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品商貿中心巖土工程詳細勘察_第1頁
工業品商貿中心巖土工程詳細勘察_第2頁
工業品商貿中心巖土工程詳細勘察_第3頁
工業品商貿中心巖土工程詳細勘察_第4頁
工業品商貿中心巖土工程詳細勘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4昆明名基巖土工程勘測有限公司(施工圖設計階段)巖土工程詳細勘察報告昆明XX巖土工程勘測有限公司201PAGE28昆明名基巖土工程勘測有限公司目錄A.正文部分1緒言 11.1工程概況 11.2勘察目的與要求 21.3巖土工程勘察等級 32勘察工作 32.1確定勘察工作量的依據 32.2勘察工作量布置原則 42.3工作方法 42.4勘探工作量 63場地工程地質條件 73.1場地地形、地貌 73.2區域地質概況 73.3氣象條件 123.4地層時代及成因類型 133.5場地水文地質條件 154地震效應 164.1抗震設防烈度 164.2建筑場地類別 174.3液化與震陷判別 174.4建筑抗震地段劃分 175場地地基土綜合分析評價 185.1地基土物理力學性質指標 185.2場地穩定性和工程建設適宜性評價 195.3地基土承載力評價 225.4場地穩定性、適宜性評價 226結論與建議 226.1結論 226.2建議 25B.圖表部分:一.表格部分序號表號頁(張)數(1)地基土物理力學指標設計參數表01(共1頁)(2)標貫試驗統計表02(共4頁)(3)土工試驗統計表03(共4頁)(4)勘探點主要數據一覽表04(共6頁)(5)地層分布一覽表05(共41頁)(6)地層分布統計表06(共1頁)(7)土工試驗成果總表07(共5頁)(8)地下水位信息統計表08(共7頁)(9)基坑涌水量計算表09(共1頁)(10)波速及地脈動試驗成果表10(共8頁)(11)水質分析報告11(共3頁)二.圖紙部分序號圖號(1)勘探點平面布置圖NO:01共1頁(2)工程地質剖面圖NO:01-57共57頁(3)鉆孔柱狀圖NO:03共320個/頁1緒言1.1工程概況云南省容納國際建材家居批發中心是云南XX工業品商貿中心的四大業態專業市場之一,總用地面積為372畝,將開發建設集建材家裝交易、展示、信息交流、物流配送于一體,溝通全省、面向全國、輻射南亞、東南亞的建材家居產業園區。批發中心具體由兩個分區構成:建材市場及建材產業展示區、燈具市場及建材家裝市場。1.1.1擬建地點云南XX工業品商貿中心位于昆明市晉寧縣南城、昆玉高速富有收費站東側。距主城區38公里、呈貢5公里、西城4.5公里、空港經濟區40公里、昆玉高速富有收費站約0.5公里;云南省容納國際建材家居批發中心是其四大業態專業市場構成部分之一,位于云南XX工業品商貿中心用地的西北部,也是整個商貿中心主入口處的門戶位置。擬建建材園A塊用地規劃布置5層廠房8幢,2層廠房1幢,占地面積為248270m2,約372.40畝,擬建園區范圍內共布置鉆孔354昆明晉城泛亞工業品商貿中心容納國際建材家居批發中心位于晉寧線富有村附近(位置見圖1),受其委托由我司承擔該項目施工圖設計階段的巖土工程勘察工作。建材園項目位置建材園項目位置圖1工程位置示意圖1.1.2建設規模與目標項目建設總用地面積24.8萬㎡(372.0畝),總建筑面積58.7萬㎡,其中地上建筑面積48.3萬㎡,地下建筑面積10.4萬㎡。項目是云南XX工業品商貿中心的四大業態專業市場之一,將立足昆明、依靠環滇池經濟圈、輻射西南片區及南亞東南亞各國,集建材家居交易、展示、信息交流、倉儲、配送、貨運等功能為一體的經營規模大型化、經營品種專業化、經營檔次升級化、經營手段現代化、經營空間國際化、經營環境規范化的新型建材家居批發中心。1.2勘察目的與要求根據國家現行有關規范、規程、標準及招標文件的相關要求,本次勘察的目的與要求如下:1.2.1查明場區內巖土層的分布規律、巖土特征、埋藏條件、厚度、坡度、巖土工程特性,軟弱夾層的厚度及分布;1.2.2查明場區內的地質構造、類別、不良地質作用的成因、類型、分布范圍、發展趨勢及危害程度,并提出評價和整治所需的巖土技術參數和整治方案建議;1.2.3查明各類巖土層的物理力學指標和強度指標;1.2.4判定地基土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1.2.5評價場地地震效應;1.2.6論證天然地基方案的可行性;提供地基處理的技術參數1.3巖土工程勘察等級根據《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版),本工程重要性等級為三級,場地等級為二級,地基等級為二級,綜合確定本工程巖土工程勘察等級為乙級。2勘察工作2.1確定勘察工作量的依據2.1.1《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9)2.1.2《土的工程分類標準》(GB/T50145-2007);2.1.3《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11)2.1.4《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2.1.5《土工試驗方法標準》(GB/T50123-1999)2.1.6《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JGJ79-2002)2.1.7《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2008)2.1.8建設單位提供的2.2勘察工作量布置原則2.2.1本工程工作量布置依據《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9),中等復雜場地考慮。2.2.2根據建筑物沉降驗算的要求及建筑物平面形狀,勘探點布置于建筑物周邊及角點,間距控制在15~25m左右,基坑孔間距在30m2.2.3勘探點深度由建筑物基底壓力、基礎寬度、壓縮層估算深度。2.2.4本次勘察采用鉆探、掘探取樣、標貫等多種手段進行綜合勘察與評價。2.3工作方法(1)勘察工程點的定位測量鉆孔定位及孔口高程測量采用GPS全球定位系統及電子全站儀等現場測放。(2)鉆探工作鉆探使用XY-150型液壓工程鉆機。采用擊進、回轉鉆進、壓進等孔底鉆頭環狀切割全取芯法的鉆探技術和套管或泥漿護壁等施工工藝。基巖的鉆探使用硬質合金鉆頭或金剛石鉆頭。原狀土樣的采取:硬土使用國產標準厚壁活閥式取土器,采用重錘少擊法;軟土使用國產薄壁取樣器靜壓法采取;砂類土取擾動樣。鉆孔巖芯均采用數碼相機進行拍照。(3)原位測試1、現場標準貫入試驗:標貫試驗主要在粘性土、粉土、砂土層中進行,試驗設備:貫入器為外徑51mm、內徑35mm、長700mm的兩個半合管組成,采用自動落錘裝置,錘重63.5kg,落距76cm。測試時,先經預打15cm,保持探桿垂直、錘擊勻速,記錄每10cm和累計貫入30cm的錘擊數為一測點。2、N63.5圓錐重型動力觸探:主要在砂土、碎石土、卵礫石土、基巖強風化層等巖土中進行。用63.5kg的穿心錘和76cm落距,將一定規格的圓錐形實心探頭貫入土中,并測記貫入10cm的錘擊數。3、單孔波速測試:在不同巖性段應做巖、土波速測試(含縱、橫波波速),結合室內巖塊測試資料,計算巖體完整性系數、劃分地基土類型、場地類別。以滿足設計、施工等需要。(4)室內試驗巖、土、水試樣均按設計要求完成了有關指標的試驗分析。除按常規項目進行試驗外,針對工程特點還進行了必要的特殊試驗項目。(5)資料整理以鉆探、現場原位測試及室內土工試驗測試的成果為依據,進行土層的劃分并結合地區經驗提供各土層的物理力學參數。由于各地段土層時代、成因不盡相同導致力學性質不均性,所提供土層的基本承載力為綜合建議值。土層層次編號按土層時代(成因)、巖土性質自上而下統一編序。本次勘察的各項操作包括工程測量、鉆探施工和原位測試、室內土工試驗及報告編制均嚴格按照現行的相關規范和標準執行。(6)提供參數1天然含水量、天然密度、孔隙比、液限、塑限、液性指數、塑性指數、壓縮系數、壓縮模量、黏聚力和內摩擦角、以上參數詳見“附表01土層物理力學性質指標”。2標準貫入試驗值見各工點“附表02標準貫入試驗統計表”。3剪切波速、場地土類型及場地類別、地下水類型、水位埋深及標高、歷年最高水位、抗浮設防水位、防滲設計水位、水、土對鋼筋混凝土結構及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的腐蝕性等,以上參數在報告正文中表述。4其他設計參數(承載力特征值,樁側摩阻力極限值等)見附表01。2.4勘探工作量根據現行國家有關巖土工程勘察規范,按擬建建筑物總圖方案沿擬建物周邊及角點共布置勘探點448孔,其中基坑孔155個,一般孔293個,使用GX-1TD-150型工程鉆機5臺套,于2012年4實際完成工作量如下:共施工勘探點320個,勘探點總進尺6817.90m,標準貫入試驗共計150次/78孔,土樣常規試驗183件,地下水的腐蝕性試驗樣三組,見表1,具體工作量請詳見《勘探點主要數據一覽表》(附表0勘察完成工作量一覽表表1序號工作內容完成工作量備注1鉆孔m/孔6817.90/3202原位測試標準貫入試驗150組剪切波速測試3孔3取樣水(土)樣腐蝕性試驗3原狀土樣158擾動樣274室內試驗常規土工試驗158固結快剪試驗116壓縮160水質簡分析試驗33場地工程地質條件3.1場地地形、地貌擬建場地位于昆明市昆明晉城泛亞工業品商貿中心內,從地貌上看屬于昆明市晉寧縣湖積盆地邊緣地帶,場地經人工填土地形基本平整,最大相對高差約為3.5m3.2區域地質概況3.2.1地質構造昆明市區內地質構造復雜,但大部分隱伏于盆地松散巖之下。根據基底構造圖資料,本區構造地質景觀是以經向構造為骨干構造,緯向構造長期活動,受區域構造應力場中南北向力偶的作用。同時發育了北東、北西向構造,如圖2“滇池流域地質構造綱要圖”所示。(1)經向構造是本區主要控制性構造,規模宏大、延伸長、斷距大,各構造形跡以壓性、壓扭性結構面為主。其主要斷裂在挽近期表現出十分強烈的活動性,形成了區內西部和東部的地貌反差;控制了區內幾個新生代沉降中心的分布;控制了本區幾個水文單元的分布;歷史上,此構造帶中有多次地震發生。主要斷裂有普吉-西山斷裂、蛇山斷裂、黑龍潭斷裂、金殿-呈貢斷裂。出露褶皺有桃園倒轉向斜、松花壩向斜等。小江和普渡河斷裂是區內最重要的兩條大斷裂帶。小江斷裂:自川入滇,東支沿小江河谷經東川、尋甸、宜良、順南盤江南延至個舊與紅河斷裂交匯,西支經東川、嵩明、澄江,至華寧以南消失。省內全長500余km,斷裂帶寬15~30km。普渡河斷裂:北起金沙江邊,經祿勸、西山區、玉溪至峨山,全長240~320km,斷裂破碎帶寬200~300m。場地所在位置場地所在位置圖2滇池流域地質構造綱要圖兩條斷裂均屬于活動斷裂,活動方式均以左行扭動為主,區內有記錄可查的較高級別地震多與兩條斷裂活動有關。(2)緯向構造是區內最早的構造形跡,其規模較小,地表形跡斷續,多見于震旦系及古生界地層中,以斷裂為主,褶皺規模小,開闊平緩,多呈短軸狀。且多為經向構造形跡所截。出露斷裂有鐵峰庵斷裂,蓮花池斷裂和海源寺向斜,松花壩東西向向斜,市檔案館背、向斜等。(3)北東向構造生成時期較晚,常表現為扭性特征,為壓扭性構造形跡,出露主要斷裂有茨壩-二監斷裂、灰灣-大青山斷裂。(4)北西向斷裂表現為一些規模較小的斷裂和褶皺構造,出露主要斷裂有野鴨塘-塑料廠北斷裂、桃園-海源寺斷裂,花園村-普吉斷裂及三農場向斜等。(5)昆明市盆地以不同規模和序次的活動斷裂為邊界,受活動斷裂組合關系、晚近期活動性質和強度控制,盆地平、剖面形態十分復雜。在間歇性抬升為主的新構造運動背景下,盆地區處于相對下降的構造環境。盆地的現代差異下降作用可能正在逐步減緩。擬建場地處黑龍潭~官渡東支斷裂西側,黑龍潭~官渡斷裂傾向東,斷裂傾角30°~70°,斷裂破碎帶以角礫巖為主,寬約30m。斷裂在石關山以南分兩支延伸,東支為主干斷裂,沿黑龍潭、關上南延至官渡后進入滇池,挽近期有過活動。西支斷裂帶經茨壩、市區東部、南壩等地,進入滇池,并交匯于普吉-西山斷裂帶。斷裂帶絕大部分被新生界掩蓋。斷裂面產狀為舒緩波狀,斷裂面東,角較陡。斷裂帶見斷層泥和具壓性特征的角礫巖帶。破碎帶厚度大于50米。該斷裂早期為壓性結構面,挽近期活動具張性。3.2.2新構造運動及第四系地層昆明市區新構造運動的特點是大幅度的抬升,但因受南北向主干斷裂的復活與控制作用,各地上升的方式和強度有較大差異。各個時期的運動情況也有所不同。新構造運動前期的漸新世晚期至中新世期間是一個相當長的地殼寧靜、外力夷平環境,使昆明地區地形達到了準平原的標準。上新世初期,地殼有一次不均勻的上升,使原來準平原面抬升并遭到一定的破壞。化樂向斜、鼠街等下第三系紅色盆地沉積發生褶曲并有斷裂發生。西山斷裂和黑龍潭—官渡斷裂之間相對下降,形成斷陷盆地。龍頭街和滇池是盆地中兩個規模不同的凹地,堆積了上新世底部和河流相砂礫巖。厚4~82米,起填平補齊的作用。中、晚期逐漸平靜,只是非常緩慢的升降,盆地的沉降與堆積速度大體一致,故滇池盆地成為湖沼環境并沉積了一套湖相細粒土含煤建造。厚270~430米。局部山區小型山間凹地也堆積了厚10余米的粉砂巖、泥巖及灰巖層。早更新世時期,早期地殼又發生了抬升,其特點為繼承南北向基底斷裂而又有不均一性,使前期地形高差加大。滇池盆地繼續下陷,滇池范圍逐漸擴大,與北部龍頭街凹陷連成一片,并向東部發展。白邑地區沿斷裂下陷成谷盆,新街盆地亦具雛形。中后期地殼又變為較穩定。滇池及新街等較大盆地為湖泊環境,滇池范圍逐漸擴大,達到了鼎盛時期。中更新世時期,南北向構造各主干斷裂活動加劇,地殼劇烈大幅上升,升幅達數千米,使準平原抬升為現今的高原。各地有較大的差異,以嵩明梁王山和澄江梁王山地區升幅最大,滇池盆地最小,其間為由東向西的掀升及抬升,山前形成大規模的洪積扇或洪積臺地,以粗大礫石及砂、黏土與下伏下更新世地層形成明顯的不整合接觸。滇池西山也在此時驟然拔起。滇池湖盆繼續為湖泊環境接受周邊的剝蝕物堆積,但范圍比前期大大縮小。白邑谷盆繼續下陷加深和擴展,堆積了厚達162余米的山麓相洪積礫石層。晚期地殼升速減緩,地形稍有消平。基本上構成了目前的地貌輪廓。晚更新世時期,地殼運動為小幅度的振蕩式升降,屬相對寧靜期。滇池局部有所擴展,繼續沉積河湖相地層。滇池北部相對掀升、南部相對下降,但幅度不大。大河、柴河、盤龍江等河流的中、下游普遍形成二級階地或掩埋階地。部分盆、谷區并有小范圍的新生河湖及沼澤形成。山區主要是剝蝕環境而對前期地形有所減緩,發育二級剝蝕面,廣泛發育棕紅壤,局部堆積鈣華層,巖溶得到較充分發育。進入全新世時期,地殼又出現普遍抬升加劇的趨勢,經向、緯向、山字型構造主干斷裂復活跡象較為明顯。主要表現為:滇池盆地湖面逐漸縮小、西移,湖水變淺,沉積了一套新的河湖相、沼澤相砂泥及草煤,前期小型湖沼消亡;多數河流侵蝕下切,晚更新世階地形成數米高的陡坎,堆積物粒度顯著變粗。山前河流向源侵蝕強烈,高原面進一步遭受破壞,部分山前區出現洪積扇。3.2.3歷史地震昆明及周邊地區為地震多發區之一。根據史料記載,近場區歷史上共記有4.75級以上的破壞性地震23次,其中6級以上強震均發生于場區東部的小江斷裂帶,即1500年宜良南≥7級,1725年嵩明-宜良6.75級、1750年澄江6.25級,以及最大的1833年嵩明-宜良8級地震,具體見表2“近場區M≥4.75級以上地震目錄表”。近場區M≥4.75級以上地震目錄表表2編號地震時間震中經緯度震中參考地名震級震中烈度年月日東經北緯11500.01.13103.124.9宜良≥7級≥Ⅸ21507.11.14102.524.9安寧、玉溪間5.25Ⅺ+31560.04103.124.9宜良5.5Ⅶ41596.09102.924.9澄江陽宗一帶551599.10.16103.025.3嵩明5Ⅵ61600.12.02102.825.0昆明附近5.2571612.03.12103.125.3尋甸、昆明一帶5.2581696.07.07102.825.0昆明≥5.75≥Ⅶ91701102.525.2富民5.5Ⅶ101725.01.08103.125.1宜良、嵩明間6.75Ⅸ111750.09.15102.924.7澄江6.25Ⅷ121833.09.06103.025.0嵩明-宜良8≥Ⅹ131834.04.11103.025.0宜良湯池5Ⅵ141913.09102.724.7晉寧5Ⅵ151927.11.24102.525.2富民5.5Ⅶ161932.11.02103.124.5彌勒糯租一帶5Ⅵ171937.11.10102.824.9呈貢5Ⅵ181940.06.19102.624.5玉溪皂角營5.75Ⅶ+191943.12.15102.725.1昆明4.75Ⅵ201970.01.27102.824.5江川東北4.8211986.10.07102.4525.4富民麻地箐5.2Ⅵ221989.09.20103.0825.4尋甸羊街5.2231999.11.25102.8724.6澄江尖山場地地質構造場地內無斷裂穿過,不受地質構造的影響。3.3氣象條件昆明市屬于低緯度高原山地季風氣候。由于緯度低,海拔高,南下冷空氣受到群山阻隔,形成了冬暖夏涼的宜人氣候。干雨季分明,屬于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立體氣候顯著,小氣候多樣,全市多年平均氣溫16.0℃,最熱月份平均氣溫19.8℃,極端高溫31.5℃,最冷月份平均氣溫7.7℃,極端低溫-5.4℃,年日照時數為2481.2小時,無霜期227天。多年平均降水量1002mm。冬春兩季(11月至翌年4月)干旱少雨,月平均氣溫在6.4℃以上,蒸發旺盛,蒸發量為全年的60~70%,降水量稀少,為全年的10~17%;夏秋季節(5月至10)雨水充沛,月平均氣溫小于21.7℃,降水量占全年的86-90%,其中6~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的70~75%,全年平均大雨日數(≥25mm)8.8天,暴雨日數(≥主導風向為西南風,全年平均風速2.0~3.0m/s。昆明市多年平均蒸發量大于降水量,而且壩區大于山區,而且隨高程的增加而減少,壩區干旱指數為2,山區干旱指數為1~2,全區年均蒸發量1900~2100mm,相對濕度68%。3.4地層時代及成因類型根據鉆孔揭露深度范圍內顯示:場地地基土表部為人工回填的厚薄不均的種植土,其下以沖洪積相形成的粘性土為主,現將各土層巖性特征自上而下分述如下:1、第四系人工填土(Q4ml)①層種植土:褐黃色,軟松散~稍密狀態,稍濕,以粘性土為主,局部夾有植物根須,層頂埋深0.00~0.00m,層厚0.50~0.60m2、第四系沖洪積沉積層(Q3al+l)②粉質粘土:磚紅、褐紅色,可塑狀為主,局部含硬塑狀土,飽和,局部混礫,成分為強—全風化灰巖碎屑,天然孔隙比e平均為0.91,壓縮系數a1-2平均為0.24MPa-1,壓縮模量Es1-2平均為8.38MPa,中等壓縮性,層面埋深0.5~28.0m,最大揭露厚度為6.9m。建議承載力特征值fak=1②1粉質黏土:磚紅色,褐紅色,軟塑狀,局部流塑,飽和,呈透鏡狀產出。天然孔隙比e平均為1.73,壓縮系數a1-2平均為1.01MPa-1,壓縮模量Es1-2平均為2.73MPa,高壓縮性,埋深0.5m,厚度約為1.8m,呈透鏡狀產出。建議承載力特征值fak=③粘土:蘭灰色,淺灰色,黃色,可塑狀為主,局部夾硬塑狀土,切面有光澤,局部混礫,成分為全~強風化灰巖碎屑,天然孔隙比e平均為0.89,壓縮系數a1-2平均為0.24MPa-1,壓縮模量Es1-2平均為8.22MPa,中等壓縮性,埋深0.5~24.6m,層厚0.5~14.0m,平均厚度為5.56m③1粘土:蘭灰色,淺灰色,黃色,軟塑狀,成分為全~強風化灰巖碎屑,飽和,呈透鏡狀產出,天然孔隙比e平均為0.88,壓縮系數a1-2平均為0.47MPa-1,壓縮模量Es1-2平均為4.38MPa,中等壓縮性,埋深2~7.0m,層厚約為2.5~4.4m。建議承載力特征值fak=④粉土:蘭灰色,飽和,中密,間夾有粉砂,埋深1.5.0~24.8m,平均埋深13.19m,層厚0.5~8.8m,平均層厚1.69m。建議承載力特征值fak=⑤粉砂:蘭灰色,飽和,中密,間夾有粉土,埋深3.7~23.9m,平均埋深15.03m,層厚0.6~4.1m,平均層厚1.63m。建議承載力特征值fak=⑥礫砂:蘭灰色,中密,間夾有薄層粉土,埋深3.3~28m,分布不連續,未揭穿,最大厚度約為7.3m。建議承載力特征值fak=⑦泥巖:紫紅色,強風化,泥質結構,薄層狀,巖芯呈塊狀,局部短柱狀。埋深19.2~23.7m,未揭穿,最大厚度約為4m。建議承載力特征值fak=300kPa。3.5場地水文地質條件3.5.1場地地下水本次勘察深度范圍內,地下水埋深0.5~2m3.5.2抗浮設防水位根據本報告“場地水文地質條件”中的內容,場區地下水位動態受大氣降水周邊建設工程人工降水的影響及控制,場地地形為東高相低,呈緩坡遞降,綜合考慮以上影響因素,建設抗浮、設防水位按地面以下0.5~1m,最東面以地面下1m,最西面以地面下0.5m作為抗浮設防水位,中間按線性插值法計算或按原自然地面標高考慮。3.5.3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評價在鉆孔ZK58、ZK80、ZK190中采取3組水樣試樣進行腐蝕性分析,經過分析結果表明,地表下對混凝土結構為微腐蝕性,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為微蝕性,對鋼結構具微腐蝕性,詳見附表11。3.5.4抽水試驗利用晉寧泛亞市政道路工程項目簡易抽水試驗,在ZK39和ZK125處共進行抽水試驗,計算過程詳見表4。依據潛水完整井計算公式:式中:K為滲透系數(m/d);Q為鉆孔出水量(m3/d);H為降水前潛水層厚度(m),h為降水后潛水層厚度(m),tk為抽水時間(min);tt為抽水恢復時間(min)。表4滲透系數計算表鉆孔編號試驗序號抽水量(L)抽水時間(min)恢復時間(min)潛水層厚度(m)降深(m)流量(m3/d)K(m/d)ZK391200.006.005.0015.0011.9557.600.032200.006.007.0015.0011.9541.140.02ZK1251200.006.006.0012.2011.9548.000.042200.006.007.0012.2011.9541.140.03平均0.033.5.5基坑涌水量因此取土層最大的滲透系數K=0.05m/d,依據《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991999》中8.3.2和附錄F。式中,Q為涌水量,m3/d;K為滲透系數,m/d;H為含水層厚度,m,S為基坑降水深度,m;R為降水影響半徑,m;r為基坑等效半徑,m。計算可得梯形基坑涌水量為772.9m3/d,矩形基坑涌水量約為414.78m3/d4地震效應4.1抗震設防烈度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附錄A,該場地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20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三組,特征周期值為0.45s,水平地震影響系數最大值αmax為0.16,建筑物的抗震設防按8度區Ⅱ類建筑場地驗算。4.2建筑場地類別根據本場地附近ZK59、ZK198、ZK261和ZK296四孔波速資料顯示:該四孔的波速值分別為:Vse=249m/s、Vse=258m/s、Vse=261m/s和Vse=254m/s,四孔平均值為255.5m/s,本場地下伏基巖埋深大于3米小于50米,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第4.1.3條表4.1.3和第4.1.6條之規定:本場地以中硬場地土為主,建筑場地類別劃分為Ⅱ類。本次勘察在ZK60孔附近做1點地脈動測試,南北向、東西向、垂直向的自振主頻分別為3.2248HZ、3.2103HZ、3.2020HZ,卓越振動周期分別為0.3101s、0.3115s、0.3123s,平均值為0.3113s。即該場地卓越振動周期為T=0.3113s。結構設計中房屋的自振周期應避開場地的卓越振動周期。4.3液化與震陷判別本次鉆探顯示在20.00米深度范圍內無飽和粉土及砂土產出,故本場地可不考慮地震液化問題。但因第①層部分種植土和第③1、②1層粉質黏土為軟土,須考慮震陷問題,震陷等級為Ⅰ級,震陷量約為18mm,提供種植土的負摩阻力系數ζn4.4建筑抗震地段劃分據本次勘察揭露地層及地形地貌特征,依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擬建場地對建筑抗震介于有利與不利地段之間,屬可進行建設的一般場地。5場地地基土綜合分析評價5.1地基土物理力學性質指標5.1.1指標統計(1)對相同成因類型或沉積年代并具相近工程特征的土作為同一統計單元。(2)單元體中透鏡體指標不參與統計。(3)對過于離散及有明顯異常的指標,統計時舍去。(4)標貫指標以試驗點擊數為子樣進行統計,提供實測值和經桿長修正后的值;標貫桿長修正參照《工程地質手冊》(第四版)進行,動探桿長修正參照《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9)附錄B進行。(5)當統計頻數n≥6時提供最大值、最小值、算術平均值、標準差、變異系數及統計頻數;當統計頻數n<6時,只提供最大值、最小值、算術平均值及統計頻數。5.1.2指標的選用由于地基土的各向異性以及在取樣、運輸和試驗過程中難以避免的人為擾動等原因,從而造成一些試驗指標的失真和離散度偏大。因此,在選用各項指標時,當統計頻數n<6時按不利組合采用最大(最小)值,當統計頻數n≥6時,按不利組合采用最大(最小)平均值或按下式對平均值進行修正后作為各指標的標準值,修正公式如下:φk=rs×φmrs=1±(1.704/+4.678/n2)δ式中:φk—巖土指標標準值;φm—巖土指標平均值;rs—統計修正系數;n—統計頻數;δ—變異系數;±—按不利組合取“+”號或“-”號。修正系數也可按經驗選用。5.1.3指標試驗值及統計結果各土層的物理力學性質及原位測試指標詳見附件及工程地質剖面圖。各土層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及原位測試指標統計結果詳見附表03。5.2場地穩定性和工程建設適宜性評價5.2.1場地穩定性和工程建設適宜性評價本次勘察結果表明,場地平整,無崩塌、滑坡及地震液化等不良地質現象,場地穩定,場地地形平坦,地表賦存厚度較大的人工填土,下部地基穩定,經地基處理后,適宜進行本工程的建設;建筑場地地段類別劃分為可進行建設的一般地段。5.2.2地基土建筑條件評價第①層種植土:松散~稍密狀態,物理力學性質較差,欠固結,層位穩定,但厚度變化大,未經處理不宜作為基礎持力層。第②層粉質黏土:磚紅色,褐紅色,可塑狀為主,局部含有硬層,物理力學性質較好,層位穩定,厚度較大,地基土的承載力特征值fak=150Kpa,為良好的基礎持力層。②1粉質黏土:磚紅色,褐紅色,軟塑狀,局部流塑,力學性質一般,承載力較小,建議承載力特征值fak=120kPa。不宜作為持力層。第③層粘土:棕紅色,褐黃色,硬塑狀,局部含有硬層狀土,物理力學性質較好,層位穩定,厚度較大,地基土的承載力特征值fak=150kPa,為良好的基礎持力層。第③1層粘土:蘭灰色,淺灰色,黃色,軟塑狀,力學性質一般,承載力較小,建議承載力特征值fak=120kPa。不宜作為持力層。第④層粉土:蘭灰色,中密,間夾有粉砂,承載力較好,建議承載力特征值fak=150kPa,可作為基礎持力層。第⑤層粉砂:蘭灰色,中密,間夾有薄層粉土,物理力學性質好,承載力較好。但層位不穩定,且多呈透鏡狀產出,不宜作為基礎持力層。建議承載力特征值fak=100kPa,第⑥層礫砂:蘭灰色,中密,間夾有薄層粉土,物理力學性質好,承載力較好。建議承載力特征值fak=250kPa,為良好的基礎持力層。第⑦層泥巖:紫紅色,強風化,物理力學性質好,為良好的基礎持力層。建議承載力特征值fak=300kPa。5.2.3(一)擬建基礎型式評價1、天然地基淺基礎:鑒于第①層種植土厚薄不均,層厚0.5~1.22、樁基礎:當難于采用淺基礎時,可采用樁基礎,并建議選擇摩擦樁。(二)基坑工程評價(1)基坑支護場地范圍內均有一層地下室,底板埋深距現地面約4~6m,基坑開挖深度約為6米,基坑側壁土體主要為硬塑狀粉質黏土、黏土,粉土層,局部夾有少量由于基坑開挖深度大,地基土各巖土層自穩性差,且四周均為菜農農田,不具備放坡開挖條件,需采用垂直開挖方式,坑內外水頭高差大,故需進行支護處理,建議采用“大直徑鉆孔灌注樁(咬合)+內撐”或“地下連續墻+內撐”支護結構。基坑開挖之前,應進行專門的支護設計;基坑工程施工時,應分層開挖,分層支護,每層開挖深度不得大于1.5m,并不得任意開挖。(2)抗浮設防場地內地基土除上部種植土①、粉質粘土②、②1、粘土③、③1、泥炭質土②2、③2為弱透水層。基坑主要位于這幾層土內,局部含有粉土、粉砂和礫砂。場區地下水位動態受大氣降水周邊建設工程人工降水的影響及控制,場地地形為東高相低,呈緩坡遞降,綜合考慮以上影響因素,建設抗浮、設防水位按地面以下0.5~1m,最東面以地面下1m,最西面以地面下0.5m作為抗浮設防水位,中間按線性插值法計算或按原自然地面標高考慮。(3)基坑涌水量預測經計算,梯形基坑的涌水量約為為772.9m3/d,矩形基坑涌水量約為414.78m3/d(4)基坑降水地基土以透水性較弱的黏性土為主,故本段地下水水量較小,不宜進行大降排,故建議進行隔水、降水、排水設計,結合圍護結構方案,隔水地下連續墻方案。降水建議采用管井進行坑內降水。(5)基坑監測基坑施工到建筑物使用的一定時期內,布置一定數量的監測點,對擬建建筑物和鄰近建筑物的沉降、變形等進行系統的監測工作,以掌握建(構)筑物的變形情況,預測建(構)筑物的變形趨勢。5.3地基土承載力評價根據室內土工試驗及原位測試結果,并結合地區建筑經驗綜合考慮確定各層地基土的承載力特征值,其結果見附表01。5.4場地穩定性、適宜性評價據本次勘察結果及區域地質資料,場地及場地附近不存在全新活動斷裂,也不存在巖溶、滑坡、危巖崩塌、泥石流、采空區等不良地質作用,場地屬穩定場地,可進行本工程建設。6結論與建議6.1結論1.場地穩定性及適宜性:場地及地基土層穩定,無影響場地穩定的不良地質現象,適宜進行本工程的建設。2.場地地震烈度為8度,地基土類型劃分為中軟場地土,建筑場地類別劃分為Ⅱ類,建筑場地地段類別劃分為對建筑抗震一般地段。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20g,特征周期值為0.45s,水平地震影響系數最大值αmax為0.16,建筑物的抗震設防按8度區Ⅱ類建筑場地驗算,建筑抗震設防分類為標準設防類(丙類)。3.場地地基土由二個沉積相共四層土構成,表部為種植土,中下部為沖洪積相形成的粘性土,粉土、礫砂。各土層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均有一定的變化,但地基壓縮層范圍內的巖土由填土及粘性土組成,屬不均勻地基。4.本場地場地土對砼及內鋼筋具微腐蝕性,對外露鋼結構筋具有弱腐蝕性,常規防護即可(判別結果詳見土的腐蝕性試驗成果表附表11)。5.本次勘察場地位于昆明市晉寧縣開發區邊緣地帶,本報告提供的各條地質剖面中的地質界線均為直線連接,實際情況可能要復雜得多,故應加強基礎施工中的驗槽及巖土工程監測工作;基坑開挖及基礎施工中若有異常情況,請及時通知我院派人驗槽及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6.地基方案當挖至設計標高后,基底地基土層以②、=3\*GB3③層可塑狀態粘性土為主,局部為⑤層圓礫、④層粉土,其承載力差異大,故建議對粘性土層進行加固處理后采用天然地基筏式基礎,或采用“樁+筏”基礎。若采用“樁+筏”基礎,樁型可采用鉆孔灌注樁,以可塑狀黏土、中密粉土、礫砂為樁端持力層,有效樁長14~16m。8.圍護結構由于基坑開挖5~8m,開挖深度大,地基土各巖土層自穩性差,且四周均為菜農農田,不具備放坡開挖條件,需采用垂直開挖方式,坑內外水頭高差大,故需進行支護處理,建議采用“大直徑鉆孔灌注樁(咬合)+內撐”或“地下連續墻+內撐”9.施工降水、排水根據抽水試驗結果,該段滲透系數K=0.05m/d,地基土層以黏性土為主,其透水性較差,但局部地層中含有透水性較好的礫砂,加之地下水有較好的補給源故水量較大,但該段中基底及基底以下分布有較為連續的隔水層。但周邊在建建筑物及已建建(構)筑較多,大降水將對周邊在建建筑物產生極大影響。故需進行隔水、降水、排水設計,結合圍護結構方案,隔水可采取鉆孔灌注樁(咬合)或地下連續墻方案。灌注樁或連續墻深度大于30m,即可使基坑內地下水形成一卦閉體,與周邊地下水隔斷。降水可采用坑內設置集水井方式進行疏排坑內地下水。由于坑外穩定地下水位為0.5~2.0m,坑內外水頭差較大,增加了支圍護結構的負荷,在圍護結構設計時應予10.突涌、抗浮(1)突涌:由于穩定地下水位較高,具微承壓性,且開挖深度較大,當基坑挖至設計標高后,承壓水的水頭可能頂裂或沖毀基坑底板,造成突涌現象,基坑底板厚度需滿足抗突涌要求。同時在施工過程中就做好坑內降水處理。(2)抗浮:由于穩定地下水位較高,建議進行抗浮設計,抗浮水位按歷史最高水位取值。抗浮措施可采取增加配重、設置抗拔樁、抗浮錨桿等。11.變形監測本站開挖深度大,若基坑支護體系變形過大,將對周邊環境產生極大影響,施工期間,需對本站建立嚴格的監測控制網,實行嚴格的檢驗與監測,由于施工條件的改變、現場堆載的變化、管道滲漏和施工用水排放、溫度聚變或降雨等都可能引起支護體系的失常,進而導致支護體系的失效,故建議施工過程中由工程經驗豐富的工程師進行每天的現場巡檢工作,對各可能致基坑變形的影響因素進行記錄,發現問題時,根據巡檢及監測情況及時報設計進行處理。12.防滲根據《地下工程防水支護規范》,確定本站防水標準為1級,不允許滲水,圍巖結構無濕漬,建議進行以“以防為主、多道設防、剛柔結合、綜合整治”的原則進行防滲設計,對變形縫、施工縫、穿墻管等特殊部位要采取多種加強措施。6.2建議1.工程地質剖面圖中的地面連線為各個勘探孔的孔口連線,而非實測地形線。鉆孔的里程位置以各道路第一個鉆孔為起點,沿剖面線距第一個孔的距離為各孔的位置里程。2.施工前,應著重查明場地內及場地周邊地下管網的分布情況,并應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以免造成損壞。并選擇有代表性點進行工藝性試驗,確定施工參數,以作為正式施工的依據。3.施工時應作好相應安全與環境保護措施,控制泥漿排放,防止水土流失,盡量避免對周圍造成不必要的污染和破壞。4.盡管在勘察過程中采用了測繪、鉆探等綜合勘察手段,但由于地形條件的多變性及地質條件的復雜性,可能存在局部地質條件與設計資料不符的情況,施工過程中應注意及時向設計單位反饋,以便設計單位修改設計,保證工程施工及運營的安全。5.由于該段地基土為沖湖積形成,土層中隨機分布有透鏡體軟塑或流塑土層,施工過程中若地質條件出現異常,應及時進行補充勘察。6.場地擬建建筑物基礎如采用不同的基礎形式和砌置于不同地基持力層之上,考慮基礎的不均勻沉降對建筑物上部結構的影響,應采取設置沉降縫和加強上部結構的強度及整體性等措施,并加強沉降觀測。7.當采用樁基礎時,應按相關規范要求進行試樁及樁的靜載試驗和相關檢測,確定樁基承載力。8.當同一場地存在不同深度的基礎(含各種樁基礎)時,建議先進行深(樁)基礎施工,再進行淺基礎施工,避免深(樁)基礎施工對淺基礎造成不良影響。9.施工需采取對基坑頂截水溝、坑內明溝的排水措施,基坑周圍嚴禁超載,采用信息化施工,加強觀測。10.在地下室施工完工后及時做好地下室外墻和基坑側壁間的回填工作,回填土宜采用粘性土,分層回填分層壓實(壓實系數應滿足設計要求),嚴禁回填建筑垃圾,防止在地下室外墻與基坑壁間積水,對地下室底板及側壁造成不良影響。11.在樁基施工和土方開挖外運過程中將產生噪音、粉塵、泥漿、尾水、固體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應做好防護工作。12.建議從基礎施工到建筑物使用的一定時期內,布置一定數量的監測點,對擬建建筑物和鄰近建筑物的沉降、變形等進行系統的監測工作,以掌握建(構)筑物的變形情況,預測建(構)筑物的變形趨勢。13.充分考慮地面車輛動荷載對基坑施工期間的振動影響,必要時禁行。14.由于現部分鉆孔不具備施鉆條件需未能實施,當具備施鉆條件時必須進行補鉆。15.基坑開挖至設計標高后,需進行驗槽及檢測。16.圍護結構應設置和嚴格的監控網和預警系統。基于C8051F單片機直流電動機反饋控制系統的設計與研究基于單片機的嵌入式Web服務器的研究MOTOROLA單片機MC68HC(8)05PV8/A內嵌EEPROM的工藝和制程方法及對良率的影響研究基于模糊控制的電阻釬焊單片機溫度控制系統的研制基于MCS-51系列單片機的通用控制模塊的研究基于單片機實現的供暖系統最佳啟停自校正(STR)調節器單片機控制的二級倒立擺系統的研究基于增強型51系列單片機的TCP/IP協議棧的實現基于單片機的蓄電池自動監測系統基于32位嵌入式單片機系統的圖像采集與處理技術的研究基于單片機的作物營養診斷專家系統的研究基于單片機的交流伺服電機運動控制系統研究與開發基于單片機的泵管內壁硬度測試儀的研制基于單片機的自動找平控制系統研究基于C8051F040單片機的嵌入式系統開發基于單片機的液壓動力系統狀態監測儀開發模糊Smith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及其單片機實現一種基于單片機的軸快流CO〈,2〉激光器的手持控制面板的研制基于雙單片機沖床數控系統的研究基于CYGNAL單片機的在線間歇式濁度儀的研制基于單片機的噴油泵試驗臺控制器的研制基于單片機的軟起動器的研究和設計基于單片機控制的高速快走絲電火花線切割機床短循環走絲方式研究基于單片機的機電產品控制系統開發基于PIC單片機的智能手機充電器基于單片機的實時內核設計及其應用研究基于單片機的遠程抄表系統的設計與研究基于單片機的煙氣二氧化硫濃度檢測儀的研制基于微型光譜儀的單片機系統單片機系統軟件構件開發的技術研究基于單片機的液體點滴速度自動檢測儀的研制基于單片機系統的多功能溫度測量儀的研制基于PIC單片機的電能采集終端的設計和應用基于單片機的光纖光柵解調儀的研制氣壓式線性摩擦焊機單片機控制系統的研制基于單片機的數字磁通門傳感器基于單片機的旋轉變壓器-數字轉換器的研究基于單片機的光纖Bragg光柵解調系統的研究單片機控制的便攜式多功能乳腺治療儀的研制基于C8051F020單片機的多生理信號檢測儀基于單片機的電機運動控制系統設計Pico專用單片機核的可測性設計研究基于MCS-51單片機的熱量計基于雙單片機的智能遙測微型氣象站MCS-51單片機構建機器人的實踐研究基于單片機的輪軌力檢測基于單片機的GPS定位儀的研究與實現基于單片機的電液伺服控制系統用于單片機系統的MMC卡文件系統研制基于單片機的時控和計數系統性能優化的研究基于單片機和CPLD的粗光柵位移測量系統研究單片機控制的后備式方波UPS提升高職學生單片機應用能力的探究基于單片機控制的自動低頻減載裝置研究基于單片機控制的水下焊接電源的研究基于單片機的多通道數據采集系統基于uPSD3234單片機的氚表面污染測量儀的研制基于單片機的紅外測油儀的研究96系列單片機仿真器研究與設計基于單片機的單晶金剛石刀具刃磨設備的數控改造基于單片機的溫度智能控制系統的設計與實現基于MSP430單片機的電梯門機控制器的研制基于單片機的氣體測漏儀的研究基于三菱M16C/6N系列單片機的CAN/USB協議轉換器基于單片機和DSP的變壓器油色譜在線監測技術研究基于單片機的膛壁溫度報警系統設計基于AVR單片機的低壓無功補償控制器的設計基于單片機船舶電力推進電機監測系統基于單片機網絡的振動信號的采集系統基于單片機的大容量數據存儲技術的應用研究基于單片機的疊圖機研究與教學方法實踐基于單片機嵌入式Web服務器技術的研究及實現基于AT89S52單片機的通用數據采集系統基于單片機的多道脈沖幅度分析儀研究機器人旋轉電弧傳感角焊縫跟蹤單片機控制系統基于單片機的控制系統在PLC虛擬教學實驗中的應用研究基于單片機系統的網絡通信研究與應用基于PIC16F877單片機的莫爾斯碼自動譯碼系統設計與研究基于單片機的模糊控制器在工業電阻爐上的應用研究基于雙單片機沖床數控系統的研究與開發HYPERLINK"/d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