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拉美宗教建筑的流變
隨著天主教會在拉美的普及和歐洲殖民地的大量增加,歐洲宗教建筑的各種藝術風格,如羅馬式、哥德式、穆德哈爾式(即羅馬、哥特和阿拉伯的混合)、巴洛克式、文藝復興式、新古典式等逐漸傳播到孟加拉國。然而,這些歐洲建筑流派在進入拉美大陸后,受到美洲大陸歷史和地理環境的深刻影響,發生了深刻變化,形成具有鮮明拉美特色的宗教建筑藝術。巴洛克式宗教建筑風格殖民初期,為適應強迫印第安人信仰改宗的迫切需要,進入拉美傳教的天主教修會方濟各會、奧古斯丁會、多明我會、耶穌會等先后在拉美印第安人居住區修建了一批簡易的印第安人天主教堂。這種教堂設計簡單、建筑粗糙;但卻很堅固。1502年方濟各會在圣多明各修建了美洲大陸上第一座正式的天主教堂—一圣多明各大教堂,寫下了拉美宗教建筑藝術史的第一篇章。16世紀上半期,拉美宗教建筑大多以在歐洲已逐步趨向衰落的哥特式建筑風格為主體。1570年以后,其主要建筑形式已逐步轉向當時在歐洲盛行的文藝復興式。與此同時,西班牙的穆德哈爾式建筑藝術業已傳入拉美。它不僅對一些官邸、私宅,而且對一些宗教建筑的藝術和裝飾都產生較大的影響。從17世紀到18世紀中葉,歐洲的巴洛克建筑藝術極大地豐富了拉美的宗教建筑。同時,作為主要勞動力的大批印第安匠人,把自己對宗教的信仰和崇拜加以具體化,自覺或不自覺地融合到修建教堂中,借以表達自已的民族感情和對殖民者的反抗,這就使歐洲的巴洛克藝術風格與印第安人的傳統技藝和藝術構思在無形中結合起來,形成了具有美洲特點的巴洛克式宗教建筑風格。1785年,西班牙殖民者在墨西哥城建立了圣·卡洛斯美術學院,由卓越的建筑大師、新古典主義派的藝術家曼努埃爾·托爾薩任該院院長。這一事實說明18世紀末在歐洲盛行的新古典主義藝術風格,已在西班牙美洲占了主導地位。與巴洛克式建筑流派相對,新古典派反對過分矯揉造作、浮華夸張的藝術表現形式,主張恢復和模仿古羅馬和意大利文藝復興式的藝術風格。1785年在危地馬拉城建造的危地馬拉大教堂、1809~1811年建造的波哥大教堂等,基本上都反映了新古典派藝術風格。但總的來看,新古典派風格在非宗教建筑中采用得較為普遍。如智利圣地亞哥著名的金融大廈(后成為智利共和國的總統府)、墨西哥美術宮以及許多19世紀的公共建筑,如國家圖書館、國家博物館、圣·華金神學院、植物園、貿易宮等。進入20世紀以后,在歐美興起的“新建筑運動”浪潮的沖擊下,一些拉美國家摒棄了那種只追求形式、不講究功能的學院派復古主義建筑風格,開始采用鋼筋混凝土和玻璃等新型建筑材料,使教堂建筑突破傳統模式,走向現代化。宗教建筑及裝飾建筑的設計歐洲宗教建筑藝術風格,被移植到拉美大陸以后,由于環境的變化和各種不同文化的相互影響和滲透,產生了許多變異。這主要有兩個方面原因:首先是為適應新的自然、社會環境。西班牙殖民者從踏上美洲大陸的第一天起,就不斷地遭到當地印第安人的反抗和襲擊。最早到達美洲的傳教士們,在修建簡易印第安人天主教堂時,不能不考慮自身安全和防衛的需要。因此,教堂建筑基本上都是碉堡式的。在低矮的碉堡式建筑物上鑲嵌著又高又窄的窗戶。建筑物外有護墻,并帶有鋸齒狀的雉堞,整個建筑簡單樸素,除入口處稍有裝璜外,沒有通常教堂那些建筑的豪華標記。圣多明各的圣瑪利亞教堂就是這種典型的簡易教堂。拉美許多地區經常發生地震,因此,在宗教建筑的設計中,如何防震成為建筑的重要因素。如秘魯的利馬城,在整個殖民時期一直是殖民者在南美的統治中心,達官貴人和神職人員云集,神職人員占利馬居民總數的10%,因此,在利馬修建了很多教堂。然而,由于利馬地區缺少木材和石料,溫暖少雨,又常發生地震,此地的宗教建筑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多用土胚磚和蘆葦等材料建造教堂的墻面、壁和拱頂。(二)宗教建筑外表簡陋、內部豪華。如利馬大教堂,在幾經修復和改建后,教堂內部富麗堂皇,不僅陳設大量巴洛克式雕塑藝術珍品,而且設置了裝飾極端講究的丘里格拉建筑藝術風格的祭壇。[注:由西班牙著名建筑師兼雕刻家何塞·丘里格拉的創造而得名]。再如,卡門教堂內部裝飾十分豪華,它所有的祭壇除了懸掛圣像的三折屏是銀飾的以外,其余全是用金葉鑲嵌的裝飾建筑組合而成的,是秘魯巴洛克式宗教建筑中的一個重要作品。在安第斯山區,修建教堂大多采用安第斯山區盛產的巨石作為基本材料來抵御地震的破壞力。古印加人非常善于用石塊砌造神廟,石塊與石塊之間不用任何粘著物就能銜接得十分緊密,連薄薄的刀片也難于插進。安第斯山區的許多建筑物都是用印加人的疊石法修建的。如秘魯的特魯希略大教堂,它的兩座塔形鐘樓由方形環壁、圓形拱頂組合而成,不十分高,卻顯得非常敦厚沉重,獨具特色。再如厄瓜多爾基多城內的梅爾塞德修會教堂,整個建筑采用很厚的石塊,因此1773年厄瓜多爾發生大地震時,方濟各會和耶穌會建的教堂受到很大破壞,而這座梅爾塞德教堂卻完好無損。其次,受各種建筑流派的影響,在同一建筑中,常常揉進歐洲盛行過的其他一些不同建筑風格;甚至攙雜著印第安人的某種風格。方濟各會在圣多明各修建的拉美大陸上的第一座天主教堂一一圣多明各大教堂,就表現了這種特色,如文藝復興式的圓形屋頂和漂亮圓柱,哥特式的拱形門窗、五顏六色的窗戶玻璃、裝飾墻面的凸邊和屋檐上突出的裝飾線腳等;再如,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墨西哥大教堂,基本上屬文藝復興式的建筑,但也揉合了其他一些建筑風格。其建筑平面呈傳統的拉丁十字形布局,中殿縱深處的大祭壇有典型的文藝復興式園形拱頂覆蓋,與中殿成十字形交叉的側殿中,設有許多小祭壇和教堂。其中的皇家祭壇是按丘里格拉藝術風格修建的,祭壇的半圓形壁龕上布滿了精致復雜的裝飾雕塑,還配有墨西哥著名畫家何塞·華雷斯(JoseJuarez)的宗教名畫。側殿中的天使小教堂是鍍金木質結構的巴洛克式建筑,支撐屋頂的圓柱是用長條凹凸直線裝飾柱身的所謂陶立克式立柱。與教堂正面并排聳立的教堂禮拜堂正門,是珍貴的巴洛克式建筑。這些建筑物都是殖民時期留下來的藝術珍品。該教堂正面兩座巍峨聳立的塔形鐘樓,高67米,是新古典派建筑。中心和小區內在拉美宗教建筑史中,巴洛克建筑藝術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興盛時期也和歐洲一樣約在17世紀和18世紀上半期。巴洛克藝術源出于17世紀初期的意大利。它一反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嚴肅、含蓄、平衡的風格,傾向于豪華、浮夸、造作。在教堂及宮殿建筑中,常常把雕塑、繪畫、建筑融為一體。運用矯揉的手法,如斷檐、波浪形墻面、重迭柱以及透視深遠的壁畫、姿態夸張的雕像等,使建筑在透視的光影下產生動勢與起伏的幻象,給人一種動態感和神秘感。耶穌會在拉美修筑的教堂大多是巴洛克式的。1595年開始修建的基多耶穌會教堂,是美洲巴洛克式宗教建筑中的一顆明珠。該教堂造型優美勻稱,平面布局采用拉丁十字形布局。中堂和兩個側堂交叉而立。中堂十分寬敞。十字形中央部分有一個大型拱頂覆蓋。兩個側堂內共設有6個小教堂,每個小教堂的中央也均有高聳的圓形屋頂覆蓋。拱頂與拱頂毗連。教堂內部裝修得富麗堂皇,特別是屋頂的穹窿處,布滿了用木料或彩色石膏雕塑或繪制成的姿態各異的天使、圣像,教士、圣經故事等藝術作品。支撐拱頂的是巴洛克式建筑中特有的所謂薩洛摩尼卡圓柱(Columnassalomonicas)(即用扭曲的螺旅狀建筑裝飾柱身),整個建筑非常注意光線和色彩的神秘效果。墨西哥的巴洛克式宗教建筑,大門上方、大門兩側的壁柱以及兩座高聳的塔形鐘樓,都布滿了復雜細致的浮雕裝飾,然而,支撐兩個鐘樓的巨大凸式壁柱,卻用櫛比鱗次的紅色長方形小瓷磚覆蓋,就象兩張巨大的蟒蛇皮。再如墨西哥城內的波西多小教堂,其圓形屋頂的拱背部分也是用閃閃發亮的彩釉瓷磚鋪砌的,遠遠望去,整個圓球屋頂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風彩迷人。墨西哥城東南100公里處的普埃布拉城內,教堂林立、古跡眾多。故被稱為“天使之城”,或“教堂之城”。那里的許多巴洛克式教堂也都使用瓷磚。拉美的巴洛克宗教建筑藝術,深深地打上了印第安文化的烙印,從而形成了拉美宗教建筑中的另一大特征。這在南美地區,特別是安第斯高原區表現得最為明顯。如1698年在秘魯南部城市阿雷基帕修建的耶穌會教堂,在其巴洛克式的浮雕中,夾雜著象征西班牙的葡萄藤和象征印第安人的太陽神、月亮神的裝飾藝術形象。在哥倫比亞吞哈城中18世紀修建的圣多明各教堂內的羅薩里亞小教堂祭壇上,天主教的“最高主宰”上帝被描繪成穿著奇布查印第安人衣服的太陽神模樣。在秘魯南部城市中的許多巴洛克式教堂、玻利維亞拉巴斯城中的圣方濟各會教堂、圣洛倫索教堂等等,都具有歐洲巴洛克式宗教建筑的一些基本特征。同時,也反映出印第安文化特征:如耶穌與太陽神互相融合;美洲特有的動植物羊駝、蜂鳥、玉米穗、仙人掌與歐洲的萄葡藤、葡萄串等雕刻在一起,印第安人臉型特征的小天使;上帝拿著印第安人常用的寬邊草帽;天主教僧侶身上的飾帶變成了一條昂首挺身的羽蛇,等等。宗教初現:狀態獨特的現代嘴唇與共同分享本世紀以來,拉美許多國家的宗教建筑與其他的公共建筑、民用建筑一樣,逐步進入現代化建筑行列。拉美的建筑大師們別具匠心地創造了獨特的宗教建筑藝術。如1976年竣工的墨西哥瓜達盧佩新教堂,就是墨西哥人民僅用一年多時間完成的一項現代化宗教建筑的杰作。教堂座落在墨西哥城東北部的瓜達盧佩圣地上,與瓜達盧佩舊教堂毗鄰而立。教堂采用現代體育館式的圓形結構,遠遠望去象一把藍色的巨“傘”。它由漂亮的方形巨柱支撐著,下面是能停放一千多輛汽車的停車場。教堂大廳內沒有一根柱子,從各個角度都能清楚地看到大理石砌成的大祭臺。祭臺外形象一個現代化會議廳的主席臺。講臺正中的墻壁上掛了一幅瓜達盧佩圣母的原始畫像。畫像上面還懸掛了一頂32磅重的金銀珠寶鑲成的王冠。據說這是1895年時為了給圣母舉行加冕儀式,墨西哥城的貴婦人們特地捐獻給圣母,并由18位首飾藝人精心加工制成的?,F在掛在圣母像上面的王冠是件復制品,原件已被政府作為國寶收藏起來了。圣母像周圍墻壁上鑲嵌著各種各樣的木框壁燈,大廳中央懸掛著160盞六角形大吊燈,燈光柔和明朗。每個參觀者,不論是否天主教徒,一旦進入這個龐大的圓形建筑中,都感受到教堂那種莊嚴肅穆、典雅寧靜的氣氛。哥倫比亞的西帕基拉鹽礦大教堂,于1954年建成。這座教堂雖然不是現代化的豪華建筑,但構思巧妙,技藝先進。教堂位于波哥大城以北約45公里處的西帕基拉小城附近,利用一座已被采盡巖鹽的鹽礦礦坑為基地。教堂的入口為采鹽坑道口。從入口到教堂,需經過500米左右的寬大坑道。整個教堂由15根巨大的、正方形的柱子支撐著,柱子上部用大鋼索固定。教堂正中有一祭壇,由一塊18噸重的巖鹽制成,上有金色十字架。兩側還有許多側廳,陳設著各種圣像雕塑。教堂四壁和頂上是留有殘鹽的巖石,在燈光照耀下閃閃發光,別有風味。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亞城中的大教堂,其建筑更是別具一格。整座建筑都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蘇果超市入圍協議書
- 騎馬摔傷賠償協議書
- 車輛掛靠代管協議書
- 閑置衣物回購協議書
- 銀行簽完就業協議書
- 長沙工作就業協議書
- 公益類項目轉讓協議書
- 車輛線路轉讓協議書
- 門店入股經營協議書
- 邵陽鹽業合作協議書
- 道路運輸企業主要負責人和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安全考核試題庫及答案
- 【模板】領導XXX考察行程安排表
- 母親健康快車項目立項申請及實施計劃表格填報模板
- MDR醫療器械法規試卷
- DB11-139-2015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
- 大金D型水冷螺桿機說明書
- 五方責任主體授權書和承諾書
- 《泵站運行工》word版
- 食藥同源-PPT課件(PPT 55頁)
- 山東大學畢業論文答辯通用ppt模板
- 榆林智能礦山項目招商引資方案【參考范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