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書《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組方思想淺析_第1頁
敦煌文書《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組方思想淺析_第2頁
敦煌文書《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組方思想淺析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敦煌文書《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組方思想淺析

19世紀末,《相輔相成五行藥法》(以下簡稱“相輔相成法則”)在藏經洞穴關閉以來,經歷了滄桑和多次災難,并多次得到確認。敦煌遺書《輔行訣》不僅保留了數(shù)十首隋唐以前的方劑,而且完整記錄了這些方劑的配伍法則以及藥物選擇的依據,對于認識與分析經方的組方法則提供了重要參考。尤其是以藥物之味的五行屬性進行方劑配伍的方法更是已經失傳千年,無論金元以后的組方理論還是如今的臨床用藥,均未見再有類似的組方之學,從臨床應用與文獻考證角度都值得進一步挖掘其中的奧秘。本文擬將《輔行訣》五行互藏理論引入針灸五輸穴之中,在湯液經法圖組方思想研究五臟五輸穴配穴的基礎上,形成六腑五輸穴的大小補瀉方。1味辛、味木、生長類病《輔行訣》五臟病癥方組方法則的獨特之處是以五行互藏理論指導臨床用藥,如“經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氣,化生五味,五味之變,不可勝數(shù)。今者約列二十五種,以明五行互含之跡,五味變化之用”,提出了中藥的五味分類也含有五臟互藏理論。如“味辛皆屬木,桂為之主。生姜為火,附子為土,細辛為金,干姜為水。味咸皆屬火,丹皮為之主。大黃為土,葶藶子為金,澤瀉為水,旋覆花為木。味甘皆屬土,人參為之主。甘草為金,茯苓為水,薯蕷為木,炙甘草為火。味酸皆屬金,麥門冬為之主。枳實為水,芍藥為木,萸肉為火,五味子為土。味苦皆屬水,地黃為之主。黃芩為木,黃連為火,術為土,竹葉為金。此二十五味,為諸藥之精,多療五臟六腑內損諸病,學者當深契焉。”見圖1。2陰陽經營地位,各病相生五輸穴是指十二經的井、滎、輸、經、合。五輸穴配屬五行首見于《靈樞·本輸》,指出陰經的井穴屬木,陽經的井穴屬金。《難經·六十四難》補全了陰陽各經脈五輸穴的五行屬性,即“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輸土,陽輸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均依五行相生規(guī)律而來。提出了十二經的六腑五輸穴分類也含有五行互藏理論。見圖2。3根據五鉗方的方法,用6個字形和5個孔連接3.1腹瀉五下3.1.1小謝肝湯3.1.2小瀉心湯3.1.3小補脾湯3.1.4小瀉肺湯3.1.5小瀉腎湯3.2腹瀉五下3.2.1大瀉肝湯3.2.2大瀉心湯3.2.3大瀉脾湯3.2.4大瀉肺湯3.2.5大瀉腎湯3.3小補五臟方3.3.1小補肝湯3.3.2小補心湯3.3.3小補脾湯3.3.4小補肺湯3.3.5小補湯3.4補五十五方3.4.1大補肝湯3.4.2大補心湯3.4.3大補脾湯3.4.4大補肺湯3.4.5大補湯3.5誤瀉下五臟,3.5.1救誤小肝湯3.5.2誤脈小清丸3.5.3誤脈小補脾湯3.5.4誤脈腹瀉3.5.5誤瀉腎湯3.6誤瀉五臟方3.6.1誤瀉肝湯3.6.2誤瀉心湯3.6.3誤瀉脾湯3.6.4誤脈腹瀉3.6.5氣養(yǎng)五輸穴,分瀉合氣綜上所述,《輔行訣》記載的五臟病癥諸方,是以藥物之味的五行屬性、五臟所苦所欲及五臟五行的生克關系組成嚴謹?shù)奈迮K補瀉法則。因十二經中六腑經的五輸穴也蘊含著五行互藏的理論,將此理論引入針灸五輸穴之中,從湯液經法圖組方思想的角度形成了六腑五輸穴組成的大小補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