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六國論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六國論》相關知識及創作背景,蘇洵的生平。
2.了解六國滅亡的原因、把握文章主旨,學習論證方法和寫作特點。
3.積累重點實詞、虛詞、句式等文言知識,準確翻譯文中句子。
核心素養
語言建構與運用:了解文言文的結構、表達、運用,抓住關鍵詞語,培養學生建構語言和運用語言能力。
思維發展與提升:理解文言內容,學習歷史事件并查閱資料,運用分析與思考、探究與聯想等方法,把握規律,發展提升思維能力。
審美鑒賞與創造:學習本文運用的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了解借古諷今的寫作特點。體會藝術的魅力,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能力和創造能力。
文化傳承與理解:加深對歷史事件的思考深度,探究本文的現實意義。培養學生增加文化自信,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教學重難點
重點:1、了解本文的寫作特色,體會借古諷今的寫作意圖。
2、掌握重點實詞、虛詞。
難點:分析本文的論證結構。
課前準備
1、指導學生完成預習
2、制作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說到北宋時期的文學家,大家能想到有哪些?最耳熟能詳的比如蘇東坡,我們現在還能經常吃到以蘇東坡命名的“東坡肉”,“東坡肘子”,那蘇東坡蘇軾就是今天我們要講到的《六國論》的作者蘇洵的兒子,蘇洵和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二、寫作背景
北宋建國以后,統治者鑒于唐朝藩鎮割據的教訓,采用中央集權的專制政策,集軍權、財權、人權于中央,將帥無權且經常輪換,軍隊十分虛弱。蘇洵一生經歷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個時期。此時,北宋統治者屢屢屈服于北部契丹和西北部西夏,一味議和妥協,以每年送給侵略勢力銀、絹、茶等財物為條件,求得暫時的和平。蘇洵正是針對北宋統治者屈辱于契丹和西夏,賂敵求安的行為,借戰國時期六國滅亡的故事,寫下《六國論》,批評北宋對外政策的不當,希望當政者改弦更張,重用人才,維護自己的政權。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遼大軍壓境,直逼澶州城下(今河南濮陽),威脅汴京開封。于是,宋與遼簽訂了“澶淵之盟”,宋每年要送給遼大量的錢物,人民的血汗就在這種屈辱的盟約之中付諸東流。蘇洵反對這種屈辱的求和,認為這和戰國時六國賄賂秦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故以《六國論》向北宋統治者陳述政見,希望北宋統治者能改弦更張,勿重蹈覆轍。
三、作者介紹
蘇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列入“唐宋八大家”。據說蘇洵27歲才發憤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大進。蘇洵精于古文寫作,尤其擅長策論,主張“言必中當世之過”。為文見解精辟,論點鮮明,論證有力,語言犀利,明快酣暢,縱橫捭闔,雄奇遒勁,有戰國縱橫家的風度。主要作品有《幾策》兩篇、《權書》十篇、《衡論》十篇。
三蘇
三蘇指北宋散文家蘇洵(號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兒子蘇軾、蘇轍。宋仁宗嘉定初年,蘇洵和蘇軾、蘇轍父子三人都到了東京(今河南開封市)。由于歐陽修的賞識和推譽,他們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爭相傳誦,一時學者競相仿效。宋人王辟之《澠水燕談錄·才識》記載:“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也。”“三蘇”的稱號即由此而來。
四、學習字詞
六國互喪(sàng)率(shuài)賂(lù)秦耶
暴(pù)霜露暴(bào)秦之欲無厭
洎(jì)牧以讒(chán)誅量(liáng)
勝負之數(shù)數(shǔ)不勝數
從(cóng)六國破亡之故事思厥(jué)先祖父
草芥(jiè)洎(jì)牧以讒誅革滅殆(dài)盡
五、全文脈絡
六、全文分析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本文論點:六國破滅的原因在于賂秦。并作理性分析,從“不賂者”和“賂者”兩方面進行論證。
第二部分(第3,4段),以歷史事實論證中心論點,分別從“賂者”和“不賂者”兩方面進行論述。以韓、魏、楚三國賂秦而滅亡的情況。論證“弊在賂秦”這一中心論點。以齊、燕、趙三國“蓋失強援,不能獨完”而滅亡的情況論證“不賂者以賂者喪”的觀點。
第三部分(第5,6段),總結歷史教訓,點明寫作目的。申明“為國者”應當吸收六國“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而滅亡的歷史教訓,并力卻敵。告誡北宋統治者勿重蹈復轍。
七、中心思想
本文著重論述六國破滅的原因是賄賂秦國,“不賂者以賂者喪”。但作者并非為論史而論史,而是以此作為立論的依據,借古諷今,批評北宋對契丹、西夏的襲擾采取以賂求和、茍且偷安的退讓政策。蘇洵希望北宋統治者以六國為鑒,不能一味賄賂以求茍安,而要奮起御敵,積極謀求“不賂而勝之”之道。
八、寫作特點
1.對比論證
正反對比論證,是將兩種性質截然相反或有差異的事物進行比較,從而證明所要論證的觀點。
本文多處使用正反對比論證,如“得”與“失”,“有限”與“無厭”,“賂秦”與“并力西向”的對比等,通過對比,突出地表現了“弊在賂秦”這一中心論點的深刻性,使得觀點鮮明,論證有力。
2.舉例論證。
如“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這樣舉出具體史實,充分論證了“蓋失強援,不能獨完”的道理,從而論證了“不賂者以賂者喪”這一分論點,用鐵的事實說話,使論證更有說服力。
3.引用論證。
如“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作者用這一形象的比喻,雄辯地證明了“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這一分論點。
九、文言知識點總結
詞語解釋
(1)率賂秦耶:都,皆。
(2)固不在戰矣:本來。
(3)思厥先祖父:其。
(4)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既然這樣,那么。
(5)終繼五國遷滅:滅亡。
(6)勝負之數,存亡之理:數,運數。理,理數。皆指命運。
(7)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積威,積久而成的威勢。劫,脅迫、挾持。
(8)是又在六國下矣:在六國之后。
古今異義
(1)思厥先祖父
古義:祖輩與父輩
今義:父親的父親。
(2)可謂智力孤危
古義:智謀和力量。
今義: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記憶、觀察、想象、思考、判斷等。
(3)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古義:舊事,成例。
今義:真實的或虛構的用作講述對象的事情,有連貫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藝作品中用來體現主題的情節。
(4)至于顛覆
古義:表示由于上文所說的情況,引出下文的結果。相當于“以至于”。
今義:動詞,表示達到某種程度;介詞,表示另提一事。
詞類活用
(1)名詞的活用
①名詞用作動詞
a.以地事秦:侍奉
b.義不賂秦:堅守大義
c.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禮遇
②名詞作狀語
日削月割,以趨于亡:日,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
(2)動詞的活用
動詞的使動用法
李牧連卻之:使……退卻
(3)形容詞的活用
形容詞用作動詞
①不能獨完:保全
②始速禍焉:招致
十、思考探究
1、第一、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呢
本文的中心論點就是文章開頭第一句話:“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第一個分論點是“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第二個分論點是“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作者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地提出中心論點,不僅緊扣題目、明確了論題,而且便于后文馳騁文墨、自由論證,在結構上具有提挈下文、統攝全篇的主導作用。兩個分論點實際上是從正(第一個分論點)、反(第二個分論點)兩方面進一步揭示中心論點,使中心論點完備周密,在邏輯上站穩了腳。總之,一、二段的作用是提出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總領全文,引發下文的議論。
2、結尾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本段將北宋與六國相比,勸告北宋統治者應從歷史中吸取教訓,不可一味乞求茍安。從寫作目的來看,本段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主旨。從結構來看,這是在中心論點的基礎上引申出來的結論。
布置作業
1.回顧課文,說說本文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2.本篇與《阿房宮賦》寫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之處。
課后訓練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蘇洵的《六國論》把六國滅亡的原因歸結于“賂秦”,_____
①單從某種視角看到了某些事實,便以為抓住了事物的全部,這是人類很容易陷入的誤區。
②因為從本質上講,六國滅亡是由于不思改革進取,不采取富國強兵之策,從而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被歷史淘汰。
③盡管文章在論證上、語氣上給人勢如破竹的感覺,但今天看來顯然失之偏頗。
④當然也有戰略、策略(包括“賂秦”)等方面的種種具體原因。
A.②③①④B.③②④①C.②④③①D.①②④③
2.下列各句的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A.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
B.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C.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
D.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3.下列關于作者和文章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蘇洵字明允,號老泉,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并稱“三蘇”,位列“唐宋八大家”。
B.文章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然后就中心論點層層深入,脈絡清晰,結構完整。
C.文章借評析六國滅亡的根源——“弊在賂秦”,諷諫北宋統治者要吸取六國滅亡的歷史教訓,否則,其結果將比六國更為悲慘。
D.本文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有反問、夸張、對比、比喻等。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相得益彰,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4.下列各句中,沒有詞類活用現象的一項是()
A.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B.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C.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心術
蘇洵
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
凡兵上義,不義,雖利勿動。非一動之為利害,而他日將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義可以怒士,士以義怒,可與百戰。
凡戰之道,未戰養其財,將戰養其力,既戰養其氣,既勝養其心。謹烽燧,嚴斥堠,使耕者無所顧忌,所以養其財;豐犒而優游之,所以養其力;小勝益急,小挫益厲,所以養其氣;用人不盡其所欲為,所以養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懷其欲而不盡。怒不盡則有余勇,欲不盡則有余貪。故雖并天下,而士不厭兵,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而兵不殆也。
凡將欲智而嚴,凡士欲愚。智則不可測,嚴則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聽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與之皆死。
凡兵之動,知敵之主,知敵之將,而后可以動于險。鄧艾縋兵于蜀中,非劉禪之庸,則百萬之師可以坐縛,彼固有所侮而動也。故古之賢將,能以兵嘗敵,而又以敵自嘗,故去就可以決。
凡主將之道,知理而后可以舉兵,知勢而后可以加兵,知節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則不屈,知勢則不沮,知節則不窮。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夫惟養技而自愛者,無敵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
兵有長短,敵我一也。敢問:“吾之所長,吾出而用之,彼將不與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將強與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卻:吾之所長,吾陰而養之,使之狎而墮其中,此用長短之術也。”
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于必敗尺棰當猛虎奮呼而操擊徒手遇蜥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將矣。袒裼①而按劍,則烏獲②不敢逼;冠胄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余矣。
(選自《四部叢刊》本《嘉祐集》,有刪改)
【注】①袒裼(tǎnxī):脫去上衣露出身體。②烏獲:古代大力士。
1.下列對文中加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有所恃/則知不至于必敗/尺棰當猛虎/奮呼而操擊/徒手遇蜥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
B.有所恃則知/不至于必敗/尺棰當猛虎/奮呼而操擊/徒手遇蜥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
C.有所恃/則知不至于必敗/尺棰當猛虎/奮呼而操擊/徒手遇蜥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
D.有所恃則知/不至于必敗/尺棰當猛虎/奮呼而操擊/徒手遇蜥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
2.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烽燧:烽火。古代邊防警報的信號。白天放煙叫“烽”,夜間燃火叫“燧”。這里泛指軍隊的警戒工作。
B.斥堠:古代用來瞭望敵情的土堡。這里指放哨、瞭望。
C.黃帝:傳說中我國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相傳曾在戰爭中多次取勝,打敗了炎帝、蚩尤,成為部落聯盟的領袖。
D.冠胄衣甲:冠,帽子。胄,古代作戰時戴的頭盔。衣,衣服。甲,鎧甲,古代戰士穿的用皮革或金屬片制成的護身服。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項是()
A.當將領的道理,首先應當培養智謀膽略,這樣才可以控制戰爭形勢有利與不利的變化,才可以應付敵人。
B.大凡用兵,應當崇尚正義,只有正義才能激怒士卒,當士卒激起義憤時,就可驅使他們百戰而不殆。
C.要使戰斗力無窮無盡,既要能利用形勢來鞏固軍隊的陣容,又要能夠利用形勢來鞏固自己。
D.鄧艾用繩索掛著士兵翻山越嶺,偷襲蜀國,因為劉撣的昏庸,蜀國的百萬大軍才會束手就擒。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凡兵上義,不義,雖利勿動。非一動之為利害,而他日將所有不可措手足也。
(2)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卻;吾之所長,吾陰而養之,使之狎而墮其中,此用長短之術也。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抓住中心詞語“原因”和這四句話中的中心語句③,再根據關聯詞,就可以斷定。
2.答案:A
解析:選AB、C、D三項均為被動句,A項是狀語后置句。
3.答案:D
解析:文章沒有反問的修辭手法,應該是設問
4.答案:C
解析:A.理:名詞作狀語,按照道理。B.義:名詞作動詞,堅持道義。D.日、月:名詞作狀語,一天天、一月月
5.答案:1.A;2.D;3.D;4.(1)大凡用兵,應當崇尚正義,如果不合乎正義,即使有利可圖也不要輕舉妄動。并不是一動就會造成失敗,而是怕將來會弄到手足無措的地步。
(2)我軍的短處,我把它顯眼地暴露出來,使敵軍心生疑慮而退卻;我軍的長處,我暗中藏起保護起來,讓敵軍輕率大意而落入我的圈套,這就是善用長處及短處的策略。
解析:1.注意關鍵詞“則”,“奮呼而操擊”“變色而卻步”是相同的句式結構
2.“冠”“衣”這里都用作動詞,是“戴”“穿”的意思
3.“因為劉禪的昏庸”錯,百萬大軍會束手被擒是因為鄧艾“知敵之主,知敵之將”,輕視劉禪而冒險行動
4.【參考譯文】
當將領的原則,首先應當培養智謀膽略。即使泰山在面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前面突然出現而眼睛不眨,這樣才可以控制戰爭形勢有利與不利的變化,才可以應付敵人。
大凡用兵,應當崇尚正義,如果不合乎正義,即使有利可圖也不要輕舉妄動。并不是一動就會造成失敗,而是怕將來會弄到手足無措的地步。只有正義才能激怒士卒,當士卒激起義憤時,就可驅使他們百戰而不殆。
一切作戰的措施是,戰前要積蓄財力物力,臨戰時要養精蓄銳,戰爭打響后要鼓足勇氣,勝利后要保持斗志。謹慎地做好警報工作,嚴密地做好偵察瞭望工作,使得耕種者一心生產,用這來積蓄財力物力;給士兵豐厚的給養,使他們得到休息,用這來養精蓄銳;打了小勝仗不松勁,吃了小敗仗更要加強緞煉.用這來提高士氣:用人時不要一下子滿足他的欲望,用這來保持其斗志=所以.用兵就是要使士兵常常胸懷義憤,心中有欲望而總不滿足。義憤不能全部爆發就勇氣十足,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會繼續追求。所以即使統一了天下,而士兵仍不厭戰,這就是黃帝的軍隊經歷了七十多次戰爭后,他的士兵依然斗志不衰的原因。
凡是做將帥的,必須足智多謀而又威嚴;當士兵的,應當愚昧一點。足智多謀就使人感到高深莫測,威嚴就使人感到凜然不可侵犯,因此士兵都把自身交出來聽從號令,這樣,怎么能不愚昧呢只有士兵愚昧了,將帥才能夠與他們同生共死。
凡是軍事行動,必須了解敵方的主帥,了解敵方的將領,然后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湖南體育職業學院《招投標及合同管理》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湖南省長沙市雅禮集團2024-2025學年初三第5次月考試題化學試題試卷含解析
- 2025的場地租賃合同樣本
- 2025技術授權借貸合同范本
- 2025攪拌車租賃合同范本
- 2025簡約標準的房屋租賃合同
- 2025建筑工程項目管理國內競爭性招標合同
- 2025年企業安全生產知識競賽試題100題及答案
- 2025年高考歷史總復習人教版必修二全冊知識點梳理匯編
- 2025商店商鋪租賃合同樣式模板
- 第2單元 社會服務(整單元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四年級下冊綜合實踐活動蘇教版
- 漢中漢源電力招聘試題及答案
- 2024年安徽省馬鞍山工業學校專任教師招聘真題
- 《文化和旅游領域重大事故隱患判定標準》知識培訓
-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2023-2024學年五年級下學期期中數學試卷
- JJF 1338-2012相控陣超聲探傷儀校準規范
- 送達地址確認書(訴訟類范本)
- 單位產品能耗定額和限額國家標準
- 數學建模“如何進行人員分配”問題
- 解除購銷合同協議書
- SMT潛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PFMEA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