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伊州樂歌的地緣文化考察
一、大月氏烏孫部落伊州大致相當于新疆的哈密地區。它北東三環,南水。根據《通典》的記載,伊州西北部“到折羅漫山一百四十六里,其山北有大川,達(連)大磧,入金山哥(葛)邏祿住處”在伊州地區早期,大月氏和烏孫部落曾在這里游牧生活,史書記載:“大月氏、烏孫始在敦煌、祁連間”,據余太山先生考證,此處“祁連”實指天山,二、伊州樂曲目的發展《伊州樂》作為完整獨立的樂曲,其名字最早見于唐朝邊將向朝廷獻樂的名單中,如《樂苑》記載有:“《伊州》,商調曲,西涼節度蓋嘉運所進也。”《伊州樂》傳入唐朝宮廷以后受到唐玄宗的喜愛,根據崔令欽《教坊記》記載:“凡欲出戲,所司先進曲名。上以墨點者即舞,不點者即否,謂之‘進點’。戲日,內伎出舞,教坊人惟得舞《伊州》《五天》,重來疊去,不離此兩曲,余盡讓內人也。”《伊州樂》在發展過程中,表演繁復,場面宏大,耗時很長,演奏完整的大曲稱之為“大遍”。后來一些文人、演奏者常常把大曲中的歌唱部分單獨擷取出來,或單唱一曲,或聯章表演,稱之為“摘遍”,演唱形式更為靈活便捷。這樣就加快了《伊州樂》走向民間的步伐,也促進了《伊州樂》與其他藝術形式的融合。“摘遍”因其短小、靈活的特點被經常演奏,逐漸脫離了大曲,變成后來的“詞曲”。唐代大曲逐步發展為以下三種:其一“摘遍”的形式,演變為“詞曲”;其二保留了大曲的形式,如“宋大曲”;其三逐漸演化為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三、漢樂影響伊州的因素伊州樂歌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產物,具體來說,既受本地、關中、西域文化影響,又脫不開漢民族、少數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等的影響。《伊州樂》的三地音樂文化源流。首先伊州樂歌具有北地文化元素及其軍樂色彩。按《文獻通考》所載:“西涼節度蓋嘉運所進《北庭伊州》,亦北歌之一也”,可知伊州樂歌屬于北歌的一種。北歌即是《北狄樂》的代稱,而《北狄樂》實是漢唐時期北方鮮卑、匈奴、羌、氐、羯等各民族音樂的通稱,因而其受北地自然與人文環境影響,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色,如其所用樂器主要為胡笳和鞞鼓,風格高亢、蒼涼、雄壯。《北狄樂》至少在漢代就已產生;漢代以后,根據《新唐書》記載:“北狄樂皆馬上之聲,自漢以后為鼓吹,亦軍中樂,馬上奏之,故隸鼓吹署。”伊州樂歌的關中文化元素。伊州自西漢政府管轄以來,許多漢族將士駐軍屯田、漢族商人貿易往來、漢族學者傳經講學、漢族百姓流寓避難等,又因其與內地接壤,故而與關中漢民族文化交流頻繁、頗受影響,如李白的《觀胡人吹笛》詩中“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音”兩句,盡管不能說詩中的“胡人”一定來自伊州,但其所反映的關中漢民族文化對胡地文化的強烈影響,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推測出漢樂在伊州的影響。這樣漢晉和南北朝時期漢樂的代表:清樂歌舞曲、相和歌舞曲,以及笙、簧、琴、瑟、竽、籥、鐘等傳統樂器,應該都對伊州樂歌的形成或多或少產生過影響。特別是唐代大曲對伊州樂歌的發展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唐代大曲由歌、樂、舞組成,包括多樂章的固定結構和兼有器樂演奏的大型歌舞曲。具體來說,唐大曲分為三大段,即“散序”、“中序”和“破”。每一大段包括若干“遍”,遍也是段的意思。一般以器樂曲緩奏為“散序”,以節拍穩定、伴有歌唱的部分為“中序”或“排遍”,中序之后有“破”或“急”的舞曲,此外有送曲。大曲配有舞,舞蹈由鼓點指揮。遍名中可能有些是鼓點的名稱,表示敲擊的方法及節奏特點。宋人王灼《碧雞漫志》載:“天寶樂曲,皆以邊地為名,若涼州、伊州、甘州之類。曲遍聲繁,名入破。”伊州樂歌的西域文化元素。伊州緊臨西域諸國,在西域概念界定中屬于西域東部地區,因此其在音樂方面必定受到西域音樂文化的影響和熏陶。西域音樂主要有《龜茲樂》《疏勒樂》《康國樂》《安國樂》《高昌樂》《于闐樂》等,據《隋書·音樂志》載,《龜茲樂》“歌曲有《善善摩尼》,解曲有《婆伽兒》,舞曲有《小天》,又有《疏勒鹽》”此外,伊州樂歌還具有多民族、多宗教傳統音樂文化元素。通過前文所述,可知伊州地區曾有匈奴、月氏、烏孫、鮮卑、柔然、高車、突厥、葛邏祿、粟特等民族游牧、生活,又由于伊州地處絲綢之路孔道,天竺、波斯、大食等外國使團、商人多有往返,各民族的樂舞藝人或流寓伊州,其音樂舞蹈也便在伊州地區表演、流傳,如自波斯傳入的《穆護》曲,天竺傳入的歌曲《沙石疆》,舞曲《天曲》《蘇合香》,突厥的舞曲《達摩支》,粟特的《柘枝》樂舞等,以及樂器貝、鈸、羯鼓、腰鼓、都曇鼓、毛員鼓、五弦直項琵琶、鳳首箜篌、答臘鼓等。而伊州地區流傳的薩滿教、佛教、祆教、道教等,其在宗教儀式過程中所運用的樂舞也一定程度上在當地流傳開來,如巫舞曲、迎神樂歌、送神樂歌、佛曲、道調、薩滿祭歌、賽祆儀式樂等。這樣,伊州樂歌自然帶有了多民族、多宗教的色彩。四、樂歌的基本特征伊州樂歌經歷了從宮廷走向民間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其逐步超越其他西域樂舞,成為最受人歡迎的大曲,進而對中原的音樂、舞蹈、文學、戲劇等方面均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故宋人洪邁評價道:“今樂府所傳大曲,皆出于唐……凡此諸曲,唯伊、涼最著,唐詩詞稱之極多。”唐大曲的歌詞,多采用文人詩歌,經樂工加工,入樂疊唱,所以大批詩人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到大曲的歌詞創作中。《碧雞漫志》載:“李唐伶伎,取當時名士詩句入歌曲,蓋常俗也。”歌辭形式促進詞曲發展。早期的大曲歌詞都是七言詩,到宋代才有長短句體的大曲詞。從《伊州樂》中發展出來的有《伊州令》《伊州遍》《伊州曲》《伊州三臺》等詞牌,及由此延伸而出的《六州歌頭》《六州》《陽關三疊》《陽關引》《陽關曲》《小陽關》《古楊關》等詞牌。最著名的就是《六州歌頭》,多位詞作名家如辛棄疾、張孝祥、劉克莊等人曾用該詞牌譜詞,其中以宋人張孝祥的《六州歌頭·長淮望斷》影響最大。據《碧雞漫志》記載,《伊州樂》見于世者尚有:商曲大石調、高大石調、雙調、小石調、歇指調、林錘商、越調等七種。據《文獻通考》載,其中越調《伊州》、歇指調《伊州》尚被用于北宋宮廷演奏。文人學士對《伊州樂》的描寫,如劉克莊詞《清平樂·增陳參議師文侍兒》有“貪與蕭郎眉語,不知舞錯伊州”之句;吳文英詞《點絳唇》中也有“一曲伊州,秋色芭蕉里”之說。在民間也傳唱著從《伊州樂》中發展出的《陽關》,宋人沈括《夢溪筆談·卷五》記載:“今聲詞相從,唯里巷間歌謠,及《陽關》《搗練》之類,稍類舊俗。”樂歌基調影響詩詞情感。唐代《伊州樂》的基本音韻特色應當是慷慨悲壯、高亢激越,這也是它與以歡快活潑為主要基調的其他西域樂舞的不同之處。當然,作為一套包括許多樂章的大型套曲也有輕松歡快、清新雋永的一面,但不是主流特色。一般演奏完整的大曲稱之為“大遍”,選奏其中片段稱之為“摘遍”。后來一些文人、演奏者常常把大曲中的歌唱部分單獨取出或單唱一曲,或聯章表演。晚唐詩人陳陶在蜀王宴上聽到流落到西川的宮嬪金五云唱歌,寫了《西川座上聽金五云唱歌》詩,是從《伊州》大曲中摘出的第三遍。到了宋代,據《碧雞漫志》記載:“《伊州》見于世者,凡七:商曲大石調、高大石調、雙調、小石調、歌指調、林鐘商、越調。第不知天寶所制七商中何調耳?”《伊州樂》的演唱具有開拓性,兼具東西地域文化之優勢《伊州樂》自唐代生成以來,廣為流布,先入宮廷又走向民間,受到朝野普遍青睞。《伊州樂》從樂工配文人歌詩演唱,逐漸發展為詞牌,文人填詞作歌傳唱,以后又引入戲曲,作為演唱戲曲的曲調,伊州樂歌始終是人們熟悉與喜愛的音樂。為什么《伊州樂》具有如此強大的藝術生命力?這與《伊州樂》在多民族文化土壤中發育成長,蘊含著多民族音樂文化結晶,風格兼采東西地域文化之優長有關。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藝術的魅力在于豐富的內涵,《伊州樂》正具有這些特點,他的蘊含豐富而不單調,他能使人耳目一新卻不陌生。不論東西南北地域的人,能從中感受到新鮮,卻又不覺疏遠。可以說他的藝術魅力正在于調和了諸多人的口味。總之,伊州樂歌是在匈奴樂、北狄樂的基礎上發展,又受到龜茲樂,中亞、西亞樂,及多種宗教樂、中原漢樂等多種音樂文化的影響,是多民族音樂文化交流融合的產物。在曲調風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中國漢字的演講稿(15篇)
- 新少先隊員入隊發言稿(13篇)
- 教務處期末考試工作總結(4篇)
- 《羅密歐與朱麗葉》讀書心得體會(17篇)
- 汽車租賃合同書集錦(18篇)
- 養護合同范本(11篇)
- 信息技術八年級全冊3 層教案設計
- 2025年寒假計劃(20篇)
- 《第7課 跳動的音符-單簧管波爾卡》教案-2023-2024學年二年級下冊人音版(2012)音樂
- 頂崗實習個人工作總結范文(15篇)
- 2024年415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知識競賽試題及答案 (二)
- 14-10 投資項目敏感性分析的方法
- 《湖南省醫療保險“雙通道”管理藥品使用申請表》
- 脫掛式客運索道報價說明(單線循環脫掛抱索器車廂式索道)
- 安徽省合肥市2023-2024學年三年級下學期期中綜合調研數學押題卷(蘇教版)
- 老年人抑郁癥的診斷和治療
- 20KV及以下配電網工程建設預算編制與計算規定
- APQP可行性分析報告
- 冀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教學課件 第四單元 分數乘法第2課時 簡便運算
- 碧螺春的主要制作工藝
- 學弈 全國公開課一等獎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