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1泰山刻石書法鑒賞_第1頁
(1.3.1)-1泰山刻石書法鑒賞_第2頁
(1.3.1)-1泰山刻石書法鑒賞_第3頁
(1.3.1)-1泰山刻石書法鑒賞_第4頁
(1.3.1)-1泰山刻石書法鑒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泰山刻石秦篆書體《泰山刻石》,又名《封泰山碑》。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狩泰山時所立。是泰山最早的刻石。前半部系秦始皇所刻;后半部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刻制。刻石四面廣狹不等。兩刻辭均為李斯所書。泰山刻石泰山刻石秦泰山刻石歷代多有摹刻拓本。《泰山刻石》以29字拓本,10字拓本較為常見,傳世最早的是宋人摹刻于叢帖之中的殘本。拓本最早、最為著名的是明代錫山安國所藏北宋《泰山刻石》165字和53字本,此藏本于昭和十五年(1940)七月一日,由中村不折氏(1866-1943)購自晚翠軒。另一本存53字,亦流至日本,上海藝苑真賞社,日本《書苑》,二玄社《書跡名品叢刊》等均有影印,秦刻石中,僅此與《瑯琊臺刻石》為真,余皆后人摹刻。泰山刻石位于泰山頂上,石殘。斷石明代出土,當時殘存篆書二十九字,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毀于火,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在山頂玉女池得殘石2塊,僅存10字。書法流動婉通,是秦篆正宗,但從現存所能見道德拓本較乏古厚峻拔的風致,疑為重刻本。李斯所留下的書法遺存,為當時隨同秦始皇出巡,所至之處的紀功刻石作品。這些紀功刻石作品雖然均無署名,但歷來史料都確信必出李斯之手,這里權從舊說。見于史料的刻石一共有七處,它們分別是:泰山、瑯玡臺、嶧山、碣石、會稽、芝罘、東觀刻石。七處刻石中,碣石一刻早已沒入海中,歷代都無著錄。芝罘、東觀二刻石也早已散佚。嶧山刻石原石早已毀于兵火。宋元兩代都曾作過翻刻,至今尚存。瑯玡臺刻石,為瑯瑯玡山的摩崖,是李斯小篆的杰作之一。惜其磨泐太甚,幾無完字,作為范本,會給臨習者帶來較大困難。能全面反映李斯小篆風貌者,惟《泰山刻石》而無他選了。盡管有學者考證出《泰山刻石》非原石拓本,但與《嶧山刻石》、《會稽山刻石》相較,要近于秦篆原貌多多。《泰山刻石》作為秦篆的代表作之一,歷代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唐張懷瓘《書斷》云:"《泰山》、《嶧山》等碑并其遺跡,亦謂傳國之偉寶,百代之法式"。袁昂《書評》亦云:"李斯書世為冠蓋,不易施平。"李嗣真《書后品》稱其為:"秦相刻銘,爛若舒錦。"宋劉跂《泰山秦篆譜序》云:"李斯小篆,古今所師。"明趙宧光云:"秦斯為古今宗匠,書法至此,無以加矣。"泰山刻石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書法嚴謹渾厚,平穩端莊;字形工整勻稱,修長宛轉;線條圓健似鐵,愈圓愈方;結構左右對稱,橫平豎直,外拙內巧,疏密適宜。元赫經贊道:"拳如釵股直如筋,曲鐵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勁益飛動,回視諸家肥更癡。"《岱史》稱:"秦雖無道,其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