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孔孟兩章之——季氏將伐顓臾《論語》1.學習和積累一些文言常用詞語和句式。2.理解孔子“修文德以來遠人”的政治主張,學習孔子以理服人的辯駁藝術。教學目標1.走近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_______,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春秋末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學派的創始人。自漢代以后,孔子學說成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仲尼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春秋3.儒家經典:“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詩》《書》《易》《禮》《樂》(已遺失)《春秋》】積累文學常識:封建統治者一直把他尊為
。早年積極參與政治,終不見用。回到魯國后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獻,又將魯史官所記《______》加以刪修,使其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他又是私人講學風氣的開創者,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圣人2、
是我國先秦時期的一部
散文集。《論語》語錄體正音論()語顓臾()冉()有社稷()相()虎兕()柙()櫝()干戈()蕭()墻近于費()lúnzhuān
yúrǎnjìxiàngsìxiádúgēxiāo舊讀bì,季氏的封邑
孟子曰:“春秋無義戰。彼善于此,則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征也。”——《孟子·盡心下》
孟子說:“春秋時代沒有合乎義的戰爭。那一國或許比這一國要好一點,這樣的情況倒是有的。所謂征,是指上討伐下,同等級的國家之間是不能夠相互討伐的。”背景析題:季氏將伐顓臾關鍵詞語是:
將伐將:說明尚未實現,可以勸阻;如果可以勸阻而不加努力,于理不通,于情不合。伐:攻打,明目張膽,在本文中有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意思,所以“季氏伐顓臾”是非正義的事。
季氏與“三桓”: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合稱“三桓”,他們都是魯桓公的后代。
孔子時代的魯國,政治上處于動蕩變革之中。當時,魯桓公的后代三大家族逐漸強大把持朝政,王室日趨衰敗。魯宣公十五年(前594)實行“初稅畝”,表示公私斗爭的導火線已經點燃了。魯襄公十一年(前562),季孫、叔孫、孟孫三家對公室進行反擊,“作三軍,三分公室各有其一”,把公室瓜分了。到了魯昭公五年(前531),三家調整了互相的分地,“四分公室”,季氏獨得二份,其他二家各得一份。此時,三桓勢力可謂登峰造極。據《史記》稱,季孫氏曾為一次斗雞而與郈(hòu)氏引起沖突,昭公想趁機翦除三家的勢力,故站在郈氏一邊,助之攻季孫氏。這時叔孫氏、孟孫氏恐季孫氏敗后自己的勢力發生動搖,乃相與救季孫氏,結果。把昭公之軍打敗,并殺郈昭伯,逼昭公奔齊。
他要討伐顓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貪其土地,其二是擔心國君在政治、經濟上同顓臾成為犄角之勢,對自己不利。當時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門下,且都參與了出征前的籌劃。隨后二人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孔子,一向溫文爾雅的孔子勃然大怒,才有文中所錄之語。孔子一貫反對“陪臣執國政”,對三桓的指責在《論語》中多有記載。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1、伐:征伐;2、有事:有戰事,有軍事行動;譯:季氏將對顓臾有軍事行動。(狀語后置)3、無乃……與:固定句式,“恐怕……吧”;過:名詞作動詞,責備譯:恐怕這要責備你吧?(賓語前置句)4、以為:以為:即“以之為”,把(他)作為(省略句)5、且:連詞,況且6、是,代詞,這;社稷,指國家;譯:這(他)是國家的臣屬。(判斷句)7、何以伐為:即“以何伐為”以,介詞,憑、憑借;為,句末語氣詞,“呢”譯:憑什么討伐(它)呢?(賓語前置句、省略句)問題第一部分中,孔子從幾個方面分析不能攻打顓臾的?①“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受先王之封,不可伐。②“且在邦域之中”,在魯國的疆域之中,不必伐。③“是社稷之臣也”,是魯國的社稷之臣,不當伐。責(心平氣和)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1、夫子:指季康子;譯:季孫氏想要這么做,我們兩個臣子都不想這么做。(省略句)2、能施展能力就擔任官,不能施展能力就停止(擔任官職)。(省略句)3、危,搖晃、站不穩;持,扶持;顛,跌倒;扶,攙扶;焉,何、哪里;用,需要、用得著;相,輔助盲人走路的人。譯:那么還哪里用得著那輔助的人呢?5、且:連詞,況且;過:錯誤6、出于柙:即“于柙出”,從籠子里跑出來;毀于櫝:即“于櫝毀”,在木匣子里毀壞。譯:猛虎犀牛從籠子里跑出來,龜甲寶玉在木匣子里毀壞,這是誰的過錯呢?(狀語后置句)問題:
第二部分中,針對弟子的辯解企圖推卸責任,孔子認為他們應該阻止征伐顓臾,他是如何反駁的?①引證反駁:在其位謀其政!②用類比反駁:做“相”的責任是“危”而要“持”,“顛”而要“扶”。那么做臣子對主人也要如此。③用比喻反駁:“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是看護人的責任,現在季氏要攻打顓臾應是臣子的過錯。駁(慷慨激昂)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1、固,堅固;憂,憂患;而,連詞,表示并列關系2、疾,憎恨;夫,代詞,那、那種;舍,回避;而,表示轉折關系;為,介詞,替;辭,借口,此處可作動詞,編造借口。3、而,連詞,表示轉折關系4、蓋:連詞,表原因,“因為”5、夫如是:夫,放在句首,發語詞,可不譯;如是,像這樣6、來,使動用法,“使之來”,下同;安,使動用法,“使之安”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7、相:輔佐;來,使動用法,“使之來”;8、而:表示轉折關系;謀,謀劃;動,發動;干戈,指戰爭。譯:卻在國家內謀劃發動戰爭。(狀語后置句)9、蕭墻,住宅門內正對著門的照壁。問題一:
第三部分中,冉有避無可避,終于道出了“想要征伐顓臾”的意圖,孔子不贊同他的理由,看出了季氏的野心,指出問題之所在。直接批駁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正面闡述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進一步批評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論斷季氏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問題二:
在此部分中,面對冉有提出“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的理由,孔子看出了季氏的野心,終于忍無可忍,斥責了“季氏討伐顓臾”的做法,從而提出自己的治國主張。
對內: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對外: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斥(義憤填膺)以德服人全文結構(1)就事論事——顓臾不可伐(2)因事論人——引證明言,確立依據;比喻說理,明確職守(3)因人述志——直接回擊,闡發治國理想;批評弟子,指出季氏野心。歸納總結——思想內容方面寫作技巧方面表現孔子敏銳的政治洞察力;表現孔子的仁政思想。對話體;以理服人的辯駁藝術。寡人之于國也孟子教學目的
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詞語和句式。
三、通過朗讀體會孟子長于雄辯的語言特色。
孟子,名
,字
,戰國時鄒人。他受業于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弟子,戰國時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繼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世稱之為“”。
孟子生于戰國諸侯混戰最激烈的時期,他提出“”、對人民作一定的讓步、反對掠奪性戰爭等主張。為此,他軻子輿民貴君輕亞圣到各國去游說諸侯,反對“霸道”,提倡以“仁”“義”為中心的“仁政”、“王道”,對后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他繼承了孔子的思想,其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于事情”(迂腐、遠離實際),由于他的這些主張與當時激烈混戰的社會狀況不符,所以均未被統治者所采納。孟子退而與弟子著書,遂成
七篇
。《孟子》孟子的思想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與孟子思想并稱為“孔孟之道”:
a、性善學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b、理想人格:“人皆可以為堯舜”;“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c、“仁政”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的仁政思想一、民本思想: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事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孟子盡心下》二、國君應以保民為職分: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三、反對不義的戰爭。
孟子說:“春秋無義戰。”又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是先秦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是孟子及其弟子編輯而成的一部語錄體著作,共7篇,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與《論語》相比,初具論說文的特征。它篇幅較長,內容也更具體,描繪也更細致。《孟子》比喻準確形象,語言犀利酣暢,感情洋溢飽滿,說理深刻透徹。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孟子》——亂世的哲思誦讀正音
王好()戰
棄甲曳()兵而走
谷不可勝()食
數罟()不入洿()池
養生喪()死無憾
雞豚()狗彘()之畜()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然而不王()者
涂有餓殍()
hàoyèshēngcùgǔwūsāngtúnzhìxùwàngpiǎoxiángtì學習第一段: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于:對于。焉耳矣:語氣詞連用,加強語氣。河內:黃河以北的地方兇:荒年,年成不好移:使動用法,“使……遷移”察:觀察;政:當權者無如:不如,比不上加:更
梁惠王說:“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梁惠王覺得自己對國家政務盡心盡力了。他具體的做法有哪些?
梁惠王施行這樣的政策,結果如何?
用一句話來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
課文賞析提示: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提示: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提示:“于國盡心,但民不加多”本段內容: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
孟子和梁惠王是在什么背景下談話的?
“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爭于氣力。”(《韓非子?五蠹》)
孟子所處的戰國中期,“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爭強,勝者為右”(劉向《戰國策序》)。
魏國曾是強國,但在梁惠王統治期間,連遭強秦重創,內憂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遷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賢”應邀來到魏國,梁惠王曾對他說:“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虜,上將死,國以空虛,以羞先君宗廟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遠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將何以利吾國?”(《史記?魏世家》)因此,梁惠王迫不及待地向孟子討教救國治國之策。問題探究學習第二、三、四段: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請:請允許我;喻:打比方。填然:擊鼓聲,象聲詞,“咚咚…”鼓:擊鼓,名→動;之:助詞,湊足音節。曳(yè):拖著;兵:兵器;而:表示修飾關系,可譯為“…地”。走:逃跑,古今異義詞。或:有的人。以:拿、用。何如:怎么樣直……耳:固定句式,“只是…罷了”是:這。“是亦走也”,判斷句無:通“毋”,譯為“不要”;望:希望;于:比,介詞“民之多于鄰國也”:狀語后置句梁惠王拿自己于國與鄰國之政比較,孟子為什么不直接闡明意見,而用“請以戰喻”?
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兩國比較的問題,而比較了什么?
“五十步笑百步”已成為人們經常使用的成語,含義是什么?
提示:棄甲兵走者,五十步與百步走。說明: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從而不知不覺中否定了自己與鄰國的統治者有別。
提示:比喻缺點或錯誤性質相同,只是情節輕重有區別。
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與鄰國統治者治國不盡心實質上沒什么區別,只是形式上或數量上不同而已,從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
說明:通過比喻,更形象,說理更透徹,說服力更強。本部分內容:孟子初步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寡人之于學習也
寡人之于學習也,盡心焉而矣。物理差,則移其心于數學,移其力于英語;化學差亦然。察同桌之學習,無如寡人之用心者。同桌之分不加少,寡人之分不加多,何也?”
同桌對曰:“君好睡,請以睡喻。周公召之,昏昏欲睡,棄筆曳書而倒。或半節而后醒,或整節而后醒。以半節笑整節,則何如?”曰:“不可,直不整節耳,是亦睡也。”曰:“君如知此,則無望分多于同桌也。”
學習第五段: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違:違背,耽誤;勝:盡,完。數(cù):密;罟(gǔ):網。洿(wū)池:池塘。生:活著的人,動詞作名詞喪(sāng):埋葬,辦喪事,名詞作動詞;死:死去的人,動詞作名詞養生:供養活著的人,古今異義喪死:為死了的人辦喪事王道:為王之道,即以仁義治天下(施行仁政),這是儒家的政治主張。學習第六段:“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樹:名→動,栽種;之:指“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以桑樹之”狀語后置句衣:yì,穿,名→動;帛:絲織品;勿:不要;失:錯過;奪:耽誤謹:形→動,認真從事申:反復陳述;悌:敬愛兄長;義:道理申之以孝悌之義:狀語后置句頒:通“斑”負戴:背負著東西;然:這樣;而:表轉折,卻王:wàng,名→動,為王,統一天下未之有也:賓語前置句學習第七段:“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殍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食:第一個為動詞,吃;第二個名詞,食物;檢:約束;涂:通“途”,道路;殍:餓死的人;發:開倉賑濟歲:年成;是:這“非我也,歲也”:判斷句異:區別;兵:武器是何異于:固定句式,“這與……有什么區別呢?”“非我也,兵也”:判斷句罪:名→動,歸罪;斯:那么,就至:到,歸順;焉:語氣詞,了找出實行“王道”的七種措施的句子。②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③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⑥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⑦謹庫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①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孟子否定了魏國及鄰國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體內容是什么?仁政王道之始不違農時(農)保護魚類(漁)按時砍伐(林)王道之成鼓勵養蠶(紡)繁興六畜(牧)生產糧食(農)興辦教育初步措施根本措施不可勝食不可勝用保民教民孟子在與梁惠王的對話中表現出怎樣的思想與主張?首先,反對諸侯間無休無止的相互征戰應該讓利于民,讓民眾有得以休養生息的機會。第二,孟子又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體的說,就是讓民擁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雞豚狗彘之畜”——豐衣足食。第三,孟子還非常重視教化,提出了“謹庠序”的主張,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饑不寒”。最后,孟子在自己論證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指出面對上層貴族奢靡浪費,黎民饑寒交迫的社會現實,作為最高統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用現代觀念評價孟子的主張1、王道精神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1)首先解決百姓的溫飽問題(2)加強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養(3)統治者要節儉自律,關心百姓疾苦。2、注意可持續發展問題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時,不能濫砍濫伐,濫捕濫殺,更不能竭澤而漁。一、(1)寫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疑問。二、(2-4)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三、(5-7)孟子闡述“仁政”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文章思路小結:課文中闡述的是“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道理,強調:以民為本、實行仁政是統一天下的根本保證。孟子認為,國君如能實行仁政,減稅寬刑,不濫殺無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歸心。這就是說,真正能夠愛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戰勝的。《孔孟兩章》思路總結:
《孟子》的犀利、《莊子》的恣肆、《荀子》的渾厚和《韓非子》的峻峭,被稱為先秦散文的“四大臺柱”。作為繼孔子之后最偉大的儒學大師,由于時代及學術交流與競爭使然,孟子論辯之術在氣勢、聲威、心理、思想、情感和技巧上,體現出眾多高超之處。在本文中有以下特點:本文論辯藝術的高超之處:
其一,善于掌握說話對象的心理,長于誘導和啟發,始終爭取主動,客觀上形成了結構上的層層深入與跌宕生姿。
其二,準確運用比喻、排比、對偶手法。東漢趙岐《孟子題辭》中說:“孟子長于譬喻,辭不迫切,而意已獨至。”《孟子》全書261章,其中93章總共使用比喻159種。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曉暢,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運用,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強氣勢。本文第3段的3種措施和第4段的4種主張,全用排偶,使句式在整齊中具有參差之美,音調鏗鏘有力,極富音樂性,強化了小農生產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情景。
其三,層次分明,結構嚴謹。本文3個部分末尾分別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對各部分內容畫龍點睛,又強化了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使文章層層遞進,步步深入,環環相扣,渾然一體,凸顯出孟子論辯的雄渾、縝密、深沉的特質。
其四,語氣逼真,接近口語,生動風趣,正如清代劉大櫆在《論文偶記》里所言:“歌而詠之,神氣出矣。”
孔子與孟子同為儒家文化的大師,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講求“仁者愛人”,但是二者卻有著較大的區別。
首先,從兩人的人格來看。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則偏向憤世疾俗。孔子謙遜,他向長者請教時也總是恭恭敬敬。成材后,他也將這種恭敬的習慣一以貫之,所以才有“有教無類”的思想,他要讓年輕人少走彎路,對年輕人的教誨總是不厭其煩。孟子以解民倒懸為己任,“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看不慣諸侯,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號回蕩在他的心中,這更激起他的憤世疾俗。他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從對后世文人的人格的影響來看,孟子的影響超過了孔子。
第二,從他們對“仁”的看法來看,孔子是大廈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廈的建立者和完善者。孔子針對“春秋無義戰”提出了“仁”思想,他并沒有將“仁”的思想形象化具體化,“仁”還只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孟子則在“仁”的基礎上將其形象為“不忍之心”,并建立“性善論”來對其進行論述,進而提出“仁政”的概念。孔子和孟子的區別1、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3、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孔子說:“君子吃不追求飽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靈敏,言談謹慎,時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就算好學了。”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說:“不怕沒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孔子名言課外積累6、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度是明智的。”
7、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干什么?
8、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孔子說:“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孔子說:“朽木無法雕琢,糞土的墻壁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
10、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孔子說:“靈敏又好學,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為‘文’。”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義者也。
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即圣也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名言1.課內素材開發《季氏將伐顓臾》中,孔子通過和弟子冉有、季路的談話,譴責季氏討伐顓臾的做法,表達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的政治思想,以及用仁義教化來使“遠人”歸服的主張。素材積累[適用話題]這則材料適用于“堅守信念”、“正道直行”、“近憂與遠慮”、“以德服人”、“和諧”、“仁愛”等相關材料和話題作文中。2.鮮活素材速遞:“中國文化遺產日”百名學子走進孟子故里6月11日是中國文化遺產日,參加全國青少年文化遺產知識大賽的百余名學子,來到孟子故里鄒城市參加游覽孟廟、孟府景區,學習儒家文化思想,領略中華傳統文化精髓。今年是中國第六個文化遺產日,其主題為“文化遺產與美好生活”。此次活動在濟寧市舉辦,主題為“傳承文化遺產,感悟魅力濟寧”。本次文化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包括全國青少年文化遺產知識大賽、全國重點地區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成果展、南旺樞紐考古遺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銀行從業資格證考試2025年的突擊提升試題及答案
- 理財中的數據分析與決策試題及答案
- 理財師的未來發展方向試題及答案
- 昌寧一中會考試卷及答案
- 2024小語種證書考試新題型識別試題及答案
- 北侖區一年級試卷及答案
- 銀行資產管理的有效工具與途徑試題及答案
- 促進合作2025年國際金融理財師考試試題及答案
- 理財師考試各科目知識點概要試題及答案
- 2025年銀行從業資格證考試綜合能力提升試題及答案
- 員工廉潔自律行為規范
- 華為管理手冊-新員工培訓
- 豬場轉讓合同范本
- (二模)石家莊市2025屆高三教學質量檢測(二)生物試卷(含標準答案)
- (一模)2025年廣州市普通高中畢業班綜合測試(一)物理試卷(含答案詳解)
- 有關電除顫的試題及答案
- 2025北京外國語大學輔導員考試題庫
- 2025年保密觀知識測試題及答案
- 開學第一課:學習哪吒精神勇闖難關做陽光少年2024-2025學年初中班會課課件
- 2024年江蘇省南京市中考數學試卷真題(含答案逐題解析)
- 文旅康養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