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時代的戲劇終結_第1頁
多媒體時代的戲劇終結_第2頁
多媒體時代的戲劇終結_第3頁
多媒體時代的戲劇終結_第4頁
多媒體時代的戲劇終結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多媒體時代的戲劇終結

一、“被影像打包”的新解從戲劇的誕生到20世紀中葉,可以說是戲劇的黃金時代。從劇作家的角度來看,戲劇一直是人們最重要的娛樂生活和追求的時尚。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進入了一個“影像爆炸”的時代,電影、電視、計算機網絡、移動媒體、LED、手機電視等新興媒體的發展與普及使得人們時刻被影像所包圍。電影以其如夢似幻的情節、震撼人心的視聽效果吸引了大批觀眾主動走進“他”的夢幻;以肥皂劇、選秀節目見長的電視讓無數家庭主婦主動將其“請”進她們的客廳;網絡媒體的海量內容以及互動式點播方式與現代人的快節奏生活和欣賞習慣不謀而合。被各種影像包圍的人們已無暇顧及傳統的舞臺戲劇,傳統戲劇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朱壽桐先生認為“在電子文明時代立體傳媒的包圍和裹挾之下,戲劇藝術無論是作為一種審美欣賞的對象還是作為文化消費的對象,其優勢都已經喪失殆盡,其走向窮途末路體現為一種時代的必然。戲劇失去了上述優勢,就必然失去觀眾,失去本來屬于它那一部分的文化市場,失去進一步繁榮或保持自身繁榮與發展的資本與原動力,因而也自然就獲得了等待終結的命運”。面對新媒體的挑戰,戲劇真會面臨“終結”的命運嗎?二、探索在“科技”和“時代”的表現中發展新戲在多媒體時代,科技對整個人類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各個方面都產生著巨大的影響,可以說科技主宰著人類發展的方向。毫無疑問,藝術作為人類思想與觀念的產物必定深受這個時代的影響而留下科技的烙印。戲劇是人類藝術發展史上的瑰寶,是人類智慧與文明的結晶,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失去其生命力。只是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它必定受到所處時代的影響而以一種更加具有時代特征的形態展現給世人,以適應社會的發展。新媒體對傳統戲劇的沖擊讓很多戲劇人開始重新審視藝術與科技、傳統與現代的關系。2002年底,一場歷時兩年之久的全國范圍的關于“中國戲劇之命運”的大討論,引發了戲劇人對“科技”和“時代”的強烈關注。藝術家不斷探索,與時俱進,將圖像、音效、影像、動畫、虛擬現實、計算機技術與互聯網絡等先進的多媒體技術手段應用到戲劇創作與表演中——多媒體戲劇應運而生。多媒體技術在舞臺戲劇的創作和演出中異軍突起,為舞臺戲劇的發展探索出了諸多的可能性,顯示出其非凡的藝術魅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本文從戲劇工作者在創作中所經歷的劇本構思、戲劇編排、舞臺呈現三個階段來闡述多媒體技術對戲劇創作帶來的影響及其為戲劇舞臺增添的藝術魅力。(一)網絡實名及其創作方式一個好的構思是藝術作品的靈魂。藝術家要創作出優秀的作品必須要對生活有深刻的體驗和非凡的藝術想像力,但是任何一個藝術家的社會經驗都是有限的,正如歌德所說,“詩人不是生下來就知道法庭怎樣判案,議會怎樣工作,國王怎樣加冕。如果他要寫這類題材而不愿違背真相,他就必須向經驗或文化遺產請教”(P34)。傳統的戲劇創作完全依賴少數人的靈感及才能,而在信息時代,尤其是在Web2.0技術的支持下,互聯網成為人類最大的資源共享庫,網絡的超文本世界為劇作家提供了無限寬廣的創作思維空間。一方面,劇作家能方便地通過信息技術工具獲得各領域知識,作為體驗生活、豐富閱歷的資料;另一方面,劇作家可以通過網絡發布劇本,征求廣大網民的意見,讓觀眾直接參與到劇本創作中來。早在1996年,雷比德(BobbyRabyd)就推出了萬維網上第一部完全交互式的小說《陽光69》(Sunshine’69)。它包含了文本、圖像、聲音,讓每個讀者都有機會探索這一開放式結尾的故事,并為之撰稿盡力(P306)。這種創作方法也被應用到戲劇劇本的創作中。日本多媒體話劇《半夜三更的彌次先生與喜多先生》,在創作的各個階段都通過互聯網征求各方意見:他們通過網絡發布劇本創作構想及作業進度信息,又實時公布演員甄選試演、排練現場情況,最后將劇場演出在網上實況轉播。青春越劇《第一次的親密接觸》是由同名網絡小說改編而成,在第四屆羊城國際粵劇節上推出的青春粵劇《夢驚西游》也改編自網絡小說《悟空傳》。(二)開接觸式建立了新科技隨著計算機軟硬件技術的不斷進步,多媒體戲劇的創作方式有了新突破。1991年,賓西法尼亞大學信息科學系運用JACK計算機軟件以及10臺SGl4D/25計算機工作站,結合人體工學(ergonomics,又譯人類工程學,一門研究工作對于個人之適合性的學科)的研究,為米蘭·昆德拉的戲劇《杰克斯和他的主人》創造了一個仿真的虛擬舞臺,讓虛擬演員在虛擬舞臺上走動,以檢驗演員的走位和舞臺燈光的追蹤效果。2008年北京奧運會成功地向世人展現了一臺集科技與藝術于一體的大氣磅礴、震撼人心的開閉幕式。由北京理工大學數字仿真實驗室研發的“2008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彩排仿真系統”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它完美地實現了九大功能:智能化確定了參演人數;自動化地確定了演員站位;自動化地分配了演員動作;實現了群組路線的編排;設計了復雜三維表演造型;預演了大規模表演動作;進行了多媒體交互指揮;完成了最終場景合成預演;實現了大規模人群渲染與仿真。可以說,如果沒有這套彩排仿真系統,北京奧運會很難如此成功地向世人展現這樣一場規模宏大、氣魄非凡的開幕式,如由2008個人完成的擊缶倒計時節目的隊形變化、“活字模”節目中897個字模上下運動幅度的變化等都在這套系統的模擬仿真下實現了最佳的創意,所有演出人員都根據事先模擬得出的準確數據進行排練,精彩地完成了最后的演出。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對這一階段的影響在于能讓創作者將精力完全集中于形象思維,通過計算機系統所營造的虛擬環境身臨其境地從事創作,將創作者的所想直接在電腦中轉化為所見,并通過計算機的各種算法精確計算,進行設計、調整,最終實現最佳效果。這種虛擬仿真系統使得創作者跳出小細節,能對整個舞臺設計有一個宏觀的掌控,使劇本展示由繁變簡。對于演員來說,通過虛擬仿真系統的演示,演員能更清楚地了解導演的想法,各自的舞臺走位以及整個表演的流程,演員之間也能有更好的配合,這將大大提高排練的效率和演出的成功率。(三)多媒體結合體展場表演多媒體戲劇最大的魅力體現在它獨特的舞臺呈現上,它將文字、聲音、音樂、圖像、影像、動畫以及虛擬現實等多媒體技術與舞臺表演完美地結合起來,它改變了戲劇節奏、觀影習慣、觀影心理,拓寬了舞臺空間,顛覆了觀演關系,為戲劇舞臺創造了無限的可能性,也為觀眾帶來了非同一般的舞臺體驗。多媒體技術作為新的戲劇藝術元素為傳統戲劇注入了新鮮血液,成為戲劇舞臺上一道亮麗的風景。1.“蒙太奇”手法塑造戲劇舞臺與環境在相當漫長的時期內,觀看戲劇是人類最主要的文娛活動之一。然而,從18世紀末電影的誕生至今不過百余年的時間,卻將無數觀眾從戲劇院引向了“小黑屋”。人們不禁要問:是什么使得電影具有如此大的魅力?筆者認為至少有以下兩點原因:(1)從審美客體的角度講,電影借助高科技手段可以做到“上窮碧落下黃泉”,帶給觀眾奇觀化的狂歡體驗,滿足觀眾實現夢幻的夙愿,這些是傳統戲劇舞臺所無法實現的。(2)作為審美主體的人,其審美觀念與審美行為必定受其所處社會環境的影響。新媒體時代,人們已經習慣于用“淺閱讀”的方式來消費“快餐文化”。電影以“蒙太奇”的威力,使得空間距離的天涯海角、時間距離的古往今來,都可在丈余寬的布幕上和兩個鐘頭的時間里表現出來,這些都符合現代人的觀影習慣與審美心理。相比之下,傳統戲劇簡單的道具與舞臺布景無法滿足觀眾追求視聽刺激的快感,每場(幕)間由于換景造成的間斷性與不完整性以及戲劇的“慢節奏”都無法適應現代觀眾追求效率,渴望掌握主動的觀影心理。戲劇觀眾的流失迫使劇作者不得不思考戲劇的新出路,電影“蒙太奇”手法在戲劇舞臺上的應用終于讓戲劇撥開云霧,迎來了“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如周安華先生曾指出的:“戲劇要真正實現‘電影式’的時空自由,而又不破壞觀賞感受,就得在時空切換時快速剪接,以做到像布萊希特所說的那樣‘迅速變換場景’。”而今有了多媒體影像技術的應用,這種可能性變為了現實。多媒體影像豐富了舞臺場景和環境,而電影“蒙太奇”手法的借鑒,輕松、流暢地實現了時空轉換,使得整出戲劇更具整體性和連貫性,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如前文提到的青春粵劇《夢驚西游》,大膽地去掉了幾乎全部的舞臺實景,使用幻燈投影的方式營造出瞬息萬變的虛擬場景。多媒體影像與幽默詼諧的戲劇內容完美結合,相得益彰,在戲劇舞臺上盡情“大話西游”,展現網絡時代的青春氣息與現代魅力。再如上海戲劇學院排演的《獨立節的宣判》一劇,借助多媒體投影融入電影表現元素,通過“蒙太奇”的手法塑造心理造型空間。在該劇中多媒體投影的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通過投影從不同角度多次回放事先錄制好的演員表演來強調某一個鏡頭或動作。如當“杰梅茵”敘述“卡羅”在謀殺案發生當晚的狀態時,在舞臺的另一邊同時反復投影“卡羅”自述時的形象:“我害怕孤獨,我害怕黑暗”。(2)通過多媒體投影表現角色頭腦中念頭的瞬間出現、閃回以及對往事的追憶。比如當“路易”同“卡羅”被審訊時,同時在舞臺上投影的是她們的另一種狀態。這些影像事先錄制,然后在演出時與演員的表演行為同步播放。(3)以影像配合演員講述的內容,增加演員敘述的生動性。如當“路易”在做鳥類學講座時,在演員身上反復投射草原上的景象,創造一個無限廣闊、瞬息萬變的空間。該劇很好地利用了多媒體影像技術將三維的戲劇舞臺拓展成“四維”的舞臺,這第四維正是通過投影產生的“時間維度”,舞臺上的表演與投影相配合,展示在同一時間點上存在的一個以上的空間,這其中包括角色的表演空間、角色的思維空間以及觀眾的心理空間等。這是戲劇藝術中的一種新的嘗試,也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體驗。2.“觀眾”—多媒體戲劇改變了觀演關系,增添了互動性尼葛洛龐帝曾這樣描述現代社會的文化特征:“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藝術表現方式得以更生動和更具有參與性的新時代。我們將有機會以截然不同的方式,來傳播和體驗豐富的感官信號,……盡管這種做法似乎把重要的藝術品全然世俗化了,但數字化使我們得以傳達藝術形成的過程,而不只是展現最后的作品。”(P262)可見,互動性與交互性已成為當代藝術的熱點,是無數先鋒藝術家孜孜不倦的探索對象。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為善于創新與突破的劇作家提供了可能,電腦、網絡等技術被引進戲劇領域,為戲劇演出增添了臨場效果和互動效果。2007年10月在上海舉辦的第四屆國際小劇場展演上,德國戲劇《股市反彈》是一部互動戲劇,由現場觀眾與演員一起配合完成,內容是用出售門票的錢和觀眾當場投入的錢炒股。劇場被布置成股票交易大廳,兩張辦公桌,一個講臺,兩個大屏幕。此劇選擇在晚上九點半開場,為的是與歐洲股市開盤同步。兩個大屏幕分別投映著通過網絡連接的歐洲股市波動的曲線以及對股市人物的采訪,有時候也把現場拍攝的觀眾席的照片投射上去。《股市反彈》打破了觀演的界限,動員觀眾參與“演出”,并嘗試打破演出與日常生活的界限。觀眾在觀看演出的同時又直接參與股票的交易,作為觀眾,他能泰然自若地欣賞表演,而作為炒股者,他的心情又必然被股市行情所左右。這種“局內”、“局外”的兩重身份,讓觀眾更深刻體會了在股票買進賣出時的復雜心態。3.觀眾在真實的背景下表演傳統戲劇將演員的表演局限在“鏡框式”的舞臺上,“臺下觀眾臺上戲”的觀演關系一直沒有改變。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拓寬了舞臺空間,演員的表演不再局限于舞臺。曾經有人嘗試通過互聯網絡和投影的方式,讓身處不同地域的演員達到“同臺”演出的效果,觀眾可以看到真實的演員與身處異地的演員通過視頻傳輸的影像配合演戲,從而造成他們在同一舞臺上表演的效果。在百老匯戲劇《BlueMan》中,演員在演出中途沖出劇場,跑向熱鬧的街頭,在真實的空間中繼續演出。而追隨其后的攝像機則將劇場外的表演實時地傳遞給劇場中的觀眾,直到演員再次返回劇院繼續完成表演。這種方式的應用,打破了傳統戲劇舞臺封閉的空間關系,將舞臺場景與真實環境結合起來,拓寬了演員表演的空間,改變了觀眾的觀影氛圍與欣賞視角,似乎要告訴觀眾舞臺表演其實與真實生活并沒有本質差別,在現實中我們每時每刻都在觀看著別人的“戲劇”,卻同時也成為別人眼中的“戲劇人物”。4.多媒體觀眾的虛擬觀眾與現實模擬相互輝響1998年,臺灣大學在排演達里奧·福的《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時,不僅在設計舞臺布景和燈光時運用了計算機繪圖、虛擬現實、數字影音等多媒體手段,而且在演出時,進一步以電影手法,讓角色從虛擬的警察總部窗口跳出。這種手法的應用,模糊了虛擬與真實的界限,多媒體技術的介入已不再顯得那么生硬。2008年10月在江蘇舉辦的第31屆世界戲劇節上,有一部來自加拿大的多媒體劇《動畫大師諾曼》。此劇從頭至尾只有一個真人演員,而與他共同完成此劇的則是通過電腦虛擬成像、三維立體影像、大型投影等多媒體技術產生的虛擬演員,這些虛擬演員是動畫大師諾曼生前創作的各種動畫角色,真人演員與虛擬演員配合默契,相互輝映,將虛擬與現實完美地結合起來,完全打破了表演、舞美、電影、錄像、詩歌、燈光、音樂等藝術形式之間的界限。戲劇節報道稱這部戲劇“在藝術形式上天衣無縫的融合,也開創了數位時代全新的舞臺表演的語言”。綜上所述,正是由于多媒體技術在戲劇表演中的廣泛應用,使得戲劇舞臺輕松實現時空轉換,為創作者提供了豐富的表現手段和無限的創作空間,也為觀眾帶來了與傳統戲劇截然不同的觀影感受,而互動性多媒體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