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哲學類的讀書筆記
4篇
散學典禮時,老師給我們每一個人都發了一本書,我就選了一本名叫《畫說哲學》的書,我心想:這個可是寒假啊!寒假里過年,我才沒時間看書呢,再說這本書一定不好看。
回到家里,媽媽知道了我要寫這個書的四篇讀后感之后,就讓我好好的看這本書,我又想:有四篇讀后感,我隨便看看寫寫應付過去就行了,于是我回到房間開始看了起來。
“哇!這本書好難懂啊!都是說一些很奧秘的語言來說哲學”我自言自語的說道,這時媽媽走了進來說:“哲學對每一個人來說都很重要,所以你要仔細的看哦!”聽了媽媽的這一番話,我下定決心,一定要看到懂,不懂的就想想它像表達的是什么。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有一句名言:“人是一只有思想的蘆葦。”他的意思是說,人的生命像蘆葦一樣脆弱,宇宙間任何東西都能置人于死地。但是我覺得人們非常的高貴,可是人們的高貴不在于本身的肉體,而在于靈魂。
從前有一個書生,他非常的聰明,被許多的大官、大臣看上了,都接二連三的請他做官。可是他一次次都拒接了,他還是打算繼續念書,成為一個聰明人。有一天他經過了一個小巷,那里面又兩個人,商人看他們鬼鬼祟祟的,就打算進去看看,結果那兩個人要打劫這位書生,打算把他的所有錢都搶了出來,于是這個書生就說:“我處了才華、高貴,什么都沒有了。”
這句話讓我感受深刻,他可以放棄許多的財產,而去選擇才華和高貴,這值得我們去學習,金錢測量不了才華,才華測量的了金錢。擁有才華和高貴的靈魂,才是最富有的。世間在沒有比人的靈魂更寶貴的東西,任何東西都不能和它相比。
現在,這本書我已經差不多看完了,哲學的知識我也懂了不少!寫的讀后感一定寫的很好。只有必要難度很奧秘、吸引力的書,才能讓我愛上那本書。愛上哲學,愛上生活。
2
今年上馬哲課程的時候,聽金夢蘭老師提過有關哲學的一些發展,她說:“國外哲學主要關注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的聯系,而中國的哲學則主要強調個人修養”。之后,我便想看一些中國的哲學書籍,了解中國哲學的發展與內涵。于是便去圖書館借了一本書籍,以求增加自己在哲學方面的知識。
《中國哲學史》馮友蘭先生46-47年赴美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出任訪問教授期間根據其講稿整理而成,后又經翻譯為中文。書中大致按照時間的推移順序主要介紹了不同時期中國歷史上出現的主要思想流派的主要思想、時代背景以及思想家們的個人經歷。
馮友蘭先生在開篇第二章中對中國民族的背景與特點與希臘文明相對比,做出了海洋國家與大陸國家的精彩論述。這一觀點現在為許多人所引用,但大多是為了對比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的差異,有的更是旨在強調我們性情中的不足。山與海確實是一精妙的比喻,但我想馮先生的本意還是在用地理的差異對生活方式的影響進而對思考方式及觀念造成的影響闡述文化差異的根源。
在我們先前接受的教育中,中國社會在先秦時代是百家爭鳴,漢武帝之后儒家得官方推崇而一枝獨秀,后又兼有儒道釋三種思想相互爭論交融,但仍以儒家思想為主。但是既然時代不同,那么背景也不同了,思想方面,不同時期所謂的儒家的思想也就是不同了。每個時期的思想家都有他們獨立的想法,但通常情況下他們把新的思想藏在古訓的包裝下以求為更多的人所了解。大概相信古人之言是中國文化最根深蒂固的觀念之一。
在《中國哲學史》中,馮友蘭先生將中國思想的歷史分為子學時代(秦代以前)和經學時代(秦漢之后)。按照先生的觀點,秦代以前,華夏大地出于諸侯紛爭的階段,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正處于變革,國家的概念正在逐漸的擴大,舊的政治制度正逐漸瓦解,新生事物的沖擊,舊的傳統不能很好的駕馭國家,在探索中,必然引發新的觀點,一方面由于戰爭或其它原因一些貴族失去了土地、財產,淪為庶民,另一方面一些平民憑借一技之長或其他原因得到貴族的寵信地位上升。貴族流落民間也將知識傳播到民間。這些都為為百家爭鳴提供了充分的客觀條件。而秦代以后,盡管偶有亂世,但基本上中國大地處在大一統的局面之下,君王們出于統治的需要實行思想統一,思想家們形成的新思想,需要在古籍中找到依托,用馮先生的話說是在舊的瓶子里添水,而瓶子還能不斷漸漸變大以滿足需求。唯有整個社會的制度徹底的變了,舊瓶子被打破了,才有可能出現真正新鮮思想的出現。縱觀中國歷史,新鮮的思想文化也更多的是在所謂的亂世大有發展。
與西方的哲學的純粹理性思辨不同,在中國并沒有真正專門的哲學家,中國的哲學多數是為了現實服務,因此其強調其人文性,故每種思想打上了思想家的個人烙印,因此,正確理解一種思想的基本觀念,必須先去了解思想家的出身背景與人生經歷。
諸子百家百十家,起源各不同。漢劉歆曾嘗試對諸子進行分類并追溯了其起源,馮先生做了修正總結。套用馮先生套用劉歆的話說:儒家者流,蓋出于文士;墨家者流,蓋出于游俠之士;道家者流,蓋出于隱者;名家者流,蓋出于辯者;陰陽家者流,蓋出于方士;法家者流,蓋出于法術之士。
一個重要的例子是儒墨對比。儒墨被韓非并成為當時的顯學,它們的許多觀點時針鋒相對的。儒家的創始人孔子作為貴族的后裔,尊禮樂,禮樂本來就是貴族生活的部分,他講求回復西周舊制,根本上也是希望回復西周時期貴族的生活,所謂“禮樂崩壞”、“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在后人或是當時其他的人看來或許未必如此。與此相反,墨子出身與手工業者之中,算的上是地地道道的勞動人民,盡管墨家被認為處于俠義之士,但從墨子的思想中可以明顯的帶有實用性的原則,這與底層人民追求最直接的利益有關。儒墨觀念的一個重要沖突體現在喪葬上,孔子提倡厚葬,且子女要守孝三年,而墨子則認為人死了那草席一裹埋入土里就算完事了,該干什么還就干什么去。對于貴族來說,厚葬是有這樣的經濟實力的,守孝是有
閑的;對于庶民而言,私有財產本來就是缺乏的,大把的用在死人的身上是浪費,人們為了生存還要進行必要的生產活動,長時間的守孝自然是不合時宜的。觀點的來源于不同。現在,我們大多數國人會理所當然的贊同墨子的觀點,因為至少我們大多數都并不是可以經濟上毫無顧慮的活著,又都被正常的生后所困住,厚葬自然是浪費個人與社會的資源。
書中有很多對儒墨兩家做了很多對比,歷史上也曾有很多人去比較它們的優劣。但我認為,某些地方他們并不具有可比性,有時候觀點可以不同,無所謂的對錯,無所謂好壞,只是立場不同。清末康梁在提倡變法時,新文化運動的時候,人們都搬出墨子的思想,批判孔子,批判儒家思想。在那個時候,我們需要墨家的思想,揚墨抑孔是政治的需要。但在對待學術的觀點時,如我之前所舉喪葬的例子,也許應當站在不同的背景上討論這些問題。另一個顯著的例子是法家。在先秦諸子中,唯有法家的觀點是相信社會是進步的,孔孟也好,老莊也罷,都希望從過去找到思想的依據。無論儒家、道家、墨家都寄托著個人理想的成分,唯有法家任務們是現實主義者,因為他們的立場本來就是站在國家即君主的立場之上,目的是維持國家機器高效的運轉,法家人物們看到當世涌現出的很多問題矛盾在過去的年代是不曾有過的,故效仿過去不可能起到功效,唯有變革。反過來,單純的站在國家的立場上的法家思想純粹是一種治國方針,而非個人的處世準則,明哲保身不是他們所擅長的,法家人物們的結局令人唏噓。法家的最初的角度國家的整體,忽略了個人,因此他們崇尚暴力,缺乏人文的關懷,所以得到的抵制也最嚴重,直到后來的統治者們明白這點后外儒內法成了治國之綱。
魏晉玄學的恣意放達的人生觀在當代一些人的眼中是頗具吸引力的。馮先生稱之為新道家,但他們尊孔子為超越老莊的最高圣人,主名教,法自然。玄學即被尊為新道家,歷史上凡是道家思想大多于亂世復興,魏晉時期雖然有一段時間的統一,但政治上的黑暗是不庸質疑的,正是因為對社會的失望,對當事的“名教”的失望,才會催生出所謂的“越名教”。今天的中國社會文化處在開放的沖擊中,許多人沒有信仰,許多人對世事失望,這或許是玄學思想之所以被許多人關注喜愛的原因。當代中國社會確實出現了許多問題,算不上內憂外困卻也是內外都不踏實。對于這些問題,身邊的同學們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者,有憤世嫉俗者,有熱血排外者。我想我們如果真正想成為“天之驕子”,不可能不去了解這些。這些年報紙上屢見外國媒體評論認為隨著中國的復興國內的民族主義空前高漲,這個論調我們看著并不舒服,但細想來不無道理,確實我們有很多想法做法存在盲目性,說起韓國人有人不屑道“棒子”,前些年中國留學生毆打分子的事件屢見報端,自尊心受到了侮辱后的報復那不是所謂的愛國。我們應該更關注眼下的現實,也許做不了什么,但至少要了解,然后還要相信前景是美好的。
總之,馮先生告訴我們一個基本觀點,理解一種思想與了解它產生的背景密不可分。這樣才能使得思維更加明細開闊。除了簡單了解了各種中國文化思想,這是我最大的收獲。歷史的中國,新鮮思想總是于亂世涌現,抗戰年代中國曾涌現出一批思想文化領域的大家,而現在和平慣了卻被稱為是一個沒有大師的年代,大概只有經歷著痛苦,才會反思的更多,歷練的更多。為了成長,我們大學生應當去經歷更多的東西。我們應該試著去了解這些現實(很多人說我們是象牙塔中不諳世事的),對于我們是豐富了閱歷與看問題的角度,既然國家需要我們的力量,那么她需要怎樣的我們?大學期間,我們經歷一些更多的東西。說實話在看書的過程中有一些走馬觀花,深入思考的不多,由感而發的一些觀點比較單純幼稚。希望能和同看了這本書的同學共同討論收獲,希望老師能對我的錯誤觀念做出糾正指導!
3
大凡看到哲學這個詞,腦子中第一個反應,便是枯燥,這和我們所受的應試教育有關,記不住的概念,選不全的多重選擇題,再是用什么什么原理去解釋什么什么的正確性。事實上,這個學習的結果,只是讓我們記住幾個概念、條條綱綱的八股特點區別,實在無助于我們哲學氣質的培養,哲學思維的形成,我所理解的哲學氣質和思維是指理性,理性是什么,追求公義,也就是正義,一家之言。
要了解哲學,首先要了解哲學這個詞的含義,哲學是什么?羅素給了一個既模糊又明晰的定義。哲學是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羅素接著給出了科學的概念,科學是指一切確切的知識(我們知道科學的一個特點是可重復性),而神學則是超乎確切。羅素在“確切的”、“教條”這幾個字下面都打了著重號。而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還有一塊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這塊無人之域就是哲學。個人認為:羅素這個分法和中國象棋盤很象,科學是漢界,神學是楚河,而哲學則是中間的鴻溝。當然如果你的思維是動態的,你應該已經想到了,中國的陰陽太極圖才是羅素分法的最形象表述,白魚是科學,黑魚是神學,而白魚和黑魚似連非連的那部分擠撞區就是哲學。白魚的眼睛是黑的,表示科學中有一定成分的“神學”,黑魚的眼睛是的,則表示神學也許有一定成分的“科學”,這個比喻解釋羅素的分法可能不是很恰當,但個人認為,這有助于摒棄非此即彼的中國試思維。
羅素說;哲學是訴之于理性而不是權威(這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新教主觀主義是不同的,區別在于羅素訴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讓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處,而唯心讓人傲慢)。這是我對羅素最欣賞的一句話,有了它,才能讓我徹底放下顧忌而去研究哲學,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說,我的這種心靈安慰也是建立在對羅素的權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學上的。
哲學是研究人類思辯的心靈所最感興趣的一切問題,在這些問題中,我所最為重視的,是人為什么活著?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論那些家伙所認為的機械式的解釋,而是目的論的解釋。即當這個問題具體到某個人時,就成了“你為什么活著?”。
為了讓我們能夠得到發展,更重要的是能發現自己的可發展性,發展自己的可發展性。教于有聲,育于無聲,教育有聲無聲之間完成使命。所有這些命題應然:教育應當成為教育。教育首先是自己看到人的可發展性,然而,具體到個人,并不一定都能看到自己的可發展性,因而,教育要引導人去看,去發展自己的可發展性;并且,可發展性本身也還是個流動性概念,它本身亦能發展,故而,教育要輔佐人去發展自己的可發展性。
教育的根本是人的發展,而發展的前提是人具有可發展性。人有可發展性的原因:人有可授性、可暗示性,正是因為有心靈及五官的配合而具有了這些特性,這些特性使信息像陽光、雨露一樣被吸納。人的語言也因為人可以吸納各種不同類型的明示或暗示而變得豐富起來,豐富起來的語言本身又大大增強人的吸納能力。然而,這也正是人的可發展性強化了自己的生命力,語言豐富起來的人就是生命力更強旺的自己,向下延伸、向上生長了的自己。
人有無限的潛能。為了激發這無限的潛能,我們必須要進行教育。
在《教育哲學》這本書中,要求我們要進行人的全面發展:即換個角度說,全面發展是人的內在要求,社會對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是一種外在要求;人的要求與社會的要求,這兩個不同的要求,后者在前者的基礎上,只有建立在前者基礎上才是合理的,并且,只有當后者自覺的建立在前者的基礎上時,社會的要求才變成社會本身的內在要求,社會才不再是撕裂的,不再只是站在外面、站在旁邊呼喊的。
人的全面發展,在我們現在的教育中時常提到。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等等的口號的提出等,但當我們真正上課,在學校學習時可并非如此。所謂的“主課”可以隨時搶占“副課”的時間,每當做作業也可以忽略美術等課程的作業。在這些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的眼中,成績被排在了首位。所謂“教書育人”,在這本書中,我們能夠看到“人是什么”,這是為了我們更好的了解“教育是什么”,我們該如何正確的學習。
果然,作為未來的教育者,要不斷的學習新的知識。要充分了解自己所要做的事。加油吧!
4
這本《找回失去的“哲學自我”》是由高清海教授所寫。整本書共分為三大部分,分別為傳統現實與哲學,哲學與創新和人與哲學。我一向認為哲學是人類所特有的,而因為人類,哲學才會產生和發展,因此在這篇讀書報告中,我將要就人與哲學關系這個問題對這本書進行一個總結和進一步的探索。
首先,人的本性。書中提到,認識“人”的方法論原則應該是:對人只能按照“人的方式”,不能運用“物種”觀點去認識。關于人的本性,自哲學產生以來,一直頗有爭議,歸結起來無外乎“物化”與“神化”,這兩種觀點看似對立,實際上,這兩種觀點分別是從人的物質本性和精神本性來看的。但是“物化”把人歸結為一個物體,這樣就忽視了人的主動性以及自我創造性;“神化”則夸大了精神的作用,把人完全歸為“純粹理性”。因此要從人的“生命”入手去理解人的特異本性,即為什么人與其他生物與眾不同。的確,從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人來自于自然,產生于物性,但是人是超然于物性之上。為了理解人的超然物性就需要知道能夠聯結物性與超然性又能區別它們的節點是什么,這個節點就是人的生命,或說是人的生存方式。人的生存方式與其他生物有相同之處,即受物種規定支配,簡單來講任何其他生物一樣,需要空氣、水、食物等等,但人超于其他生物的點在于,人有主動性,可以改變環境使其有利于自己,例如,誰把,發電站等等,人的“生命”也從單一的本能生命,又添加了自主生命。由此可以看出人有雙重生命。這種兩重性生命表明人要經歷兩次生成。先經歷本能生命,就是為父母所生,遺傳父母的基因,獲得了生命,汲取父母和自然社會所給的養分。接下來就要經歷自主生命,這是需要每個人自己爭取和創造,接受文化,講求“做人之道”。
以上我們可以得出關于人的本性的結論。首先人有物性同時還有超物性,其次人性既存在于個體生命之內,又超越與個體生命之外,既屬個體生命的統一性,又表現為多樣化的差別性。最后,人性既屬前定的本質,又永遠在不斷生成之中。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人的本性是復雜的,這使得我們不能再以簡單的本性認識我們自己。
接下來,作者從人的本性理解哲學的本性。“哲學”與“人性”是有內在關聯的。如歷史,地理等學科都是從不同的角度研究人,但是只有從哲學思維的高度才能把握人的真實本性。作者認為“哲學”是“人”的自我本性的自覺意識,當人認識到自己人的本性的時候,人會開始思考自己的存在本性,生存意義與其它存在的關系種種問題,換句話說,人們開始思考自己是什么,為什么存在,自己與其他生物、其他人、自然社會是怎樣的一個關系的時候,哲學就產生了。而哲學本性也就是“人”的自我本性的自覺意識。當人類完成了自己物質的基本需要時,人類會思索自己未來的生活和道路,而這種思索往往是自由的和自覺的,因為外界無法控制和強迫,哲學也就不可避免的產生了。因為不同的人思索自己的方式不同,角度也不同,所以哲學沒有統一的對象,固定的性質和終極的結論。哲學也就是多樣性的,多面的以及永遠發展的。
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因為矛盾的不斷產生和變化,要求人與哲學的概念也應不斷更新。人類的前進方向是由人類自己探索的,而每個人的思維又是不同的,一個人想法越多,思想延展的道路越多,而這種發展往往外界難以控制,所以會有正面的道路和負面的道路出現,人類也往往迷失方向。但是在人類的“自為本性”中含有自我反省的能力,人類也會審視并矯正自己走過的路。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的思想會不斷產生新的哲學,而這些新的哲學又會指導人類走入某條道路。例如,在書中,作者提到,由于18、19世紀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興起,人類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前進的道路,“人是人自己的上帝”“知識就是力量”(培根)“人為自然立法”(康德)等觀念也如雨后春筍般產生,因為人的壯大推動了哲學的
觀念,即人成為人,不是因為非人的力量,即那些自然中的物質或是不同的神和宗教,而是因為人自身的活動和力量。因此,人找到了自我的真實本性,哲學才能找到自己的理論歸宿。人的觀念的變革,必然會引起哲學觀念的根本變革。
因為哲學與人的這種關系,作者進一步對哲學的理論品格進行闡述,即哲學之秘密在于“人”的秘密。哲學的品格特點與人性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的。第一,人具有兩重本性而哲學也是這樣。在本篇讀書報告中的第一點中已經闡釋了人性的物性和超物性。同樣的,哲學既不是科學,也不是神學,但是哲學對于各種問題的探討常常是超現實的,而對哲學問題的解答,又往往是科學的,所以哲學與人性是一樣的,都具有物性和超物性。第二,哲學與人的關系有著其他學科與人所不具有的特殊關系。哲學既內在于人的生活,又超脫于人的生活,這是哲學所特有的理論性格。哲學看起來玄妙難懂,不想物理化學,可以直接改變人的生活;或像歷史地理,直接描述和記錄人的生活。但是哲學的問題都直接來源于人的現實生活,例如:我們從哪里來,我們來到世界的意義是什么等等,這是人們對自己生活自覺性的一個體現,因為這種問題常常是我們自發提出來的。哲學并不提供對于具體事物和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案,但是它會提供對待根本問題的原則態度、理解方法和認識方法,也就是我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精神意境。這些觀念和方法是我們在解決具體問題時的一些根本原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化學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 中班創意美術《樹葉風鈴》課件大綱
- 2025年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中考一模英語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2025年男士化妝品項目合作計劃書
- 2025年年市政工程項目合作計劃書
- 云時代下的電子病歷與健康管理服務創新
- 公益慈善領域的區塊鏈創新之路
- 企業如何應對醫療器械安全標準的更新挑戰
- 部編版2025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學期期末考試題集
- 2025年自配合組合電器項目發展計劃
- 幸福心理學智慧樹知到答案2024年浙江大學
- 企業宣傳與品牌形象設計手冊
- 別墅設備維護方案
- 《教育心理學(第3版)》全套教學課件
- 農行反洗錢與制裁合規知識競賽考試題庫大全-下(判斷題)
- 企業資金預算管理辦法
- (正式版)SH∕T 3507-2024 石油化工鋼結構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
- 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數學試題
- JT-T-496-2018公路地下通信管道高密度聚乙烯硅芯塑料管
- 重慶市兩江新區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 食材配送投標方案技術標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