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32:曹劌論戰(教師版)-十年(2013-2022)中考真題集錦之課內文言文(全國通用)_第1頁
專題32:曹劌論戰(教師版)-十年(2013-2022)中考真題集錦之課內文言文(全國通用)_第2頁
專題32:曹劌論戰(教師版)-十年(2013-2022)中考真題集錦之課內文言文(全國通用)_第3頁
專題32:曹劌論戰(教師版)-十年(2013-2022)中考真題集錦之課內文言文(全國通用)_第4頁
專題32:曹劌論戰(教師版)-十年(2013-2022)中考真題集錦之課內文言文(全國通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32:曹劌論戰一、(2022·遼寧營口·中考真題)閱讀下面甲、乙兩文,完成下面小題。【甲】曹劌論戰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日:“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乙】閏月,遜將進攻漢軍,諸將并曰:“攻備當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守經七八月,其諸要害皆已固守,擊之必無利矣。”遜曰:“備是猾虜,更嘗事多,其軍始集,思慮精專,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計不復生。掎①角此寇,正在今日。”乃先攻一營,不利,諸將皆曰:“空殺兵耳!”遜曰:“吾已曉破之之術。”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營。漢將杜路、劉寧等窮逼請降。(選自《資治通鑒》)【注釋】①掎(jǐ):牽制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1)肉食者鄙()(2)小信未孚()(3)乃敕各持一把茅()(4)以火攻,拔之()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1)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2)兵疲意沮,計不復生。3.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一

攻4.諸將認為“攻備當在初……擊之必無利矣”,陸遜卻認為“掎角此寇,正在今日”,陸遜如此判斷的依據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5.甲、乙兩文主要通過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甲文中的曹劌和乙文中的陸遜在指揮作戰方面有哪些共同點?【答案】1.淺陋。這里指目光短淺

使信服

命令

攻克、攻取(攻占、攻下)2.(1)大大小小的案件(訴訟事件),雖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據自己的誠心處理。(2)將士疲憊,心情(神情)沮喪,再也無計可施。3.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4.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計不復生。5.語言描寫(對話)。講究戰略戰術;準確把握敵我雙方的形勢(知己知彼),做出正確的判斷;掌握戰機,果斷行動(當機立斷)。【解析】1.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1)句意:當權者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鄙:淺陋,這里指目光短淺;(2)句意:這只是小信用,未能使神靈信服。孚:使信服;(3)句意:于是就命令士兵各拿一把茅草。敕:命令;(4)句意:用火攻攻破他。拔:攻克、攻取(攻占、攻下)。2.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1)獄:訴訟事件;雖:雖然;察:明察;情:誠,誠實,這里指誠心;(2)疲:疲憊;意:心情、神情;沮:沮喪;復:再、又。3.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根據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結合語法,然后斷句。句意:頃刻之間火勢形成,陸遜率領各路軍隊同時進攻。“一爾勢成”點明“通率諸軍/同時俱攻”的時機;“通率諸軍”“同時俱攻”為順承關系,在中間應斷一處;故斷為: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4.本題考查文言文內容理解。根據【乙】文“備是猾虜,更嘗事多,其軍始集,思慮精專,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計不復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可知,陸遜從劉備的性格入手分析,認為劉備狡猾,在劉備的軍隊剛集結時,劉備考慮周密用心專一,不能進攻,而如今劉備駐軍時間久了,卻沒有占到便宜,將士疲憊,心情沮喪,無計可施了,所以判斷攻擊的時間就是今天;可用原文“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計不復生”回答。5.本題考查文言文內容理解、人物形象。根據【甲】文第三段“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可知,運用了語言描寫,寫曹劌認識到勇氣對于作戰的重要性,在“齊人三鼓”后選擇擊鼓進進攻;在齊軍撤退后,沒有立即追擊,擔心齊國作為大國會有埋伏,看到齊軍“轍亂、旗靡”后追擊;可見曹劌講究戰略戰術,準確把握敵我雙方的形勢(知己知彼),做出正確的判斷;掌握戰機,果斷行動(當機立斷);根據【乙】文“備是猾虜,更嘗事多,其軍始集,思慮精專,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計不復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可知,運用了語言描寫,陸遜從劉備的性格入手分析,認為劉備狡猾,在劉備的軍隊剛集結時,劉備考慮周密用心專一,不能進攻,而如今劉備駐軍時間久了,卻沒有占到便宜,將士疲憊,心情沮喪,無計可施了,所以判斷攻擊的時間就是今天;可知陸遜準確把握敵我雙方的形勢(知己知彼),做出正確的判斷;掌握戰機,果斷行動(當機立斷);根據“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營。漢將杜路、劉寧等窮逼請降”可知,陸遜命令士兵各拿一把茅草用火攻,在火勢形成后,陸遜率領各路軍隊同時進攻,取得勝利;可見陸遜講究戰略戰術;據此總結概括即可。【點睛】【甲】文參考譯文: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魯莊公接見自己。他的同鄉說:“打仗的事當權者自會謀劃,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權者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于是入朝去見魯莊公。曹劌問:“您憑借什么作戰?”魯莊公說:“衣食這一類安身的東西,不敢獨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給別人。”曹劌回答說:“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魯莊公說:“祭祀神靈的牛、羊、玉帛之類的用品,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一定按照承諾的去做。”曹劌說:“這只是小信用,未能使神靈信服,神是不會保佑你的。”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案件(訴訟事件),雖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據自己的誠心處理。”曹劌回答說:“這才是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去。”魯莊公和他共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后。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齊軍潰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向下看,查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車,扶著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于是追擊齊軍。戰勝齊軍后,魯莊公問他這樣做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是靠敢作敢為毫不畏懼的氣概。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設下埋伏。我看他們車輪碾過的痕跡散亂,望見他們的旗子倒下了,所以決定追擊他們。”【乙】文參考譯文:閏月陸遜想要攻打漢軍。眾將領都說:“攻打劉備應在開始時,如今竟讓他深入五六百里,相互對峙已有七八月,他的各要害都防守嚴密,攻打他必定沒有好處。”陸遜說:“劉備是個狡猾的敵人,經歷的事很多,他的軍隊剛集結時,(他)考慮周密用心專一,不能觸犯(他)。現在(他)駐軍長久,沒有占到我們的便宜,將士疲憊,心情(神情)沮喪,再也無計可施,夾擊這個敵人,就是今日。”于是先攻打一個營寨,沒有取勝。眾將領都說:“(這)是白白讓士兵送死罷了。”陸遜說:“我已經知道攻破他們的辦法。”于是就命令士兵各拿一把茅草,用火攻攻破他。頃刻之間火勢形成,陸遜率領各路軍隊同時進攻,殺死了張南、馮習等將領,攻破蜀軍四十多個營寨。劉備的將領杜路、劉寧等人走投無路,請求投降。二、(2022·四川廣安·中考真題)【甲】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選自《曹劌論戰》)【乙】楚莊王欲伐陳①,使人視之。使者曰:“陳不可伐也。”莊王曰:“何故?”對曰:“其城郭高,溝洫②深,蓄積多也。”寧國③曰:“陳可伐也。夫陳,小國也,而蓄積多,賦斂重也,則民怨上矣。城郭高,溝洫深,則民力罷④矣。興兵伐之,陳可取也”。莊王聽之,遂取陳焉。注:①陳:國名。②洫:護城河③寧國:楚國大臣。④罷:通“疲”6.請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1)雖不能察_________________

(2)夫大國,難測也_________________(3)其城郭高_________________

(4)則民怨上矣_________________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使人視之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B.夫陳,小國也,而蓄積多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C.何以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興兵伐之,陳可取也

輟耕之壟上8.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2)莊王聽之,遂取陳焉。9.請閱讀選文,按要求完成下面兩個小題。(1)【甲】文第一自然段中曹劌認為魯莊公憑借“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能取得戰爭的勝利;【乙】文中陳國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導致戰爭的失敗。(2)魯莊公和楚莊王最終取勝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答案】6.(1)明察

(2)推測,估計

(3)外城

(4)國君(君主;君王;統治者;統治階層等。答“皇上”不得分)。7.B8.(1)大官們會謀劃這件事的,(你)又何必參與呢?(2)楚莊王聽從了寧國的建議,于是攻下了陳國。9.(1)“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賦斂重也,則民怨上矣”或“城郭高,溝洫深,則民力罷矣”。(2)都善于聽取正確的意見等(答“取信于民”不得分)。(意思相近,言之成理即可)【解析】6.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等。(1)“雖不能察”的句意是: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察:明察。(2)“夫大國,難測也”的句意是: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測:推測,估計。(3)“其城郭高”的句意是:(陳國)外城城墻高大。郭:外城。(4)“則民怨上矣”的句意是:那么老百姓一定會怨恨統治者。上:國君,統治者。7.考查文言詞語的詞語意義和用法。A.使:動詞,派遣/動詞,出使;B.而:表轉折,卻/表轉折,卻;C.以:介詞,憑借/介詞,因為;D.之:代詞,代陳國/動詞,到,往;故選B。8.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現象,重點實詞必須翻譯到位。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1)句中的“肉食者(當權者,統治者)、謀(謀劃)、間(參與)”幾個詞是重點詞語。(2)句中的“聽(聽從)、遂(于是,就)、取(攻取,攻下)”幾個詞是重點詞語。9.(1)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分析。從“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可知,【甲】文第一段中曹劌認為魯莊公憑借“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能取得戰爭的勝利;從【乙】文“夫陳,小國也,而蓄積多,賦斂重也,則民怨上矣。城郭高,溝洫深,則民力罷矣。興兵伐之,陳可取也”可知,陳國因為“賦斂重也,則民怨上矣”或“城郭高,溝洫深,則民力罷矣”導致了戰爭的失敗。(2)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分析。【甲】文魯莊公聽取了曹劌的建議,采取了正確的戰略戰術,終于使弱魯戰勝了強齊。從【乙】文“莊王聽之,遂取陳焉”可知,楚莊王聽取了大臣寧國的建議并采取了行動,攻下了陳國。據此,魯莊公和楚莊王最終取勝的共同原因是他們都善于聽取他人的正確建議。【點睛】參考譯文:【甲】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魯莊公接見自己。他的同鄉說:“打仗的事當權者自會謀劃,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權者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于是入朝去見魯莊公。曹劌問:“您憑借什么作戰?”魯莊公說:“衣食這一類安身的東西,不敢獨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給別人。”曹劌回答說:“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魯莊公說:“祭祀神靈的牛、羊、玉帛之類的用品,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一定按照承諾的去做。”曹劌說:“這只是小信用,未能讓神靈信服,神是不會保佑你的。”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曹劌回答說:“這才是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去。”魯莊公和他共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后。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齊軍潰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向下看,查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車,扶著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于是追擊齊軍。戰勝齊軍后,魯莊公問他這樣做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是靠敢作敢為毫不畏懼的氣概。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設下埋伏。我看他們車輪碾過的痕跡散亂,望見他們的旗子倒下了,所以決定追擊他們。”【乙】楚(荊)莊王想要去討伐陳國,派人到陳國偵察。使者(回來以后)說:“陳國不能夠討伐。”楚莊王說:“什么緣故呢?”(使者)回答說:“(陳國)城墻高大,護城河深邃,積蓄的財糧很多呀。”寧國說:“陳國可以討伐。陳國是個小國家,卻財糧積蓄很多,(這)是(因為)賦斂沉重,那么老百姓一定會怨恨統治者!”城墻高大,護城河深邃,那么老百姓力量疲憊了!派軍隊去討伐它,陳國可以拿下。楚莊王聽從了寧國的建議,于是攻下了陳國。三、(2022·遼寧·中考真題)閱讀選文,完成下面小題。【甲】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判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選自《曹劌論戰》)【乙】二師①陳于柏舉。闔廬之弟夫概王,晨請于闔廬曰:“楚瓦②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又曰:“而后大師③繼之,必克。”夫概王以其屬五千,先擊子常之卒。子常之卒奔楚師亂吳師大敗之子常奔鄭。吳從楚師,及清發④,闔廬將擊之。夫概王曰:“困獸猶斗⑤,況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敗我。若使先濟者知免,后者慕之,無有斗心矣。半濟而后可擊也。”闔廬從之。又敗之。楚人為食⑥,吳人及之,楚師奔。敗諸雍澨,五戰及郢⑦。(選自《左傳》,有刪改)【注釋】①二師:楚軍和吳軍。②瓦:子常。③大師:吳國大部隊。④清發:水名,今湖北安陸。⑤斗:戰斗。⑥為食:做飯。②郢:楚國都城。10.下面句子中加點詞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必以信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論語)十二章》)B.公問其故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C.夫概王以其屬五千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桃花源記》)D.先擊子常之卒

行道之人弗受

(《魚我所欲也》)11.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1)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2)若使先濟者知免,后者慕之,無有斗心矣。12.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三處)子常之卒奔楚師亂吳師大敗之子常奔鄭13.閱讀【甲】【乙】兩文,完成下列各題。(1)從【甲】文中“曹劌請見”“戰則請從”能看出曹劌具有_________________情懷。(2)人心向背是作戰的基礎,【甲】文民心的重要性體現在“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________________”印證夫概王也懂得這個道理(均用原文句子回答)。(3)曹劌和夫概王都能夠掌握作戰時機,請從追擊時機這一點,結合【甲】【乙】兩文分別進行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0.D11.(1)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2)如果讓先渡過河的楚軍知道渡河以后便可以免于一死,那后邊渡過河的人會羨慕他們,楚軍就沒有爭斗的心志了。12.子常之卒奔/楚師亂/吳師大敗之/子常奔鄭13.一心為國(憂國)

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或:可以一戰)

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或:楚瓦不仁)

甲文中,曹劌抓住“轍亂旗靡”的最佳追擊時機,確信對方無詐,大敗齊軍;乙文中,夫概王提出“半濟而后可擊也”,在對方全軍失去斗志時追擊,果然大敗楚軍。【解析】10.A.信:實情,名詞/講誠信,動詞;B.故:原因,名詞/所以,連詞;C.屬:部屬,名詞/種類,名詞;D.之:都是結構助詞,的;故選D。11.本題考查句子翻譯。注意重點詞語的翻譯要準確。(1)一:第一次。鼓:擊鼓進軍。作:振作。氣:士氣。再:第二次。三:第三次。(2)若:如果。使:讓。濟:渡河。免:免死。慕:羨慕。12.本題考查斷句。根據句意“子常的士兵奔逃,楚軍大亂,吳軍戰勝了楚軍,子常投奔到鄭國”可知,句子有四個主語:子常之卒、楚師、吳師、子常。據此可斷句為:子常之卒奔/楚師亂/吳師大敗之/子常奔鄭。13.本題考查內容理解。(1)曹劌乃一介平民,卻參與“肉食者謀之”的國家大事,“曹劌請見”可見他心中有國,一心為國;“戰則請從”可見他不畏戰爭會流血犧牲,親自參與,勇敢無畏的特點,而“請從”是為了能在戰爭中指揮得當,取得勝利,還是為了自己的國家。因此,從中可以看出曹劌的家國情懷,他一心為國,勇敢有擔當。(2)曹劌評價莊公“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是“忠之屬也”,認為他做到了盡職盡責,會取得民心,從而“可以一戰”,憑著民心來與齊國戰斗,這是能夠與敵人對抗的基礎條件。夫概王“晨請于闔廬”時,就認為“楚瓦不仁”,做人不仁義,因而會有“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的結果,認為對方在取信于民中已經失了先勢,必敗。(3)甲文中,曹劌因為“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因而在“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之后才下令追擊,是確信齊國真的戰敗了,抓住了“轍亂旗靡”的最佳追擊時機;乙文中,夫概王要求“半濟而后可擊也”,是因為“若知不免而致死,必敗我。若使先濟者知免,后者慕之,無有斗心矣”,楚軍渡過一半時,全軍都失去了斗志,最是軍心渙散的時候,這時候追擊則不會出現“困獸猶斗”的情景,必然會大敗楚軍。【點睛】參考譯文:甲: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他的同鄉說:“當權的人自會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權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于是入朝去見魯莊公。曹劌問:“您憑借什么作戰?”魯莊公說:“衣食(這一類)養生的東西,我從來不敢獨自專有,一定把它們分給身邊的大臣。”曹劌回答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順從您的。”魯莊公說:“祭祀用的豬牛羊和玉器、絲織品等祭品,我從來不敢虛報夸大數目,一定對上天說實話。”曹劌說:“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靈的信任,神靈是不會保佑您的。”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據實情(合理裁決)。”曹劌回答說:“這才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去。”(到了那一天,)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后。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齊軍大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了戰車,察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于是追擊齊軍。打了勝仗后,魯莊公問他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靠的是士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在那里設有伏兵。后來我看到他們的車輪的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乙:吳、楚兩軍在柏舉擺好了陣勢。闔廬的弟弟夫概王,一大清早就來請示闔廬說:“楚國的子常不仁愛,他的手下沒有決一死戰的決心,我們搶先攻打他們,他們的士兵肯定會逃跑。”又說:“然后我們的大部隊再追趕上去,肯定能打敗他們。”夫概王率領他的部下五千人,搶先攻打子常的士卒。子常的士卒奔逃,楚軍大亂,吳軍戰勝了楚軍,子常投奔到鄭國。吳軍追趕楚軍,到了清發,闔廬要進行攻擊。夫概王說:“被圍困的野獸還會爭斗一番,何況是人呢?如果知道是不免一死就會同我們拼死作戰,必定會打敗我們。如果讓先渡過河的楚軍知道渡河以后便可以免于一死,那后邊渡過河的人會羨慕他們,楚軍就沒有爭斗的心志了。渡河一半后才可以攻擊。”闔廬聽從了他的說法。又一次打敗了楚軍。楚軍做飯,吳軍又趕到了,楚軍又奔逃。在雍澨戰勝了楚軍。五次戰斗后,吳軍到達了楚國的郢都。四、(2022·遼寧遼寧·中考真題)閱讀下面選文,完成下面小題。【甲】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選自《曹劌論戰》)【乙】“民無常勇,亦無常怯。有氣①則實②,實則勇;無氣則虛,虛則怯。怯勇虛實其由甚微不可不知。勇則戰,怯則北③。戰而勝者,戰其勇者也;戰而北者,戰其怯者也。怯勇無常,倏忽往來,而莫知其方,惟圣人獨見其所由然。”此《呂氏春秋·決勝》篇之語,予愛而書之。(選自《容齋隨筆》)【注釋】①氣:精氣。②實:充實。③北:敗北,退敗。14.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

)A.公問其故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B.望其旗靡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記》)C.戰其勇者也

其真無馬邪(《馬說》)D.而莫知其方

今齊地方千里(《鄒忌諷齊王納諫》)15.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2)此《呂氏春秋,決勝》篇之語,予愛而書之。16.請用“/”給下面句子斷句,斷兩處。怯勇虛實其由甚微不可不知。17.【甲】文中曹劌做了哪兩件事?請概括出來。18.【甲】文中表明作戰中勇氣變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也有類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4.B15.(1)大國,(它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我)怕有埋伏啊。或:(齊是)大國,難以摸清(它的情況),怕的是有埋伏。(2)這是《呂氏春秋?決勝》篇(里)的話,我喜愛這段話,并把它(抄)寫下來。16.怯勇虛實/其由甚微/不可不知。17.①指揮作戰;②分析取勝的原因。18.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民無常勇,亦無常怯。或:怯勇無常。【解析】14.此題考查的是一詞多義。A.名詞,原因,緣故/連詞,所以;B.都是動詞,“看到”的意思;C.代詞,他的/副詞,加強詰問語氣;D.道理/方圓;故選B。15.此題考查對文言句子的翻譯能力。重點詞:(1)夫:放在句首,表示將發議論,沒有實際意義。難測:難以推測。測,推測,估計。伏:埋伏。(2)此:代詞,這,這些。語:話。予:我。書:抄寫。16.此題考查的是文言句子的斷句。解答此類試題時,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結合意思進行斷句。“怯勇虛實其由甚微不可不知”翻譯為“怯弱和勇敢、空虛和充實,它們產生的原因非常微妙,不能不知曉”。其中“怯勇虛實”列舉了四種狀態,“其由甚微”分析他們產生的原因微妙,最后“不可不知”強調了“知曉”的重要性。所以斷句為:怯勇虛實/其由甚微/不可不知。17.此題考查的是對文段的感知和概括。甲段中第一段寫曹劌指揮魯軍戰勝齊軍的經過。重點寫了“擊鼓”和“逐師”兩件事。寫曹劌指揮魯軍在“齊人三鼓”之后才開始反攻,寫曹劌在觀察了齊軍敗逃的情況之后才決定追擊。第二段寫曹劌論述贏得戰役勝利的原因,他的論述可分為兩方面:一是論述了利于開始反攻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二是論述了追擊開始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18.此題考查的是從文中搜集信息的能力。甲文中第二段論述了戰爭取勝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要抓住有利時機反攻——彼竭我盈之時,文段中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表明了作戰中勇氣變化。乙文中“民無常勇,亦無常怯”一句與之類似,意思是“人民的勇敢不是永恒不變的,人民也沒有永恒不變的怯弱”。【點睛】譯文:(甲)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后。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齊軍大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了戰車,察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車,扶著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于是追擊齊軍。打了勝仗后,魯莊公問他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靠的是士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在那里設有伏兵。后來我看到他們的車輪的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乙)“人民的勇敢不是永恒不變的,人民也沒有永恒不變的怯弱。士氣飽滿內心就充實,內心充實就會勇敢;士氣喪失內心就空虛,內心空虛就會怯弱。怯弱和勇敢、空虛和充實,它們產生的原因非常微妙,不能不知曉。勇敢就可以全力作戰,怯弱就會臨陣脫逃。打仗得勝的,憑借自己的勇氣去作戰;打仗失敗的,是懷著膽怯的心態去作戰。怯弱和勇敢變化不定,變動急速,沒有人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有圣人知道它之所以這樣的緣由。”這是《呂氏春秋·決勝》里所說的一段話。我喜愛這段話,就將它抄之于此。五、(2022·湖北鄂州·中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曹劌論戰《左傳》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乙】楚將伐齊楚將伐齊,魯親之,齊王患之。張丐曰:“臣請令魯中立。”乃為齊見魯君①。魯君曰:“齊王懼乎?”曰:“非臣所知也,臣來吊②足下。”魯君曰:“何吊?”曰:“君之謀過③矣。君不與④勝者而與不勝者,何故也?”魯君曰:“子以齊、楚為孰勝哉?”對曰:“鬼且不知也。”“然則子何以吊寡人?”曰:“齊、楚之權敵也,不用有魯與無魯。足下豈如令眾而合⑤二國之后哉!楚大勝齊,其良士選卒必殪⑥,其余兵亡⑦以待⑧天下;齊為勝,其良士選卒亦殪。而君以魯眾合戰勝后,此其為德也亦大矣。”魯君以為然,身退師。(節選自《戰國策》,有刪改)注:①魯君:魯國國君。②吊:悼念死者。③過:錯誤。④與:幫助。⑤合:聯合。⑥殪(yì):死。⑦亡:沒有。⑧待:防備,抵御。19.下面對句中加點的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賜福,保佑B.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獄:監獄C.楚將伐齊,魯親之,齊王患之

患:憂慮,擔憂D.魯君以為然,身退師

身:親自20.下面各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乃入見

乃為齊見魯君B.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子以齊、楚為孰勝哉C.公與之乘,戰于長勺

君之謀過矣D.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君不與勝者而與不勝者21.下面對甲、乙兩個文段理解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甲文通過記敘齊魯長勺之戰的經過,表現了曹劌忠君愛國的精神和卓越的軍事才能,刻畫了一位出身下層而深謀遠慮的謀士形象。B.乙文通過敘述張丐主動出使,勸說魯國國君撤兵的故事,表現了他高超的外交才能。C.甲、乙兩文都是關于戰爭題材的文章,甲文強調取信于民并運用正確的戰術才能取得戰爭勝利,乙文則說明只有獲得別國的幫助才能取勝的道理。D.甲、乙兩文都運用對話描寫來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塑造人物形象。甲文中主要描寫曹劌與魯莊公對話,乙文中主要描寫張丐與魯君對話。【答案】19.B20.A21.C【解析】19.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理解。作答時,可先理解整句話的大意,再來推斷加點詞的含義。A.句意: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靈的信任,神靈是不會保佑您的。福:賜福,保佑。正確;B.句意: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據實情(合理裁決)。獄:案件。錯誤;C.句意:楚國準備進攻齊國,魯國親附楚國,齊王很憂慮此事。患:憂慮,擔憂。正確;D.句意:魯康公認為很對,親自率領軍隊后退。身:親自。正確;故選B。20.本題考查一詞多義,注意根據語境確定詞義。A.乃:連詞,都解釋為于是,就;B.以:介詞,把/動詞,認為;C.之:代詞,指曹劌/助詞,的;D.而:表修飾,不譯/表轉折,卻;故選A。21.本題考查對文段內容的理解。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分析作答。C.“乙文則說明只有獲得別國的幫助才能取勝的道理”有誤。根據“楚將伐齊,魯親之,齊王患之。張丐曰:‘臣請令魯中立。’乃為齊見魯君”可知,戰爭中取勝根本原因是遠見卓識,敢于進諫,善于進諫的臣子和知人善用的君主,而“獲得別國的幫助”只是一個方面,不能說成“只有”,過于絕對,所以,此說法有誤。故選C。【點睛】參考譯文:【甲】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他的同鄉說:“當權的人自會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權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于是入朝去見魯莊公。曹劌問:“您憑借什么作戰?”魯莊公說:“衣食(這一類)養生的東西,我從來不敢獨自專有,一定把它們分給身邊的大臣。”曹劌回答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順從您的。”魯莊公說:“祭祀用的豬牛羊和玉器、絲織品等祭品,我從來不敢虛報夸大數目,一定對上天說實話。”曹劌說:“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靈的信任,神靈是不會保佑您的。”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據實情(合理裁決)。”曹劌回答說:“這才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去。”到了那一天,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后。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齊軍大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了戰車,察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車,扶著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于是追擊齊軍。打了勝仗后,魯莊公問他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靠的是士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在那里設有伏兵。后來我看到他們的車輪的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乙】楚國準備進攻齊國,魯國親附楚國,齊王很憂慮此事。張丐說:“臣下請求去魯國使它中立。”于是為齊國去拜見魯國國君。魯康公說:“齊王害怕了嗎?”張丐說:“(這)不是臣下所能知道的事情,臣下是來哀悼您的。”魯康公說:“為什么哀悼(我)?”(張丐)說:“君王的謀劃錯了。君王不幫助勝利者而去幫助失敗者,這是什么緣故?”魯康公說:“您認為齊、楚兩國哪一方能取勝呢?”(張丐)回答說:“就是鬼也不知道。”(魯康公說:)“這樣說來,那么您憑什說哀悼寡人?”(張丐)說:“齊國、楚國勢均力敵,不在乎有魯國還是沒有魯國(的幫助)。您哪里趕得上保持中立在兩國交戰之后聯合勝利一方啊。(如果)楚國大勝齊國,楚國的良將精兵一定有很多傷亡,其余的軍隊完全可以對付天下(的侵略者);如果齊國取勝,齊國的良將精兵也會有很大死傷。然而君王率領魯國的兵眾聯合戰勝的一方,這大概施的恩德也夠大了。”魯康公認為很對,親自率領軍隊后退。六、(2021·吉林長春·中考真題)閱讀下面的課內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曹劌論戰(左傳)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22.下列加點字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A.肉食者謀之

不謀而合 B.衣食所安

居安思危C.公問其故

一見如故 D.一鼓作氣

旗鼓相當23.文章詳寫的內容是________________,略寫的內容是____________。24.曹劌的“遠謀”體現在哪里?請簡要分析。【答案】22.A23.曹劌的言論

作戰過程24.①曹劌能預見到“肉食者鄙”,主動請見。②曹劌能認識到取信于民是作戰取勝的先決條件。③曹劌在作戰中能把握戰機,后發制人。【分析】22.A.謀:都是“謀劃”的意思;B.安身/平安;C.原因,緣故/原來的,從前的;D.動詞,擊鼓/名詞,打擊樂器的一種;鼓選A。23.本題考查內容理解。題空一:文題為“曹劌論戰”,“論戰”是重點,文中寫曹劌與魯莊公的對話,戰前作戰條件的分析,戰后取勝原因的解釋,是詳寫的內容。概括為:曹劌的言論。題空二:二段“公與之乘,戰于長勺”,長勺之戰的作戰過程,不作戰爭場面的一般描寫,只概述了作戰的過程。文中只用四個短句直接寫戰斗場面,“戰于長勺”交代戰斗地點,“齊人三鼓”“齊師敗績”“遂逐齊師”,概括了魯軍防御、反擊、追擊三個階段,為略寫。概括為:作戰過程。24.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分析曹劌的遠謀,要結合作戰的三個階段。戰前:“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曹劌預見到當權者目光短淺,主動請見,可見他有遠謀;“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曹劌認為取信于民是戰爭取勝的決定條件,告誡魯莊公要親民愛民,要公正待人。戰時:戰爭開始時先按兵不動,待敵人“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時發動進攻取勝,把握戰機。戰后:敵方戰敗后,先下車察看車轍痕跡,再確定追擊,表現出深謀遠慮。【點睛】參考譯文: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他的同鄉說:“當權的人自會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權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于是入朝去見魯莊公。曹劌問:“您憑借什么作戰?”魯莊公說:“衣食(這一類)養生的東西,我從來不敢獨自專有,一定把它們分給身邊的大臣。”曹劌回答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順從您的。”魯莊公說:“祭祀用的豬牛羊和玉器、絲織品等祭品,我從來不敢虛報夸大數目,一定對上天說實話。”曹劌說:“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靈的信任,神靈是不會保佑您的。”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據實情(合理裁決)。”曹劌回答說:“這才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后。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齊軍大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了戰車,察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車,扶著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于是追擊齊軍。

打了勝仗后,魯莊公問他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靠的是士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在那里設有伏兵。后來我看到他們的車輪的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七、(2021·黑龍江哈爾濱·中考真題)閱讀《曹劌論戰》,回答下面小題。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來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來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25.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1)加:()

(2)測:()26.把下列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2)公與之乘,戰于長勺。27.為什么說魯莊公不是一個昏庸的君主?【答案】25.虛夸,夸大

推測,計26.(1)當權者自會謀劃打仗的事,你又何必參與呢?(2)魯莊公和他共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27.示例:魯莊公不是昏庸的君主。因為戰前他誠懇地聽取曹劌的意見,戰時他認真地接受曹劌的意見,戰后他虛心地請教取勝的原因。(言之有理即可。)【分析】25.理解常見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等;平時要多積累文言詞匯,要能結合具體語境,弄清句子的意思來辨析推斷,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題中的“測”是“推測,計”;“加”是古今異義詞,“虛夸,夸大”的意思。26.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現象,重點實詞必須翻譯到位。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1)句中的“肉食者(吃肉的人,這里指當權者)、謀(謀劃)、間(參與)”幾個詞是重點詞語。(2)句中的“乘(乘做一輛戰車)、戰(作戰)、于(在)”幾個詞是重點詞語,注意句式倒裝。27.考查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結合人物的言行舉止和事件來分析。從文章中曹劌與魯莊公的對話可以看出,魯莊公還是一個廣開言路,禮賢下士的君主,是一個知道“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的盡職盡責,取信于民的君主;從作戰過程看,魯莊公是一個知人善用,用人不疑的君主;從戰后詢問取勝原因看,魯莊公是一個虛心求教,不恥下問的君主。據此可以看出,魯莊公雖“鄙”,但不“昏庸”。據此理解,結合文章內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點睛】參考譯文: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魯莊公接見自己。他的同鄉說:“打仗的事當權者自會謀劃,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權者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于是入朝去見魯莊公。曹劌問:“您憑借什么作戰?”魯莊公說:“衣食這一類安身立命的東西,不敢獨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給別人。”曹劌回答說:“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魯莊公說:“祭祀神靈的牛、羊、玉帛之類的用品,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一定按照承諾的去做。”曹劌說:“這只是小信用,未能讓神靈信服,神是不會保佑你的。”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曹劌回答說:“這才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去。”魯莊公和他共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后。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齊軍潰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向下看,查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車,扶著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于是追擊齊軍。戰勝齊軍后,魯莊公問他這樣做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是靠敢作敢為毫不畏懼的氣概。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設下埋伏。我看他們車輪碾過的痕跡散亂,望見他們的旗子倒下了,所以決定追擊他們。”八、(2020·廣西玉林·中考真題)閱讀下面兩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狼蒲松齡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馳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乙】曹劌論戰《左傳》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2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復投之:指示代詞,此指代狼B.一狼洞其中:挖洞。C.又何間焉:參與D.登軾而望之:古代車廂前用作扶手的橫木29.對下列句子的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A.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這時才明白面前那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為了迷惑對手。B.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禽獸的狡詐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罷了。C.可以一戰——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D.既克,公問其故——打敗齊軍之后,魯莊公向曹劌詢問齊軍失敗的原因。30.下列對選文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兩文均緊扣題目行文:甲文重在寫“狼”,先后寫狼的膽怯、狡黠、貪婪和無能可笑;乙文重在寫曹劌之“論”,戰前之論、戰時之論和戰后之論。B.兩文都涉及危急關頭的抉擇:甲文屠戶在個人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丟掉幻想,勇敢地選擇了戰斗;乙文曹劌在國家遭到強敵入侵的危急關頭,帶著強烈的責任感,主動參與保家衛國的謀劃與戰斗。C.兩文都表達對敵斗爭的取勝之策:甲文告訴人們,狼來了,怎么辦?要敢于斗爭和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乙文表明戰爭取勝之道的前提是取信于民,還要善于把握有利的戰機。D.兩文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有所不同:甲文主要通過動作、神態描寫來刻畫屠戶和狼的形象;乙文則主要通過語言描寫來刻畫曹劌的形象。【答案】28.A29.D30.A【分析】28.本題考查解釋詞語。A.句意為:(屠戶)又把骨頭投給(狼)。之:代詞,代狼。不是“指示代詞”;故選A。29.本題考查翻譯重點句子。D.既克:已經戰勝;既:已經;其:代詞,代魯國取勝;故:緣故,原因。正確翻譯應為:戰勝齊軍后,魯莊公向曹劌詢問魯國取勝的原因。故選D。30.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A.甲文重在寫“狼”,先后寫了狼的貪婪(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狡黠(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可笑(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沒有表現出狼的膽怯、無能。故選A。【點睛】參考譯文:

【甲】一個屠戶在晚上回家,擔子里的肉賣完了,只有剩下的骨頭。屠戶在路上遇到了兩只狼,緊隨著他走了很遠。

屠戶害怕,把骨頭投給狼。一只狼得到骨頭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從他。屠戶又把骨頭投給狼,后面得到骨頭的狼停住了腳步,但是之前得到骨頭的狼又跟上了。骨頭已經沒有了,但是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

屠戶的處境很危急,擔心前后受到狼的攻擊。屠戶看見田野中有個麥場,場主在里面堆柴,覆蓋成小山似的。屠戶于是奔向麥場,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擔子拿著刀。狼不敢上前,眼瞪著屠戶。

一會兒,一只狼徑直走開,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樣蹲坐在前面。過了一會兒,狼的眼睛好像閉上了,神情悠閑得很。屠戶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頭,又劈砍幾刀殺死了狼。屠戶正想要走,轉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圖想要鉆洞進入柴草堆來攻擊屠戶的后面。狼的身體已經鉆進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戶從后面砍斷狼的大腿,也殺死了這只狼。屠戶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來誘惑敵人。

狼也是狡猾的動物,但是一會兒兩只狼都被殺死了,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給人增加笑料罷了。

【乙】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魯莊公接見自己。他的同鄉說:“打仗的事當權者自會謀劃,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權者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于是入朝去見魯莊公。曹劌問:“您憑借什么作戰?”魯莊公說:“衣食這一類安身立命的東西,不敢獨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給別人。”曹劌回答說:“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魯莊公說:“祭祀神靈的牛、羊、玉帛之類的用品,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一定按照承諾的去做。”曹劌說:“這只是小信用,未能讓神靈信服,神是不會保佑你的。”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曹劌回答說:“這才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去。”

魯莊公和他共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后。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齊軍潰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向下看,查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車,扶著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于是追擊齊軍。

戰勝齊軍后,魯莊公向曹劌詢問魯國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是靠敢作敢為毫不畏懼的氣概。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設下埋伏。我看他們車輪碾過的痕跡散亂,望見他們的旗子倒下了,所以決定追擊他們。”九、(2021·廣東·中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甲】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劌論戰》)31.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1)肉食者鄙

(2)忠之屬也

(3)公將馳之

(4)懼有伏焉32.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小惠未遍,民弗從也。(2)彼竭我盈,故克之。【乙】諸軍初至石頭,即欲決戰,陶侃曰:“賊眾方盛,難與爭鋒,當以歲月,智計破之。”既而屢戰無功,監軍部將李根請筑白石壘,侃從之。夜筑壘至曉而成聞峻軍嚴聲諸將成懼其來攻。孔坦曰:“不然。若峻攻壘,必須東北風急,令我水軍不得往救;今天清靜,賊必不來。所以嚴者,必遣軍出江乘,掠京口以東矣。”已而果然。侃使庾亮以二千人守白石,峻帥步騎萬余四面攻之,不克。(節選自《資治通鑒》)33.下列各項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諸軍初至石頭/至霸上及棘門軍 B.賊眾方盛/方七百里C.侃從之/隸而從者 D.若峻攻壘/仿佛若有光34.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夜筑壘至曉而成聞峻軍嚴聲諸將咸懼其來攻35.請根據【甲】【乙】兩篇選文回答問題。(1)曹劌與陶侃在指揮作戰方面有哪些共同點?(2)李根和孔坦在戰事中各自發揮了什么作用?【答案】31.(1)目光短淺(2)職分(3)追擊(4)伏兵32.(1)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跟從您的。(2)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33.A34.夜筑壘/至曉而成/聞峻軍嚴聲/諸將咸懼其來攻35.(1)共同點:①頭腦冷靜,善于把握作戰時機;②重視敵我雙方的士氣。(2)在久攻不下,無所建樹的情況下,李根建議修筑白石壘,起到了穩固防守陣營的作用;當眾人聽聞敵軍擊鼓整隊,非常恐懼的時候,孔坦冷靜分析,穩定了軍心,為后邊堅守白石壘打下基礎。【分析】3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1)句意:當權的人目光短淺。鄙:目光短淺。(2)句意:這才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屬:職分。(3)句意:魯莊公要下令追擊齊軍。馳:追擊。(4)句意:怕他們在那里設有伏兵。伏:伏兵。32.本題考查語句翻譯。重點詞語:(1)惠:恩惠;遍:普遍;從:跟從。(2)竭:枯竭;盈:充盈;克:戰勝。本句為省略句,翻譯時要補充出“士氣”。33.本題考查文言詞語含義辨析。A.均為“到”的意思;B.正/方圓;C.聽從/跟從;D.如果/好像;故選A。34.本題考查文言斷句。根據語意及古漢語句式特點,可劃分。本句大意為“連夜筑壘,至天明即成。傳來敵軍擊鼓整隊的聲音,眾將都懼怕他們前來攻擊”,據此可劃分為“夜筑壘/至曉而成/聞峻軍嚴聲/諸將咸懼其來攻”。35.本題考查文本內容。(1)分析曹劌與陶侃在指揮作戰方面的共同點。①齊軍逃跑后,魯莊公馬上要下令追擊,曹劌阻止。曹劌下了戰車,察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車,扶著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同意追擊;各路軍隊剛到石頭城,就想和敵人決戰,陶侃阻止,認為“應當待以時日,用智謀戰敗他”。由此可見二人都“頭腦冷靜,善于把握作戰時機”。②曹劌總結阻止魯莊公進攻的理由“彼竭我盈,故克之”;陶侃阻止諸位將領的理由是“叛賊氣勢正盛,難以與之爭鋒”。由此可見二人都“重視敵我雙方的士氣”。(2)分析李根和孔坦在戰事中各自發揮了怎樣的作用。首先要分析戰爭形式,其次要點明他們做了什么,最后闡述其作用。李根,在久攻不下、無所建樹的情況下,建議修筑白石壘,其作用是穩固防守陣營;孔坦,在眾人聽聞敵軍擊鼓整隊之聲非常恐懼的情況下,冷靜分析當前形勢,認為敵軍不會來犯,從而穩定了軍心,為后邊堅守白石壘打下基礎。【點睛】甲參考譯文: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他的同鄉說:“當權的人自會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權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于是入朝去見魯莊公。曹劌問:“您憑借什么作戰?”魯莊公說:“衣食(這一類)養生的東西,我從來不敢獨自專有,一定把它們分給身邊的大臣。”曹劌回答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順從您的。”魯莊公說:“祭祀用的豬牛羊和玉器、絲織品等祭品,我從來不敢虛報夸大數目,一定對上天說實話。”曹劌回答說:“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靈的信任,神靈是不會保佑您的。”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據實情(合理裁決)。”曹劌回答說:“這才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去。”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還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后。曹劌說:“可以追擊了。”齊軍大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了戰車,察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車,扶著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于是追擊齊軍。打了勝仗后,魯莊公問他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靠的是士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在那里設有伏兵。后來我看到他們的車輪的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乙參考譯文:各路軍隊剛到石頭城,就想和敵人決戰。陶侃說:“叛賊氣勢正盛,難以與之爭鋒。應當待以時日,用智謀戰敗他。”此后,多次交戰無所建樹,監軍部將李根請求修筑白石壘,陶侃同意。連夜筑壘,至天明即成。傳來敵軍擊鼓整隊的聲音,眾將都懼怕他們前來攻擊。孔坦說:“不會。如果蘇峻進攻石壘,必須等待東北風大,使我方水軍無法來救。今天天晴無風,賊寇必定不來。他們之所以整隊,定是派軍隊由江乘出擊,攻掠京口以東地區。”結果真如此。陶侃派庾亮率二千人據守白石。蘇峻率步兵、騎兵一萬多人四面圍攻,未能攻克。十、(2021·云南·中考真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