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峰山3號隧道施工階段風險評估報告_第1頁
雪峰山3號隧道施工階段風險評估報告_第2頁
雪峰山3號隧道施工階段風險評估報告_第3頁
雪峰山3號隧道施工階段風險評估報告_第4頁
雪峰山3號隧道施工階段風險評估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0PAGE21滬昆客專湖南段CKTJ-6標雪峰山3號隧道施工階段風險評估報告中鐵隧道集團滬昆客專長昆湖南段項目經理部二〇一一年五月目錄一、編制依據 1二、雪峰山3號隧道概況 12.1工程概況 12.2地層巖性 22.3地質構造及地震動參數 42.4水文地質特征 62.5隧道洞身主要地質問題 82.6人類工程活動的影響 9三、風險評估程序及方法 103.1風險評估程序 103.2風險評估方法 113.3風險分級及接受標準 11四、風險評估的內容 134.1風險評估的對象及目標 134.2安全風險評估因素 144.3風險評估內容 164.3.1安全風險情況分析 174.3.2初始風險評估 194.3.3殘留風險評估 22五、風險對策措施 255.1突泥突水風險控制措施 255.2塌方風險控制措施 285.3大變形風險控制措施 295.4巖爆風險控制措施 305.5洞口落石風險控制措施 32六、評估結論 34一、編制依據⑴《關于印發加強鐵路隧道工程安全工作的若干意見通知》(鐵建設【2007】102號)⑵《鐵路隧道風險評估與管理暫行規定》(鐵建設[2007]200號)⑶《鐵路建設工程安全風險管理暫行辦法》(鐵建設[2010]162號)⑷基礎資料:①滬昆客專長昆湖南段CKTJ-Ⅵ標施工合同文件;②CKTJ-6標實施性施工組織設計;③設計院關于雪峰山3號隧道地勘報告資料;⑸雪峰山3號隧道施工圖;⑹設計院針對雪峰山3號隧道施工圖階段風險評估報告⑺相關國家和行業標準、規定:①《鐵路隧道設計規范》(TB10003-2005,以下簡稱"隧規")②《鐵路隧道防排水技術規范》(TB10119-2000)③《鐵路工程抗震設計規范》(GB50111-2006)④《鐵路隧道輔助導坑技術規范》(TBJ10109-95)④《鐵路工程施工安全技術規程》(TB10301-2009~TB10306-2009)⑥《鐵路工程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技術標準》(TB10503-2005)⑦《鐵路隧道工程施工技術指南》(TZ204-2008)二、雪峰山3號隧道概況2.1工程概況雪峰山3號隧道位于湖南省溆浦縣九溪江鄉至北斗溪鄉境內,線路于九溪江鄉寶山村賀豐元南面,茅坳河西面溝谷山坡進入隧道,下穿寶山村、塘里、登天坡至北斗溪鄉坪溪村的杉樹灣。雙線隧道,線間距5m,隧道進口里程為DK264+402,出口里程為DK271+220,全長6818m。隧道洞內DK268+771.856361至DK271+260.881135位于R=9000m的曲線上,其余位于直線上;隧道內縱坡為20‰的單面下坡,隧道最大埋深約為713.6m。根據本線工期安排,本隧控制工期為33個月,其中施工準備期3個月,隧道土建工期30個月,為滿足隧道工期要求,結合地形、地質條件,本隧道設置3座輔助坑道,輔助坑道參數詳見下表。輔助坑道參數一覽表斜井編號斷面型式運輸類型與線路交會里程長度(平距)最大坡度綜合坡度平面夾角臨時或永久工程1號斜井雙車道無軌DK246+6001175m10%9.3%37°臨時1號平導雙車道無軌DK254+500370m3%3%45°/147°永久根據安排隧道施工組織,工期需要32.5個月,基本滿足本線工期安排。2.2地層巖性根據現場調繪,結合區域地質資料,隧道范圍地層主要地層為第四系全新統沖洪積層(Q4al+pl)、坡洪積層(Q4dl+pl)、上更新統坡殘積層(Q3dl+el);出露或下伏志留系下統兩江河組(S1L)、奧陶系上統五峰組統(O3w)、奧陶系中統煙溪組(O2y)、奧陶系下統橋亭子組(O1q)地層,其巖性現分別敘述如下表:⑴第四系全新統(Q4)沖洪積層(Q4ai+pl)、坡洪積層(Q4dl+pl)粉質黏土:褐黃色,硬塑,土質不均。⑵第四系上更新統(Q3)坡殘積層(Q3dl+el)粉質黏土:黃褐色~灰褐色,硬塑。主要分布于隧道進出口。細角礫土:褐黃色,稍密~中密,稍濕~潮濕,顆粒成分主要為板巖、石英砂巖等。⑶志留系(S)兩江河組(S1L)砂質板巖:深灰色,強~弱風化,變余砂質結構,薄層狀、塊狀,巖體較破碎~較完整,多與炭質板巖互層。炭質板巖:黑灰色,強~弱風化,碎石結構,薄~中厚層狀,巖芯較破碎。粉砂巖:灰色~深灰色,強~弱風化,粉砂質結構,碎石狀、塊狀,巖芯較破碎~較完整,分布里程:石英砂巖:深灰色,變余細粒結構,薄~中厚層狀,巖芯較完整。⑷奧陶系(O)①上統五峰組統(O3w)砂質板巖:深灰色,強~弱風化,變余砂質結構,薄層狀、塊狀,巖體較破碎~較完整。炭質板巖:黑灰色,強~弱風化,碎石結構,薄~中厚層狀,巖芯較破碎。粉砂巖:灰色~深灰色,強~弱風化,粉砂質結構,碎石狀、塊狀,巖芯較破碎~較完整。②中統煙溪組(O2y)炭質板巖:黑灰色,強~弱風化,碎石結構,薄~中厚層狀,巖芯較破碎。③下統橋亭子組(O1q)砂質板巖:灰綠~深灰色,強~弱風化,變余砂質結構,薄~中厚層狀,巖體較破碎~較完整。絹云母板巖:深灰色,強~弱風化,薄~中厚層狀,巖體較破碎~較完整。2.3地質構造及地震動參數⑴地質構造概況隧址區位于揚子板塊與華夏板塊拼貼、碰撞強烈作用地帶的雪峰山隆起帶(雪峰古陸)北緣,即雪峰山脈北段,區域構造隸屬于新華夏構造體系,在揚子板塊與華夏板塊強烈作用下,經過了元古代雪峰運動、古生代的加里東運動及印支期運動,隧址區可見奧陶系至志留系下統地層。受小橫壟—槐子沖變形區的影響,隧址位于槐子沖——對江坪變形亞區(為一寬緩向斜)內,洞身穿過向斜核部,且穿越5條斷層。⑵各地質構造特征①褶皺槐子沖——對江坪變形亞區:總體為向NE揚起的寬緩向斜,南段為晚志留世和早三疊世花崗巖所侵吞,軸線位于DK266+600處,與線路呈約50°相交,層間褶曲比較發育,核部為志留系下統兩江河組(S1L),兩翼為寒武--奧陶系,組成次級單斜構造,其北西翼巖層傾向約為SEE,傾角一般為15°~65°,南東翼巖層傾向約W~NWW,傾向一般19°~50°,均表現為由軸部向兩翼變陡的趨勢。隧道即位于該向斜中部,穿過核部進入兩翼。②斷層隧道區斷裂構造較發育,發育斷層共7條,其中有3條為實測斷層,1條為區域地質資料遙感推測斷層,3條物探推測斷層,其基本情況見斷層一覽表,主要斷層情況分述為:a.拉溪江斷層(F3):位于槐子沖—對江坪變形亞區S翼,在路線里程DK265+280處與路線呈約30°斜交,平面上延伸長度大于10km,呈不規則波狀輕微扭曲,為區域性逆斷層,產狀320°∠55°,以切割錯動志留系下統兩江河組和奧陶系為主,平面錯距約1100m,斷裂帶寬度約3.5~18m,帶內出露主要為碎裂巖,碎石成分為粉砂巖、石英砂巖、砂質板巖等,硅化強烈,硅質巖脈呈腸狀、蠕蟲狀不規則分布,部分地段破碎帶全部為硅化帶。線路附近,上下盤皆為志留系下統兩江河組(S1L),在線路以北約500m,上盤(NW)為奧陶系上統五峰組統(O3w)、奧陶系中統煙溪組(O2y)炭質板巖和志留系下統兩江河組(S1L)石英砂巖、粉砂巖、砂質板巖及炭質板巖,下盤(SE)為志留系下統兩江河組(S1L)石英砂巖、粉砂巖、砂質板巖。該斷層在區內地表多被第四系地層覆蓋,在茅坳河谷和新筑村道的路塹邊可見其出露。b.九溪江林場斷層:位于槐子沖—對江坪變形亞區NW翼,在DK269+550與路線呈約40°斜交,其延伸方向與該變形區軸線基本平行,呈不規則的舒緩波狀。該斷層為區域性逆斷層,產狀約320°∠25°,切割錯動奧陶系上統五峰組統(O3w)、奧陶系中統煙溪組(O2y)、下統橋亭子組(O1q)、志留系下統兩江河組(S1L)地層,平面錯距約300m,破碎帶寬度7~15m,帶內為碎裂化板巖及構造角礫巖,并伴有大量石英脈穿插,具明顯的擠壓破碎之特征。上盤為奧陶系上統五峰組統(O3w)、奧陶系中統煙溪組(O2y)炭質板巖、砂質板巖和下統橋亭子組(O1q))深灰色含炭板巖、炭質板巖夾絹云板巖,下盤為志留系下統兩江河組(S1L)石英砂巖、粉砂巖、砂質板巖和奧陶系上統五峰組統(O3w)、奧陶系中統煙溪組(O2y)炭質板巖、砂質板巖等。該斷層在測線段多被第四系地層覆蓋,在新建公路和路坎邊見其有出露。c.根據GB18306-2001《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隧道區為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基本烈度<Ⅵ度)。2.4水文地質特征⑴地表水系隧道區屬沅江水系,主干支流為:小里程隧道入口段為茅坳河,大里程出口外約1000m為二都河,在山坡地帶溝谷縱橫,溪溝發育,兩河流以隧址區最高處的坳坪、登天坡、銀堂一線近北北西向山脊為界,其北東山坡地帶地表水流入茅坳河,南西山坡地表水流入二都河。①茅坳河,為二都河支流,在DK264+380處與路線大角度相交,總體走向SN,水流方向向N,沿山間溝谷彎曲轉折穿行,河谷深邃,坡高壁陡,呈狹長的“V”型,兩岸高度100~200m,河床寬約20~30m,堆積有0.5~1.0m的卵石、漂石,上游多處筑壩截水用于水利水電開發,使測線段水面寬度3~5m,水深0.2~0.5m,河水清澈。強降雨后水深可達2~②二都河,為溆水支流,位于溆浦縣北斗溪至九溪江境內,在DK272+100~DK272+200處與路線大角度相交,SN走向,河流向N流動,在測區遇山體而轉折,呈牛扼形。河道寬50~60m。兩側河灘及階地較明顯,平緩開闊,順山坡地帶零星分布,斷續相連。隧道出口位于該河支流溪溝東部山坡,溝谷深隧高陡,呈“V”形,溝谷內堆積塊石,大者礫徑達5m以上,溪河上流約500m擋河筑壩蓄水用作水電開發,部分溪水從引水渠進入電站后排入溪溝下游。現溪溝內水流量約200L/s,洪水期水量迅速增大,沖刷強烈。⑵地下水特征隧道區地下水主要賦存于志留系、奧陶系基巖裂隙中,根據地下水賦存條件,含水介質及水力特征可分為如下幾種類型:①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潛水主要賦存于土石界面以上及溝谷區沖洪積層和山坡地帶殘坡積層中,該層透水性、富水性較好,主要由大氣降水補給,雨季含水較豐富,旱季相對較貧乏,季節性變幅明顯。多順土巖界面滲流,少量滲入基巖節理裂隙、地質構造帶等通道中。該層水埋藏淺,厚度小,一般未形成連續水面,是隧道區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廣泛在隧道區地表低洼地段分布,在隧道洞身內沒有分布。②基巖裂隙水:主要賦存于志留系下統、奧陶系砂質板巖、炭質板巖、石英雜砂巖、粉細砂巖、絹云板巖等淺碎屑沉積變質巖類風化裂隙和構造裂隙中,以微張~張開狀裂隙為主,透水性較好,因山高坡陡,其富水性較差,接受大氣降雨和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下滲補給,水量隨季節性變化明顯,順坡向溝谷洼地、溪溝地段以散流形式排泄。該水多分布于基巖淺部,向深處逐漸減少,動態變化迅速,在隧道埋藏較深段分布相對較少。③斷裂構造帶中的構造裂隙水隧道區發育有7條斷層,其中3條為實測,4條為推測斷層,斷層在平面上延伸較長,切割錯動地層,為良好的地下水導水帶和富水帶,長期接受大氣降水和地下水的下滲補給,含水量較豐富。該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地表水、基巖裂隙水的下滲補給。但隧道區斷層多為壓扭性,破碎帶內裂隙寬度較小,巖石膠結較好,使其富水性和透水性不均勻。隧址區溝谷切深較大,泉水多呈滲出狀,位于溝谷洼地,面廣且分散,水量小,較難發現。隧道區居民多在山坡上部利用溝谷洼地地帶的地表水或基巖裂隙中滲出的泉水,用水管引流至坡下民房內作為生活用水,該水多為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潛水。因此該區地下水主要受控于巖性、風化程度、地形地貌等特征,低中山坡腳、溝谷洼地覆土或強風化層厚度較大的地段,裂隙較發育,地層含水量較豐富,構造相對較少發育、巖性變化不大的地段,含水量則較貧乏,主要靠大氣降水的補給,排泄方式通過裂隙下滲補給下伏地層或以泉水形式匯于溝谷。⑶隧道涌水量結合隧址區地層巖性、地質構造、水文地質條件,推薦雪峰山3號隧道最大涌水量為167038.70(m3/d),隧道正常涌水量為55075.77(m3/d)。⑷地下水侵蝕性分析參考1:200000溆浦幅綜合水文地質報告,結合地質調查顯示,隧道區地下水埋藏淺、水量較小,線路通過區未見有污染源,地下水及地表水均為沿線居民生活、生產水源,地下水及地表水對普通混凝土不具有侵蝕性。2.5隧道洞身主要地質問題⑴淺埋隧道進出口地段均為狹長深切溝谷,坡高壁陡,高差大。進口受斷層影響,風化影響較大,裂隙發育,巖體破碎。出口巖體裂隙發育,裂面切割巖體呈塊狀,部分散落于坡上,可能崩塌落石。⑵巖爆隧道洞身深埋地段砂質板巖、石英砂巖、粉細砂巖、炭質板巖、絹云母板巖等,根據巖性分布,結合隧道埋深,推測DK266+820~DK267+560段粉砂質板巖、石英砂巖、粉細砂巖和DK267+960~DK269+730段粉砂質板巖、粉細砂巖有發生巖爆的4性,但巖爆規模及危害程度均較小。⑶斷層隧道區斷層較發育,發育斷層共7條,其中3條為實測斷層,另4條為推測斷層。隧道洞室穿過斷層帶時容易引起坍塌、冒落,施工時應引起重視。⑷突水突泥隧址區地表河流、溝谷眾多,水量豐富,斷層帶地下水發育,DK268+725~DK268+875段可能發生突水,坍塌,DK265+500~DK265+650段可能發生突水。⑸高地溫隧道最大埋深處,最高地溫為31.16℃2.6人類工程活動的影響測區為低中山和中低山區,多處于原始次森木狀態,但在溝谷、坡地零星分布村落,一定程度地破壞了原生態環境,加之測區水利資源較豐富,在溪河地帶多建有水利水電工程,調繪顯示,有1處水電工程與本項工程相互影響。九溪江電站引水隧道,位于隧道進口茅坳河谷地帶,起點位于DK264+350左260m處(坐標約E:3055856,N:467898,H:430),出口位于DK265+300右810m處(坐標約E:3056908,N:466973,H:420),隧道平直,洞身高約3m,寬2m,拱頂,全長約1450m,在出口溪溝西邊山體再開鑿一隧道向北西至培田沖,以引茅坳河水和溪河水至九溪江電站發電。據訪,該隧道開鑿約3~5年,開鑿時未采用機械抽排隧道內積水。該引水隧道與路線約呈45°相交,且其洞身高程與雪峰山3號隧道洞身高程相近,與雪峰山3號隧道有相互不良影響。三、風險評估程序及方法3.1風險評估程序根據《鐵路隧道風險評估與管理暫行規定》及建設單位相關要求,結合本標段工程建設實際情況,本隧道評估基本程序是:⑴對施工階段的初始風險進行評價,分別確定各風險因素發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損失。⑵分析各風險因素的影響程度,主要確定風險因素對施工安全的影響。⑶提出各風險因素的等級,綜合確定各隧道風險等級。⑷根據評價結果制定相應的管理方案或措施。⑸上級單位對風險評估報告進行審定,并針對高度和極高的風險等級,組織專家組評審。⑹上級單位以書面的形式明確隧道安全風險評審意見。⑺根據上級部門意見及專家意見完善風險評估報告并執行。⑻當次評審結束。參建單位按《鐵路隧道風險評估與管理暫行規定》的規定,各負其責,做好施工階段風險過程管理。施工階段風險評估流程圖(見圖3-1)。

施工階段開始施工階段開始檢查施工圖階段所做的全部風險評估結果和相關數據資料,以及招投標和合同中反饋的信息結合自身施工水平和現場情況對風險進行識別和管理對風險進行評估在施工組織計劃中制定風險管理計劃,包括預設的應對措施和殘余風險的處理措施全過程對殘余風險進行風險監控建立專門機構定期檢查施工中實際地層條件和各種風險檢查結果是否滿足要求改變預設的風險應對措施、施工方法和步驟,選擇更優化的施工方案和管理措施實施變更后的施工方案和管理措施不滿足滿足,直至隧道完工圖3-1施工階段風險評估流程圖3.2風險評估方法以專家調查法為主線,綜合運用風險層次分析法、矩陣法、模糊綜合評估法、頭腦風暴法等方法。3.3風險分級及接受標準3.3.1事故發生概率等級標準在綜合考慮了地形地質條件、原勘測、設計有關資料后,將各種風險因素導致相應事故發生的的概率及后果分別用1~5五個數值來表示,其中,概率等級“1”~“5”分別代表“很不可能”、“不可能”、“偶然”、“可能”、“很可能”,各概率等級所對應的概率大小和等級標準見表3-3-1。表3-1事故發生概率等級標準概率范圍中心值概率等級描述概率等級>0.31很可能50.03~0.30.1可能40.003~0.030.01偶然30.0003~0.0030.001不可能2<0.00030.0001很不可能1注:⑴當概率值難以取得時,可用頻率代替概率。⑵中心值代表所給區間的對數平均值。3.3.2經濟損失等級標準表3-2經濟損失等級標準后果定性描述災難性的很嚴重的嚴重的較大的輕微的后果等級54321經濟損失(萬元)>1000300~100100~30030~100<303.3.3風險等級標準后果等級“1”~“5”分別代表“輕微的”、“較大的”、“嚴重的”、“很嚴重的”、“災難性的”;并定義概率及后果的估值的乘積為風險指數,依據《鐵路隧道風險評估與管理暫行規定》風險等級標準將風險指數分為“極高(Ⅰ級)、高度(Ⅱ級)、中度(Ⅲ級)、低度(Ⅳ級)”四個等級。其事故發生概率、后果等級與風險等級(指數)關系如表3-3所示:表3-3風險等級關系后果等級概率等級輕微的較大的嚴重的很嚴重的災難性的12345很可能5高度(II級)高度(II級)極高(I級)極高(I級)極高(I級)可能4中度(III級)高度(II級)高度(II級)極高(I級)極高(I級)偶然3中度(III級)中度(III級)高度(II級)高度(II級)極高(I級)不可能2低度(IV級)中度(III級)中度(III級)高度(II級)高度(II級)很不可能1低度(IV級)低度(IV級)中度(III級)中度(III級)高度(II級)3.3.4風險接受準則表3-4風險接受準則風險等級接受準則處理措施低度(Ⅳ級)可忽略此類風險較小,不需采取風險處理措施和監測。中度(Ⅲ級)可接受此類風險次之,一般不需采取風險處理措施,但需予以監測。高度(Ⅱ級)不期望此類風險較大,必須采取風險處理措施降低風險并加強監測,且滿足降低風險的成本不高于風險發生后的損失。極高(Ⅰ級)不可接受此類風險最大,必須高度重視并規避,否則要不惜代價將風險至少降低到不期望的程度。四、風險評估的內容4.1風險評估的對象及目標評估對象:雪峰山3號隧道在施工過程中可能造成的人員傷亡、工程經濟損失、工期延誤、環境破壞等風險事件。評估目標:通過對風險評估,識別所有潛在的風險因素,確定風險等級,提出風險處理措施,將各類風險降到可接受水平,從而達到保障安全、保護環境、保證建設工期、控制投資提高效益的目的,后果或損失與評估目標關系見下表4-1。表4-1后果或損失與評估目標關系評估目標后果或損失安全風險人員傷亡、經濟損失、第三方人員傷亡、第三方經濟損失、工期延誤工期風險工期延誤、經濟損失投資風險經濟損失、第三方經濟損失環境風險環境破壞、經濟損失、第三方經濟損失4.2安全風險評估因素雪峰山3號隧道工程地質極為復雜,隧道地質災害性不良地質地段長,合同工期緊迫,施工組織管理難度大。在施工高峰期,組織平行作業面多達26個(其中開挖作業面5個)、參建人員達1000余人、施工機械達300余臺套。按隧道地形、地質、設計情況,隧道進行風險因素識別,雪峰山3號隧道風險因素核對如下表4-2。表4-2雪峰山3號隧道施工風險因素核對表風險事件塌方瓦斯突水突泥大變形巖爆風險因素施工準備情況氣象調查★★★★★與施工有關法令調查★★★★★設計文件的核對情況★★★★★實施性施工組織設計★★★★★施工地質勘察資料收集情況★★★★★常規地質法情況(地質素描)★★★★★超前地質預報情況★★★★★開挖情況開挖方式★★★★★循環進尺★★★★★瓦斯預抽放★爆破器材檢查和落實★★★★★預留變形量★掌子面減壓措施★應力釋放措施★地下水處理★★★爆破方法★★★★★隧道超挖情況★★★進洞★落底★★挑頂★★斷面變化處或工法轉化處★通風情況通風系統★通風設備★通風質量★施工期防排水注漿堵水措施★排水措施★降水措施★其他火源控制措施洞口火源檢查★焊接切割等危險作業規章制度及執行★進洞人員禁穿化纖服裝★支護及襯砌情況支護剛度★★超前支護★★★預注漿★隔離措施★氣密性混凝土★施工縫沉降縫處理★地層與加固與改良★支護時機★★★★支護方法★★★★支護質量★★★★閉合成環周期★★★防護情況機械設備防護★★★人員防護★★★電器設備與作業機械電纜選型★設備選型★電器與保護情況★風電閉鎖★監控量測水量★水質★水壓★掌子面穩定情況★★★★量測器材及布置★★★★★量測頻率★★★★★規范要求監測項目★★★★★監控量測制度★★★★★信息反饋及處理★★★★★瓦斯(濃度、壓力)★施工管理培訓情況★★★★★監測情況★★★★★應急預案情況★★★★★人員管理情況★★★★★施工隊伍狀況★★★★★機械裝備程度★★★★★施工質量★★★★★施工經驗輔助工法的掌握與應用★★★★★監理情況★★★★★隧道特征埋深★★★★★斷面大小★★★★★長度★★★★★坡度★★★★★輔助坑道★★★★★注:其中打“★”表示該風險因素對風險事件有影響。根據以上分析,本隧道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風險為:突水、巖爆、塌方、大變形,4大主要風險;識別結果見表4-3。并存在地表失水、洞口危巖落石等風險。4.3風險評估內容根據《鐵路隧道風險評估與管理暫行規定》,施工階段風險評估應在施工圖階段風險評估的基礎上,結合實施性施工組織設計對所有隧道進行評估,主要側重于施工安全,重點對塌方、瓦斯、突水突泥、巖爆、大變形等典型風險進行評估。表4-3隧道風險清單序號風險事件風險產生的原因險源類別后果備注1掉塊、塌方斷層、軟巖變形、地質構造、地下水、初支失效和施工質量地質、地形、施工因素可能引發重大安全事故2突泥、突水富水、斷層等地質構造地質、地形等因素可能引發重大安全事故3大變形施工方法不當或施工質量因素順層、淺埋等地形地質因素可能引發重大安全事故4巖爆施工方法不當地質、地形、施工因素可能引發重大安全事故4.3.1安全風險情況分析①突水雪峰山3號隧道區隧道區發育有7條斷層,其中3條為實測,4條為推測斷層,斷層在平面上延伸較長,切割錯動地層,為良好的地下水導水帶和富水帶,長期接受大氣降水和地下水的下滲補給,含水量較豐富。隧址區溝谷切深較大,泉水多呈滲出狀,雖然流量較小,但多為常年流水,可見隧道區基巖裂隙水補給較穩定,節理、裂隙較發育,且連通性較好。地下水對隧道圍巖及施工有一定的影響,隧道通過基巖裂隙水中等富水區時,預計洞身及寶山斜井、1號斜井開挖時,可能發生集中突水、滲漏水等危害;隧道穿越基巖裂隙水弱富水區時,施工中可能發生滲漏水、滴滲水等危害,局部段落也不排除有突水的可能性。洞內在施工斷層地段時,有突然涌水的可能,在穿越斷層前后100—200m范圍做好超前地質預報工作。表4-4雪峰山3號隧道分段正常、最大涌水量表分段編號起點里程訖點里程LKH正常Qs最大Qa(m)(m/d)(m)(m3/d)(m3/d)1DK264+400DK264+490900.1550761.281299.652DK264+490DK265+0805900.0180569.59922.233DK265+080DK265+1801000.151302366.693750.454DK265+180DK265+7806000.011401016.531629.785DK265+780DK265+860800.151201751.562769.726DK265+860DK266+3705100.01150922.621483.347DK266+370DK266+5001300.152505641.869373.078DK266+500DK266+7102100.01275661.651115.319DK266+710DK266+9001900.152809124.8815342.4110DK266+900DK267+6507500.013002553.084343.6311DK267+650DK267+725750.0353601049.491818.212DK267+725DK267+8751500.01370614.31070.5413DK267+875DK267+950750.0353801100.451919.1114DK267+950DK268+1502000.01385848.091485.0415DK268+150DK268+3401900.154001249.612195.9316DK268+340DK268+6503100.014101388.862450.7717DK268+650DK268+725750.0354151188.562095.6918DK268+725DK268+8751500.01420686.311214.6919DK268+875DK268+950750.0354151188.562095.6920DK268+950DK269+3253750.014001644.222892.5621DK269+325DK269+400750.153854770.498326.5822DK269+400DK270+51511150.012403109.755171.723DK270+515DK270+6501350.1516038936230.7224DK270+650DK271+1304800.01100584.32934.825DK271+130DK171+220-999100.1545629.831104.92②塌方隧道以砂巖和板巖為主,并且穿越的7條主要斷層破碎帶,斷層破碎帶內,巖體普遍為粉砂巖、炭質板巖,巖體破碎,裂隙發育,地下水發育,易發生突水、突泥并引起坍塌。同時,因雪峰山3號隧道工期極其緊張等因素影響,也是隧道塌方風險影響因素。③大變形DK265+250~DK265+780段、DK266+900~DK267+650段、DK268+340~DK268+650段、DK268+950~DK269+325段、DK269+400~DK270+515段為炭質板巖區和炭質板巖與砂質板巖互層,施工時易發生大變形,應加強超強地質預報和支護。輔助坑道與正洞交叉口,跨度大,角度一般在45°,容易形成銳角處支護集中受力,引發初期支護大變形。④巖爆隧道洞身深埋地段砂質板巖、石英砂巖、粉細砂巖、炭質板巖、絹云母板巖等,根據巖性分布,結合隧道埋深,推測DK266+820~DK267+560段粉砂質板巖、石英砂巖、粉細砂巖和DK267+960~DK269+730段粉砂質板巖、粉細砂巖有發生巖爆的4性,但巖爆規模及危害程度均較小。4.3.2初始風險評估通過風險分析,對雪峰山3號隧道各段落中存在的初始風險評價結果見下表4-5。表4-5雪峰山3號隧道初始風險等級表典型風險風險段落長度突水、突泥巖爆塌方大變形瓦斯起訖里程概率等級后果等級風險等級概率等級后果等級風險等級概率等級后果等級風險等級概率等級后果等級風險等級概率等級后果等級風險等級DK264+400DK264+4909011Ⅳ11Ⅳ53Ⅰ43Ⅱ11ⅣDK264+490DK264+80031011Ⅳ11Ⅳ42Ⅱ13Ⅲ11ⅣDK264+800DK265+09229211Ⅳ11Ⅳ11Ⅳ11Ⅳ11ⅣDK265+092DK265+1374533Ⅱ11Ⅳ32Ⅲ23Ⅲ11ⅣDK265+137DK265+1804334Ⅱ11Ⅳ43Ⅱ33Ⅱ11ⅣDK265+180DK265+2345432Ⅲ11Ⅳ32Ⅲ23Ⅲ11ⅣDK265+234DK265+81658211Ⅳ11Ⅳ11Ⅳ42Ⅱ32ⅢDK265+816DK265+8604453Ⅰ11Ⅳ54Ⅰ43Ⅱ41ⅢDK265+860DK266+37051011Ⅳ11Ⅳ31Ⅲ13Ⅲ11ⅣDK266+370DK266+4407052Ⅱ11Ⅳ52Ⅱ33Ⅱ11ⅣDK266+440DK266+5006051Ⅱ11Ⅳ42Ⅱ22Ⅲ11ⅣDK266+500DK266+80830811Ⅳ11Ⅳ11Ⅳ11Ⅳ11ⅣDK266+808DK266+8625443Ⅱ11Ⅳ42Ⅱ13Ⅲ11ⅣDK266+862DK266+9003852Ⅱ11Ⅳ52Ⅱ33Ⅱ11ⅣDK266+900DK267+68178111Ⅳ11Ⅳ32Ⅲ43Ⅱ41ⅢDK267+681DK267+7254441Ⅲ12Ⅳ33Ⅱ33Ⅱ32ⅢDK267+725DK267+87515011Ⅳ31Ⅲ31Ⅲ11Ⅳ11ⅣDK267+875DK267+9255041Ⅲ12Ⅳ33Ⅱ33Ⅱ11ⅣDK267+925DK268+14021511Ⅳ31Ⅲ32Ⅲ13Ⅲ11ⅣDK268+140DK268+2006042Ⅱ11Ⅳ33Ⅱ33Ⅱ11ⅣDK268+200DK268+30010032Ⅲ11Ⅳ31Ⅲ13Ⅲ11ⅣDK268+300DK268+3404043Ⅱ11Ⅳ33Ⅱ33Ⅱ11ⅣDK268+340DK268+68334311Ⅳ31Ⅲ11Ⅳ21Ⅳ11ⅣDK268+683DK268+7254243Ⅱ11Ⅳ43Ⅱ33Ⅱ11ⅣDK268+725DK268+87515041Ⅲ21Ⅳ41Ⅲ11Ⅳ11ⅣDK268+875DK268+9234843Ⅱ11Ⅳ43Ⅱ33Ⅱ11ⅣDK268+923DK269+35743411Ⅳ11Ⅳ31Ⅲ13Ⅲ11ⅣDK269+357DK269+4004342Ⅱ11Ⅳ33Ⅱ33Ⅱ11ⅣDK269+400DK270+500110011Ⅳ11Ⅳ11Ⅳ42Ⅱ32ⅢDK270+500DK270+5585832Ⅲ11Ⅳ33Ⅱ13Ⅲ11ⅣDK270+558DK270+6044654Ⅰ11Ⅳ54Ⅰ43Ⅱ11ⅣDK270+604DK271+13052611Ⅳ11Ⅳ42Ⅱ12Ⅳ11ⅣDK271+130DK271+2158511Ⅳ11Ⅳ43Ⅱ42Ⅱ11ⅣPAGE24經評估,本隧道中的主要典型風險事件類型為突水突泥、巖爆、塌方、大變形風險;初始風險為高度及以上的共有14處,其余地段各類初始風險均為中度及其以下。雪峰山3號隧道中初始風險統計如下表4-6所示:表4-6初始風險所占比例風險等級風險事件極高高度中度低度長度m比例%長度m比例%長度m比例%長度m比例%突泥突水901.35438.04566.7572684.0塌方1802.6157123.1243935.8262538.5巖爆00.000.070810.4610789.6大變形00.0320647.0184027.0176926.0瓦斯00.000.0255137.4426462.64.3.3殘留風險評估在采取了風險控制措施以后,對本隧道中殘留的各種風險進行評估,殘留風險評估結果如下表4-7所示。表4-7雪峰山3號隧道殘留風險等級表典型風險風險段落長度突水、突泥巖爆塌方大變形瓦斯起訖里程概率等級后果等級風險等級概率等級后果等級風險等級概率等級后果等級風險等級概率等級后果等級風險等級概率等級后果等級風險等級DK264+400DK264+4909011Ⅳ11Ⅳ31Ⅲ21Ⅳ11ⅣDK264+490DK264+80031011Ⅳ11Ⅳ22Ⅲ11Ⅳ11ⅣDK264+800DK265+09229211Ⅳ11Ⅳ11Ⅳ11Ⅳ11ⅣDK265+092DK265+1374511Ⅳ11Ⅳ12Ⅳ21Ⅳ11ⅣDK265+137DK265+1804312Ⅳ11Ⅳ21Ⅳ11Ⅳ11ⅣDK265+180DK265+2345412Ⅳ11Ⅳ12Ⅳ21Ⅳ11ⅣDK265+234DK265+81658211Ⅳ11Ⅳ11Ⅳ22Ⅲ12ⅣDK265+816DK265+8604431Ⅲ11Ⅳ32Ⅲ21Ⅳ21ⅣDK265+860DK266+37051011Ⅳ11Ⅳ11Ⅳ11Ⅳ11ⅣDK266+370DK266+4407032Ⅲ11Ⅳ32Ⅲ11Ⅳ11ⅣDK266+440DK266+5006031Ⅲ11Ⅳ22Ⅲ22Ⅲ11ⅣDK266+500DK266+80830811Ⅳ11Ⅳ11Ⅳ11Ⅳ11ⅣDK266+808DK266+8625421Ⅳ11Ⅳ22Ⅲ11Ⅳ11ⅣDK266+862DK266+9003832Ⅲ11Ⅳ32Ⅲ11Ⅳ11ⅣDK266+900DK267+68178111Ⅳ11Ⅳ12Ⅳ21Ⅳ21ⅣDK267+681DK267+7254421Ⅳ12Ⅳ11Ⅳ11Ⅳ12ⅣDK267+725DK267+87515011Ⅳ11Ⅳ11Ⅳ11Ⅳ11ⅣDK267+875DK267+9255021Ⅳ12Ⅳ11Ⅳ11Ⅳ11ⅣDK267+925DK268+14021511Ⅳ11Ⅳ12Ⅳ11Ⅳ11ⅣDK268+140DK268+2006022Ⅲ11Ⅳ11Ⅳ11Ⅳ11ⅣDK268+200DK268+30010012Ⅳ11Ⅳ11Ⅳ11Ⅳ11ⅣDK268+300DK268+3404021Ⅳ11Ⅳ11Ⅳ11Ⅳ11ⅣDK268+340DK268+68334311Ⅳ11Ⅳ11Ⅳ21Ⅳ11ⅣDK268+683DK268+7254221Ⅳ11Ⅳ21Ⅳ11Ⅳ11ⅣDK268+725DK268+87515021Ⅳ21Ⅳ21Ⅳ11Ⅳ11ⅣDK268+875DK268+9234821Ⅳ11Ⅳ21Ⅳ11Ⅳ11ⅣDK268+923DK269+35743411Ⅳ11Ⅳ11Ⅳ11Ⅳ11ⅣDK269+357DK269+4004322Ⅲ11Ⅳ11Ⅳ11Ⅳ11ⅣDK269+400DK270+500110011Ⅳ11Ⅳ11Ⅳ22Ⅲ12ⅣDK270+500DK270+5585812Ⅳ11Ⅳ11Ⅳ11Ⅳ11ⅣDK270+558DK270+6044632Ⅲ11Ⅳ32Ⅲ21Ⅳ11ⅣDK270+604DK271+13052611Ⅳ11Ⅳ22Ⅲ12Ⅳ11ⅣDK271+130DK271+2158511Ⅳ11Ⅳ21Ⅳ22Ⅲ11ⅣPAGE35雪峰山3號隧道中殘留風險統計如下表4-8所示。表4-8殘留風險所占比例風險等級風險事件極高高度中度低度長度m比例%長度m比例%長度m比例%長度m比例%突泥突水00003615.3645494.7塌方0000123818.2557781.8巖爆000000.06815100.0大變形0000182726.8498873.2瓦斯000000.06815100.0由上表可以看出,殘留風險中已不存在高度風險,正洞中的塌方風險、突水突泥風險及大變形風險均能降至中度及以下,其余風險等級均控制在中度以下。五、風險對策措施5.1突泥突水風險控制措施在地下水發育,圍巖軟弱、破碎的隧道施工時,應采取有效的超前地質探測預報措施,提前預知前方圍巖地質情況,根據所測地質情況預測判斷是否具有突泥、涌水可能,防止災害事故的發生。若超前探測有突泥、涌水可能,現場應采取果斷施工技術措施,同時上報監理部、設計院,設計相應的支護或處理措施,防止突泥涌水的發生。⑴超前地質預測預報富水地段要根據設計要求進行超前地質預測、預報,采用地質素描、地質調查、地質雷達、TSP203長距離超前地質預報、紅外探水、超前水平鉆孔、加深炮孔等綜合方法進行預報,準確判定前方地下水分布情況和儲量,為制定施工方案提供依據。⑵超前預注漿堵水施工該段時,采取帷幕注漿加固措施,預注漿加固前先采取引排措施,然后進行注漿。帷幕注漿是通過在掌子面鉆地質探孔和注漿孔,再向孔內壓注水泥(或水泥-水玻璃)漿液,漿液擠出開挖斷面及其周圍一定范圍內的巖縫中的水,保證圍巖的裂隙被具有一定強度的混合漿體填密。①帷幕注漿施工工藝施工工藝見圖5-1帷幕注漿施工工藝框圖。②帷幕注漿構造:見圖5-2。止漿墻止漿墻布孔埋孔口管鉆孔頂入鋼管注漿洗孔復注漿若干次終孔注漿結束設置注漿泵站鋼管加工注漿觀測漿液材料準備圖5-1帷幕注漿施工工藝框圖待注漿區域待注漿區域已注漿區域圖5-2鋼導管帷幕注漿施工示意圖隧道洞身③施工主要參數注漿范圍:根據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注漿目的及開挖方式等因素確定,一般為毛洞開挖半徑的2~5倍。每一循環注漿長度為20m。注漿孔深一般在15~30m。注漿壓力:一般最終壓力為涌水壓力的2~3倍,即:Pz=(2~3)P。漿液選擇:可采用水泥漿液、水玻璃漿液或其它化學類漿液。水泥漿液的水灰比采用1:1~0.5:1,水泥與水玻璃兩液體積比取0.5:1~1:1。注漿順序:先注無水孔,后注有水孔。在無水地段,可以從拱腳起順序注漿,也可以從拱頂順序注漿。⑶開挖、支護、二襯帷幕注漿結束后先施工超前管棚然后開挖,根據圍巖級別分別采取相應的設計工法開挖,開挖后及時進行初期支護并封閉成環,仰拱和二襯及時緊跟,以“管超前、嚴注漿、短進尺、弱爆破、強支護、勤量測”和“分步開挖”的原則組織施工。⑷隧道周邊徑向注漿開挖后及時對隧道周邊進行徑向注漿,封堵地下水,控制地下水排量,如果隧道洞頂有住戶,要嚴格控制地下水流失,采取“以堵為主,限量排放”的原則。⑸地下水環境保護對隧道洞頂有住戶的,要嚴格控制地下水流失,采取“以堵為主,限量排放”的原則。施工中應根據地質超前預測預報及隧道環境監控實施情況,按設計采取相應的超前帷幕注漿堵水、開挖后徑向注漿堵水、全環防水、抗水壓襯砌等防堵水措施,以免給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及生態環境造成影響。5.2塌方風險控制措施⑴施工原則嚴格按“早預報、先治水、前支護、短進尺、弱爆破、強支護、快封閉、勤量測,步步為營,穩步前進”的原則組織施工。⑵超前地質預報采用開挖面地質素描、TSP203地震反射法、HSP水平聲波反射法、地質雷達、紅外探水和超前鉆探進行超前地質預報。對圍巖的破碎和富水程度進行預測和驗證。及時進行信息收集、處理、反饋,以調整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⑶施工方法根據超前地質預報所揭示地質斷層及地下水的水量情況按設計采取超前預注漿、局部注漿、開挖后徑向注漿和超前小導管注漿等注漿方式,確定注漿的范圍。注漿結束后,對注漿效果進行檢查,是否進行補注漿,是否可以開挖。①開挖根據現有資料針對不同斷層采取不同的開挖方法,在開挖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適時進行調整。斷層及破碎帶施工主要采用雙側壁導坑法、臺階法開挖施工。②初期支護采用噴、錨、網、噴支護緊跟、鋼架支護。噴射砼厚度符合設計要求,加強監控量測工作,根據位移量測結果,評價支護的可靠性和圍巖的穩定狀態,及時調整支護參數,確保施工安全。鋼架緊跟開挖施作,及時封閉成環,對雙側壁導坑法、七步臺階法施工地段,輔助鋼架支護在襯砌前逐段拆除。輔助支護施工措施根據實際進行設計變更以及現場施工安全需要進行施作。③仰拱超前,襯砌適度緊跟仰拱超前施工,襯砌適度緊跟,形成封閉結構,提高襯砌結構的承載力;施工縫、沉降縫作特殊處理,一方面為了防水,另一方面可減弱地層活動性對襯砌結構的危害。5.3大變形風險控制措施⑴分不同的地層采用不同參數的和不同的施工方法來控制圍巖變形。⑵試驗段現場測試圍巖松動圈的范圍,根據圍巖應力特征,采用加大預留變形量、加長錨桿、加強支護參數(噴混凝土的厚度、鋼架的間距、型鋼的型號、錨桿的長度以及二次襯砌的結構參數)等來控制變形。⑶開挖后立即封閉開挖暴露面,噴射混凝土采用高標號早強混凝土。⑷加強鎖腳錨桿,嚴格貫徹“短開挖、弱爆破、強支護、快封閉、勤量測、及早襯砌”。⑸加強二次襯砌的結構厚度和鋼筋布置。⑹加強監控量測工作,及時調整支護襯砌參數和施工方法。⑺發生擠壓大變形時,必要時采用多重支護、分次施工支護技術來控制變形。⑻為了控制變形,改善隧道結構的受力條件,根據實際的變形情況,隧道正洞采用近似圓形的結構斷面,輔助坑道也可采用曲墻斷面形式。5.4巖爆風險控制措施依據設計文件、相關地質資料及巖層特征等方面初步判別巖爆存在的可能性,其判別指標為:⑴巖石的強度Rb≥80Mpa;⑵巖層中的原始初應力σ0≥(0.15~0.2)Rb;⑶圍巖的級別:Ⅰ、Ⅱ或Ⅲ級;⑷隧道洞身埋深H≥50m;⑸巖石干燥無水、呈脆性,結構較完整,節理基本不發育。只要滿足其中三項指標時,即可判定巖爆存在。嚴格堅持“短進尺、多循環、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組織施工,采取的主要措施:5.4.1超前預報采用以超前鉆孔為主,結合開挖面及其附近的觀察,通過地質的觀察、素描,分析巖石的“動態特征”,主要包括巖體內部發生的各種聲響和局部巖體表面的剝落情況等,作出預報。5.4.2施工措施對于巖爆地段主要采取以下措施:⑴針對巖爆發生的特點和規律,采取超前鉆應力釋放孔加速原巖應力釋放,降低開挖后巖爆烈度。在開挖前,鉆超前錨桿,釋放部分原巖應力,通過超前錨桿與圍巖的共同作用,提高其開挖后的整體性,緩解應力集中,避免出現大塊巖石爆落。⑵優化開挖措施,采用淺孔爆破,降低一次爆破用藥量,盡可能減少爆破對圍巖的影響,采用短進尺、每循環進尺宜控制在1.0~1.5m,一般不超過2.0m。⑶采用分步開挖,使應力逐步釋放,以便降低開挖后的圍巖應力。⑷開挖后,微弱巖爆地段可直接在開挖面上灑水,軟化表層,促使應力釋放和調整;中等巖爆地段在邊墻及拱部隧道開挖輪廓線10-15cm范圍內打設注水孔,并向孔內噴灌高壓水,軟化圍巖,加快圍巖內部應力的釋放;強烈巖爆段除采用噴注高壓水外,可采用開挖超前導坑的方法,提前釋放部分應力。⑸局部增設錨桿及鋼筋網或采用鋼架錨噴支護等手段進行防護,盡可能減少巖層暴露時間,減少巖爆發生。對于巖爆強烈的開挖面,可采用超前錨桿對開挖面前方的圍巖進行鎖定。在拱部及兩側側壁布置預防巖爆的短錨桿,錨桿長度宜為2m左右,間距宜為0.5~1.0m,并宜與微纖維噴射混凝土聯合使用,形成噴錨加固作用。⑹盡快進行模注砼施工,并適當延長拆模時間。5.4.3安全措施隧道施工中一旦發生巖爆,應立即采取以下措施:⑴徹底停機待避,同時進行工作面的觀察記錄,如巖爆的位置、強度、類型、數量以及山鳴等。⑵巖爆后加強找頂工作,在工作面、邊墻及拱部,每一循環內進行2-3次找頂,清除危石,確保施工安全;。⑶采用能及時受力的摩擦型錨桿。⑷加強初期支護,二次襯砌緊跟。⑸延長通風時間。⑹對管理人員和施工人員加強巖爆知識教育,嚴格執行隧道施工的安全規定,強化個人防護意識。⑺加強人員和機械的保護。⑻已完成開挖的巖爆地段設立明顯的警示標志,并由安全員加強對該施工段的巡視工作,確保通行人員、車輛的安全。5.5洞口落石風險控制措施⑴洞口邊仰坡施工①開挖前,先在明洞邊仰坡開挖線外布置觀測點,嚴密觀測洞頂圍巖變化。觀測點應布置在仰坡頂5~10m范圍,間距每5m一個。還應根據巖層走向、厚度、頂部位置具體設置,應保證能觀測到順層巖體的位置變化。根據觀測數據,分析洞頂圍巖變化,當洞頂沉降出現突變,產生較大的橫向、豎向位移時,應實地觀察洞頂地表有無出現裂縫,并加強觀測。如果觀測數據有繼續加大,裂縫寬度變大或者數量增多,則洞口可能出現失穩,需要停止進洞進行處理。②對局部孤石進行清除,邊仰坡設置錨桿框架梁及主動防護網進行防護。⑵洞口段正洞施工:①進洞開挖,開挖方式應采用三臺階法或者雙側壁導坑法、保留核心土法。遵循“短進尺、弱爆破、早封閉、勤量測”的施工原則,每循環進尺以一榀拱架間距為宜,盡量采用預裂爆破。②觀察記錄工作面的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情況,作地質素描。觀察開挖面附近初期支護狀況,判斷圍巖、隧道的穩定性和初期支護的可靠性。由工區地質組進行,其他技術人員協助。③地表量測:在Ⅴ級圍巖且埋深小于40m的地段沿隧道軸向每隔5~10m布設。同時在橫向依據實際情況,選定主斷面,沿主斷面布設測點,以了解地表沉降的橫向影響范圍。④洞內量測:按照設計及規范要求,對隧道進行拱頂下沉及圍巖收斂量測,發現圍巖變化異常立即采取加固措施,確保施工安全。5.6瓦斯風險控制措施(1)加強超前預報:結合現場實際情況,對瓦斯含量、壓力、涌出速度等指標進行檢測和分析及早查明煤層的位置和突出性,利用彈性波判斷前方煤層的具體位置,采用洞內鉆孔檢測瓦斯的含量及壓力。(2)加強通風通過煤系地層施工,通風的重要性尤為突出,要加強通風管理,保證有足夠的風量及風速,以便稀釋及加速瓦斯的排出,使洞內瓦斯含量不高于規定值。(3)建立完善的瓦斯監測檢查制度采用瓦斯自動報警儀與人工檢查相結合,配專職的瓦檢員,對隧道進行24小時巡回檢測,對有可能瓦斯聚集處進行檢測。對爆破作業,實行“一炮三檢制”,即裝藥前、放炮前和放炮后對爆破工作面檢測。(4)建立嚴格進洞人員檢查制度,洞內防止火源,嚴禁將火種帶入隧道。六、評估結論通過對雪峰山3號隧道進行風險評估得出如下結論:雪峰山3號隧道初始風險等級突泥突水判定為“極高”的占1.3%,判定為“高度”的占8%;塌方判定為“極高”的占2.6%;判定為“高度”的占23.1%;大變形判定為“高度”的占47%。綜合考慮各風險因素,雪峰山3號隧道初始風險等級為“高度”。通過對初始風險采用工程措施處理以后,雪峰山3號隧道殘余風險等級突泥突水、塌方和大變形均能降至中度及以下,其中巖爆和瓦斯已降至低度,殘留風險綜合評價為“中度”。目錄TOC\o"1-2"\h\z第一章項目基本情況 3一、項目情況說明 3二、可行性研究的依據 5第二章項目建設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8一、項目建設背景 8二、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9三、項目建設的可行性 14第三章市場供求分析及預測 17一、項目區生豬養殖和養殖糞污的利用現狀 17二、禽畜糞污產量、沼氣及沼肥產量調查與分析 18三、項目產品市場前景分析 20第四章項目承擔單位的基本情況 21一、養殖場概況 21二、資產狀況 21三、經營狀況 21第五章項目地點選擇分析 23一、選址原則 23二、項目選點 23三、項目區建設條件 24第六章 工藝技術方案分析 27一、污水處理模式的選擇 27二、處理工藝的選擇 29三、項目工藝流程 31四、主要技術參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