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鶴湖臨水到圍堡深圳客家宗族派衍與傳統村落拓展以龍崗坑梓黃氏為例_第1頁
從鶴湖臨水到圍堡深圳客家宗族派衍與傳統村落拓展以龍崗坑梓黃氏為例_第2頁
從鶴湖臨水到圍堡深圳客家宗族派衍與傳統村落拓展以龍崗坑梓黃氏為例_第3頁
從鶴湖臨水到圍堡深圳客家宗族派衍與傳統村落拓展以龍崗坑梓黃氏為例_第4頁
從鶴湖臨水到圍堡深圳客家宗族派衍與傳統村落拓展以龍崗坑梓黃氏為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從鶴湖臨水到圍堡深圳客家宗族派衍與傳統村落拓展以龍崗坑梓黃氏為例

一深圳客家傳統村莊的選擇(一)“背山臨水”的適應環境在中國古代,許多村莊選擇在一個廣闊的國家,后面有許多靠近河流和湖泊。這種聚落的擇基形式,反映出古代先民在選擇聚落基址時的一種生存考慮:如何能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農產品,以保障聚落人口生活及飼養家畜之需。就是從現代地理學的角度看,古代聚落的選址也不失為人類居住的良好環境。集聚在閩、粵、贛山區的客家人,“背山臨水”也是他們重要的擇基標準。在深圳的丘陵地帶,特別是龍崗、寶安二區,大大小小的客籍村莊星羅棋布。對這些村莊的地理地貌只要稍加考察,就不難發現其村落選址仍然與古村落的擇基理念相一致。(二)坪山—龍崗河、坪山河流域是客村的發育搖籃流經深圳東北部的龍崗河、坪山河都是東江的支流。龍崗河是東江二級支流淡水河的上游段(坑梓人稱該河為“龍淡河”),發源于梧桐山北麓,正源是梧桐山河。它流經龍崗區所轄的橫崗、龍崗、坪地、坑梓四鎮,在下陂村附近進入惠陽市境內。坪山河屬淡水河的一級支流,發源于三洲田梅沙尖,流經坪山鎮,在兔崗嶺下入惠陽市境。龍崗區的客民聚落絕大部分散布在兩河山間的沖積帶上,自“復界”后的二三百年間,龍崗、坪山兩河流域,成為了第四次遷徙而來的客民的落腳之處。由于山回水轉,方向多變,“背山臨水”的村落選址皆因地制宜,它們在整體的空間布局上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而呈現出形式的多樣性??兔駛兙驮谏介g谷地力田給食,瓜衍椒蕃,煙戶日密。他們是兩條河流的水利共享體,龍崗河、坪山河就是龍崗客家的母親河;兩河流域就是龍崗區客籍村莊的發育搖籃。二深圳客家宗族的劃分和村莊的延伸(一)強化宗族的血緣意識“聚族而居”,一直成為客家人的傳統居住模式。龍崗鎮羅氏建造的“鶴湖新居”(建于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二門石牌樓內側牌楣上,赫然刻有“聚族于斯”四個大字,它似乎無時無刻不在提醒羅氏子弟:你們是有著共同祖先的一群人,圍堡就是你們全體族人聚居的地方。這塊牌楣的作用,就在于強化羅氏家族的血緣意識?!苞Q湖新居”內有179個居住單元。據“鶴湖新居”后人講,圍堡人口最多時的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曾高達1000人,“鶴湖”為家族的繁衍提供了足夠的居住條件。深圳的客家自然村,大多一個家族就是一個村。一村多姓的也有,例如,坪山田頭老圍村的圍堡內,歷史上曾是吳、陳、譚、梁、冼、黎、謝八姓人的共同聚落,但這種情況并不多見。當宗族人口膨脹或因宗族內的經濟力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傳統的封建大家族就必然面臨著“宗族細胞的分裂”。龍崗區坑梓鎮黃氏是當地唯一大族,現今他們占坑梓總人口的80%,黃氏宗族的發展頗具典型意義。筆者以黃氏為解剖的“麻雀”,從對坑梓黃氏的微觀透視,顯現其宗族分裂的情狀,進而說明深圳傳統客家村落拓展的原因。(二)坑重家族的東族化我們在坑梓共收集到八本黃氏族譜,各譜都尊黃朝軒為坑梓黃氏的一世祖。朝軒生于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卒于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享壽71歲。各譜對朝軒以上輩分的追溯只能見個大概,系統難詳,它們大致上是將譜系掛在宋朝進士、瓊州太守黃僚(字海虎)之下。如坑梓大水灣《龍灣世居黃氏族譜》載:“僚公始居瓊州府,后遷梅州立業,……子孫蕃衍,……及數世以后傳至我端公,……后數世傳至朝軒公?!毙形南群笫褂脙蓚€模糊的時間概念“數世”,世次就從宋至明了。據說黃氏后人不乏尋根之士,但終因世代舛謬而無從跟蹤。據黃再興主編的《客家黃氏總譜卷首考證本》的譜系,黃僚上推九代是唐末曾任浙江、兩廣軍務的黃峭山。他在黃巢之亂時入閩,此時段也正是客家先民進行第二次大遷徙之時。有關黃朝軒的身世,族人只知他是“走方郎中”,如金沙村《長隆世居黃氏族譜》載:“自我黃氏傳至明末朝軒公,時當世亂,兄弟各一方,公即由梅州遷來……公自梅州遷居惠州府歸善縣坪山墟高寨子,后又遷居江邊村。草創之始,披荊斬棘,艱苦經營,遂為我族之宗。公性本仁慈,尤精醫術,雅號施藥,凡里中疾病皆應效如神,里人重之,公于是居焉?!背幧卸泳又泻土⒅?居中于康熙三十年攜其三子(振清、振南、振宗)移居坑梓,成為了坑梓的三大房。黃氏族人對三、四、五世祖人丁興旺的情況簡潔地歸納為“三振、十九瑞、七十二元”。后又由于所謂“坑梓風水不旺二房”,二房振南后人多遷往廣西武鳴縣,留在坑梓的人很少。中國傳統的家族分家,一般遵循的宗法原則是“嫡長子繼承制”,這是維系宗族綿延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分家時父母多與長子同住。另外,對于眾子分家,封建法律從維護孝道出發,禁止祖父母、父母在時分家另過、別籍異財。到清代,父母在而子孫分家異財已是很普遍的現象,所以《大清律例·戶律》對此作出了相應的修改,即奉父母之命而分家的不在此例,這是因為到明、清時,封建家族制度已近式微。而長子在宗族的地位雖然仍較諸子為高,但在財產的繼承上并無獨占權,諸子平等分家析產。所以在供養父母方面大兒子與小兒子無異,而且小兒子往往最后成婚,可以有較長時間單獨陪侍父母,因此一些家庭選擇了“留小放大”的分家方式。在“長子不外出”和“留小放大”上,坑梓黃氏則具有靈活的“兼備性”:一世朝軒故去后,兩子分家是“留小不留大”。老幺黃立中留坪山江邊村,長子黃居中攜家眷到坑梓立祠開基。二世居中過身后,三子分家時,卻是依照“長子不外出”的傳統,讓長子振清留住祠堂街,把振南、振宗分出單過。此二子走出祠堂街,老二振南分到祠堂街南邊的禾堂光。老三振宗在阿婆叫瀝的中下游建起“新喬世居”(他本人未能入住,他死后兩年的乾隆十八年“新喬世居”才落成)。三世時,振清、振宗兩房又仿效一世時的作法“留小放大”。振清系是將振清第二夫人的小兒子瑞錕留住祠堂街,其余8子中的5人分到阿婆叫瀝中下游兩岸,各自開基;另外3子遷離坑梓,到龍崗等地去發展。振宗三子在家父謝世后的分家是“留大也留小”,仍住“新喬世居”,獨將老二放出,老二瑞瑛去到阿婆叫瀝下游,建了“龍灣世居”。除了“留大”、“留小”外,黃氏家族內還出現了其它的一些分家形式。如五世汝元分家后,擇地造好祠堂就過身了。他的五個兒子中老大有些錢,不愿與四個弟弟共住,分出到草堆嶺擇基另過。其余四子以父親蓋的祠堂為中心,共同營建起極具特色的大型民居——“秀山世居”,即坑梓人說的“城肚”(城墻內之意)。這四兄弟還合力在一世祖居的坪山營造了另一圍堡“豐田世居”。兄弟四人在兩“世居”中各擁有1/4產權。從振清、振南、振宗三房分家開始,黃氏家族至四五世在坑梓迅速增殖出13個血緣聚落,坑梓黃氏從此就向聚族而居的宗族社會發展。由此可看出,因封建家庭內為使“祖宗血食”不致中折及傳統農業經濟對生產力與自衛的實際需求,黃氏家族兩房人合起來計算,幾乎每代都有“分裂”,表現出宗族內一種人口擴張的沖動(一般家族大體上是隔兩代才“兄弟析煙”一次)。宗族人口的膨脹,勢必造成人多地少的矛盾。為減少此種壓力,黃氏到第五代時,他們對土地的開發就由坑梓東部向西部拓展。第六代家族中,有兩支后人還將自己的生存空間推向坪地、坪山、龍崗、惠陽方向,在那里建起了黃氏村落。據我們的田野統計,到清末十世止的二百多年間,黃氏族人僅在坑梓就先后筑造起規模不等的圍堡36座之多。圍內住人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所以一座圍堡就是一個自然村。村落的拓展是要以一定的經濟基礎為保障的,黃氏族人亦農亦商,聚斂財富,逐漸在坑梓成為一族坐大、富甲一方的強宗豪族。過去,我們認識上有個誤區,以為客民(含客家先民)的遷移一般大至家族,小至家庭為單位,這才能有助遷移的成功。不少族譜也有記錄,如:《崇正同人系譜》“陳氏”條載:“故陳氏郡望稱潁川。宋末中原仕族,紛紛南隨帝至播遷,有陳魁者率其族眾93人,移居福建汀州府之上杭……其族復相率轉南而入粵?!奔螒秳⑹献遄V》稱:“一百二十一世祖諱詳公,妣張氏。唐末僖宗乾符間,黃巢作亂,攜子及孫,避居福建汀州寧化縣石壁洞。”而坑梓黃氏卻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遷徙實例,即黃朝軒“單槍匹馬”的個人移動模式(他娶妻生子是到惠州歸善縣后的事):只要具備一定的素質,又能把握住時代提供的契機,相時而動,一個大望族完全可以是由一個開基祖歷經數代繁衍而成。三黃村的分布機制和黃村的分布(一)坑東南角的深“坑”坑梓鎮為丘陵臺地,地勢大致南高北低,鎮東的“阿婆叫瀝”與西部的“大瀝”從南向北流入淡水河。所謂的“坑梓”,主要是指“阿婆叫瀝”流經的鄉鎮東部地域。溪水在連綿的丘陵間穿過,河西岸從南至北有伯公山、長嶺排、灶背嶺、烏石古、梳子金、大嶺牯、園嶺仔、橫排嶺、顏嘴嶺、大窩山;東岸為咚鼓嶺、凹蝦嶺(接下去是一段無名山)、尖嶺頭、龜嶺、尖鋒嶺、陂頭山、嶺排、下嶺等,東西兩岸綿延起伏的丘陵形成了一條長長的深“坑”(坑,在客話里是指“兩邊被山夾住的長條山溝”)。阿婆叫瀝的源頭在鎮南松子坑附近的山澗(現在是“塘外口水庫”)。老人說,過去河面窄處有三四米左右,最寬處達10米,水深1米,深潭處能有3米。水流拐到下游的大水灣地段,水面加寬到十多米,水深八九米。黃氏族人用巖石砌岸,夏秋兩季可供通航,順水而下,可直達惠陽。坑梓鎮西部,是金沙行政村,那一帶以臺地為主。大瀝從雞籠山發源,流向大致為東北方。大瀝岸北的地下是火成巖,缺水。河南水多,金沙村的居民點就多在河南。大瀝流過“榮田世居”進入田腳后的河段方向改由南向北流入淡水河,當地人稱為“田腳河”。在沙田村境內,河西有灣屋嶺、屋背夫等。金沙村解放前的名字叫“金斗瀝”?!敖鸲贰?客家魂壇的諱稱,也稱“金罌”,是客民二次葬時盛骸骨的壇子。以前,“青排世居”的后山是擺放族人魂壇的地方,所以也有人把它叫作“金罌排”。當年的“青排世居”相當氣魄,河水從它前面流過,這一帶就叫“金斗瀝”了。也有老人說叫“金橘瀝”,因大瀝的滋潤,河岸兩旁過去種有許多金橘樹。(二)黃村的分布1.老祠、老祠的布局黃氏宗族村落集中分布在坑梓的東部與西部,可視之為兩大地理單元。散落的村莊乍看上去,似乎是隨心所欲雜亂地東一座、西一座,沒有什么規律可言。其實,只要抓住客民傳統社區的家族特征(即血緣關系),用心體察一下村與村之間的宗親關系,眼前就會為之一亮——豁然開朗。先來談談坑梓鎮的東部。居中從坪山江邊村移住坑梓時,將老坑村址選擇在阿婆叫瀝的中上游段。居中的分家,如前所說,長子振清住老坑,二兒子振南沿河向上游去,住在河西的禾堂光;三兒子振宗則在河的中下游段于乾隆十八年建起“新喬世居”。以后,在坑梓東部發展的子嗣就在祠堂街的上、下游處修建圍堡居住。客觀地看,將老祠堂置于河流中上游的安排,很具宗族村落的規劃思想,因為它為“一公之子,一祖之孫”的黃姓后人以老祠堂為核心向周邊發展提供了充分的生存空間。概括起來說,長房系的村落沿河兩岸靠攏老祠堂,在其南、北向部列;滿房系的村落則環繞長房系外圍,似漣漪般向南、北方推開。這種村落布局所呈顯出的“宗族意象”非常典型,清楚地反映了封建的宗族社會內部層次分明的血脈傳承關系。黃氏宗族的徹底瓦解則是到解放初期,土改沒收了宗族的蒸嘗田,造成宗族共同的經濟基礎崩潰,割斷了族人與宗族的經濟聯系。這樣做雖然在心理上、精神上削弱了族人對宗祠的歸依感,但直到如今,宗族間的感情紐帶仍然維系著。它是通過老屋祠堂仍是族人的公共活動空間來實現的:如年節、結婚、生丁時在祠堂的祭祖;一年一度、周而復始的除夕在老屋張貼追溯宗族光榮歷史的堂聯等等,將族眾凝聚起來,強化著宗族觀念。2.坑巖的分布在黃氏二三百年的宗族成長歷程中,坑梓東部之所以成為中心區域的原因歸納起來有二點:第一、這一帶是黃氏最早的開發區,老祠堂也建在這里。祠堂是一個宗族祭祀祖先的場所,它是宗族內部團結的紐帶與象征。老祠堂逢年節拜祭祖公時,坑梓黃若要對一世祖黃朝軒、二世祖黃振清頂禮膜拜,就必到此處,它是黃氏宗族祭祀時作為主祭處的總祠。二世祖黃振宗的分祠(新喬世居)也離此不遠。一二世祖是黃氏在坑梓的最早開基祖,所以族人心目中,這里自然成了宗族精神生活的重心和朝拜的“圣地”。第二,阿婆叫瀝在南北長、東西窄的“坑”間汩汩流淌,兩岸是沖積而成的山間平地,人們引來河水澆灌開墾出的片片田地。河流下游水面寬闊,順水而下直達惠陽。東部就變成坑梓自然條件較好、與外界較易交通的居住地。經過歷代黃氏族人的努力耕耘,這一區域的經濟、文化在坑梓也就相對發達。如20世紀初葉,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劇烈變動的年代,積極推行新式教育,坑梓黃在南洋(馬來西亞)的客屬,慷慨解囊為家鄉辦新學。1906年,黃氏將校址選擇在“秀山世居”之南,興建起氣宇軒昂的“光祖學堂”。1926年春,又在華僑支持下把“學堂”升格為“光祖中學”,開鄉立中學之先河。一時間,它成為聞名惠陽、東莞、寶安的一所名?!,F在的坑梓鎮鎮政府,也就建在“光祖中學”一側。這些,都在無形中強化了東部作為中心區的作用。這即是黃氏村落大多集中在坑梓東部的原因。3.坑東南角的“至長隆”長房后人的村落,誠如前文所說,都圍繞老祠堂聚集在鎮東的中心區;滿房后人的村落分布,則相對連延較寬。光緒《嘉應州志》卷8引黃釗《石窟一徵》云:嘉應地區“俗重宗支,凡大小族莫不有祠。一村之中聚族而居,必有家廟,亦祠也”??予鼽S來自嘉應,此俗自有繼承。他們因逐代人丁興旺,相率蓄子添孫,兩大房支系派衍。在各支系建造的大小圍堡的上堂,神龕里都供奉著“黃氏堂上始高曾祖考妣神位”。這個神位祭祀的對象,只包括圍堡家長的高、曾、祖、考四世,高祖以上出了四服,他們的牌位要擺到總祠去,此處只是分祠,便于圍堡內族人“歲時俎豆其間”。這就是所謂的“大小族莫不有祠”了。鎮東的“新喬世居”為三世祖振宗(號昂燕)所建,落成于乾隆十八年。它不僅是坑梓,而且也是深圳“復界”后的第一批大型民居建筑??图胰说拿窬优c祠堂二者合一(圍內的上、中、下三堂是圍內居民的公共活動空間),“新喬世居”即為滿房族人的分祠所在。如果說總祠是一級祭祀中心的話,“新喬世居”就是二級祭祀中心。它位于阿婆叫瀝下游,振宗后人就多圍靠“新喬世居”起屋,下游段漸漸變為滿房系村落的主要布列區。五世乃元(振宗之孫)去到上游,在坑梓的南邊“坑”口建起“松子坑”。他的孫子輩(即七世后人)又在其旁建起了“吉龍世居”和“錦堂世居”,“松子坑”就成為乃元家族的三級祭祀中心。這樣,坑梓東部圍繞全族的主祠祭祀的房系分祠形成了層層祭祀圈,從而保證了黃氏“敬宗收族”的實現。正因為如此,黃氏同姓聚落之間雞犬相聞,相鄰而居,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圍繞祠堂而呈現出“漣漪式”的分布。下面再談坑梓的西部。五世廷元(乃元之兄,號梅峰)是黃氏到坑梓西部的開基第一人。據《長隆世居》后人黃永令先生說,當年廷元尋找建圍堡的地皮時,先找到的是松子坑。但風水先生告訴他:“松子坑只能發千戶,金沙那里能發萬戶?!蓖⒃犃?就把松子坑的地讓給弟弟乃元,自己到金沙發展。金沙村,原非黃姓人的聚居地,那里有比黃姓早到的,如盧、薛、葉、鐘、關、賴等姓;有比黃姓晚到的,如池、李、楊等姓,黃氏也屬后來的插居者。黃氏在金沙又有兩個較集中的聚落群,第一個要數以“長隆世居”為中心的聚落群。五世祖廷元在大瀝支流的大陂瀝西岸,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創建“長隆世居”,以后其后裔在金沙枝葉衍生。廷元生有四子,長子、三子、四子(這支后人大多下了南洋)均留住“長隆”,只有二子黃奇義分出去,在“長隆世居”的東北方修筑起大圍堡“青排世居”。到八世時,廷元長子黃奇仁的孫子黃俊明在“長隆世居”西南方蓋建“回龍世居”。依上述對大陂瀝西岸黃姓三大村落的血脈介紹,不難看出“長隆世居”與“松子坑”一樣,都同是三級祭祀中心:“長隆”與“青排”為父子關系,“長隆”與“回龍”為爺孫關系。到現在,每逢年節祭祀,“青排”的后人都還要先去拜祭“長隆”,再拜“青排”,然后回來拜自己的祖先。而“回龍”的后人則是先拜祭“長隆”,再拜“回龍”,然后拜自己的祖先?!盎佚垺弊迦碎L期以來,跟“長隆”的關系要比跟“青排”的關系來得密切,就因為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