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說課課件_第1頁
中藥學說課課件_第2頁
中藥學說課課件_第3頁
中藥學說課課件_第4頁
中藥學說課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解表藥課程《中藥學》藥學院2013年6月解表藥課程《中藥學》藥學院匯報要點1234說課流程1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12345教法學法匯報要點1234說課流程1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1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高學敏

新世紀第二版第八章出版社

主編版本

章節

教材中國中醫藥出版社高學敏新世紀第二版第八章出版社主編版本本章的重點:教學任務分析在中醫藥體系中的地位.教學大綱及考證的標準要求在教材中的地位本章的重點:教學任務分析在中醫藥.教學大綱及在教材中二、學情分析二、學情分析情感特點認識現狀

基礎能力基礎知識相對薄弱學習興趣淡薄,缺乏自信及成功的體驗有好奇心,愿意嘗試新事物及聯系生活初步形成中醫藥的意識學情分析情感特點認識現狀基礎能力基礎知識相對薄弱學習興趣淡薄三、教學目標三、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掌握解表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及藥物8味熟悉藥物12味:如紫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教師主講與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培養細致、嚴謹的工作作風養成安全合理有效的用藥意識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知識與能力教學目標掌握解表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及藥物8味教學內容實踐課內容自學內容課堂講授內容師生互動討論內容內容分類教學內容實踐課內容自學內容課堂講授內容師生互動討論內容分類教學手段與課前準備教具準備PPT課件教案準備實物投影課前收集.教學手段與課前準備教四、教法學法四、教法學法4教學方法講授法任務驅動教學法案例分析教學法研討式教學法教學方法4教學方法講授法任務驅動案例分析研討式教學方法教法、學法教法、學法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教師與學生的主導與主體作用講授任務驅動法研討式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相互評價教法、學法教法、學法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教師與學生的主導與五、教學過程五、教學過程教學過程復習,導入新課環節一新知探究環節二課堂小結,布置自學內容環節三課后,教學反思環節四教學過程復習,導入新課環節一新知探究環節二課堂小結,布置自學復習情景創設引出課題新知導入環節一:復習導入新課復習情景創設引出課題新知導入環節一:復習導入新課環節二:新知探究環節二:新知探究第一章解表藥第一章解表藥目的要求掌握解表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發散風寒藥與發散風熱藥的性能特點、配伍原則和使用注意。掌握藥物8味: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細辛、薄荷、蟬蛻、柴胡的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及功效相似藥物的鑒別要點。熟悉藥物12味:紫蘇(附:紫蘇梗)、羌活、生姜、白芷、香薷、辛夷、牛蒡子、菊花、桑葉、蔓荊子、升麻、葛根的功效、主治。熟悉使用解表藥時的禁忌注意事項。了解藥物4味:淡豆豉、浮萍、藁本、蒼耳子的功效、主治。目的要求掌握解表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發散風寒概述含義:凡以發散表邪、治療表證為主的藥物,稱解表藥,又叫發表藥。性能特點:多味辛,入肺、膀胱經,發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即《內經》所謂:“其在皮者,汗而發之”。

適應證:主要用治外感表證: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或有汗不暢、脈浮等。部分解表藥尚可用于水腫、咳喘、麻疹、風疹、風濕痹痛、瘡瘍初起等兼有表證者。分類:分為發散風寒藥及發散風熱藥兩類(又稱辛溫解表藥與辛涼解表藥)。概述含義:凡以發散表邪、治療表證為主的藥物,稱解表藥,又叫發概述性能特征:大多味辛發散大多入肺、膀胱經通過發散或發汗,解除表證概述性能特征:概述使用注意:1.氣血陰陽不足者慎用。2.注意因時因地而異。3.入湯劑不宜久煎。概述使用注意:概述現代藥理:

解表藥一般具有不同程度的發汗、解熱、鎮痛、抑菌、抗病毒及祛痰、鎮咳、平喘、利尿等作用。部分藥物還有降壓及改善心腦血液循環的作用。概述現代藥理:定義:

味辛性溫,具有發散風寒作用的藥物,稱發散風寒藥。(又稱辛溫解表藥)第一節發散風寒藥定義:第一節發散風寒藥一味藥教學內容藥用部位、藥性、功效、應用、注意.來源、產地、采集、炮制等辨識藥材了解、熟悉的知識點課外自學的知識點掌握的知識點一味藥教學內容藥用部

麻黃

《本經》

[來源]為麻黃科(Ephedraceae)植物中麻黃

EphedraintermediaSchrenketC.A.Mey.、草麻黃EphedrasinicaStapf、木賊麻黃EphedraequisetinaBunge的干燥草質莖。

麻黃《本經》[來源]為麻黃科(Ephedrace中藥學說課ppt課件中藥學說課ppt課件藥性、功效【藥性】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功效】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藥性、功效【藥性】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臨床應用】1.外感風寒表實證。每與桂枝相須為用,以增強發汗散寒解表之力。因麻黃兼有平喘之功,故對風寒表實而有喘逆咳嗽者,尤為適宜,如麻黃湯(《傷寒論》)。

“若不與桂枝同行,即不專主散寒發汗矣。”《本草正義》【臨床應用】1.外感風寒表實證。2.

肺氣壅遏所致喘咳實證。常以杏仁等止咳平喘藥為輔助。

“麻黃乃肺經專藥,故肺病多用之。”

《本草綱目》

2.肺氣壅遏所致喘咳實證。3.風水水腫

。配伍生姜、白術等發汗解表藥、利水退腫藥,則療效更佳,如《金匱要略》越婢加術湯。此外,取麻黃散寒通滯之功,也可用治風寒痹證,陰疽,痰核。3.風水水腫。【用法用量】煎服,2~9g。發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使用注意】本品發汗宣肺力強,凡表虛自汗、陰虛盜汗及肺腎虛喘者均當慎用。【用法用量】煎服,2~9g。發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YoursitehereLOGO麻黃干燥草質莖外感風寒表實證等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陰虛盜汗及肺腎虛喘等者均當慎用煎服,2~9g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

掌握知識點YoursitehereLOGO麻黃干燥草質莖外感風寒CompanyLogo麻黃與麻黃根功效對比麻黃為解表藥,有發汗之功效同出一源,均可治汗麻黃根為收澀藥,有止汗之功效CompanyLogo麻黃與麻黃根功效對比麻黃為解表藥,有

桂枝

《名醫別錄》[來源]為樟科(Lauraceae)植物肉桂CinnamomumcassiaPresl的干燥嫩枝。

桂枝《名醫別錄》[來源]為樟科(Lauraceae)植藥性、功效【藥性】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功效】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藥性、功效【藥性】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桂枝

《名醫別錄》【應用】1.風寒感冒。對于外感風寒,不論表實無汗、表虛有汗及陽虛受寒者,均宜使用。(與麻黃鑒別)2.寒凝血滯諸痛證。①寒凝血滯,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后腹痛。多與當歸、吳茱萸同用;②風寒濕痹,肩臂疼痛,可與附子同用,以祛風散寒、通痹止痛。桂枝《名醫別錄》【應用】桂枝

《名醫別錄》3.胸痹心痛、心悸、痰飲、蓄水證。①心陽不振,不能宣通血脈——心悸動、脈結代者,每與甘草、人參、麥冬等同用,如炙甘草湯。②胸痹心痛——胸陽不振,心脈瘀阻,桂枝能溫通心陽,常與枳實、薤白同用,如枳實薤白桂枝湯桂枝《名醫別錄》3.胸痹心痛、心悸、痰飲、蓄水證。桂枝

《名醫別錄》③中焦虛寒,脘腹冷痛,與白芍、飴糖等同用,如小建中湯;④脾陽不運,水濕內停----痰飲病眩暈、心悸、咳嗽者,常與茯苓、白術同用,如苓桂術甘湯;⑤膀胱氣化不行----水腫、小便不利者,每與茯苓、豬苓、澤瀉等同用,如五苓散。

⑥陰寒內盛,引動下焦沖氣,上凌心胸——奔豚,常重用本品,如桂枝加桂湯。桂枝《名醫別錄》③中焦虛寒,脘腹冷痛,與白芍、飴糖等同用,【用法用量】煎服,3~9g。【使用注意】本品辛溫助熱,易傷陰動血,凡外感熱病、陰虛火旺、血熱妄行等證,均當忌用。孕婦及月經過多者慎用桂枝

《名醫別錄》【用法用量】煎服,3~9g。桂枝《名醫別錄》CompanyLogo

桂枝掌握知識點部位功效用法應用藥性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干燥嫩枝煎服,3~9g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風寒感冒等CompanyLogowww.themegallery.c麻黃與桂枝功效應用異同點麻黃辛微苦溫肺膀胱桂枝辛甘溫心肺膀胱發汗解表外感風寒表證發汗力強,善“遍徹皮毛”,開腠發汗以散寒邪,為表實證要藥;發汗力緩,善“透達營衛”,解肌發汗以散風邪,為表虛證要藥;利水消腫,治療水腫兼有表證。

兼宣肺平喘,治肺氣壅遏之咳喘實證;兼溫經通陽,治療血寒瘀滯之痛經、經閉;心陽不振之胸痹、心悸;脾陽不振之痰飲;膀胱蓄水證等。麻黃與桂枝功效應用異同點麻黃辛微苦溫發汗解表外感風寒表證發紫蘇

《名醫別錄》[來源]為唇形科(Labiatae)植物紫蘇Perillafrutescens(L.)Britt.的莖、葉,其葉稱紫蘇葉,其莖稱紫蘇梗。紫蘇《名醫別錄》[來源]為唇形科(Labiatae)植物紫藥性【藥性】辛,溫。歸肺、脾經。【功效】解表散寒行氣寬中(安胎)藥性【藥性】辛,溫。歸肺、脾經。紫蘇紫蘇中藥學說課ppt課件【適應證】1.風寒表證兼氣滯,胸脘滿悶,惡心或咳喘痰多者。2.脾胃氣滯,胸悶嘔吐。胎氣上逆,胸悶嘔吐,胎動不安者。此外,紫蘇能解魚蟹毒,對于進食魚蟹中毒而致腹痛吐瀉者,能和中解毒。【適應證】1.風寒表證兼氣滯,胸脘滿悶,惡心或咳喘痰多者。紫蘇【用法用量】煎服,5~9g,不宜久煎。紫蘇【用法用量】煎服,5~9g,不宜久煎。生姜

《名醫別錄》[來源]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ZingiberofficinaleRosc.的新鮮根莖。生姜《名醫別錄》[來源]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Zing生姜

《名醫別錄》【藥性】辛,溫。歸肺、脾、胃經。【功效】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生姜《名醫別錄》【藥性】辛,溫。歸肺、脾、胃經。生姜

《名醫別錄》【應用】1.風寒感冒輕證,可單煎或配紅糖、蔥白煎服。本品更多是作為輔助之品,與桂枝、羌活等辛溫解表藥同用,以增強發汗解表之力2.胃寒嘔吐。素有“嘔家圣藥”之稱,隨證配伍可治療多種嘔吐。。生姜《名醫別錄》【應用】生姜

《名醫別錄》3.肺寒咳嗽。不論有無外感風寒,或痰多痰少,皆可選用。此外,生姜對生半夏、生南星等藥物之毒,以及魚蟹等食物中毒,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生姜《名醫別錄》3.肺寒咳嗽。不論有無外感風寒,或痰多痰少【用法用量】煎服,3~9g,或搗汁服。【使用注意】本品助火傷陰,故熱盛及陰虛內熱者忌服。【用法用量】煎服,3~9g,或搗汁服。香薷

《名醫別錄》香薷《名醫別錄》香薷

《名醫別錄》[來源]

為唇形科(Labiatae)植物江香薷MoslachinensisMaxim.cv.jiangxiangru及石香薷MoslachinensisMaxim.的干燥地上部分

香薷《名醫別錄》[來源]

為唇形科(Labiatae)植物香薷

《名醫別錄》【藥性】辛,微溫。歸肺、脾、胃經。【功效】發汗解表,化濕和中利水消腫。有夏月麻黃之稱香薷《名醫別錄》【藥性】辛,微溫。歸肺、脾、胃經。香薷

《名醫別錄》【應用】陰暑證。多見于暑天貪涼飲冷之人(風寒感冒而兼脾胃濕困),故前人稱“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常配伍厚樸、扁豆,如香薷散。香薷《名醫別錄》【應用】香薷【用法用量】煎服,3~9g。用于發表,量不宜過大,且不宜久煎;用于利水消腫,量宜稍大,且須濃煎。【使用注意】本品辛溫發汗之力較強,表虛有汗及暑熱證當忌用。香薷【用法用量】煎服,3~9g。用于發表,量不宜過大,且荊芥

《本經》[來源]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荊芥Schizonepetatenuifolia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荊芥《本經》[來源]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荊芥Schi荊芥

《本經》【藥性】辛,微溫。歸肺、肝經。【功效】祛風解表透疹消瘡止血荊芥《本經》【藥性】辛,微溫。歸肺、肝經。荊芥

《本經》【應用】1.外感表證。無論風寒、風熱或寒熱不明顯者,均可廣泛使用。2.麻疹不透、風疹瘙癢。3.瘡瘍初起兼有表證。4.吐衄下血。荊芥《本經》【應用】【用法用量】煎服,4.5~9g,不宜久煎。發表透疹消瘡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荊芥穗更長于祛風。【用法用量】煎服,4.5~9g,不宜久煎。防風

《本經》[來源]為傘形科(Umbelliferae)植物防風Saposhnikoviadivaricata(Turcz.)schischk.干燥根。藥材習稱“關防風”。防風《本經》[來源]為傘形科(Umbelliferae)防風

《本經》【藥性】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功效】

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防風《本經》【藥性】防風

《本經》【應用】1.外感表證。為“風藥之潤劑.”以辛散祛風解表為主,雖不長于散寒,但又能勝濕、止痛,且甘緩微溫不峻烈,故外感風寒、風濕、風熱表證均可配伍使用。2.風濕痹痛。尤宜于風邪偏勝之行痹防風《本經》【應用】防風

《本經》3.風疹瘙癢。辛溫發散,能祛風止癢,可以治療多種皮膚病,其中尤以風邪所致之癮疹瘙癢較為常用。本品以祛風見長,藥性平和,風寒、風熱所致之癮疹瘙癢皆可配伍使用。4.破傷風證。防風《本經》3.風疹瘙癢。【用法用量】煎服,4.5~9g。【使用注意】本品藥性偏溫,陰血虧虛、熱病動風者不宜使用。【用法用量】煎服,4.5~9g。【相似藥物比較】

荊芥辛溫肺、肝防風辛甘微溫膀胱肝脾

透散力較強,兼透疹消瘡,治療麻疹初起,疹出不透、瘡瘍初起兼有表證者;祛風解表

外感表證風寒、風熱均可祛風之力較強,為“風藥中潤劑”,善治外感表證兼關節游走疼痛者;

勝濕止痛,治療風濕痹痛;炒炭又能止血,治療吐衄下血。止痙,治療破傷風證。退出主頁【相似藥物比較】荊芥辛溫透散力較強,兼透疹羌活

《本經》[來源]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羌活NotopterygiumincisumTingexH.T.Chang或寬葉羌活NotopterygiumforbesiiBoiss.的干燥根莖和根。羌活《本經》[來源]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羌活Noto羌活

《本經》【藥性】辛、苦,溫。歸膀胱、腎經。【功效】解表散寒祛風勝濕止痛(氣味雄烈,升散)羌活《本經》【藥性】辛、苦,溫。歸膀胱、腎經。【適應證】1.風寒感冒。用于外感風寒夾濕之表證.

2.風寒濕痹。善于治療腰以上的風濕痹痛。

【適應證】1.風寒感冒。用于外感風寒夾濕之表證.羌活

《本經》【藥性】辛、苦,溫。歸膀胱、腎經。【功效】解表散寒祛風勝濕止痛(氣味雄烈,升散)羌活《本經》【藥性】辛、苦,溫。歸膀胱、腎經。【適應證】1.風寒感冒。用于外感風寒夾濕之表證.

2.風寒濕痹。善于治療腰以上的風濕痹痛。

【適應證】1.風寒感冒。用于外感風寒夾濕之表證.【用法用量】煎服,3~9g。【使用注意】本品辛香溫燥之性較烈,故陰血虧虛者慎用。用量過多,易致嘔吐,脾胃虛弱者不宜服。【用法用量】煎服,3~9g。白芷

《本經》[來源]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芷Angelicadahurica(Fisch.exHoffm.)Benth.etHook.f.或杭白芷A.dahuriea(Fisch.exHoffm.)Benth.etHook.f.var.formosana(Boiss)ShanetYuan的干燥根。白芷《本經》[來源]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芷Ange中藥學說課ppt課件藥性【藥性】辛,溫。歸肺、胃、大腸經。【功效】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鼻竅燥濕止帶消腫排膿藥性【藥性】辛,溫。歸肺、胃、大腸經。【適應證】1.風寒感冒。2.陽明頭痛,牙痛,風濕痹痛。3.鼻淵。4.帶下證。5.瘡癰腫毒。【適應證】1.風寒感冒。【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適量。【使用注意】本品辛香溫燥,陰虛血熱者忌服。【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適量。細辛《本經》[來源]為馬兜鈴科(Aristolochiaceae)植物北細辛

AsarumheterotroideesFr.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漢城細辛AsarumsieboldiiMiq.var.seoulenseNakai或華細辛AsarumsieboldiiMiq.的干燥全草。細辛《本經》[來源]為馬兜鈴科(Aristolochiac藥性【藥性】辛,溫。有小毒。歸肺、腎、心經。【功效】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竅,溫肺化飲。藥性【藥性】辛,溫。有小毒。歸肺、腎、心經。【適應證】1.風寒感冒。2.少陰頭痛,牙痛,風濕痹痛。3.鼻淵。4.寒飲咳喘。【適應證】1.風寒感冒。【用法用量】煎服,1~3g;散劑每次服0.5~1g。【使用注意】陰虛陽亢頭痛,肺燥傷陰干咳者忌用。不宜與藜蘆同用。【用法用量】煎服,1~3g;散劑每次服0.5~1g。藁本

《本經》藁本《本經》藁本[來源]為傘形科(Umbelliferae)植物藁本LigusticumsinenseOliv.或遼藁本LigusticumjeholenseNakaiet

Kitag.的干燥的根莖及根。藁本[來源]為傘形科(Umbelliferae)植物藁本L藁本【藥性】辛,溫。歸膀胱經。【功效】祛風散寒,除濕止痛。藁本【藥性】辛,溫。歸膀胱經。藁本【應用】1.風寒感冒,巔頂疼痛。辛溫香燥,性味俱升,善達巔頂,以發散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