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水稻原原種擴繁基地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_第1頁
優質水稻原原種擴繁基地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_第2頁
優質水稻原原種擴繁基地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_第3頁
優質水稻原原種擴繁基地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_第4頁
優質水稻原原種擴繁基地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黑龍江省五常市“松粳號”

優質水稻原原種擴繁基地建設項目

可行性研究報告

建設單位: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五常水稻研究所

2010年黑龍江省五常市“松粳號”優質水稻原原種擴繁基地建設項目

10 編制單位: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

目錄

TOC\o"1-5"\h\z

\o"CurrentDocument"

第一章總論 1

1.1項目概況 1

1.2建設規模 1

1.3建設內容 1

1.4項目總投資 2

1.5資金籌措 3

1.6建設期限 3

1.7項目效益 3

1.8可行性研究的依據 4

1.9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4

第二章項目背景及建設的必要性 6

2.1項目背景 6

2.2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7

2.3項目建設目標和任務 10

\o"CurrentDocument"

第三章建設單位概況 12

3.1建設單位科技優勢 12

3.2建設單位人才優勢 13

3.3建設單位管理和設備使用情況 13

\o"CurrentDocument"

第四章市場預測與產品方案 15

4.1市場預測 15

4.2產品及營銷方案 16

\o"CurrentDocument"

第五章項目選址及建設條件 仃

5.1項目選址 17

5.2項目建設條件 仃

\o"CurrentDocument"

第六章項目建設方案 21

6.1建設內容與規模 21

6.2技術措施和路線 22

\o"CurrentDocument"

第七章投資估算和資金等籌措方案 24

\o"CurrentDocument"

第八章環境保護與綜合利用 25

\o"CurrentDocument"

第九章項目建設期限和實施進度安排 26

9.1項目建設期限 26

9.2項目建設進度安排 26

\o"CurrentDocument"

第十章項目組織管理與運行 27

10.1項目組織管理 27

10.2項目建成后生產管理和形式 27

10.3生產崗位人員設臵 28

10.4人員技術培訓 28

10.5勞動安全保護與工業衛生 28

\o"CurrentDocument"

第^一章項目招標方案 29

11.1招標范圍 29

11.2招標方式 29

\o"CurrentDocument"

第十二章財務評價及效益分析 30

\o"CurrentDocument"

第十三章結論 34

附表:

附表1:項目建設投資估算表

附表2:流動資金估算表

附表3:營業收入和營業稅金及附加費估算表

附表4:總成本費用估算表

附表5:固定資產折舊及無形資產攤銷費估算表

附表6:利潤及利潤分配表

附表7:項目財務現金流量表

附表8:農業綜合開發效益估算表(二O—O年度)

附表9:農業綜合開發任務和投資計劃表(二 O—O年度)

附件:

附件1:事業單位法人證書、組織機構代碼證

附件2:種子生產許可證、經營許可證

附件3:土地使用證明復印件

附件4:松粳9號品種權證書

附件5:松粳8、9、10、11、12品種說明書

附件6:擬擴繁品種的省級以上審定證書彩色復印件及品質分析化驗單

附件7:專家論證意見

附件8: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五常綜合實驗站任務書

附件9:稅收繳款書或免稅證明

附件10:地方財政資金配套證明

附件11:單位基本帳戶開戶行出具的資信等級證明

附件12:單位基本帳戶開戶行出具的存款證明

附件13:事業單位2008年度財務報表

附件14:自籌資金證明

附件15:現有固定資產明細

附圖:

附圖1:黑龍江省農科院五常水稻研究所內建設地點規劃設計平面位臵圖

附圖2:“松粳號”原原種基地現狀圖

附圖3:“松粳號”原原種基地規劃圖

附圖4:“松粳號”原原種基地生產布局圖

附圖5:擬建工程平面圖、剖面圖

第一章總論

1.1項目概況

1.1.1項目名稱:2010年黑龍江省五常市“松粳號”優質水稻原原

種擴繁基地建設

1.1.2建設性質:新建

1.1.3建設單位: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五常水稻研究所

1.1.4法人代表:張廣柱

1.1.5技術負責人:牟鳳臣

1.1.6項目主管單位:黑龍江省農業委員會

1.1.7建設地點:黑龍江省五常市民樂朝鮮族鄉

1.2建設規模

建設標準化優質水稻原原種擴繁基地 15公頃,原種擴繁基

地100公頃;年生產“松粳號”優質水稻松粳 8號、松粳9號、松

粳10號、松粳11號、松粳12號等原原種2.5萬公斤,原種60萬公斤;建設成黑龍江省南部檢驗加工倉儲設施齊全、專業技術力量雄厚,集科研,原原種、原種繁育和農業技術推廣于一體的綜合性原原種生產基地。

1.3建設內容

1.3.1基礎設施建設

(1)永久性育秧大棚:建設面積 1500m2,用于優質水稻原原種、原種育秧,保證秧苗素質。

(2)混凝土曬場:建設面積 2000m2,用于水稻原原種晾曬。

(3) 種子檢驗室改造:對現有160m2種子檢驗室進行修繕和改造,確保水稻原原種、原種質量。

(4)原原種、原種庫房:建設面積600平方米。

(5)考種室、掛藏室:建設面積 600平方米。

1.3.2田間工程建設

(1) 混凝土灌溉水渠:干渠800m支渠2000m

(2)田間道路修繕:鋪設砂石干路1000m,田間步道2500m

(3)土壤改良:改良原原種繁殖田15公頃。主要技術措施包括平整土地、增施農家肥、改善土壤通透性能,改良土壤環境,增強水稻原原種、原種生產的抗災能力和穩產機制,確保優質水

稻原原種、原種質量和數量。

1.3.3輔助設施建設

(1)原原種擴繁基地圍欄建設, 1000延長米。

(2) 變壓器及其配套設施建設。

1.3.4農業機械設備

農業機械:小型拖拉機及其配套作業機械 1套;插秧機1臺。

1.3.5檢驗儀器設備

(1) 、種子定量包裝秤

(2) 、土壤養分速測儀

(3) 、種子質量分析儀

(4) 、水稻莖桿強度分析儀

(5) 、數碼攝像機

1.4項目總投資

項目總投資200萬元。

1.5資金籌措

項目總投資200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00萬元,省財政匹配資金50萬元,項目單位自籌資金50萬元。

1.6建設期限

項目批復后,建設期限1年

1.7項目效益

1.7.1經濟效益

項目建成后,年生產松粳8號、松粳9號、松粳10號、松粳11號、松粳12號等“松粳號”優質水稻原原種2.5萬公斤;擴繁優質水稻原種60萬公斤,每公斤原種以銷售價格4.0元計算,年銷售收入240萬元,銷售利潤106萬元,營業利潤87萬元。

1.7.2社會效益

項目建成后,每年為生產提供“松粳號”優質水稻原原種 2.5

萬公斤,擴繁“松粳號”優質水稻原種 60萬公斤,年可生產“松粳

號”優質水稻良種1500萬公斤,以銷售利潤0.5元/公斤計算,可創社會效益750萬元;同時可帶動適宜區域稻農種植“松粳號”優質水稻良種面積30萬公頃,按公頃增產稻谷450公斤,每公斤稻谷1.90元計算,“松粳號”優質水稻品種可為農民年增收2.565億元人民幣;30萬公頃“松粳號”優質水稻,年生產優質稻谷180萬噸,每噸優質稻谷增收100元,增加社會效益1.8億元人民幣,三項合計增加社會效益4.44億元人民幣。同時能夠帶動黑龍江省南部及吉林北部地區農業經濟發展。

1.7.3生態效益

“松粳號”優質水稻原原種基地建設,不僅具有顯著的經濟效

益,提高農民收入,同時帶來巨大的生態環境效益,對提高稻米品

質、保障糧食安全生產,增強市場競爭力都具有重要意義。“松粳號”優質水稻品種適應性廣、抗性強等優勢,可減少農藥的施用,降低對土壤環境、水環境的污染,改善生態環境,有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巨大的生態效益。同時由于優質水稻品種和優良栽培模式的大面積示范推廣,給精米加工企業提供了充足的優質稻谷原料,提高了該品種適宜區域內稻米的整體品質和市場價格,增強了產品知名度,為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能力,為該區域稻米打入國際市場,出口創匯奠定了基礎。

1.8可行性研究的依據

《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

《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分品種規劃》。

農業綜合開發農業部專項項目管理實施細則。

《2010年農業綜合開發農業部專項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

1.9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原原種基地每年生產2.5萬公斤“松粳號”優質水稻原原種,擴繁“松粳號”優質水稻原種60萬公斤,銷售收入240萬元,實現利潤58.3萬元。

種子部門利用60萬公斤原種,年可生產“松粳號”優質水稻良種1500萬公斤,以銷售利潤0.5元/公斤計算,可創社會效益750萬元;同時可帶動適宜區域稻農種植“松粳號”優質水稻良種面積30萬公頃,按公頃增產稻谷450公斤,每公斤稻谷按1.90元計算,“松粳號”優質水稻品種可為農民年增收 2.565億元人民幣;30萬

公頃“松粳號”優質水稻,年生產優質稻谷180萬噸,每噸優質稻谷增收100元,增加社會效益1.8億元人民幣,三項合計增加社會效益4.44億元人民幣。

水稻種子質量標準按GB-4404.1-1996的規定執行,其中:原原種生產純度達到100%種子水分不超過14.5%,出苗率85濃上,凈度99.9%以上,無任何檢疫對象,加工后實行精量包裝,統一標識,專庫貯藏,專人管理。原種生產純度達到 99.9%,種子水分不超過

14.5%,出苗率85%^上,凈度98%以上,無任何檢疫對象,加工后實行精量包裝,統一標識,專庫貯藏,專人管理。

第二章

項目背景及建設的必要性

2.1項目背景

我國年種植水稻面積為3000萬公頃左右,年產稻谷近2億噸,是世界稻谷第一產量大國。黑龍江省稻作區就全國稻區而言有其明顯的特殊性,就北方稻區而言有其廣泛的代表性。 北方粳稻以其品

質好、商品性好等優點倍受青睞。隨著近年來我國的種植業結構調整和稻谷優質優價,以及國家對“三農”發展的支持,使得優質水稻品種的選育、推廣、生產應用得到了長足發展,但是受水源、地形、土壤等自然因素的限制,水稻的單產水平一直徘徊不前,如何進一步提高單產,確保糧食安全,是今后發展水稻的著眼點。隨著我國水稻生產科技提升計劃的實施, 大大提高了水稻標準化、集約

化生產規模,現有的優質水稻品種原原種、原種生產能力,已不能滿足優質稻米品種的市場需求,如何使優質水稻品種的原原種、原種能夠標準化規模生產,滿足優質稻米的市場需求已成為當務之急。

“松粳號”優質水稻品種主要輻射黑龍江省的第一、第二積溫

區以及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部分區域,輻射面積 65萬公

頃左右,黑龍江省的第一、第二積溫區又是我國重要的優質稻米生產基地,是黑龍江省最早發展優質稻米和綠色優質稻米生產的地區之一,也是最早實施優質優價的稻區,該區域是黑龍江省種稻歷史較早,栽培水平較高的優質米水稻最重點產區,其中“五常大米” ,

“響水大米”以其米質優,食味好,而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目

前生產上卻出現了品種退化混雜現象,直接影響到優質大米的高品質生產。因此,加強“松粳號”優質水稻品種原原種原種擴繁基地建設尤為重要。

2.2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2.2.1該項目建設是緩解我國水稻供需矛盾,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

要舉措

糧食安全實際就是稻米安全。稻米和小麥是我國居民主要的口

糧作物,而稻米種植面積和產量均比小麥高,所以說稻米安全了糧食也就安全了。黑龍江省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擔負著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黑龍江省糧食總產的高低對國家糧食生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隨著我國加入WTO水稻是世界性的糧食作物,其種植面積、總產量均居第二位,并且全世界多數國家,特別是東南亞國家均以大米作為主食,尤其是我國糧食能否自給,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關鍵。據統計,全國60%以上的人口是以大米為主食,2008年我國水稻播種面積為4.41億畝,總產為1.93億噸,全國粳稻產量為5700萬噸,占稻谷總產的30.1%;2008年黑龍江省水稻播種面積3670萬畝,占全省作物播種面積的20.3%,總產達1835萬噸,占全國粳稻產量近32.2%,占東三省產量的68.7%以上,商品率60%以上。據市場調查,黑龍江省的優質粳米深受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深圳等地人民的歡迎,而品質較差的則無人問津,這就造成了優質水稻品種供不應求,特別是優質水稻品種的原原種原種生產無法滿足市場需求,該項目建設可以緩解黑龍江省優質水稻品種供需矛盾,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2.2.2該項目建設是保障水稻安全生產發展的需要。

近年來由于各地種子公司相繼解體,原有的種子繁育體系已不復存在,農民自繁自用、自由串換種子,導致品種混雜、退化現象十分嚴重,產量下降,品質不一,抗性降低。目前黑龍江省的水稻原原種生產,往往只在育種家手中進行保持性繁殖,由于資金和條件所限,并沒有按照實際的生產需求進行繁殖。要改變這種局面,必須建立高標準的原原種、原種基地,源源不斷地為生產上提供質量有保證的優質高產水稻種子。為解決生產應用品種多、舌L、雜,生產出的稻谷品質差,商品率低,所以需要加強供種體系建設。

另外水稻是我國第一大作物,南方水稻多數為秈型水稻,而且品質較差,北方水稻為一季粳稻區,品質相對較好,是北方人的主食之一。北方4省現有5億人口,若每人每年消費75公斤稻谷(合大米50公斤),則每年需要375億公斤稻谷,目前北方每年生產稻谷只有250億公斤左右,還有125億公斤的缺口,雖然南方生產的秈米有余,但北方人比較喜歡吃粳米,因此只有依靠科技,加快優質米品種的培育和推廣,加強優質水稻原原種、原種生產基地建設,以市場為導向,合理優化品種結構,提高品質,實行一體化經營,有效降低成本,才能增強水稻的市場競爭力。

2.2.3該項目建設是優質水稻生產市場的需要

黑龍江省不僅是我國北方粳稻優勢產業帶的主產區,并且具有綠色稻米生產得天獨厚的良好生態環境和豐富的資源條件。 “松粳

號”優質水稻品種主要服務于黑龍江省南部稻區以及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部分地區。該區域無重工業污染源,空氣清新,水源清潔,土壤肥沃無污染;且熱量資源充足,雨熱同季,晝夜溫差大,有效積溫2700-2900?,無霜期125-135天,有利于優質北方粳稻的形成;區域內江河縱橫,水資源豐富,水質佳,年降雨量在500-600毫米左右;土壤肥沃,黑土層較厚,土壤主要為黑土,淋溶黑鈣土,暗棕壤和草甸土等,自然條件十分適合優質米水稻生產。

目前,“松粳號”優質水稻品種在黑龍江省適宜區年種植面積20萬公頃左右,占該區水稻播種面積的 30%按年換種率70%公頃

用種50公斤計算,年需要“松粳號”優質水稻良種 700萬公斤,原

原種1.5萬公斤。同時“松粳號”優質水稻品種還輻射吉林省、河北省、內蒙古等省(市、地區)年種植面積約 10萬公頃,按上述方

法計算,還需良種350萬公斤,原原種1.0萬公斤。

“松粳號”優質水稻品種原原種原種擴繁基地建設,年生產原原種2.5萬公斤,生產原種60萬公斤,可以滿足適應區域對“松粳號”優質水稻品種的需求,徹底解決“松粳號”優質水稻品種輻射區內品種多、混、雜的局面,對預防優質水稻品種的混雜、退化,保證優質稻米的原有本性,促進該區的優質稻米生產將起到重要作用。

2.2.4該項目建設是保證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需要

“松粳號”優質水稻品種具有優質、高產、抗病、適應性強等特點,隨著近年來的推廣應用,已越來越被廣大的稻農認可,推廣面積連年攀升,據2008年統計,“松粳號”水稻品種在適應區推廣種植達30萬公頃,按公頃增產稻谷450公斤,每公斤稻谷1.90元,“松粳號”優質水稻品種可為農民增收 2.565億元人民幣;30萬公

頃“松粳號”優質水稻,可生產優質稻谷 180萬噸,按每噸優質稻

谷增收100元,可為農民增收1.8億元人民幣,兩項合計為農民增加收入4.365億元人民幣。如此巨大的收入,對增加農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帶動其他農業領域的發展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只要農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富庶了,農村才能得到更好的穩定,農業的發展才更具實力和后勁,從而才能為國家其他行業的發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2.2.5該項目建設是促進黑龍江省經濟發展的需要。

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速度和規模更趨于合理,農村土地的集約化生產已日見成熟,在國家持續強農、惠農政策和糧食收儲政策的支持下,廣大稻農和家庭農場種植水稻的積極性得到保護,水稻種植面積將得到穩步提高,農民對良種化、標準化生產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該項目的建設實施,有利于“松粳號”優質水稻品種原原種、原種、良種的生產繁育,保障“松粳號”優質水稻品種的數量和質量,推動黑龍江省良種化、標準化水稻生產進程,有利于保障集約化生產的順利實施,促進黑龍江省糧食加工企業,特別是大米加工企業的快速發展,不僅可滿足國內人們對高品質優質大米的需求,還可擴大出口,創收更多外匯,發展黑龍江農業經濟。同時也是實現黑龍江省全面發展優質水稻生產,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搶抓機遇,擴大稻米市場份額,增強競爭力的重要舉措。

2.3項目建設目標和任務

該原原種基地將建設成黑龍江省南部檢驗加工倉儲設施最齊全、專業技術力量最雄厚,集科研,原原種、原種繁育和農業技術推廣于一體的綜合性原原種基地。根據生產和市場需要能夠及時為生產上提供適應性強的優質水稻原原種和原種,提供“松粳號”系列新品種原原種、原種的數量達到60萬公斤以上。基地核心區位于

五常水稻所試驗示范區內,包括600m2的種子貯藏庫建設、600m2的掛藏考種室建設、1500m的永久性育秧大棚建設、2000m原原種基地的水泥曬場、2800m水泥灌溉水渠、1000m圍欄、3500m道路、15公頃土壤改良及160m檢驗室改造,變壓器、儀器設備、農機具的更新等,繁殖輻射區設在五常市民樂鄉和安家鎮,面積 100公頃。

第三章建設單位概況

3.1建設單位科技優勢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五常水稻研究所是從事水稻育種和栽培技術研究的專業科研機構,始建于 1970年,位于素有“魚米之鄉”的

五常市民樂朝鮮族鄉,占地45公頃,其中水田面積20公頃,泡沼面積15公頃,其他用地10公頃。現已發展成為以科研人員為主體,集研究、生產、精潔米加工、銷售、科技服務于一體的經濟實體。2009年1月被農業部確立為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五常綜合實驗站。

自建所以來,共獲得國家、省(部)級、廳級獎勵 40余項,發

表科研論文60余篇,審定推廣優良品種 15個,其中松粳2號獲黑

龍江省優質水稻品種稱號,是我國著名優質米水稻品種;松粳 3號、

松粳5號是黑龍江省有名的咼產品種,其最咼畝產可達 750公斤以

上;松粳6號、松粳7號、松粳8號、松粳12號均為黑龍江省良種化工程中標品種;2005年通過黑龍江省審定的松粳9號,2004年、2005年連續兩年通過了全國水稻專家組田間實收產量鑒定,畝產超過700公斤,被確定為黑龍江省第一個優質超級稻品種;選育推廣的五優稻1號長粒優質米品種,被老百姓美譽為“長粒香”,2002年榮獲黑龍江省政府重大科技效益獎,并獲得美國優質米協會認定,是目前消費市場最受歡迎、最暢銷的長粒優質米品種,該品種在東北四省區及河北等大面積種植。選育的松粳 6號優質水稻品種2006

年獲得了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松粳9號、松粳10號優質水稻品種分別于2008年和2009年獲得了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松

粳7號、松粳8號也分別獲得了黑龍江省農業科技進步一等獎; 松

粳11號于2009年獲哈爾濱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同時該所還擁有豐富的后備優質高產新品系60余份,選育基礎材料4000余份,參加黑龍江省水稻區、生產試驗材料15份。目前該所育成的優質水稻品種,在適應區域,年推廣種植面積 30余萬公頃。“松粳號”系列優

質水稻品種以其優質、高產、抗病、適應性強等特點,享譽省內外,為適應區內的農業發展農民增收作出了巨大貢獻。

3.2建設單位人才優勢

該項目建設單位擁有一批多年從事水稻育種、水稻栽培、新品

種繁育和推廣工作的科技人員,科技隊伍梯隊結構合理,科研業務能力強,長期工作在基層,事業心強,工作經驗豐富。目前,在職職工26人,其中科技人員20人,技術工人6人。其中研究員2人,副研究員4人,助研9人,研實員5人。

3.3建設單位管理和設備使用情況

該項目建設單位隸屬于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 是獨立法人單位。

有健全的管理制度,主要管理人員分工明確,各部門之間分工合作,責、權、利清晰,合作密切。全所財務公開,實行微機管理,有嚴格的財務管理制度,對項目經費實行專款專用。該所嚴格遵守所內制定的各項制度,職工素質高,在黑龍江省有很高的信譽,信用等級為AA級。

近年來,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五常水稻研究所在科技改革,科研創新,科技開發,科研管理,人才培養等諸多方面都按規章制度辦事,實行競爭上崗,采用競爭機制,激勵機制和獎勵機制,實行目標合同管理和所室經濟責任制。 2008年,所財政補助收入147萬元,撥入專項款120萬元,科技開發創收75萬元,經費收支略有盈余,經濟狀況運行良好。

現有水田耕地20公頃,其中試驗用地5公頃,種子繁殖用地15公頃,種子繁殖用地20公頃。房屋及建筑物5200平方米。通用設備50臺件,包括計算機、化驗設備(食味分析儀、水分測定儀、精密電子天平、稻谷外觀品質判定儀、顯微鏡、人工氣候箱、精米機等)、農機具設備、水利灌溉設備、電力、動力設備,以及一些輔助設施基本良好,能夠正常使用,為擴繁基地的建設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技術支撐。

現有儀器設備統計表

儀器設備名稱

型號及規格

儀器設備名稱

型號及規格

1

稻谷外觀品質判定

便攜式

1

9

離心式精米機

VP-32

1

HS-500型

2

食味分析儀

便攜式

1

10

種子清選機

YFS-5B

1

PS-500型

3

水分測定儀

Wile65

1

11

投影儀

VPL-CX71

1

4

電子精密天平

ARC120

1

12

數碼相機

佳能3000

1

5

顯微鏡

XJP-6A

1

13

電腦

揚天M4800

1

6

人工氣候箱

HDL-04F2.4

1

14

打印機

1

7

咼壓滅菌器

YXQ-LS-75S

1

15

烘干箱

1

8

粉碎機

1

第四章市場預測與產品方案

4.1市場預測

中國是稻谷的世界第一產量大國。加入 WTC后,中國的農產品

只有水稻的受沖擊力最小,也就是說中國的水稻在農產品中最具有競爭力,而北方粳稻無論是國際市場,還是國內市場都深受消費者喜愛,市場前景廣闊,極具競爭力。

黑龍江省稻區是北方粳稻的主產區,2008年種植面積達3670萬畝,總產達1835萬噸,占全國粳稻產量近32.2%,占東三省產量的68.7%以上,占北方粳稻種植面積的 50%^上,而且商品率在60%以

上,是全國重要的商品水稻基地,在供應北京、上海、大連、廣州、深圳等全國大中城市的同時,還遠銷俄羅斯、東南亞各國,黑龍江大米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

就水稻品種而言,松粳號自主知識產權水稻品種年推廣面積占黑龍江省水稻面積10%^上,位居黑龍江省自育品種第二位,目前,黑龍江省水稻品種以引進日本品種占主導地位,且日本品種抗稻瘟病性差。2005年日本品種空育131稻瘟病大面積發生,減產損失30%左右,2009年黑龍江省的水稻生產發生了較為嚴重的低溫冷害,個別品種空殼率達40%以上,松粳號優質水稻品種抗病性強,米質優,豐產性好,有望在黑龍江省大面積推廣應用。而松粳號優質水稻原原種、原種的數量短缺,特別是能夠保證質量的優質品種的種子數量更是不足,此時開展“松粳號”優質水稻品種原原種原種擴繁基地建設尤顯必要。“松粳號”優質水稻品種輻射到黑龍江、吉林、遼

寧、河北、內蒙等省份,輻射面積達 65萬公頃,年推廣種植30萬

公頃,年需要良種1500萬公斤,原種60萬公斤,原原種2.5萬公斤。而適宜區域種植“松粳號”優質水稻品種面積逐年擴大,目前我所“松粳號”優質水稻原原種原種的擴繁能力和條件已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因此“松粳號”優質水稻品種擴繁基地建設,將進一步擴大“松粳號”優質水稻品種的推廣種植面積,不但可以加強水稻的標準化生產,促進黑龍江省水稻生產的專業化、區域化、規模化,而且還能進一步提高區域內稻米的國內外市場競爭力,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基地建設的市場前景和經濟效益將十分可觀。

4.2產品及營銷方案

4.2.1產品

生產“松粳號”水稻品種松粳8號、松粳9號、松粳10號、松粳11號、松粳12號等原原種和原種。

4.2.2銷售方案

銷售渠道:通過本所種業公司、適應區內的各省、市、區、縣、農場種子公司、各大種業集團,以及精米加工企業定單用種。

銷售策略:

(1)、利用自身的研究優勢和專業技術優勢,做到與優質水稻生產技術咨詢服務相結合。

(2)、加強同種子部門、繁育基地間的密切合作,努力做到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樹立良好的信譽,促進原原種原種的銷售。

(4)、利用各種宣傳媒體,加強“松粳號”優質水稻品種的宣傳推廣,讓更多的人了解應用“松粳號” 優質水稻品種。

第五章項目選址及建設條件

5.1項目選址

項目建設地點擬選定于黑龍江省五常市民樂鄉,南距五常市 15

公里,北距哈爾濱市100公里,是五常大米的核心產區,地處黑龍江省的南部,北部同黑龍江省阿城、雙城接壤,東部與尚志市相鄰,西部、南部與吉林省的榆樹市、舒蘭市毗鄰,公路、鐵路交通便利。原種基地,地勢平坦,水資源豐富,自流灌溉,溫光充足,有利于水稻的正常生長發育。

5.2項目建設條件

5.2.1自然概況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五常水稻研究所位于五常市民樂朝鮮族

鄉,地處北緯44°03'45〃?45°26'09〃,東經126°32'50〃?128°15’54〃之間。五常市屬多類型地貌結構,由東往西依次為山區半山區、淺山丘陵區和河谷平原區。五常市是馳名中外的大米產區,是全國水稻生產第一大縣,有“張廣才嶺下水稻王國”之美譽。現有水田面積160萬畝,是全國綠色食品水稻生產基地,是全國商品糧基地(水稻基地),素有“六山一水半草二分半田”之稱。自然條件優越,水源充足,有大小河流 20多條,自然泡沼400

多個。聞名黑龍江省的龍鳳山水庫蓄水 2.7億立方米,水面4萬畝,

水質好,無污染,聯合國大氣本底污染監測站就設在龍鳳山鄉。全市年平均降水量610mm日照時間為2629小時,年有效積溫2700?,無霜期130?140天。大部分水稻區土壤為水稻土和砂壤土, pH值6?

7。晝夜溫差大,有利于水稻干物質積累和提高米質。五常市水稻栽培水平居世界同緯度之首,在全國率先研制出綠色食品水稻栽培模式及大中棚育苗,超稀植,測土配方施肥,節水灌溉,病蟲害綜合防治等先進技術,為生產無污染綠色水稻和項目開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技術保障。

5.2.2地點的地理、交通、能源供應、通訊條件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五常水稻研究所距離安家火車站僅 200米,

距離“哈五”公路僅1000米,交通、運輸十分便利,電力方面除應用小豐滿電站的供電外,五常市還擁有龍鳳山水庫發電站一座,電力十分充足。公用設施如供電、供水、取暖、道路交通以及其他公用設施比較齊全,能夠滿足擴繁基地建設的需要,特別是供電、供水不受任何數量和時間的限制。電話通訊已進入國際直拔網,郵政特快專遞、商業信函,程控電話、移動通訊、傳真電報等已普及,所內還開通了10兆網絡光纖。

5.2.2項目建設的保障條件

(1)項目建設的技術保障

五常水稻研究所是水稻科研專業研究所,技術力量雄厚,科研梯隊結構合理。2009年被農業部確立為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五常綜合實驗站。現有科技人員20人,技術工人6人。其中從事水稻育種和推廣人員20人(本科以上學歷18人,碩士研究生5人),自建所以來,共審定推廣優良品種15個,目前黑龍江省生產上年種植面積超過60萬畝的品種松粳6號、松粳9號、松粳10號、松粳12號,都是我所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其中松粳 6號、松粳7號、松粳8

號、松粳12號均為黑龍江省良種化工程中標品種;松粳9號畝產超過700公斤,是黑龍江省第一個優質超級稻品種;選育推廣的五優稻1號長粒優質米品種,2002年榮獲黑龍江省政府重大科技效益獎;

2001年選育的松粳6號優質水稻品種于2006年獲得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4年以后省定推廣了5個品種,其中松粳9號、松粳10號優質水稻品種分別于2008年和2009年獲得了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松粳8號獲得了黑龍江省農業科技進步一等獎;松粳11號于2009年獲得了哈爾濱市科技進步三等獎;松粳12號是黑龍江省良種化工程中標品種,是目前生產上表現最好的優質米品種之一,深受廣大稻農的喜愛,這些品種生產上已經有了一定面積,而且推廣應用前景好、潛力大。目前還有15份材料參加黑龍江省水稻區域、生產試驗,還有60余份優質高產新品系進入所內產量鑒定,保存品種資源700余份,選育基礎材料4000余份,現有的20名水稻科技人員從事該項工作5年以上的16人,掌握了國內外本學科的現狀和發展動態,熟悉水稻常規育種、花培育種、太空育種、栽培技術、原種繁殖的理論知識和生產技術,熟練掌握各環節的操作技能。

(2)項目建設的組織保障

為加強“松粳號”優質水稻原原種原種擴繁基地建設的組織管理,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成立了項目領導小組,組長由農科院院長、副院長擔任,成員由科研處處長、財務處處長、審計處處長和建設單位所長組成。項目嚴格按照農業部的要求對項目實施統一計劃,統一布署,統一管理。

項目立項后,建設單位成立項目實施小組,并按照省農科院的統一部署和要求,認真做好實施計劃和進度安排。在建設過程中,建立各項規章制度,保質保量按期完成建設任務。

(3)項目建設的管理形式

嚴格按照公開、公平、公正和擇優的原則實行工程招投標制。

挑選責任心強,懂業務的工程監理人員1-2人,對建設材料、設備儀器、配件物品等嚴格把關,不合格建材和工序不得簽字和放

行通過。

項目建成后,必須按國家規定和合同要求進行嚴格的竣工驗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儀器設備的采購方式為政府統一采購。

第六章項目建設方案

6.1建設內容與規模

(1) 基礎設施建設

永久性育秧大棚1500m2,3棟,每棟500m2o設計長50m寬10m,高2.2m,為混凝土基礎,鋼架結構。(詳見附圖5)

原原種原種庫房600m,2層,設計長40m,寬15m,為

條形基礎,磚混結構,使用年限為 30年。(詳見附圖5)

考種室、掛藏室600m,設計長40m,寬15m,為條形基礎,磚混結構。

水泥曬場2000m,設計長50m,寬40m為混凝土澆筑,使用年限為30年。(詳見附圖5)。

裝修、改造種子檢驗室160m,為水電暖改造,墻壁粉刷等。(詳見附圖5)

(2) 田間工程建設

混凝土灌溉水渠:干渠800m支渠2000m.(詳見附圖5)

田間道路修繕:鋪設砂石干路 1000m田間步道2500m。

土壤改良:改良原原種繁殖田 15公頃。主要技術措施包

括平整土地、增施農家肥、改善土壤通透性能,改良土壤環境,

增強土壤抗災能力和穩產機制,確保優質水稻原原種原種質量和數量。

(3) 輔助設施建設

原原種擴繁基地圍欄建設, 1000延長米。

變壓器及輔助設施改造

農業機械設備

小型拖拉機及其配套作業機械1套;插秧機1臺。

6.2技術措施和路線

6.2.1技術措施

原原種種子來源:育種者提供的株系圃種子。

播種與管理:采用大棚旱育苗,以穗為單位整穗播種,每

穗一個小區,根據穗的大小確定小區面積為 20-25cmX15cm出苗后

注意通風和水分管理,防止秧苗徒長。

插秧與田間記錄:每穗插一行,插秧規格, 30cmX15cm每穴1苗。出穗時觀察并記錄各穗行是否相一致。始穗期到齊穗期觀察并記錄。

收獲與決選:根據每個品種的典型特征特性,從株型、穗型、粒型及生育期的田間記錄淘汰非典型穗行。把具有典型特征特性的穗行統一混收,曬干、脫粒、烘干、清選脫芒、包裝后入庫保管。

6.2.2技術路線

育種者提供的株系圃種子f穗行種植并淘汰非典型穗行后混收

f原原種f原種f生產良種。

水稻原原種生產流程圖:

第七章投資估算和資金等籌措方案

7.1投資估算的依

《全國統一建筑工程基礎定額》 GJD-101-95

《全國統一安裝工程基礎定額》 GJD20J2006?GJD209-2006

主要儀器設備采用現行國際、國內市場價格

7.2投資構成

總投資200萬元。其中:建安工程費172.5萬元,儀器設備購臵費20.95萬元,工程建設其它費用6.55萬元。(詳見附表1:建設投資估算表)

7.3資金來源

總投資200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00萬元,省匹配資金50萬元,單位自籌50萬元。

7.4資金運用

2010年1月至6月,投入140萬元,用于繁殖水稻原原種、土建工程建設、田間水利工程建設、購買儀器設備。

2010年6月至12月,投入60萬元,用于繁殖水稻原原種、土建工程建設、田間水利工程建設、購買剩余儀器設備。

第八章環境保護與綜合利用

“松粳號”優質水稻原原種基地建成后,可改善種子生產條件,提高種子生產能力。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有利于改善周圍環境,無任何不良影響。

擴繁基地建成后,增施有機肥,培肥地力,從而減少了化肥的施用量。同時,發展無公害生產,推廣生物技術防治,減少了農藥殘留的積累與污染,凈化土壤和空氣,對保護環境,保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九章項目建設期限和實施進度安排

9.1項目建設期限

項目建設期限為1年,2010年。

9.2項目建設進度安排

2010年1月至6月,完成總投資的70%完成土建工程70%完成70%B間水利工程、購買70%儀器設備。6月至12月,完成總投資的30%

2010年繁殖水稻原原種3.5公頃。產種量1.75萬公斤;原種70公頃,產種量42萬公斤。

2011年及以后達產,年繁殖水稻原原種5公頃。產種量2.5萬公斤;原種100公頃,產種量60萬公斤。

第十章項目組織管理與運行

10.1項目組織管理

項目建設期內成立建設領導小組,組長由所長擔任,副組長為所班子其他成員,組員由辦公室、科研科、財務科、水稻育種室、水稻栽培室有關人員組成。主要負責項目實施方案的制訂,儀器設備、工程建設招投標,建設過程中的質量監督和管理等。

項目建成后設立基地運行管理領導小組和技術小組。管理小組主要由所領導和負責科研及開發的中層領導組成,負責協調和指導項目的正常運行。技術小組由水稻育種栽培及生產開發人員組成,主要負責新品種的培育,繁種和推廣工作。

項目正常運轉后,需要一定的科研業務費,試驗材料費,人員費、水、暖、電等費用,這些費用總計約需 16萬元,基地每年至少

可生產原種18萬公斤,扣除生產成本,每公斤純利潤能達 2元,原

種一項就可創收36萬元,完全可以滿足項目正常運行的成本費用需要。

10.2項目建成后生產管理和形式

黑龍江省松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是黑龍江省農科院五常水稻研究所下設的水稻新品種繁殖和推廣部門,該公司具體負責全所的水稻種子繁殖、加工、銷售、技術咨詢、生產服務、新品種示范和推廣。擴繁基地建成后,先由水稻育種室的育種者提供繁殖品種的株系圃種子,并制定擴繁原原種整個生產過程的技術方案,并指導監督生產,然后再由黑龍江省松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進行生產、加工、

包裝、銷售、并進行跟蹤技術服務。

項目建成后生產管理形式,以黑龍江省松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來組織生產和管理。

10.3生產崗位人員設臵

1、 技術管理人員2人。

2、 生產技術人員3人。

3、 檢測檢驗專業人員2人。

4、 加工、包裝、保管人員4人。

5、科技咨詢、科技服務、科技培訓 5人。

6、田間工程實施、設備管理人員2人。

10.4人員技術培訓

項目建成后,要定期對在崗人員進行培訓,并進行上崗考評。每年制定培訓方案,明確培訓目的意義,達到預期結果,使在崗人員的業務水平和自身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10.5勞動安全保護與工業衛生

“松粳號”優質水稻原原種擴繁基地建設項目內容,主要開展土壤改良,土建工程,種子生產、加工、檢驗等建設項目,建設和生產環境安全,對人和周圍環境無不良影響,符合有關政策。

第十一章 項目招標方案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投標法》、《基本建設項目招標投標管理規定》以及黑龍江省政府的有關規定,本項目應按照國家規定的程序進行招投標,做到公平公正,切實加強質量管理,確保工程質量和按期完工。

11.1招標范圍

⑴土建改造工程,建筑面積4860平方米。

⑵配臵相應的實驗儀器設備7臺(套)。

11.2招標方式

本項目應根據不同單項工程采取不同的招標方式。

土建改造工程應根據工程進度宜采取單項工程公開招標方式。實驗儀器設備采取公開招標方式。

第十二章財務評價及效益分析

12.1財務評價

12.1.1財務評價的依據

本評價是按照《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與參數》 (第三版)規定

的經濟評價方法,根據國家現行的財稅制度和價格體系,對項目進行分析,考察項目在財務上的可行性。

12.1.2項目計算期

項目計算期為10年。

12.1.3總成本費用估算

滿負荷生產,總成本154.5萬元,其中:制種成本125.0萬元,折舊攤銷10.6萬元,管理費用15.0萬元,銷售費用4.0萬元。(詳見附表4:總成本費用估算表)

12.1.4項目盈利能力分析

達產年經營收入240萬元;

達產年總成本費用154.5萬元;

達產年利潤總額85.5萬元;

投資利潤率(%28.5;

投資回收期:含建設期3.43年

根據項目財務現金流量表計算得出以下財務評價指標:

項目內部收益率FIRR=42.81%

財務凈現值FNPV(ic=6%=506.78萬元,

投資回收期Pt=3.43年(含建設期),

財務內部收益率42.81%大于行業基準收益率 6%財務凈現值

506.78萬元,大于0;項目投資回收期3.43年,小于行業基準投資回收期6年,因此,該項目在財務上是可行的。

12.1.5盈虧平衡分析

盈虧平衡點41.96% 產量

BEP(生產能力利用率)=年固定成本/(年銷售收入—年可變成本-年銷售稅金及附加)

=61.8/(240—92.7—0)X100%

=41.96%

計算結果表明,該項目只要達到設計能力的 41.96%,企業就可

以保本。由此可見,該項目風險較小,具有一定的抗風險能力。

12.2效益分析

12.2.1經濟效益

12.2.1.1直接經濟效益

基地建成后,可滿足我省“松粳號”水稻原原種的生產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