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8實用類文本閱讀
一、實用類文本閱讀
(2022?四川巴中?一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像補丁一樣覆蓋著大陸的土壤薄層控制著我們人類和大地上各種動物的生存。如我們所知,若沒有土
壤,陸地植物不能生長:而沒有植物,動物就無法生活。
生命創造了土壤,而異常豐富多彩的生命物質也生存于土壤之中:否則,土壤就會成為一種死亡和貧
瘠的東西了。正是由于土壤中無數有機體的存在和活動,才使土壤能給大地披上綠色的外衣。
土壤置身于無休止的循環之中,這使它總是處于持續變化的狀態。在所有這些變化中,活的有機體總
是積極的參與者。
土壤中最小的有機體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有機體,是那些肉眼看不見的細菌和絲狀真菌。它們有著龐大
的天文學似的統計數字,一茶匙的表層上可以含有億萬個細菌。縱然這些細菌形體細微,但在一英畝肥沃
土壤的一英尺厚的表土中,其細菌總重量可以達到一千磅之多。長得像長線似的放線菌其數目比細菌稍微
少一些,然而因為它們形體較大,所以它們在一定數量土壤中的總重量仍和細菌差不多。
被稱之為藻類的微小綠色細胞體組成了土壤的極微小的植物生命。細菌、真菌和藻類是使動、植物腐
爛的主要原因,它們將動植物的殘體還原為組成它們的無機質。假若沒有這些微小的生物,像碳、氯這些
化學元素很難通過土壤、空氣以及生物組織來進行循環運動。例如,若沒有固氯細菌,雖然植物被含氟的
空氣“海洋”所包圍,但它們仍將難以得到氮.素。其他有機體產生了二氧化碳,并形成碳酸而促進了巖石
的分解。土壤中還有其他的微生物在促成著多種多樣的氧化和還原反應,通過這些反應使鐵、鎰和硫這樣
一些礦物質發生轉移,并變成植物可吸收的狀態。
另外,以驚人數量存在的還有微小的螭類和被稱為躍尾蟲的沒有翅膀的原始昆蟲。盡管它們很小,卻
在除掉枯枝敗葉和促使森林地面碎屑慢慢轉化為土壤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中一些小生物在完成它
們任務中所具有的特征幾乎是令人難以置信的。例如,有幾種螭類甚至能夠在掉下的楓樹針葉里開始其生
活,隱蔽在那兒,并消化掉針葉的內部組織。當螭蟲完成了它們的演化階段后,針葉就只留下一個空外殼
了。在對付大量的落葉植物的枯枝敗葉方面真正的令人驚異的工作是屬于土壤里和森林地面上的一些小昆
蟲。它們浸軟和消化了樹葉,并促使分解的物質與表層土壤混合在一起。
除過這一大群非常微小但卻不停地艱苦勞動著的生物外,當然還有許多較大的生物。在土壤里所有大
個的居住者中,可能再沒有比蚯蚓更為重要的了。四分之三世紀以前,查理斯?達爾文發表了題為《蠕蟲
活動對作物肥土的形成以及蠕蟲習性觀察》一書。在這本書里,達爾文使全世界第一次了解到蚯蚓作為一
種地質營力在運輸土壤方面的基本作用——在我們面前展現了這樣一幅圖畫:地表巖石正逐漸地被由蚯蚓
從地下搬出的肥沃土壤所覆蓋,在最良好的地區內每年被搬運的土壤量可達每英畝許多噸重。與此同時,
含在葉子和草中的大量有機物質被拖入土穴,并和土壤相混合。達爾文的計算表明,蚯蚓的苦役可以一寸
一寸地加厚土壤層,并能在十年期間使原來的土層加厚一半。然而這并不是它們所做的一切。它們的洞穴
使土壤充滿空氣,使土壤保持良好的排水條件,并促進植物的根系發展。蚯蚓的存在增加了土壤細菌的消
化作用,并減少了土壤的腐敗。有機體通過蚯蚓的消化管道而被分解,土壤借助于其排泄物變得更加肥沃。
(節選自蕾切爾?卡遜《寂靜的春天》,有改動)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生命創造了土壤,同時也依存于土壤。如果沒有生命物質,土壤只不過是死亡和貧瘠的存在。
B.在一定數量土壤中,細菌和放線菌形體大小不一樣,數量也不一樣,但它們的總重量卻差不多。
C.如果沒有固氮細菌,植物將無法得到氮素,這體現出固氮細菌在循環運動中的重要作用。
D.蛾蟲雖然很小,但是對土壤的作用不容小覷。它們能幫助除掉枯枝敗葉,促進森林地面碎屑轉化為土壤。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正確的一項是()
A.藻類使動植物腐爛還原出無機質,然后使礦物質發生轉移以便植物吸收,這表明藻類只有通過還原反應
才能參與土壤的變化。
B.蚯蚓不停地搬運土壤,將葉子和草中的無機質拖入土穴,以使土壤變得松軟肥沃,這說明土壤里的大個
居住者中蚯蚓的勞動最艱苦。
C.“土壤能給大地披上綠色的外衣”“一大群非常微小但卻不停地艱苦勞動著的生物”,這些生動形象的語言,
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讀性。
D.文章先總說土壤的重要性,再分說土壤的變化過程,最后總結較大生物對土壤的作用,采用“總一分一
總”結構,邏輯嚴密。
3.為說明土壤里“活的有機體“積極參與土壤的變化,作者使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請選擇兩種簡要分析。
(2022.四川六市聯考一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2021年7月17-21日,河南省遭遇極端強降雨。極端降水強度高達201.9毫米/小時,相當于150個西
湖的水在1小時內傾倒在鄭州境內,造成城市嚴重內澇,引發巨災。就河南暴雨相關問題,本刊專程采訪
了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崔曉鵬研究員。
一般情況下,暴雨的持續時間不會很長,這次河南的暴雨為什么下了這么久?
崔曉鵬:7月下旬,副熱帶高壓已經北抬至我國東北、朝鮮半島和日本附近。與此同時,河南的西側還
存在一個大陸高壓。兩個高壓系統相對穩定地維持在河南省兩側,而此時河南處于一個相對較弱的低渦(低
壓渦旋)系統控制中。海洋上,臺風“煙花”和“查帕卡”逼近我國,為這次河南特大暴雨的發生提供了充沛
的水汽來源。在副熱帶高壓的外圍,氣流是順時針旋轉,而其南側的臺風環流則是逆時針旋轉。副熱帶高
壓和臺風相互配合,仿佛轉動的齒輪,把海洋上的水汽源源不斷地輸送至河南地區。
當然,水汽在輸送途中會有損失,但偏偏這次河南暴雨期間水汽輸送路徑途經的地區地形相對平坦,
所以大量水汽可以長驅直入到達河南。河南的西北側是太行山脈,西側還有伏牛山等,地形的阻擋抬升作
用很明顯,水汽在此堆積,為暴雨的發生提供了有利條件;對流云團在山前不斷形成,并向鄭州附近移動,
形成所謂的“列車效應”,也就是說,在相對持續穩定的環流背景下,對流云團像一輛輛呼嘯而來的列車,
不斷駛入鄭州這個站臺,造成了該區域的極端降水。
那是不是暴雨持續的時間越長,危害性就越大?
崔曉鵬:我們先來看看暴雨的定義是什么。按照我國氣象部門的定義,24小時內降水量超過50毫米定
義為暴雨,超過100毫米為大暴雨,超過250毫米為特大暴雨。河南鄭州這次極端降雨,最大的1小時降
水量超過了200毫米。我們在討論暴雨可能帶來的危害時,除了關注整個過程的持續時間、降水總量,還
要關注降雨過程是否平緩。如果每個小時的降水量都達到20毫米,一天算下來就要超過400毫米,屬于特
大暴雨了。但如果小時降水強度較弱,即使持續時間較長、降水總量大,危害性一般也不會太大。目前,
國際上已有不少針對降水極端性的相關研究。一些研究通過幾十年的雨量監測發現,伴隨全球變暖,日降
水量有所增加,但如果從每小時降水量,或者每10分鐘的降水量來看,增幅更為顯著。這說明降水過程變
得更加集中,不僅在時間上更加集中,在地點上也更加集中,局地大暴雨、特大暴雨事件可能會在未來更
加頻繁地發生。
我們該如何應對這種災害性天氣?
崔曉鶴:氣象科研部門和相關高校要通過加強基礎性的研究不斷提升對災害性天氣的認識水平和天氣
預報能力。氣象業務部門通過緊密追蹤最新研究成果并轉化應用,第一時間發布預報和預警信息。同時,
氣象業務部門也會不斷地及時訂正預報和預警信息,這就需要其他部門、包括老百姓自己密切關注預報預
警信息,對預警信息(尤其是高級別預警信息)一定要心存敬畏。
有時候經驗是通過歷史教訓得來的。比如在這次有關河南暴雨的新聞報道中,我了解到有一個人在隧
道口附近逐一敲打車窗,讓大家盡快棄車逃生,最終救了很多人。這個人經歷過北京“7?21”大暴雨,所以
知道暴雨的恐怖之處。但防災減災不可能只依靠少數警醒的個體,社會各部門之間的有效聯動至關重要。
氣象業務部門只能發布各類預報和預警信息,沒有權力讓預警區域停學、停工、停業、停運,這可能就需
要建立某種機制,強制要求在必要時必須停學、停工、停業和停運,全社會聯動,強制執行各類措施和規
定。此外,針對公眾開展氣象相關知識,尤其是防災減災知識的深度科普也是極其必要和迫切的,對大自
然,我們要永遠心存敬畏。
(摘編自《科學世界》總第357期,記者蔡璐)
4.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7月下旬河南省副熱帶高壓與大陸高壓相對穩定于河南省兩側,加上與逼近我國的臺風相互配合,把水
汽不斷地輸送至河南地區。
B.大量水汽在輸送途中被河南西北側及西側山脈阻擋抬升,對流云團在山前不斷形成,持續進入鄭州,造
成該區域極端降雨。
C.鄭州最大的1小時降水量接近24小時特大暴雨的降水量,降水過程在時間和地點上極其集中,產生的
危害性很大。
D.氣象科研部門要提升對災害性天氣的預報能力,及時發布預警信息,但是沒有權力讓預警區域停學停工、
停業停運。
5.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
A.“副熱帶高壓和臺風相互配合,仿佛轉動的齒輪”“對流云團像一輛輛呼嘯而來的列車”,崔曉鵬形象的講
解有助于讀者理解相對專業的知識。
B.崔曉鵬使用數據,向讀者證明了即使降水持續時間長、總量大也不一定帶來極大危害,如果降雨過程平
緩,就不會產生太大的危害。
C.作為沒有氣象專業背景知識的普通民眾,最應該關注的是相關部門發布的氣象預警信息,暴雨預警級別
越高,致災可能性越大。
D.本文采用訪談形式進行科普教育,采訪對象權威,所提問題聚焦,有利于增強文章的說服力,便于讀者
準確快捷地了解相關知識。
6.學校要開展氣象知識講座,請你根據材料簡要地介紹河南特大暴雨形成的基本條件,并就學生該如何應
對這種災害性天氣提出建議。
(2022?云南昆明一中、寧夏銀川一中聯考?一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從進化層面來說,語言能力是人類喉頭在喉部降低的結果,這使我們的祖先能發出比其他所有靈長目
動物更多的聲音。我們為此付出的生物學代價也很高,因為較高的喉頭能使我們同時呼吸和吞咽。而喉頭
降低后,我們吃飯時便有窒息的風險。同時,連接喉頭與舌根的舌骨也改變了位置,有助于發聲。從化石
記錄來看,這發生在70萬年前至60萬年前,那時尼安德特人和我們的共同祖先或許都有一根“現代的”
舌骨。我們特殊的呼吸控制能力似乎也起源于此時,這種能力在說話時至關重要。
化石顱骨的模型表明,尼安德特人有相當于我們的布羅卡區的大腦構造。這個區域對于說話、理解語
言,以及感知有意義的手勢至關重要。事實上,手勢可能是關鍵的一環:研究表明,黑猩猩在發聲時會反
復使用手語,這表示早期語言可能不是只有聲音。然而,大腦不同部位執行的功能可能會隨時間而變化,
所以即使其他人擁有與我們相似的腦結構,也可能未將其用于語言。
我們祖先留下的手工藝品是更好的證據。其中最令人關注的是10萬年前至5萬年前南非早期智人創造
的手工藝品。例如,在布隆伯斯洞穴,人們把捕石塊敲打成型,并在其表面小心刻畫精巧的交叉影線圖案。
令人印象更為深刻的是同樣位于南非的迪克魯夫巖窟里的鴕鳥蛋殼。鴕鳥蛋殼上刻有復雜的幾何圖案,且
在不同時間有所修改,表明意義發生過改變。然而還有更為古老的。一塊來自印度尼西亞特里尼爾的貝殼
上面有直立人刻出的鋸齒狀曲形紋理。這表明一些人類的共同祖先曾使用圖形符號,所以可能也發明了語
言------這一事實得到了身體構造方面證據的支持。
另一種符號證據來自個人飾品,它們通常會傳達社會意義比如個人身份或群體歸屬而這
些只有通過語言才能建立起來。例如,在珍珠最初得到使用的時期,雕刻也變得更為常見;以色列斯胡爾
洞穴的珍珠可追溯到13.5萬年前至10萬年前,而摩洛哥的鴿子洞的珍珠可追溯到8萬年前。在布隆伯斯洞
穴,從地層中挖掘出來的成串的珠子也可追溯到約8萬年前,許多珠子上有拋光部位,表明它們曾穿在一
起,有可能是用作項鏈。上面的紋理還表明,珠子的排列會隨時間的推移而改變,這說明它們不僅有象征
意義,而且其意義在不斷發展,就像迪克魯夫的蛋殼一樣。
綜上所述,證據表明:在7萬年前智人已經形成了符號文化和語言,而尼安德特人也獨立做到了這一
點。然而,語言用于敘述及講故事的證據出現時間較晚,約在4.5萬年前。例如,德國霍倫施泰因?施塔德
發現的著名獅人牙雕雕刻于約4萬年前。它將獅子的頭部與人的身體結合起來,既展現了藝術家想象力的
飛躍,又是賦予其意義的一種敘述方式。
稍晚于此的歐洲巖畫藝術是舊石器時代敘事中最引人注目的例子。法國拉斯科有一幅巖畫,繪于約1.7
萬年前,描繪了一只受傷的野牛在頂一名男子,男子身子下有幾根落下的標槍,旁邊有一根線,上面站著
一只鳥。人們對此場景有許多解釋,但所有解釋都認為,只有在敘述一個故事的情境下,男子、野牛及鳥
同時出現才講得通。所有這些例子都表明,充滿意義與象征的口頭傳統,是舊石器時代生活的一部分,可
能持續過成千上萬年的時間。那是我們首次理解周圍世界的嘗試,采用的方法是賦予其一種敘事形態。
(摘編自大衛?克里斯蒂安《大歷史》,徐彬譚澇王小琛譯)
7.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類語言的出現需要喉嚨和大腦中幾個關鍵結構的演化,其中包括舌骨。舌骨對于人類發出各種聲音至
關重要。
B.大腦不同部位執行的功能可能會隨時間而變化,所以尼安德特人即使擁有與人類相似的腦結構,也可能
未用于語言。
C.南非早期智人創造的手工藝品鴕鳥蛋殼,刻有復雜的幾何圖案,這表明人類的祖先曾使用圖形符號,可
能發明了語言。
D.德國霍倫施泰因?施塔德的著名獅人牙雕,既展現了藝術家想象力的飛躍,又是賦予其意義的一種敘述
方式。
8.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正確的一項是()
A.黑猩猩用聲音呼喚,發聲時會反復用手語,但只有人類才能進行抽象的表達,因此只有人類才能真正了
解世界。
B.為了說明人類為語言能力作出的犧牲,強調語言能力獲得的不易,作者以呼吸和吃飯同時進行這一情形
進行說明。
C.在布隆伯斯洞穴發掘出來的珍珠上有拋光的痕跡,作者由此推論出珠子可能用作項鏈,象征的意義在不
斷發展。
D.作者使用了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使文章生動形象,科學嚴謹,客觀準確,具
有說服力。
9.人類語言的演變發展有哪幾個階段?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6分)
(2022?云南?一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除了全球氣候變暖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的惡性影響外,防曬霜以及其他護膚用品的化學成分,已經在
海洋和淡水娛樂區被檢測到,這些化學成分會在水生動物體內積累并降解成有毒物質。在多個海域進行的
實驗表明,即使是非常少量的防曬霜,也會在18到48小時內引發大量珊瑚黏液滲出,并使珊瑚在96小時
內完全白化。
說到珊瑚白化,就不得不提珊瑚的生存環境了。珊瑚的生存環境與珊瑚蟲共生的各類海藻密切相關,
這些共生藻類含有不同顏色的色素,使得珊瑚美麗多彩,而珊瑚白化正是這些共生藻類離開珊瑚所導致的
結果。
我們平日所說的形似樹枝的珊瑚,其實是由大量的珊瑚蟲尸體和附著在上的活著的珊瑚蟲,以及共生
藻類共同組成的。所謂珊瑚蟲的尸體,指的是珊瑚蟲在生長過程中不斷分泌的石灰石骨骼,形成珊瑚的外
殼。而不同珊瑚蟲個體之間通過連接物質結合在一起世代群居,當上一代珊瑚蟲死亡后,新一代珊瑚蟲會
在它們的遺骸上繼續繁衍生息。日積月累,一代代珊瑚蟲延續生長,成為大海里一道道美麗的風景線。
在這個過程中,為珊瑚蟲提供能量的共生藻類發揮了重要作用。珊瑚蟲在新陳代謝過程中會產生二氧
化碳、氮、磷等“廢物”,而這些對珊瑚蟲無用的“廢物”卻是共生藻類進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原料。作
為答謝,獲得了珊瑚蟲滋養的藻類,又反過來為珊瑚蟲提供氯氣以及葡萄糖、甘油、氨基酸等易于被吸收
的營養物質。
而這些共生藻類對海水環境變化十分敏感,當發生海水升溫、海洋污染、生物種類變化等情況時,這
些藻類就無法正常工作,甚至產生對珊瑚蟲有害的物質。因此,珊瑚與共生藻類就會彼此分離,珊瑚蟲的
能量來源也隨即消失,出現了“斷供”的情況,導致珊瑚蟲無法生存直至死亡。沒有了富含色素的藻類,
珊瑚也就慢慢還原出石灰石原本的白色,即珊瑚白化。
科學家們現在已經行動起來,不僅在實驗室里分析海洋環境及生物種群的各種數據,也身體力行去海
里人工種植珊瑚。這項工作被稱為“珊瑚礁的生態修復”,是從一個生態系統的理念出發的。種珊瑚只是
其中的第一步,其后還會添入很多功能類的生物,幫助受損嚴重的珊瑚島礁區域更快更好地恢復生態環境,
同時積累更多的一手科研數據,為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大量豐富的研究資料。
在完全自然生長的狀態下,一個石珊瑚群落的恢復周期大概是10——15年,是一個相當緩慢的過程,
而當海洋中珊瑚礁的數量下降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出現“荒漠化”的情況。
保護珊瑚,只是為了重現海底美景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珊瑚并不只是供人觀賞的海底“花瓶”。
在海底世界,珊瑚礁享有“海洋熱帶雨林”和“海上長城”的美譽,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多姿多彩
的生態系統之一。珊瑚礁在全球海洋中所占面積雖不足0.25%,但養活著四分之一的海洋物種,為許多魚類
提供了食物來源及繁殖場所。珊瑚一旦消亡,棲息在珊瑚礁中的動植物也會隨之死亡,紅色、棕色、綠色
的藻類將取而代之,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質惡化,進而導致整個生態系統的毀滅。
珊瑚還具有保護海岸線不受風浪侵襲的作用。一個健康的珊瑚礁,可以吸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波浪,
所以,保護珊瑚實際是在保護我們人類自己。
(摘編自趙崢《你的防曬利器竟是“珊瑚殺手”?》)
相關鏈接:
盡管關于防曬霜的科學研究仍處于早期階段,但越來越多的旅游目的地正在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禁
止使用含有有害化學物質的防曬霜。ICRI(國際珊瑚礁倡議)認為:既然我們已經知道防曬霜會對海洋產
生副作用,我們最好主動采取措施來預防這種可能帶來的傷害,如鼓勵多生產天然成分的防曬霜,并給與
政策支持等。
(摘編自《關于防曬霜和珊瑚礁,你需要知道的9件事》)
10.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防曬霜以及其他護膚用品的化學成分,會在水生動物體內積累并降解成有毒物質,可使珊瑚在96小時
內完全白化。
B.與珊瑚蟲共生的各類海藻含有各種顏色的色素,它們通過珊瑚蟲產生的二氧化碳等物質進行光合作用,
同時也為珊瑚蟲提供各種營養物質。
C.保護珊瑚礁,不僅因為珊瑚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還因為珊瑚礁具有極其重要的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功
能。
D.為了保護珊瑚礁,一些旅游目的地已禁止使用含有有害化學物質的防曬霜,并提出主動采取措施來預防
防曬霜對珊瑚礁的傷害。
1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正確的一項是()
A.為了說明防曬霜對珊瑚礁的危害作用,作者提到了珊瑚的“白化”現象,并詳細地說明了珊瑚蟲和共生海
藻相互依存的關系。
B.本文語言通俗易懂,而“答謝”“斷供”“一定程度”等詞語的使用,又體現出科普類文章語言嚴謹規范的特
征。
C.科學家們實施“珊瑚礁的生態修復”工程,就是去海里人工種植珊瑚,這樣可以幫助受損嚴重的珊瑚礁區
域恢復生態環境。
D.珊瑚生長環境惡化,棲息在珊瑚礁中的動植物將被各種藻類取代,導致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整個生態系
統因此毀滅。
12.從全文看,保護珊瑚礁是一項非常艱巨的工作,請結合文本概括原因。
(2022.寧夏銀川?一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能救命的“淺水效應”
想象一下,你此刻正坐在沖浪板上觀察海面,你真正需要做的,是探知波浪會在何時何地開始斷裂。
當波浪接近岸邊時,因為遇到了淺水而開始減速,但這也會提升它們的高度,這便是淺水效應。海水越淺,
浪頭越高,直到波浪的陡度達到不穩定的臨界點。因為它實在是太陡了,你便可以借助沖浪板滑下來,就
像順著山坡向下滑雪一樣。
如果你想沿著波浪去沖浪,就需要波浪的一部分在其余部分之前先破碎。這就意味著,海床的輪廓要
沿著海灘逐漸傾斜,因為波浪破碎的時間點取決于它行進途中的水深。你還需要了解潮汐,它會根據月亮
以及太陽產生的引力,讓海水的深度在同一天內發生變化。總而言之,要想抓住海浪,需要海上掀起一場
風暴,形成足以穿越海洋的大浪。大浪在一天中最合適的時間抵達一片海床形狀合適的海渡,與潮汐一致。
即使你不是一名波浪“鑒賞家”,了解淺水效應也是很有用的,它也許能救你的命。2004年12月26
日的早晨,泰國普吉島的觀光客們在海灘上行走時,注意到一些奇怪的事情。海水迅速退去,露出了平時
淹沒在水中的巖石。孩子們看到這一切感到奇怪,他們的父母也是如此,而在此時,突然出現了一股巨浪,
一股他們此前從未見過的海浪。不過,這一次他們開眼了。這也是由波浪形成的淺水效應,只不過這股波
浪大得驚人。它是一場海嘯。
在這場海嘯發生前的幾個小時,位于印度洋中間的地殼發生破裂,引發了一場里氏9.0級的地震。無
論從哪個角度看,這都是一場大地震。據估計,地震釋放的能量是廣島原子彈的一萬倍。然而,因為發生
地離海岸很遠,并沒有造成明顯的直接損失或人員傷亡。但是地震不僅切斷了地殼的板塊構造,還使海床
升高了好幾米。于是,大約30立方千米的水被擠了出來。這水量大得驚人,相當于1000萬個奧林匹克游
泳池里的水。就像人在浴池中突然移動會造成水來回流動,地震也讓巨量的水開始流動。
波浪就是波浪,它們開始向四面八方運動,橫穿海洋。當海嘯發生時;如果你從飛機上向下看,也許
不會感到過于擔心。波浪在這么深的海水中擴散了如此遠的距離之后,只有一個小“鼓包”可以被辨別出
來。但是,你也許還是會對它們行進的速度感到警覺。由于這場地震強度大并在短時間內釋放的能量巨大,
這些波的傳播速度與噴氣式飛機差不多,達到了每小時480至1000公里。靠近安達曼海的海岸以及岸邊的
淺水時,波浪的速度變慢,卻變得更高了,離海岸越近,淺水效應就越強烈。因為海浪有數百米長,所以
海灘上的人們首先注意到的是海水被吸出了海面。如果他們了解這種現象,那就還有大約1分鐘的時間跑
到更高的地方去。然而,悲催的是,大部分人并不知道發生了什么,那些還待在原處的人被第一股巨浪襲
擊,那可是抵達海岸時有10米高的巨浪。
最終,這場海嘯造成沿岸15個國家的227898人死亡。之所以海嘯如此危險,不僅是因為它傾倒在海
岸上的大量海水,還有水對它觸碰到的一切事物所施加的作用力。它把小屋、樹木和汽車撕得粉碎并將其
摧毀,橫沖直撞。它卷起油罐和房屋,將它們摔到橋梁和高壓電塔上,這些建筑物倒塌后引發致命的火災。
被拖入海浪中的人們,被這些快速流動的碎片裹挾、撞擊、旋轉或擠壓。很多人因此失去意識,或是受傷,
很難保持漂浮的狀態。當第一股波浪(此時已經抵達內陸2千米的地方)被第二股靠岸的波浪拉回時,水
流逆轉,又將它們在行進途中捕獲的人和碎片卷入了新一輪的襲擊。不幸的是,那些在這場災難中的幸存
者還要面對災后的諸多挑戰,水污染是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受海嘯襲擊的她區,淡水供應系統因下水道毀
壞及海水侵入而產生毒性;受海浪襲擊而死亡的數十萬人必須盡快掩埋,以防疾病和害蟲蔓延;由于海水
長期侵入這一地區的耕地,莊稼也無法繼續生長。
(摘編自馬克?米奧多尼克《迷人的液體》,孫亞飛譯)
13.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波浪在遇到淺水時速度會慢下來,因此會被其后涌來的海水推向高處,從而形成浪頭,浪頭的高度取決
于海水的深淺。
B.2004年12月26日的早晨發生在泰國普吉島的海嘯其實是位于印度洋中間一場里氏9.0級的地震引起的。
C.大地震釋放的巨大能量會使得海水被升高的海床擠壓開始流動,到達岸邊的淺水時,有時會形成10米
高的巨浪。
D.印度洋地震并未造成直接的損失和人員傷亡,但其引起的海嘯卻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這是因為當時的
人不了解淺水效應。
14.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二人稱“你”的使用,使得文章有一種作者與讀者對話的效果,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增強了文章的表
現力。
B.“據估計”“大約”“也許”“大部分”“最嚴重”“之一”等限制性詞語的使用,使得文章的語更準確嚴密、科學,
體現了作者嚴謹的態度。
C.為了幫助讀者更形象地理解,作者使用了“就像順著山坡向下滑雪一樣”“就像人在浴池中突然移動會造
成水來回流動”等比喻來進行說明。
D.文章首先從沖浪活動入筆,對其進行了說明,以此引出對“淺水效應”的解說;然后以印度洋海嘯為例,
說明了解淺水效應的意義。
15.如果要選擇一處理想之地沖浪,需要考慮哪些因素?請結合材料簡要說明。
(2022?河南濮陽?一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五環旗下的馬蹄聲
趙致真
馬術是奧運會上唯一由人和動物共同參與的競賽項目。當全世界的名馬神駒薈萃一堂,五環旗下震響
著清脆激越的馬蹄聲時,奧運會便因此平添了磅礴氣勢和“龍馬精神”。那些垂直障礙、伸展障礙、水坑
障礙、組合障礙挑戰著人與馬的技巧、力量和勇氣;典雅而華貴的盛裝舞步被譽為“馬的芭蕾”,展示了
人馬之間的神悟默契和靈犀相通。
人著盛裝,馬行舞步,觀眾常常喳大眼睛也看不清騎手如何用細微隱秘的動作和馬兒交流溝通,更不
明白這種服從性、精確性與和諧性是怎樣“調教”出來的。馬術能夠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其實離不開馬
的生理基礎。最重要的先決條件是馬的驚人記憶力,“老馬識途”自不必言,有報道說馬能記住人拴它的
動作并解開繩結。正是憑著“過目不忘”的良好天賦,馬才能夠牢記每個指令的準確含義。馬十分善于學
習和積累,因此一旦形成不良習性就需要及時用正確程序進行“覆蓋”和“刷新”。
馬具有“可操縱性”的另一原因,在于它細膩靈敏的感覺,能夠清晰分辨出主人動作的微妙差異。和
那些“肉糙皮厚”、麻木遲鈍的動物不同,馬的身體各部位如同布滿不同的“按鈕”并很少“失靈”。”手
和腿是方向盤,腳是油門,韁是剎車”,對于訓練有素的良馬,騎手的一整套“肢體語言”幾乎是世界通
用的。所以運動員能夠很好地駕馭訓練有素的陌生馬匹。
此外,馬能站著睡覺,以保持隨時“撒腿就跑”的狀態;馬嗅覺特別敏銳,能遠遠聞到熟悉和陌生的
氣味;馬的耳朵能感知人類聽覺接受范圍以外的聲波,并且用“豎起”與“奔拉”表達愉悅和沮喪;馬的
巨大脾臟能在運動時釋放足額的紅血球,提高供氧能力;馬的壽命約30歲,參加奧運會和世錦賽的馬匹至
少要年滿7歲,而馬的牙齒則和年齡對應,于是有了“馬齒徒增”的成語。至于“馬尾巴的功能”,則既
可“護后”,又可在奔跑時起到“尾舵”的平衡作用。馬的知識是一本大書,而深入了解“馬情”應該是
每個優秀騎師的基本功課。
當然,歷次奧運會上“人仰馬翻”的事例也不勝枚舉。其中一個總體性的根本原因在于,馬的視力天
然地限制了它對欄桿與地面空間的準確判斷。馬的視力只有0.6左右,并且對顏色十分遲鈍。馬的視覺也能
夠在“單眼模式”和“雙眼模式”之間進行轉換,但馬的雙眼能夠重疊的視野僅有30%,難以準確辨析立
體關系。此外,馬的眼睛從“明處”突然轉到“暗處”后因不能迅速調節瞳孔大小而驚恐不安。明白了這
些道理,我們便會懂得為什么“永遠都不是馬的錯”了,而騎手敏銳的距離感、速度感和時間感能夠通過
準確指令彌補馬的視力不足。
英國利物浦安翠賽馬場旁邊的花叢中,長眠著一匹屢建奇勛的冠軍馬“紅朗姆”。它從1973年到1977
年,曾連續在全世界難度最大的英國國家大賽中奪得三次冠軍和兩次亞軍。有記者在采訪“紅朗姆”的馴
馬師金基爾?麥肯時問道,聽說“紅朗姆”去世后您像失去妻子一樣難過?這位70歲的老人含著熱淚回答,
英國有2500萬婦女,而“紅朗姆”卻只有一個。此言雖然值得非議,但卻道出了騎師對賽馬刻骨銘心的感
情。1979年英國國家大賽前,身患癌癥的鮑勃?錢皮恩和受傷后被“判了死刑”的賽馬阿爾丹提尼“相濡
以沫”,人馬同心,終于贏得了1981年英國國家大賽的冠軍。歷史上留下了多少美麗、凄婉、悲壯的故事,
記述了人和馬的生死之交。作為最有靈性的動物,馬可以在極限狀態時仍然絕對忠于主人的命令,奮不顧
身,死而后已。而好的騎手對馬的感情也如同親子、密友和戀人。
英國安妮公主、西班牙皮拉公主、約旦哈亞公主等先后擔任國除馬術聯合會的主席,伊麗莎白女王、
查爾斯王子、摩納哥安德魯王子和夏洛蒂公主等都是馬術高手,而25歲的拉扎?菲利普斯公主已經成為世
界冠軍。賽馬運動至今仍在昭示著它的“宮廷起源”和“王室出身”,而諸多現任的西方政要顯達都是馬
術的狂熱者,則更彰顯了賽馬的“豪門氣息”和“貴族色彩”。可以預言,100年后的人類社會仍將“馬照
跑”。但人和馬的關系大約不會再像幾千年來那樣“當牛做馬”,也不會完全成為少數人的奢侈寵物而“天
馬行空”,馬術終將進一步走向平民,才會有更多人傾聽五環旗下的馬蹄聲。
(選自《十月》,有刪改)
16.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在介紹馬的生理特點時,既注重文章的知識性和科學性,又注重其趣味性和人文性。
B.騎手和賽馬之間的默契和溝通使馬術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這和馬的生理基礎分不開。
C.文章第六段寫到的關于冠軍騎手和其冠軍賽馬之間的感人故事,體現了文章的人文性。
D.文章大量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和一些跟馬有關的成語,使文章語言生動形象、幽默含蓄。
17.馬術能夠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緣于馬的哪些生理特征?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
18.題目“五環旗下的馬蹄聲”是如何統攝全文的?請從文章謀篇布局的角度進行分析。
專題08實用類文本閱讀
一、實用類文本閱讀
(2022?四川巴中?一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像補丁一樣覆蓋著大陸的土壤薄層控制著我們人類和大地上各種動物的生存。如我們所知,若沒有土
壤,陸地植物不能生長:而沒有植物,動物就無法生活。
生命創造了土壤,而異常豐富多彩的生命物質也生存于土壤之中:否則,土壤就會成為一種死亡和貧
瘠的東西了。正是由于土壤中無數有機體的存在和活動,才使土壤能給大地披上綠色的外衣。
土壤置身于無休止的循環之中,這使它總是處于持續變化的狀態。在所有這些變化中,活的有機體總
是積極的參與者。
土壤中最小的有機體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有機體,是那些肉眼看不見的細菌和絲狀真菌。它們有著龐大
的天文學似的統計數字,一茶匙的表層上可以含有億萬個細菌。縱然這些細菌形體細微,但在一英畝肥沃
土壤的一英尺厚的表土中,其細菌總重量可以達到一千磅之多。長得像長線似的放線菌其數目比細菌稍微
少一些,然而因為它們形體較大,所以它們在一定數量土壤中的總重量仍和細菌差不多。
被稱之為藻類的微小綠色細胞體組成了土壤的極微小的植物生命。細菌、真菌和藻類是使動、植物腐
爛的主要原因,它們將動植物的殘體還原為組成它們的無機質。假若沒有這些微小的生物,像碳、氯這些
化學元素很難通過土壤、空氣以及生物組織來進行循環運動。例如,若沒有固氮細菌,雖然植物被含氮的
空氣“海洋”所包圍,但它們仍將難以得到氮.素。其他有機體產生了二氧化碳,并形成碳酸而促進了巖石
的分解。土壤中還有其他的微生物在促成著多種多樣的氧化和還原反應,通過這些反應使鐵、鎰和琉這樣
一些礦物質發生轉移,并變成植物可吸收的狀態。
另外,以驚人數量存在的還有微小的螭類和被稱為躍尾蟲的沒有翅膀的原始昆蟲。盡管它們很小,卻
在除掉枯枝敗葉和促使森林地面碎屑慢慢轉化為土壤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中一些小生物在完成它
們任務中所具有的特征幾乎是令人難以置信的。例如,有幾種螭類甚至能夠在掉下的楓樹針葉里開始其生
活,隱蔽在那兒,并消化掉針葉的內部組織。當螭蟲完成了它們的演化階段后,針葉就只留下一個空外殼
了。在對付大量的落葉植物的枯枝敗葉方面真正的令人驚異的工作是屬于土壤里和森林地面上的一些小昆
蟲。它們浸軟和消化了樹葉,并促使分解的物質與表層土壤混合在一起。
除過這一大群非常微小但卻不停地艱苦勞動著的生物外,當然還有許多較大的生物。在土壤里所有大
個的居住者中,可能再沒有比蚯蚓更為重要的了。四分之三世紀以前,查理斯?達爾文發表了題為《蠕蟲活
動對作物肥土的形成以及蠕蟲習性觀察》一書。在這本書里,達爾文使全世界第一次了解到蚯蚓作為一種
地質營力在運輸土壤方面的基本作用——在我們面前展現了這樣一幅圖畫:地表巖石正逐漸地被由蚯蚓從
地下搬出的肥沃土壤所覆蓋,在最良好的地區內每年被搬運的土壤量可達每英畝許多噸重。與此同時,含
在葉子和草中的大量有機物質被拖入土穴,并和土壤相混合。達爾文的計算表明,蚯蚓的苦役可以一寸一
寸地加厚土壤層,并能在十年期間使原來的土層加厚一半。然而這并不是它們所做的一切。它們的洞穴使
土壤充滿空氣,使土壤保持良好的排水條件,并促進植物的根系發展。蚯蚓的存在增加了土壤細菌的消化
作用,并減少了土壤的腐敗。有機體通過蚯蚓的消化管道而被分解,土壤借助于其排泄物變得更加肥沃。
(節選自蕾切爾?卡遜《寂靜的春天》,有改動)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生命創造了土壤,同時也依存于土壤。如果沒有生命物質,土壤只不過是死亡和貧瘠的存在。
B.在一定數量土壤中,細菌和放線菌形體大小不一樣,數量也不一樣,但它們的總重量卻差不多。
C.如果沒有固氮細菌,植物將無法得到氮素,這體現出固氮細菌在循環運動中的重要作用。
D.蛾蟲雖然很小,但是對土壤的作用不容小覷。它們能幫助除掉枯枝敗葉,促進森林地面碎屑轉化為土壤。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正確的一項是()
A.藻類使動植物腐爛還原出無機質,然后使礦物質發生轉移以便植物吸收,這表明藻類只有通過還原反應
才能參與土壤的變化。
B.蚯蚓不停地搬運土壤,將葉子和草中的無機質拖入土穴,以使土壤變得松軟肥沃,這說明土壤里的大個
居住者中蚯蚓的勞動最艱苦。
C.“土壤能給大地披上綠色的外衣”“一大群非常微小但卻不停地艱苦勞動著的生物“,這些生動形象的語言,
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讀性。
D.文章先總說土壤的重要性,再分說土壤的變化過程,最后總結較大生物對土壤的作用,采用“總一分一
總”結構,邏輯嚴密。
3.為說明土壤里“活的有機體“積極參與土壤的變化,作者使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請選擇兩種簡要分析。
【答案】1.C
2.C
3.(1)分類別。作者將積極參與土壤變化的活的有機體分為細菌、真菌、藻類,蛾類、躍尾蟲等小的有機
體和以蚯蚓為代表的較大生物來說明它們對土壤的作用,條理清晰,層次分明。
(2)打比方。“正是由于土壤中無數有機體的存在和活動,才使土壤能給大地披上綠色的外衣。”將地表的
植物比作綠色的外衣,生動形象地說明了有機體參與之后,茂密的植物對土壤的重要性。
(3)列數字。“縱然這些細菌形體細微,但在一英市肥沃土壤的一英尺厚的表土中,其細菌總重量可以達
到一千磅之多。”這些數字準確客觀地反映出土壤中的細菌數量眾多,對土壤的作用巨大。
(4)引用(引資料)。文章引用達爾文的對蚯蚓的研究結果有力地說明了蚯蚓對土壤的重要性,增強了說
服力。
(5)作假設。“假若沒有這些微小的生物,像碳、氮這些化學元素無法通過土壤、空氣以及生物組織來進
行循環運動。”作者使用假設的說明方法,讓讀者明白假若沒有這些微小生物會出現什么情況,以此說明這
些微小生物的重要性,增強了說服力。
(6)舉例子,作者以一些蛾蟲在掉下的根樹針葉里的活動為例來說明小生物在完成它們的任務中所具有的
特征是難以置信的,使意思更明確,更易于理解。
【解析】
1.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材料內容的能力。
C.“無法得到氮素”錯誤,原文為“難以得到氮素”,此處過于絕對。
故選Co
2.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評價材料內容的能力。
A.”藻類只有通過還原反應才能參與土壤的變化”過于絕對,原文說的是“細菌、真菌和藻類是使動、植物腐
爛的主要原因,它們將動植物的殘體還原為組成它們的無機質。假若沒有這些微小的生物,像碳、氯這些
化學元素很難通過土壤、空氣以及生物組織來進行循環運動”,沒有藻類的還原反應,一些化學元素很難循
環;但并不是說藻類只能通過還原反應才能參與土壤變化。
B.“土壤里的大個居住者中蚯蚓的勞動最艱苦”錯誤,原文說的是“在土壤里所有大個的居住者中,可能再沒
有比蚯蚓更為重要的了“,并沒有說它最艱苦,而是最重要。
D.“總分總”錯誤,應該是“總分”關系。并且文章中心話題是有機體對土壤的重要性。
故選C。
3.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說明方法的能力。
文章中“若沒有土壤,陸地植物不能生長;而沒有植物,動物就無法生活”“假若沒有這些微小的生物,像碳、
氯這些化學元素很難通過土壤、空氣以及生物組織來進行循環運動”是作假設,說明它們的重要性。
“正是由于土壤中無數有機體的存在和活動,才使土壤能給大地披上綠色的外衣”“長得像長線似的放線菌”
形象生動。
“一茶匙的表層土可以含有億萬個細菌”“一英畝肥沃土壤的一英尺厚的表土中,其細菌總重量可以達到一千
磅之多”是列數字,顯得準確客觀。
“例如,有幾種螭類甚至能夠在掉下的根樹針葉里開始其生活''是舉例子,說明它們“在完成它們任務中所具
有的特征兒乎是令人難以置信的
“查理斯?達爾文發表了題為《蠕蟲活動對作物肥土的形成以及蠕蟲習性觀察》一書。在這本書里……”是引
資料,通過資料說明了蚯蚓對土壤的重要性。
第四段到最后一段是分類別,分別論述了“肉眼看不見的細菌和絲狀真菌”“被稱之為藻類的微小綠色細胞
體”“以驚人數量存在的還有微小的蛾類和被稱為躍尾蟲的沒有翅膀的原始昆蟲'“'還有許多較大的生物……
可能再沒有比蚯蚓更為重要的了“,把參與土壤變化的活的有機體分為細菌、真菌、藻類,蛾類、躍尾蟲等
小的有機體和以蚯蚓為代表的較大生物來說明它們對土壤的作用。
(2022.四川六市聯考一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2021年7月17-21日,河南省遭遇極端強降雨。極端降水強度高達201.9毫米/小時,相當于150個西
湖的水在1小時內傾倒在鄭州境內,造成城市嚴重內澇,引發巨災。就河南暴雨相關問題,本刊專程采訪
了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崔曉朋鳥研究員。
一般情況下,暴雨的持續時間不會很長,這次河南的暴雨為什么下了這么久?
崔曉鶴:7月下旬,副熱帶高壓已經北抬至我國東北、朝鮮半島和日本附近。與此同時,河南的西側還
存在一個大陸高壓。兩個高壓系統相對穩定地維持在河南省兩側,而此時河南處于一個相對較弱的低渦(低
壓渦旋)系統控制中。海洋上,臺風“煙花”和“查帕卡”逼近我國,為這次河南特大暴雨的發生提供了充沛
的水汽來源。在副熱帶高壓的外圍,氣流是順時針旋轉,而其南側的臺風環流則是逆時針旋轉。副熱帶高
壓和臺風相互配合,仿佛轉動的齒輪,把海洋上的水汽源源不斷地輸送至河南地區。
當然,水汽在輸送途中會有損失,但偏偏這次河南暴雨期間水汽輸送路徑途經的地區地形相對平坦,
所以大量水汽可以長驅直入到達河南。河南的西北側是太行山脈,西側還有伏牛山等,地形的阻擋抬升作
用很明顯,水汽在此堆積,為暴雨的發生提供了有利條件;對流云團在山前不斷形成,并向鄭州附近移動,
形成所謂的“列車效應”,也就是說,在相對持續穩定的環流背景下,對流云團像一輛輛呼嘯而來的列車,
不斷駛入鄭州這個站臺,造成了該區域的極端降水。
那是不是暴雨持續的時間越長,危害性就越大?
崔曉我們先來看看暴雨的定義是什么。按照我國氣象部門的定義,24小時內降水量超過50毫米定
義為暴雨,超過100毫米為大暴雨,超過250毫米為特大暴雨。河南鄭州這次極端降雨,最大的I小時降
水量超過了200毫米。我們在討論暴雨可能帶來的危害時,除了關注整個過程的持續時間、降水總量,還
要關注降雨過程是否平緩。如果每個小時的降水量都達到20毫米,一天算下來就要超過400毫米,屬于特
大暴雨了。但如果小時降水強度較弱,即使持續時間較長、降水總量大,危害性一般也不會太大。目前,
國際上已有不少針對降水極端性的相關研究。一些研究通過幾十年的雨量監測發現,伴隨全球變暖,日降
水量有所增加,但如果從每小時降水量,或者每10分鐘的降水量來看,增幅更為顯著。這說明降水過程變
得更加集中,不僅在時間上更加集中,在地點上也更加集中,局地大暴雨、特大暴雨事件可能會在未來更
加頻繁地發生。
我們該如何應對這種災害性天氣?
崔曉鵬:氣象科研部門和相關高校要通過加強基礎性的研究不斷提升對災害性天氣的認識水平和天氣
預報能力。氣象業務部門通過緊密追蹤最新研究成果并轉化應用,第一時間發布預報和預警信息。同時,
氣象業務部門也會不斷地及時訂正預報和預警信息,這就需要其他部門、包括老百姓自己密切關注預報預
警信息,對預警信息(尤其是高級別預警信息)一定要心存敬畏。
有時候經驗是通過歷史教訓得來的。比如在這次有關河南暴雨的新聞報道中,我了解到有一個人在睡
道口附近逐一敲打車窗,讓大家盡快棄車逃生,最終救了很多人。這個人經歷過北京“7?21”大暴雨,所以
知道暴雨的恐怖之處。但防災減災不可能只依靠少數警醒的個體,社會各部門之間的有效聯動至關重要。
氣象業務部門只能發布各類預報和預警信息,沒有權力讓預警區域停學、停工、停業、停運,這可能就需
要建立某種機制,強制要求在必要時必須停學、停工、停業和停運,全社會聯動,強制執行各類措施和規
定。此外,針對公眾開展氣象相關知識,尤其是防災減災知識的深度科普也是極其必要和迫切的,對大自
然,我們要永遠心存敬畏。
(摘編自《科學世界》總第357期,記者蔡璐)
4.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7月下旬河南省副熱帶高壓與大陸高壓相對穩定于河南省兩側,加上與逼近我國的臺風相互配合,把水
汽不斷地輸送至河南地區。
B.大量水汽在輸送途中被河南西北側及西側山脈阻擋抬升,對流云團在山前不斷形成,持續進入鄭州,造
成該區域極端降雨。
C.鄭州最大的1小時降水量接近24小時特大暴雨的降水量,降水過程在時間和地點上極其集中,產生的
危害性很大。
D.氣象科研部門要提升對災害性天氣的預報能力,及時發布預警信息,但是沒有權力讓預警區域停學停工、
停業停運。
5.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
A.“副熱帶高壓和臺風相互配合,仿佛轉動的齒輪”“對流云團像一輛輛呼嘯而來的列車“,崔曉鵬形象的講
解有助于讀者理解相對專業的知識。
B.崔曉鵬使用數據,向讀者證明了即使降水持續時間長、總量大也不一定帶來極大危害,如果降南過程平
緩,就不會產生太大的危害。
C.作為沒有氣象專業背景知識的普通民眾,最應該關注的是相關部門發布的氣象預警信息,暴雨預警級別
越高,致災可能性越大。
D.本文采用訪談形式進行科普教育,采訪對象權威,所提問題聚焦,有利于增強文章的說服力,便于讀者
準確快捷地了解相關知識。
6.學校要開展氣象知識講座,請你根據材料簡要地介紹河南特大暴雨形成的基本條件,并就學生該如何應
對這種災害性天氣提出建議。
【答案】4.D
5.B
6.暴雨形成的基本條件:充足的水汽供應,地形的抬升作用。
建議:密切關注預報預警信息,對預警信息心存敬畏。積極學習相關氣象知識,掌握一定的防災減災知識。
【解析】
4.
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氣象科研部門……'及時發布預警信息'”有誤,據原文“氣象科研部門和相關高校要通過加強基礎性的研
究不斷提升對災害性天氣的認識水平和天氣預報能力。氣象業務部門通過緊密追蹤最新研究成果并轉化應
用,第一時間發布預報和預警信息”可知”及時發布預瞥信息”是氣象業務部門的職能,不是“氣象科研部門
故選D。
5.
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能力。
B.“使用數據,向讀者證明”有誤,文中使用的數據是為了解說暴雨的程度,無法證明”即使降水持續時間長、
總量大也不一定帶來極大危害,如果降雨過程平緩,就不會產生太大的危害。
故選B。
6.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的能力。
本題有兩問,第一問概括河南特大暴雨形成的條件,第二問要求對學生該如何應對這種災害性天氣提出建
議。
河南特大暴雨形成條件的信息源區在崔曉鵬回答記者第一個提問的兩個段落。
結合“海洋上,臺風‘煙花'和'查帕卡’逼近我國,為這次河南特大暴雨的發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來源”“河南的
西北側是太行山脈,西側還有伏牛山等,地形的阻擋抬升作用很明顯,水汽在此堆積,為暴雨的發生提供
了有利條件“可知,暴雨形成的基本條件是“充足的水汽供應''與"地形的抬升作用”。
第二問有一定的審題要求,不是就“如何應對這種災害性天氣”提出建議,而是“學生該如何應對這種災害性
天氣”提出建議,需要對“我們該如何應對這種災害性天氣”這一部分的材料信息進行篩選,不符合學生身份
的建議不應進入答案。
結合“這就需要其他部門、包括老百姓自己密切關注預報預警信息,對預警信息(尤其是高級別預警信息)
一定要心存敬畏”可提出:密切關注預報預警信息,對預警信息心存敬畏。
結合“此外,針對公眾開展氣象相關知識,尤其是防災減災知識的深度科普也是極其必要和迫切的,對大
自然,我們要永遠心存敬畏”可提出:積極學習相關氣象知識,掌握一定的防災減災知識。
(2022?云南昆明一中、寧夏銀川一中聯考?一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從進化層面來說,語言能力是人類喉頭在喉部降低的結果,這使我們的祖先能發出比其他所有靈長目
動物更多的聲音。我們為此付出的生物學代價也很高,因為較高的喉頭能使我們同時呼吸和吞咽。而喉頭
降低后,我們吃飯時便有窒息的風險。同時,連接喉頭與舌根的舌骨也改變了位置,有助于發聲。從化石
記錄來看,這發生在70萬年前至60萬年前,那時尼安德特人和我們的共同祖先或許都有一根“現代的”
舌骨。我們特殊的呼吸控制能力似乎也起源于此時,這種能力在說話時至關重要。
化石顱骨的模型表明,尼安德特人有相當于我們的布羅卡區的大腦構造。這個區域對于說話、理解語
言,以及感知有意義的手勢至關重要。事實上,手勢可能是關鍵的一環:研究表明,黑猩猩在發聲時會反
復使用手語,這表示早期語言可能不是只有聲音。然而,大腦不同部位執行的功能可能會隨時間而變化,
所以即使其他人擁有與我們相似的腦結構,也可能未將其用于語言。
我們祖先留下的手工藝品是更好的證據。其中最令人關注的是10萬年前至5萬年前南非早期智人創造
的手工藝品。例如,在布隆伯斯洞穴,人們把赭石塊敲打成型,并在其表面小心刻畫精巧的交叉影線圖案。
令人印象更為深刻的是同樣位于南非的迪克魯夫巖窟里的鴕鳥蛋殼。鴕鳥蛋殼上刻有復雜的幾何圖案,且
在不同時間有所修改,表明意義發生過改變。然而還有更為古老的。一塊來自印度尼西亞特里尼爾的貝殼
上面有直立人刻出的鋸齒狀曲形紋理。這表明一些人類的共同祖先曾使用圖形符號,所以可能也發明了語
言這一事實得到了身體構造方面證據的支持。
另一種符號證據來自個人飾品,它們通常會傳達社會意義------比如個人身份或群體歸屬------而這
些只有通過語言才能建立起來。例如,在珍珠最初得到使用的時期,雕刻也變得更為常見;以色列斯胡爾
洞穴的珍珠可追溯到13.5萬年前至10萬年前,而摩洛哥的鴿子洞的珍珠可追溯到8萬年前。在布隆伯斯洞
穴,從地層中挖掘出來的成串的珠子也可追溯到約8萬年前,許多珠子上有拋光部位,表明它們曾穿在一
起,有可能是用作項鏈。上面的紋理還表明,珠子的排列會隨時間的推移而改變,這說明它們不僅有象征
意義,而且其意義在不斷發展,就像迪克魯夫的蛋殼一樣。
綜上所述,證據表明:在7萬年前智人已經形成了符號文化和語言,而尼安德特人也獨立做到了這一
點。然而,語言用于敘述及講故事的證據出現時間較晚,約在4.5萬年前。例如,德國霍倫施泰因?施塔德
發現的著名獅人牙雕雕刻于約4萬年前。它將獅子的頭部與人的身體結合起來,既展現了藝術家想象力的
飛躍,又是賦予其意義的一種敘述方式。
稍晚于此的歐洲巖畫藝術是舊石器時代敘事中最引人注目的例子。法國拉斯科有一幅巖畫,繪于約1.7
萬年前,描繪了一只受傷的野牛在頂一名男子,男子身子下有幾根落下的標槍,旁邊有一根線,上面站著
一只鳥。人們對此場景有許多解釋,但所有解釋都認為,只有在敘述一個故事的情境下,男子、野牛及鳥
同時出現才講得通。所有這些例子都表明,充滿意義與象征的口頭傳統,是舊石器時代生活的一部分,可
能持續過成千上萬年的時間。那是我們首次理解周圍世界的嘗試,采用的方法是賦予其一種敘事形態。
(摘編自大衛?克里斯蒂安《大歷史》,徐彬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網站開發合作合同書
- 2025年土地增值合同范本
- 2025外貿代理合同范本
- 2025資金信托合同(B)信托合同
- 2025高空作業車租賃合同協議
- 2025房產贈與合同范本
- 2025年版個人借款合同范本
- 2025普通班的店面租賃合同書
- 電池成品采購合同協議
- 現場調試合同協議書模板
- 智慧廣場《移多補少問題》(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一年級數學上冊青島版
- 2025東風汽車校招人才測評題庫
- 木制品幼兒園課程
- 2024年四川宜賓五糧液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筆試真題
- 吉林2025年03月長春新區面向社會公開選聘8名各產業招商辦公室負責人筆試歷年典型考題(歷年真題考點)解題思路附帶答案詳解
- 微風發電項目可行報告
- 2025年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知識競賽考試題(附答案)
- 2024年初級會計實務考試真題及答案(5套)
- 垃圾焚燒飛灰處理行業深度調研及發展戰略咨詢報告
- 2024年東莞市寮步鎮招聘特聘材料員筆試真題
- 阿爾茨海默癥健康教育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