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典理論與腎病臨床_第1頁
中醫經典理論與腎病臨床_第2頁
中醫經典理論與腎病臨床_第3頁
中醫經典理論與腎病臨床_第4頁
中醫經典理論與腎病臨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經典理論與腎臟疾病廣東省第二中醫院腎病科張秋林一、中醫腎臟的生理功能腎的位置:“腰者,腎之府”(《素問﹒脈要精微論》)“腎有兩枚……相并而曲附于脊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明張景岳《類經圖翼》)“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命門者,諸神精之所舍,原氣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難經》--腎為氣之根,腎寓元陰元陽之理論基礎。-----腎臟的病變,會有腰部的癥狀。一、中醫腎臟的生理功能生理功能:“腎者水臟,主津液”,“腎者主水,受五臟六府之精而藏之。”“腎藏精與志”水液代謝、藏精氣(先后天之精)

一、中醫腎臟的生理功能“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一、中醫腎臟的生理功能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寫,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去。”

腎氣在人體生長、發育、生殖、衰老等生理過程中的作用。一、中醫腎臟的生理功能與其他臟腑、組織的關系:“腎生骨髓”,“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腎合膀胱,……少陰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臟。三焦者,中瀆之府也,……屬膀胱”一、中醫腎臟的生理功能1.腎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2.腎主水液3.腎主納氣。主骨生髓最根本的是:藏精氣:先、后天之精;元氣(

元陰元陽)

主水、納氣:靠藏精氣的作用完

成腎宜“藏”而不宜瀉一、中醫腎臟的生理功能鑒于此:腎的病變,虛證為主,實者也是因虛致實。“河堤”理論:中醫腎臟好比“河堤”,河堤堅固,河水不會泛濫,河堤不固,甚至崩潰,洪水泛濫(腎虛水泛----水腫、精氣外泄—蛋白尿、血尿)因此,補腎固精是腎病的根本治法。二、中醫腎病的病因病理病因:1.風:“風者,百病之始也”;“風者,百病之長也”《素問》。“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于風,內不得入于臟腑,外不得越于皮膚,客于玄腑,行于皮里,傳為胕腫,本之于腎,名曰風水”。“病生在腎,名曰腎風”《素問》“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畏風”《金匱要略》二、中醫腎病的病因病理腎風——相當于現代醫學之“急性腎炎綜合征”2.寒:“陰勝則陽病”《素問》“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傷寒論》“濕化寒而陽愈虛,陽虛則真火內敗,寒濕更蓄積而不清。”寒濕之邪傷腎,以致腎陽衰憊,造成腎著、腎泄(五更瀉)、腫脹、痰飲、痞滿等病變。二、中醫腎病的病因病理3.濕:濕性粘滯、重濁、傷陽氣、阻滯氣機。

“傷于濕者,下先受之”—水腫,下肢明顯;

“濕氣先傷人陽氣,陽氣傷不能通條水道,如水道下流淤塞,上流之泛濫比為水災。一旦水退,干旱從之,一能使人真陰不能生長,而耗陰液。”《宣明論方》(金.劉完素)“太陰內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至。內外相引,故生濕病。”《濕熱病篇》薛生白

“濕土之氣同類相招,故是濕熱之邪始雖外受,終歸脾胃。”《傷寒本旨論》清.章虛谷——這就是為何濕邪難祛。提示健脾燥濕同舉二、中醫腎病的病因病理“濕盛則濡泄,甚則水腫跗腫。”《素問》

濕遏郁熱——慢性腎病不同階段多兼濕邪或濕熱之邪。二、中醫腎病的病因病理4.毒:毒有內外之分,有濕毒、熱毒、火毒、痰毒、濁毒之別。

脾腎受損,二便失司,三焦氣化嚴重障礙,分清別濁功能減退穢濁溺污不得外泄,蓄積于體內,蘊積于血衰敗臟腑二、中醫腎病的病因病理5.痰濁——“百病多由痰作祟”。“人之病痰者,十有八九”(金元.朱震亨《醫述》)。“腎者水藏,主津液”,“腎者,胃之關也”

“蓋痰即水也,其本在腎,其標在脾。在腎者,以水不歸源,水泛為痰也。”

——腎、脾胃(肺)功能失常可成痰

痰濁是蛋白尿、慢腎衰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凡病百藥不效……痰也”——慢性腎病難愈二、中醫腎病的病因病理6.瘀血——離經之血及阻滯于血脈和臟腑內的血

氣虛血瘀、氣滯血瘀、血寒致瘀、血熱成瘀

“血不利則為水”《金匱要略》

“瘀血化水,亦發水腫”唐容川《血證論》

蛋白尿:脾腎功能失調,脾不統攝,清氣下陷;腎失封藏,精氣外泄。瘀血阻于腎絡,精氣不能流通,壅而外泄,則精微下泄而成蛋白尿二、中醫腎病的病因病理7.飲食不節:饑飽失常、飲食偏嗜、食物中毒(藥毒)

食物、藥物引起的腎損害:直接毒性作用、過敏反應和梗阻性腎損害(磺胺、尿酸)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抗生素的使用中藥的腎毒性:“中草藥腎病”——馬兜鈴酸腎病(防己、厚樸、關木通、青木香、天仙藤、馬兜鈴、尋骨風、朱砂蓮等)二、中醫腎病的病因病理馬兜鈴酸可通過母親的乳汁影響嬰兒,可能造成幼兒腎病。長期使用腎小管間質損害。主要特點是腎間質纖維化,可引起急、慢性腎小管間質性病變。可表現為急性腎衰竭、慢性腎衰竭。可伴或不伴腎小管酸中毒。馬兜鈴酸引起的腎損害中以慢性腎衰竭最為多見,急性腎衰竭相對較少,而且部分急性腎衰竭可演變為慢性腎衰竭。二、中醫腎病的病因病理8.其他因素:

情志異常(恐傷腎)、勞逸過度、外傷9.先天不足:

“夫稟受者,先天也,修養者,后天也,先天則在父母,后天則在吾身。”《景岳全書》

“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靈樞.壽夭剛柔篇》二、中醫腎病的病因病理——個體的差異性,對某種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對某種疾病的易發性。

某些基因的多態性與某些腎臟病的嚴重性和易感性相關。

出生時的體重、腎小球的數量對成人后的患腎病的幾率的影響?

二、中醫腎病的病因病理病理:“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腎主封藏是對腎的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1.腎精虧損2.腎虛水泛3.腎不納氣4.腎失封藏:遺精、遺尿、泄瀉、主納氣失司、固胎功能失常、血液妄行、膏脂不藏(蛋白尿、糖尿、乳糜尿等)、精虧骨弱、

二、中醫腎病的病因病理“勞傷腎虛,不能藏精,故因小便精微出也”巢遠方《諸病源候論》——血液與蛋白質應歸于精微物質,腎氣不固、封藏失職,以致精氣外泄,形成血尿蛋白尿。三、中醫腎病的辯證1.八綱辨證:

“仲景治傷寒,著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然究其大要,無出乎表里寒熱虛實,八者而已。”方禺《醫林繩墨》表里辨證:

“表證者,邪氣自外而入者也,凡風寒暑濕燥火,氣有不正,皆是也”。

“里證者,病之在內,在臟也。凡病自內生,則或因七情,或因勞倦,或因飲食所傷,或為酒色所困,皆為里證。”《景岳全書.傳忠卷》三、中醫腎病的辯證寒熱辨證:

“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素問》

“寒熱者,陰陽之化也”《景岳全書》

“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素問》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

“腎為水火之宅,陰陽之根”,內藏“真陰”、“真陽”——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的依據

“壯火”——陽勝則熱,偏盛之陽氣,非生理性的。

三、中醫腎病的辯證虛實辨證

“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素問》

“虛實者,有余不足也”《景岳全書》

“水虧其源,則陰虛之病迭出;火衰其本,則陽虛之證迭出。”——腎病以虛證居多,其表現多為:腎精虧損、腎氣不固、腎陰不足、腎陽虛衰四個方面。其實證,往往是虛中夾實,本虛標實。三、中醫腎病的辯證陰陽辯證“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素問》“凡診病施治,必先審陰陽,乃醫道之大綱。陰陽無謬,治焉有差?醫道雖繁,而可以一言以蔽之者,曰陰陽而已。”《景岳全書》人貴在“陰陽平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三、中醫腎病的辯證臟腑辨證“必審五臟之病形,以知其氣質虛實,謹而調之。”《素問》腎病辯證:腎藏精:腎精損傷,影響生長、發育、生殖;腎主水:腎臟損傷,導致水液代謝病變;腎主納氣:腎臟損傷,納氣無能,氣難歸根,氣喘、氣不得續,甚至張口抬肩,息動肩搖,倚息不得臥;腎生骨髓:腎臟損傷,骨髓腦的病變;三、中醫腎病的辯證腎氣通于耳、其華在發、開竅于二陰:其病變會引起耳、毛發、生殖器、大小便異常。腎病的主要證型:腎陽虛腎陰虛腎精不足腎氣不固腎不納氣腎虛水泛三、中醫腎病的辯證腎與它臟兼證:

心腎不交:腎陰不足,心火獨亢,心火不能下溫腎水,腎陰不能上潤于心,心腎陰陽水火不能相互既濟。

臨床以失眠為主癥,同時見心火亢而腎水虛的癥狀。

心腎陽虛:心腎兩臟陽氣虛衰,陰寒內盛之癥狀。

脾腎陽虛:腎病中常見

肺腎陰虛:

肝腎陰虛:常見三、中醫腎病的辯證“凡水腫等病,乃肺脾腎三臟相干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于氣,故其標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制水而反克,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雖分而言之,而三臟各有所主,然而合言之,而本病皆歸于腎。”《景岳全書》——水腫等病,其發病多為肺脾腎三臟病變,其治療亦須從三臟立法遣方。三、中醫腎病的辯證“故凡治腫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氣,若氣不能化,則水必不利,惟下焦之真氣得行,始能傳化,惟下焦之真水得位,始能厘清。求古治法,惟薛立齋先生加減《金匱》腎氣湯,誠對證之方也,余屢用之,無不見效,此雖壯水之劑,而實即脾肺腎三臟之正治也。何也?蓋腎為先天生氣之源,若先天元氣虧于下,則后天胃氣失其本,而由脾及肺,治節所以不行,是以水積于下,則氣壅于上,而喘脹由生,但宜峻補命門,使氣復元,則三臟必皆安矣。”《景岳全書》三、中醫腎病的辯證“今論其方∶如所用桂附,以化陰中之陽也,熟地、山藥、牛膝,以養陰中之水也,茯苓、澤瀉、車前子,以利陰中之滯也;此能使氣化于精,即所以治肺也,補火生土,即所以治脾也,壯水通竅,即所以治腎也。此方補而不滯,利而不伐,凡病水腫于中年之后,及氣體本弱者,但能隨證加減用之,其應如響,誠諸方之第一,更無出其上者。”《景岳全書》三、中醫腎病的辯證三焦辨證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素問》

“三焦者,水谷之道也,氣之所始終也”《難經》

“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三焦是參與布散精液,腐熟水谷,疏通水道、排泄水液的器官,這決定了其在腎病中的作用三、中醫腎病的辯證臨床上,腎病的發生多與三焦氣化不利,水道不通的病機相關:糖尿病腎病就是以三焦決瀆失職為其基本病機。消渴腎病:上焦肺氣不能通調水道,心陽虛不能溫化腎水心煩口干、多尿

中焦脾虛而不能運化水谷,上不能散精于肺,下不能為腎關之大量蛋白尿

下焦腎陽虛衰,蒸化無能,決瀆失司尿少尿閉,全身浮腫。四、中醫腎病的治法治療原則“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素問》“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金匱要略》“平治于權衡”、“去苑陳莝”、“開鬼門,潔凈府”《素問》四、中醫腎病的治法“平治于權衡”——治本為主:平衡陰陽、調整臟腑、虛則補之,“以平為期”——中醫治病的根本法則;

“去苑陳莝”、“開鬼門,潔凈府”——標急宜先:攻逐水飲、宣肺發汗、通利小便。四、中醫腎病的治法具體治療方法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