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雷電預警系統技術規程_第1頁
2023雷電預警系統技術規程_第2頁
2023雷電預警系統技術規程_第3頁
2023雷電預警系統技術規程_第4頁
2023雷電預警系統技術規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雷電預警系統技術規程-30-1總則1.0.1為保證雷電預警系統在工程建設中的設計、選型及施工驗收,做到技術先進、安全可靠、確保工程質量,制定本規程。1.0.2本規程適用于雷電預警系統設計、設備選擇、施工、安裝、維護及檢驗。1.0.3雷電預警系統設計、選型及施工驗收除應執行本規程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

2術語2.0.1地閃cloud-to-groundlightning雷暴云與大地之間的放電現象。2.0.2雷暴thunderstorm大氣活動產生的、伴隨有電閃雷鳴的局地風暴。2.0.3警報alarm目標或目標周邊地區可能遭受雷暴及其伴隨閃電活動影響的報警信息。2.0.4雷電相關事件lightningrelatedevent(LRE)雷電擊中被保護的建筑或建筑附近、或與建筑相連的線路及線路附近的事件。2.0.5雷電預警系統Lightningwarningsystem由雷電預警傳感站、中心站及應用系統組成,該系統能監控在監控區域的雷暴活動并能通過處理所得數據,對特定目標區域發出合理雷電預警。2.0.6雷電預警傳感站lightningwarningsubstation雷電預警各特征參量的監測、標定及發送的設備,可包括:雷電探測站、大氣電場儀、多普勒雷達、衛星接收器等。2.0.7雷電預警中心站lightningwarningCentralstation雷電預警中心站是雷電預警系統的數據處理及系統控制中心,負責雷電預警傳感站的數據接收、預警計算、信息存儲、應用支持以及各單元之間的管理控制。中心站由前置采集子系統、預警計算子系統、數據服務子系統和應用服務子系統等組成。2.0.8雷電預警應用系統lightningwarningapplicationsystem雷電預警應用系統是將雷電預警信息與關注目標、地理信息融合展示的計算機軟件系統,可通過瀏覽器/服務器、客戶端/服務器等方式進行部署發布,面向終端用戶提供雷電預警功能應用,并提供預警信息主動推送服務和對外接口交互服務。2.0.9探測效率detectionefficiency(DE)一個傳感器或網絡探測到的地閃(閃電或雷擊)占實際發生的地閃總數的百分比。2.0.10中值定位精度medianlocationaccuracy實際雷擊位置與雷電定位系統確定的雷擊位置之間距離的中值。2.0.11覆蓋區域coveragearea(CA)一個給定的預警設備具有高探測效率和/或精度的區域。2.0.12目標區域targetarea(TA)需要進行預警的地理區域,以便該區域發生雷電相關事件前幫助決策并采取預防措施。2.0.13監控區域monitoringarea(MA)能監測到雷電活動的地理區域,以便對目標區域進行有效預警。2.0.14周邊區域surroundingarea(SA)環繞并包圍目標區域、且存在雷電相關事件引發潛在危險的地理區域。2.0.15提前期leadtime(LT)警報開始與目標區域首次發生雷電相關事件的時間間隔。2.0.16駐留時間dwelltime(DT)在所有警報標準不再符合后,警報持續的時間。2.0.17有效警報effectivealarm(EA)在警報持續期,目標周邊區域內有雷電相關事件發生的警報。2.0.18預警失敗failuretowarn(FTW)目標周邊區域發生了雷電相關事件,但并未發出警報。2.0.19預警失敗率failuretowarnratio(FTWR)預警失敗次數和影響周邊區域雷電相關事件總數的比率。2.0.20誤報falsealarm(FA)系統發出警報,但目標及其周邊區域并未發生雷電相關事件。2.0.21誤報率falsealarmratio(FAR)誤報占所有警報數的比率。

3設計3.1雷電預警系統總體設計3.1.1雷電預警系統由雷電預警傳感站、中心站以及應用系統三大部分組成,系統結構圖如圖3.1.1所示。圖3.1.1雷電預警系統結構圖3.1.2雷電預警傳感站應至少包含以下一種或多種設備:1雷電探測站;2大氣電場儀;3多普勒雷達;4衛星接收器。3.1.3雷電預警中心站應包含支持雷電預警傳感站通信、接收、存儲、計算與應用發布的硬件與軟件。3.1.4雷電預警系統應至少具備向系統應用人員提供數據展示、信息查詢、預警信息自動推送的功能。3.2雷電預警傳感站布點與選址設計3.2.1雷電探測站應按以下原則布點:1各探測站站間距離在山區宜小于150km,在平原宜小于200km;2相鄰三個探測站站址的幾何分布宜為銳角三角形;3在監測中心區域和重點區域應參照模擬計算結果,按照探測效率不小于90%,定位精度不大于0.5km布置探測站;4在重要監測區域宜采用N+1原則設置探測站數量。3.2.2雷電探測站的選址應滿足以下要求:1站址具備有效的通信接入條件;2站址避開周圍較高建筑物或其他遮擋物,遮擋物與探測站的距離宜大于二者高差的30倍;3站址避開電磁干擾源,閾值應設定為小于100mV;4站址具備可靠電源接入。3.2.3大氣電場儀應按以下原則布點:1宜優先選擇關注目標落雷密度高的區域布點;2根據不同關注目標的特點,選擇單站點布站、多站點圓形布站和多站點帶狀布站;3考慮目標物電磁干擾及電場畸變影響范圍;4各傳感站間距離在山區不宜大于15km,在平原不宜大于20km;5在重點監測區域可采用N+1原則增加傳感站站點數量。3.2.4大氣電場儀的選址應滿足以下要求:1站址優先選擇有線通信方式;2站址盡量避開周圍較高建筑物或其他遮擋物,遮擋物與傳感站的距離宜大于二者高差的3倍;3站址避開電磁干擾源;4站址具備可靠電源接入。3.2.5多普勒雷達應按以下原則布點:1各雷達站站間距離宜小于200km,在災害頻發地區或重點關注地區宜小于150km;2在重要區域宜采用N+1原則設置雷達站數量。3.2.6多普勒雷達的選址應滿足以下要求:1應按《新一代天氣雷達選址規定》QX/T100-2009執行;2所選站址與關注目標的直線距離宜小于100km;3以天線為中心半徑500m的范圍以內,不應有金屬建筑物、密集的居民樓、高壓輸電線等;半徑800m的范圍以內,不應有能產生有源干擾的電氣設施;4應對關注區域有效覆蓋,所選站址宜避開落雷密集區。3.2.7衛星接收器的選址應滿足以下要求:1天線所處位置無電磁干擾;2天線指向衛星的方向無障礙物遮擋;3天線基座承重面須可承受天線自重加天線最大風負荷加天線基座重量。3.3雷電預警中心站設計3.3.1中心站硬件應包括以下設備:1前置采集服務器;2預警計算服務器;3數據庫服務器;4應用服務器;5網絡通信設備。3.3.2中心站軟件應至少包含以下軟件:1前置采集軟件;2預警計算軟件;3信息展示軟件;4操作系統軟件;5數據庫軟件。3.4雷電預警應用系統設計3.4.1雷電預警應用系統的應具備以下主要功能:1展示歷史和實時雷電預警特征參量(大氣電場、地閃、衛星云圖、雷達回波等)的監測情況;2展示歷史、實時和未來一段時間內的雷電活動特征(軌跡、強度、數量);3根據用戶關注區域主動推送定制化的雷電預警信息,推送方式可采用短信、郵件等方式;4展示雷電預警傳感站(雷電探測站、大氣電場儀、多普勒雷達、衛星接收器)原始數據(波形數據、場強數據、雷達回波、衛星云圖);5雷電預警傳感站(雷電探測站、大氣電場儀、多普勒雷達、衛星接收器)狀態(網絡通斷、工作狀態)監控;6雷電預警中心站軟件服務狀態監測;7用戶關注區域配置;8雷電預警信息區域查詢;9用戶系統操作權限管理;10可采用三種結構:瀏覽器/服務器方式、客戶端/服務器方式、專線式;11系統操作界面以地理信息系統為基礎;12支持區域雷電預警信息和報表的導入/導出功能;13支持多用戶的同時在線訪問;14與中心站之間的數據通信方式滿足應用單位系統安全防護規定。4產品參數4.1雷電預警傳感站4.1.1雷電探測站應滿足以下使用條件:1環境溫度:-40℃~50℃;2相對濕度:≤95%RH;3工作電壓:AC220V±10%,DC48V。4.1.2雷電探測站應具備以下基本功能:1自動識別、采集地閃信號,提取地閃信號特征數據。地閃信號特征數據包括時間、強度、方向等信息;2實時傳送地閃信號特征數據;3定時發送運行狀態信息,應包括自檢狀態、工作溫度、觸發閾值;4按照指令要求發送或修改設備參數,應包括觸發閾值、存儲模式、通信模式;5自動校準時間同步系統時鐘;6自動定時自檢,并支持遠程測試;7支持音頻專線、光纖、無線網、衛星等通信方式。4.1.3雷電探測站應滿足以下性能指標:1回擊信號識別分辨率<2ms;2方向角測量精度≤1°;3時間標定精度≤0.2μs;4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10000h;5數據傳輸速率:1200bps~9600bps;6功耗≤30W;7有效探測半徑≥200km;8時間同步系統秒脈沖精度典型值≤50ns;9本體晶振精度±0.1ppm;10探測帶寬1kHz~350kHz。4.1.4大氣電場儀應滿足以下使用條件:1環境溫度:-40℃~85℃;2相對濕度:15%RH~90%RH(20℃),無凝露;3工作電壓:AC220V±10%,DC12V。4.1.5大氣電場儀應具備以下基本功能:1測量地面大氣電場的強度和極性,可連續監測對流云的起電過程;2定時發送運行狀態信息,應包括工作溫度、探頭轉速和通信狀態;3具備GPS定位授時功能,自動同步系統時鐘;4支持RS485有線通訊和無線網兩種通信方式。4.1.6大氣電場儀應滿足以下性能指標:1量程:-100kV/m~100kV/m;2探測半徑≥15km(水平距離);3測量誤差≤5%;4分辨率≤15V/m;5數據傳輸速率:9600bps;6GPS同步時鐘精度≤100ns;7功耗≤5W。4.1.7多普勒雷達應能在以下使用條件下正常工作:1環境溫度:-20℃~50℃;2相對濕度:15%RH~90%RH(20℃),無凝露;3工作電壓:AC220V±10%。4.1.8多普勒雷達應具備以下基本功能:1實時提供天氣回波強度、平均徑向速度和速度譜寬等一次產品;2自動生成用戶關注的基本數據產品、預報和探測產品,并按照產品分發表自動向不同用戶傳輸;3根據用戶設置的工作模式,自動、定時的按順序執行掃描;4能隨時監測雷達各分系統的主要工作參數和工作狀態,并具有在線檢測功能;5復位后自動初始化,恢復系統的運行參數到上一次運行狀態。4.1.9多普勒雷達應滿足以下性能指標:1強度測量距離≥120km;2速度測量距離≥100km;3譜寬測量距離≥100km;4方位角掃描范圍:0°~360°;5仰角掃描范圍:0°~90°;6距離定位誤差≤30m;7方位角誤差≤1°;8仰角誤差≤1°。4.1.10衛星接收器應能在以下使用條件下正常工作:1環境溫度:-40℃~60℃;2相對濕度:0%RH~100%RH,無凝露;3工作電壓:AC220V±10%。4.1.11衛星接收器應具備以下基本功能:1系統每10分鐘自動接收氣象衛星云圖數據,并可實時顯示最新衛星云圖和衛星數據塊接收狀態,在接收的同時可以進行任意單通道和多通道的合成;2自動提取衛星參數,形成進機數據參數文件,每收到一個數據段即進行數據處理;3系統可無人值守24小時自動接收和處理云圖數據,具有系統監視、故障報警、多任務操作、生成及存儲運行日志和常規業務報表等功能;4可進行麥卡托、蘭勃托投影變換,自動生成中國區域、用戶區域的紅外1、紅外2、紅外4、水汽、可見光云圖和其他9通道圖像文件,圖像分辨率不低于1280×1024×8Bit;5系統支持JPG、BMP、GIF、PNG等多種常用圖像文件格式;6系統可生成反映云的亮度溫度狀況的亮度溫度產品,可提取紅外、水汽云圖上任意位置點的云頂溫度值;可顯示云頂高度;生成的亮度溫度產品格式為全圓盤范圍,分辨率不低于0.1°×0.1°;7系統可進行云型和雨強分類處理和顯示;生成云分類產品,包括低云、中云、高云及積雨云等特殊云種,產品分辨率可達到衛星傳感器的觀測分辨率;提供大范圍霧、沙塵暴檢測工具;8系統可通過WEB服務器實現云圖資料多用戶共享,中國區域、用戶區域最新IR1、IR2、水汽、IR4和3通道可見光云圖數據文件及其JPG圖像文件可自動傳輸到WEB發布目錄;9系統具有中國區域和用戶區域降水量估算功能,區域瞬時降水強度、未來1~3小時累積降水預報數據文件和GIF圖像文件可自動傳輸到WEB發布目錄;投影變換、圖像生成、圖像存儲和網絡傳輸等均可自動完成;10系統具有歷史資料滾動管理功能,可自動刪除系統設定數目以外的歷史數據。4.1.12衛星接收器應滿足以下性能指標:1數據接收成功率≥99%;2系統數據可用性≥99%;3室外設備具備防風(12級大風)、防雨、防雷、防干擾功能;4關鍵設備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40000h;5系統能長期穩定運行,在值班設備無硬件故障和非人工干預的情況下,主設備和備用設備不發生自動切換;6系統具備掉電恢復自動重啟功能;7系統服務器CPU負載率<35%(5分鐘平均值)。4.2雷電預警中心站4.2.1中心站硬件配置應滿足以下要求:1雷電預警中心站硬件設備應符合《計算機通用規范第1部分:臺式微型計算機》GB/T9813.1-2016的相關規定;2宜采用功能分散模式,獨立配置前置采集服務器、預警計算服務器、數據庫服務器、應用服務器;3系統前置采集服務器、預警計算服務器、數據庫服務器、應用服務器等關鍵硬件宜冗余配置。4.2.2中心站軟件配置應滿足以下要求:1中心站軟件宜采用跨平臺架構設計和主流技術進行軟件開發;2中心站軟件至少由操作系統、數據庫等系統軟件和前置采集軟件、預警計算軟件、信息展示軟件等應用軟件組成,具備并配置系統所在單位要求的安全防護策略;3服務器操作系統宜采用UNIX、LINUX等安全操作系統;數據庫宜采用跨平臺數據庫,系統應具備完善的雷電監測參量數據庫、觀測目標數據庫以及預警結果數據庫;4前置采集軟件至少具有傳感站數據采集、傳感站運行狀態監控兩大功能;預警計算軟件至少具有實時數據計算、歷史數據重算兩大功能;信息展示軟件至少具有雷電移動趨勢動畫演示、預警信息發布與主動推送三大應用功能。4.3雷電預警應用系統4.3.1有效覆蓋區域內雷電預警應用系統應滿足以下技術指標:1雷電預警提前期≥30min;2預警失敗率≤30%,誤報率≤40%。4.3.2雷電預警應用系統應對目標區域內雷電產生威脅時發出預警。開展雷電預警首先應定義和設置目標區域(TA)、有效覆蓋區域(CA)監控區域(CA),具體區域設定見附錄A.1。4.3.3雷電預警應包含以下階段:1預警啟動階段。一般情況下,當雷電預警系統在監控區的探測信息符合一定條件則會觸發預警。預警啟動的條件應依據雷電預警系統自身的特性及其在監控區內的性能確定,主要包含以下幾種:監控區域內發生了一個或多個地閃;地面大氣靜電場強度達到一定閾值(通常是2kV/m以上),靜電場極性出現變化;通過衛星或雷達識別的雷雨云運動靠近目標區域;2持續預警階段。當雷電預警系統在監控區的探測信息啟動預警后,可依據目標的雷電風險評估,對雷電預警劃分等級,系統定時計算更新監測區域內雷電預警等級,當預警等級保持持平或增大時,則持續預警;3預警結束階段。在監控區內的探測信息不再滿足時預警條件時,并不直接結束預警。一般可依據雷電預警應用需求設置駐留時間(DT),若在停留時間內仍未觸發任何預警則結束預警。4.3.4雷電預警信息內容應至少包含預警發布時間、預警提前期、目標名稱、預警等級、預警階段(預警啟動、預警持續、預警結束)。

5施工與安裝5.1雷電預警傳感站施工安裝5.1.1雷電探測站的施工安裝應滿足以下要求:1探測站固定在水泥基座或其他可固定支撐的支架上;2探測站水泥基座或支架可靠接地,接地電阻小于10?;3探測站配置防雷保護設施;4探測站與電源通信接口箱之間以電纜連接,電纜包括電源電纜和通信電纜,電纜需滿足戶外使用條件,通信電纜采用雙絞屏蔽電纜,露在室外的部分宜穿PVC管或鍍鋅鐵管,遠距離傳輸時通信電纜需以光纜代替,電纜連接部分進行防水處理;5探測站安裝時根據當地磁偏角校正電磁場天線方向。5.1.2大氣電場儀的施工安裝應滿足以下要求:1傳感站本體固定在水泥基座或其他可固定支撐的支架上;2傳感站水泥基座或支架應良好接地,接地電阻小于10?;3傳感站配置防雷保護箱;4防雷保護箱和通信設備安裝在具有防曬、防潮和防塵的機房內;5暴露在室外或箱體外的電纜有機械防護裝置,電纜連接部分進行防水處理;6傳感站安裝時根據當地磁偏角校正電磁場天線方向。5.1.3多普勒雷達的施工安裝應滿足以下要求:1雷達安裝平面具有足夠的面積,以滿足天線罩的安裝與維護要求,直徑不宜小于5m;2雷達安裝基礎宜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與安裝平面澆筑成為一個整體,基礎高度以不遮擋雷達探測為依據,基礎平面之間標高差應小于3mm,且能承受60m/s陣風的受力要求;3連接螺栓下部錨腳預埋進安裝基礎內,必要時宜與基礎主體結構連接;4雷達固定在安裝基礎上,通過調節底部螺栓位置保持天線底座水平,偏差不宜超過3個刻度;5電源電纜和通信線纜從戶外雷達安裝基礎位置鋪設到室內電源通信接口箱安裝位置,裸露在室外的部分宜穿PVC管或鍍鋅鐵管;6雷達安裝地點考慮防雷設計,滿足《新一代天氣雷達站防雷技術規范》QX2-2000要求。接地線可靠接地,接地電阻不宜超過4Ω,且不應與建筑物的接地公網直接連接,采用獨立接地;7雷達安裝完成后確保方位、俯仰轉動無明顯的阻滯、干涉、打滑等情況;8雷達防護裝置和屏蔽裝置在雷達安裝與調試完成并驗證無誤后開始安裝,并確保連接可靠、密封完好。5.1.4衛星接收器的施工安裝應滿足以下要求:1除天線、饋源、強抗干擾低噪聲放大器及下變頻器在室外,其他設備都置于室內機房中;2接收機與數據處理計算機采用高速以太網通信實現數據傳輸,距離在局域網以內;3機房內防潮、防塵、防噪音、防靜電,室內氣溫要求在15~30℃,相對濕度40~70%;4從接收機到天線下面的高放之間連接信號電纜,該電纜傳輸1GHz信號,電纜走向應在平層中循弱電線槽、樓層間循弱電井穿行,在到達樓面時經防水彎管穿出,在樓面需走線槽或穿上PVC套管,直至天線立柱。確定電纜走向還應避免不必要的彎路;5氣象衛星云圖接收處理系統天線安裝需做鋼筋混凝土基礎,鋼筋混凝土基礎厚度應不小于400mm;6在室內部分,接收機輸入端接入高頻避雷器,該高頻避雷器接地端以最短距離用銅線纜接入機房地網接地點。焊接前斷開避雷器與兩端信號電纜的連接;7在室外部分,天線拼裝完成后接收設備未安裝之前,在天線地腳處用60mm*5mm熱鍍鋅扁鐵與大樓主筋或者就近與大樓接地點采用電氣焊接,扁鐵與圓鋼搭接,搭接長度不少于圓鋼直徑的6倍,焊接處采用瀝青漆作防銹防潮處理。5.2雷電預警中心站安裝5.2.1雷電預警中心站硬件設備應安裝在機房內,采用組屏安裝方式。其運行環境應符合《數據中心設計規范》GB50174-2017和《計算機場地通用規范》GB/T2887-2011規定。5.2.2雷電預警中心站軟件安裝應嚴格按照軟件開發單位所提供的《軟件安裝手冊》進行軟件安裝,包括運行環境、軟件部署和參數配置等,應提供軟件支撐文檔和軟件使用、運維培訓。5.2.3雷電預警中心站軟件安裝完成后應進行軟件功能、性能和安全測試,記錄軟件測試過程并出具合格的軟件檢測報告,符合所在單位信通管理部門要求并進行備案后,方可正式上線運行。

6維護與檢驗6.1維護6.1.1雷電預警傳感站的維護應包括以下內容:1每月進行傳感站設備運行狀態評估,評估不合格的傳感站并及時更換新的組件;2每天檢查傳感站與中心站之間數據傳輸通道情況,確保數據傳輸的穩定性;3對新建或移動站址的傳感站及時更新設備網絡IP和GPS地址信息;4對采用無線方式傳輸的傳感站設備應定期檢查無線通信卡通信流量余額,并及時補充通信流量。6.1.2雷電預警中心站及應用系統維護應包括以下內容:1定期對中心站各服務器狀態、網絡通信狀態,及時發現并修復故障;2定期檢查軟件運行狀態,檢查宜每天一次,特別需要檢查各雷電預警數據服務接口是否運行正常;3定期整理目標對象數據,依據應用需求變化情況,及時對目標數據進行新增或修改;4對雷電預警結果數據定期備份,備份周期宜每周一次;5對中心站運維人員定期培訓,培訓周期宜每年一次;6對有信息安全要求的應用單位,定期進行操作系統及應用軟件漏洞掃描,并及時對操作系統配置系統和軟件源代碼漏洞進行缺陷消除工作。6.2檢驗6.2.1應定期評估系統的預警效果,評估時宜引入如圖6.2.1所示的包圍目標區域的周邊區域,確定預警的效率。圖6.2.1周邊區域(SA)、目標區域(TA)分布示例6.2.2對雷電預警系統運行效果的檢驗,宜通過計算誤報率、預警失敗率、提前期等性能指標來實現。6.2.3預警性能指標應滿足技術條件要求:1以誤報數(FA)與總預報數(FA+EA)之比確定的誤報率(FAR); (6.2.3-SEQ標準自動公式\*ARABIC1)2基于預警失敗數(FTW)與應警報總數(FTW+EA)之比確定的預警失敗率(FTWR); (6.2.3-SEQ標準自動公式\*ARABIC2)3提前期(LT)。有效警報(EA)、誤報(FA)及預警失?。‵TW)的定義如表6.2.3所示。表6.2.3有效警報(EA)、誤報(FA)及預警失敗(FTW)的計算方法參照表事件在周邊區域(SA)內發生的雷電相關事件在周邊區域(SA)內未發生的雷電相關事件發出警報EAFA未發出警報FTW—

附錄A雷電預警區域設定方法A.1目標區域(TA)的定義和設置A.1.1目標區域可限制在一個單一的點(圖A.1.1-a),例如有工人作業的塔、小規模工廠等,也可擴展到較大區域(如大型建筑、風力發電場、高爾夫球場:圖A.1.1-b)。但安全起見,建議使用較大區域作為目標區域。在許多情況下,將雷電相關事件(LRE)限定到地閃的發生會使問題簡單化,因此需調整目標區域的大小和形狀以考慮到所有可能產生的影響。例如,一個對電線上的過電壓敏感的系統,其應被警告的發生地閃的目標區域應包括該系統場地及電源線以及周邊區域(圖A.1.1-c)。因此,這個目標區域發生的每一個地閃將視為一個能夠引起過電壓的雷電相關事件。a)單點b)任意形狀c)涵蓋服務區圖A.1.1不同形狀目標區域示例A.2監控區域(MA)的定義和設置A.2.1監控區域的大小及形狀應根據雷電預警系統的傳感站類型及性能、目標區域的形狀、預警系統的目的及性能進行調整。A.3覆蓋區域(CA)的定義和設置A.3.1確定了監控區域(MA),應定義一個覆蓋區域(CA),它涵蓋了監控區域(MA)。當覆蓋區域(CA)未能完全覆蓋監控區域(MA)而無法對目標區域進行可靠預警時,必須擴充使用多個雷電預警傳感站。并考慮到雷電預警傳感站在監控區域(MA)內的探測效率(DE)和/或定位精度(LA)等因素對預警性能的影響,探測效率宜不小于90%,定位誤差精度宜不大于0.5km。A.3.2一般而言,監控區域(MA)就是有效覆蓋區域(CA)。有效覆蓋區域(CA)、監控區域(MA)、目標區域(TA)分布示例見圖A.3.2。圖A.3.2有效覆蓋區域(CA)、監控區域(MA)、目標區域(TA)分布示例

本規程用詞說明1為便于在執行本規程條文時區別對待,對要求嚴格程度不同的用詞說明如下:1)表示很嚴格,非這樣做不可的:正面詞采用“必須”,反面詞采用“嚴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