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常見心理問題識別及對策_第1頁
學前兒童常見心理問題識別及對策_第2頁
學前兒童常見心理問題識別及對策_第3頁
學前兒童常見心理問題識別及對策_第4頁
學前兒童常見心理問題識別及對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幼兒常見心理、行為問題的識別及對策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張穎Email:zhangying536@126.com幼兒期是個體心理發育與個性形成的關鍵時期,家庭與幼兒園的教養方式與教育模式若有不當,會造成幼兒出現各種心理行為問題,對其一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影響很大。及早發現,并加以正確引導,對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主要內容1幼兒期心理發展的特點2幼兒常見心理、行為問題識別與干預策略22.1孩子愛哭怎么辦?2.2解讀孩子打架、罵人或咬人背后的原因2.3揭開“偷竊”的面紗2.4耐性是培養出來的2.5沒有不愛學習的孩子2.6多動癥的表現有位專家說過一句話:中國的父母最愛自己的孩子,但也是中國的父母最不會愛自己的孩子!姑且不去評判這句話的對與錯,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眾多的父母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的確存在著許許多多的這樣那樣的問題和困惑研究表明:約50%的兒童存在心理、行為等方面的問題,這些讓人頭疼的問題,大部分父母希望能在幼兒園或學校里得到解決。中國有句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三歲以前的教育,一年頂十年:十三歲以前,孩子的潛能基本定型!其實在教育孩子的事業中,我們一直在跟時間賽跑,跑慢了,孩子就會在未來的競爭中,輸在起跑線上?!只有身心健康的孩子才不會輸在人生的道路上!

1幼兒心理發展的特點

幼兒時期是個體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個性塑造的有利時期,因此幼兒園教育應與家庭教育結合起來,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各種促進幼兒個性發展的教育活動,最好能為每個孩子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培養他們良好的個性特征。

1幼兒期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幼兒期是指兒童從3歲到6、7歲這一時期,這是兒童正式進入學校以前的一個時期,所以也叫學前期。又因為這是兒童進入幼兒園的時期,所以又叫幼兒期。1.1幼兒心理上的主要矛盾一方面,兒童開始產生渴望參加成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特別是勞動和學習活動的需要;另一方面,他們的能力還是非常有限的,還不能很好地掌握自己的行動,他們的知識經驗還非常缺乏,還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使自己的行為服從理想的目標。1幼兒心理發展的特點1.2各種心理過程帶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和不隨意性,抽象概括性和隨意性只是剛剛開始發展。(易受外界新穎事物的吸引,獨立、目的、系統性較差)1.3開始形成最初的個性傾向(在人的一生中都會留有痕跡)。家庭教育注意事項學前期兒童受環境特別是受家庭環境的影響非常突出。這一時期兒童經受一些精神鍛煉也很必要,適度增加一些困難的環境,鍛煉孩子適應環境的能力;放手讓孩子交朋友,與同齡的孩子玩,參與孩子間的糾紛等,以鍛煉孩子的人際適應能力;家庭教育注意事項還可以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安排一些需要膽量、耐受力和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鍛煉,積極促進兒童的心理健康。2幼兒常見心理、行為問題識別與對策2.1愛哭“哇……哇……”

“好啦,好啦,別哭了。”

“哇……哇……”

“叫你別哭了,有什么可哭的,你說呀!虧你還是個男孩子呢。”

“哇……哇……”

2.1愛哭家長或老師拚命想辦法不讓孩子哭,可是孩子卻越哭越起勁。通常認為,首先應該使孩子停止哭,一切問題要等停止了哭以后再說。可越這樣孩子越委屈,哭哭啼啼就是停止不了。2.1.1“哭”后面的秘密哭的行為是一種結果,是某些問題表面化的結果。既然有哭的行為表現出來,內心里一定有某種“感情”在活動。比如,有時是悲傷的感情在起作用,有時因為寂寞的心情,或者感覺到痛或熱而哭泣。2.1.1“哭”后面的秘密特別是愛哭的孩子,哭,基本上是由于想讓家長或老師安慰自己、同情自己等依賴心理所致。把著眼點放在這一方面,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2.1.1此外,愛哭的孩子都是膽怯的孩子,當受到小朋友的欺負,不和他玩,不適應朋友關系或集體生活時,就會哭起來。總之,不管在什么情況下,不要忘記愛哭的孩子,多半是為了希望有人理解自己的心情才哭的。因此,僅僅勸他停止哭泣的行為,而不解決他內心的感情問題,是止不住哭的。2.1.2老師有什么高招?對策之一:

當孩子哭的時候,不要只說:“別哭了。”而首先應該關心的是了解他為什么哭?哭的原因和心情。

然后,對孩子當時的感情(悲傷心情或氣憤心情),表示同情、理解,并把這個信息傳達給孩子,也就是說,把孩子的感情反饋過去。

2.1.2策略切記莫用大道理去批評,而無視孩子的感情。你接受了孩子的感情,孩子的心情感到舒暢了,其結果,不僅停止了哭泣,而且愛哭的毛病也會逐漸得到克服。2.2打架、罵人或咬人

孩子在三歲左右就開始學會罵人,再大一些,就會動手打人。這是他們最原始的攻擊方式和情緒發泄方式。一兩歲的孩子也會有意無意地吐出一些罵人的詞語,但這時大都是無意識的。。2.2打架、罵人或咬人

到了三歲之后,就是有意識的了,家長和老師就應該注意孩子在這方面的惡性發展,幫助他們培養文明的舉止,使不滿情緒由合理的渠道渲泄出來。。1、缺少安全感可能孩子缺乏安全感,對小朋友缺乏信任,有抵觸心理。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邊去,他就會覺得受到威脅,然后主動進攻。2.2.1原因分析2.2.12、打人是孩子之間發生沖突,排除或制止阻礙的表現往往關系越近的小伙伴,發生沖突的頻率越高,因為關系越密切,對對方的要求也越多,但孩子并沒有足夠的理智來控制自己的情緒,當遇到不滿時,就會用最直接、最單純的方式表達出來。有時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們總是做些他不喜歡的事情,他想把這個事實排除掉。如:他拿個小碗,用土來做飯。小朋友過來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這樣,因為破壞了他原有的計劃和目標。他對小朋友嚷,但人家不聽,他嚷了幾次,發現不管用,就會動手打人了。2.2.1原因分析2.2.1打架、罵人或咬人的原因分析3.孩子打架罵人的行為是模仿學習來的家人可能有打人、打孩子,或者經常以打的方式解決問題,孩子則可能會模仿學習。曾有一個家庭有一對雙胞胎,母親性格比較急躁,但她比較偏愛老大,因此對老大態度溫和,而對老二經常打罵,結果,老大以后對待小伙伴的態度也比較和睦,而老二則常常侵犯別人。由此可以看出父母自身行為在孩子身上的投射。

4.孩子打架罵人的行為是矯寵的結果有些家長,尤其是老年人,面對唯一的后代,非常溺愛,有時孩子哭鬧時,父母或爺爺奶奶會說:“別哭了,打爸爸(或打別人)!有時孩子在發泄不滿時打家長,家長并未嚴加制止。這些行為都鼓勵、助長了孩子的打罵行為。孩子的打罵對象最初往往是家長,如果家長默許了,他們會在外面也為所欲為。

5、打架、罵人也會成為孩子攻擊別人和渲泄不滿的手段。曾有人做過一項研究,一組兒童在幼兒園時期,嚴格控制他們的沖突產生,經常將快要打起來的孩子勸解開,讓他們打不成。結果,這組兒童在上小學后,經常打架。另一組兒童則不同,在幼兒園時,老師基本上不干涉一般的打架行為,讓孩子之問有適度的沖突。結果,上學后,這組兒童卻不怎么打架了。說明孩子有些情緒需要通過攻擊行為來渲泄,如果一味地壓抑它,反而會起相反的作用。因此,在孩子成長的一定階段.適度的打鬧是一種正常的發泄行為,不一定要壓制。另外一些原因是有些孩子想用拳頭來樹立自己的威信;還有的孩子是因為在家里有不痛快的事就到學校去發泄;有些則是因為在外面受到挫折而在家中亂發脾氣。

不管是怎樣的原因,如果孩子到了5歲左右還經常發生打架、罵人等現象,家長和老師就應該注意矯正了,可采用下面一些方法:1.老師和家長應注意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學會信任別人,鼓勵孩子交些好朋友;2.2.2打架罵人的矯正策略2.家長和老師要以身作則,講究文明用語不要隨便口吐臟話和動手打人,更不要將自己的氣往孩子身上撒,對待孩子也要尊重、講民主。有的老師或家長慣用“壞小子”、“討厭鬼”等來罵孩子,孩子不僅學會了這些罵人的話,也會變得相信自己就是這種人,而向不好的方面發展,破罐子破摔。

2.2.2打架罵人的矯正策略3.對孩子打罵他人的行為不要過度反應有的家長聽到孩子罵人時,會氣得尖叫起來,那么孩子的逆反心理會讓他們下次仍然嘗試用這種讓大人生氣的表現方式。當然,面對孩子的打架罵人行為也不能視而不見,要嚴肅地告訴他——你不喜歡他這樣,這種行為是不對的,應向受欺負的孩子道歉等等。

2.2.2打架罵人的矯正策略4.教孩子用合理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當孩子間發生沖突生氣時,不知用什么樣的詞語來表達,他們可能會選擇臟話。那么,家長和老師要教孩子用合適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見或不滿。例如,孩子問:“如果別人罵我,我該怎么辦?”告訴孩子可以說:“你要是再罵我,我就不和你玩了。”或者說:“你再這樣,我要告訴大人了。”等等,讓孩子學會講理,而不是罵人。2.2.2打架罵人的矯正策略5.適當地采取懲罰方法一般孩子在發生沖突時,情緒都比較激動,用“隔離”、或“排除在外”的方法,使孩子的沖動冷靜下來,然后再對孩子講道理,這時他們才有可能聽得進去家長和老師的話。2.2.2打架罵人的矯正策略6.對孩子的進步表現進行獎勵有些家長和老師在孩子表現老實時一言不發,認為是理所應當的,而當孩子打架罵人時才去關注他,這樣,有些孩子為了尋求大人的注意,就故意搗亂。如果家長和老師能夠對孩子的好的表現及時表揚,孩子就了解了應該怎樣做才能使大人高興。2.2.2打架罵人的矯正策略老師和家長還可以用圖表、筆記本記錄孩子的每天進步,不要對孩子要求十全十美,一次錯都不能犯。只要有進步就應獎勵。2.2.2打架罵人的矯正策略7.老師應提醒家長必須理性地寵愛孩子,及時制止孩子不當行為總之,家長和老師既要注意自身的示范作用,又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將孩子引導到正常、健康發展的道路上來。。2.2.2打架罵人的矯正策略

2.3.1偷竊背后的秘密在幼兒期的孩子身上經常會發生“拿”別人東西的現象,這種行為與成年人的偷竊行為不同,因為兒童還未形成良好的道德認知和判斷,控制自己的能力正待發展,分不清自己的和別人的東西有什么區別,只知道自己喜歡就拿來了。2.3偷竊但是有些家長對待孩子的“偷竊”行為的態度:或是深惡痛絕,狠揍一頓;或是裝作沒看見,放縱孩子的行為。這些都是不合適的,這兩種極端的處理辦法都有可能造成孩子日后變成“偷盜狂”。2.3.1表現與分析當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老師和家長應如何處置呢?首先,要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動機,一般來說,兒童的“偷竊”行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為了滿足生理需要這個主要是指對食物的需要,當孩子餓的時候,他會禁不住地拿別人的東西放到嘴里,他對什么東西可以拿,什么東西不可以拿還搞不清楚。這個時候即使家長打他,老師責備他,他也不知道為什么。2.3.12.由于好奇心的驅使有時別的小朋友有了新玩具,小孩子看到了非常喜歡,可是自己家里又沒有,于是“拿”過來玩一玩。

3.為了引起成人的關注小孩子都希望成為大人們注意的中心,有些家長在孩子表現得乖時沒有任何反應,而當孩子出錯時則會特別關注,這時孩子會覺得很興奮。2.3.1尤其是處于“逆反期”的孩子,當看到家長氣急敗壞時,他們會暗自竊喜。孩子的偷竊行為也會出于這些原因。

4.出于報復心理當孩子受到老師或小朋友的某種傷害后,壓抑的憤怒情緒會使他想辦法報復別人,他們會采用拿走別人珍愛之物來發泄內心的不滿。2.3.1分析5.無意識的行為特別是年齡比較小的孩子,他們尚不能分清楚物品的歸屬權問題,只知道自己想要的就可以占有,認為世界上的東西都是自己家里的。這和家長的教育態度有很大關系,現在的家長總是盡力滿足孩子的需要,家里最好的東西常常最先考慮孩子,結果造成了孩子“拿所欲拿”的心理。

2.3.1分析當然,孩子的“偷竊”行為還有其他復雜的原因,但對于矯正孩子行為的問題,老師和家長應采取適當的措施。2.3.1分析2.3.2干預策略首先,要幫助孩子形成“所有權”的概念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完全沒有所有權的概念,成人可以隨便拿他的東西,他也同樣可占有他所要的東西。因為,年幼的孩子活動范圍只限于家庭內,所以,這樣的隨意行為也無關緊要。2.3.2干預策略隨著孩子交往世界的擴大,他開始與家庭以外的人和事接觸,這時孩子開始形成“這是我的”概念,但還未形成“什么是別人的”概念,也就是這一階段最容易發生拿別人東西的行為。家長和老師應在盡可能早的時期,幫助孩子形成所有權的概念。例如,大人拿孩子的玩具時,要向孩子打招呼,并得到允許;孩子拿大人的東西也要事先打招呼。孩子的物品和玩具箱要和家長及其他人的分開。有一種游戲叫作“貼標簽”游戲,即將屬于各人的物品貼上各自的名簽。也可以幫助孩子形成所有權的概念。2.3.2干預策略其次,讓孩子通過合理手段去獲取自己需要的東西。如果孩子喜歡別的孩子的某個玩具,但家長一時又不能買給他,不要粗暴簡單地拒絕孩子,而是讓孩子做一些家務活來“掙”錢,去買玩具;要和孩子討論接受禮品是別人主動送給他東西,而未經允許去拿別人的東西則是不對的。2.3.2干預策略第三,要讓孩子理解拿別人東西后別人的感覺當發現孩子已經拿了別人的東西后,要嚴肅地告訴他這是不好的行為,并帶著孩子讓他親自將東西還給主人,向主人道歉。讓孩子自己想想別人拿走他的東西時的感覺。2.3.2干預策略第四,用懲罰和獎勵的方法,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行為方式老師和家長在發現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后,千萬不要打罵、鄙視孩子,而應心平氣和地對孩子講清楚道理,然后,讓孩子自己去道歉,還要設法彌補自己的錯誤。例如,孩子偷吃了別人的東西,可以懲罰他幾天不能吃這種東西,或用自己的零花錢去賠償。2.3.2干預策略同時,對于孩子拾金不昧的行為、幫助他人的行為要給予及時的鼓勵和獎勵。讓孩子知道應該做什么和不應該做什么。最后,在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時,要注意維護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孩子是初犯,要警告他:這次行為如能改正不再犯,則可以得到原諒,如果再犯要重罰。2.3.2干預策略2.3.2干預策略在批評和懲罰孩子時,要針對孩子的行為,而不是他的人格,既不能讓大家都瞧不起他,又要讓他知道自己的錯誤,這就需要家長和老師有分寸地用科學的手段來幫助孩子克服不良習慣。請各位老師介紹自己的經驗2.3.2干預策略對于已經形成比較頑固的偷竊習慣的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采用厭惡刺激的方法來治療這種異常行為。2.4沒有耐心(沒長性)2.4.1表現與分析孩子在做作業時,一會兒玩一玩自己的小玩藝兒,一會要吃這吃那,很難專心致志地做完一件事。做事“沒長性”。孩子沒有耐心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成員之間的教育方法不一致。例如,父母一方嚴厲,另一方溺愛。如果是三代同堂,老年人更容易偏袒小孩子。這樣某一位家長提出的要求,由于其他人的干預而不能執行,當然不利于孩子耐心地做事,或者根本不去做事。2.4.1沒有耐心表現與分析2.4.1

2.家長給孩子做了不好的榜樣。有的年輕家長,脾氣比較急躁,動輒摔東西,打罵孩子,一不順心就大聲叫嚷,這樣的家長如何去要求孩子有耐心呢?孩子模仿性超強,而家長往往是孩子學習和模仿的第一個老師,因此,家長首先要找自己的原因。

2.4.13.過于溺愛孩子,給了他們太多的選擇機會。不少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是百依百順,要什么給什么,從孩子們的玩具箱和衣柜就可以證實這個問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