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錢荒問題的研究_第1頁
宋代錢荒問題的研究_第2頁
宋代錢荒問題的研究_第3頁
宋代錢荒問題的研究_第4頁
宋代錢荒問題的研究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宋代“錢荒問題的研究摘要:從中唐到明清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經濟發展一直被“錢荒”困擾。宋代的“錢荒”是歷代“錢荒”中最嚴重的,其產生的原因包括政府賦稅政策的變化、商品經濟的發展、鑄造銅錢利潤低下、銅產量不足、貯藏金屬貨幣;銅錢流失周邊各族和海外以及政府的財政支出等。引起宋代“錢荒”的多方面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對貨幣的需求數額,于是宋朝對銅錢的需求一直居高不下,由于銅錢的供給不平衡,“錢荒”的爆發最終無法規避。而紙幣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銅錢短缺這一矛盾。關鍵詞:貨幣;宋代;錢荒、乙、▲一、前言“錢荒”即貨幣量在流通中不能滿足商品交易需要而產生的短缺現象。“錢荒”現象最早出現在唐代,直到宋朝,“錢荒”問題日趨嚴重,這不但引起了時人的關注,更是后世學者不斷研究的對象。本文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就北宋時期的“錢荒”問題作進一步的探討。二、“錢荒”問題的提出和由來錢荒是唐宋商品經濟中的一個突出現象,據喬幼梅先生的研究,“錢荒”問題最早產生于唐中葉,當時士大夫多表述為“錢重物輕”或“錢少物多”。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7)劉秩提出“物之貴賤”與“錢之輕重”的關系,涉及當時通貨不足的問題。到唐德宗實行兩稅法之后,“物輕錢重,民以為患”越來越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歷經五代割據時期,持續到兩宋,錢荒問題一直是存在的,北宋的歐陽修明確提出“錢荒”這一術語,此后“錢荒”之聲更是不絕于耳。“錢重物輕”這一征象,歷經五代直至北宋初年太祖太宗時代,都一直存在。又由于其間很少鑄造新錢,“錢荒”問題更趨嚴重,錢荒一時發展成為君臣關注、朝野議論的重大問題,對當時的社會經濟產生重要影響。政府雖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并未根本解決問題。三、“錢荒”的原因概述(一)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政府賦稅政策的變化誘發“錢荒”。宋代商品經濟發展迅速,對貨幣的供應量增大,因此,不可避免地增大了對銅錢的需求,但由于銅錢的供給不平衡和流通領域的滯后,導致“錢荒”。當時宋代國內錢幣的使用是地方性的,各地方使用的錢幣禁止離境。與此同時,由于銅和銀又可以用來制造民用工藝品,大量金屬幣被銷熔用來制造工藝品,從而形成錢荒。北宋前期,賦稅主要是以實物征收為主,貨幣征收次之,隨著貨幣經濟的發展,貨幣的適用范圍日益增大,錢的用途更加廣泛,將征收實物稅轉變為征收錢稅的“折變”之風盛行。王安石在變法之前曾說:“方今田桑之家,時尤不可得者,錢也”,但在他推行免役法和青苗法后,政府的納稅方式由實物稅轉變為貨幣稅,百姓對貨幣的需求量大增,進一步加劇了民間錢荒的局面。劉森所著《論北宋的錢荒》中指出,免役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錢荒:“按免役法規定,原來‘當役人戶’,要交納免役錢,原不承擔差役者,要交納助役錢。此外,按免役、助役錢額,還要增收二分以備‘水旱欠閣’的免役寬剩錢。據此,畿縣中等之家,一年要出役錢三貫,而按北宋最高年鑄(銅)幣量506萬貫算,平均每人一年僅占203文,遠遠不足以交納役錢。免役法實行后至元豐七年(1084年),征收額較熙寧時增加了三分之一,達18729300貫。因此,免役法把原來的力役變成了錢役,所以,在當時便有“免役之害,倍斂民財,十室九空,錢聚于上而下有錢荒之患”之說。雖然青苗法當時是一種惠民政策,但在社會底層普遍缺錢的情況下,所征收的錢稅,自然加重了百姓的負擔,同時大量農產品涌入市場,商品交換中的貨幣需求量增大,也容易造成“錢荒”。(二)窯藏金屬貨幣引發“錢荒”。貨幣不僅具有流通職能,還具有貯藏職能。在商品經濟不繁榮的情況下,錢幣往往會被貯藏起來,離開流通領域。北宋貨幣的貯藏情況十分普遍。貯藏貨幣的主要是官僚、地主和商人,在他們看來儲存的錢幣越多,代表擁有的財富也就越多。史載:“京城百萬者至多,十萬而上比比皆是,然則器皿之用,畜藏之貨,何可勝算?”大量的銅錢被作為財富積累的象征沉淀下來,不能流通于市場,窯藏金屬貨幣越多,市場上流通的錢幣就越少,長此以往,最終會引發“錢荒”喬幼梅在論及官僚商人聚斂錢幣會加劇錢荒時說:“人們還不能像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那樣最大限度地利用它來獲取利潤,往往僅僅滿足于蓄藏而不是增殖。在古代封建社會,天子是最大的財主,他們所擁有的蓄藏貨幣必然也是最多的。宋神宗曾在其晚年把他的財富展示給真宗看,并說:“善保此足以”。失去半壁江山的南宋,國庫的存錢量卻是驚人的,至于南宋政府的存錢數量到底是多少,已經無法考證。窯藏的錢銀多,市場上所流通的貨幣自然會出現短缺的現象,繼而引發錢荒。(三)鑄幣量低且流失嚴重使錢幣供不應求。在中國封建社會中,我國古代的金屬貨幣鑄幣材料主要是銅,但是銅在中國產量較低,因此鑄造錢幣的原料會出現不足的情況。此外,封建社會一脈相承的重本抑末政策,嚴重制約了中國工礦業的進步,導致我國工礦和手工業技術長期處于固步自封的局面。銅產量變少,而貨幣需求量強大,并且人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銅器與鑄造錢幣發生沖突。宋朝政府為解決鑄錢原料不足的情況,常實施銅禁和搜刮銅器政策。同時,宋代作為我國整個封建社會中對外貿易最為發達的時期,其海外貿易的繁榮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其中之一即致使大量銅錢流失海外。(四)貨幣制度和財政制度不善加劇“錢荒”。立國初期,宋朝的統治者就非常重視銅幣的鍛造,經過數代的不懈努力,銅幣的鑄造量得以持續增加。據學者估計,截至北宋末的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北宋政府鍛造的銅幣數量已累計到了26204萬貫。如此巨大的銅幣量,并非是在鑄造出來之后即刻進入商品流通領域的,而是首先作為政府的財政收入流進了國庫。大部分新生產出的銅錢,都必須先運送到京師,收入直屬皇帝的內藏庫,再由內藏庫分撥一部分給三司所領的左藏庫,之后才能在市場上流通。宋仁宗時期(1049—1054年)設立的廣東韶州永通監,在北宋中后時期成為產量最大的銅幣鑄造基地。而后又在惠州附近設立了阜民監。宋神宗時期,阜民、永通二監的年均產量定額均高達80萬貫,此外又增鑄30萬貫。這些鑄幣也都運輸到京城,納入內藏庫。如此,國家財政的貨幣性支出,幾乎成了這些新增銅幣唯一的投放渠道。事實上,不僅是新增銅幣,就連在市場上流通的,被政府通過財政納入回籠的貨幣,亦只有依靠財政開支才能重新流入市場。宋代中期以后,官吏的數量居高不下,導致官費支出加重了宋朝財政危機。宋咸平四年,“裁汰諸路冗吏十九萬五千余人”,袁一堂認為:“‘給賜過優’客觀上部分阻斷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