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病艾灸基礎手冊_第1頁
常見病艾灸基礎手冊_第2頁
常見病艾灸基礎手冊_第3頁
常見病艾灸基礎手冊_第4頁
常見病艾灸基礎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緒言針灸是中醫家族中兩朵姊妹花,都是以經絡學理論為基本發展而來,兩者有相輔相成之效,古人云:“針所不為,灸之所宜”;普通灸法多指艾灸,是運用艾草或附加其她藥物在體表穴位上燒灼、溫熨,借灸火熱力以及藥物作用,通過經絡傳導,以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目,它不但能治病,并且能防病。國內外醫學資料和臨床實踐證明,艾灸可以活躍臟腑功能,旺盛新陳代謝,產生抗體及免疫力,因此長期施行保健灸法,能使人身心舒暢,精力充沛,祛病延年。施灸對于血壓、呼吸、脈搏、心率、神經、血管均有調節作用;能使白細胞、血紅蛋白、紅細胞、血小板等明顯增高,膽固醇減少,血沉沉降速率減慢,凝血時間縮短,對血糖、血鈣以及內分泌系統功能也有明顯調節作用。自古以來灸法作用方式,已衍變為各種各樣,為灸療普及推廣做出了貢獻;然而當今采用光電學技術灸療法,如果離開了“艾”,與老式針灸辦法就不具備血緣關系,也不能相提并論,更談不上艾藥理作用;“艾”之熱,非其她發熱物質所能代替,由于艾紅外線光譜非它之紅外線光譜,就如梨味與桃味之別;艾灸大都作用在經絡穴位上,效果才干發揮,感傳才干浮現,使氣至病所;因此規定施灸者必要依照病情,選取相應穴位,否則灸具就變成了暖爐,其功能可想而知。而規定普通民眾,精通經絡,熟知穴位,是強其所難;為便利灸療使用者,特摘抄編輯本冊,作為參照;其出處基本源自正規書刊,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出版社“圖解艾灸療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出版社“針灸學”等,絕非粗糙羅列;重要涉及常用疾病穴位用法及人體經絡穴位圖,其第二某些“灸療配穴辦法”中配穴辦法,僅供參照;不同人、不同病情、不同大夫,開據配方是不同,因此詳細配穴辦法應遵中醫大夫。由于水平有限,疏漏之處,敬請鑒諒!

目錄第一某些灸法注意事項1、灸法取穴原則………………72、灸法順序……83、灸法禁忌證…84、灸過程及灸后注意事項…85、禁灸穴位……96、孕婦禁灸和慎灸穴位………9第二某些灸療配穴辦法常用適應癥1、頸椎病…………92、肩周炎…………93、腰肌勞損………104、腰間盤突出癥…105、風濕性關節炎…106、類風濕關節炎……117、痛經………………118、慢性結腸炎………119、帶下病…………1210、慢性盆腔炎……1211、慢性胃炎………1212、慢性支氣管炎…1313、中風偏癱………1314、男性不育癥…1315、不孕癥………14內科病證1、感冒……………142、哮喘……………153、急性支氣管炎…154、心絞痛…………155、高血壓…………166、急性胃炎………167、消化性潰瘍……168、便秘……………179、神經衰弱………1710、更年期綜合征………………17婦科病證1、乳腺增生………182、乳腺炎…………183、子宮肌瘤………19皮外骨傷科病證1、坐骨神經痛………192、扭挫傷……………193、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脈管炎)204、痔瘡………………20保健灸1、保健灸……………212、肥胖者……………21第三某些基本穴位及插圖穴位定位辦法…24基本穴位及插圖1、手太陰肺經………252、手陽明大腸經……253、足陽明胃經………294、足太陰脾經……305、手少陰心經……336、手太陽小腸經…337、足太陽膀胱經…348、足少陰腎經……399、手厥陰心經……4310、手少陽三焦經…4311、足少陽膽經……4412、足厥陰肝經……4813、督脈……………5114、任脈……………5215、經外奇穴………55第一某些灸法注意事項1、灸法取穴原則艾灸治療是通過對一定腧穴進行艾灸來完畢,作為灸法臨床治療實行方案,配穴處方得當與否,直接關系到治療效果好壞。選用恰當腧穴是配穴處方重要內容之一,人體14條經絡線上有361個穴位和眾多經外奇穴,每個穴位均有一定特性,其主治功能不盡相似。只有根據經絡、腧穴理論,結合臨床詳細實踐,掌握取穴普通原則,才干合理地選用恰當腧穴,為對的擬定灸法處方打下基本。灸療處方中腧穴選用,以臟腑經絡學說為指引,以循經取穴為主,并依照不同證候選用不同腧穴。因而,取穴原則重要涉及近部取穴、遠部取穴和隨證取穴。(1)近部取穴:指選用病痛所在部位或鄰近部位腧穴,這一取穴原則是依照腧穴普便具備近治作用特點提出來;其應用非常廣泛,大凡其癥狀在體表部位反映較為明顯和較為局限病癥,均為按近部取穴原則選用腧穴。如:胃痛選中脘;鼻痛選迎香。(2)遠部取穴:指選用距離疼痛較遠處部位腧穴,這一取穴原則是依照腧穴具備遠治作用特點提出來。人體許多腧穴,特別是四肢肘、膝關節如下經穴,不但能治療局部病證,并且還可以治療本經循行所及遠離部位病證。遠部取穴臨床上運用非常廣泛,詳細取穴時即可取所病臟腑經脈本經腧穴,也可取表里經或其她有關經脈上腧穴。如:上牙痛選內庭;下牙痛選合谷。(3)辯證對癥選穴:又稱對證取穴,是指針對某些全身癥狀或疾病病因病機而選用腧穴,這一取穴原則是依照中醫理論和腧穴主治功能而提出。如:胃火牙痛選內庭、二間;腎虛牙痛選太溪、行間。2、灸法順序臨床上普通按照先上部后下部、先陽部后陰部(中醫以為:背部為陽,胸部為陰)、先頭后肢、壯數先少后多、艾柱先小后大。3、灸法禁忌證(1)凡屬實熱證或陰虛發熱、邪熱內熾等證,如高熱、高血壓危象、肺結核晚期、大量咯血、嘔吐、嚴重貧血、急性傳染性疾病、皮膚癰疽瘡并有發熱者;(2)器質性心臟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癥、孕婦腹部、腰骶部;(3)顏面部、頸部及大血管走行體表區域、黏膜附近。(4)患者過勞、過飽、過饑、大渴、大驚、大恐、大怒之時禁灸。4、灸過程及灸后注意事項灸過程中或灸后有身體不適感,輕者如頭部各種不適感,上腹部或全身不適,眼花,耳鳴,心悸,面色蒼白,出冷汗,打呵欠等。重者如:頭昏胸悶,惡心欲嘔,肢體發軟涼,搖晃不穩,或伴瞬間意識喪失。重者突然意識喪失,昏撲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雙眼上翻,二便失禁。少數可伴驚厥發作。因而輕度暈灸應迅速停止施灸,將患者扶至空氣流通處。抬高雙腿,頭部放低(不用枕頭),靜臥半晌,即可。如患者仍感不適,予以溫熱開水或熱茶飲服;重度暈灸:即停灸后平臥,如狀況緊急,可令其直接臥于地板上。直至知覺恢復,癥狀消退。如必要時,配合施行人工呼吸,注射強心劑及針刺水溝、涌泉等。夏日炎熱,則涼快之時灸例如在上午灸,但要避風。天涼時用灸,要注意保溫,例如在灸后背穴位時,可將上衣反穿即:衣服前面朝后,灸后背上邊穴位,扣上下邊紐扣,灸下邊穴則扣上邊紐扣。在每次時就結束時,特別是治外感證,不要及時將灸罐拿開,使施灸面溫度驟減,這樣可避免風寒邪氣乘穴道大開而侵入。因而在施灸后還要注意穿衣保溫。5、禁灸穴位凡不可灸治腧穴,稱禁灸穴。涉及晴明、素髎、人迎、委中、攢竹、瞳子髎。6、孕婦禁灸和慎灸穴位孕婦禁灸和慎灸穴位涉及:合谷、缺盆、天樞、少澤、昆侖、至陰、肩井、會陰、曲骨、中極、關元、石門、氣海、三陰交。第二某些灸療配穴辦法常用適應癥1、頸椎病【病證】是指頸椎骨關節病變(如增生性頸椎炎、頸椎間盤脫出等)壓迫神經根、脊髓或血管,而浮現相應臨床癥狀。【治則】溫經散寒,疏經活絡。【主穴】天柱、大椎、阿是穴、合谷、外關、后溪、肩髃(見圖28、31、36、41、46頁);【配穴】頸夾脊、天宗(見圖36、57頁);上肢麻痛加手三里、曲池、腕骨(見圖28、36頁)。【灸法】著膚灸,每穴15~25分鐘,每次選3~5穴,每日1~2次。2、肩周炎【病證】是肩關節關節囊和關節周邊軟組織一種退行性、炎癥性疾病。【治則】溫經散寒,通絡止痛。【主穴】肩髎、肩髃、阿是穴(見圖28、46頁);【配穴】肩胛痛者加肩貞、天宗(見圖36頁);上臂痛者加曲池、臂臑(見圖28頁)。【灸法】著膚灸或和姜灸,每穴15~45分鐘,每日1~2次,10日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間隔3日。3、腰肌勞損【病證】是指由積累性勞損、創傷及腰椎平衡失調等因素引起腰部肌肉、筋膜、韌帶等軟組織慢性纖維化、瘢痕化、鈣化、硬化而致,是腰肌容易疲勞且易浮現疼痛。【治則】通經活絡。【主穴】腎俞、志室、大腸俞、阿是穴(見圖41頁);【配穴】濕勝者加陰陵泉、三陰交(見圖32頁);腎虛者加命門、關元、太溪(見圖42、53、54頁)。【灸法】著膚灸,每穴15~25分鐘,每次選4穴,每日1次,6次為1個療程。4、腰間盤突出癥【病證】是指腰椎間盤髓核從纖維環破裂處突出,壓迫脊神經根,而引起以坐骨神經痛為主臨床綜合征。【治則】舒經活絡。【主穴】阿是穴(腰部壓痛點)、腰夾脊穴、殷門、承山(見圖41、58頁);【配穴】后溪、足三里、昆侖(見圖31、36、41頁)。【灸法】溫和灸,每穴10~25分鐘,每日1次,6日為1個療程。5、風濕性關節炎【病證】是一種與溶血性鏈球菌感染關于變態反映性疾病,其特點是以侵犯四肢大關節為主,在關節局部浮現紅、腫、熱、痛或功能障礙,發病以小朋友及青年居多數。【治則】祛風除濕,溫經散寒,通經活絡。【主穴】阿是穴、及患病關節局部穴位(膝關節炎取膝眼、鶴頂)、曲池、足三里、血海、肝俞(見圖28、31、32、41、58頁);【配穴】行痹者加風池(見圖49頁);者加陰陵泉(見圖32頁);熱痹者加大椎(見圖31頁)。【灸法】寒濕和姜灸,每穴15~25分鐘;溫和灸或回旋灸,每穴15~25分鐘,10日為1個療程。6、類風濕關節炎【病證】是一種常用以關節慢性炎癥為重要體現全身性疾病。多侵犯小關節,如手、足及腕關節等,常為對稱性,呈慢性通過可有暫時性緩和,由于多系統損害,血清中可查到自身抗體。【治則】通經活絡,清熱除濕,散寒止痛。【主穴】病患關節局部穴位、阿是穴、曲池、足三里、八風、八邪(見圖28、31、56、58頁)。【配穴】濕重者加陰陵泉(見圖32頁);發熱者加大椎(見圖31頁)。【灸法】寒濕和姜灸,每穴15~25分鐘;溫和灸,每穴15~25分鐘,10日為1個療程。7、痛經【病證】是婦科常用病,以行經或月經來潮時發生小腹疼痛,甚至連及腰腿為重要癥狀,有時伴頭昏、頭痛或惡心、嘔吐,嚴重者可加面色蒼白、冷汗淋漓、甚至痛劇昏倒危急現象。【治則】調經止痛。【主穴】三陰交、關元、中極、合谷(見圖28、32、54頁);【配穴】氣滯血瘀者加膻中、太沖(見圖50、54頁);寒濕凝滯者加地倉(見圖31頁);虛證者加足三里、腎俞、太溪(見圖31、41、42頁)。【灸法】著膚灸,每穴15~30分鐘,每日1次,經前3天開始治療。8、慢性結腸炎【病證】是指由已知因素或未知因素導致以炎性變化及功能紊亂為主結腸疾病,以腹瀉為主癥。【治則】清利濕熱,溫腎補脾抑肝。【主穴】中脘、天樞、氣海、上巨虛、阿是穴(見圖31、54頁);【配穴】濕熱下注者加陰陵泉、曲池(見圖28、32頁);肝旺脾虛者加太沖(見圖50頁);脾胃虛弱者加脾俞(見圖41頁)。【灸法】著膚灸,每穴15~25分鐘,每次選3~5穴,每日1次,10日為1個療程。9、帶下病【病證】是指婦女陰道內所排出分泌液,在量明顯增多,或色、質、氣味上發生異常同步,并伴有局部不適感或全身癥狀。【治則】健脾利濕,補腎止帶。【主穴】氣海、三陰交、帶脈(見圖32、49、54頁);【配穴】脾虛者加中脘、足三里(見圖31、54頁);腎虛者加太溪(見圖42頁);濕熱者加陰陵泉(見圖32頁)。【灸法】溫和灸,每穴10分鐘,每次選3~4穴,每日1次,5次為1個療程。10、慢性盆腔炎【病證】是指女性內生殖器與其周邊結締組織、盆腔腹膜發生炎癥。【治則】清熱利濕,活血化瘀。【主穴】關元、子宮、三陰交、足三里、歸來、腎俞、關元俞(見圖31、32、41、54、58頁);【配穴】濕熱者加陰陵泉(見圖32頁);淤血寒濕者加地機(見圖32頁)。【灸法】著膚灸,每穴15~25分鐘,每次選3~5穴,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每療程間休息2天。11、慢性胃炎【病證】是指不同病因引起慢性胃黏膜炎性病變或萎縮性病變。體現為食欲減退、上腹部不適和隱痛、噯氣、泛酸、惡心、嘔吐等。【治則】疏肝理氣,活血暖胃,養陰止痛。【主穴】中脘、胃俞、足三里、上腹部阿是穴(見圖31、41、54頁);【配穴】脾胃虛弱者加脾俞(見圖41頁);肝氣或肝火犯胃者加行間(見圖50頁);血瘀胃絡者加膈俞(見圖41頁)。【灸法】著膚灸,每穴10~25分鐘,每次選3~5穴,每日1次,10日為1個療程。12、慢性支氣管炎【病證】浮現咳嗽、咳痰、或氣喘等癥狀每年持續3個月且持續兩年以上,常體現為咳嗽、咳痰、氣短、動則益甚。【治則】健脾溫腎,理氣化痰。【主穴】肺俞、膻中、脾俞、太淵(見圖27、41、54頁);【配穴】腎虛者加志室(見圖41頁);氣虛者加足三里(見圖31頁);表證重者加大椎、風門、列缺(見圖27、31、41頁)。【灸法】著膚灸;每穴10~25分鐘,每次選3~5穴,每日1次,10日1個療程,療程間間隔3日。13、中風偏癱【病證】是由腦溢血、腦血栓、腦栓塞、蛛網膜下腔出血等因此起,以一側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或有感覺喪失病證;或伴有口角斜、流延、吞咽困難、語言不利、大小便失禁等癥狀。【治則】通經活絡。【主穴】上肢癱瘓:肩井、手三里、曲池、外關、合谷(見圖28、46、49頁);下肢癱瘓:付兔、陽陵泉、三陰交、足三里(見圖31、32、49頁);【配穴】語言不利者加廉泉(見圖54頁);口眼歪斜者加地倉、下關(見圖31頁)。【灸法】溫和灸,每穴10~25分鐘,每次選3~5穴,初病每日灸1次,恢復期或后遺癥期隔日1次,15次為1個療程。14、男性不育癥【病證】結婚后經年不育。【治則】培補腎氣。【主穴】關元、氣海、三陰交、足三里(見圖31、32、54頁);【配穴】腎虛者加腎俞、太溪(見圖41、42頁);腎陽虛加命門、志室(見圖41、53頁);肝郁加肝俞、次髎(見圖41頁);肝郁化火加行間、陰廉(見圖50頁);濕熱者加陰陵泉(見圖32頁)。【灸法】著膚灸或和姜灸,每穴15~25分鐘,隔日1次,15次為1個療程。15、不孕癥【病證】育齡期婦女,夫妻同居2年以上,男方生殖功能正常,無避孕而不懷孕;或曾有過妊娠,又間隔2年以上,未避孕而不再受孕均稱為不孕癥。【治則】培補腎氣,化痰祛痰。【主穴】關元、氣海、三陰交、足三里(見圖31、32、54頁);【配穴】腎虛者加腎俞、太溪(見圖41、42頁);肝郁者加太沖、內關(見圖45、50頁);痰濕者加豐隆、陰陵泉(見圖31、32頁);血瘀者加血海(見圖32頁)。【灸法】著膚灸或和姜灸,每穴15~25分鐘,每日2次,10日為1個療程。內科病證1、感冒【病證】是有各種病毒引起呼吸道感染。多發生在冬春季節,癥狀體現為咽干、鼻塞流涕、發熱、頭痛。【治則】祛風解表。【主穴】風池、大椎、合谷、太陽(見圖28、31、49、58頁);【配穴】惡寒重者加風門、肺俞(見圖56頁);風熱重者加曲池(見圖41頁);鼻塞重者加迎香(見圖28頁);咽喉疼者加少商(見圖27頁)。【灸法】風寒和姜灸;其她用艾灸,每穴灸10~20分鐘,每次選3~4穴,每日1次。2、哮喘【病證】是一種常用重復發作性疾患。以呼吸急促,喉間哮鳴,甚則張口抬肩,不能平臥為主癥。【治則】宣肺理氣,化痰定喘。【主穴】肺俞、定喘、膻中(見圖41、54、58頁);【配穴】寒哮者加風門、外關(見圖41、46頁);熱嘯者加大椎、曲池(見圖28、31頁);痰多者加中脘、豐隆(見圖31、54頁);喘甚者加天突(見圖54頁)。【灸法】熱哮著膚灸;風寒和姜灸,每穴灸10~25分鐘,每次選2~3穴,每日1次,5次1個療程。3、急性支氣管炎【病證】是支氣管急性炎癥。多數是由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起病較快,開始為干咳,后來咳粘痰或膿性痰,常伴胸骨后悶脹或疼痛、發熱、鼻塞流涕等。【治則】疏散外邪,宣通肺氣。【主穴】肺俞、定喘、合谷(見圖28、41、58頁);【配穴】風寒者加風門、列缺(見圖27、41頁);風熱者加曲池、大椎(見圖28、31頁);咽痛者加少商(見圖27頁);氣促者加膻中(見圖54頁)。【灸法】著膚灸;每穴10~25分鐘,每日1次。4、心絞痛【病證】是由于冠狀動脈供血局限性,導致心肌急劇、暫時缺血與缺氧所引起臨床綜合征。常體現為:胸骨后或心前區壓榨樣或緊縮樣疼痛,呈陣發性發作,可向左肩及左臂內側放射。【治則】活血通絡,行氣止痛。【主穴】心俞、內關、神門、巨闕、膻中(見圖35、41、45、54頁);【配穴】心脾兩虛者加脾俞、足三里(見圖31、41頁);煩熱者加勞宮(見圖45頁);浮腫者加水分、中極(見圖54頁);多汗者加膏盲(見圖41頁)。【灸法】溫和灸;每穴10~20分鐘,每次選2~3穴,每日1次。5、高血壓【病證】是以動脈血壓升高,特別是舒張持續升高為特點一種全身性、慢性血管疾病。高血壓診斷原則為:收縮壓不不大于或等于14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不不大于或等于90毫米汞柱。【治則】平肝潛陽,補腎益肝,祛痰化濁。【主穴】足三里、曲池、百會、內關、風池(見圖28、31、45、49、53頁);【配穴】肝陽上亢者加肝俞、太沖、行間(見圖41、50頁);痰濕壅盛者加內關、豐隆(見圖31、45頁);暈甚、頭痛者加行間、陽陵泉、太陽(見圖49、50、58頁)。【灸法】溫和灸;每穴10~25分鐘,每次選3~5穴,每日1次,10日1個療程。6、急性胃炎【病證】是急性胃黏膜炎癥。體現為上腹不適、疼痛、繼則惡心、嘔吐、腹瀉、噯氣、泛酸、食欲減退。【治則】調節胃腸氣機。【主穴】天樞、內關、上巨虛、下巨虛(見圖31、45頁);【配穴】風寒者加合谷、大椎(見圖28、31頁);傷食者加梁門(見圖31頁);濕熱者加陰陵泉、大椎(見圖31、32頁)。【灸法】著膚灸,每穴10~20分鐘,每次選4穴,每日1~2次,1~3日為1個療程。7、消化性潰瘍【病證】是指胃或十二直腸粘膜受到損傷。多體現為劍突下疼痛,胃潰瘍多為餐后上腹正中疼痛,十二指腸潰瘍多為空腹上腹偏右痛。【治則】行氣解郁,補脾溫中,和胃止痛。【主穴】中脘、梁門、足三里、胃俞(見圖31、41、54頁);【配穴】肝氣郁結加太沖(見圖50頁);肝郁化火者加行間(見圖50頁);寒邪犯胃者加合谷(見圖28頁);淤血阻滯者加膈俞、內關(見圖41、45頁);脾胃虛寒者加脾俞(見圖41頁);便溏者加天樞(見圖31頁)。【灸法】著膚灸,每穴15~25分鐘,每次選3~5穴,每日1次,7日為1個療程。8、便秘【病證】是指大便次數減少和(或)糞便干燥難解,普通2天以上無排便。體現為大便秘結不通,糞質干燥、堅硬、排便艱澀難下。【治則】調理腸胃,行滯通便。【主穴】天樞、大橫、大腸俞、支溝、豐隆(見圖31、32、41、46頁);【配穴】熱秘者加合谷、內庭(見圖28、31頁);氣秘者加太沖、中脘(見圖50、54頁);氣虛者加脾俞、氣海(見圖41、54頁);血虛者加足三里、三陰交(見圖31、32頁);陽虛者加神闕、關元(見圖54頁)。【灸法】著膚灸,每穴15~20分鐘,每次選3穴,每日1次。9、神經衰弱【病證】是一種神經癥性障礙,多體現為既易于興奮又易于疲勞,常伴有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或入睡困難,或睡眠不深,嚴重者徹夜不眠。【治則】疏肝解郁,養心安神。【主穴】神門、心俞、內關、太溪、百會(見圖35、41、42、45、53頁);【配穴】肝氣郁結者加太沖、行間(見圖50頁);腎虛者加三陰交、命門(見圖32、53頁);心脾兩虛者加心俞、脾俞(見圖41頁)。【灸法】溫和灸,每穴10~15分鐘,每次選2~3穴,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10、更年期綜合征【病證】是指婦女在“七七”(49歲)月經終結生理變化時期。指由于更年期精神心理、神經內分泌和代謝變化,所引起各器官系統癥狀和體征綜合征。多體現為月經周期變化;精神神經癥狀;雌激素缺少導致血管舒縮癥狀如:烘熱汗出,眩暈,心悸等。【治則】調理沖任,平衡陰陽。【主穴】腎俞、三陰交、中極、足三里、懸鐘、子宮(見圖31、32、41、49、54、58頁);【配穴】肝腎陰虛者加太溪、志室、太沖、肝俞(見圖41、42、50頁);心腎不交者加太溪、勞宮、心俞(見圖41、42、45頁);脾腎陽虛者關元、命門、脾俞(見圖41、53、54頁);血瘀者加血海(見圖32頁)。【灸法】溫和灸,每穴15~25分鐘,每次選3~5穴,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婦科病證1、乳腺增生【病證】是一種以乳腺胞導管上皮細胞和結締組織增生為基本病理變化,既非炎癥又非腫瘤一類病總稱。【治則】疏肝健脾,活血化痰散結。【主穴】阿是穴、乳根、陽陵泉、膻中(見圖31、49、54頁);【配穴】痰氣凝結者加豐隆、足三里(見圖31頁);肝郁氣滯者加太沖、膈俞(見圖41、50頁)。【灸法】著膚灸,每穴15~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持續治療2個療程后休息5~7日。2、乳腺炎【病證】是乳房急性化膿性感染,為細菌經乳頭皸裂處或乳管口侵入乳腺組織所引起病癥。【治則】活血行氣,疏通經絡。【主穴】肩井、少澤、膻中、乳根(見圖31、36、49、54頁);【配穴】肝氣郁結者加期門、太沖、內關(見圖45、50頁);胃熱蘊結者加足三里、溫溜、上巨虛(見圖28、31頁);熱毒壅滯者加大椎、曲池、天宗(見圖28、31、36頁);惡寒發熱者加大椎、合谷(見圖28、31頁);腫塊觸痛者加阿是穴。【灸法】溫和灸,每穴5~15分鐘,每日1次,3日為1個療程。3、子宮肌瘤【病證】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用良性腫瘤,常體現為月經周期縮短,經期延長,經量增多等,小腹部觸診可發現包塊。【治則】活血通絡止痛。【主穴】阿是穴、氣海、關元、子宮(見圖54、58頁);【配穴】氣滯者加太沖(見圖50頁);血瘀者加血海、三陰交(見圖44頁);痰濕者加豐隆(見圖31頁);氣虛者加足三里(見圖31頁)。【灸法】著膚灸,每穴15~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皮外骨傷科病證1、坐骨神經痛【病證】坐骨神經痛多見于椎管內病變及椎間盤、脊椎病變,或盆腔及骨盆疾患。【治則】舒經活絡。【主穴】腰夾脊穴、環跳、秩邊(見圖41、49、58頁)【配穴】腰痛者加腎俞、關元俞(見圖41頁);臀部痛者加次髎(見圖41頁);大腿后側痛者加承扶、殷門(見圖41頁);膝如下痛著加足三里、陽陵泉、承山、懸鐘、昆侖(見圖31、41、49頁)【灸法】溫和灸,每穴10~25分鐘,每次患側選5穴,每日1次,6日為1個療程。2、扭挫傷【病證】是指任何關節由于旋轉牽拉或肌肉劇烈而不協調收縮,突然發生超過生理范疇活動時,引起關節周邊關節囊、韌帶、肌腱、肌肉過度牽拉而導致某些或所有扯破或移位。【治則】行氣活血,消腫止痛。【主穴】阿是穴、足三里、血海、三陰交、合谷(見圖28、31、32頁)【配穴】腕關節扭傷者加外關、陽溪、陽池、陽谷(見圖28、36、46頁)踝關節扭傷者加昆侖、解溪、太溪、申脈、照海、懸鐘(見圖31、41、42、49頁)。【灸法】受傷24小時后灸治為宜。和姜灸,每穴15分鐘,每次選5穴,每日1次,3日為1個療程。3、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脈管炎)【病證】是一種發生于四只小動脈,多見于下肢血管。癥狀多為間歇性跛行,小腿肌肉發生痙攣性疼痛,止步休息或站立數分鐘后疼痛消失,如繼續行走疼痛又復浮現。【治則】溫經散寒,活血利濕。【主穴】初期:足三里、陰陵泉、解溪、行間(見圖31、32、50頁);中期:昆侖、解溪、陷谷、太溪、八風(見圖31、41、42、58頁);后期:地機、陰陵泉、血海、三陰交、申脈、昆侖、陷谷、照海、涌泉(見圖31、32、41、42頁);【配穴】肢冷麻木者加足臨泣(見圖49頁);納差者加中脘(見圖54頁);足背脈搏動消失者加太淵、內關、足三里(見圖27、31、45頁)。【灸法】每穴15~25分鐘,每次選5穴,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4、痔瘡【病證】是由各種因素引起直腸肛門部位粘膜下及基層靜脈回流障礙、淤積、曲張所致單個或數個靜脈結節。【治則】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主穴】長強、上巨虛、承山、血海(見圖31、32、41、53頁);【配穴】便秘者加天樞、大腸俞(見圖31、41頁);腫痛者加飛揚、秩邊(見圖41頁);血瘀者加白環俞、足三里(見圖31、41頁);氣血虛加百會、神闕、脾俞(見圖41、53、54頁);濕熱者加陰陵泉(見圖32頁)。【灸法】著膚灸,每穴15~25分鐘,每日1次。保健灸1、保健灸【保健慣用穴位】:足三里、神闕、關元、中脘、膏盲、命門、涌泉、大椎、曲池、三陰交、氣海(見圖28、31、32、41、42、53、54頁)【慣用穴位作用】:⑴足三里:健脾益胃,增進消化吸取,強健身體,中老年常灸此穴可以防止中風。(2)神闕:具有溫陽益氣,補腎健脾作用。(3)關元:具備補腎益氣增強抵抗力作用。(4)中脘:具備健脾益胃,培補后天作用。(5)膏盲:具備強健身體作用。(6)命門:具有補腎壯陽作用。(7)涌泉:具備補腎壯陽,養心安神,健身強心作用。(8)大椎:有固表屏風,防止感冒或哮喘作用。【慣用穴位灸法】(1)足三里:溫和灸、著膚灸,5~10分鐘.(2)神闕:可以和姜等一起灸,15~35分鐘。(3)關元:著膚灸、溫和灸,10~30分鐘,隔日1次。(4)中脘:著膚灸、溫和灸,10~20分鐘。(5)膏盲:溫和灸、著膚灸,15~20分鐘。(6)命門:著膚灸、或和姜灸,15~25分鐘。(7)涌泉:著膚灸15~25分鐘。(8)大椎:著膚灸10~20分鐘。普通來說,健身灸時間可略短;病后康復施灸時間可略長;春、夏施灸時間可略短,秋冬宜長;四肢、胸部施灸時間可略短,腹、背部宜長;老人、婦女、小朋友施灸時間可略短,青壯年宜長。2、肥胖者肥胖主線因素是體內新陳代謝浮現問題,經絡不通,導致脂肪不斷堆積,艾灸減肥并不是單純地減脂肪細胞,而是從身體內部減脂肪,通過刺激穴位,使脂肪燃燒,化解為水、二氧化碳和糟粕(水:分解為體液、唾液、尿液;二氧化碳分解為呼吸;糟粕重要是大便),從而達到減肥和強身健體雙重功能通過艾灸刺激穴位,調節全身經絡氣血、臟腑功能平衡,增進胃腸蠕動、減少脂肪吸取、增長其排泄、達到瘦身功能.單純性肥胖減肥取穴①大椎(見圖31頁)【主治】清熱涼血,消炎解毒,對血燥瘀絡不通或血液過于粘稠,而導致面部疾患有卓效。②腰陽關(見圖53頁)【主治】婦科月經失調,內分泌不平衡,臂部過于肥大及男陽痿、遺精等。③中脘(見圖54頁)【主治】可增強胃地食物消化和吸取能力,還可治療胃痛、胃酸、嘔吐等。④關元(見圖54頁)【主治】具備強健和保健身體作用,可增強腹部肌纖維彈性,可調節女性內分泌平衡,治療月經不調、帶下不孕等。⑤居髎(見圖49頁)【主治】對臂部和大腿部深層脂肪代謝有增進作用,可提高肌纖維活力,同步要治療腰痛和下肢痿痹。【操作】著膚灸或溫和灸,每次15~30分鐘,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為一療程。(2)實胖型減肥取穴①關元(見圖54頁)【主治】具備強健和保健身體作用,可增強腹部肌纖維彈性,可調節女性內分泌平衡,治療月經不調、帶下、不孕等。②大橫(見圖32頁)【主治】便泌、泄瀉、腹痛③脾俞(見圖41頁)【主治】可增強肌體對營養吸取能力,使新陳代謝機能旺盛,增進血液循環加快和造血機能提高。同時對腹脹、便血、嘔吐、水腫等有效。④三陰交(見圖32頁)【主治】可調節機體陰陽平衡,對內分泌失調而浮現各種癥狀均有平衡作用,是女性慣用穴,對月經不調、帶下、不孕、遺精、陽痿等有效。⑤豐隆(見圖31頁)【主治】氣逆,喉痹卒暗,狂癲,足不收,胸腹痛,嘔吐便秘,腳氣,厥頭痛,眩暈,煩心,面浮腫,四肢腫,身重,經久閉,忽大崩,婦人心痛,諸痰為病,大小便澀難。【操作】著膚灸或溫和灸,每次15~30分鐘,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為一療程。(3)肉松弛型減肥取穴

臀部和胸部、腰部同樣是構成女性曲線美重要構成某些,而大多數女士只注重胸部和腰部鍛煉,臀部則往往被忽視。松弛、下垂和過于豐滿臀部多見于中年女性,其因素一方面是由于脂肪在腰背部及大腿部堆積,另一方面是由于臀部肌肉力量削弱而形成松弛現象。①環跳(見圖49頁)【主治】增強臀部皮下脂肪代謝能力,消除多余脂肪,同步對下肢痿痹、腰痛、陽痿、便秘等有療效。②承扶(見圖41頁)

【主治】可增強臀大肌細胞代謝能力,使肌纖維活性增加,同步對痔瘡和腰骶臀股部疾病有效。

【操作】著膚灸或溫和灸,每次15~30分鐘,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為一療程。第三某些基本穴位及插圖穴位定位辦法取穴與否精確直接影響到艾灸效果,因而咱們簡介一下最慣用取穴辦法。手指同寸定位法,是指根據施灸者本人手指為尺寸折量原則來量取腧穴定位辦法。最慣用有3種。1、中指同身寸:以施灸者中指中節橈側兩端紋頭(拇、中指屈曲成環形)之間距離作為1寸。2、拇指同身寸:以施灸者拇指指間關節寬度作為1寸。3、橫指同身寸:施灸者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并攏,以中指中節橫紋為原則,其四指寬度作為3寸。基本穴位及插圖一、手太陰肺經【1】本經主治: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經脈循行部位其她病證。【2】本經重要腧穴涉及:1、中府定位: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線旁開6寸,平第1肋間隙處。主治:(1)咳嗽、氣喘、胸滿痛等肺部病證;(2)肩背痛。操作:灸5~20分鐘。2、尺澤定位: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主治:(1)咳嗽、氣喘、咯血、咽喉腫痛等肺系實熱病證;(2)肘臂攣痛;(3)急性吐瀉、中暑、小兒驚風等急證。操作:灸5~10分鐘。3、列缺定位: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肱橈肌與拇長長肌腱之間。主治:(1)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等肺系病證;(2)頭痛、齒痛、項痛、口眼歪斜等頭項部疾患。操作:灸5~10分鐘。4、太淵定位: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橈側凹陷中。主治:(1)咳嗽、氣喘、等肺系疾患;(2)無脈證;(3)腕臂痛。操作:灸5~10分鐘。5、少商定位:拇指橈側指甲根角旁0.1寸。主治:(1)咽喉腫痛、鼻衄、高熱、昏迷等肺系實熱證;(2)癲狂。操作:灸5~10分鐘。二、手陽明大腸經【1】本經主治:頭面五官疾患、熱病、皮膚病、腸胃病、神志病等及經脈循行部位其她病證。【2】本經重要腧穴涉及:1、商陽定位:食指末節橈側,指甲根角旁0.1寸。主治:(1)齒痛、咽喉腫痛等五官疾患;(2)熱病、昏迷等熱證、急證。操作:灸3~5分鐘。2、合谷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中點處。主治:(1)頭痛、目赤腫痛、齒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聾等頭面五官諸疾;(2)發熱惡寒等外感病證,熱病無汗或多汗;(3)經閉、滯產等婦產科病證。操作:灸5~20分鐘,孕婦禁灸。3、陽溪定位:腕背橫紋橈側,當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凹陷中。主治:(1)手腕痛;(2)頭痛、目赤腫痛、耳聾等頭面五官疾患。操作:灸5~10分鐘。4、手三里定位: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處。主治:(1)手臂無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證;(2)腹痛、腹瀉;(3)齒痛、頰腫。操作:灸5~15分鐘。5、曲池定位:屈肘成直角,肘橫紋橈側端與肱骨橈上髁連線中點。主治:(1)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證;(2)熱病;(3)高血壓;(4)腹痛、吐瀉等腸胃病證;(5)咽喉腫痛、齒痛、目赤腫痛等五官熱性病證。操作:灸5~20分鐘。6、迎香定位:鼻翼外緣中點旁開0.5寸。主治:鼻塞、鼻淵、口眼歪斜。操作:灸5~10分鐘。三、足陽明胃經【1】本經主治:胃腸病、頭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膚病、熱病及經脈循行部位其她病證。【2】本經重要腧穴涉及:1、天樞定位:臍中旁開2寸。主治:(1)腹痛、腹脹、便秘、腹瀉等腸胃病證;(2)月經不調、痛經等婦科疾病。操作:灸10~30分鐘,孕婦禁灸。2、歸來定位:臍中下3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主治:(1)小腹痛、疝氣;(2)月經不調、帶下等婦科疾患。操作:灸10~30分鐘。3、犢鼻定位:屈膝,在髕韌帶外側凹陷中。主治:膝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等下肢、膝關節疾患。操作:灸10~40分鐘。4、足三里定位:犢鼻穴下3寸,脛骨前嵴外1橫指處。主治:(1)胃痛、嘔吐、噎嗝、腹脹、腹瀉、便秘等胃腸病證;(2)下肢痿痹癥;(3)乳癰、腸癰等外科疾患;(4)強健保健要穴。操作:灸10~40分鐘。5、豐隆定位: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嵴外2橫指(中指)處。主治:(1)頭痛、眩暈;(2)咳嗽痰多等痰飲病證;(3)下肢痿痹;(4)腹脹、便秘。操作:灸10~30分鐘。6、上巨虛定位:犢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主治:(1)腸鳴、腹痛、腹瀉、便秘等胃腸病證;(2)下肢痿痹。操作:灸10~30分鐘。7、下巨虛定位:上巨虛穴下3寸。主治:(1)腹瀉、痢疾、小腹痛等胃腸病證;(2)下肢痿痹;(3)乳癰。操作:灸5~20分鐘。四、足太陰脾經【1】本經主治:脾胃病、婦科及經脈循行部位其她病證。【2】本經重要腧穴涉及:1、公孫定位:第一跎骨基底部前下方,赤白肉際處。主治:(1)胃痛、嘔吐、腹痛、腹瀉、痢疾等胃腸腹病證;(2)心煩失眠、狂證等神志病證。操作:灸5~15分鐘。2、三陰交定位: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面后緣。主治:(1)腸鳴腹脹、腹瀉等脾胃虛弱諸證;(2)月經不調、帶下等婦產科病證;(3)心悸、失眠、高血壓;(4)下肢痿痹。操作:灸5~30分鐘,孕婦禁灸。3、地機定位:內踝尖與陰陵泉穴連線上,陰陵泉穴下3寸。主治:(1)痛經、月經不調等婦科病;(2)腹痛、腹瀉等脾胃病證。操作:灸10~20分鐘。4、陰陵泉定位:脛骨內側髁下緣凹陷處。主治:(1)腹脹、腹瀉等脾不運化水濕病癥;(2)膝痛。操作:灸10~20分鐘。5、血海定位:屈膝,髕骨內上緣上2寸,股四頭肌內側頭隆起處。主治:(1)月經不調、痛經等婦科月經病;(2)血熱性皮膚病。操作:灸5~30分鐘。6、大橫定位:臍中旁開4寸。主治:腹痛、腹瀉、便秘等脾胃病證。操作:灸10~30分鐘。五、手少陰心經【1】本經主治:心、脾、神志及經脈循行部位其她病證。【2】本經重要腧穴涉及:1、少海:定位:屈肘,肘橫紋尺側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中點處。主治:心痛、等心病、神志病;(2)頭項痛。操作:灸5~15分鐘。2、通里定位:腕橫紋上1寸,尺側腕屈肌腱橈側緣。主治:心悸、心煩等心病。操作:灸5~15分鐘。3、神門定位: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腦側凹陷處。主治:(1)心痛、心煩、驚悸、失眠等心病;(2)高血壓、胸脅痛。操作:灸10~20分鐘。六、手太陽小腸經【1】本經主治:頭面五官病、熱病、神志病及經脈循行部位其她病證。【2】本經重要腧穴涉及:1、后溪定位:微握拳,第5指掌關節后尺側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主治:(1)頭項強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攣痛等痛證;(2)耳聾、目赤。操作:灸5~15分鐘。2、養老定位:以手掌面向胸,當尺骨莖突橈側骨縫凹陷中。主治:(1)目視不明;(2)肩、背、肘、臂酸痛。操作:灸10~20分鐘。3、天宗定位:肩胛骨岡下窩中央凹陷處,約當肩胛岡下緣與肩胛下角之間上1/3折點處取穴。主治:(1)肩胛疼痛、肩背部損傷等局部病證;(2)氣喘。操作:灸10~20分鐘。4、聽宮定位: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后方,張口時呈凹陷處。主治:(1)耳鳴、耳聾、等耳疾病;(2)齒痛。操作:灸5~10分鐘。七、足太陽膀胱經【1】本經主治:頭面五官病,項、背、腰、下肢病證及神志病;位于背部兩條側線背俞穴及其她腧穴主治相應臟腑病證和關于組織器官病證。【2】本經重要腧穴涉及:1、天柱定位:后發際正中直上0.5寸,旁開1.3寸,當斜方肌外緣凹陷中。主治:(1)后頭痛、項強、肩背腰痛等痹證;(2)鼻塞;(3)熱病。操作:灸5~15分鐘。2、風門定位: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主治:(1)感冒、咳嗽、發熱、頭痛等外感病證;(2)項強、背痛。操作:灸10~30分鐘。3、肺俞定位: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主治:(1)咳嗽、氣喘、咯血、等肺疾;(2)骨蒸潮熱、盜汗等陰虛病證。操作:灸10~30分鐘。4、心俞定位: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主治:(1)心痛、驚悸、失眠、健忘等心與神志病變;(2)咳嗽、吐血;(3)盜汗、遺精。操作:灸10~30分鐘。5、膈俞定位: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主治:(1)嘔吐、呃逆、氣喘、吐血等上逆之證;(2)貧血;(3)皮膚瘙癢;(4)潮熱、盜汗。操作:灸10~30分鐘。6、肝俞定位: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主治:(1)脅痛、黃疸等肝膽病證;(2)目赤、目視不明、夜盲、迎風流淚等目疾;(3)脊背痛。操作:灸10~30分鐘。7、膽俞定位:第10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主治:黃疸、口苦、脅痛等肝膽病證。操作:灸5~30分鐘。8、脾俞定位: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主治:(1)腹脹、納呆、嘔吐、腹瀉、痢疾等脾胃腸腑病證;(2)背痛。操作:灸5~30分鐘。9、胃俞定位: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主治:胃脘痛、嘔吐、腹脹、腸鳴等胃疾。操作:灸5~30分鐘。10、腎俞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主治:(1)頭昏、耳聾、耳鳴、腰酸痛等腎虛病證;(2)月經不調、帶下、不孕等婦科病證。操作:灸5~30分鐘。11、氣海俞定位:第3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主治:(1)腸鳴腹脹;(2)痛經;(3)腰痛。操作:灸5~25分鐘。12、大腸俞定位: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主治:(1)腰腿痛;(2)腹脹、腹瀉、便秘等胃腸病證。操作:灸10~30分鐘。13、關元俞定位:第5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主治:(1)腹痛、腹瀉;(2)腰骶痛;(3)小便頻數或不利,遺尿。操作:灸5~30分鐘。14、膀胱俞定位:第2骶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主治:(1)小便不利、遺尿等膀胱氣化功能失調病證;(2)腰骶部;(3)腹瀉、便秘。操作:灸5~30分鐘。15、次髎定位:第2骶后孔中,約當髂后上嵴下與后正中線之間。主治:(1)月經不調、痛經、帶下等婦科病癥;(2)小便不利;(3)腰骶痛、下肢痿痹。操作:灸5~30分鐘。16、承扶定位:臀橫紋中點。主治:(1)腰、骶、臀、股部疼痛;(2)痔瘡。操作:灸10~30分鐘。17、殷門定位:承扶穴與委中穴連線上,承扶穴下6寸。主治:腰疼、下肢痿痹。操作:灸10~20分鐘。18、承山定位:腓腸肌兩肌腹之間凹陷頂端處,約在委中穴與昆侖穴之間中點。主治:(1)腰腿拘急、疼痛;(2)痔瘡、便秘。操作:灸10~20分鐘。19、志室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主治:(1)遺精、陽痿等腎虛病證;(2)小便不利、水腫;(3)腰脊強痛。操作:灸10~30分鐘。20、秩邊定位: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主治:(1)腰骶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證;(2)小便不利;(3)便秘、痔瘡。操作:灸10~30分鐘。21、至陰定位:足小趾外側趾甲根角旁0.1寸。主治:(1)胎位不正;(2)頭痛,目痛;(3)鼻塞。操作:灸5~30分鐘,孕婦禁灸。八、足少陰腎經【1】本經主治:婦科病、腎臟病、以及與腎關于肺、心、肝及咽喉、舌等經脈循行通過部位其她病證。【2】本經重要腧穴涉及:1、涌泉定位:足趾跎屈時,約當足底前1/3凹陷處。主治:(1)頭痛、頭暈、目眩、失眠;(2)咯血、咽喉腫痛、喉痹等肺系病證;(3)大便難,小便不利;(4)足心熱。操作:灸5~10分鐘。2、太溪定位:內踝高點與跟腱后緣連線中點凹陷處。主治:(1)頭痛、目眩、失眠、健忘、遺精、陽痿等腎虛證;(2)咽喉腫痛、齒痛、耳鳴、耳聾等陰虛型五官病證;(3)咳嗽、氣喘、咯血、胸痛等肺部疾患;(4)便秘;(5)月經不調;(6)腰脊痛,下肢厥冷。操作:灸5~10分鐘。3、照海定位:內踝高點正下緣凹陷處。主治:(1)失眠;(2)咽喉干痛、目赤腫痛等五官熱性疾患;(3)月經不調、帶下等婦科病證;(4)小便頻數。操作:灸5~15分鐘。4、復溜定位:太溪穴上2寸,當跟腱前緣。主治:(1)腹脹、腹瀉等胃腸疾患;(2)腰脊強痛,下肢痿痹。操作:灸10~20分鐘。5、陰谷定位:屈膝,腘窩內側,當半腱肌腱與半膜肌腱之間。主治:(1)小便不利、月經不調等泌尿生殖系疾患;(2)膝股內側痛。操作:灸10~20分鐘。6、幽門定位:臍上6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主治:嘔吐、腹痛、腹脹、腹瀉等胃腸病證。操作:灸5~20分鐘。九、手厥陰心經【1】本經主治: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通過部位其她病證。【2】本經重要腧穴涉及:1、天池定位:乳頭外側1寸,當第4肋間隙中。主治:(1)咳嗽、痰多、胸悶、氣喘、胸痛等肺心病證;(2)乳腺炎、乳腺增生等疾患。操作:灸5~10分鐘。2、曲澤定位:肘微屈,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尺側緣。主治:(1)心痛、心悸、善驚等心系病證;(2)胃痛、嘔血、嘔吐等熱性胃疾;(3)肘臂攣痛。操作:灸5~10分鐘。3、內關定位: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鍵之間。主治:(1)心痛、胸悶、心動過緩或過速等心疾;(2)胃痛、嘔吐、呃逆等胃腑病證;(3)失眠、郁證等神志病證;(4)肘臂攣痛。操作:灸5~15分鐘。十、手少陽三焦經【1】本經主治:頭、目、耳、頰、咽喉、胸脅病和熱病以及經脈循行通過部位其她病證。【2】本經重要腧穴涉及:1、中渚定位:手背,第4、5掌骨小頭后緣之間凹陷中。主治:(1)頭痛、目赤、耳鳴、耳聾、喉痹等頭面五官病證;(2)肩背肘臂酸痛。操作:灸5~10分鐘。2、陽池定位:腕背橫紋中,指總伸肌腱尺側緣凹陷中。主治:(1)目赤腫痛、耳聾、喉痹等五官病證;(2)腕痛、肩臂痛。操作:灸5~10分鐘。3、外關定位: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正中間。主治:(1)頭痛、目赤腫痛、耳鳴、耳聾等頭面五官病證;(2)脅肋痛;(3)上肢痿痹不遂。操作:灸10~20分鐘。4、支溝定位: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正中間。主治:(1)便秘;(2)耳聾、耳鳴;(3)脅肋疼痛。操作:灸10~30分鐘。5、翳風定位:乳突前下方與下頜角之間凹陷中。主治:(1)耳聾、耳鳴等耳疾;(2)口眼歪斜、面風等面、口病證。操作:灸5~20分鐘。十一、足少陽膽經本經主治:肝膽病、側頭、目、耳、咽喉、胸脅病,以及經脈循行通過部位其她病證。【2】本經重要腧穴涉及:1、率谷定位:耳尖直上,入發際1.5寸。主治:頭痛、眩昏。操作:灸5~10分鐘。2、陽白定位:目正視,瞳孔直上,眉上1寸。主治:(1)前頭痛;(2)目痛、視物模糊、眼瞼等目疾。操作:灸5~10分鐘。3、風池定位: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凹陷中。主治:(1)頭痛、眩昏、耳鳴、耳聾等所致病證;(2)感冒、鼻塞、目赤腫痛、等所致病證;(3)頸項強痛。操作:灸5~15分鐘。4、肩井定位:肩上,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中點。主治:(1)頸項強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2)乳腺炎、乳腺增生等乳房疾患。操作:灸5~15分鐘,孕婦禁灸。5、環跳定位:側臥屈股,當股骨大轉子高點與骶管裂孔連線外1/3與內2/3交點處。主治:(1)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腰腿疾患;(2)風疹。操作:灸10~50分鐘。6、風市定位:大腿外側正中,腘橫紋上7寸。簡樸取穴法:垂直直立時,中指尖下。主治:(1)下肢痿痹、麻木及半身不遂等下肢疾患;(2)遍身瘙癢。操作:灸5~30分鐘。7、陽陵泉定位: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主治:(1)黃疸、脅痛、口苦、嘔吐、吐酸等肝膽犯胃病證;(2)膝腫痛、下肢痿痹及麻木等下肢、膝關節疾患。操作:灸5~30分鐘。8、光明定位:外踝高點上5寸,腓骨前緣。主治:(1)目痛、夜盲、近視、目花等目疾;(2)胸乳脹痛;(3)下肢痿痹。操作:灸5~25分鐘。9、懸鐘定位:外踝高點上3寸,腓骨前緣。主治:頸項強痛,胸脅滿痛,下肢痿痹。操作:灸10~20分鐘。10、俠溪定位:足背,第4、5趾間,趾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紋頭上凹陷處。主治:(1)頭痛、眩昏、頰腫、耳鳴、耳聾、目赤痛等頭面五官病證;(2)脅肋疼痛、膝股痛、足跗腫痛等痛證;(3)乳腺炎、乳腺增生。操作:灸5~10分鐘。十二、足厥陰肝經【1】本經主治:肝、膽、脾、胃病,婦科病,少腹、以及經脈循行通過部位其她病證。【2】本經重要腧穴涉及:1、大墩定位:足大趾外側指甲角旁約0.1寸。主治:(1)疝氣、少腹痛;(2)月經不調等婦科疾患。操作:灸5~15分鐘。2、行間定位:足背,當第1、2趾間趾蹼緣上方紋頭處。主治:(1)頭昏、目眩、目赤腫痛、口歪等肝經風熱頭目病證;(2)月經不調、痛經、帶下等婦科病證;(3)胸脅滿痛。操作:灸5~15分鐘。3、太沖定位:足背,當第1、2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中。主治:(1)頭昏、目眩、目赤腫痛、口歪等肝經風熱頭目病證;(2)月經不調、痛經、帶下等婦科病證;(3)黃疸、脅痛、腹脹、嘔逆等肝胃病證;(4)下肢痿痹。操作:灸5~15分鐘。4、期門定位: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主治:(1)胸脅脹痛、嘔吐、吞酸、呃逆、腹脹、腹瀉等肝胃病證;(2)乳腺炎、乳腺增生。操作:灸10~20分鐘。十三、督脈【1】本經主治:神志病、熱病、腰骶、背、頭項等局部病證及相應部位其她病證。【2】本經重要腧穴涉及:1、長強定位:跪伏或胸膝位,當尾骨尖端與肛門連線中點處。主治:(1)腹瀉、便秘、痔瘡、脫肛等臟腑病證;(2)腰脊和尾骶部疼痛。操作:灸10~30分鐘。2、命門定位:后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1)腰脊強痛,下肢痿痹;(2)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痛經等婦科疾患;(3)小腹冷痛、腹瀉;(4)遺精、陽痿、小便頻數等男性腎陽局限性病證。操作:灸10~30分鐘。3、至陽定位:后正中線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1)黃疸、胸脅脹滿等肝膽病證;(2)咳嗽、氣喘;(3)腰背疼痛、脊強。操作:灸10~30分鐘。4、大椎定位:后正中線上,第7勁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1)惡寒發熱、咳嗽、氣喘等外感病證;(2)骨蒸潮熱;(3)項強,脊痛;(4)風疹、痤瘡。操作:灸10~30分鐘。5、百會定位:后發際正中直上7寸,或當頭部正中線與兩耳間連線交點處。主治:(1)失眠、健忘等神志病證;(2)頭痛、耳鳴、眩昏等頭面病證;(3)胃下垂、腎下垂等氣失固攝而致下陷性病證。操作:灸5~10分鐘。6、水溝(人中)定位:在人中溝上1/3與下2/3交點處。主治:(1)急救要穴之一;(2)鼻塞、面腫、口歪、齒痛、牙關緊閉等面鼻口部病證;(3)閃挫腰疼。操作:灸5~10分鐘。十四、任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