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野仙蹤》中黃粱夢原型的運用_第1頁
《綠野仙蹤》中黃粱夢原型的運用_第2頁
《綠野仙蹤》中黃粱夢原型的運用_第3頁
《綠野仙蹤》中黃粱夢原型的運用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綠野仙蹤》中黃粱夢原型的運用

“甘棠夢”是李白川小說《綠野仙女傳奇》中一個非常精彩的敘事單元。這是一個關于文如玉在夢想中經歷了30多年的故事。當你醒來時,你會后悔自己的決定。不用說,這些故事是基于黃亮的《夢》。《綠野仙蹤》中的“甘棠夢”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悟道故事,從原型批評的角度對“甘棠夢”故事進行剖析,可以發掘出在集體心理及文化傳統方面的原型意蘊。1“甘棠夢”與黃亮夢的再現與轉化1.1“黃粱夢”原型的化用“甘棠夢”中溫如玉夢游悟道的故事是直接以“黃粱夢”為原型進行創作的,“黃粱夢”故事是我國文學作品中非常常見的一種故事類型,它主要是指“一個人在幻境或夢境中,經歷了許多年(也有少數是幾月或幾日)的悲歡苦樂和世事變遷?!薄毒G野仙蹤》中的“甘棠夢”故事也是對“黃粱夢”原型的化用,它講述了溫如玉進入夢境后來到了“華胥國”,面見國王后被招贅為駙馬,迎娶公主并封官授爵。多年之后又加封為左丞相兼理兵馬大元帥,總督內外軍國事,子孫也大受封賞,此時他的夢幻人生達到“樂”的極點。之后溫如玉的人生際遇便出現了轉折,他領命出征邯鄲,結果沒有了冷于冰的暗中相助而節節潰敗,被擒之后落得砍頭下場便宣告夢境結束,此時也便是溫如玉夢幻人生的極“悲”之時。概括來說,溫如玉的“甘棠夢”是世俗欲望的極致書寫,愛欲、財欲、權欲在獲得了最大滿足之后卻又在一時之間成為泡影,人生浮沉的幻滅感成為溫如玉悟道直接契機,經歷了這場夢境之后,溫如玉終于覺醒,決心跟隨冷于冰修行。1.2真實的現實性弗萊認為文學作品對神話原型的“復活”不是簡單的再現歷史,而是在新的契機下對原型的喚醒和激活,因此它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同的時代具有了新的特質。在《綠野仙蹤》中主要呈現為三個方面的變形特征,首先是世俗化,《綠野仙蹤》中的“甘棠夢”所具有的新特質之一在于它顯示出強烈的世俗化描寫,甚至淡化了“夢幻”的本質特征而代以世俗生活的內容,并且毫無保留地展示出對社會現實的揭露。溫如玉的夢并不是虛無縹緲的幻境,他看似是進入了一個異域空間,但實際上它在這個空間的經歷是真實的現世社會。毫無真才實學卻能夠封侯拜將,在朝中官場中遭遇各種明爭暗斗、爭權奪利,還有國家之間的利益紛爭等幾乎所有夢中經歷的人事物都給與讀者強烈的現實沖擊,無情揭露黑暗世道是“甘棠夢”故事呈現出的變形特征之一。其次,《綠野仙蹤》中“甘棠夢”故事對“黃粱夢”原型的置換變形還體現在它將“四大夢”構成了一個集合。從第七十回中寫到冷于冰為溫如玉解夢就可看出,溫如玉的夢境中所涉及到的國家皆以華胥國、槐蔭國、邯鄲國等命名,作者借用歷來的“黃粱夢”故事之名并將它們融入到溫如玉的夢境中。可見,作者是有意識地點明了“黃粱夢”的故事原型及其產生的亞型,并將他們融合在這則故事里,形成一種夢夢相疊的場面,因此“甘棠夢”已經不是單個的“黃粱夢”故事,它形成了一個夢的集合,也成為其對故事原型的新變所在。其三,“甘棠夢”的變形還體現在其所具有的情節功能,這里所提到的情節性并不是指故事情節本身,而是將它視為一個敘事單元在這部長達百回的小說中所具有的情節性功能。歷代的“黃粱夢”大多是作為獨立的故事而存在,但在《綠野仙蹤》中,作者將這一原型融入到溫如玉的悟道歷程中,對整部小說而言也就具有了一定的情節性。與單篇的故事相比,《綠野仙蹤》中的“甘棠夢”故事最終是為溫如玉的悟道服務的,從他的個人悟道歷程來看,入夢前的種種經歷都無法使他從欲望的泥沼中脫離出來,直到冷于冰設法讓他進入夢境,溫如玉才得以醒悟,因此“甘棠夢”是溫如玉這條敘事線的重要轉折,因此便具有了作為情節單元的功能。2加拿大文學哲學對原型概念的借鑒原型又稱為“原始模型”,柏拉圖曾用這個概念指稱事物的理念本源,后來榮格從心理學的角度將原型概念與文藝創作聯系起來,加拿大文藝理論家弗萊又正式將原型概念引入到文學批評領域中,他在其著作《批評的解剖》“倫理批評:象征的理論”一文中對原型概念做了說明:“我所說的原型,是將一首詩與另一首詩聯系起來的象征,可用以我們的文學經驗統一并整合起來?!?.1夢的文化意蘊《綠野仙蹤》中“甘棠夢”的內在結構就是悟道成仙的敘事母題,這一故事類型在歷代文學作品中不斷重現,吳光正先生在《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一書中做出解讀:“道教試圖通過遂欲、縱欲的方式讓癡迷塵世者樂極生悲,悟道成仙。”夢是一種常見的生理現象,滲透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具有了文化屬性,尤其在文學家的筆下,夢成為了一個獨特的審美意象。從“莊周夢蝶”、“巫山云雨夢”到“臨川四夢”、“紅樓夢”等等,關于“夢”的書寫被歷代文人所青睞,形成了具有典型意義的夢幻文學,《綠野仙蹤》中的“甘棠夢”故事也是整個夢幻文學原型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夢“是完全有效的精神現象———是欲望的滿足。他們可以被插入到一系列可以理解的清醒的心理活動之中;他們是心靈的高級錯綜復雜活動的產物。”2.3在體驗與體驗的層面的體驗《綠野仙蹤》中溫如玉通過“甘棠夢”的悟道方式實現關于生命價值的認識,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溫如玉在夢中經歷三十余年的人生浮沉實質上是關于生命的體驗,是在超自我的狀態中感知人生。在進入夢境之前,溫如玉的世俗人生已經經歷了由極樂到極哀的轉折,這是屬于他本我的層面,當進入夢境之后,溫如玉再次經歷從榮華富貴到性命難保的巨大落差,這便是超我的層面。夢境體驗開拓了溫如玉的人生觀,實現了超個人心理學所關注的“如何在自我的界限之外及時空的限制之外認識和實現自己的超個人體驗,以及這些體驗所具有的起治療作用的轉變潛能?!睆脑偷慕嵌瓤疾?,體驗與夢幻的結合是兩個層面上原型的嫁接,一方面就體驗而言,這是思維方式層面的原型,體驗是夢幻的內在性質;另一方面就夢幻而言,這是審美意象層面的原型,夢幻是體驗的表現形式,二者的契合構成了“甘棠夢”故事呈現給讀者的基本形態。換言之,生命體驗是集體性的心理模式,夢幻則是典型情境下的文學意象,除了這些歷史積淀的成分之外,再加上某些作者自身的、社會的或是時代因素,構成一個個既有普遍性又有獨立價值的新情境。3《甘棠夢》是《甘棠夢》的原型3.1人欲—人欲———“甘棠夢”的生理原型之維榮格在《本能與無意識》一文中提出了一個重要結論,即“本能是典型的行為模式,當我們遇到普遍一致的、有規律性地重復發生的行為和反應時,我們其實就是在面對本能問題,不管其是否與意識動機有關聯。”卡西爾在《人論》中指出:“人并非直接地,而是靠著非常復雜和艱難的思維過程,才獲得了抽象空間的概念———正是這種概念,不僅為人開辟了一個通向新的知識領域的道路,而且開辟了人的文化生活的一個全新的方向。”當人類在面臨反復發生并具有普遍性的類似心理情境時,在集體無意識的指向下會產生某種相同或類似的情感體驗,無論是《列子》中黃帝和周穆王在游歷仙境之后所獲得的對自身認識的提高,還是加入世俗成分之后定型的“黃粱夢”故事,主人公在夢境或是幻境中的所有經歷都必然帶來“悟道”的心理體驗。溫如玉在夢醒后實現對人生如夢的認識是對于人欲的“識別”和悟道的“確證”,前者是生理本能的內容,后者則是完全的心理反應,表現為對于夢幻人生的徹底醒悟。在黃帝和周穆王的悟道故事之后,這一心理活動過程已經形成了一種規律性的集體經驗并在文學作品中留存下來,因此,“黃粱夢”故事所反應出人類心靈的普遍一致性同時也賦予了它約定俗成的象征意義。《綠野仙蹤》的“甘棠夢”故事是“黃粱夢”作為心理原型象征性的再現,它與其余由“黃粱夢”故事產生的亞型在悟道的心理體驗的過程與結果是一致的,隨之也就具有了象征的可交際性,這一點是基于其作為心理原型維度之上進行考察的。3.3“黃粱夢”的主題:以“文學原型”的運用來缺陷“甘棠夢”所描寫的夢幻人生實際上表達的是古代知識分子對于生命價值的思考,它所顯示出有關“人生如夢”的認識帶有一定的原型意義。從《列子》中黃帝和周穆王的夢境游歷開始,這個故事原型就已經觸及到了“人生如夢”的哲學思考,后來的文學作品中對“黃粱夢”故事的不斷重現也都是圍繞著這個主題而展開。盡管有一些故事亞型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置換變形,但它們對于“人生如夢”這個主旨的闡述則是亙古不變的。“如果說夢的體驗是夢者個體心理的一面鏡子,那么社會性的夢文化則是民族心理的一面鏡子。從我們民族那些具有廣泛性的夢象、夢境以及理解中,可以發現我們民族深層的心理狀態、愿望和追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