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深圳市2020-2021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_第1頁
廣東省深圳市2020-2021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_第2頁
廣東省深圳市2020-2021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_第3頁
廣東省深圳市2020-2021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_第4頁
廣東省深圳市2020-2021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廣東省深圳市2020-2021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

歷史試題學校班級姓名學號一、單選題1.威嚴而神秘的饕餮紋多見于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春秋以后,青銅器紋飾則呈現了富麗生動的畫面,如宴樂、采桑、攻戰等。這一變化主要反映了@1商周時期的罄饗純@2戰國時期青銅器純飾A.井田制的瓦解B.冶鑄技藝的提高C.周王室的衰微D.現實社會的發展戰國時期,李悝在魏國推行“平糴(di)法”,豐收年間政府以平價收購農民余糧,水旱災年則平價出售儲備糧,取得了良好效果。由此可知“平糴法”A.促進了商業繁B.維持了土地國C.有利于社會穩D.實質是計劃經榮有定濟公元前60年,西漢在烏壘城(在今新疆縣)設置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敦煌漢簡中,有大量關于自都護府設立到到西漢末年西城各族官員前住長安的記錄。這說明西域A.已經納入漢朝版圖B.社會矛盾逐漸消除C.大量保留中原文化D.百姓常與中原往來據《新唐書》記載,“(唐初)租庸調之法,以人丁為本。自代宗時,始以畝定稅,而斂以夏秋。”這反映了兩稅法A.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B.減輕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C.抑制了土地兼并的現象D.促進了均田制的穩定發展據《遼史太祖紀贊》記載,“遼之先,自出炎帝”。金朝入主中原后,援引“中原即中國”、“懂禮即中國”,以中國自居。這反映了當時A.經濟重心南移B.區域間經濟交流頻繁C.文化認同增強D.各民族習俗趨于一致清朝中期,政府通過將軍直轄、設置盟旗、土司制度、派駐大臣等方式穩定了邊疆局勢,同時在中央設置理藩院專門處理蒙藏等民族事務。這些做法體現出A.行省制度弊端顯露B.國家治理因地制宜C.地方財政面臨困境D.專制集權高度強化洋務運動期間,京師同文館在課程設置上,除算學、化學、格致、醫學外,又增設了天文測算、各國史地、富國策等課程。這表明洋務運動旨在A.謀求國家富強B.緩和社會矛盾C.改變封建統治D.推動社會轉型1914年,北洋政府頒布《證券交易所法》《證券交易所施行細則》等,規定了建立證券交易所的具體條件、必備手續與申請注冊程序。這是為了A.限制社會資本流B.收回經濟主C.促進民族經濟發D.籌措參戰經動權展費浙江省某革命紀念館長期開設《££££££》《光輝的歷程》等特色專題展,也舉辦成人儀式、入黨宣誓等活動,被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最有可能是A.開天辟地大事B.星星之火可燎C.轉危為安救革D.自力更生大生變原命產1938年7月7日,鄒韜奮在《抗戰》發行到第86號后,便與《全民》周刊合并,聯合創辦《全民抗戰》周刊,以“動員民眾一致抗曰”為宗旨。該做法A.標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B.維護了南京國民政府統治C.意在推動文化教育事業發展D.適應了全民族抗戰的需要1949年5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上海后,軍隊嚴格執行紀律,不入民房,露宿街頭(如圖)。美國雜志《生活》評論道:上海民黨的時代已經A.美國放棄扶持國民黨B.人民解放軍贏得民心C.人民解放軍大公無私D.國民黨軍隊敗局已定“這是英雄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處都有青春的力量……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來了,迎接它的有獵槍。”這首歌曲所體現的歷史事件是A.抗美援朝B.三大改造C.三線建設D.改革開放1972年,中美兩國在《上海公報》中聲明,雙方都應根據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不侵犯別國、不干涉別國內政、平等互利等原則來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這一內容反映了A.中美建交條件己成熟B.韜光養晦的外交政策C.和平共處的外交原則D.美國放棄了霸權主義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廣東出現了《大鵬灣》《外來工》等面向打工者的雜志。1992年《外來妹》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并獲得當年的中國電視劇飛天獎。這表明A.“雙百方針”已經恢復B.城市經濟體制的日趨完善C.務工群體的榮譽感增強D.廣東經濟社會影響力上升公元前6世紀,大流士一世為了頌揚自己的戰績,命人用埃蘭語、古波斯語和阿卡德語巴比倫方言撰寫銘文,并以當時通用的楔形文字刻在懸崖上,史稱“貝希所敦銘文”,這表明A.帝國區域內的文化多元B.區域性擴張促進文明發展C.多種文化呈現競爭格局D.波斯統治者宣揚君權神授1215年,英王約翰被迫簽署《自由大憲章》。規定全體自由民享有自由權,國王征稅必須同貴族會議商量,并聽取民眾的意見。這體現了A.A.民主制度日益完善B.王權有限C.封君封臣制度瓦解D.議會至上14世紀,意大利畫家喬托的畫作由于注重寫實而別開生面,其《圣母像》不僅表現了真實的女性形象,也塑造了一位堅強、樸實、莊重的帶有農家婦女氣質的女性。這表明A.宗教改革推動藝術發展B.莊園經濟催生新藝術題材C.人文主義影響創作風格D.人們擺脫宗教神權的束縛有學者感嘆,“實在很難想象哥倫布時代之前他們(歐洲人)的飲食是何等模樣,你能想象沒有辣椒的地中海菜,少了辣椒粉調味的東歐菜嗎?誰能想象一位無番茄可用的意大利廚子?”他意在強調A.物種交換促進飲食結構變化B.歐洲各地文化差異明顯C.香料貿易推動了新航路開辟D.人文主義追求現世享受新航路開辟以來,西班牙和歐洲商業資本支配的跨太平洋絲銀貿易一度繁榮。18世紀,這種貿易逐漸走向衰落。這一變化主要是因為A.資本原始積累已完成B.生產方式發生變化C.自由放任政策的影響D.西班牙的國力衰弱拿破侖曾說:“我擁有許多軍隊,但我也不能侵占一塊土地,因為侵犯一個人的所有權,就是侵害所有人的權利。”在此思想影響下制定的《法國民法典》A.適應了對外擴張需要B.順應了拿破侖的稱帝意愿C.有利于維護封建特權D.維護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關于工業革命發生的原因,有學者提出,工業革命表面看來“僅僅是經濟和技術問題”實際卻是“非常復雜的政治、社會和文化大變動問題。”他意在說明A.多重因素促成工業革命B.工業革命有一定偶然性C.技術進步發揮決定作用D.民主制度是主要的原因1785年,英國的一名紡織廠主被人起訴盜用專利技術。其律師辯護稱,有用的發明來源于通曉使用技術方法的工匠,而不是專務理論的哲學家。最終該廠主勝訴。這反映了當時A.英國的專利法有名無實B.工廠成為主要生產組織C.技術發明主要源于實踐D.科學理論指導技術革新自19世紀中期起,馬克思主義成為西歐工人運動的指導思想;在東歐和東南歐,它的影響日益擴大;在亞洲和美洲,它是工人運動和民族民主運動的重要思想武器。這是因為馬克思主義A.推動了國際工人協會的成立B.直接提供了解決各國問題的方案C.闡明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D.肯定了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作用1914年,德軍利用無線電技術獲取情報,重創俄軍。1915年,英國研制出坦克后很快就投放到戰場。但交戰國卻未迎來期盼中“短暫而勝利”的結局。這說明A.軍事裝備需要適應科學技術B.厭戰情緒限制了戰爭擴大化C.科技革命改變了戰爭的方式D.技術革新放大了戰爭的殘酷據統計,從獨立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拉丁美洲各共和國在不到百年的時間內共發生了115次成功的“革命”,頒布了一百多部憲法,執政者大多代表大地主和教會的利益。這說明A.各國切實踐行了啟蒙思想B.民族憂患意識日益覺醒C.列強干預導致了革命反復D.現代化道路曲折而漫長20世紀20年代,孫中山主張聯合亞洲名國與列強“講武”,“為被壓迫的民族來打不平”;甘地提出運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用一切合法的、和平的手段,爭取實現自治”。這反映出A.世界殖民體系開始瓦解B.宗教傳統阻礙革命進程C.斗爭形式受到國情影響D.國際局勢決定革命手段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蘇聯多次拋售黃金換取外匯,用以采購糧食。自1975年到1988年,蘇聯的糧食進口量從1590萬噸增長到3900萬噸,為此不得不大規模向西方國家舉債。這表明蘇聯A.深受西方封鎖政策影響B.經濟體制弊端積重難返C.融入世界市場過程艱辛D.優先保障民眾日常生活1980年,西方60多個國家以蘇聯入侵阿富汗為由,抵制莫斯科奧運會,1984年,蘇聯認為美國社會有人煽動反蘇運動,亦號召19個國家和地區抵制洛杉磯奧運會。這體現出該時期A.冷戰發展到全方位對抗B.美蘇反思戰爭教訓C.和平演變成為主要戰略D.兩大陣營勢均力敵南斯拉夫解體后,薩拉熱窩的一座小橋從“普林西普橋”改名為“斐迪南橋”,橋旁紀念普林西普刺殺奧匈帝國皇儲費迪南夫婦的石刻也被拆除。這反映了A.時間久遠使歷史輪廓模糊不清B.歷史評價受到社會背景的影響C.追求真實的歷史會具有反復性D.定義文物內涵需其他資料佐證1999年,二十國集團成立。它作為國際經濟的主要論壇和全球經濟治理的新機制,其成員除美國、英國、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之外,還包括中國、俄羅斯、巴西、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這體現了A.“一超多強”的世界格局B.區域經濟集團化的飛速發展C.西方主導的世界經濟體系D.經濟領域的世界多極化趨勢二、材料分析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56年對中國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年份,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正國內國外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正向著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轉變。中國為適應這種新的變化,《論十大關系》不論在經濟方面還是政治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新的方針。“我們一定愛努力把黨內外,國內國外的一切積極的因素,直接的,間接的積極因素,全部調動起來,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會主義【國家”。這就是《論十大關系》的基本方針,這就是毛澤東關于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指導思想。——摘編自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傳》材料二1956—1966年社會主義建設相關成就簡表工業建設全國工業固定資產增長了三倍形成了冶金、采礦、電站、石化等工業設備制造以及飛機、汽車、工程機械制造等十幾個基礎行業。開發了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和大港油田,1965年國內石油已全部自給。交通運輸業從1958年到1965年,全國新增鐵路里程9000多公里。鷹廈、包蘭、蘭青、蘭新、川黔、黔桂等線通車,福建、寧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車。公路、水運、航空等事業也有較大發展。科技1964年10月,我國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的研制也取得突破性進展。1965年我國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結晶。……教育1957年到1966年,高校與中專畢業生分別比1950年到1956年增長4.9衛生倍和2.4倍。醫療衛生機構大幅增加,全國城鄉衛生醫療網基本形成。天化、霍亂、鼠疫等疾病被消滅或得到有效防治。摘編自《中國共產黨簡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56年中國面臨的國內外“重大變化”,并概括1956—1966年社會主義建設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時期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及意義。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生產力和交往關系的發展,開始突破民族的地域性局限,亦即歷史最初向世界歷史轉變,大體始于16世紀。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和發展,新興資產階級對海外商貿利益的追逐日益加劇,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促成了新航路開辟,擴大了世界交往,引起了狂熱的殖民擴張和商業革命,直接加速了世界歷史的形成。資本主義為建立和擴大世界市場,就必須消滅各個國家和民族彼此孤立隔絕的狀態。那些地域和人為設置的種種障礙,都被資本的膨脹和擴張所沖破,資本主義為自身的發展獲得了更多更大的空間,各個民族的歷史越來越成為世界性的歷史。——摘自于沛《從大歷史觀看人類命運共同體》材料二近一百年來,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三次世界性經濟危機,即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20世紀70年代的滯脹危機和2008年的金融危機。世界性經濟危機會帶來重大的世界性政治后果:一是在相關國家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