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期青少年的社會化問題(馬和民)課件_第1頁
轉型期青少年的社會化問題(馬和民)課件_第2頁
轉型期青少年的社會化問題(馬和民)課件_第3頁
轉型期青少年的社會化問題(馬和民)課件_第4頁
轉型期青少年的社會化問題(馬和民)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轉型期青少年的社會化問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大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馬和民目錄引言一、轉型期青少年的社會化問題二、轉型期的主導理論及其觀念沖突三、當代中國的社會分化與新生活方式四、當代中國教育現代性的發展與失范五、如何重整社會化環境?引言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使人社會化但當前我們在社會化目標、資源、機制、結果等幾乎所有層面,都出現了問題。這些教育問題實質上均已成為影響廣泛的社會問題。2004年5月10-11日,全國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會議召開。胡錦濤發表重要講話:這是中央從推進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對于確保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確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必須明確的是:教育問題并非當前中國特例,業已構成全球性的問題。二戰以來,青少年問題(核心是道德問題)已成世界各國的主要教育問題。例如:1968年席卷西方發達國家的學潮。1980年代美國學者庫姆斯發表《世界教育危機》1983年美國發表:《國家處于危急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1996年11月,哈佛大學召開“21世紀的高等教育”國際會議,發出“高等教育的道德危機”的緊急呼吁。“日本中小學生道德出現真空”——《參考消息》1999,4,20。同樣需要明確的是:我們可能正遭遇著前所未有的、嚴峻的青少年教育危機的現實。2004年上海市社會科學院的一項調查表明: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中小學生的心理障礙患病率為21.6%至32%,且仍趨于不斷上升公共倫理素質不容樂觀。例如,對“不讓座位”、“亂穿馬路”持肯定態度的占37.3%、29.3%;46.1%認定“誠實即吃虧”----網絡時代的新偶像:42.5%崇拜黑客;32.5%想當黑客。------一、轉型期中國人的社會化問題當代中國的社會轉型是在始自19世紀的全球化背景下,在追求現代化的世紀情結中,在經過了“九死一生”的曲折歷程后的自覺進程這是政治時代向經濟時代的轉型,是以現代化為導向的全面的社會轉型。它意味著以斗爭和革命為主題的政治時代的徹底終結,而以改革開放、追求現代化為根本的經濟時代迅速啟動。中國人由此必然要面對思想、觀念、情感、心理、行為等全方位的沖突。這種沖突反映到教育領域中,其實質是全球化、現代化進程中人的發展問題。新時代人的發展問題的具體表現:就是人類在經濟力量的驅動下,在伴隨著意識形態爭斗的利益沖突進程中,究竟如何協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類之間的關系。這一問題可以概括為“新時代人的社會化問題”轉型期中國人的社會化正是各種矛盾與沖突的產物,需要經歷失范之后的重新整合對社會化問題的概括可以有不同方式,這里從現象描述的方式來表達:口號與標語俚語與歌曲時尚與新人類社會道德事件與社會病學校中的失范行為被抽象的若干社會背景特征改革開放前夕中國人的思想、情感與行為方式1、思想的鉗制與政治意識仍然十分強烈2、社會流動有限:招工、參軍、招干為主3、大家庭結構,人口從1949年的5.4億到1975年的9.1億4、貧困和經濟落后。75年人均國民收入274元,79年人均收入347元5、1976年起,3000多萬知青返城,社會不穩定因素突顯,青少年犯罪高峰呈現6、四代人:沒有一代受過完整的良好教育,然而所有人都經歷了政治斗爭的洗禮和社會主義教育運動7、最重大的社會事件: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突顯了教育的重要性1、新口號與新標語口號是社會主流文化的標志之一:改革開放以來的主流口號可分兩階段(1)70年代后期與80年代(整頓與調整時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只生一個好/時間就是金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解萬歲/五講四美三熱愛/三個面向等(2)90年代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期:穩定壓倒一切/發展才是硬道理/一國兩制/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三個代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等但是,社會轉型期口號與標語逐漸出現了各種失范特征關于計劃生育的口號/標語超生就扎(湖南)一人超生,全村結扎(云南)一人結扎,全家光榮(河南)寧可血流成河,不準超生一個(河南)該扎不扎,房屋倒塌,該流不流,扒房牽牛(河南)國家興旺,匹夫有責,計劃生育,丈夫有責(浙江)少生孩子多種樹,少生孩子多養豬(北京)關于禁止某些行為的標語誰燒山,誰坐牢集體上訪違法,越級上訪可恥(山東)垃圾分類,從我做起(上海)中國同學,請你便后沖水(某高校留學生)關于發展經濟的口號/標語武裝抗稅是非法行為(河北)大力發展散裝水泥,是我們的基本國策(安徽)發展內衣制造業是我們的基本國策(廣東)以三個代表指導我們的屠宰工作(貴州)失范特征的口號與標語說明什么?這些標語無疑已經完全不同于文革時期一方面折射出國家主流話語系統的意識形態痕跡另一方面又反映出社會轉型期的某些失范特征。如果細致解讀這些標語,將發現社會轉型期存在著一種特定的社會現象:這就是全社會范圍內,存在著“群體性的消解”與“個體主義張揚”的普遍事實。2、流行的俚語與歌曲俚語(含段子)與歌曲不僅是對人產生重要影響的一種社會化資源,而且往往折射出人們的情緒、思想、心理、動機甚至行動轉型期流行俚語:一邊玩著去/一無所有/煩著呢,別理我/沉默是金/從頭再來/難得糊涂/我是流氓我怕誰/愚人幫/不喝白不喝流行歌曲:出國謠/我的心需要你狠狠地敲/跟著感覺走港臺-歐美-搖滾:形成新百家和新百花毛澤東熱:《紅太陽》一月內買出100萬盒,創大陸歌曲銷售之新高3、時尚與新新人類2001年春至2002年的一段時間,中國發達地區的青少年迷戀的是“新新人類”一說。小資業已過時,另類人生成為時尚:泡吧、OK廳、迪廳、餐廳;全身名牌---這是一群怎樣的新人類?沒有歷史影痕的一代:不知道20世紀20年代的新青年、30年代的紅小鬼、40年代的八路軍、60年代的紅衛兵、70年代的下鄉知青、80年代的第四代心理裝的主要是自己:最重要的是自己,先對自己負責、再想別人最少家庭觀念的一代:他們是獨生子,只能到家庭以外找朋友最開放的一代:沒有歷史包袱,不再為傳統所累4、社會道德事件與社會病案例一:潘曉現象“人生的路啊該怎么走?”如何解讀此案例?隱含了某種危機,青年人開始拒絕社會普遍倫理,失去了對社會的基本信任。“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的信條,表達了某種自我保護,卻意味著普遍的社會信任程度急速下降的先兆。廣涉全國范圍的討論,盡管仍然表現出此期人們對社會生活和道德生活的嚴肅態度,也表達了人們尋求新的道德共識的愿望,但這種愿望還要繼續為社會道德普遍下降的事實所困。社會道德事件與社會病案例二:88年《蛇口風波》。從未遭遇批評的德育教授,在向蛇口青年抒情地講解政黨倫理,并批評蛇口青年的人生觀時,遭遇了他們的質疑。如何解讀這一事件?理論界沒有真正領會事件所反映的危機事實事實上這反映出社會教化資源的匱乏和理論解釋的嚴重貧弱90年代以來,這種貧弱和不足導致了更嚴重的社會化后果:道德倫理的無序狀態日見顯露,各種反社會現象、人性問題更趨普遍社會道德事件與社會病案例三:困擾中國青年人的倫理問題轉型期中國人遭遇到了太多的人生問題:

誰是君子,誰是小人?誠實好還是欺詐有用?金錢萬能還是萬惡?為什么非要以死來捍衛正義?干活該不該討價還價?最大的困惑是:如何做人?社會道德事件與社會病案例四:草根階層的蠻荒化。他們是人間最低層者---然而越來越多的人們沒有信仰、沒有畏懼、沒有目標,只有本能,此即蠻荒。草根階層是社會最龐大的人群,他們正在不斷地失去各種“社會約束”、“人際約束”、“傳統約束”,最大的可能就是:野蠻和殘酷將會自然而生社會道德事件與社會病案例五:腐敗作為社會病,業已構成流行病,如同瘟疫當腐敗成為社會病,不僅腐蝕著、浪費著國家財產,腐蝕著人們心靈,更嚴重的是構成嚴酷的不良社會環境,抵消著學校教育的正面影響,讓青少年在人生道路抉擇中面對難題中國始終奉行“政教合一”的管理模式。因而政治倫理是與道德倫理合一的。問題在于,當我們讓政治化了的道德擔負起“教化萬民”、社會控制的重任,則一旦出現官德失范(以權謀私、權錢交易、貪污腐敗)的情形,不但是全社會的道德危機,也將出現政治倫理合理性的危機。最終導致全社會價值共享的脆化現象社會道德事件與社會病案例六:青少年犯罪。50年代青少年犯罪占社會總犯罪的10%,60年代也只不到30%,80年代以來一直維持在60%以上。當前青少年犯罪者中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比例不斷升高:18-25歲年齡組該比例高達58%,14-17歲組更達65%林則徐的遺恨:1850病逝于廣東普寧,1999年普寧被公安部列為“全國17個毒品重災區”之一。2002年全國登記在冊的吸毒者為百萬5、學校生活中的失范行為近年來校園暴力事件不斷:校園小霸王、詐騙錢財,挾持他人從事不法行為不斷發生。案例:“五角錢換來冰冷手銬”2003年4月8日《上海法制報》初二男生游戲機房案例:我喜歡學習,但我厭煩上學北京一中學生給《北京晚報》的信件,其中還有一句話值得警惕:我覺得“人類靈魂工程師”不再是老師的代名詞從東西方歷史上看,社會轉型均將導致各種失范現象的普遍化。教育領域也不例外。教育失范涉及制度、機制、觀念、行為層面。其中尤為關鍵的是教育觀念失范。當前教育觀念失范最嚴重者有三:(1)教育目的的迷失:評選“差生”/“小偷”(2)教育手段對教育目的的替代(3)教育者自身利益意識的過度膨脹各種教育失范的直接后果是學校育人環境的劣化,其典型表現如:(1)學校生活中存在著嚴重的“教育真空”現象,尤其是學校教育經驗遠離學生實際生活經驗、學生的榜樣人物遠離教育榜樣。(2)學校生活中的“泡沫教育”現象(如教育產品的假冒偽劣,學校的“虛假繁榮”等)。(3)教師隊伍中存在的偏差性的教育觀念及“反教育”的方法時有所聞。6、被抽象出的若干社會背景特征我們所遭遇的是怎樣的一個時代呢?第一、理想主義的終結/現實主義的流行:文革之后的信仰與權威危機;改革開放經濟時代的來臨啟動了廣泛的現實主義與功利主義第二、社會日常生活遭遇了至少三類困境的局面:中國民間社會,一直有著以各種宗教或準宗教為基礎的道德信條、道德習俗。但伴隨著傳統主流文化的解體與經濟社會的來臨,民間社會的日常道德生活陷入困境。這種困境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其一是日常道德生活警戒線的模糊。

中國社會逐漸從“道德社會”轉入“功利社會”,當代的“社會化榜樣”出現了重大轉型(在改革開放之初,有人將稱之為“痞子成功的時代”)。從而伴隨著傳統道德習俗的被瓦解,以及負面的行為規范的日常化。其二是“中國人人生態度的俗化”。近20多年來,伴隨經濟領域的巨大成就,民間的社會心理和人生態度則彌漫了一股世俗化的潮流。物質上越益豐富、精神上越益貧乏。

這種人生態度俗化的典型表現是三條交叉重疊的現象:(1)褻瀆神圣的價值虛無主義流行(2)注重當下利益的功利主義盛行(3)缺乏精神支柱的物質主義濫觴其三是誠信危機的普遍化

社會學家盧曼(Luman)認為“信任是一種簡化機制”,它幫助我們去決定和行動。誠信原本是民間社會的樸素美德。但是當前中國廣泛存在著信任危機,從個人失信,到社會無信、政府官員缺信,從考試作弊假文憑、到學術剽竊水貨教授,到處流淌著缺乏誠信的身影,導致德行難行,權威不立。2001年被稱為“信用年”,這是經濟領域中的警示。信任問題在教育領域中尚未被引起高度重視。第三、我們遭遇了學校教育被置于最重要地位的時代。隨著1977年以來高考制度的恢復,學校教育最終嬗變為最重要的社會制度第四,我們遭遇了一個全新的“獨子社會”。計劃生育政策的推進,造成一個新型的“獨子社會”(4/2/1家庭養育模式),構成全新的社會人口結構特征上述一切說明什么?當代中國人(尤其是青少年)的社會化充滿著危機,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仍然是一幅魯迅先生“救救孩子”的狀況這種危機彌漫于理論、資源、機制和結果之中這就促使我們必須深思:何以導致此種局面,怎樣對此作出解釋,如何應對這一危局?二、轉型期的主導理論及其觀念沖突改革開放是一個整體事件,它不僅改變了中國社會結構及其變遷的整體局面,而且徹底改變了中國人的思想、精神、情感與行為方式當前中國現代化的主導理論前現代中國傳統的全面瓦解新發展觀與實踐的沖突(一)當前中國現代化的主導理論主導理論:鄧小平同志的發展理論這一主導理論不僅在國家建設層面形成有別于傳統中國的“倫理整合”、文革前的“政治整合”,而產生了全新的“經濟整合”型社會這一主導理論同時也構成了當代中國人觀念整合與沖突的大背景1、改革成為歷史的最后選擇改革總是意味著對原有秩序的破壞,所以改革者也總是承擔著各種可能的風險在國家建設問題上,毛澤東與鄧小平的取向差別(政治/經濟),決定了鄧小平在毛澤東時代的命運,也決定了鄧復出后的改革舉措必然要經歷曲折。(75年的整頓,兩個凡是與實踐之爭)當代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在重整政治秩序的背景中同步開啟的。1978年的11屆3中全會解決了國家建設的重大問題:改革開放、民主法制。統一了全黨認識改革開放的漸進與蘇聯關系的破裂,中國一度在國際經濟圈中處于自我隔離狀態鄧小平時代,開放真正從觀念形態走向了實踐79年中美建交,標志著孤立的中國走向世界80年經濟特區及沿海城市開放試點90年代開放戰略擴展至沿海、沿江、沿邊WTO與申奧成功,改革開放日益深入和靈活開放的效應:不僅增強了經濟活力、主動步入全球經濟圈,更在于中國人思想、認識、觀念、心態和行為等方面逐漸形成開放的格局。由開放帶來的矛盾也因此構成沖突的背景民主法制的發展當代中國對民主法制的呼喚不同于五四時期源自民間社會,而是自上而下開啟的經歷了高度集中苦難的中國政界,深刻地認識到了民主法制建設的重要性1982年黨12次代表大會通過新《憲法》,由對政治權力的制衡開啟的法制化建設,逐漸深入到整個社會生活領域,這對于千百年來的“人治”國家意義非凡電影《秋菊打官司》,“我要討一個說法”的臺詞,不止是一個象征,實際上濃縮了當代中國人普遍的法制意識與行動。中國人逐漸從法盲中走出,人的主體性有了國家法制的保障然而,民主法制在瓦解“人治”傳統的同時,也遭遇了傳統倫理、人情世故、人治觀念的強烈對抗。這是當代中國人社會化的又一種沖突背景例如,今天的官司不僅有民告官、學生告老師、也有孩子告父母、父母告孩子等。“天地君親師”的傳統社會秩序與規范漸趨瓦解,由此也引發出一系列新問題:新的秩序該是什么?2、當前中國現代化的主導理論(1)78年以前的現代化建設并非非常自覺的行動,只有形成了鄧小平理論后才明確形成主動的現代化發展綱領鄧小平發展理論之核心:當代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核心是發展設計了初級階段的中國特色現代化模式與藍圖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之根本任務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均屬實現現代化的兩種方式改革開放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國與世界共同發展2、當前中國現代化的主導理論(2)79年鄧小平提出的“小康”概念,引發了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的根本性轉變。產生了“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方針16大總結的“13年基本經驗”其第一條: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不斷推進理論創新最終確立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構建了21世紀前20年的發展藍圖3、創新是時代主旋律對“創新”的崇拜取代了對歷史的崇拜16大報告中“新”字至少有90處,表面上如同清末的“新政”追求,然而業已不可同日而語小結當前國家統整的思想基礎:無疑就是鄧小平的社會主義發展理論理論的核心是改革開放,首要任務是發展經濟概言之,經濟整合取代了倫理整合、政治整合。在國家層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民間層面是“致富發財做老板”全面啟動了的經濟與功利意識,既構成了觀念和行動,也成為導致沖突的原因與背景(二)前現代中國傳統的全面瓦解改革開放最顯著的特點是政治、經濟、道德、文化等方面的變化極其不同步:經濟變化極快、政治變化相對滯后;文化變化極大,道德倫理變化最快。轉型期中國人遭遇的是幾千年文化傳統趨于全面瓦解、現代性全面擴展所產生的各種沖突與失范局面1、思想與觀念的沖突思想解放首先涉及到意識形態的轉變:“階級斗爭為綱”轉變為“解放生產力”、“部分人先富起來”打破了“平均主義”、市場經濟取代了計劃經濟;文化多元論取代了一元論、尊重知識與人才代替了“臭老九”思想解放也涉及到政治時代樹立的榜樣的全面瓦解:“大寨”(80)與“大慶”(81);經濟時代的新榜樣開始全面登場(例如79年的個體戶)2、自我意識的萌發政治時代形成的“集體失語癥”與“集體無意識”,徹底消解了個人和自我意識。導致的唯一后果是:人們習慣了把自己的命運交給政府。直至改革開放之初,一部小說描寫的“張三老漢”“派個官兒來吧”的呼聲,典型地表達了“自我意識喪失”的狀態然而當個體突然被解放,人們首先普遍感受到的是“不適應”:信仰危機、人生危機、精神危機自我意識的發展經歷了一個不算太短的過程流行的新格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自我意識恢復的各種表現:勤勞致富、個體戶、上大學、服飾變化、燙發與留長發、談戀愛總之,信仰危機等的爆發,不應被看成自我意識的危機,而是當代中國人自我意識、主體性、個人主義等現代性要素全面發生的先兆,但同時自我意識的萌發也開啟了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的全面沖突。——新新人類3、經濟與倫理的沖突中國市場經濟發育期的特定背景:中國人長期奉行:“金錢是不潔的”觀念,對經濟的追求長期被抑制例如,傳統中國“重農抑商”,奉行“小富即安”的經濟意識;76年前的中國,奉行平均主義甚至“以貧為榮”。先富起來的“邊緣群體”:金錢富足與素質低下集中于一身經濟與倫理的沖突由此擴展4、政治與倫理的沖突政治倫理的合理性危機日常道德生活的困境三、當代中國的社會分化與新生活方式從理論上分析社會分化是現代化的主要標志:分化意味著專門化的進程;也意味著社會結構要素依存關系的強化社會結構越復雜,功能越分化,社會整體系統就越脆弱,對社會整合的要求也就越高當代中國社會分化不斷加劇,導致社會環境的巨變,尤其表現為三類1、家庭結構變動(1)(1)獨子社會形成:自86年《中國作家》發表“中國的‘小皇帝’”以后,獨子教育問題由此牽動全社會獨子社會的巨大象征是:家庭現代性速度加快,傳統家庭生活逐漸消解,孕育著現代家庭生活(2)核心家庭中的新代際關系代際差異縮小:父母素質的提高,信息平等化及民主寬容精神的發展,縮小了父母與孩子間的溝通難度。文化反哺首先在家庭中展開,代際差異縮小:例如,兩代人同唱OK、網上沖浪1、家庭結構變動(2)家長角色變化:家長日益扮演多重角色,家長、教師、異齡伙伴代際關系松散:嚴格的輩分關系瓦解了;“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模式也趨解體;家庭生活所必須的“親情氛圍”逐漸趨弱總之,當代兒童對世界認識的早熟化、文化知識的超前性、語言和行為方式的成人化,強烈的主體意識等,都可以從獨子社會背景中找到原因。1、家庭結構變動(3)(3)單親家庭增加:80到92年的13年內,我國離婚翻了兩番,并繼續延續著發展勢頭。新世紀北京人的口頭禪(4)養兒防老意識崩潰獨子社會產生了這種新的社會意識:意味著家庭作為最基本的社會整合要素之作用力明顯下降獨子家庭新的觀念沖突:培養成材意愿與缺乏家庭親情的擔憂家庭結構變動意味著什么?獨子社會的形成削弱了家庭對孩子的監控與社會化功能掛鑰匙兒童的增多,造成了孩子“感情真空”的全面擴展上述均意味著現代家庭整合功能下降的事實,家庭成員之間相互依存性的減少,導致家庭教育功能下降現代家庭在客觀上,不利于兒童的社會化2、城市化的新生活方式(1)中國的現代城市產生于近代,但中國的城市化運動發展于改革開放。隨著傳統農民的終結,全新的城市方式全面突顯(1)人口流動與失范行為:98年跨省市流動達8000萬,80%集中在城市。導致社會控制困難(2)白領階層興起:引領時尚的中產階級,表達了追求高質量物質生活與人生享受的象征2、城市化的新生活方式(2)(3)新的社會交往城市化的推進,產生全新的社會交往并導致交往危機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交往圈縮小,兒童的交往對象更多的是成人以地緣關系為基礎的鄰里人際關系日漸淡漠以業緣為基礎的同事交往隨著單位意識的減弱,也日見稀少城市化帶來的影響城市化對社會進步意義非凡,但也導致社會解組力量的擴大:原有的社會控制力減弱,疏遠的人際關系取代了親密的關系,規范與道德同時呈現迷失狀態,人際之間相互監督的減少,都有助于失范行為的增加3、經濟利益驅動的文化市場(1)大眾文化興起是改革開放以后全新的文化現象,是一種現代性背景下產生的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市民文化以經濟利益為本的大眾文化構成當代青少年最實在的文化基礎

大眾文化的功能(2)一方面,大眾文化為人性的充分發展提供了空間,表現為:刺激感性欲望豐富和改善了人的生存狀況,使現代人一反過于沉重的政治和倫理磨平了文化特權,推動了文化的多元化促進了文化共享另一方面是反人性的一面4、偶像產生和崇高消解高大全的榜樣業已被偶像取代當今的偶像大致可分兩大類:填補感情空缺的偶像財富榜樣:經濟學成為當代顯學,致富成為實實在在的新榜樣。在民間社會,以經濟為一元標準的目標大有市場今天的新民謠:犯大法掙大錢,犯小法掙小錢,不犯法不掙錢砍頭不要緊,只要金錢真,殺了我一個,富裕家中人小結從政治時代邁入經濟時代,遭遇了兩種危機一種是思想信仰危機一種是人文精神危機:誠信、道德、倫理、真善美等四、當代中國教育現代性的發展與失范1、現代教育觀念先行與學校教育實踐指導觀的矛盾教育實踐指導觀至少表現為以下方面應試教育難廢效率至上的教育追求選拔功能抑制了社會化功能學校德育困境2、社會轉型期的教育失范體制轉型與教育制度失范:教育制度化優先(服從應試教育)、逃避(違規違法——學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