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建筑文化傳統與創新_第1頁
談建筑文化傳統與創新_第2頁
談建筑文化傳統與創新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談建筑文化傳統與創新【摘

要】文章通過分析600多座城市的建筑雷同,提出了對建筑的文化傳統與創新的看法。

【關鍵詞】文化傳統;創新;城市建筑

建筑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文化、習慣和傳統的彰顯和載體。建筑師通過建筑充分反映自己的文化修養和文化理念,建筑個性的表達與個性的張揚,如果脫離了自己成長的歷史和生活環境,脫離了本地區、本民族的文化背景與要求,就顯得沒有特性與活力。文化是一個民族延續發展的靈魂,同理建筑文化也是建筑的基礎與圭臬。

一、從600多個城市的建筑雷同說起

一個民族和國家要善于學習利用別的民族和國家的先進的思想于科技,這樣這個民族和國家才能發展壯大。自世界工業革命發祥,華夏文化在西風漸盛的過程中也不斷吸收、同化有益的東西,逐漸強大自己。改革開放,讓人們在潮水般的外來思想與科技成果面前領略到了新技術、新思想的無上美好與完滿,讓人們在新事物面前顯得亢奮,這種亢奮既是一個接受、享受、學習的過程,也給人們的思想帶來了沖擊,從而自然而然地會對過去熟悉的東西產生了疑問,當然這種疑問也包括了對文化(包括建筑文化)、傳統、觀念等的反思。從封閉到開放,思想認識上的革命性變化,導致思維的矯枉過正,導致行為上的偏頗。

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城市道路延長寬闊,促進了樓群誕生與樓房長高。社會和經濟的飛速發展讓老百姓享受了國家建設的好處,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現象。最近,國內不少有識之士十分感傷地呼吁:中國的600多個城市基本沒有個性!這就是說,在過去20多年的城市建設中,我們的建筑師、管理者、決策者過于重視經濟發展,忽視了在大規?,F代化城市建設中的特有的文化建設與保護,造成了城市失去特色,建筑文化缺位,建筑師處境尷尬,城市建設責任不清。沒有民族文化特點的城市,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修正與割裂,如果讓這樣的不良現象持續下去,將會給我國延續了5000年的歷史文化造成沉重打擊或者有形成文化斷層的后果。

造成目前我們國家城市建設的簡單化、雷同化的原因很多,只要我們按照科學發展的規律辦事,從我國的文化實際出發,就能設計出符合中國人審美觀念的建筑作品。我們國家文化的延續和繁榮是中華民族賴以生生不息的紐帶,從這個高度來認識建筑文化的重要性,就能找到彰顯中華文化建筑特點的城市發展道路。

二、擯棄崇洋陋習,有效地發揮地域文化特色

盲目的崇洋媚外陋習是城市建設中顯示區域文化特點的大敵。如何克服并擯棄崇洋陋習,政府和城市建設的決策者的指導思想最為關鍵。我們國家地域遼闊,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每個地區又有自己的文化特點與傳統,如嶺南文化、中原文化、齊魯文化、燕趙文化等等,這些文化是靠我們的祖先一代一代在苦難與拼搏、熱血與歡樂中創造和積累產生的,今天我們的責任是保護她、豐富她、發展她。一個區域的建筑文化事業發展了,就是對整個文化事業的貢獻。文化事業的發展與繁榮,有利于國家發展根本,有利于民族振興根本。只有認識到位了,城市建設的決策者就會在城市發展的同時作出重視文化的決定與規劃,這個決定與規劃就不會因為人員的變更而變更。

回顧我們過去在城市改造和建設中的做法,城市老城區改造多沒有經過認真論證,大拆大建、獻禮工程、面子工程、形象工程、首長工程等。造成重速度輕細節,重實際輕文化,重表面輕內涵的現象,建筑文化在其他要求下被忽視被淹沒。建筑文化如何能有效地擯棄崇洋之風,發揚光大地域文化和華夏文化?最為關鍵的就是:

第一,城市建設的決策者和領導者、建筑師等與城市發展相關的建設者、發展商、城市居民等要克服崇洋心態,做到在學習、借鑒外國的洋建筑思想的同時,要經過有必要的吸收同化,在吸收同化的基礎上作出具有創新精神的符合民族特點的建筑。切不可把一種“創造世界沒有中國第一”的建筑思想在城市建筑反應出扭曲的不正常的建筑思想。普通老百姓對傳統建筑文化思想的回歸,也是建筑文化發展的原動力,如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這需要做許多深入、細致的工作。

第二,建筑要符合中國國情,要充分考慮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建筑要有特色,不然文化就沒有表現的載體,也就是沒有文化。中國的特色是什么?就是人多地少,文化傳統悠久。中國人有自己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這就決定了屬于中國人自己的審美觀。建筑是藝術,藝術不需要專家冗長的解釋,有時它是一種直覺。建筑師要在建筑的區域性、民族性方面多下工夫。

第三,城市建筑要克服不切實際的所謂憑個人感覺式的杜撰創造。我國的城市發展速度是舉世公認的,面對櫛比林立的大廈高樓和拔地而起的城市,人們感到高興之余,總覺得這些大廈高樓在宏偉的外表下掩蓋了簡單模仿,千樓萬樓都是來自一個模子,沒有個性,沒有本區域文化的凝結和欣賞習慣的精髓。于是要是有人問:中國的城市與國外的城市區別在什么地方?也許人們會繼續深入思考下去:假如一個來自歐洲的外國人是一個建筑師,他會不會問:中國的城市建筑與歐洲的城市建筑有什么區別?

法國lapidem公司的創始人、總裁和注冊建筑師菲立普·莫羅對珠三角某城市的建筑的評價值得我們深思:歐洲的城市設計和住房設計非常人性化,如在巴黎的街頭人們行走得自由自在,不會感覺到車來車往的危險與恐懼;看華南板塊,歐式和中國傳統風格的樓盤都有,這些歐式建筑在我們看來都不是歐洲的東西,從來沒有見過的,他們只不過把外表的東西搬過來,但并沒有把歐洲的元素融入到里面,而花費很多錢去搞一些形式的模樣,這樣的鋪張浪費是沒有必要的。可以看出,莫羅對我們造出的歐式建筑是不認可的,對于沒有掌握歐式建筑的基本元素的著搬照抄也是沒有意義的浪費資源。我們造出了連外國人都沒有的所謂歐式建筑,我們的心情是喜?是悲?是滑稽?是荒唐?抑或是其他?和莫羅感覺相同的是一些國內的研究者也發出“在中國看不到好的中式建筑”的感嘆!

可見,沒有借鑒的生吞活剝式的所謂“創造”,既脫離了國情,也沒有實踐基礎,是沒有活力的。這樣的建筑盡管有一時的眩目閃光,但是轉瞬而泯,帶來的只能是遺憾和無奈。還是那句被無數人重復了無數次的話:無論什么藝術形式,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離開了民族的特色或者叫血脈,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更不要侈談世界的了。建筑也離不開這個藝術發展與繁榮的宿命。

第四,重視建筑文化交流,打開人們思維定式的郁結。在研究自己的成功與失敗的同時,也要研究外國在建筑文化方面保護與發揚方面的成功與失敗。例如德國的城市建設中把城市分成中心區、居住區、休閑區等,結果造成了市民對交通工具需求的增加,擴大了資源的消耗,給環境帶來了污染與損害。這些前車之鑒的警示作用讓我們在城市建設中要努力加以避免。把這些交流當成發展我們城市和建筑文化的鑰匙,打開一個又一個通向繁榮城市的康莊大道。

三、在學習世界上一切先進的建筑文化的同時,以創新的精神促進我國獨特的城市文化建設和建筑文化的發展

建筑文化的發展首先要研究傳統的建筑文化的特點,對于優秀的元素部分加以保護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以繼承和發揚光大。學習世界上一切先進的科學知識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為了發展和繁榮中華民族的復興事業,中華民族能永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學習世界上一切先進的建筑文化的目的是什么?是向世人彰顯中華民族的創造力、繁榮中華民族的文化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的精神與物質需要。學習是為了豐富自己以往的知識,是為了更好地為國家、民族服務,如果是為了學習而學習,為了學習而忘卻了自己民族和國家的本原,試問:這個學習過程對民族和國家來講還有什么意義嗎?正如上面所講的例子:那個連歐洲都沒有的誕生于我們建筑師手里“歐式建筑”怪物,只能是學習過程后考試所得到的“敗筆”,無論我們如何評價,敗筆必然是敗筆。也可能是我們這個民族和國家自鴉片戰爭以來沉默得太久了,太渴望張揚自己的個性了,所以在一個時期內為有這樣的成績而沾沾自喜。

可是喜悅過后,對于屬于自己的那些原本可以做得更好的成績進行分析時,才覺得我們付出的學費是多么昂貴!正象剛剛富裕起來的人們因為過多地、無節制地攝入大魚大肉而導致營養過剩而帶來疾病從而又鐘情于粗茶淡飯一樣,人們不能不把目光投向曾經與我們長期生活與生產密切相連的建筑,就是與我們民族共同發展、繁榮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