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部分地區下學期高一語文期末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含答案)_第1頁
浙江省部分地區下學期高一語文期末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含答案)_第2頁
浙江省部分地區下學期高一語文期末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含答案)_第3頁
浙江省部分地區下學期高一語文期末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含答案)_第4頁
浙江省部分地區下學期高一語文期末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浙江省部分地區下學期高一語文期末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含答案)文言文閱讀

浙江省溫州市2021-2022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B卷)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6小題,2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鄉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節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曰:“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聽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于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張良出,要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曰:“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沛公曰:“諾。”于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

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節選自《史記·項羽本紀》)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公從之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

B.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亡去不義

C.臣之壯也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如因善遇之

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

B.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

C.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

D.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

1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寡人,指“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在古代專用于皇帝對自己的謙稱。

B.執事,指辦事的有關官員,文中則是對對方(秦穆公)的敬稱。

C.左尹,古代官職名,地位相當于左丞相,與之相對應的有右尹。

D.關中,古人習慣將函谷關以西地區稱為關中,文中指戰國末期秦的故地。

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鄭國危在旦夕,而燭之武的牢騷卻引出了鄭文公的自責,使故事富于變化:乙文詳述項伯夜告之事,使緊張的戰前氛圍頓然松弛。

B.甲文“夜縋而出”既照應前文秦晉圍鄭的局勢,又襯托出獨之武的勇敢;乙文座次安排既體現項羽的自高自大,又見雙方力量的懸殊。

C.甲文子犯請求政打鄭國,但晉侯認為失去秦國的幫助,再打不合仁義;乙文項伯勸說項羽也提到了“義”,足見古人對“義”的重視。

D.甲乙兩文都是優秀的歷史散文片段,都善于在矛盾沖突中,抓住人物個性化的言行塑造人物形象,既突出人物形象,又不失歷史真實。

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②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15.甲乙兩篇選文都展現了言說的魅力,試結合文本說辭,分析燭之武打動秦穆公和劉邦打動項羽的共同原因。

浙江省紹興市2021-2022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一)(13分)

閱讀下面文言語段,完成下面小題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莊子·庖丁解牛》)

成有子九歲,窺父不在,竊發盆。蟲躍擲徑出,迅不可捉。及撲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須就斃。兒懼,啼告母。母聞之,面色灰死,大罵曰:“業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覆算耳!”兒涕而出。

未幾,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兒,兒渺然不知所往。既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夫妻向隅,茅舍無煙,相對默然,不復聊賴。日將暮,取兒藁葬。近撫之,氣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復蘇。夫妻心稍慰,但蟋蟀籠虛,顧之則氣斷聲吞,亦不敢復究兒。自昏達曙,目不交睫。東曦既駕,僵臥長愁。

(蒲松齡《促織》)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杜牧《阿房宮賦》)

6.解釋文中加點的詞

(1)雖然___________(2)被___________(3)走___________

7.下列關于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A.《莊子》是戰國中后期莊子及其后學所著道家經典,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

B.“東曦”指日神東君,傳說日神乘著六龍駕馭的車,“東曦既駕”指太陽已經落下。

C.“鉤心斗角”,鉤心,指各種建筑物都與中心區相對;斗角,指屋角相連。

D.賦,“鋪采摛文,體物寫志”,極盡鋪陳夸張之能事,兼具詩歌與說明文的特點。

8.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

(1)視為止,行為遲。

(2)而翁歸,自與汝覆算耳!

9.請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斷句。

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出自《世說新語》)

浙江省湖州市2021-2022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諫太宗十思疏

【唐】魏征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在君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上書諫獵

【漢】司馬相如

相如從上至長楊獵,是時天子方好自擊熊豕,馳逐埜獸。相如因上書諫曰:

“臣聞物有同類而殊能者,故力稱烏獲①,捷言慶忌,勇期賁、育。臣之愚,竊以為人誠有之,獸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險,射猛獸,卒然遇逸材②之獸,駭不存之地③,犯屬車之清塵,輿不及還轅,人不暇施巧,雖有烏獲、逢蒙之技不得用,枯木朽枝盡為難矣。是胡越起于轂④下,而羌夷接軫⑤也,豈不殆哉!雖萬全而無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

“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后馳猶時有銜橛之變⑥況乎涉豐草騁丘墟前有利獸之樂而內無存變⑦之意其為害也不難矣。夫輕萬乘之重,不以為安,樂出萬有一危之涂以為娛,臣竊為陛下不取。“蓋明者遠見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無形,禍固多藏于隱微而發于人之所忽者也。故鄙諺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⑧。’此言雖小,可以喻大。臣愿陛下留意幸察。”

【注釋】①烏獲:秦國力士。②逸材:過人之材,這里喻指兇猛超常的野獸。③駭不存之地:它們因無藏身之地而驚起。④轂:車輪中心用以鑲軸的圓木,也可代稱車輪。⑤接軫:緊跟在車后。⑥銜橛之變:泛指行車中的事故。⑦存變:應付事故。⑧垂堂:靠近屋檐下,坐不垂堂是防萬一屋瓦墜落傷身。

10.下列對文中劃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后馳/猶時有銜橛之變/況乎涉豐草/騁丘墟/前有利獸之樂/而內無存變之意/其為害也不難矣

B.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后馳/猶時有銜橛之變/況乎涉豐草/騁丘墟前/有利獸之樂/而內無存變之意/其為害也/不難矣

C.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后馳/猶時有銜橛之變/況乎涉豐草騁丘/墟前/有利獸之樂/而內無存變之/意其為害也/不難矣

D.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后馳/猶時有銜橛之變/況乎涉豐草/騁丘墟/前有利獸之樂/而內無存變之/意其為害也/不難矣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諫》與《上》雖有“疏”“書”之別,但從文體上說,均屬臣子向君王的奏議,《答司馬諫議書》則是私人書信往來,并非寫給君王的奏議。

B.《諫》文未以“陛下”稱李世民,而代之以“明哲”“君人者”,語氣更為和緩;而《上》文以“萬乘”來指稱皇帝,表明其地位之高、責任之重。

C.“三驅”是指古人田獵時設網三面,留一面讓獵物逃生。魏征用“三驅”之典意在提醒唐太宗即便在閑暇游玩時亦應有所節制,以“積其德義”。

D.“無為”是道家的治國理想,指順其自然,無所作為。魏征勸諫唐太宗做到“十思”就可以君臣無事,悠游自在,不必耗費心神,天下就可以大治。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兩篇文章均從它事說起,魏征從樹木和水流說起,以強調帝王“積其德義”的重要性;司馬相如則以猛士引出猛獸告誡漢武帝狩獵時可能遇到的風險。

B.魏征用“奔車朽索”來比喻治國不重積累德行可能造成的嚴重后果,司馬相如則連用“不及”“不暇”“不能”來形容外出狩獵突遇猛獸時的手足無措。

C.魏征引用“載舟覆舟”的名言,是提醒唐太宗治國要行德政;司馬相如在結尾引用諺語表明打獵雖是小事,但人們也可由此聯想到治國安邦的大道理。

D.魏征的奏疏多用駢偶,或相對為文,或排比論述,辭工文暢;而司馬相如的諫文以散句為主,整散結合,議論精警,勸諫與奉承結合得相當得體。

13.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

(2)雖萬全而無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

14.兩篇文章都提及“胡越”,在文中各有何作用?

浙江省慈溪市2021-2022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1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柳公綽,字寬,京兆華原人。幼孝友,起居皆有禮法。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補校書郎。歲歉饉,其家雖給,而每飯不過一器,歲豐乃復。或問之,答曰:“四方病饑,獨能飽乎?”累遷開州刺史。地接夷落,寇常逼其城,吏曰:“兵力不能制,愿以右職署渠帥。”公綽曰:“若同惡邪?何可撓法!”立誅之,寇亦引去。召為吏部郎中。后拜御史中丞。

李吉甫復當國,出為湖南觀察使。以地卑濕,不可迎養,求分司東都,不聽。后徙鄂岳觀察使。時方討吳元濟,詔發鄂岳卒五千,隸安州刺史李聽。公綽曰:“朝廷謂吾儒生不知兵邪!”即請自行,許之。引兵渡江,抵安州,聽以軍禮迎謁。公綽謂曰:“公所以屬鞬負弩,豈非兵事邪?若褫戎容,則兩郡守耳,何所統一哉?以公世將曉兵,吾且欲署職,以兵法從事。”聽曰:“唯命。”即以都知兵馬使、中軍先鋒、行營都虞候三牒授之,選兵六千屬焉,戒諸校曰:“行營事一決都將。”聽被用畏威遂盡力當時服其知權軍出公綽數省問其家疾病生死厚給之軍中感服曰中丞為我知家事敢不死戰!故鄂軍每戰輒克。

元和十一年,為李道古代還,除給事中,拜京兆尹。方赴府,有神策校乘馬不避者,即時搒死。帝怒其專殺,公綽曰:“此非獨試臣,乃輕陛下法。”帝曰:“既死,不以聞,可乎?”公綽曰:“臣不當奏。在市死,職金吾;在坊死,職左右巡使。”帝乃解。以母喪去官。服除,為刑部侍郎,領鹽鐵轉運使,轉兵部,兼御史大夫。

改禮部尚書,以祖諱換左丞。俄檢校戶部尚書、山南東道節度使。行部至鄧,縣吏有納賄、舞文二人同系獄,縣令以公綽素持法,謂必殺貪者,公綽判曰:“贓吏犯法,法在;奸吏壞法,法亡。”誅舞文者。其廄馬害圉人,公綽殺之。或言良馬可愛,曰:“安有良馬而害人乎?”

以病乞代,授兵部尚書,不任朝請。忽顧左右召故吏韋長,眾謂屬諉以家事。及長至,乃曰:“為我白宰相,徐州專殺李聽親吏,非用高瑀不能安。”因瞑目不復語,后二日卒,年六十八。贈太子太保,謚曰元。

(選自《新唐書·列傳第八十八孔穆崔柳楊馬》,有刪節)

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聽被用畏威/遂盡力/當時服其知權/軍出/公綽數省問其家/疾病生死厚給之/軍中感服曰/中丞為我知家事/敢不死戰/

B.聽被用/畏威遂盡力/當時服其知權/軍出公綽/數省問其家/疾病生死厚給之/軍中感服曰/中丞為我知家事/敢不死戰/

C.聽被用畏威/遂盡力/當時服其知/權軍出/公綽數省問其家/疾病生死厚給之軍中/感服曰/中丞為我知家事/敢不死戰/

D.聽被用/畏威遂盡力/當時服其知/權軍出/公綽數省問其家/疾病生死厚給之/軍中感服曰/中丞為我知家事/敢不死戰/

1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觀察使,全稱為“觀察處置使”,是唐代的地方軍政長官,其地位次于節度使。

B.東都,歷代王朝在原京都以東的都城,文中指洛陽,而當時的京都則在長安。

C.領,意為轉任較低的官職,文中“鹽鐵轉運使”的地位就低于“刑部侍郎”。

D.謚即謚號,謚號“元”有“行義悅民”“主義行德”之意,是對公綽的褒揚。

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柳公綽頗富同情心,荒年里他不敢獨自吃飽,類似于孔子“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都以他人之憂為己憂,表現出偉大的仁愛情懷。

B.柳公綽不甘做一個不懂軍事的儒生,在做鄂岳觀察使時,恰逢要討伐吳元濟,他主動請纓,率兵抵達安州,并讓李聽心悅誠服地聽命于他。

C.柳公綽善于提振士氣,將士們去前線打仗了,他親自慰問將士家屬,并對其中的病人和亡故者給予優厚的撫恤,解決了將士們的后顧之憂。

D.柳公綽處處以國事為重,即便在臨終之際,他先向眾人簡單地托付一下家事之后,就囑托老部下韋長代為報告宰相,務必用高瑀鎮守徐州。

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歲歉饉,其家雖給,而每飯不過一器,歲豐乃復。

(2)以公世將曉兵,吾且欲署職,以兵法從事。

15.舉例說明柳公綽對“法”的態度。

2021-2022學年浙江省衢州市第二中學高一下學期期末檢測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7分)

閱讀下面的甲、乙兩段文言文,完成10-13題。

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見者,三十六年。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節選自杜牧《阿房宮賦》)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贏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節選自蘇洵《六國論》)

1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妃嬪媵嬙”指六國王侯的宮妃,她們各有等級,“妃”的等級比“嬪”和“嬙”高。

B.“錙銖”為古代重量單位,一錙等于六銖,錙、銖連用,指極重的分量,意為“極多的錢”。

C.“九土”指九州的土地,代指古代中國的地域,與“天下”“神州”之意基本相同。

D.“荊卿”指荊軻,曾受燕太子丹派遣刺殺秦王,但未成功,下文的“刺客”亦指此人。

1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杳不知其所之也斯用兵之效也

B.燕趙之收藏李牧連卻之

C.剽掠其人向使三國各愛其地

D.多于南畝之農夫趙嘗五戰于秦

12.下列對選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秦國的統治者長期從各國掠奪美女和珍寶,累積在阿房宮中不珍惜,并且濫用民力,直接導致了王朝的覆滅。

B.燕國雖然是一個小國但到最后才滅亡,一是因為堅守本國的土地不賄賂秦國,二是因為能使用兵力對抗秦國。

C.兩文話題均圍繞國家興亡展開,甲文寫秦國滅亡原因,乙文論述齊、燕、趙遷滅的緣由,目的都是借古諷今。

D.甲文體現文賦特點,融鋪敘、夸張為一體,辭采豐富;乙文體現史論特點,觀點鮮明,思路清晰,邏輯嚴密。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2)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二)文言文斷句(本題共1小題,3分)

晉侯不見鄭伯,以為貳于楚也。鄭子家使執訊而與之書,以告趙宣子曰:“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與之事君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難寡君是以不得與蔡侯偕。”

(節選自《左傳·鄭子家告趙宣子》)

14.根據語段,畫波浪線的文字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與之事君/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難寡君/是以不得與蔡侯偕

B.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與之事君/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難寡君/是以不得與蔡侯偕

C.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與之事君/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難/寡君是以不得與蔡侯偕

D.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與之事君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難寡/君是以不得與蔡侯偕

文言文閱讀

浙江省溫州市2021-2022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B卷)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6小題,2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鄉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節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曰:“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聽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于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張良出,要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曰:“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沛公曰:“諾。”于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

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節選自《史記·項羽本紀》)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公從之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

B.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亡去不義

C.臣之壯也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如因善遇之

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

B.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

C.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

D.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

1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寡人,指“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在古代專用于皇帝對自己的謙稱。

B.執事,指辦事的有關官員,文中則是對對方(秦穆公)的敬稱。

C.左尹,古代官職名,地位相當于左丞相,與之相對應的有右尹。

D.關中,古人習慣將函谷關以西地區稱為關中,文中指戰國末期秦的故地。

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鄭國危在旦夕,而燭之武的牢騷卻引出了鄭文公的自責,使故事富于變化:乙文詳述項伯夜告之事,使緊張的戰前氛圍頓然松弛。

B.甲文“夜縋而出”既照應前文秦晉圍鄭的局勢,又襯托出獨之武的勇敢;乙文座次安排既體現項羽的自高自大,又見雙方力量的懸殊。

C.甲文子犯請求政打鄭國,但晉侯認為失去秦國的幫助,再打不合仁義;乙文項伯勸說項羽也提到了“義”,足見古人對“義”的重視。

D.甲乙兩文都是優秀的歷史散文片段,都善于在矛盾沖突中,抓住人物個性化的言行塑造人物形象,既突出人物形象,又不失歷史真實。

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②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15.甲乙兩篇選文都展現了言說的魅力,試結合文本說辭,分析燭之武打動秦穆公和劉邦打動項羽的共同原因。

【答案】10.C11.B12.A13.C

14(1)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一下!

(2)淺陋無知的小人勸我說:“把守住函谷關,不要讓諸侯進來,秦國所有的地盤都可以由你稱王了。”

15.(1)都承認了自己的力量不如對方。(2)都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待問題。(3)都滿足了對方的心理。

【解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鄭伯聽從了佚之狐的建議。“從”,聽從。句意:劉邦第二天帶領一百多人馬來見項羽。“從”,使……跟從。

B.句意:如果使鄭國滅亡而對您有好處。“亡”,使……滅亡。句意:逃走是不守信義的。“亡”,逃跑。

C.句意:我壯年的時候。“之”,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句意:希望你(對項王)詳細地說明我是不敢忘恩負義的。“之”,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D.句意: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因”,依靠。句意:不如趁機好好地對待他。“因”,趁機。

故選C。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君王為人不狠心。你進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請求舞劍助興,趁機把劉邦擊倒在座位上,殺掉他。

“入前”是“為壽”的狀語,中間不斷開,所以排除C、D。

“于坐”是“擊”的狀語,“因擊沛公于坐”是一個狀語后置句,所以應在“坐”后面面斷開,排除A。

故選B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A.“在古代專用于皇帝對自己的謙稱”錯誤。寡人是古代君主、諸侯王對自己的謙稱。

故選A。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但晉侯認為失去秦國的幫助,再打不合仁義”錯誤。由原文“失其所與,不知”可知,晉侯認為失去秦國的幫助,再打是不明智的。

故選C。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點:

(1)“闕”,侵損;“利”,對……有好處;“圖”,考慮

(2)“鯫生”,淺陋無知的小人;“距”,通“據”,把守;“內”,通“納”,接納;“王”,統治。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可知,燭之武首先承認秦、晉圍攻鄭國,鄭國面臨滅亡的危險,承認自己的力量不如對方。

由原文“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可知,劉邦說自己也沒有料到能先于對方進入關中,暗示自己承認自己的力量不如項羽,滿足了項羽自高自大、驕傲狂妄的心理。

由原文“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鄉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可知,燭之武是站在秦伯的角度來看待問題的,滅亡鄭國對秦國是沒有好處的,并且保留鄭國的話,只能是對秦國有好處,拉近了自己和秦伯之間的距離,同時也站在秦國利益的基礎上分析問題。

由原文“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可知,表明自己和項羽是處于同一戰壕的戰友,不是敵人,拉近了雙方的距離。

參考譯文:

晉文公和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并且從屬于晉的同時又從屬于楚。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對鄭文公說:“國家危險了,假如派燭之武去見秦穆公,秦國的軍隊一定會撤退。”鄭文公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說:“我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為了。”鄭文公說:“我沒有及早重用您,現在由于情況危急因而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樓放下去,見到秦穆公,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然而越過別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作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乏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么害處。而且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惠公曾經答應給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這是您所知道的。晉國,怎么會有滿足的時候呢?現在它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向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它到哪里去奪取土地?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一下!”秦伯非常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遣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秦伯就回國了。

晉國大夫子犯請求出兵攻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如不是秦國國君的力量,就沒有我的今天。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混亂相攻取代聯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離開了鄭國。

(節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

楚國的左尹項伯,是項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張良交好。張良這時正跟隨著劉邦。項伯就連夜騎馬跑到劉邦的軍營,私下會見張良,把事情詳細地告訴了他,想叫張良和他一起離開,說:“不要和(劉邦)他們一起死了。”張良說:“我是韓王派給沛公的人,現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義的,不能不告訴他。”張良就進去,(把情況)詳細告訴劉邦。劉邦大吃一驚,說:“對這件事怎么辦?”張良說:“誰替大王作出這個計策的?”(劉邦)回答說:“淺陋無知的小人勸我說:‘把守住函谷關,不要讓諸侯進來,秦國所有的地盤都可以由你稱王了。’所以(我)聽信了他的話。”張良說:“估計大王的軍隊能夠抵擋住項王的軍隊嗎?”劉邦沉默(一會兒)說:“本來不如人家,將怎么辦呢?”張良說:“請讓我親自去告訴項伯,說劉邦不敢背叛項王。”劉邦說:“你怎么和項伯有交情的?”張良說:“在秦朝的時候,項伯和我有交往,項伯殺了人,我救活了他;現在有了緊急的情況,所以幸虧他來告訴我。”劉邦說:“他你年齡,誰大誰小?”張良說:“他比我大。”劉邦說:“你替我(把他)請進來,我得用對待兄長的禮節待他。”張良出去,邀請項伯。項伯隨即進來見劉邦。劉邦就奉上一杯酒為項伯祝福,(并)約定為親家,說:“我進入關中,極小的財物都不敢沾染,登記官吏,人民,封閉了(收藏財物的)府庫,以等待將軍(的到來)。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進來和意外的變故。日日夜夜盼望著將軍的到來,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對項王)詳細地說明,我是不敢忘恩負義的。”項伯答應了,跟劉邦說:“明天你不能不早些來親自向項王謝罪。”劉邦說:“好。”于是項伯又連夜離開,回到(項羽)軍營里,詳細地把劉邦的話報告項王。就趁機說:“劉邦不先攻破關中,您怎么敢進來呢?現在人家有大功(你)卻要打人家,這是不仁義的。不如就趁機友好地款待他。”項王答應了。

劉邦第二天帶領一百多人馬來見項羽,到達鴻門,謝罪說:“我和將軍合力攻打秦國,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我在黃河以南作戰,然而自己沒有料想到能夠先入關攻破秦國,能夠在這里再看到將軍您。現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將軍和我有了隔閡。”項羽說:“這是你左司馬曹無傷說的。不是這樣的話,我怎么會這樣呢?”項羽當天就留劉邦同他一起飲酒。項羽、項伯面向東坐;亞父面向南坐──亞父這個人,就是范增;劉邦面向北坐;張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使眼色給項羽,舉起(他)所佩帶的玉玦向項羽示意多次,項羽默默地沒有反應。范增站起來,出去召來項莊,對項莊說:“君王為人不狠心。你進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請求舞劍助興,趁機把劉邦擊倒在座位上,殺掉他。不然的話,你們都將被他所俘虜!”項莊就進去祝酒。祝酒完了,說:“君王和沛公飲酒,軍營里沒有什么可以娛樂,請讓我用舞劍助興吧。”項羽說:“好。”項莊就拔出劍舞起來。項伯也拔出劍舞起來,常常像鳥張開翅膀一樣,用身體掩護劉邦,項莊得不到(機會)刺殺(劉邦)。

(節選自《史記·項羽本紀》)

浙江省紹興市2021-2022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一)(13分)

閱讀下面文言語段,完成下面小題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莊子·庖丁解牛》)

成有子九歲,窺父不在,竊發盆。蟲躍擲徑出,迅不可捉。及撲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須就斃。兒懼,啼告母。母聞之,面色灰死,大罵曰:“業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覆算耳!”兒涕而出。

未幾,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兒,兒渺然不知所往。既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夫妻向隅,茅舍無煙,相對默然,不復聊賴。日將暮,取兒藁葬。近撫之,氣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復蘇。夫妻心稍慰,但蟋蟀籠虛,顧之則氣斷聲吞,亦不敢復究兒。自昏達曙,目不交睫。東曦既駕,僵臥長愁。

(蒲松齡《促織》)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杜牧《阿房宮賦》)

6.解釋文中加點的詞

(1)雖然___________(2)被___________(3)走___________

7.下列關于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A.《莊子》是戰國中后期莊子及其后學所著道家經典,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

B.“東曦”指日神東君,傳說日神乘著六龍駕馭的車,“東曦既駕”指太陽已經落下。

C.“鉤心斗角”,鉤心,指各種建筑物都與中心區相對;斗角,指屋角相連。

D.賦,“鋪采摛文,體物寫志”,極盡鋪陳夸張之能事,兼具詩歌與說明文的特點。

8.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

(1)視為止,行為遲。

(2)而翁歸,自與汝覆算耳!

9.請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斷句。

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出自《世說新語》)

【答案】6.①.(1)雖然:雖然這樣②.(2)被:覆蓋③.(3)走:通達7.A

8.(1)眼睛因為(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而凝視不動,動作也因此慢下來。

(2)你父親回來,自然會跟你算賬!

9.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

【解析】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雖然,每至于族”句意:雖說是這樣,每當遇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雖然:雖然這樣。

“如被冰雪”句意:全身好像蓋上冰雪一樣。被:覆蓋。

“直走咸陽”句意:一直通到咸陽。走:通達。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學文化常識的掌握能力。

B.“太陽已經落下”錯誤,“東曦既駕”指太陽已經升起。

C.鉤心,指各種建筑物都與中心區相連;斗角,指屋角相對,好像兵戈相斗。

D.“兼具詩歌與說明文的特點”錯,兼具詩歌與散文的特點。

故選A。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視”,眼睛;“行為”,行動因為;“遲”,遲緩、慢。

(2)“而”,通“爾”,你的;“覆算”,算賬。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有人對他說:“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沒有,應該會非常明亮吧?”徐孺子說:“不是這樣。如同人眼中有瞳孔,沒有它,眼睛就不明亮。”

兩處“曰”后一般停頓;

“若”是連詞,表假設,“月中無物”主謂賓齊全,應從其后斷開。“當極明邪”是假設句后句,其前斷開;

“不然”否定語意,句意完整,其后斷開;

“人眼中有瞳子”與“無此……”是兩種情況,中間斷開。

參考譯文:

因為那牛體的骨節有空隙,刀口卻薄得像沒有厚度,把沒有厚度似的刀口插入有空隙的骨節,寬寬綽綽的,它對于刀的運轉必然是大有余地的了。因此,它用了十九年,刀口卻像剛剛從磨石上磨出來一樣。雖說是這樣,每當遇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我看到它難以處理,因此小心翼翼地警惕起來,目光因此集中到一點,動作因此放慢了,使刀非常輕,結果它霍地一聲剖開了,像泥土一樣散落在地上。我提著刀站起來,為此我環顧四周,為此我悠然自得,心滿意足,把刀擦拭干凈,收藏起來。(《莊子·庖丁解牛》)

成名有個兒子,年九歲,看到爸爸不在家,偷偷打開盆子來看。蟋蟀一下子跳出來了,快得來不及捕捉。等抓到手后,蟋蟀的腿已掉了,肚子也破了,一會兒就死了。孩子害怕了,就哭著告訴媽媽,媽媽聽了,嚇得面色灰白,大驚說:“禍根,你的死期到了!你爸爸回來,自然會跟你算賬!”孩子哭著跑了。

不多時,成名回來了,聽了妻子的話,全身好像蓋上冰雪一樣。怒氣沖沖地去找兒子,兒子無影無蹤不知到哪里去了。不久在井里找到他的尸體,于是怒氣立刻化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絕。夫妻二人對著墻角流淚哭泣,茅屋里沒有炊煙,面對面坐著不說一句話,再也沒有了依靠。直到傍晚時,才拿上草席準備把孩子埋葬。夫妻走近一摸,還有一絲微弱的氣息。他們高興地把他放在床上,半夜里孩子又蘇醒過來。夫妻二人心里稍稍寬慰一些,但是孩子神氣呆呆的,氣息微弱,只想睡覺。成名回頭看到蟋蟀籠空著,就悲傷得氣也吐不出,話也說不上來,也不再把兒子放在心上了,從晚上到天明,連眼睛也沒合一下。東方的太陽已經升起來了,他還直挺挺地躺在床上發愁。(蒲松齡《促織》)

六國滅亡,四海統一;蜀地的山變得光禿禿了,阿房宮建造出來了。它從渭南到咸陽覆蓋了三百多里地,宮殿高聳,遮天蔽日。它從驪山北邊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陽。渭水、樊川浩浩蕩蕩的,流進了宮墻。五步一座樓,十步一個閣,走廊長而曲折,突起的屋檐像鳥嘴向上撅起。各自依著地形,四方向核心輻輳,又互相爭雄斗勢。樓閣盤結交錯,曲折回旋,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轉的水渦,高高地聳立著,不知道它有幾千萬座。長橋橫臥水波上,天空沒有起云,何處飛來了蒼龍?復道飛跨天空中,不是雨后剛晴,怎么出現了彩虹?房屋忽高忽低,幽深迷離,使人不能分辨東西。歌臺上由于歌聲響亮而充滿暖意,有如春光融和;舞殿上由于舞袖飄拂而充滿寒意,有如風雨凄涼。一天之中,一宮之內,氣候卻不相同。(杜牧《阿房宮賦》)

浙江省湖州市2021-2022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諫太宗十思疏

【唐】魏征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在君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上書諫獵

【漢】司馬相如

相如從上至長楊獵,是時天子方好自擊熊豕,馳逐埜獸。相如因上書諫曰:

“臣聞物有同類而殊能者,故力稱烏獲①,捷言慶忌,勇期賁、育。臣之愚,竊以為人誠有之,獸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險,射猛獸,卒然遇逸材②之獸,駭不存之地③,犯屬車之清塵,輿不及還轅,人不暇施巧,雖有烏獲、逢蒙之技不得用,枯木朽枝盡為難矣。是胡越起于轂④下,而羌夷接軫⑤也,豈不殆哉!雖萬全而無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

“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后馳猶時有銜橛之變⑥況乎涉豐草騁丘墟前有利獸之樂而內無存變⑦之意其為害也不難矣。夫輕萬乘之重,不以為安,樂出萬有一危之涂以為娛,臣竊為陛下不取。“蓋明者遠見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無形,禍固多藏于隱微而發于人之所忽者也。故鄙諺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⑧。’此言雖小,可以喻大。臣愿陛下留意幸察。”

【注釋】①烏獲:秦國力士。②逸材:過人之材,這里喻指兇猛超常的野獸。③駭不存之地:它們因無藏身之地而驚起。④轂:車輪中心用以鑲軸的圓木,也可代稱車輪。⑤接軫:緊跟在車后。⑥銜橛之變:泛指行車中的事故。⑦存變:應付事故。⑧垂堂:靠近屋檐下,坐不垂堂是防萬一屋瓦墜落傷身。

10.下列對文中劃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后馳/猶時有銜橛之變/況乎涉豐草/騁丘墟/前有利獸之樂/而內無存變之意/其為害也不難矣

B.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后馳/猶時有銜橛之變/況乎涉豐草/騁丘墟前/有利獸之樂/而內無存變之意/其為害也/不難矣

C.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后馳/猶時有銜橛之變/況乎涉豐草騁丘/墟前/有利獸之樂/而內無存變之/意其為害也/不難矣

D.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后馳/猶時有銜橛之變/況乎涉豐草/騁丘墟/前有利獸之樂/而內無存變之/意其為害也/不難矣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諫》與《上》雖有“疏”“書”之別,但從文體上說,均屬臣子向君王的奏議,《答司馬諫議書》則是私人書信往來,并非寫給君王的奏議。

B.《諫》文未以“陛下”稱李世民,而代之以“明哲”“君人者”,語氣更為和緩;而《上》文以“萬乘”來指稱皇帝,表明其地位之高、責任之重。

C.“三驅”是指古人田獵時設網三面,留一面讓獵物逃生。魏征用“三驅”之典意在提醒唐太宗即便在閑暇游玩時亦應有所節制,以“積其德義”。

D.“無為”是道家的治國理想,指順其自然,無所作為。魏征勸諫唐太宗做到“十思”就可以君臣無事,悠游自在,不必耗費心神,天下就可以大治。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兩篇文章均從它事說起,魏征從樹木和水流說起,以強調帝王“積其德義”的重要性;司馬相如則以猛士引出猛獸告誡漢武帝狩獵時可能遇到的風險。

B.魏征用“奔車朽索”來比喻治國不重積累德行可能造成的嚴重后果,司馬相如則連用“不及”“不暇”“不能”來形容外出狩獵突遇猛獸時的手足無措。

C.魏征引用“載舟覆舟”的名言,是提醒唐太宗治國要行德政;司馬相如在結尾引用諺語表明打獵雖是小事,但人們也可由此聯想到治國安邦的大道理。

D.魏征的奏疏多用駢偶,或相對為文,或排比論述,辭工文暢;而司馬相如的諫文以散句為主,整散結合,議論精警,勸諫與奉承結合得相當得體。

13.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

(2)雖萬全而無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

14.兩篇文章都提及“胡越”,在文中各有何作用?

【答案】10.A11.D12.C

13.(1)處在深重的憂慮之中,一定能竭盡誠心來對待臣民;實現了志愿之后,就會放縱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別人。

(2)即使一切安全不會有危險,但(這類事)本來不是皇上應該接近的啊。

14.①《諫》文中的“胡越”指空間距離遙遠的胡、越兩地,表明竭誠待下可以使胡越兩地精誠團結;

②《上》文中的“胡越”泛指敵人,以形容打獵遇到猛獸時的危險,路上突遇猛獸就像胡越之地的敵人突然從車底下鉆出來一樣。

【解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再說,縱然派人先開路而后出行,在大路中間奔馳,尚且不時可能發生脫銜斷橛的變故,更何況涉足于荒林草莽之中,馳騁于丘陵山野之上,眼前只顧獵取禽獸的快樂,而內心卻沒有防備意外的警惕,這種情況下發生災禍恐怕是很難避免的了。

“后”作“行”的時間狀語,中間不可斷開,排除BC;

“意”為“無”的賓語,應在其后斷開,排除D。

故選A。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化常識的能力。

D.“無所作為……君臣無事,悠游自在,不必耗費心神,天下就可以大治”錯誤,“君臣無事”與前文“文武爭馳”相矛盾,“無為”是指皇帝不干涉臣下政事。

故選D。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表明打獵雖是小事,但人們也可由此聯想到治國安邦的大道理”錯誤,“小”指的是“坐不垂堂”之事,作者以此表明打獵之危害與諺語所言道理相通。

故選C。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殷憂”,深重憂慮;“得志”,實現了志愿;“傲物”,看不起別人。

(2)“雖”,即使;“然”,但是;“非天子之所宜近也”,判斷句。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第一篇中“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意思是竭盡誠心,胡越之人也將同心同德;傲視別人,至親骨肉也會成為不相干的路人。此句中“胡越”指空間距離遙遠的胡、越兩地,表明竭誠待下可以使胡越兩地精誠團結。

第二篇中“是胡越起于轂下,而羌夷接軫也,豈不殆哉”意思是這就像胡人越人從車輪下竄出,羌人夷人緊跟在車子后面,豈不危險啊!文中的“胡越”泛指敵人,以形容打獵遇到猛獸時的危險,路上突遇猛獸就像胡越之地的敵人突然從車底下鉆出來一樣。

參考譯文:

諫太宗十思疏

我聽說想要樹木長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道德仁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根系不牢固卻想要樹木生長得高,道德不深厚卻想要國家安定,微臣雖然愚笨,(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您這)聰明睿智(的人)呢!國君處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間尊大,就要推崇皇權的高峻,永遠保持政權的平和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環境中想著危難,戒奢侈而行節儉,道德不能保持寬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這也如同挖斷樹根卻想要樹木長得茂盛,堵塞源泉卻想要泉水流得遠一樣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他們沒有一個不為國家深切地憂慮而且治理成效顯著的,但一旦功業建成就德性衰減。國君開頭做得好的實在很多,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難嗎?當初取得天下時才能有余,現在守天下就顯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為處在深重的憂慮之中,一定能竭盡誠心來對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縱自己的性情來傲視別人。竭盡誠心,胡越之人也將同心同德;傲視別人,至親骨肉也會成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嚴酷的刑罰來督責(人們),用威風怒氣來嚇唬(人們),人們最終只求茍且免于刑罰而不懷念感激國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氣。(臣民)對國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們像水一樣)能夠負載船只,也能顛覆船只,這是應當深切戒慎的。用腐爛的繩索駕馭疾馳的馬車,這樣可以忽視不理嗎?

統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夠做到一見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東西就要想到用知足來自我克制,將要興建什么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來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非常注意加強自我修養,謙虛出世、自律言行,害怕驕傲自滿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樣能夠(處于)眾多河流的下游,喜愛狩獵就想到網三面留一面,擔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終,擔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虛心采納臣下的意見,考慮到(朝中可能會出現)讒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罷黜奸邪,施加恩澤就要考慮到不要因為一時高興而獎賞不當,動用刑罰就要想到不要因為一時發怒而濫用刑罰。全面做到這十件應該深思的事,弘揚這九種美德,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選好的意見而聽從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獻出他的謀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愛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誠信的人就能獻出他的忠誠。文臣武將爭先恐后前來效力,國君沒有大事煩擾,可以盡情享受出游的快樂,可以頤養得像赤松子與王子喬那樣長壽,皇上彈著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說什么,天下人就已經都有教化了。為什么一定要(自己)勞神費思,代替臣下管理職事,役使自己靈敏、明亮的耳、眼,減損順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上書諫獵

司馬相如跟隨皇上到長楊一帶狩獵,這時候天子正喜歡親自射擊狗熊和野豬,駕著車追擊野獸。相如因而上書規勸說:

“臣子聽說物有族類相同而能力不一樣的,所以力氣要稱譽烏獲,速度要說起慶忌,勇敢要數到孟賁、夏育。臣子愚蠢,私下認為人確實有這種力士勇士,獸類也應該是這樣。現在陛下喜歡登險峻難行之處,射獵猛獸,要是突然遇到特別兇猛的野獸,它們因無藏身之地而驚起,冒犯了您圣駕車騎的正常前進,車子來不及掉頭,人來不及隨機應變,即使有烏獲、逢蒙的技術也施展不開,枯樹朽枝全都成了障礙。這就像胡人越人從車輪下竄出,羌人夷人緊跟在車子后面,豈不危險啊!即使一切安全不會有危險,但這類事本來不是皇上應該接近的啊。

“再說,縱然派人先開路而后出行,在大路中間奔馳,尚且不時可能發生脫銜斷橛的變故,更何況涉足于荒林草莽之中,馳騁于丘陵山野之上,眼前只顧獵取禽獸的快樂,而內心卻沒有防備意外的警惕,這種情況下發生災禍恐怕是很難避免的了。忽視天子的尊貴地位,卻不能認為安全,而喜歡奔馳在有萬分之一危險的道路上卻認為快樂,我私自以為陛下不該這樣做。“大凡英明的人能在事情尚未萌發之前就早已預見,智慧的人能在危險尚未形成之時便設法避免,災禍往往潛伏在隱微的地方,發生于人們疏忽大意的時候。所以俗話說:‘家有千金財,不坐屋檐下。’這話雖然說的是小事,卻可以說明大道理。臣衷心希望陛下留意明察這一點。”

浙江省慈溪市2021-2022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1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柳公綽,字寬,京兆華原人。幼孝友,起居皆有禮法。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補校書郎。歲歉饉,其家雖給,而每飯不過一器,歲豐乃復。或問之,答曰:“四方病饑,獨能飽乎?”累遷開州刺史。地接夷落,寇常逼其城,吏曰:“兵力不能制,愿以右職署渠帥。”公綽曰:“若同惡邪?何可撓法!”立誅之,寇亦引去。召為吏部郎中。后拜御史中丞。

李吉甫復當國,出為湖南觀察使。以地卑濕,不可迎養,求分司東都,不聽。后徙鄂岳觀察使。時方討吳元濟,詔發鄂岳卒五千,隸安州刺史李聽。公綽曰:“朝廷謂吾儒生不知兵邪!”即請自行,許之。引兵渡江,抵安州,聽以軍禮迎謁。公綽謂曰:“公所以屬鞬負弩,豈非兵事邪?若褫戎容,則兩郡守耳,何所統一哉?以公世將曉兵,吾且欲署職,以兵法從事。”聽曰:“唯命。”即以都知兵馬使、中軍先鋒、行營都虞候三牒授之,選兵六千屬焉,戒諸校曰:“行營事一決都將。”聽被用畏威遂盡力當時服其知權軍出公綽數省問其家疾病生死厚給之軍中感服曰中丞為我知家事敢不死戰!故鄂軍每戰輒克。

元和十一年,為李道古代還,除給事中,拜京兆尹。方赴府,有神策校乘馬不避者,即時搒死。帝怒其專殺,公綽曰:“此非獨試臣,乃輕陛下法。”帝曰:“既死,不以聞,可乎?”公綽曰:“臣不當奏。在市死,職金吾;在坊死,職左右巡使。”帝乃解。以母喪去官。服除,為刑部侍郎,領鹽鐵轉運使,轉兵部,兼御史大夫。

改禮部尚書,以祖諱換左丞。俄檢校戶部尚書、山南東道節度使。行部至鄧,縣吏有納賄、舞文二人同系獄,縣令以公綽素持法,謂必殺貪者,公綽判曰:“贓吏犯法,法在;奸吏壞法,法亡。”誅舞文者。其廄馬害圉人,公綽殺之。或言良馬可愛,曰:“安有良馬而害人乎?”

以病乞代,授兵部尚書,不任朝請。忽顧左右召故吏韋長,眾謂屬諉以家事。及長至,乃曰:“為我白宰相,徐州專殺李聽親吏,非用高瑀不能安。”因瞑目不復語,后二日卒,年六十八。贈太子太保,謚曰元。

(選自《新唐書·列傳第八十八孔穆崔柳楊馬》,有刪節)

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聽被用畏威/遂盡力/當時服其知權/軍出/公綽數省問其家/疾病生死厚給之/軍中感服曰/中丞為我知家事/敢不死戰/

B.聽被用/畏威遂盡力/當時服其知權/軍出公綽/數省問其家/疾病生死厚給之/軍中感服曰/中丞為我知家事/敢不死戰/

C.聽被用畏威/遂盡力/當時服其知/權軍出/公綽數省問其家/疾病生死厚給之軍中/感服曰/中丞為我知家事/敢不死戰/

D.聽被用/畏威遂盡力/當時服其知/權軍出/公綽數省問其家/疾病生死厚給之/軍中感服曰/中丞為我知家事/敢不死戰/

1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觀察使,全稱為“觀察處置使”,是唐代的地方軍政長官,其地位次于節度使。

B.東都,歷代王朝在原京都以東的都城,文中指洛陽,而當時的京都則在長安。

C.領,意為轉任較低的官職,文中“鹽鐵轉運使”的地位就低于“刑部侍郎”。

D.謚即謚號,謚號“元”有“行義悅民”“主義行德”之意,是對公綽的褒揚。

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柳公綽頗富同情心,荒年里他不敢獨自吃飽,類似于孔子“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都以他人之憂為己憂,表現出偉大的仁愛情懷。

B.柳公綽不甘做一個不懂軍事的儒生,在做鄂岳觀察使時,恰逢要討伐吳元濟,他主動請纓,率兵抵達安州,并讓李聽心悅誠服地聽命于他。

C.柳公綽善于提振士氣,將士們去前線打仗了,他親自慰問將士家屬,并對其中的病人和亡故者給予優厚的撫恤,解決了將士們的后顧之憂。

D.柳公綽處處以國事為重,即便在臨終之際,他先向眾人簡單地托付一下家事之后,就囑托老部下韋長代為報告宰相,務必用高瑀鎮守徐州。

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歲歉饉,其家雖給,而每飯不過一器,歲豐乃復。

(2)以公世將曉兵,吾且欲署職,以兵法從事。

15.舉例說明柳公綽對“法”的態度。

【答案】11.A12.C13.D

14.(1)荒年歉收,他家雖然豐衣足食,但每餐飯他不超過一碗,到豐年才恢復飯量。

(2)因為你出身于世代名將之家,熟知軍事,我將要任命你職務,按照軍事法令行事。

15.①夷敵襲擾開州城,有吏要妥協,公綽認為“何可撓法”,要嚴格執“法”。

②神策校乘馬不避被打死,公綽認為不能“輕陛下法”,要彰顯“法”的威嚴。

③玩弄法律條文的縣吏被誅,公綽認為“奸吏壞法,法亡”,要堅決捍衛“法”。

【解析】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李聽受到重用,敬畏柳公綽的威望,就盡全力作戰,當時的人都佩服柳公綽懂得權變。軍隊出發了,柳公綽多次探望慰問將士家人,有生病、死亡的情況都會優厚撫恤。軍中都感激敬服說:“柳中丞為我們管好了家事,我們怎敢不拼死作戰!”

“知”的賓語是“權”,應在“權”后斷句,排除CD。

“軍出”為主謂結構,“公綽”為后文主語,應在“出”后斷句,排除B。

故選A。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C.“轉任較低的官職”錯誤,應為“兼任較低的官職”。

故選C。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

D.“他先向眾人簡單地托付一下家事之后”錯誤,沒有托付家事,而是“大家認為公綽要托付家事”。

故選D。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

(1)得分點:“歉饉”,歉收;“給”,自給,豐衣足食;“不過”,不超過。

(2)得分點:“曉兵”,熟知軍事;“署職”,任命職務;“以”,按照。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

依據“地接夷落,寇常逼其城,吏曰:‘兵力不能制,愿以右職署渠帥。’公綽曰:‘若同惡邪?何可撓法!’立誅之,寇亦引去”可知,夷敵襲擾開州城,有吏要妥協,公綽認為不能違犯法律。由此可概括為:要嚴格執“法”。

依據“赴府,有神策校乘馬不避者,即時搒死。帝怒其專殺,公綽曰:‘此非獨試臣,乃輕陛下法。’”可知,神策校乘馬不避被打死,是因為公綽認為不能“輕陛下法”。由此可概括為:要彰顯“法”的威嚴。

依據“行部至鄧,縣吏有納賄、舞文二人同系獄,縣令以公綽素持法,謂必殺貪者,公綽判曰:‘贓吏犯法,法在;奸吏壞法,法亡。’誅舞文者”可知,玩弄法律條文的縣吏被誅,是因為公綽認為“奸吏壞法,法亡”。由此可概括為:要堅決捍衛“法”。

參考譯文:

柳公綽,字寬,京兆華原縣人。年幼時,對父母孝順,對兄弟友愛,行為都遵守禮法。考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被補授為校書郎。荒年歉收,他家雖然豐衣足食,但每餐飯他不超過一碗,到豐年才恢復飯量。有人問他,他回答說:“四方的人都困苦饑餓,我怎能獨自吃飽呢?”經連續提升,任開州刺史。開州土地連著夷族部落,敵軍經常逼近開州城襲擾,他屬下的一個官員說:“我們的兵力不能阻止他們,希望暫時任命他們的首領擔任重要官職。”公綽說:“你與他們同流合污嗎?怎么能違犯法律?”立即殺了他,敵軍也就領軍退走了。召回朝廷任吏部郎中。后來被任命為御史中丞。

李吉甫再次主持朝政,公綽出京擔任湖南觀察使。因湖南地勢低濕,不能迎接父母來侍奉,請求在東都洛陽分司任職,沒有被批準。后來調任鄂岳觀察使。當時朝廷正準備討伐吳元濟,下詔讓他調派鄂岳士卒五千人,隸屬安州刺史李聽指揮。柳公綽說:“朝廷認為我是儒生不懂軍事嗎?”他當即上奏要求親自前往前線,朝廷同意了他的請求。柳公綽率領軍隊渡過長江,抵達安州,李聽按照軍中禮儀迎接柳公綽。柳公綽對李聽說:“您挎弓背箭的原因,難道不是戰爭嗎?如果脫下軍裝,你們就是兩個郡守,怎么能夠統一步調作戰呢?因為你出身于世代名將之家,熟知軍事,我將要任命你職務,按照軍事法令行事。”李聽回答:“聽您的命令。”柳公綽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