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馬鈴薯的現實意義_第1頁
發展馬鈴薯的現實意義_第2頁
發展馬鈴薯的現實意義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發展馬鈴薯產業的現實意義1發展馬鈴薯產業是農業結構調整的需要黑龍江省種植馬鈴薯已有近90年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后,馬鈴薯生產有了長足的發展。馬鈴薯一直作為糧食作物,連同谷物、豆類構成了糧豆薯生產格局,這種統計方法延續至今未變。黑龍江省歷來以小麥、玉米、水稻、大豆作為當家作物,但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農業結構調整的深入,根據市場需求,各主要糧食作物的種植比例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以后,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糧食市場對我國農業的影響日益明顯。進口的小麥、大豆數量逐年增加,使得黑龍江省糧食價格優勢逐漸喪失,種植業結構的調整勢在必行。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普遍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計劃經濟的模式已被打破,農民有了生產的自主權。種什么作物,種多少面積,要看國際國內市場的需求與變化。進入新世紀以來,黑龍江省大豆、玉米、水稻播種面積不斷擴大,小麥面積急劇減少。與1985年相比,2006年水稻播種面積由39萬hm2增加到208.9萬hm2,增長了4.36倍;玉米播種面積由157.7萬hm2增加到296.1萬hm2,增長了87.76%;大豆播種面積由216.7萬hm2增加到393.7萬hm2,增長了81.67%;小麥播種面積則由203.8萬hm2下降到24.8萬hm2,下降了7.21倍;而馬鈴薯播種面積則由22.2萬hm2增加到33.3萬hm2,增長了49.54%。需要指出的是,馬鈴薯播種面積從2001年開始,連續7年超過小麥播種面積,2006年馬鈴薯播種面積比小麥高出了34.27%。馬鈴薯在黑龍江省已經成為名符其實的第四大糧食作物。農業結構的調整,帶來了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再創新高。據黑龍江省統計局2007年2月發表的統計公報,該省2006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017.6萬hm2,上匕2006年增長2.9%;糧食產量3780萬t,增長5.0%,主要糧食作物產量呈現“兩增兩減”:水稻產量1360萬t,增長16.0%,玉米1453.5萬t,增長5.4%;小麥93萬t,下降4.3%,大豆652.5萬t,下降12.8%。雖然近年來馬鈴薯產業發展較快,但從橫向比,1985年該省馬鈴薯播種面積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3.08%,2006年為3.27%,所占比例變化不大。這是因為經過種植業結構調整,小麥播種面積減少而釋放的空間被水稻、玉米、大豆所擠占,馬鈴薯由于深加工能力弱、機械化水平不高以及發展不平衡等原因,還沒有形成產業規模和乘勢而上的局面,基本上處于徘徊不前的狀態。種植業結構調整,要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下,遵循市場規律和農業發展的自身規律,科學調節各主要作物的種植比例,以爭取效益、產量和品質的最優。調整種植業結構,發展馬鈴薯產業,是由黑龍江省糧食生產的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決定的。近幾年來大豆生產效益下滑趨勢明顯,國產大豆受到美國、巴西等國進口優質大豆的嚴重沖擊,農民和大豆加工企業出現虧損。小麥由于品質問題,市場需求日見萎縮,山東、河北等地優質小麥趁虛而入,使黑龍江省小麥生產元氣大傷,種植面積銳減。水稻生產雖然效益好,但一直受到水資源短缺的困擾,1998年以來始終在156.3~185.0萬hm2之間波動。玉米2006年播種面積達到最高水平,為296.1萬hm2,但僅比歷史最高播種年份的1996年增加了29.5萬hm2,可見增長的空間不會太大。因此,抓住農業結構調整的有利時機,增加馬鈴薯播種面積,提高馬鈴薯產量,將會為做大做強馬鈴薯產業創造條件,有利于提高我省糧食生產綜合能力,優化農業產業結構。2發展馬鈴薯產業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需要黑龍江省近10年來農業結構調整的經驗表明,在耕地面積不斷減少、人口逐年增加、世界經濟日益一體化的情況下,農民靠種糧只能溫飽,很難致富。要跳出種植業的范圍謀劃農民致富,要把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有機地結合起來,加快發展精深加工。因此,增加農民收入,必須抓住比較效益高、加工鏈條長、附加值大的產業加以優先發展,而馬鈴薯正是這樣的優質農產品。其一,馬鈴薯是單位面積效益較高的農作物。據中國農業統計年鑒2006年提供的數據,黑龍江省6種主要農作物中,每667m2產生的效益依次為:水稻775元,馬鈴薯773元,玉米482元,小麥386元,大豆339元,油菜籽333元,馬鈴薯與水稻效益基本相當;而在西藏(3200元)、山東(2400元),吉林(1924元)、江西(1302元)、安徽(1164元)、青海(1147元)、廣東(1145元)、四川(1051元),福建(904)、遼寧(888元)、重慶(851元)、云南(844元)等地,馬鈴薯單位面積效益分別列本省市區6種或7種農作物單位面積效益的第1位;新疆(1182元)、甘肅(953元)、湖南(939元)、湖北(844元)馬鈴薯單位面積效益為第二位;只有寧夏、河北、陜西和山東等省區種植馬鈴薯的經濟效益位于第3位之后,主要是品種、自然條件等原因導致單產較低。由于馬鈴薯的經濟效益好,各地都將馬鈴薯生產作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措施。其二,馬鈴薯是一種高產作物,增長潛力大。黑龍江省土地肥沃,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病蟲害發病輕,馬鈴薯退化輕,特別是齊齊哈爾、黑河等西北部旱作農業區最適宜種植馬鈴薯。黑龍江省馬鈴薯產量一般在10~15t/hm2之間,個別地方產量達到30t,因此單產潛力大。但與歐美國家相比差距懸殊,如荷蘭等國,在采用良種、高度機械化的條件下,產量可達50~70t/hm2左右。這樣高的產量只有馬鈴薯可以實現,而其它作物望塵莫及。近年來,黑龍江省馬鈴薯市場售價走高,薯農的收入很好。從馬鈴薯增產的潛力看,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黑龍江省引進了脫毒馬鈴薯技術并投入生產,形成了一整套莖尖脫毒組培及快速繁殖脫毒種薯的技術體系,在本省推廣面積已近70%,在全國推廣面積達到20%以上,使用脫毒種薯每公頃增產2~3倍以上。我國已有每公頃產量達60t左右的記錄。第三,馬鈴薯是一種優質農產品。從品質上看,馬鈴薯單位面積蛋白質產量是小麥的2倍,玉米的1.2倍,水稻的1.3倍,其干物質產量非常高。馬鈴薯的營養成分豐富齊全、糧菜兼優,彌補了蔬菜和糧食作物營養中的不足。如糧食作物多不含維生素C,而馬鈴薯富含維生素C,尤其對于北方和高寒山區,冬季便于貯藏,可成為食物中補充維生素C的重要來源。第四,馬鈴薯是一種適應性強,易于栽植的作物。馬鈴薯生育期較短,耐干旱,對土地條件和施肥沒有太高要求,抗病性強,可與多種作物間作套種,以充分利用太陽光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在田間地頭、屋前房后均可種植。3發展馬鈴薯產業是實現精深加工的需要發展馬鈴薯產業的最大價值是通過精深加工,促進馬鈴薯的效益增值,從而拉動食品工業、醫藥工業和其它相關行業的發展,形成產業鏈條。馬鈴薯除食用外,以馬鈴薯淀粉為原料開發的深加工產品及其經濟效益比銷售淀粉要高出幾倍到幾十倍;由塊莖加工成粗制的淀粉要比直接出售塊莖增值30%,加工成粉條增值70%以上;粗粉經過二次加工,制成精制淀粉能進一步增值,每噸銷價6000多元,比粗淀粉增值1倍以上。利用馬鈴薯精制淀粉進行精深加工,其增值比例會更高。10t馬鈴薯可以生產1t乳酸,產值增加4倍。12t馬鈴薯生產1t檸檬酸,產值增加5倍,用同樣數量的馬鈴薯生產1t環糊精,產值5萬元,比出售原料產值高出近20倍。另外,馬鈴薯的深加工還包括發展系列食品。在歐美等國,馬鈴薯食品工業非常發達,食品種類很多。有的是直接加工鮮薯塊莖,如炸條、炸片、炸絲等;有的是馬鈴薯全粉、淀粉或馬鈴薯泥摻入種種輔料和調味品等制成的,如膨化的各種食品和油炸脆片等。馬鈴薯全粉可做食品工業的主要原料或輔料,不同于淀粉,它保留了馬鈴薯塊莖的全部營養,用沸水沖拌即可制成新鮮的馬鈴薯泥,是西餐沙拉的基本原料。全粉還適于做糕點餡的原料。做面包適當加入全粉,可使面包保持新鮮度而不發干和掉渣。進口全粉價格較費。以馬鈴薯淀粉為原料可加工成多種化工產品,馬鈴薯的淀粉經水解后,可以生產多種產品。如怡糖、高純麥芽糖、結晶葡萄糖注射液、檸檬酸、酒石酸、維生素。、生物塑料等。馬鈴薯淀粉可提高分子化合物,其中高分子特性可以改性被廣泛應用。經過改性的變性淀粉,主要有氧化淀粉、醋酸淀粉、交聯淀粉與接枝共聚類淀粉、羥基淀粉與羧基淀粉、直鏈淀粉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