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天然食物健康屬性在食物性能理論上,《\t"/item/%E5%9B%9B%E6%B0%94%E4%BA%94%E5%91%B3/_blank"黃帝內經》提出了“氣味學說”。如“氣味和而服之”,“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素問·五臟別論》);“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等。《黃帝內經》中有關食物性能理論的“氣味學說”,主要包括了五味與四氣兩個方面的內容。關于對食物五味的認識,《黃帝內經》中有著較多的論述。《靈樞·五味》說“谷氣有五味”。所謂的“五味”,是指飲食物所具有的“甘、苦、辛、咸、酸、淡”幾種不同的味。在這里,包括淡味在內雖然已超出了五種味,但習慣上仍將淡味歸屬于五味。關于“五味”的作用及陰陽屬性,則“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素問·臟氣法時論》),“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瀉為陰,咸味涌瀉為陰,淡味滲瀉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素問·至真要大論》)。關于飲食五味與人體五臟的關系,則“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腎”(《靈樞·五味》);“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腎,淡入胃,是謂五入”(《靈樞·九針論》);以及“酸走筋,辛走氣,苦走骨,咸走血,甘走肉,是謂五走也”(《靈樞·九針論》)等,說明“五味”還與歸經學說等有著內在的聯系,不同的“味”與五臟有著不同的親和力。此外,《黃帝內經》還運用五行學說闡明了五味之間的關系,如“酸傷筋,辛勝酸;苦傷氣,咸勝苦;甘傷肉,酸勝甘;辛傷皮毛,苦勝辛;咸傷血,甘勝咸”(《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關于具體食物的“五味”歸屬,在《黃帝內經》中也有論述。如《靈樞·五味》的“五谷:禾亢米甘,麻酸,大豆咸,麥苦,黃黍辛。五果:棗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豬咸,羊苦,雞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蔥辛”。五味之外,在《黃帝內經》中還提出了“五臭”的概念,即臊、焦、香、腥、腐:“肝,其臭臊。心,其臭焦。脾,其臭香。肺,其臭腥。腎,其臭腐”(《素問·金匱真言論》)。關于對食物四氣的認識,雖然在《黃帝內經》中直接的論述較少,但從其所論述的治則等方面也可以體現出來。如“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素問·至真要大論》);“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t"/item/%E5%9B%9B%E6%B0%94%E4%BA%94%E5%91%B3/_blank"用熱遠熱,食宜同法”(《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水谷之寒熱,感則害六腑”(《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等,說明食物同樣具有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食性。其中,寒涼性質的食物主要用于\t"/item/%E5%9B%9B%E6%B0%94%E4%BA%94%E5%91%B3/_blank"熱性體質或熱性病證,溫熱性質的食物主要用于\t"/item/%E5%9B%9B%E6%B0%94%E4%BA%94%E5%91%B3/_blank"寒性體質或寒性病證。應當指出的是,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黃帝內經》在食物營養成分的認識上不可能通過實驗室來進行分析研究,而將食物的營養物質統稱為水谷之“精微”(《靈樞·五味》)、“\t"/item/%E5%9B%9B%E6%B0%94%E4%BA%94%E5%91%B3/_blank"精氣”(《靈樞·平人絕谷》)、“食氣”(《素問·經脈別論》)、“\t"/item/%E5%9B%9B%E6%B0%94%E4%BA%94%E5%91%B3/_blank"谷氣”(《靈樞·刺節真邪》)等。對食物“精微”物質的認識,則主要是通過食物作用于人體的反應來進一步歸納為“氣味學說”,從而構成了傳統飲食營養科學中獨特的“食物性能理論”。也正是傳統\t"/item/%E5%9B%9B%E6%B0%94%E4%BA%94%E5%91%B3/_blank"飲食營養學這種以人為本、從作用認識\t"/item/%E5%9B%9B%E6%B0%94%E4%BA%94%E5%91%B3/_blank"食物營養的方法,它較之于西方近代營養學從成分認識食物的方法有其特色和優勢。西方近代營養學在食物成分的認識上,受實驗室條件的限制,對食物成分的認識也就存在其局限性。而中國傳統營養學從食物作用于人體來觀察其功能,也就有可能比較全面地認識食物的營養價值。飲食營養的基本法則有關飲食營養基本法則的論述,在《黃帝內經》中總體概括為“食飲有節”(《素問·上古天真論》)。具體地說,主要包括了調理陰陽、謹和五味、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等方面的內容。其中,黃帝內經》中的有關論述,雖大多指的是針法或治法,但從“醫食同源”的觀念出發,也同樣適用于\t"/item/%E5%9B%9B%E6%B0%94%E4%BA%94%E5%91%B3/_blank"飲食營養學。6.1調理陰陽的飲食營養法則《素問》云:“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素問·生氣通天論》)。又云:“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素問·至真要大論》)。由于陰陽的相對平衡是保持機體健康的重要條件,因此飲食營養也必須圍繞調理機體的陰陽來進行,以保持機體陰陽的相對平衡為目標。由此,調理陰陽也就構成了傳統飲食營養學的一個最基本的法則。6.2謹和五味的飲食營養法則《\t"/item/%E5%9B%9B%E6%B0%94%E4%BA%94%E5%91%B3/_blank"素問·生氣通天論》指出:“陽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于辛,\t"/item/%E5%9B%9B%E6%B0%94%E4%BA%94%E5%91%B3/_blank"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素問·五臟生成》也指出:“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認為飲食五味雖然可以養生,但是偏嗜五味,導致飲食五味太過又會損傷人體,因此應“謹和五味”,才能享有天賦的壽命。6.3因人制宜的飲食營養法則“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靈樞·壽夭剛柔》);“人之肥瘦、大小、寒溫,有老、壯、少、小”(《靈樞·衛氣失常》)。《靈樞》更有“\t"/item/%E5%9B%9B%E6%B0%94%E4%BA%94%E5%91%B3/_blank"陰陽二十五人”,根據人的稟賦等的不同,將人分為25種不同的體質特性,此外,尚有《靈樞·通天》的“陰陽\t"/item/%E5%9B%9B%E6%B0%94%E4%BA%94%E5%91%B3/_blank"五態人”等。由于人的體質、性別、年齡等的不同,因此在飲食營養上也應“必知形之肥瘦,營衛血氣之盛衰”(《素問·八正神明論》),必“先知二十五人”,“別\t"/item/%E5%9B%9B%E6%B0%94%E4%BA%94%E5%91%B3/_blank"五態之人”,“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靈樞·經水》),“審有余不足,盛者寫之,虛者補之”(《靈樞·通天》)。因此,根據不同的體質等情況,采取相應的飲食營養方法,就構成了傳統\t"/item/%E5%9B%9B%E6%B0%94%E4%BA%94%E5%91%B3/_blank"飲食營養學“因人制宜”的基本法則。6.4因時制宜的飲食營養法則《靈樞·四時氣》說“四時之氣,各有所在”。《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又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更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t"/item/%E5%9B%9B%E6%B0%94%E4%BA%94%E5%91%B3/_blank"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t"/item/%E5%9B%9B%E6%B0%94%E4%BA%94%E5%91%B3/_blank"僻邪不至,長生久視”(《靈樞·本神》)。因此,飲食營養應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根據季節寒熱的不同,制訂相應的飲食營養方法,這也是傳統醫學“\t"/item/%E5%9B%9B%E6%B0%94%E4%BA%94%E5%91%B3/_blank"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在傳統\t"/item/%E5%9B%9B%E6%B0%94%E4%BA%94%E5%91%B3/_blank"飲食營養學中的具體體現。正如《素問》所說“\t"/item/%E5%9B%9B%E6%B0%94%E4%BA%94%E5%91%B3/_blank"熱無犯熱,寒無犯寒,從者和”;“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食宜同法”(《素問·六元正紀大論》)。6.5因地制宜的飲食營養法則“地有高下,氣有溫涼,高者氣寒,下者氣熱”(《素問·五常政大論》)。《素問·異法方宜論》又說“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咸,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故圣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之大體也”。中國國土遼闊,各個地區的氣候、地理環境等各有不同,因而對人體生理功能的影響也就不一樣。因此,在飲食營養上還應兼顧到地域環境的不同情況,制訂相應的飲食營養方法,即因地制宜的飲食營養法則。食療食療作為中國傳統醫學臨證學中疾病治療的重要手段和特色之一,在《黃帝內經》中也有較多的論述,體現了中國傳統醫學“醫食同源”、“藥食同用”的思想。如“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用咸補之,甘瀉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素問·臟氣法時論》)。又如“五宜:脾病者,宜食禾亢米飯、牛肉、棗、葵;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腎病者,宜食大豆黃卷、豬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靈樞·五味》)等。不僅如此,《黃帝內經》中還記載了以藥物和食物配伍治療疾病的內容,已具有了“藥膳”的含義,可謂是最早的食療藥膳方。如“半夏秫米湯(粥)”,并詳述對用水、用柴、用火等的要求。《素問·腹中論》以“四烏魚則骨一?茹丸(烏魚則骨、?茹、雀卵)”治療女子血枯,并用鮑魚汁送服等。此外,對于即使是使用藥物治療或針刺治療的疾病,也需要飲食營養的配合和支持:“藥以祛之,食以隨之”;“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素問·五常政大論》);“調食和藥,治在下愈”(《素問·經脈別論》);“治諸熱病,以飲之寒水乃刺之”(《素問·刺熱》)等。酒作為百藥之長,以酒療病在《黃帝內經》中也有記載。如“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素問·繆刺論》);“且飲美酒,口敢美炙,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而已”(《靈樞·經筋》)。酒還是一種重要的溶劑,可配制多種藥酒。如《素問·腹中論》以“雞矢醴”治療臌脹,《素問·玉版論要》以“醪酒”主治面部色深病重者“百日已”,以及《靈樞·九針論》的“醪藥”等。應當強調的是,《黃帝內經》中有關食療的論述,不僅僅是指疾病與飲食營養的問題,從“醫食同源”、“藥食同用”的觀念出發,食療食物作為藥物,它還包括了疾病與臨床治療的內容。因此,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中的“食療學說”較之于近代營養學中臨床營養學的內涵要豐富得多。疾病恢復期的飲食營養《黃帝內經》中還論述了有關急性熱病恢復期的飲食營養問題,提出了“食復學說”:“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谷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素問·熱論》)。強調在急性熱病恢復期不可驟然進食肉類或油膩之品,也不可勉強多食,以免導致疾病的反復。此外,在《素問·腹中論》中,還有“鼓脹……其時有復發者,何也?岐伯曰:此飲食不節,故時有病也”等論述。食忌《黃帝內經》在強調飲食營養之宜,即“食宜”的同時,還從另一個方面論述了飲食之忌,即“食忌”,從而形成了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中特有的—“食忌學說”。如“五禁說”:“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靈樞·五味》);“五裁說”:“病在筋,勿食酸;病在氣,勿食辛;病在骨,勿食咸;病在血,勿食苦;病在肉,勿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靈樞·九針論》);此外,《素問·宣明五氣》指出:“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苦走骨,骨病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5S系列知識介紹
- 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2025年高三年級模擬考試(一)歷史試題含解析
- 山東省招遠一中2024-2025學年高三第二次模考歷史試題理試題含解析
- 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異常心理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徽商職業學院《食品質量與安專業全綜合實驗(實驗)》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河南省漯河市重點中學2024-2025學年高考生物試題查漏補缺試題(文理)含解析
- 重慶工信職業學院《定向運動》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貴州裝備制造職業學院《衛生管理統計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中國民航大學《大學外語四》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湖北省部分高中協作體2025屆高三三月聯考一模考試語文試題及答案
- 門急診陪診管理制度
- 北京市豐臺區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末道德與法治試題(含答案)
- 原物料環保協議書范本
- 《莫比烏斯環》課件
- 《不抱怨的世界》課件
- 施工現場圍擋搭設驗收記錄表
- 護理消防安全
- 《小米的成功之道》課件
- 文獻檢索(寧夏醫科大學)知到智慧樹章節答案
- 2024年幼兒園教師繼續教育與職業發展
- 統計用產品分類目錄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