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速公路水土保持方案報告_第1頁
某高速公路水土保持方案報告_第2頁
某高速公路水土保持方案報告_第3頁
某高速公路水土保持方案報告_第4頁
某高速公路水土保持方案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某高速公路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1方案編制總則1.1簡介在建某高速公路(以下簡稱某高速)是A至B國道主干線的組成部分,東起某莊(C至D高速公路終點),西至E西部某縣與F市交界處附近的城村,建設里程136.2km,工程總投資41.33億元。該工程于1998年1月開工,預計2001年全線通車。某高速屬于國家限期完成的重點建設項目的組成部分。建成某高速,對加速國家公路網的建設,促進河南及A市、某峽兩市乃至西北各省的經濟發展,緩解A市至某峽間現有公路運輸緊張狀況,適應今后國民經濟發展對運輸能力的需求,并承擔鐵路的短途運量,發揮運輸綜合效益,都是十分必要的。某高速位于河南省西部山嶺重丘區,沿線巖土類型較多,溝谷發育,地形地貌十分復雜。作為一種線型工程,某高速在其建設過程中,無論填方或挖方路段都將破壞原地表植被,其擾動、破壞地面的類型較多。某高速全線136.2km無一處隧道工程,穿越山嶺均采用劈山開路,最大挖方深度達35m。與其它公路工程相比,某高速的棄土、棄石方量相對更大。這些棄土、棄石由于受地形及運輸條件的限制,很多就近棄于附近的溝岔內、山坡上,有的甚至順河傾倒。這些松散的廢棄物,孔隙大、結構疏松,遇到洪水將極易產生水土流失,淤塞河道,影響行洪,直接威脅著附近的隴海鐵路、310國道甚至某高速自身的安全,威脅沿線城鎮、村莊的安全,影響當地人民群眾的生產及生活。因此,盡快編制某高速公路水土保持方案,迅速對沿線的棄土、棄石場采取防護措施,恢復由于高速公路建設而破壞的土壤植被,不僅是為了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減少水土流失,同時也是為了保障沿線鐵路、公路、村莊、城鎮的安全,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1.2編制依據1.2.1法律法規依據(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實施條例》(3)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1995年5號令(《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報審批管理規定》);(4) 《河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辦法》(5) 《河南省水土保持補償費、水土流失防治費征收管理暫行辦法》。(6) 《土地管理法》;(7) 《公路法》。1.2.2河南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提供的某高速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工程施工圖設計報告》。1.2.3某高速水土保持編制單位“河南省水利勘測設計院”編制的《某高速水土保持方案大綱》及水利部對大綱的審查意見。1.2.4某高速水土保持編制單位“河南省水利勘測設計院”與方案編制委托單位“河南省交通廳”關于編制某高速水土保持方案共同簽訂的《水土保持方案編制合同書》1.3采用技術標準(1)《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技術規范》SL204-98;《土壤侵蝕分類分級標準》SL190-96;《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規劃通則》(GB/T15772-1995);《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驗收規范》(GB/T15773-1995);《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效益計算方法》(GB/T15774-1995);《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范》(GB/T16453.1?16453.6-1996);《防洪標準》(GB50201-94);《堤防工程設計規范》(GB50286-98);《水利水電工程設計洪水計算規范》(SL44-93);《河南省中小流域設計洪水暴雨洪水圖集》《水利工程水利計算規范》(SL104-95);2建設項目及周邊地區概況2.1建設項目規模、防治責任范圍、工程布局某高速公路位于河南省西部,東起A市東頭莊,西至某峽西部陜縣與靈寶交界的城村,建設里程136.2km全程共分8個合同段。本段公路路線布設與隴海鐵路、310國道相距不遠,自東而西成并行之勢。A市至澠池段,路線布設在隴海鐵路、310國道北側,至澠池縣英豪鎮連續跨過310國道和隴海鐵路后,路線走在隴海鐵路、310國道南側,在某峽市南部再次跨越隴海鐵路和310國道,直至某峽市西該段路線終點。該項目主要工程量包括:路基填方2435萬m3,路基挖方3328萬m3,特大橋10座長10610m大橋37座長8132m中橋3座長285m涵洞122道,交叉工程互通式立交7處,分離式立交88處,通道129處。本段公路按重丘區高速公路標準設計,路基寬度24.5m雙向四車道2x7.5m;硬路肩及土路肩分別為2x2.5m、2x0.75m,中央分割帶為2m。本項目路基占地總面積13831.8畝,養護、管理、服務設施占地共計735畝,全線征地總面積為14566.8畝。2.2項目區地形、地貌、地質、土壤、地面物質、植被等某高速貫穿A市、某峽兩市,整體地勢西高東低。東部多為黃土丘嶺,中西部則山巒重疊,溪澗縱橫。沿線巖土類型較多,溝谷發育,地形地貌十分復雜,大致可分為兩個地質段:A市到新安段為黃土丘陵,多呈梁、峁地貌,局部呈黃土塬,沖溝發育,岸高達20-40m以上;新安到某峽段穿越崤山山脈,為山嶺重丘區,溝谷發育,局部呈雞爪地形。某高速位于黃河南側隴海鐵路附近區域,沿線屬我國第二臺地的山地丘陵區,地層主要由第四系及局部的三疊系、二疊系、奧陶系、中元古界等組成。黃土:某峽市絕大部分為中更新統黃土狀亞粘土夾棕紅色古土壤薄層,僅塬梁頂部殘存少量上更新統淺黃色黃土狀亞粘土,泥化程度高,無濕限性;但溝谷兩側垂直裂隙發育,多呈陡壁。巖石:在義馬、新安縣局部地段,出露有第三系礫巖、砂巖和泥巖,三疊系紅色砂巖和泥巖。在觀音堂附近為二疊系灰黃色泥質砂巖及泥巖,寒武系石灰巖及泥頁巖,元古界安山巖及安山玢巖。上述巖石風化殼厚3-5m,多為殘積含泥碎石土和紅色粘土。某高速沿線經過的區域多數為農田耕地,另有部分荒坡地及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區,地面物質主要由農作物及林草組成。地面植被包括天然植被和人工栽培植被兩類。天然植被主要是少量的原始次生林和天然草地,主要樹種喬木有落葉松、水曲柳、栓皮櫟、楠斗樹等,灌木有紫穗槐、連翹、白臘條、胡枝子、杭子稍等,天然草類主要為黃倍草、白羊草、茅草、芥草等;人工栽培植被主要為人工林地和人工種草,人工林包括用材林和經濟林,用材林主要是松、柏、桐樹、楊樹、榆樹、柳樹、椿樹、刺槐等,經濟林主要是蘋果、梨樹、桃樹、核桃、柿樹、大棗等,人工種草主要為人工牧草。2.3項目及周邊地區氣象、水文、河流等情況項目通過地區具有明顯的暖溫帶氣候特征,屬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氣溫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12.6?13.9C,一月份最低(月平均氣溫為-0.3?1.2C),七月份最高(月平均氣溫為28C左右),極端最高氣溫38.4C,極端最低氣溫-18.8C。年平均降水量467?543mm,雨季集中在6-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其它月份則降雨量稀少。初霜期在每年的10月中旬,終霜期在每年的5月初,無霜期167?218天,地面最大凍結深度20-30cm。風向夏季多東南風,冬季多偏北風,春秋兩季為過渡區,風向多變,年平均風速3.5?4.0m/s。某高速處在黃河流域,自東向西沿線穿越的主要河流有金水河、洪陽河、澗河、青龍澗河及蒼龍澗河。澗河屬于洛河支流,發源于陜縣北段村,匯流面積1430km,河道長度104kmo與某高速在k76+860處相交,交叉斷面以上集流面積42.7km2。金水河屬于澗河支流,發源于新安縣正村鄉上坡,經五頭東入孟津及A市市郊區,匯入澗河,河道全長30km,流域面積226km2,與某高速在k11+025處相交,交叉斷面以上河道長19.5km,控制流域面積112.7km2。洪陽河也為澗河支流,發源于澠池縣正村鄉北部的轎頂山,河道全長23km,與某高速在k41+225處相交,交叉斷面以上河道長度21km,控制流域面積110km。青龍澗河屬黃河一級支流,發源于陜縣南部的大南山、方山和三角山下,匯流面積487km^,干流長度起40km路河交叉位置處高速公路樁號為k113+450河道上游有總庫容2327萬m3的中小型水庫6座,控制流域面積140km2。蒼龍澗河也為直接入黃河道,發源于陜縣南部的甘山北坡,與高速公路在k125+452處相交,流域面積178km2,河道長度約40kmo河道上游支溝發源,并有張家河、后河、吊坡及張家坡4座小型水庫。2.4項目區土地利用現狀及發展規劃項目區現狀土地利用情況大致分為農業耕地、林地和荒地三大部分,另外還包括少量的水域和草地。農業用地一般占總土地面積的21%?28%。農業用地存在的主要矛盾是:川臺地少,坡耕地多,廣種薄收。特別是在大于25°的陡坡地上開墾種植,不僅農業產量低而不穩,而且加劇了水土流失。林業用地一般占到28%左右,大多經營管理粗放,產材產果率低。項目區內荒地面積占到29%左右。荒地一般為荒坡荒嶺,自然植被多為荒草野樹,植被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嚴重。項目區土地利用規劃是整個水土保持規劃的實質部分。第一,規劃首先考慮基本農田用地。溝臺地、川地、水平梯田都盡可能發展為水澆地,坡度平緩土質較好的坡耕地改造成水平梯田,作為基本農田用地。第二,林業用地主要布置在溝坡、山坡、溝頭及大于25。的坡耕地上,利用退耕的土質較好坡耕地及坡度較緩的荒坡,建造經濟林,發展果園。第三,牧業用地規劃。利用退耕的部分坡耕地及原來的天然草地和立地條件較差的土地,人工種植優良牧草;利用野草豐富的荒山、荒坡、荒溝進行野草改良,發展畜牧業。通過土地利用結構的合理調整,使農、林、牧比例趨于合理,逐步形成一個良好的農業生態系統,促進農、林、牧各業快速協調發展。2.5項目區及周邊地區和會經濟狀況某高速貫穿A市、某峽兩市,除A市、某峽兩市外,沿途經過的縣級城市還包括孟津、新安、義馬、澠池及陜縣。A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人稱“九朝古都”,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全市面積15208.6km2,人口607萬人。A市是一個以機械工業為中心、國家大型骨干廠礦為主體的新興工業城市。目前已形成石油化工、機械電子、冶金、建材、輕紡、食品等六大支柱產業,34個工業部門。其中拖拉機、軋路機、銅材、平板玻璃、水泥、單晶硅、耐火材料等支柱產品的質量和數量在全省及全國都占有重要地位。1997年A市市工業總產值525.15億元,占全省的9.31%,國內生產總值335.01億元,占全省的8.21%。某峽市位于河南西部,面積10496.6km,人口216萬人。某峽市是東南沿海及中原地區與西北五省區聯系的咽喉,是晉、陜、豫三省交界三角地帶的經濟文化中心,是一個以輕紡、電力、機械制造、冶金、化工為主的新興工業城市。1997年某峽市工業總產值176.05億元,占全省的3.12%,國內生產總值130.93億元,占全省的3.21%。2.6建設項目施工工藝、采挖及排棄土(石)特點某高速全線采用機械化施工。設計中結合路線平、縱、橫三方面,對路基土石填方和挖方進行調配,調配原則為:盡可能移挖作填,以減少廢方和借方;棄方要有出處,可填溝造地,不占或少占農田,以防水土流失,堵塞河道或沖淤農田;路基填方借土結合地形、農田排灌等情況選取土源。施工中,多數標段能夠按設計原則進行借土和棄土,個別標段由于受地形條件及其它因素影響,將多余的廢方棄于河道內、水庫庫區內,有的甚至將河道攔腰截斷,不僅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而且嚴重影響了河道、水庫的防洪安全。2.7項目區水土流失現狀及防治情況通過查閱某高速設計圖紙及現場踏勘、調查,依據某高速線路工程地質分布圖及收集到的沿線A市、孟津、新安、澠池、義馬、陜縣及某峽等地的水土流失分類分級圖,某高速沿線經過的地區水土流失類型及強度大致分為四個區域:I區,黃土丘陵溝壑區第三付區。自某高速起點至陜縣東部路段(樁號范圍大致在K0+000-K85+500),除了義馬市東部部分路段(樁號范圍大致在K47+500-K52+000)為土石山區以外,其余均屬黃土丘陵溝壑區第三付區。該區土壤類型主要為立黃土和紅黃土,水土流失溝道以重力侵蝕為主,坡面以水蝕為主。因該區溝壑縱橫,所以侵蝕溝經常出現瀉溜、崩塌、滑坡、坍塌等現象。多年平均徑流深150?180mm土壤侵蝕模數在4000t/(km?a)左右,屬中度侵蝕區。II區,土石山區。主要分布在澠池縣東部一部分、義馬市西部、陜縣東部路段(樁號范圍大致在K47+500?K52+000及K85+500?K100+500)。該區山高坡陡,土層薄,暴雨集中,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蝕為主。常見的水土流失形式有面飾、砂礫化面飾、溝蝕、滑坡等,局部地區由于地形陡峭,疏松碎石多,集水面積大也常有泥石流發生。從總體上看,由于該區植被相對較好,年均土壤侵蝕模數一般在2500-3000t/(km2?a),屬輕、中度侵蝕區。III區,黃土階地區。主要分布在陜縣東部陜縣與某峽市湖濱區交界附近路段及湖濱區大部分路段(樁號范圍大致在K100+500-K119+138)。黃土階地土壤結構松散,易被暴雨沖刷形成較嚴重的水土流失。年均土壤侵蝕模數在5000t/(km2?a)左右,局部可達6000t/(km2?a)以上。據陜縣水保站在火燒陽溝定點實測結果,年均侵蝕模數達6310t/(km2?a),屬強度侵蝕區。IV區,臺塬溝壑區。主要分布在湖濱區西部及陜縣西部路段(樁號范圍大致在K119+138-K135+500)。塬面兩側多被深溝切割,沖溝發育,塬面大致平整為良田,植被稍好,水土流失較輕,年均土壤侵蝕模數在2400t/(km2?a)左右,屬水土流失輕度區。水土流失防治情況:針對以上水土流失分區情況,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主要有:黃土丘陵溝壑區第三付區,采取因害設防,綜合治理的方法進行水土流失防治。在梁峁頂栽植水土保持林,以用材林為主,梁峁坡上部建立果園,梁峁坡下部修水平梯田,建立基本農田。在V”字型溝道或“U”字型溝道的上游,修建谷坊、攔沙壩,在“U”字型溝道修淤地壩,改灘造地,建立基本農田。概況起來講就是“用材林壓頂,果樹纏腰,農田座底”。土石山區。坡面治理以植物措施為主,從上到下,首先是山坡防護林,采用人工種植或封山育林的形式提高植被覆蓋度,其次在山坡上土層厚的地方修水平梯田,或坡式梯田,建立基本農田或經濟林帶。溝邊修溝邊埂或溝頭防護工程。溝背栽喬、灌混交林。溝底在V”字型溝道修建谷坊、攔沙壩、淤地壩等,在U”字型溝道,改灘造地建立基本農田,同時栽種溝底防護林。從上游到下游,從坡面到溝道節節攔蓄,形成完整的防護體系。(3) 黃土階地區。針對黃土階地區土壤松散的特點,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主要有:坡面以生物措施為主,盡可能少松動土層,減輕坡面侵蝕;溝頭修建防護工程,并配合溝頭防護林,以盡量攔截坡面徑流;溝道內則修建谷坊、淤地壩、攔沙壩等,以削減洪量,減少水土流失。(4) 臺塬溝壑區。塬面修建高標準的水平梯田、蓄水保土。實行農林間作,營造塬面防護林,控制塬面徑流。充分利用田坎、地邊埂,種植灌木、黃花菜、金銀花等增加植被覆蓋度。3項目區水土流失預測3.1水土流失預測時段的劃分某高速水土流失預測時段基本上可分為建設施工期和生產運行期兩個時段。在建設施工期,由于公路路基開挖或回填、取土取料等等原因,破壞了公路沿線原有的地貌和植被,擾動土壤表土結構,致使土壤抗侵蝕能力降低,侵蝕加??;同時,路基開挖造成大量的廢土、廢石由于地形或運輸條件上的限制,只能就地就近排放于溝頭、溝岔、山坡上,甚至直接傾倒于河道中,這些松散的廢棄物極易隨洪水而流失。在公路建設運行期,因施工破壞而加劇水土流失的各種因素在采取了各項水土保持措施后逐漸得到恢復和改善,公路沿線新增及原有的水土流失得到了基本治理和控制,各種型式的水土流失都將逐步減小直至達到新的穩定狀態。因此,主要預測公路建設施工期水土流失情況。根據某高速主體工程施工計劃,施工總工期為4年,則水土流失時段取為4年。3.2預測的內容和方法3.2.1擾動原地貌、損壞土地和植被的面積某高速擾動原地貌、損壞土地和植被的面積主要由路基挖壓占地包括互通式立交、收費站、養護區、服務區占地,改路、改溝、改河占地,邊溝急流槽及截水溝占地、取土場開挖損壞土地和棄土、棄渣場占壓土地三部分組成。預測方法包括直接采用、實地調查和圖面直接量測三種。公路路基挖壓占地可直接采用某高速設計施工圖中已經計算的線路征占地面積;取土及棄土場挖壓占地則是采用實地調查法和利用某高速沿線1/2000及1/萬地形圖直接量測法,推算已經和可能破壞的程度和數量。某高速擾動原地貌、損壞土地和植被的面積詳見表3.2.1。3.2.2棄土、棄石、棄渣量預測3.2.3損壞水土保持設施面積和數量預測3.2.4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預測3.2.5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預測3.3預測結果的綜合分析4水土流失防治措施4.1水土保持方案編制的原則和目標某高速屬于在建工程項目,目前大部分土石方工程已基本完工。根據這一特點,某高速水土保持方案編制的原則是在符合國家及有關技術規范對水土保持環境保護的總體要求的前提下,結合某高速主體工程設計及施工的實際情況進行綜合考慮,對主體工程設計中已經考慮的防護排水工程設計進行評價,符合水土保持要求的水保措施給以承認,對主體工程設計中考慮不全面的部分加以補充完善。對于施工過程中已成事實的隨意取土及棄土,按水土保持要求提出治理措施,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水土保持方案。某高速水土保持方案的目標是實現公路路基征占地范圍內及沿線棄土場、取土場的水土流失防治要求;使由于公路建設及大量的棄土、取土所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項目區原有的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某高速自身以及相鄰的隴海鐵路、310國道的安全運行,沿線工礦企業的安全生產;沿線城鎮、村莊人民群眾的安全生活得到有效保障;沿線的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4.2某高速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本方案設計深度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造成水土流失誰負責治理的原則”某高速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包括公路建設征占地、取土取料場、棄土場等項目建設區及直接影響區。4.2.1項目建設區(1) 路線征占地面積包括高速公路安全隔離柵以內的路面、路基邊坡、路塹邊坡以及截水溝、排水溝占地面積;管理所、服務區、養護區、收費站占壓地面積;互通式立交的匝道、連接線征占地面積;改路、改溝、改河挖損破壞地表植被面積。某高速全線長136.2km,線路占地總面積13831.8畝,養護、管理、服務設施占地735畝,全線占有土地總面積14566.8畝。(2) 棄土棄石場某高速全線共有棄土棄石場88個,棄土棄石總方量萬m3,占壓土地總面積畝。取土場全線共設取土場50個,取土總量萬萬m3,占壓土地總面積畝。4.2.2直接影響區由于公路建設打亂了現狀坡面排水系統,洪水集中排泄,從而加劇了局部地區地表或溝道的沖刷侵蝕;大量由松散土石組成的棄土、棄石場由于沒有采取攔擋防洪措施,洪水季節,在棄土、棄石場的不穩定臨空面上常常發生瀉溜、崩塌、滑坡、坍塌等現象,壓毀農田,淤積河道,甚至堵塞了現狀隴海鐵路及310國道上的涵洞。這些,均屬某高速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的直接影響區。某高速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詳見〈連云港至霍爾果斯國道主干線A市至某峽段高速公路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附件》(以下簡稱《某高速水保方案報告書附件》)中“某高速水土流失防治分區及水土保持措施總體布局圖”某高速屬于在建工程項目,按《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技術規范》規定及實際施工情況,本次直接編制達到技施設計深度要求的水土保持設計。4.3某高速水土流失防治分區及水土保持措施總體布局某高速水土保持防治體系按其特點可分為三個區域,分別為:公路建設區、棄土棄石區、取土區。各分區根據其水土流失特點采取相應的防治工程措施,從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體系,詳見下圖。4.4分區防治措施4.4.1防治措施選定的原則因勢利導,變害為利;因地制宜,因害設防;防洪與水土流失防治并重;工程措施與植物措施并舉;補充完善主體工程設計,為主體工程安全服務。4.4.2公路建設區(1)路基、路面排水路堤區:路面水采用土路肩設擋水埝,約40m設一集流送水槽送至路堤邊溝。填土高度低于8m的路堤坡面水直接流入路堤邊溝,填土高度大于8m的高路堤坡面水用路堤平臺截水溝截流,然后通過集流送水槽送至路堤邊溝,路堤邊溝落差較大處,設置跌水急流槽。路塹區:路面水橫向直接流入路塹邊溝,低于12m的路塹坡面水直接流入路塹邊溝,深路塹坡面水,用路塹平臺排水溝截流,然后通過縱、橫向急流槽流至路基邊溝,在部分路塹的段的一側或兩側,設置有路塹頂截水溝(或叫天溝),避免路線外坡面水流至路塹坡面。設有超高的路段,超高路面排水分路堤區和路塹區兩種類型。路堤區采用淺碟式中央分割帶集水井排水,路塹區采用中央分割帶集水槽排水。沿線設置有基本連續的路基邊溝,與橋涵連接起來,形成比較完整的路基排水綜合體系。(2)路基防護根據某高速設計施工圖及現場踏查的實際施工情況,路塹、路基防護包括了工程護坡、植物護坡及綜合護坡等多種防護形式。填方路段的路基防護,根據填方高度的不同,分別采用了相應防護措施,一般情況為下部采用漿砌片石護坡或漿砌片石護坡結合擋墻護腳,上部采用混凝土網格植草綜合護坡工程;挖方路段路塹防護,下部采用漿砌片石護坡,上部石質路段一般采用機械噴播植草和固定鋼絲網噴混凝土護坡,土質路段則一般沒有采取防護措施。經過踏查和分析,認為公路建設區已經設有的路基、路塹坡面防護措施完全具有水土保持的作用,符合水土保持的要求和標準,但對于深挖方土質路段存在的裸露路塹坡面,顯然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第十八條“修建鐵路、公路和水工程,……;工程竣工后,取土場、開挖面和廢棄的砂、石、土存放地的裸露土地,必須植樹種草,防止水土流失”的要求,因此,這部分坡面還必須采取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紤]到路塹坡面坡度一般都在1:0.5?1:0.75,直接在坡面植樹種草難度較大,設計中采用沿每一級路塹坡腳種植一排爬墻虎的方式進行植物防護。公路建設區水土保持措施詳見《某高速水保方案報告書附件》中“某高速路基、路塹排水防護布置圖”。4.4.3棄土棄石區4.4.3.1棄土棄石場類型某高速全線共有棄土棄石場88個,按廢棄物堆放的位置和地形情況可分為溝頭棄土、溝岔棄土、順溝(河)棄土、棄土填溝、棄土成壩和棄土填磚場取土坑、河灘洼地及自然凹坑等6種類型。溝頭棄土場一般位于溝道的頂部,上游匯流面積很小,棄土場臨空面坡腳不會受到洪水的沖刷;溝岔棄土場其實也屬于溝頭棄土,與溝頭棄土場所不同的是,這些棄土均堆置于主溝道的小溝岔上,由于溝岔較短,棄土場臨空面坡腳有可能遭受到主溝道洪水的沖刷;順溝棄土一般為順溝道的一岸或兩岸堆土,這種棄土場都不同程度的縮窄了溝道行洪斷面;棄土填溝是順自然溝道棄土,這些棄土場或者抬高了現狀自然溝底,或者將現狀溝道填平;第六標段的6-26號棄土場是將棄土直接橫溝堆放形成一個土壩,屬于亂棄亂倒;棄土填磚場取土坑、填平河灘坑坑洼洼及一些自然凹坑等均屬棄土造田。某高速各棄土場所處位置、編號及棄土場類型詳見表4.4.3.1。表4.4.3.1某高速棄土場基本情況表標段棄土場編號下路樁號與高速路相對位置所在縣(市)棄土類型NO.11-15+550路右20m孟津縣填磚場取土坑1-26+900路左100m孟津縣順溝棄土1-311+850路右20m孟津縣棄于溝頭1-412+125路右20m孟津縣棄于溝頭N0.22-112+900路右50m新安縣棄于溝頭2-219+900路右20m新安縣棄于溝頭

2-320+500路左300m新安縣棄于溝頭2-422+000路左1200m新安縣棄于溝岔2-522+250路右150m新安縣棄于溝岔2-623+100路左20m新安縣棄于溝岔2-724+800路右50m新安縣棄于溝岔2-825+800路左200m新安縣棄土填溝2-927+200路右300m新安縣棄土填溝2-1028+200路右300m新安縣順溝棄土2-1128+200路右1000m新安縣棄于溝頭2-1228+800路右500m新安縣棄于溝頭2-1330+030路右800m新安縣棄于溝頭2-1434+015路右50m新安縣棄于溝頭2-1534+440路左50m新安縣棄于溝頭2-1636+200路左200m新安縣棄于溝岔2-1736+500路左100m新安縣棄于溝岔2-1837+070路左溝道內新安縣棄土填溝2-1937+800路左溝道內新安縣棄土填溝2-2038+400路左200m新安縣棄于溝岔NO.33-147+300路左50m澠池縣順溝棄土3-247+800路右200m澠池縣順溝棄土3-348+000路右200m澠池縣棄于溝頭NO.44-148+300~49+100路右50~500m義馬市棄于溝頭4-251+300路左50~1600m義馬市棄土填溝4-351+300路右50m義馬市棄于溝頭4-452+000路左30m義馬市棄于溝頭4-553+400路右20m義馬市順溝棄土4-653+700路左200m義馬市順溝棄土NO.55-160+114路左1200m澠池縣順溝棄土5-260+661路左0~300m澠池縣棄于溝岔5-360+990路右30m澠池縣棄于溝岔5-464+038路右澠池縣棄于溝岔續表4.4.3.1某高速弁土J場基本情況表NO.55-566+100路右澠池縣地方修路5-677+370路右100m澠池縣棄土填溝NO.66-183+800路右250m陜縣棄于溝頭6-284+400路右5m陜縣棄于溝頭6-385+200路右1000m陜縣棄于溝頭6-485+300路右5m陜縣棄于溝頭6-585+650路左5m陜縣棄于溝頭

6-685+900路左5m陜縣順溝弁土6-786+100路右5m陜縣棄于溝頭6-887+200路右150m陜縣棄于溝頭6-988+400路左5m陜縣棄于溝頭6-1089+600路右30m陜縣棄于溝頭6-1190+918路右200m陜縣順溝、填溝6-1291+400路左10m陜縣棄于溝頭6-1392+150路右150m陜縣順溝棄土6-1493+200路左100m陜縣棄于溝頭6-1594+550路右100m陜縣棄于溝頭6-1695+100路左150~300m陜縣棄于溝岔6-1797+400路右約50m陜縣順溝棄土6-1897+500路右約200m陜縣棄于溝頭6-1998+100路右50m陜縣順溝棄土6-2099+380路左200m陜縣棄于溝頭6-21100+500路右約300m陜縣棄于溝岔6-22101+550路右20m陜縣棄于溝頭6-23101+750路右40m陜縣棄于溝頭6-24101+910路右300m陜縣棄土填溝6-25102+560路左20m陜縣棄于溝頭6-26102+970路左500m陜縣棄土成壩6-27103+995路左20m陜縣棄于溝頭6-28104+130路右10m陜縣棄于溝頭6-29104+500路右30m陜縣順溝棄土6-30105+120路左50m陜縣棄于溝頭NO.77-1106+400路右150m湖濱區順溝棄土7-2106+900路右60m湖濱區順溝棄土7-3107+200路左350m湖濱區填河灘凹地7-4107+500路左100m湖濱區填河灘凹地7-5108+000路右30m湖濱區填河灘凹地7-6109+550路右340m湖濱區填河灘凹地7-7110+450路右350m湖濱區填河灘凹地續表4.4.3.1某高速棄土場基本情況表NO.77-8115+600路右300m湖濱區填河灘凹地7-9119+750路右50m湖濱區棄于溝頭7-10119+950路右50m湖濱區棄于溝頭7-11123+100路左200m湖濱區棄于溝頭NO.88-1125+452路右2000m陜縣填河灘凹地8-2125+854路右4000m陜縣填河灘凹地8-3125+854路左2000m陜縣填河灘凹地8-4126+457路左1000m陜縣填河灘凹地8-5126+457路右1000m陜縣填河灘凹地8-6126+457路右1000m陜縣填自然凹坑8-7126+457路右2000m陜縣棄于溝岔8-8126+732路右2000m陜縣順溝弁土4.4.3.2溝頭棄土場防護措施溝頭棄土場一般位于主溝的頂部,或者雖處于溝岔上,但臨空面坡腳位置較高,遠在主溝道洪水位以上。在某高速88座棄土場中,溝頭棄土場為37座,占了棄土場總數的42%。溝頭棄土場最大的兩個特點:一是上游匯流面積較小,坡面以上來水量不大;二是棄土場臨空面坡腳不會遭到洪水淘刷。由于這種類型的棄土場相對危險程度較輕,設計中除個別地形位置特殊的棄土場專門進行防護設計外,其余均套用定型設計。參考《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范GB/T16453.3-1996》溝頭防護工程,溝頭棄土場多采用蓄水型防護措施,個別處在小溝岔上緊鄰高速公路的溝頭棄土場,由于公路路面排水要通過這些小溝岔送入主溝道,也可采用排水型防護措施。蓄水型防護措施,一般是在棄土場臨空面坡肩以上3-5m處,圍繞棄土場臨空坡面修筑土埂,攔蓄坡面以上來水,制止徑流直接沖刷棄土坡面。排水型防護措施則一般在棄土場頂面設排水溝接路面排水溝,棄土場坡面設急流槽,每級臺階及坡腳設消能設備。某高速所有的溝頭棄土場邊坡高度均大于4m、自然堆放坡度均陡于1.0:1.5,按《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規范》,棄土場邊坡防護應采用削坡開級工程。堆置高度小于20(12)m,采用直線形削坡開級;堆置高度大于20(12)m,采用階梯形;堆置高度大于30m則采用大平臺形削坡開級形式。通過削坡,使現狀較陡的自然堆土坡度達到1.0:1.5?1.0:1.75的穩定邊坡坡度。對于通過大平臺形削坡開級后形成的堆土邊坡,還應通過邊坡穩定計算驗算其邊坡穩定性,驗算方法采用法。削坡推緩后的棄土坡面一般采用植物護坡,坡面采用草灌混植,橫向每3m種植一排紫穗槐,株距1m,兩行紫穗槐之間種植草木樨、沙打旺等草種;對于個別緊靠高速公路的溝頭棄土場,從保障公路安全運行和美觀方面考慮,坡面選用混凝土網格中空植小冠花綜合護坡措施。削坡開級形成的平臺根據平臺寬度不同分別種植一排或多排紫穗槐。坡腳根據廢棄物類型分別采用工程或植物措施,對于棄土場一般緊鄰坡腳種植兩排紫穗槐,株距、行距均為1m,然后再種植兩排刺槐,株距、行距各2m;對于棄石場,坡腳則采用擋土墻攔擋措施結合刺槐防護林。各種類型的溝頭棄土場防護詳見“溝頭棄土場防護工程定型設計圖”以及《某高速水保方案報告書附件》中“1-3、1-4、2-1、2-15、6-2、6-10、7-9棄土場防護工程設計圖”。4.4.3.3溝岔棄土場防護措施溝岔棄土場同樣具有上游匯流面積較小,坡面以上來水量不大的特點。與溝頭棄土場所不同的是,溝岔棄土場臨空面坡腳經常要受到主溝道洪水的淘刷。溝岔棄土場除臨空面坡腳均采用工程措施防護外,其他坡面防護措施均同溝頭棄土場。坡腳防護根據棄土場堆置位置及地形條件分別采用干砌石護坡、漿砌石護坡和擋土墻結合砌石護坡等,護坡高度一般采用2.5m。對于溝岔較短的棄土場,現狀棄土坡腳已伸人主河道中,削坡開級將會使坡腳進一步前推,從而影響主溝道正常行洪。這種情況的棄土場坡腳防護一般采用擋土墻工程,既保護坡腳免受洪水淘刷,又為棄土坡面削坡開級提供了條件。對于削坡開級后棄土場坡面仍不會影響主溝道行洪的溝岔棄土場,坡腳則采用漿砌石或干砌石防護。4.4.3.4順溝棄土防護措施在某高速88座棄土場中,順溝棄土是形成危害較嚴重的棄土類型之一,因此,這部分棄土場也是本水土保持方案進行重點防護設計的一類。15個順溝棄土場除了類型非常類同或危害很輕的5個沒有進行專門防護設計外,其余10個都有典型設計。順溝棄土一般都將不同程度的縮窄溝道行洪斷面,影響溝道安全泄洪。因此,順溝棄土場防護設計必須要防洪與水土流失防治同時考慮。對于棄土場以上溝道匯流面積較小,棄土縮窄河道斷面較輕的情況,防護設計的重點是棄土場本身水土流失防治設計,一般不進行專門的水文水力計算;對于棄土場以上溝道匯流面積較大、洪峰流量較高,且已嚴重阻塞溝道的,則防護設計的重點是防洪工程設計,通過水文分析計算確定設計標準情況下上游來水的洪峰流量,通過水力計算確定設計標準的河道洪水位,棄土場坡腳工程措施防護高度則要根據河道設計洪水位確定。水文計算設計洪水標準則根據河道下游保護對象的標準確定,棄土場下游緊接高速公路或隴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