸經】苦,寒。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功效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濕溫、暑濕,胸悶嘔惡,濕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

【藥理作用】1.抗菌、抗病毒作用對痢疾桿菌、白喉桿菌、綠膿桿菌、葡萄球菌、鏈球桿菌、肺炎雙球菌及腦膜炎球菌等都有克制作用,其清熱解毒作用的實質就是對細菌和病毒等致病原的克制或殺滅作用。對尖孢鐮刀菌和白色念珠菌也有克制作用。通過細胞培養發現它可克制艾滋病病毒(HIV,對人免疫缺點病毒-1逆轉錄酶(HIV-1RT)的活性。另外,體外實驗發現,黃芩根煎劑對流感病毒PR8株、亞洲甲型流感病毒等含有一定的對抗作用。2.抗炎作用黃芩可明顯克制中性粒細胞的化學趨化運動,其中的黃芩素可通過克制NF-KB結合位的活性。3.去除氧自由基及抗氧化作用

黃芩苷的酚羥基數量較黃芩中其它的有效成分為多,且A環中含有鄰二酚構造,因而含有較強的自由基去除活性。4.對免疫功效的調節作用通過觀察黃芩苷對小鼠紅細胞-C3b受體花環實驗,證明黃芩苷對小鼠紅細胞-C3b受體花環形成的增進作用是該藥對紅細胞膜上的對應位點的直接作用,可能是通過直接影響紅細胞膜上的CR1受體構造變化所引發。5.對細菌內毒素的克制作用

王毅選用了黃芩苷和小牛肺動脈內皮細胞進行研究,成果表明黃芩苷雖不能去除所致的內皮細胞脫落現象的發生,但能在大程度上保護內皮細胞間的細胞連接,減輕所致的胞漿疏松,線粒體腫脹和內質網擴張。【慣用方劑】1.黃芩湯清熱止痢,和中斷痛,治療急性胃腸炎、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胃脘痛、痹證、黃疸、白帶、崩漏等病。2.葛根芩連湯外解表邪,內清里熱,以達表解里和。治療外感表證未解,熱邪入里,身熱下痢。3.黃連解毒湯清熱燥濕、解毒等功效。可用于治一切高燒、煩躁及疔瘡等證。4.黃芩正氣膠囊含有化濕健脾,寬胸消脹的功效,用于治療脾胃濕盛引發的不思飲食,胃寒腹痛,骯腹脹滿,惡心嘔吐,吞酸暖氣等癥。夏枯草【來源】始載于《神農本草經》。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PrunellavulgarisL.的干燥果穗。【性味歸經】辛、苦,寒。歸肝、膽經。【功效主治】清肝瀉火,明目,散結消腫。用于目赤腫痛,目珠夜痛,頭痛眩暈,瘰疬,癭瘤,乳癰,乳癖,乳房脹痛。【炮制加工】夏季果穗呈棕紅色時采收。除去雜質,曬干。【藥理作用】1.抗病毒作用夏枯草多糖含有抗皰疹病毒1和皰疹病毒2作用。夏枯草提純物還可克制HIV-1在淋巴細胞MT-4、單核細胞U937、外周血單核細胞內的復制。研究發現,夏枯草提取物對HIV逆轉錄過程有克制作用。2.抗菌作用夏枯草水煎劑有廣譜抗菌活性,有輕微抗淋球菌作用,對耐藥金葡菌敏感,其作用優于鹽酸去甲萬古霉素。醇提物中的水溶部分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銅綠假單胞菌、枯草桿菌、青霉和黑曲霉都有抗菌抑菌作用。3.降血糖夏枯草醇提物可減少正常小鼠和四氧嘧啶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水平,對抗腎上腺素升高血糖作用,并可改善糖耐量、增加肝糖元合成。4.抗炎作用夏枯草對早期炎癥反映有明顯的克制作用,其抗炎效應與腎上腺皮質中糖皮質激素合成分泌的加強有親密關系,對免疫器官影響研究證明,夏枯草除了能克制炎癥反映這樣的非特異性免疫機能外,對特異性免疫機能也體現了相稱強的克制作用。【使用方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大劑量可用至30g;熬膏或入丸、散。久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慣用方劑】1.夏枯草口服液清火,明目,散結,消腫。用于頭痛眩暈,瘰疬,癭瘤,乳癰腫痛,甲狀腺腫大,淋巴結結核,乳腺增生癥,高血壓癥。2.夏枯草顆粒治療乳腺增生、甲狀腺腫大3.夏枯草膠囊清火,明目,散結消腫。用于頭痛眩暈,高血壓癥及癭瘤,瘰疬,乳癰腫痛,甲狀腺腫大,淋巴結結核,乳腺增生癥。

大青葉【來源】始載于《名醫別錄》。為十字科植物菘藍Isatisindigotica.Fort,入藥用其葉。【炮制加工】除去雜質,搶水洗,切碎,干燥。【性味歸經】苦,寒。歸心、胃經。【功效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用于溫病高熱,神昏,發斑發疹,痄腮,喉痹,丹毒,癰腫。【藥理作用】1.抗病毒作用大青葉對等有克制感染并有克制增殖作用。2.抗菌作用大青葉類藥材含有廣譜的抑菌作用。大青葉水煎劑在體外對分別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最為明顯。3.抗內毒素活性大青葉性味苦寒,具清熱解毒涼血利咽的功效。當代醫學有關清熱解毒功效的闡釋現在重要集中于下列兩點:一是抗細菌內毒素作用;二是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特別是抗內毒素活性為該類中藥的重要特性。4.對免疫系統的作用大青葉水煎劑對小鼠脾淋巴細胞的增殖反映含有上調作用,同時大青葉與ConA.LPS協同對小鼠脾淋巴細胞增殖活性有增進作用,并且能增進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效,推斷大青葉的抗炎、抗病毒作用可能在于調動機體內的其它抗感染功效。大青葉水煎劑通過增進淋巴細胞IL-2的分泌能夠上調小鼠免疫功效,同時對巨噬細胞分泌TNF致炎效應和免疫病理損傷無明顯影響。【使用方法用量】9~15g。【慣用方劑】1.新復方大青葉片功效主治:清瘟,消炎,解熱。用于傷風感冒,發熱頭痛,鼻流清涕,骨節酸痛。2.清火片功效主治:清熱瀉火,通便。用于咽喉腫痛,牙痛,頭目眩暈,口鼻生瘡,風火目赤,大便不通。3.小兒退熱口服液功效主治:清熱透表,解毒利咽。主治小兒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引發的發熱惡風,或表里俱熱,頭痛目赤,咽喉腫痛,痄腮,喉痹,舌質紅,苔薄或黃,脈浮數或數等病癥。其它感染引發的發熱亦可配合使用此藥。4.金蓮清熱顆粒功效主治:清熱解毒,利咽生津,止咳祛痰。用于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發熱,口渴,咽干,咽痛,咳嗽,痰稠。5.復方大青葉顆粒功效主治:清熱解毒,祛風解表。用于風熱感冒及流感、腮腺炎。6.治療手足口病大青葉10g,紫草8g,石膏15g,板藍根10g,野菊花6g,萆薢6g,甘草5g,珍珠粉3g,)治療,總有效率96.67%,治療手足口病有較好的療效,能夠縮短病程,減輕癥狀,防止傳變。7.治療流行性感冒大青葉15g,配以柴胡15~30g,葛根15g,黃芩10g,白芍10g,羌活8g,白芷8g,板藍根15g,石膏20g,甘草10g,生姜3片,大棗3枚。每日1劑,水煎日服3次。治療流行性感冒總有效率為94.12%。8.治療小兒上感發熱大青葉12g,柴胡、金銀花、太子參各10g,青蒿6g,竹葉6g。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106例患兒體溫均恢復正常,其中服藥1劑退熱者38例,2劑退熱者52例,3劑退熱者16例。連翹【來源】始載于《神農本草經》。為木犀科植物連翹的干燥果實。【炮制加工】秋季果實初熟尚帶綠色時采收,除去雜質,蒸熟,曬干,習稱“青翹”;果實熟透時采收,曬干,除去雜質,習稱“老翹”。【性味歸經】苦,微寒。歸肺、心、小腸經。【功效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疏散風熱。用于癰疽,瘰疬,乳癰,丹毒,風熱感冒,溫病初起,溫熱人營,高熱煩渴,神昏發斑,熱淋澀痛。【藥理作用】1.抗病毒作用:體外實驗證明,連翹提取物對呼吸系統病毒如合胞病毒、腺病毒7型(Ad7)、柯薩奇B3型、流感病毒甲3亞型以及淡出皰疹病毒含有明顯的克制作用。2.抗菌作用:連翹含有廣譜抗菌作用,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等均含有良好的克制作用,其中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克制作用強于四環素,抗菌作用效果明顯。3.抗炎作用:連翹不同提取物對二甲苯或巴豆油所致小鼠耳腫脹、內毒素所致家兔發熱含有明顯影響,對內毒素含有中和作用,效果明顯。【慣用方劑】1.連翹敗毒丸清熱解毒,散風消腫。用于臟腑積熱,風熱濕毒引發的瘡瘍初起,紅腫疼痛,憎寒發熱,風濕疙瘩,遍身刺癢,大便秘結。2.雙黃連口服液疏風解表,清熱解毒。用于外感風熱所致的感冒,癥見發熱、咳嗽、咽痛。板藍根【來源】始載于《神農本草經》。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的干燥根。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曬干。【炮制加工】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性味歸經】苦,寒。歸心、胃經。【功效主治】清熱解毒,涼血利咽。用于流感、熱病發斑、扁桃體炎、腮腺炎、流腦、腸炎、菌痢,大頭瘟、顏面丹毒和腮腺炎。【藥理作用】1.抗病毒作用:板藍根對柯薩奇B3病毒、腎綜合癥出血熱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腦炎病毒、腮腺炎病毒、單純皰疹病毒以及乙型肝炎病毒都有克制感染并有克制增殖作用。2.抑菌作用:水浸液能克制多個細菌的生長,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甲型鏈球菌、流感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及鉤端螺旋體等。3.抗內毒素作用:板藍根氯仿提取物有抗大腸桿菌O111B4內毒素作用,使內毒素構造被破壞、失活,試劑與內毒素之間的凝聚反映受到克制。4.免疫增強作用:腹腔注射板藍根多糖可明顯增進小鼠免疫功效。5.抗炎作用:板藍根70%乙醇提取液經實驗證明有抗炎作用,體現在對二甲苯致小鼠耳腫脹、角叉菜膠致人鼠足跖腫、人鼠棉球肉芽組織增生及醋酸致小鼠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的克制作用。【使用方法用量】9~15g。【慣用方劑】1.上呼吸道感染板藍根及以其為主藥的多個制劑是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特別是病毒性感染。本品配伍羌活、防風、黃芩、甘草、夏枯草治療感冒;配伍羌活、柴胡、黃芩治療外感發熱;配伍金銀花、連翹、黃芩治療流行性感冒;配伍金銀花、大青葉、連翹、甘草治療小兒腮腺炎。2.以板藍根為原料的中成藥制劑有板藍根顆粒劑、板藍根注射液、板藍根片、板藍根干糖漿、抗病毒口服液、清開靈注射液等。這些制劑都是采用板藍根中的水溶性成分制成。功效均為清熱解毒,化痰通絡,醒神開竅。用于熱病神昏,中風偏癱,神志不清,亦可用于急、慢性肝炎,乙型肝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高燒,以及腦血栓形成、腦出血見上述證候者。魚腥草【來源】為三白草科植物蕨菜的新鮮全草或干燥地上部分。因其全草含有濃厚的魚腥氣味,故名魚腥草。【炮制加工】鮮魚腥草除去雜質;干魚腥草除去雜質,快速洗凈,切斷,干燥。【性味歸經】辛,微寒。歸肺經。【功效主治】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用于肺癰吐膿,痰熱咳喘,熱痢,熱淋,癰腫瘡毒【藥理作用】1.抗病毒作用:魚腥草抗流感病毒作用的有效成分為其揮發油,作用機制是通過干擾病毒包膜而殺滅流感病毒。魚腥草能保護宿主細胞,克制流感病毒感染引發的細胞調亡。魚腥草能明顯減少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死亡率、減少肺指數和克制病毒肺內增值作用。2.增強機體免疫功效:魚腥草煎劑與癸酰乙醛(魚腥草素)均能增強白細胞的吞噬功效。合成魚腥草素用于慢性支氣管炎患者,觀察到它能提高患者白細胞的吞噬功效,給藥4后來與給藥前比較,患者血清備解素量成倍增加。3.解熱抗炎:魚腥草注射液可通過克制下丘腦中cAMP含量的升高及增進腹中隔區AVP的釋放而發揮解熱作用,并存在量效關系。魚腥草素可明顯減少模型大鼠炎癥因子TNF-A、IL-1B、IL-6的濃度,提高抗炎因子IL-10的濃度。4.抗菌作用:體外抑菌實驗表明魚腥草素對卡他球菌、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流感桿菌、肺炎球菌有明顯的克制作用;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變形桿菌、白喉桿菌、分枝桿菌、孢子絲菌有一定的克制作用;對傷寒桿菌、鉤端螺旋體也有較強的克制作用;魚腥草素與TMP配伍尚有協同作用,抑菌效果明顯增強。【使用方法與用量】15-25g,不適宜久煎;鮮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搗汁服。外用適量,搗服或煎湯熏洗患處。【慣用方劑】1.魚腥草注射液清熱,解毒,利濕。用于肺膿瘍,痰熱咳嗽,白帶,尿路感染,癰癤。2.復方魚腥草合劑清熱解毒。用于外感風熱引發的咽喉疼痛;急性咽炎、扁桃腺炎有風熱證候者。麻黃【來源】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中麻黃或木賊麻黃的干燥草質莖。【炮制加工】秋季采割綠色的草質莖,曬干。【性味歸經】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功效主治】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用于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蜜麻黃潤肺止咳。多用于表證已解,氣喘咳嗽。【藥理作用】1.抗病毒作用:研究發現,麻黃附子細辛湯能提高老齡小鼠低下的抗體產生能力,在流感病毒感染早期激活機體防御系統。另外,麻黃附子細辛湯對肝炎病毒也有一定作用,能增進IgM抗體生成】。2.鎮咳作用:實驗發現,麻黃附子細辛湯能夠增進Th2細胞的凋亡,并克制Th2型細胞因子的分泌,進而恢復Th1/Th2平衡來發揮克制哮喘發病的作用。3.免疫功效作用。用麻黃制劑治療純系昆明種小鼠實驗性本身免疫性甲狀腺炎(EAT)發現,其可明顯提高外周血T淋巴細胞數;以麻黃不同提取物研究對細胞免疫的克制作用,發現所分離的成分能減輕二硝基氯苯所致的小鼠耳廓腫脹,使胸腺萎縮,調節二硝基氯苯所致的血液中CD4/CD8的失調等,證明麻黃對小鼠的細胞免疫有克制作用。【使用方法用量】2~10g。【慣用方劑】1.肺炎合劑用于小兒支氣管肺炎。

2.千柏鼻炎片

清熱解毒,活血祛風,宣肺通竅。用于風熱犯肺,內郁化火,凝滯氣血所致的傷風鼻塞,時輕時重,鼻癢氣熱,流涕黃稠,或持續鼻塞,嗅覺遲鈍,急、慢性鼻炎,鼻竇炎。桂枝【來源】始見于《神農本草經》。為樟科樟屬常綠喬木植物肉桂CinnamomumcassiaPresl的干燥嫩枝。春、夏二季采收,除去葉,曬干,或切片曬干。【炮制加工】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性味歸經】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功效主治】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平沖降氣。用于風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經閉,關節痹痛,痰飲,水腫,心悸,奔豚。【藥理作用】1.解熱鎮痛:桂枝含有明顯的解熱鎮痛解痙作用,與作用于大腦感覺中樞,提高痛閾有關。2.抗菌作用:桂枝對多個菌如霉菌、炭疽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結核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霍亂弧菌等都有較強的克制作用,其醇提物在體外能較好克制枯草桿菌、大腸桿菌等作用明顯。采用瓊脂稀法藥敏敏感實驗,測定桂皮醛對牙周重要致病菌牙齦卟啉單胞菌、中間普氏菌、具核梭桿菌、二氧化碳噬纖維菌等均含有抗菌活性。3.抗病毒作用:桂枝煎劑對亞甲型流感病毒和孤兒病毒都有明顯克制效果。4.抗炎、抗過敏作用:有研究發現桂枝提取物含有很高的透明質酸酶克制率,桂枝中強過敏組分為縮合類單寧,桂枝對感染性及非感染性炎癥都有明顯的克制作用,桂枝揮發油對急性、慢性和免疫損傷性炎癥都有明顯的拮抗作用,其作用與克制花生四烯酸代謝、影響炎癥介質生成及抗氧化等有關,并有克制補體活性和較強的抗過敏作用,同時對角叉菜膠致大鼠足趾炎性腫脹有明顯克制作用。【使用方法用量】3~10g。【慣用方劑】1.桂龍咳喘寧顆粒止咳化痰,降氣平喘。用于外感風寒、痰濕阻肺引發的咳嗽、氣喘、痰涎壅盛;急、慢性支氣管炎見上述證候者。2.風寒感冒本品開腠發汗之力較麻黃溫和,對于外感風寒,不管表實無汗、表虛有汗及陽虛受寒者,均可使用。治療外感風寒,表實無汗,常與麻黃同用;治外感風寒,表虛有汗,當與白芍同用;治素體陽虛,外感風寒,可與黃芪、附子、細辛等配伍。荊芥【來源】本品為唇形科植物荊芥的干燥地上部分。【炮制加工】除去雜質,噴淋清水,洗凈,潤透,于50℃烘1小時,切段,干燥。【性味歸經】辛,微溫。歸肺、肝經。【功效主治】解表散風,透疹,消瘡。用于感冒,頭痛,麻疹,風疹,瘡瘍初起。【藥理作用】1抗炎作用:荊芥揮發油對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腫脹、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亢進有明顯的克制作用,。2抗病毒作用:荊芥油和荊芥穗總提取物對小鼠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含有一定的防止作用。3解熱鎮痛作用:張麗等將荊芥內酯制備成荊芥內酯聚乳酸乙醇酸納米粒(SCH-PLGA-NP)凍干粉末,用于醋酸致痛和酵母致熱小鼠模型,成果發現SCH-PLGA-NP含有較好的鎮痛和解熱作用。【使用方法用量】5~10g.【臨床應用】荊芥為解表、散風主藥,長于發汗、解熱,能鎮痰、祛風、涼血。從古至今,荊芥在流行性感冒,頭疼寒熱,嘔吐,皮膚病、婦科病等疾病中廣泛應用。單海軍等將柴胡、青蒿、薄荷、連翹、荊芥、牛蒡子、川芎等粉碎煎煮,對小兒外感發熱進行藥浴,擬定出最優治療方案。薄荷【來源】始載于《新修本草》。為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haplocalyx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莖葉茂盛或花開至三輪時,選晴天,分次采割,曬干或陰干。【炮制加工】除去老莖和雜質,略噴清水,稍潤,切短段,及時低溫干燥。【性味歸經】辛,涼。歸肺、肝經。【功效主治】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藥理作用】1.抗真菌、抗病毒的作用:薄荷油、薄荷醇可劑量依賴性地克制核盤菌,匍莖根霉菌、毛霉菌的生長和繁殖。在體外蝕斑克制實驗中,薄荷油對單純皰疹病毒的兩種亞型(HSV21和HSV22)均顯示較強的克制作用。2.抗炎鎮痛作用:高、低劑量的濃薄荷水對二甲苯引發的小鼠耳腫脹和蛋清引發的大鼠足跖腫脹都有明顯克制作用,證明濃薄荷水對早期急性炎癥的充血水腫過程有明顯克制作用。王暉等運用薄荷提取物灌胃對小鼠醋酸扭體反映有明顯克制作用。3.祛痰作用:薄荷醇的刺激作用造成氣管產生新的分泌,使稠厚的黏液易于排出。薄荷醇用于支氣管炎時,能減少呼吸道的泡沫痰,使有效通氣腔道增大,而體現祛痰作用。【使用方法用量】3~6g,后下。【慣用制劑】1.膽舒膠囊為天然植物薄荷中提取的薄荷油單一成分中藥制劑。臨床研究證明:其治療膽囊炎、膽石癥和膽道感染及體征的總有效率達76.9%。2.復方薄荷油滴劑對改善外科病區留置胃管行胃腸減壓的患者因留置胃管引發的咽部干燥性疼痛效果明顯。3.涼爽油由薄荷油、薄荷腦、樟腦、桉葉油等精制而成,含有消炎退腫、止痛止癢等功效。4.復方薄荷滴鼻液除了含有除臭、消炎、止痛、潤滑鼻腔作用外,對治療萎縮性和干燥性鼻炎及鼻出血等也有療效。甘草【來源】本品為豆科植物甘草脹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曬干。【炮制加工】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性味歸經】甘,平

歸心、肺、脾、胃經。【功效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和藥品毒性、烈性。【藥理作用】1.抗病毒作用:抗病毒作用是甘草的重要藥理作用之一。研究表明,甘草酸和甘草次酸有抗艾滋病病毒、SARS病毒、乙肝病毒、單純皰疹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和人乳頭瘤病毒以及上呼吸道感染等作用。有文獻報道用小鼠模型研究甘草甜素的抗流感作用,成果發現給藥組小鼠100%生存,而未接種者均感染流感后死亡。方炳虎等發現甘草粗提取物和甘草酸單銨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