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后的各版本的人民幣_第1頁
建國后的各版本的人民幣_第2頁
建國后的各版本的人民幣_第3頁
建國后的各版本的人民幣_第4頁
建國后的各版本的人民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套人民幣:

第一套人民幣是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印制發行的唯一法定貨幣。

面額

第一套人民幣自1948年12月1日開場發行,共12種面額62種版別,其中1元券2種、5元券4種、10元券4種、20元券7種、50元券7種、100元券10種、200元券5種、500元券6種、1000元券6種、5000元券5種、10000元券4種、50000元券2種〔1949年發行的正面萬壽山圖景100元券和正面列車圖景50元券各有兩種版別〕。

壹萬元耕地票券

壹萬圓耕地票卷:正面耕地圖主黃棕色,反面放牧圖主茶色。票幅140mm75mm1950年1月至1954年印鈔廠印制。膠三凹一四色。

伍仟圓耕地工廠票券

伍仟圓耕地工廠票卷:正面三臺拖拉機和工廠圖主深藍色,反面花球主黃綠色。票幅140mm75mm。1949年12月至1950年7月印鈔廠印制。膠二凹一三色。

壹仟圓錢江橋票券

壹仟圓錢江橋票卷:正面錢塘江大橋和六和塔圖主藍黑色,反面花球主紫色貨紅色。票幅134mm70mm。1949年11月28日至1950年4月26日由印鈔廠印制。膠印五色

伍佰圓收割機票

伍佰圓收割機票卷:正面收割機圖主綠色,反面花符主藍綠色。票幅134mm70mm。1949年9月9日由印鈔廠印制。膠印五色。

貮佰圓長城票券

貳佰圓長城票卷:正面長城圖案主深紫色,反面花符主色為深紫色。尺寸:134mm70mm。1949年5月29日至1950年1月12日由印鈔廠印刷。膠二凹一三色。

壹佰圓輪船票券

壹佰圓輪船票卷:正面輪船主紅色,反面花做主紅色。尺寸:134mm70mm。1949年5月30日至11月21日由印鈔廠印刷。膠印四色。

伍拾圓工農票券

伍拾元工農票卷:正面工人和農棕色,反面花球主棕色。尺寸:133mm70mm。1949年6月2日至11月10日由印鈔廠印刷。膠印三色。

貳拾圓工交票券

貳拾圓工交票卷:正面左側是工廠、大橋和火車圖案,反面為花球。尺寸:121mm64mm。1949年6月10日至8月12日由印鈔廠印刷。膠印四色。

拾圓工農票券

拾圓工農票卷:正面左側為工人和農民,主色藍色。反面六和塔,主色為黑色。尺寸:121mm64mm。1949年6月7日至7月29日印鈔廠印刷。膠印三色。

伍圓織布票券

伍圓織布票卷:正面左側為織布圖,主色為淺棕色,反面為花符,主色為茶色。尺寸:116mm56mm。1949年6月7日至8月8日由印鈔廠印刷,膠印三色。冠字為I、II、III。

壹圓工廠票券

壹圓工廠票卷:尺寸:116mm56mm,1949年6月5日--7月14日由印鈔廠印刷,膠印三色。1955年5月10日停用。

第一套人民幣同樣的面值,往往會有不同的版本,更多版本可參考:比方壹圓還有工農版

第二套人民幣

第二套人民幣,是在第一套人民幣的根底上于1955年3月1日開場發行的。當時已消除戰爭給國民經濟帶來的影響,工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和開展,商品經濟日益活潑,市場物價穩定。國家財政在收支平衡的根底上,連續幾年收大于支,國家商品庫存、黃金儲藏也連年增加,貨幣制度相應穩固和健全,一個獨立、統一的貨幣制度已建立起來。但是,由于解放前連續多年的通貨膨脹遺留的影響沒有完全消除,第一套人民幣的面額較大〔最大為5萬元〕,而且單位價值較低,在流通和計算時,以萬元為單位,不利于商品流通和經濟開展,給人民生活帶來很大不方便。另外,由于受當時物質條件和技術條件的限制,第一套人民幣的紙質量較差,券別種類繁多〔62種〕,文字說明單一,票面破損較嚴重。

為了改變第一套人民幣面額過大等缺乏,提高印制質量,進一步健全我國貨幣制度,1955年2月21日國務院發布命令,決定由中國人民銀行自1955年3月1日起發行第二套人民幣,收回第一套人民幣。第二套人民幣和第一套人民幣折合比率為:第二套人民幣1元等于第一套人民幣1萬元。

1955年3月1日公布發行的第二套人民幣共10種,1分、2分、3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和5元,1957年12月1日又發行10元1種同時,為便于流通,國務院發布命令,自1957年12月1日起發行1分、2分、5分三種硬幣,與紙分幣等值流通。后來,對1元紙幣和5元紙幣的圖案、花紋又分別進展了調整和更換顏色,于1961年3月25日和1962年4月20日分別發行了黑色1元券和棕色5元券,使第二套人民幣的版別分別由開場公布的11種增加到16種。1964年4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關于收回三種人民幣票券的通告",決定從1964年4月15日開場限期收回聯代印的1953年版的3元、5元和10元紙幣,1964年5月15日停頓收兌和流通使用。

第二套人民幣10元工農像

【類別】人民幣單

【發行時間】1957年12月1日

【停用時間】1964年4月15日

【票面尺寸】210*85mm

【字冠、】三字冠、七

【印刷工藝】膠印四色、凹凸印各二色

【正面圖案】工農聯盟圖主黑色

【反面圖案】花符、國徽及漢、蒙、維、藏文字主黑色

【印刷單位】開場聯代印

【發行單位】中國人民銀行

特點:

1、正面左側國徽固定水印。

2、是人民幣發行史上最大票幅的票劵。

3、四周尤其左邊有較寬的白邊,俗稱“大白邊〞。

4、未發現暗記。

5、由聯代印,極珍貴

第二套的一些第三套人民幣:

第三套人民幣是與第二套人民幣比價相等,并在市場上與之混合流通。這套人民幣與第二套人民幣相比,取消了3元紙幣,增加了1角、2角、5角和1元四種金屬幣。紙幣中“中國人民銀行〞六字是由馬文蔚先生所書寫。票面上兩方印章分別為“行長之章〞和“副行長章〞。紙幣反面印有用漢語拼音、蒙古文、維吾爾文、藏文、壯文書寫的“中國人民銀行〞字樣。第三套人民幣1962年4月20日發行棗紅色1角紙幣起,到2000年7月1日停頓流通,前后歷時38年。

1角券正面原為為"干部參加勞動"圖景,后改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圖景;反面圖案為菊花,主色調共有棗紅色、深棕、淺綠、醬紫、桔黃五種。

名稱】第三套人民幣2角凸版

【類別】人民幣

【發行時間】1964年4月15日

【停頓時間】1992年月2月4日開場只收不付2000年7月1日停用

【發行量】回收銷毀

【面值】2角

【字冠字號】二字冠八號字

【正面圖案】長江大橋

【反面圖案】牡丹花

【印刷工藝】膠版印制

【票面尺寸】110m50mm

【發行單位】中國人民銀行

發行時間:1969年10月20日

停用時間:2000年7月1日

票面尺寸:131*57mm

字冠、:三字冠、七

印刷工藝:正反面凹印

正面圖案:女拖拉機手

1元券正面為女拖拉機手圖,象征農業為根底;反面圖案為放牧圖,象征開展畜牧業;主色深紅色。

發行時間:1964年4月15日

停用時間:2000年7月1日

票面尺寸:135*57mm

字冠、:三字冠、七

印刷工藝:正反面凹印

正面圖案:車床工人生產圖

防偽:水印為古幣水印

發行時間:1969年10月20日

停用時間:2000年7月1日

票面尺寸:142*63mm

字冠、:三字冠、七

印刷工藝:正反面凹印

正面圖案:煉鋼工人生產圖

5元券正面為煉鋼工人圖,象征工業以鋼為綱,反面為露天煤礦,象征開展能源工業;主色深棕色。

停用時間:2000年7月1日

票面尺寸:157*72mm

字冠、:二字冠、八

印刷工藝:正反面凹印

當前市價瘋漲近30000倍,已是各路藏家奮力尋求的稀世珍品。第四套人民幣。共有1角、2角和5角、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9種面額,其中1角、5角、1元有紙幣、硬幣2種。1角、2角、5角、

5元、10元只有1980年版一種,2元、50元、100元有1980版、1990版兩種,1元有1980、1990、1996版三種。與第三套人民幣相比,增加了50、100元大面額人民幣。為適應反假人民幣工作需要,1992年8月20日,又發行了改版后的1990年版50、100元券,增加了平安線與無色熒光油墨印刷等新技術。

第五套人民幣繼承了中國印制技術的傳統經歷,借鑒了國外鈔票設計的先進技術。在原材料工藝方面做了改良,提高了紙的綜合質量和防偽性。固定水印立體感強、形象逼真。磁性微文字平安線、彩色纖維、無色熒光纖維等在紙中有機運用,并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