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路志正教授學術思想淺析
路志正教授是中國著名的中醫專家。他精通中醫理論,捍衛脾胃理論和溫病理論。他在70多年的醫學實踐中精通中醫、針灸和艾灸,在婦科、兒科和外科方面也很有成就。它形成了“隨中心,運四周,情調高興,升降適應,防潤、納化”的極端調節脾胃疾病和各種疑難疾病的學術思想,對我國學術界產生了廣泛影響。現在,本文對老路益脾胃學術思想的研究進行了整理,并對接下來的學習進行了啟發。一、路老您說說調理脾胃學術思想是如何產生和形成的?以便對我們讀書學習有所幫助。路老:說學術思想還談不上,有許多地方需要完善和補充,我也是一直在學習,人要活到老,學到老,在學習中不斷充實和發展,要說調理脾胃我想從以下四個方面談一談,也可以說四個階段吧。第一階段:萌芽階段在這個階段,有兩個因素對我影響很深,第一,我出身在河北省藁城,相距金元四大家李東垣的家鄉正定縣很近,當地的醫生大都把李東垣的著作作為啟蒙讀物,我在學醫始時也讀這些書籍,對我影響深遠。李東垣學識宏博,著作頗豐,撰有《脾胃論》3卷、《內外傷辨惑論》3卷、《蘭室秘藏》3卷,后人收入《東垣十書》中。第二,余幼承家學,1934年入伯父路益修創辦的河北中醫學校學習,并拜山西鹽城名醫孟正已、王步舉先生為師。1937年日本侵華致學校停辦,開始跟伯父及孟先生伺診,他們都習慣用李東垣的脾胃學說指導臨床,也喜歡用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等方劑,這個時候的社會環境與金元時代有類似之處,對我后來處方用藥影響很大。第二階段:早期階段我1973年由衛生部中醫司調入中醫研究院(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內科工作。1981年和趙金鐸等組建內科研究室,任副主任,進行痹證臨床和研究工作。1984年以后從事心肺疾病、風濕病、中醫疑難病的研究。我記得那是1976年,有一個患者得了冠心病,先后反復多次住院,有時出院不到一周就又住進來了,使用了當時所有的中西藥物仍不能完全緩解。于是就請我會診,我一看病人胸中滿悶痞塞,不能飲食,舌質淡,舌苔厚膩,脈細小滑,認為是痰濕中阻,中虛氣滯,氣機升降失常,就給病人開了一張化痰祛濕、健脾和胃、調暢氣機的方子,病人三天后病情緩解,一周出院,此后未再復發住院,對此我感觸頗深,就萌發了調理脾胃治療胸痹心痛的念頭。第三階段:形成階段從1976年以后開始收集中醫“胸痹心痛”的資料,發現《金匱要略》瓜蔞薤白白酒湯、瓜蔞薤白半夏湯、人參湯、枳實薤白桂枝湯等治療胸痹心痛的方劑都是從脾胃入手,又查閱了《內經》將厥心痛分為肝心痛、腎心痛、肺心痛、脾心痛、胃心痛五種,并進行了論述,另外還有真心痛等,這些都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和理論支撐。1981年組建內科研究室為研究調理脾胃治療胸痹心痛提供了條件和契機,后來我的學生高榮林還有其他大夫參加了本研究,開展了流調、臨床觀察等,歷經十余年,“路志正調理脾胃法治療胸痹經驗的繼承整理研究”于1995年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基礎研究二等獎,也標志著以胸痹心痛為切入點調理脾胃學術思想的形成。其中總結出了五種治法,進行了病因病機和病例研究。第四階段:發展階段1995年以后我們的步伐并沒有停滯,開始研究脾胃與慢性重大疾病的關系,脾胃與濕、濁、痰、瘀等之間的關系,其間出版了代表性的著作《中醫濕病證治學》《實用中醫心病學》《實用中醫風濕病學》等專著,發表了“北方亦多濕”等學術論文,目前借助國家973項目“化濁祛濕通心方配伍規律及其作用機理研究”正在進行系統的整理研究,有許多方面得到了加強和發展,更趨成熟、系統和完善。二、路老您能說說您的調理脾胃與古、近現代醫家有何不同嗎?路老:首先我說說李東垣的脾胃學說吧,他認為“土為萬物之母”“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虛則五臟六腑、十二經、十五絡、四肢皆不得營運之氣,而百病生焉。所以他竭力主張“調飲食,適寒濕”,使脾胃功能健全,強調四時皆以養胃氣為本。由于當時社會戰爭頻仍,人民生活顛沛流離,勞役過度,飲食失節,起居不時,精神情緒常處于驚恐不安狀態,必然會導致脾胃虛弱;再加上有些醫者偏執寒涼攻伐之劑,更加損傷脾胃,東垣老人總結出一套以升舉中氣為主的治療方法,即分別補益上、中、下三焦元氣,而以調補脾胃為主題,補中益氣湯為其代表處方,東垣善于使用溫補脾胃之法,用藥主要有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藥味少、藥量輕;二是以溫補脾胃為主,尤其是以補脾為主,用消食的藥物較少;三是加入少量風藥,以助溫補藥升提陽氣。再說說葉天士的養胃陰學說吧,清代醫學大家葉桂,不僅是溫病學派的一代宗師,在內傷雜病的證治上也頗多建樹,從《臨證指南醫案》《葉氏醫案存真》可見一斑,對脾胃學說的發展,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他既本《內經》之旨,又博采眾家之長,師法仲景,推崇東垣,認為“夫脾胃為病,最詳東垣”“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東垣大升陽氣,其治在脾”,并且結合自己長期的臨床實踐,師古而有創新,繼承而有發展,鑒于東垣脾胃學說不夠完善,詳于治脾而略于治胃,詳于升脾而略于降胃,詳于溫補而略于清滋,而創立了養胃陰等治胃之法,葉氏認為“胃為陽土,宜涼宜潤”,這既是對胃生理特性的概括,也是對胃陰虛證提出的治療原則,且甘入脾胃,因此葉氏的養胃陰法,主要是以味甘性涼為主的生津藥物組成,此學說一經提出,震撼醫林,可以與李東垣脾胃學說并駕齊驅。所謂“胃宜降宜和”,這是他的一大發明,此法淵源于《金匱要略》麥門冬湯而有所發展者。由于形成胃陰虛證的病因很多,且胃陰虛常伴許多兼挾證,故其運用養胃陰法并用藥十分靈活。引起胃陰不足的原因,葉氏認為,主要有燥熱、病傷不復、藥動胃津等。證見不饑不納,或知饑少納,或食味不美,音低氣餒,不渴,或煩渴思涼飲,口苦便艱,舌嫩少津,脈細略數等,臨床表現以胃陰虧虛較甚、燥熱未清為其特點。治宜甘涼濡潤法。甘涼可以解燥熱,濡潤可以養胃陰,從而達到清養胃陰的目的。津液來復,則胃的通降功能得以復常。我的調理脾胃,既不同于李東垣以溫補為主,也不同于葉天士以養胃陰為主,而是將脾胃結合在一起,脾胃同調,升降并用,潤燥并施,納化合一。近代醫家程門雪、黃文東、李聰甫、董德懋等醫家也都崇尚脾胃學說,但未形成創新理論。三、調理脾胃的理論基礎是什么?路老:首先說說脾胃的關系,脾與胃以膜相連,同居中焦,一陰一陽、一臟一腑、一表一里,一運一納、一升一降、一燥一潤,相反相成,存在著不同于一般臟腑關系的結構。脾體陰而用陽,性濕而善升,喜燥而惡濕;胃體陽而用陰,性燥而善降,喜潤而惡燥。因此兩者在深層上存在著陰陽互助、燥濕相濟、升降相因的密切關系。所以,葉天士說“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其次,歷代醫家也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如《難經·十四難》:“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嚴用和云:“不問陰陽與冷熱,先將脾與胃調和”,周慎齋也說:“凡病顛倒難明,必從脾胃調理”,《慎齋遺書·卷二·辨證施治》又云:“諸病不愈,必尋到脾胃之中,方無一失,……治病不愈,尋到脾胃而愈者頗多”,強調調理脾胃在慢性疾病疑難病中的重要性,遇到慢性久病陰陽難辨時多宜從脾論治。清代尤在涇指出:“欲救陰陽之和者,必求之于中氣”,使中焦得以四運,陰陽調和,疾病自然向愈。明·張景岳在《類經·論脾胃》中強調“治五臟以調脾胃”,強調調理脾胃在治療五臟等內傷疾病中的重要性。《醫門攬要》指出:“蓋脾胃強盛則飲食消化,而津液生生不息矣。故古人云:“調養脾胃,乃醫家王道”。葉桂《臨證指南醫案·卷一·虛勞》指出“上下交損,當治其中”,也強調在調理脾胃各種虛損疾病中的重要作用。這些醫家的論述為調理脾胃學術思想提供了較強的理論基礎。四、如何理解調理脾胃?調理二字如何講?路老:調理脾胃的關鍵在于“調理”二字,“調理”有中庸、中正、平和、調和、調節、理順之意,用藥要“平和穩妥”,緩慢圖之,促使脾胃功能逐漸恢復,不可急于求成,藥性要不偏不倚,于平淡中收奇功,且不可大補大瀉,大辛大熱,大苦大寒,大攻大破,始終以顧護脾胃生機為第一要義。治療時要全面統籌,運籌中州,步步為營,脾胃同調,升降并用,納化并施,潤燥兼顧,上下合一,內外同治,縝密周到,方能萬全;劑量不在大小,貴在輕靈活潑,切中病機,對證為首務,方能恢復脾胃功能,有利于藥物和食物的吸收,提高療效,切忌過量,因其傷胃反而增加脾胃負擔。因此,調理脾胃既不同于葉天士的滋養胃陰,也有別于李東垣的升補脾氣和周慎齋的滋養脾陰,更有別于張仲景的行氣通腑,以及后世的溫補脾陽等各種治療方法。我在臨床上,用補脾的藥,要輔以和胃的藥;用升提的藥物,必佐以降氣的藥物;用滋陰的藥物,要佐以化濕的藥物;用清熱的藥物,適當佐以溫散的藥物;反之亦然。因為現代的生活環境、飲食習慣均與古代不同,所以發生疾病的病因、病機和表現形式也與古代不同,臨床上要各個方面都能兼顧到,藥物不能用偏了,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這也是調理脾胃的精髓所在。五、調理脾胃適用于哪些病證?如何進行掌握?路老:首先是脾胃疾病,包括脾氣不升、胃氣不降、脾胃失和以及夾濕、夾痰、夾瘀、夾食、夾滯所導致的各種疾病,如胃痞、胃痛、嘔吐、腹瀉、呃逆、胃反、休息痢、膽脹等。常見病因為飲食失調,內生濕邪、濁邪、痰邪等病理產物聚集脾胃,阻礙脾胃氣機的運行,使脾胃升降和納化失常,多表現為虛實夾雜,很少有單純的實證或虛證,故單純補虛有礙祛邪,單純祛邪則損傷脾胃之氣,此時,當虛實、脾胃兼顧,升降并舉,攻補兼施,調理脾胃是最好用的治療措施。第二是脾胃失調導致的其他系統疾病,也就是以脾胃為起因的疾病,由于脾胃失調導致其他臟腑功能失調,或者由于脾胃失調導致濕、濁、痰內生,停聚某一部位,或停留、痹阻某一臟腑、血脈、經絡產生的各種病證,常見的有胸痹心痛、眩暈、痰證、中風、風濕病、痹證等,這些疾病的根源在于脾胃。如眩暈可以為脾氣不升、氣血虛弱不能充養頭目所致;也可以為內生濕邪,濕阻清陽;內生痰邪,痰阻清竅;內生濁邪,濁邪上冒所致。從脾胃論治,澄其源,疏其流,斷絕濕濁痰瘀之源頭,有利于從上游控制此類疾病以減少復發,是對因治療,或標本同治,而不是單純的對癥治療。六、調理脾胃用藥有何特點?我們應該注意什么?路老:調理脾胃是一個大的概念,可能包括許多法,所以用藥時要注意脾胃并治,升降并用,虛實同調,消補合一,潤燥適中,內外兼顧,兼顧痰、濕、濁、寒、熱、食。具體來講就是:1.脾胃并治:理脾不忘調胃,調胃不忘理脾,就叫做脾胃并治。理脾指用藥劑量大小要適中,劑量不可過大,過大容易形成壅滯,所以臨床使用黃芪大多在12~18g之間,很少用30g,就是此義;調胃就是調和胃氣,使胃氣沖和,調胃不等于單純的消食和胃,消食和胃可以用焦三仙或焦四仙,但我在臨床多用炒谷麥芽,或加上炒神曲,一般不用山楂,因為山楂偏燥。肝氣不舒時用生谷麥芽,很少采用消導之法,那樣會耗氣。2.升降并用:升降并用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用升補藥物時不要忘了使用沉降的藥物,脾主升,升補藥物包括黃芪、黨參、太子參,如四君子湯,另外,加上少量風藥可以增加升補的力量,如荊芥、防風、葛根、柴胡、升麻等,這些藥物有松土的作用,可以增強補氣藥物的力量,在使用這類藥物時,一定要注意加入行氣降氣的藥物,如枳殼、枳實等。二是脾升胃降,在補脾氣的同時,要加入降胃氣的藥物,如陳皮能降氣化痰燥濕,但由于陳皮偏燥,我常用八月札、梭欏子之類藥物,這些藥物行而不燥,并具有和胃清熱解郁的作用。3.虛實同調:目前城市人所患疾病主要與生活方式有關,特別是與飲食生活不規律、冷熱不調、饑飽不調有關,純虛者少,純實的也少,所以要虛實同調,補虛不忘治實,治實不忘補虛,補虛不要峻補,治實不要孟浪,掌握二者的輕重緩急,所以我在臨床上多用平補、淡補的藥物,如太子參、南沙參、北沙參、炒薏苡仁、山藥、茯苓,由于白術偏于壅滯,一般用炒薏苡仁、山藥、茯苓代替。4.消補合一:現代人肥胖、血脂異常者越來越多,此時往往要重用行氣、消導的藥物,當應用如炒枳實、焦檳榔、丹參、瓜蔞等行氣消導的藥物時,以防耗氣,大多時候佐以補氣的藥物,如太子參,融消補藥物于一爐。5.潤燥兼顧:對于慢性萎縮性胃炎、高血壓、冠心病等疾病都可以出現胃陰、肝陰、心陰、腎陰耗傷,同時兼夾痰濕濁邪,臨床頗多。養陰有礙祛邪,燥濕又可傷陰,實屬兩難,養陰不用滋膩之品,如太子參、麥冬、南北沙參、玉竹、女貞子,一般不用生地或熟地;燥濕化濕一般用藿梗、蘇梗、厚樸花、白蔻仁、杏仁,這些藥物芳香化濕,醒脾和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網絡安全服務合同及安全承諾條款說明
- 現代管理學價值觀試題及答案
- 行政管理在應急管理中的角色試題及答案
- 建筑企業中標合同范本
- 2025年學校餐飲服務合同簡易版樣本
- 公文寫作實戰練習試題及答案
- 建筑材料的質量檢驗方法試題及答案
- 2025商業銀行個人存款(國債)質押借款合同
- 2025大連市建筑材料采購合同書
- 行政管理基礎課程的必修知識與試題及答案
- 外貿客戶報價單中英文格式模板
- 單廠結構課程設計寧波大學
- 隧道吊柱安裝作業指導書
- 幼兒園中班歌唱:《母雞孵蛋》 課件
- YB/T 5083-1997粘土質和高鋁質致密耐火澆注料
- GB/T 36447-2018多媒體教學環境設計要求
- GB/T 14832-2008標準彈性體材料與液壓液體的相容性試驗
- 校園青年志愿者培訓(服務禮儀講解)
- 手機拍照技巧大全課件
- 送達地址確認書(訴訟類范本)
- 博士后研究人員進站審核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