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情境式默寫_第1頁
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情境式默寫_第2頁
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情境式默寫_第3頁
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情境式默寫_第4頁
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情境式默寫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情境式默寫高一必修(下)10篇情境默寫教師版133句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情境默寫(1-13)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打消了學生們的顧慮,為他們創造一個輕松、親切、活躍的環境的句子是“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子路自信認為在“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的情況下,他可以用三年時間完成軍事強國的目標。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子路稱自己用三年時間治理一個內憂外患的國家,就能取得“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的成效,被孔子批評毫不謙讓。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冉求對自己治國能力中的不足的態度是“如其禮樂,以俟君子”,這里也側面看出他的謙遜。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從呼應冉有的“非曰能之,愿學焉”兩句話可以看出公西華更為謙虛。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面對孔子的詢問,公西華(點)認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學習,在宗廟祭祀、諸侯會盟這方面,他的志向是“端章甫,愿為小相焉?!?.《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中“鼓瑟希,鏗爾”生動地描繪出了曾皙從容、灑脫的情態,同時“舍瑟而作”又表現了他回答老師問題時的恭敬態度。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曾皙回答說和其他三個人的志向不同的一句是“異乎三子者之撰”,孔子鼓勵每個學生說出各自的志向是“亦各言其志也已矣”。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面對孔子問志,曾皙用“浴乎沂,風乎舞雩”兩句描繪了暮春時節人們在沂水邊快樂游玩的情景,表達了對和諧美好生活的向往。1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最贊同曾暫的回答,從“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這句話可以看出來。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在曾晳的追問下,孔子說出了哂笑子路的原因是:“為國以禮,其言不讓?!?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評冉有志向的句子是: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1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認為公西華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擔任更重要的工作的能力的句子是“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2《阿房宮賦》情境默寫(14-37)14、《阿房宮賦》中,起勢雄健,表現秦王一統天下、勢如破竹的句子是:六王畢,四海一。15、《阿房宮賦》中,作者運用夸張手法描寫阿房宮占地之廣,建筑之高的句子是: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16、《阿房宮賦》中,作者描寫阿房宮總體建筑形勢的句子是: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17、《阿房宮賦》中,作者描寫兩條大河流經阿房宮,以此表現阿房宮占地廣闊的句子是:二川溶溶,流入宮墻。18、《阿房宮賦》中,描寫阿房宮走廊曲折、屋檐高聳的特點的句子是:廊腰縵回,檐牙高啄。19、《阿房宮賦》中,描寫宮殿、樓閣依地形而建,結構參差錯落、精巧工致的句子是:各抱地勢,鉤心斗角。20、《阿房宮賦》中,作者用比喻、夸張手法描寫阿房宮建筑之多的句子是: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21、《阿房宮賦》中,作者用比喻手法、反問語氣、驚詫口吻描寫阿房宮中樓閣之間通道的句子是:復道行空,不霽何虹。22、《阿房宮賦》中,作者描寫六國宮妃、女兒、孫女等被擄至秦的句子是: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23、《阿房宮賦》中,作者用比喻、夸張手法描寫宮人們打開梳妝鏡的情景的句子是:明星熒熒,開妝鏡也。24、《阿房宮賦》中,作者用比喻、夸張手法描寫宮人們梳理發髻的情景的句子是:綠云擾擾,梳曉鬟也。25、《阿房宮賦》中,作者用夸張手法描寫宮人們潑灑脂水的情景的句子是:渭流漲膩,棄脂水也。26、《阿房宮賦》中,作者用比喻、夸張手法描寫描寫宮車經過的巨大聲響的句子是:雷霆乍驚,宮車過也。27、《阿房宮賦》中,作者用通過聽覺描寫,表現宮人們不得秦王臨幸的落寞心境的句子是: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28、《阿房宮賦》中,描寫秦人肆意踐踏六國的寶鼎、美玉、黃金、珍珠等珍稀物品的句子是: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29、俗話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阿房宮賦》中,表達同樣意思的句子是: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30、《阿房宮賦》中,作者用質問語氣譴責秦統治者極盡奢靡而不知憐惜的句子是: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31、《阿房宮賦》中,作者比喻、夸張手法描寫阿房宮屋椽之多的句子是: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32、《阿房宮賦》中,作者比喻、夸張手法描寫阿房宮釘頭之多的句子是: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33、《阿房宮賦》中,作者比喻、夸張手法描寫阿房宮欄桿之多的句子是: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34.文中描寫阿房宮結局的語句是:楚人一炬,可憐焦土!35.杜牧在本文中最后總結,六國和秦國的滅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別人的語句是: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36.《阿房宮賦》中,杜牧通過“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兩句,提出了秦國如果愛惜六國的人才,就能世代為君,安享天下這一觀點。37、《阿房宮賦》中,作者在總結六國和秦國滅亡的歷史教訓后,提醒唐朝統治者不要重蹈亡秦覆轍的句子是: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3《六國論》(38-50)38.蘇洵用“暴霜露,斬荊棘”描寫六國的祖輩創業的艱難,但他們的子孫對得來的土地卻不太珍惜。39.蘇洵認為,齊國沒有賄賂秦國,結果“終繼五國遷滅”,原因是“與嬴而不助五國也”。40.蘇洵用精妙的比喻“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形象地批判了六國的賂秦行為。41.蘇洵認為用割讓土地的方法求得安寢的方法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這是因為:“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42.蘇洵認為燕趙的滅亡令人同情,因為他們“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盡管如此也是打了敗仗才滅亡的,是非常不得已的。43.蘇洵告誡統治者不要被強敵的積威嚇到的句子是: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44.蘇洵認為,如果六國國君丟掉幻想,不去取悅秦國,而是“并力西向”,那么一定會會出現“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的結果。45.杜牧《阿房宮賦》主要借秦王滅亡的教訓批評唐敬宗廣建宮室,不顧百姓死活,而蘇洵的《六國論》則是批評北宋王朝“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天天給遼國割地,實在是不應該。46.蘇洵講述趙國敗亡的原因時說“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指出殺害良將是導致國家滅亡的原因之一。47.蘇洵對北宋王朝的批評是很尖銳的,他說:“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還比不上六國國君的智慧。48.蘇洵認為,六國和秦國都是平起平坐的諸侯,實力比不上秦國,但“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借此勸說北宋統治者,“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49.《六國論》中“認為不賂者以賂者喪”是因為:蓋失強援,不能獨完。50.蘇洵借助“以賂奉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敏銳地指出了對抗秦國的辦法,此舉會讓對方寢食難安。4《諫太宗十思疏》默寫(51-64)51.在《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達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鳴琴垂拱不言而化52.《諫太宗十思疏》中,從反面設喻,闡述“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觀點的兩句是: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53..《諫太宗十思疏》中,概括歷代帝王能創業不能守業的普遍規律的兩是:,。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54.選拔有才能的人,做到人盡其才,是選人用人的正確導向;廣開言路,從善如流是發揚民主的重要體現。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曾說過“,”,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55.魏征《諫太宗十思疏》開篇,用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地引出“,”兩句,強調了德義對于治國安邦的重要性。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56.魏徽《諫太宗十思疏》中,寫誠信待人與輕視他人會產生迥異結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57.魏征在《諫太宗十思書》中規勸唐太宗不要因為個人的喜好而濫賞亂罰的句子是“,_”。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58.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認為如果君主能選賢任能并善于納諫,不但智者獻謀勇者盡力,而且“,_”各盡其職。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59.《諫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王有重大權力和地位的兩句是:,。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60.《諫太宗十思疏》這篇奏章意在勸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61.魏微的《諫太宗十思疏》開篇用“木”“泉”作比喻,得出“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結論,并以此為中心展開論述。62.《諫太宗十思疏》中,國君不僅掌握帝王的重權,占據天地的重大地位,并且還要: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63.《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指出帝王在創業守業時德行方面有不同表現的句子是: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64.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中用比喻的手法告誡唐太宗要重視人民力量的句子是:“載舟覆舟,所宜深慎”5《答司馬諫議書》(65-82)65.在《答司馬諫議書》中,開宗明義,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亮出了分歧的焦點所在,直接點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的兩句是: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66.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強調自己雖想解釋,但對方終究不會考慮自己建議的句子是: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67.在《答司馬諫議書》中,作者表明只想簡單些回信,不再辯解的句子是: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68.《答司馬諫議書》中,針對司馬光認為新法“生事”的指責,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論根據是“舉先王之政”,根本目的是“以興利除弊”,這樣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國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擾民”。69.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兩句從“征利”的角度進行了辯駁。70.司馬光指責王安石“拒諫”,王安石卻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理直氣壯地回答以“辟邪說,難壬人”兩句,說這樣不叫“拒諫”。71.《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反駁對方所謂“侵官”之說時,陳述新法經過了朝廷議定,且交付主管部門執行這一事實的句子是:“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72.王安石在《答司馬諫議書》中說,和司馬光議事每不合,主要是政見和方法不同的原因,因此簡略地寫回信,不再辯解,但是又因為“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覆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希望司馬光原諒他。73.《答司馬諫議書》開頭先提出一個雙方均認可的道理“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74.在《答司馬諫議書》中,“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這一句概括了司馬光來信中指責王安石變法的話。75在《答司馬諫議書》中寫到,盤庚遷都之時,雖然“胥怨者民也”,且“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但他并不是因為有人抱怨、反對就改變自己的計劃。76.作者重置因果關系,對“怨誹”的來歷作了一針見血的分析:“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77.在《答司馬諫議書》中,從“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可看出王安石對變法招來的怨誹早有預料。78.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認為自己與司馬光政見不一的原因是“所操之術多異故也”,而“不任區區向往之至”則表達了王安石對司馬光的敬慕之情。79.在《答司馬諫議書》中,“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可以說是王安石的行事準則,也是歷史上一切改革家剛決精神的一種概括。80.在《答司馬諫議書》中,作者表達雖無緣見面,但對司馬光充滿了仰慕之情的兩句是: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向往之至。81.在《答司馬諫議書》中,作者認為如果對方指責自己在位時間長,卻不能幫助君王福澤百姓,這種失誤他是承認的句子是: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82.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認為自己所不能領教的碌碌無為、墨守陳規思想是,“如日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委婉的口吻中蘊含著銳利的鋒芒。6-9古詩詞登岳陽樓,桂枝香·金陵懷古,念奴嬌·過洞庭,游園)登岳陽樓(83-116)83.《登岳陽樓》中“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兩句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84.《登岳陽樓》中“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兩句自敘如此落寞,詩的意境由寬闊突然轉入狹窄,對比鮮明,于詩境極悶極狹的突變與對照中寓85.《登岳陽樓》中“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兩句運用象征手法,既包含著詩人對自己終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又體現了詩人將自己的命運、國家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86.《登岳陽樓》中采用借代手法,詩人把個人命運和國家前途聯系在一起,抒寫了詩人的家國之痛,意境深遠,余韻無窮,體現了詩人一貫的憂國憂民的大襟懷的句子是“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87.《登岳陽樓》中“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兩句,寫洞庭湖浩瀚無際的磅礴氣勢,意境闊大,景色宏偉奇麗。88.“不闊則狹處不苦,能狹則闊境愈空”,《登岳陽樓》中“乾坤日夜浮”與“老病有孤舟”對比,闊大者更為浩渺,狹小者更顯落寞?!豆鹬ο恪そ鹆陸压拧?9.《桂枝香·金陵懷古》中“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點明了地點和季節,瑟瑟秋風,萬物凋零,呈現出一種“悲秋”的氛圍。90.《桂枝香》一詞中,表現詞人登高望遠,所看到的深秋時節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句子是: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91.《桂枝香·金陵懷古》“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眱删?,其中兩個短語對仗工整,構圖上還以曲線綿延與散點鋪展相印成趣。92.《桂枝香·金陵懷古》中,“彩舟云淡,星河鷺起”兩句寫在廣漠的空間上,隨著征帆漸漸遠去,水天已融為一體,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93.《桂枝香》一詞中,“歸帆去棹殘陽里”、“酒旗斜矗”兩句是暗寫在秋日黃昏里來來往往的行旅,人事匆匆,由純自然的活動景物寫到人的活動,畫面頓時生動起來。94.《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中,由寫景轉入懷古,并引發對六朝興亡的感慨之情的詩句是:念往昔,繁華競逐。95.《桂枝香·金陵懷古》中,詞人一聲嘆息,化用杜牧的《臺城曲》詩句,再現陳后主亡國悲劇,而其后的統治階級不以此為鑒,江南各朝覆亡相繼的名句是:“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96.唐朝詩人杜牧曾在《臺城曲》中諷刺說:“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蓖醢彩豆鹬ο恪そ鹆陸压拧分械摹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用這個典故表達亡國之恨的。《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97.《桂枝香·金陵懷古》中,直接抒情,憑吊古跡,追述往事,抒寫對前人吊古、懷古不滿之情的詩句是:“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98.《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兩句化用竇鞏《南游感興》“傷心欲問前朝事,惟見江流去不回。日暮東風眷草綠,鷓鴣飛上越王臺”之意。99.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懷古》中抒發人們耽于享樂,不能借鑒前朝教訓的感慨時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是化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詩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赌钆珛伞み^洞庭》100.“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比潼c地域與節候的特點,說明了這是一個接近仲秋節的、風平浪靜的洞庭湖之夜。101.寫如玉鏡美玉一般的湖面廣闊而邈遠,上面只有我一葉細小的扁舟的句子是:“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102.《念奴嬌·過洞庭》中形容湖水的明凈光潔,說明湖面的廣闊的句子是:玉鑒瓊田三萬頃。103.《念奴嬌·過洞庭》中,寫天人合的美妙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詞句是:“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104.《念奴嬌·過洞庭》中詞人由洞庭湖的澄澈,想起自己在嶺海一年因被讒而免職的經歷,感慨系之的句子是:”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105“素月分輝,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三句的景與“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的情交相呼應,交相融合。106.“素月分輝,明河共影”這兩句是寫月華星輝,波光水色的景象,表現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107.只有八個字,卻具體而生動地顯示了詩人的才華,點出了天空的特征,寫出了秋水長天一色的美景的句子是:“素月分輝,明河共影”。108.《念奴嬌·過洞庭》中,描寫詞人“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的詞句是: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浪空闊。109.《念奴嬌·過洞庭》“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三句以豐富的想象、夸張的比喻表達了詞人超然物外的襟抱。110.全詞的高潮所在,也是詩人感情的高潮所在的句子“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111.蘇軾《前赤壁賦》有“扣舷而歌之”之語,張孝祥則是用“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眱删鋵懬脫舸?、仰天長嘯,抒發出自己的滿腔豪情。112.《念奴嬌·過洞庭》中,詞人敲擊船沿、仰天長嘯,抒發出自己的滿腔豪情,似乎忘卻時間的句子是: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牡丹亭·游園·皂羅袍113.《游園[皂羅袍]》開頭兩句“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寫園中景色,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情波瀾,蘊含著無限的感嘆和惋惜。114.《游園[皂羅袍]》中“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兩句,化用謝靈運的“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并”句意,寫出杜麗娘聯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從胸中涌出無限哀怨。115.《游園[皂羅袍]》中以合唱的形式,展現了一幅絢麗而略帶迷惘色彩的畫面是: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116.《游園[皂羅袍]》中“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一句,是春心的萌動,更是追求美好生活和自由人性的覺醒。這樣的呼聲在當時具有反封建的進步意義。10.《諫逐客書》(117-133)(何處炊煙整理)117.《諫逐客書》中,秦惠王采納張儀的計策向四面擴張,最終做到了“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使功業得以延續。118.在《諫逐客書》中,李斯先后列舉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說明: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119.《諫逐客書》中,列舉了秦國四君的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