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文言文復習重點句子翻譯課件_第1頁
必修四文言文復習重點句子翻譯課件_第2頁
必修四文言文復習重點句子翻譯課件_第3頁
必修四文言文復習重點句子翻譯課件_第4頁
必修四文言文復習重點句子翻譯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廉頗藺相如列傳》重點句子翻譯1、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愿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秦昭王知道這件事以后,就派人給趙王送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邑來換取和氏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以及各位大臣商議:如果把和氏璧給秦國,秦國的城邑恐怕得不到,只能是白白地受騙;如果不給秦國和氏璧,則擔心秦國會出兵攻打趙國。拿不定主意,又找不到可派去回復秦國的人。《廉頗藺相如列傳》重點句子翻譯1、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12、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我曾經犯過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國去。我的門客藺相如阻止我說:‘您憑什么知道燕王會收容您呢?

3、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如今趙國強,燕國弱,您又受趙王寵幸,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結交。現在您要從趙國逃奔到燕國,燕王害怕趙國,這種形勢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反而還會把您捆綁起來送回趙國。

2、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24、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比較這兩個計策,寧可答應給秦國璧,使它承擔理虧的責任。5、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大王如果一定要逼迫我,我的頭現在就與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6、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實不可得。相如估計秦王只不過以欺詐的手段假裝給趙國城邑,實際上趙國是不可能得到這些城邑的

4、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比較這兩個計策,寧可答應給秦國璧37、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相如看出秦王沒有要把城邑給趙國的意思,就走上前說:“璧上有點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給相如。相如于是手持璧退后幾步站定,背靠著柱子,怒發沖冠,對秦王說:“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給趙王,趙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議,大家都說:‘秦國貪婪,倚仗它強大,想用空話得到和氏璧,給我們的城邑恐怕得不到。’打算不將和氏璧給秦國。我認為平民之間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騙,何況是大國之間的交往呢!況且為了一塊璧的緣故惹得強大的秦國不高興,也是不應該的。7、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授48、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于趙。

相如估計秦王雖然答應齋戒,也必定違背信約,不給趙國城邑,就派他的隨從穿著粗麻布衣服,懷揣和氏璧,從小路逃走,把璧送回趙國。9、秦王齋五日后,乃設九賓禮于庭,引趙使者藺相如。

秦王齋戒五天后,就在朝廷上設了“九賓”的禮儀,延請趙國使者藺相如。8、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510、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

我實在是怕被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所以派人帶著璧回去,從小路已經到達趙國了。

11、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希望大王和大臣們仔細考慮商議這件事。

12、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于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相如回國之后,趙王認為他是個賢能的大夫,出使到諸侯國家能不受欺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10、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我613、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侍從中有人想要拉相如離開朝堂加以處置。秦王說:“現在殺了藺相如,終究還是得不到和氏璧,反而斷絕了秦、趙兩國的友好關系。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讓他回趙國去。趙王難道會為了一塊璧的緣故而欺騙秦國嗎?”終于在朝廷上接見相如,完成禮節后,讓他回趙國去了。14、其后,秦伐趙,拔石城。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后來,秦軍攻打趙國,攻下了石城。第二年秦軍再次攻趙,殺了趙國兩萬人。

13、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715、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

于是秦王很不高興,只好為趙王敲了一下瓦缶。相如回頭召趙國史官寫道

16、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于趙。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直到酒宴結束,秦王始終未能占趙國的上風。趙國也部署了大批軍隊來防備秦國,秦軍也不敢有什么舉動。17、于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于是相如的門客就一齊規諫說:“我們離開親人來侍奉您,不過是因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節義啊。15、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于是秦王818、“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

“我是趙國的大將,有攻城野戰的大功,而藺相如只憑言詞立下功勞,他的職位卻在我之上。再說相如本來是卑賤的人,我感到羞恥,不甘心自己的職位在他之下!”揚言說:“我遇見相如,一定要羞辱他。”19、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藺相如堅決挽留他們,說:“你們看廉將軍與秦王相比哪個厲害?”門客回答說:“廉將軍不如秦王厲害。”18、“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920、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相如雖然才能低下,難道偏偏害怕廉將軍嗎?但是我想到,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輕易對趙國用兵,只是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在啊!21、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我這樣做的原因,是以國家之急為先而以私仇為后啊!”20、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1022、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廉頗聽到這話,就脫去上衣,露出上身,背著荊條,由賓客引導到藺相如家的門前請罪,說:“我這個粗陋卑賤的人,想不到將軍寬容我到這樣的地步啊!”22、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11《蘇武傳》重點句子翻譯

1、武帝嘉其義,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因厚賂單于,答其善意。漢武帝很高興,就派蘇武以中郎將的身份,持節旄出使匈奴,送被扣押在漢的匈奴使者回國,并送給單于豐厚的禮物,回報他的好意。2、會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漢時,素與副張勝相知,私候勝曰:“聞漢天子甚怨衛律,常能為漢伏弩射殺之。吾母與弟在漢,幸蒙其賞賜。”張勝許之,以貨物與常。正趕上蘇武等來到匈奴,虞常在漢朝的時候,平時與副使張勝交好,私下里對張勝說:“聽說漢朝皇帝非常痛恨衛律,我可以為漢朝私下里用弩弓射死他,我母親和弟弟都在漢朝,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賞賜。”張勝答應了,送了一些財物給虞常。《蘇武傳》重點句子翻譯1、武帝嘉其義,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123、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蘇武說:“事情到了這個地步,一定會牽連到我。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對不起國家。4、單于壯其節,朝夕遣人候問武,而收系張勝。單于很欽佩蘇武的氣節,早晚都派人問候蘇武,而將張勝逮捕監禁起來。5、武益愈,單于使使曉武。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蘇武身體日漸好轉,單于又派人通知蘇武,會同判定虞常的罪,想趁這個時候讓蘇武投降。3、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蘇武說136、空以身膏草野,誰復知之!白白把身體給野草做肥料,誰又能知道呢?7、今不聽吾計,后雖欲復見我,尚可得乎?要是不聽我的話,以后再想見我就難了。8、若知我不降明,欲令兩國相攻,匈奴之禍,從我始矣。你明明知道我不會投降,想要兩國互相攻打,匈奴的災難,從我蘇武開始了。”6、空以身膏草野,誰復知之!白白把身體給野草做肥料,誰又能知149、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天降大雪,蘇武躺著吃雪,把雪和氈毛一起吞下肚去,過了幾天都沒有死。10、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蘇武到北海后,不給他糧食。他只好掘野鼠,收草籽來吃,拄著漢朝的旌節牧羊,每天起來就拿著,節上的牦牛尾的毛全部脫落。11、終不得歸漢,空自苦亡人之地,信義安所見乎?你這樣長期不能回國,在這荒無人煙的地方白白受苦,有誰知道您對漢朝的信義呢?9、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天降大雪,蘇武1512、使者大喜,如惠語以讓單于。使者大喜,按常惠教的話去責備單于。12、使者大喜,如惠語以讓單于。使者大喜,按常惠教的話去責備16《張衡傳》重點句子翻譯1、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張衡年輕時就擅長寫文章,曾到“三輔”一帶游學2、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他)總是舉止穩重、神態淡泊、寧靜,不喜歡與一般的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間,被推舉為孝廉,卻不應薦,屢次被公府征召,都沒有就任。3、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張衡不趨附當時的那些達官顯貴,他所擔任的官職,就多年得不到提升。《張衡傳》重點句子翻譯1、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張衡年輕時就擅173、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張衡于是摹仿班固的《兩都賦》寫了《二京賦》,用它來(向朝廷)諷喻規勸。(這篇賦,他)精心構思潤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將軍鄧騭認為他是奇才,屢次征召他,他也不去應召。3、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185、永和初,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