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蘇里江馬圈島普通生育期巢址選擇研究_第1頁
烏蘇里江馬圈島普通生育期巢址選擇研究_第2頁
烏蘇里江馬圈島普通生育期巢址選擇研究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烏蘇里江馬圈島普通生育期巢址選擇研究

選擇筑巢地點對鳥類的生存和繁殖非常重要。巢址是鳥類棲息地選擇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護生物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其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到鳥類繁殖成效及雛鳥的成活率,并能間接影響到種群動態和群落結構。選擇優良的巢址能夠使同類干擾、天敵捕食和不良因子的影響降到最低水平,從而提高繁殖成功率,以利于后代的存活。鳥類筑巢成效受巢的隱蔽程度、親鳥捕食能力、親鳥身體狀況、筑巢位置和天氣等方面的影響,其中巢的隱蔽程度是決定筑巢成效的一個最主要因素。普通鸕鶿隸屬于鵜形目(Pelecaniformes),鸕鶿科(Phalacrocoracidae),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繁殖于中國各地的適宜生境。我國對普通鸕鶿的報道大多是簡單的形態描述和其捕魚習性方面的研究。柳勁松和張同作等也分別研究了黑龍江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青海省青海湖地區分布的普通鸕鶿的飼養、繁殖習性及恒溫能力發育,而有關普通鸕鶿對巢址的選擇尚無報道。筆者于2004年3—9月中旬,對烏蘇里江馬圈島分布的普通鸕鶿繁殖期的巢址選擇進行了調查及分析。1大水系區域烏蘇里江—研究地區概況馬圈島位于黑龍江省撫遠縣海青鄉(47°54′30″~47°57′15″N,134°35′05″~134°36′12″E),屬三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國一側。馬圈島所在的烏蘇里江發源于俄羅斯境內的錫霍特山,全長890km,自南向北流經三江保護區,在撫遠三角洲(黑瞎子島)東北角與黑龍江匯合。烏蘇里江流經三江保護區區域長115km,河床寬為1~2km,河道比降為1/10000左右,最高水位為101.60m,最低水位為94.62m,平均水位為95.41m。冰封期一般從11月21日至翌年4月17日,為132~150d。馬圈島最長3500m,最寬1500m,總面積3.91km2,距中國江岸578m,距俄羅斯江岸250m。馬圈島植被保持了天然狀態,主要以卷邊柳(Salixsiuzevii)、粉枝柳(Salixrorida)和小葉章(Calamagrostisangustifolia)為優勢種,生境復雜度較差,周圍水域盛產各種江魚,適宜于普通鸕鶿、雁鴨類和鷺類棲息。2巢址生境調查的分析方法普通鸕鶿的種群密度采用全面積調查法調查。種群密度按下式計算:D=N/S。式中:D為密度(只/km2);N為實際記錄的數量(只);S為實際調查面積(km2)。各種鳥類的豐富度采取頻率指數估計法統計,即用RB作為指數,進行鳥類數量等級的劃分。其中:R為在調查時段內遇見某種鳥類的天數占調查總天數的百分比;B為平均每天遇見該種鳥的數量。具體計算如下:R=(遇見鳥類的天數/工作總天數)×100%;B=鳥種的總數/工作總天數。RB指數在500以上的為優勢種;200~500之間的為常見種;200以下的為稀有種。筑巢柳樹的胸徑和樹高采取隨機抽樣測量法選擇,即在普通鸕鶿巢區隨機選取9個10m×10m的樣方,用常規方法測量胸徑和樹高,應用SPSS軟件進行單因子方差ANOVA分析。巢址生境依據文獻中介紹的方法測量,即測量隨機選取的9個樣方內的喬木、灌木、草本的高度和蓋度,以及筑巢樹的樹高(m)、胸徑(cm)、巢距地面高(m)、距明水距離(m)等,以此作為巢址生境分析的參數。在普通鸕鶿巢的非分布區,隨機選取對照樣方,采用與研究區同樣的測量方法進行各參數的測量。應用SPSS軟件分析各變量在研究區域與對照區間的差異性,先用Kolmogorov-SmirnovZ-test檢驗數據是否符合正態分布。當數據符合正態分布時,使用獨立樣本的t檢驗;當數據不符合正態分布時,使用U檢驗,從而分析普通鸕鶿對巢址的選擇性。3結果與分析3.1魚類豐富度的比較通過調查,在馬圈島共記錄到中型鳥類7科16種,見表1。通過計算得出普通鸕鶿的種群密度為467只/km2。從表1中各種鳥類的豐富度可見,在島上普通鸕鶿為數量極多種,蒼鷺為優勢種,大斑啄木鳥、白鷺、綠頭鴨、綠翅鴨為常見種,而其它的10種鳥類為稀有種。在馬圈島的鳥類群落中,普通鸕鶿數量極多,在島上占據著主要的生態位。馬圈島周邊水域魚類資源較為豐富,因此,水鳥間的食物競爭程度緩和。對普通鸕鶿生存構成威脅的是數量稀少的白尾海雕。3.2測量結果和單因子方差分析普通鸕鶿繁殖前期,島上共有382個普通鸕鶿舊巢筑在柳樹上,進入繁殖期,有355個舊巢被利用。另外,發現有5例新巢,分別筑在兩棵稠李和一棵燈臺樹上。稠李和燈臺樹均未落入隨機布設的9個樣方內。樣方中的筑巢樹種均為柳樹,測量結果見表2。從表2可以得知:普通鸕鶿筑巢柳樹的胸徑為(12.16±1.36)cm,非筑巢柳的胸徑為(7.61±0.51)cm,說明筑巢柳樹的平均胸徑大于非筑巢柳樹;筑巢柳樹樹高為(6.79±0.13)m,非筑巢柳樹樹高為(4.77±0.08)m,說明筑巢柳樹的平均樹高高于非筑巢柳樹。通過單因子方差分析(表3)可以得出:胸徑的F值(非筑巢柳胸徑的方差/筑巢柳胸徑的方差)=122.12,遠大于1,胸徑的顯著性水平P=0.0001<0.01,說明筑巢柳樹與非筑巢柳樹的胸徑差異十分顯著;樹高的F值(非筑巢柳樹樹高的方差/筑巢柳樹樹高的方差)=112.27,樹高的顯著性水平P=0.0001<0.01,說明筑巢柳樹樹高與非筑巢柳樹樹高差異十分顯著。3.3群落優勢種z值對普通鸕鶿巢址區與對照樣方區生境變量進行U檢驗,得出Z(變量數據非正態分布時)值,或通過一元方差分析得出F(變量數據正態分布時)值(表4)。從表4中給出的草本高度(Z=-3.87,P<0.05)、草本蓋度(Z=2.29,P<0.05)、距岸邊距離(F=3.54,P<0.01)可以看出:巢址區與對照樣方區在距岸邊距離、草本高度和草本蓋度上存在顯著差異。巢址區距岸邊距離大于對照方區,說明普通鸕鶿遠離人類的干擾,對于人類危害的隱蔽性較好;巢址區草本高度和草本蓋度均小于對照方區,說明普通鸕鶿巢區草本植被較少,高度較小。4馬圈島的普通巢址選擇在馬圈島繁殖的普通鸕鶿有利用舊巢的習性。在2004年3月的繁殖前期,島上共有普通鸕鶿舊巢382個,進入繁殖期后有355個舊巢被利用,分別筑在282棵樹上,到了繁殖中末期,烏蘇里江水位較繁殖前期平均上漲3m多,水面淹沒了整個島,有22個位置較低的巢被水摧毀,導致這些巢中普通鸕鶿的繁殖被中止。普通營巢環境隨機性很大,但在馬圈島繁殖的普通鸕鶿全部筑樹巢,為何沒有出現筑地面巢的現象,也許是規避繁殖中后期烏蘇里江洪水期間破壞性風險的一種自然選擇。在進行巢址樣方和對照樣方差異顯著性檢驗分析中得出,馬圈島的普通鸕鶿筑巢樹下草本高度和蓋度均很低,與對照樣方呈顯著性差異。造成這種差異性的原因有:1)普通鸕鶿來島前,其巢區域與非巢區域草本植物的生長狀況基本相似,普通鸕鶿來島后,其糞便對草本植物產生強腐蝕作用,致使普通鸕鶿巢區域草本植物生長狀況較差;2)在調查期以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