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等三地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學情檢測語文試卷(含解析)_第1頁
江蘇省徐州市等三地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學情檢測語文試卷(含解析)_第2頁
江蘇省徐州市等三地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學情檢測語文試卷(含解析)_第3頁
江蘇省徐州市等三地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學情檢測語文試卷(含解析)_第4頁
江蘇省徐州市等三地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學情檢測語文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徐州市等3地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

語文

注意事項

考生在答題前請認真閱讀本注意事項及各題答題要求

1.本試卷共8頁,滿分150分,考試時間為150分鐘。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卷交回。

2.答題前,請您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座位號用0.5毫米黑色字跡簽字筆填

寫在答題卷上。

3.請監考員認真核對在答題卡上所粘貼的條形碼上的姓名、考試證號與你本人的是否

相符。

4.作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請用橡皮

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選擇題必須用書寫黑色字跡的0.5毫米的簽字筆寫在答

題卷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無效。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費孝通曾說,文化“它有它自己的規律,它有它自己的基因”。他認為:“就像生物學

里面要研究種子,要研究遺傳因子,文化里面也要研究這個種子。”因此,要研究中國,首

先要認識其基因和種子,沒有這樣的認識,對中國未來發展,我們很難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

7只o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中國自古是一個農業大國,因此是一個鄉土中國。但是大家疏忽了,

中國自古不僅是一個農業大國,還是一個“農工大國傳統中國是一個農工國家的慨念是

費孝通在20世紀40年代提出來的。他說,傳統中國并不是沒有工業,只是工業太分散,每

個農民多少同時是個工人。他這里講的工業是中國傳統的手工業。他認為,中國自古人多地

少,僅靠農業不足以維持鄉村農民相對富足的生活,所以必須要有手工業、副業和農業的多

種經營才可以。

中國古代的農民大多都是手藝人,因而形成了中國手藝人生產、商人經商的局面。可以

說,從秦漢到明清,中國的物質文化影響了整個舊大陸。即使到15世紀地理大發現以后,

歐洲的商人也主要是以中國的物質產品的販運為主。自那以后,中國的物質產品真正被全球

化了,不僅深入歐洲市場,還被歐洲人運送到美洲和大洋洲。古代的中國鄉村,與其他國家

同時期的鄉村相比,是相對富足的鄉村。工業革命以后,動力的改變,產生了都市,集中了

勞工,把工業和農業的地緣拆散,工業脫離鄉村獨立了起來。費孝通看到:“都市興起雖沒

有直接打擊農業,但從手工業橋梁上,這打擊終于降到農業本身。”而由此,中國由一個出

口大國變成了一個進口大國,機器代替手工造成了20世紀中國鄉村的貧困、中國鄉村的衰

敗。

我們可以看到“農工”的文化基因,在歷史上曾經讓中國成為一個相對富足的農工大

國,但在近代也是因為這種“農工中國”的基因讓其成為一個相對落后的農工大國。之所以

如此,是因為這個“工”是手工的工,在傳統社會這是個發達的技術手段,但當人類社會進

入工業革命后,這就成為落后的技術手段了。正因為技術手段的落后,一百余年前中國淪為

了貧窮落后的國家。

費孝通一生提倡“志在富民”,目標就是幫農民找出路,其實也是在幫中國的發展找出

路。他曾提出,“要改變鄉土工業的技術,最重要的是鄉村電氣化”,因此,“必須有計劃地

把現代技術、組織、精神輸入鄉村”。

在人類社會進入網絡社會、3D打印、智能化生產和高鐵密布的當今時代,我們有可能

在鄉村實現費孝通的這一理想。也就是在高科技的基礎上,在鄉村恢復手工藝生產,發展文

化產業和生態農業,使農民即使留在本鄉本土,也可以通過多種經營來發展經濟,過上富足

的生活。

理解古代中國農工并重的基因非常重要,一百多年以前中國走向落后,就是因為這一基

因,而今后中國的再次崛起有可能還是因為這一基因。

(摘編自方李莉《中國鄉村振興的方向:從鄉土中國邁向生態中國》)

材料二:

所謂的“鄉土中國之變”,也是大家有目共睹正在當下發生的現實存在,甚至可以說它

發生在費孝通寫下《鄉土中國》這本書的那個年代或者更早。這種“鄉土中國之變”已經是

在發生了,即是指現代西方世界對于鄉土中國的全面沖擊和影響。而我們在今天則必須直面

這種改變的發生,了解這種改變的方向和未來。顯然,如果說鄉土社會中的親緣關系曾經是

鄉土社會關系構成的基礎所在,那么各種形式的新的并非依賴于人情關系的契約性關系也正

在對原有的鄉土社會關系予以一種無情的替代。而更多的那些原本依賴于鄉土生活的關系類

型,也在不可阻擋地日益受著這種新契約性關系的影響,如鄉村社會中在用工上的那種基于

工資報酬的商品買賣關系的逐步建立。這樣的所謂新鄉土中國關系形態在今天的鄉村突出地

表現出來.而一種面向未來的鄉土中國的社會與文化的轉型也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這種轉型隨著中國40多年來改革開放與融入世界經濟潮流而在加速發展,許多曾是有

賴于本鄉本土的鄉鎮企業在不斷擴大規模最終走向世界市場已非罕見案例。而一種在地的全

球化,在中國的一些富裕的鄉村也成為最平常的現實。此外,更因為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全球

普及,鄉土中國之變具有了一種實時虛擬在場的全球意味。遍布城鄉的短視頻直播帶貨、嵌

入鄉村各家各戶的電商平臺以及方便易得的全球物流體系,都使得偏遠的鄉村生活日益與世

界任何一個地方都聯系在一起。全球政治經濟的波動,也直接跟鄉村的日常生活聯系在了一

起,而城鄉協同發展的步伐,因為鄉村居民更多且頻繁地往來于城鄉之間而日益加快。在此

意義上,城鄉之間不再是各自相互分離開來的存在,而是有著更多互補性的聯系和依賴。

人們渴望中國鄉村振興在不久的將來能夠真正實現,而也只有這種振興真正實現,才可

能會有整體意義上的鄉土中國在轉型世界中的重生以及連帶著的鄉土中國文化在世界中的

復興。在這方面的深度思考和反思,或許恰是今天我們還需要重讀《鄉土中國》的驅力以及

魅力所在。它不僅會引導我們看到鄉土中國存在的基線究竟在哪里,同時也叮以帶動我們去

展望未來中國道路的走向。

(摘編自趙旭東《面向未來的鄉土中國》)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我們只有認識中國文化的基因和種子,才能清晰地知道中國的未來該如何發展。

B.正因為傳統中國還是一個農工大國,所以男耕女織的中國不可能是鄉土的中國。

C.中國由出口大國變成進口大國,決定了我們必須直面當下的“鄉土中國之變”。

D.《鄉土中國》指明了未來中國道路的走向,這是重讀《鄉土中國》的意義所在。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材料一對比工業革命前后的中國,探討了農工中國走向衰落的原因,為鄉村振興路

徑的探索提供了有效借鑒。

B.材料一多處引用費孝通的相關著述,闡述了理解古代中國的農工基因對把握中國未

來發展走向的重要意義。

C.材料二使用假設論證,假設親緣關系曾經是鄉土社會關系的基礎,證明鄉土中國社

會與文化的轉型是不可避免的。

D.材料二列舉直播帶貨、電商平臺和全球物流體系等,可證明“必須有計劃地把現代

技術、組織、精神輸入鄉村”。

3.下列說法中,最能體現費孝通鄉村振興思想的一項是(3分)

A.工農相輔B.差序格局C.名實分離D.各美其美

4.為什么說“農工”的文化基因,曾讓中國成為相對富足的農工大國,但也讓其成為一個

相對落后的農工大國?(4分)

5.費孝通一生提倡“志在富民”,其目標是幫農民找出路,幫中國的發展找出路。從材料

看,當今鄉村如何才能實現費孝通的理想?(4分)

(二)現代文閱讀口(本題共4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過年

紅柯

孩子們的小腦袋埋在媽媽懷里,他們顫抖著不敢抬頭看,他們害怕自己失望。爸爸就用

肉擦孩子們的小臉蛋,跟擦火柴一樣孩子們的心里噗一聲冒起火焰。

“肉,肉肉!”

孩子們跳啊叫啊沖上去,爸爸把亮晃晃的肉送給他們。“肉,肉肉!”每個孩子都抱著

肉這么叫。面已經和好了,那是他們僅有的一點麥粉,玉米面跟肉不般配。

孩子們過足了癮,把肉交給媽媽,鄭重地告訴媽媽:“你要給我們做好啊。“孩子們高

興壞了。幫媽媽打水燒火洗菜。孩子連院子都掃了,掃得干干凈凈一直掃到大門外。把門口

的大路都掃了,灑上清水。

村里人感到驚奇,孩子們就告訴他們:“今天我們過年。”“畸嘴,今天過年?”誰也

不相信孩子的話。誰能信孩子的胡言亂語呢?大人稍動一下腦子就能哄小孩,讓小孩干這干

那。

一道青煙直上藍天,就像打入太空的火箭。“它還在飛啊!”孩子們的眼睛都看疼了,

揉一揉松開手眼睛又亮起來,瞳光追蹤著炊煙,天空越來越深,瞳光一直追上去,天空不斷

地伸展著,伸展著。

“它還在飛啊!”

那個最小的孩子順著木梯爬到房頂上。煙囪豎在那里。孩子們都上去了。他們圍著煙囪。

炊煙的芳香跟空氣一樣散向四面八方,整個村子籠罩在芳香里,準嚼爾、天山、天L的那邊

都能聞到他們家的肉香。“能飄那么遠嗎?”

“怎么不能?天上還沒有咱們的煙囪高,天山在云底下呢。”

炊煙卻在自云之上。

那個最小的孩子看得最遠,他看見大漠深處有個叔叔。“嘿!我們有客人啦!”孩子們

都朝那邊看,那個遠方的叔叔一點一點跟種子發芽一樣終于頂破地平線出現在孩子們明亮的

眼睛里。“我們家的客人,我們家有客人啦。”

在孩子們的印象中,過年一定要有客人,沒有客人的年是很難過的。

心急的孩子已經奔出門外,向大漠深處飛跑去迎接貴客。另外一些孩子去告訴大人這個

天大的喜訊。媽媽問她的孩子:“歡迎不歡迎客人呀?”孩子又是叫又是跳鬧了好半天。媽

媽問她的孩子:“知道怎么招待客人嗎?”“讓客人先吃,讓客人吃飽。”

媽媽長出一口氣,又做一盒飯,玉米糊糊煮土豆。皮芽子剁碎炒一炒,澆到玉米糊糊上。

熱氣騰騰。玉米糊糊里的土豆粉粉的,像一團自霧彌漫在孩子們的肚子里,孩子們成了氣球,

要飄起來了。

孩子們從來沒有這么饞人地吃過土豆皮芽子。

“過年就是好啊。”

大人和孩子安心地等待遠方的客人。他們從來沒有離開過村子,沒有走出過大漠,出現

在地平線上的人影就是他們心中的太陽。

爸爸抱住他的孩子,孩子圓滾滾的挺沉就像一只小牛犢。他感到吃驚,孩子究竟吃了什

么好東西長這么結實。這里缺糧食啊,連大人都打不起精神。牲畜松垮垮只剩個骨頭架子。

孩子竟然長起來了。

爸爸想起葦湖里的灰鴿子,青灰色的野鴿子呀,從棕色的葦穗上飛起來,離開明亮的湖

水來到灰撲撲的土房子。青灰色的野鴿子來到土房子。孩子們就長起來了。孩子就是這么長

起來的。

大孩子領著客人進來了。

遠方來的客人顯得特別高大,把門框都堵住了。女人和孩子從燭光的四周揚起腦袋看他,

男主人給他遞煙他沒反應。主人把煙插在他嘴上給他點著,他很驚訝地抽一口,長長出一口

氣,噴出來的是天池煙的香味和煙霧。那些年天池煙是最好的煙了,金黃的煙絲就像黃金草

原。

女主人不停地遞碗,他不知道他吃了多少。他看見孩子們個個像天使,天使一樣的孩子

手托下巴熱切地看著這個叔叔,叔叔說:“你們咋不吃?”“我們吃飽啦。”

客人說他是地質學校畢業找石油的。“石油在哪里?”孩子太好奇了。

叔叔告訴他們:“石油在地底下,跟井里的水一樣。”

“油什么時候出來呀?這么多油怎么吃啊?"孩子們想象著那條滾滾的石油河。

叔叔說:“那是給汽車飛機吃的,人只能用不能吃。”“那是公家的東西,肯定不能隨

便吃。”

孩子們就這么看破了叔叔的心思,叔叔只能搖頭。孩子們就問叔叔找到金子怎么力、?叔

叔說他是專門找石油的,找石油的人碰到金子也發現不了。孩子們就更不相信,傳說中的金

子就在地底下,還不停地走呢,跟水一樣是流動的,能找到石油的人一定能找到金子。

叔叔已經不能跟孩子們辯論什么了,孩子們說什么他都點頭。孩子們就問他金子是什么

味道。他在實臉室里見過金子,他就告訴孩子們金子是甜的。這完全符合孩子們的想象,充

滿誘惑力的金子,不是甜的還能是什么味道呢?至于叔叔說的那個實驗室,孩子們毫不客氣

地予以糾正:“那是食堂不是實驗室,那么好的東西放在實臉室就放壞了。”孩子們把實臉室

當成倉庫了,連里的大倉庫里有老鼠,常常毀壞麥種。

叔叔在大漠里走了三天三夜實在支撐不住了,叔叔的頭點著點著打起盹,叔叔很懊悔地

掐自己的太陽穴。主人趕快制止孩子們的胡鬧。“行啦行啦,叔叔累啦。”

“早晨五點鐘叫我。”

客人把表交給主人,他自己根本醒不來,他要在明天趕上大家。

后來,媽媽的大孩子長成了大小伙子去外地上大學,媽媽可以在兒子肩頭好好地哭一場,

媽媽哭得多難受啊。

(《時代文學》2002年第1期)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用麥粉而不是玉米面做湯飯,說是玉米面跟肉不般配,其實表現出的是主人公一家

此時的鄭重其事。

B.從孩子們對媽媽鄭重的叮囑和幫忙料理家務的乖巧表現,可以看出雖是過年,但吃

肉還是非常難得。

C.地質隊員因為過于疲累,所以男主人遞煙時都沒有任何反應,以至于需要主人幫他

把煙插上并點著。

D.小說寫地質隊員與孩子們關于“石油”“金子”和“實驗室”的對話,表現雙方對

世界認知的反差。

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和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小說運用比喻手法,寫孩子們的心里像擦火柴冒起火焰,表現出孩子們焦灼等待中

見到肉的興奮。

B.小說通過寫孩子們見到遠方來客的歡喜,以及大人對來客的招待,側面表現出一家

人的好客熱情。

C.孩子們狼吞虎咽地吃起土豆和皮芽子,這與上文孩子們“讓客人先吃,讓客人吃飽”

的說法相照應。

D.小說寫媽媽的“哭”,既表現了無法給孩子們提供更好生活條件的愧疚,也表現了

對孩子成長的欣慰。

8.本文與《哦,香雪》都善于運用意象來表情達意,請結合本文中的“炊煙”和《哦,香

雪》中的“鐵軌”加以分析。(6分)

然而,兩根纖細、閃亮的鐵軌延伸過來了。它勇敢地盤旋在山腰,又悄悄地試探著前進,

彎彎曲曲,曲曲彎彎,終于繞到臺兒溝腳下,然后鉆進幽暗的隧道,沖向又一道山梁,朝著

神秘的遠方奔去。

(《哦,香雪》)

9.“評點”是一種簡單實用的讀書方法,讀者可以對文章寫作方法和思想內容等加以品評

圈點,指出其突出之處。請對文中畫線的句子進行評點。(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游桃源記

袁中道

己酉春盂,客鼎州,山雨日來,至是霽。予日:“此天所以費游人也。”遂從上石柜買

舟游桃源。

過槐花堤,風颯颯上帆。兩岸時有老梅,繁英晃耀。初欲游桃源,好事者謂桃花未開,

景物不抄。予日:“今梅花正開,以一梅抵十桃,不亦可乎!”

十余里過鄒溪,漸近桃源縣。山欲起而復伏,如馬受銜而未即駛,如帆將掛而未即張,

如鸞翔鳳翥欲往而尚有待也。又十余里江浙狹山坡間時有人塞竹樹駢羅至白馬江雪濤掀舞震

蕩峰巒游浣草木所謂“白馬浪光天”也

由渡口入花源,行亂山中,幾迷路。久之,見一門,有斜徑可陟,乃花源后戶。其上即

瞿童渝鼎池也,梅花五六株,如積雪照耀空谷。時渴極,飲清冷酒數盞,并以羊花。殘碑不

可讀,遂由宮右小徑以達于宮,萬山圍繞,了無出路。日已斜,急從馳道上行。

至一處,木桃夾道,可半里許。兩山中裂若永巷,內有亭可憩。前有池,流泉鏗然,如

玉雪鳴。

時山行七八里,倦極,五內皆熱。忽聞泉瀉澄潭,心脾頓開,煬火遂降,乃知泉石之能

療病也。循水脈行,漸涉漸高,凡八九級。其級去下遠者,則水若瀑布,忽落地,有聲甚怒。

石為水所駁蝕,峻峻深碧,若靈壁英石。又上數百步,左壁有小碑一,為苔蝕,蓋古洞也。

洞門為亂草封閉,莫能入。陟級又百步,兩山愈狹,上有石池,流泉洶涌,下注欲崩。崖亭

十笏許,據石小飲,欲再窮泉脈,而磴甚危,不可復升。遂尋舊路下,至前夾道天桃處。山

僧日:“過半月,則數里紅酣,爍人目晴矣。”予修不能待也。出山口,時有紅梅。至水溪已

暮,入舟中,與游侶夜飲投瓊,相與大笑。

大約水上看山,惟三峽與花源耳。三峽雄奇,花源秀邃。三峽,馬《史》也;花源,班

《漢》也。三峽,子關詩也;花源,摩詰詩也。第瞿唐、施預之勝,常以險奪;而此地一舟

泛泛,無鳳濤之怖。若以一小樓船載書畫,攜酒核,邀二三勝友,終日盤桓其中。友山客而

侶漁仙,快可知矣。歸即于澧浦治看山舟,歲歲來作花源游客,山靈實聞予言!

是行也,以春盂廿二日丙午發舟,至廿六日辛亥返棹。游侶為龍君超、王吉人、郝公琰

也。

(選自袁中道《珂雪齋集》,有刪節)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又十余里/江漸狹/山坡間/時有人家竹樹/駢羅至白馬江/雪濤掀舞/震蕩峰巒

/洵浣草木/所謂“白

馬浪光天”也/

B.又十余里/江漸狹山/坡間時有人家竹樹/駢羅至白馬江/雪濤掀舞震蕩/峰巒渝

浣草木/所謂“白馬

浪光天”也/

C.又十余里/江漸狹山/坡間時有人家/竹樹駢羅/至白馬江/雪濤掀舞震蕩/峰巒

洵浣草木/所謂“白

馬浪光天”也/

D.又十余里/江漸狹/山坡間時有人家/竹樹駢羅/至白馬江/雪濤掀舞/震蕩峰巒

/浦浣草木/所謂“白

馬浪光天”也/

11.下列選項中加點詞語的解釋,全部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景物不好(美麗)透萬頃之茫然(越過)

蒼山負雪,明博天南(像蠟燭一樣)君子博學而日拳省乎己(檢驗)

B.并以的花(以酒灑地,以示憑吊)余察其能行古道(贊許)

六藝經傳皆厚習之(通曉)絳皓喙色,而皆若僂(雜)

C.禾桃夾道(茂盛的樣子)魂酒臨江,橫瞿賦詩(長矛)

浩浩乎如日虛御風(乘)非能水也,而維江河(橫渡)

I).予偎不能待也(怨恨)浪謂飛舟(阻止)

弦弦掩抑聲聲導(思念)我欲國之夢吳越(依據)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袁中道從上石柜雇船,經過槐花堤,再過十余里的鄒溪到達桃源縣,由桃花渡上岸,

從后門進入桃花源。

B.桃花源山勢崎嶇,山道曲折,袁中道等人差點迷路,可見陶淵明《桃花源記》里的

記述是有現實基礎的。

C.袁中道沒找到桃花源的源頭,沒能進入被亂草封閉的桃花洞,也沒有能看到漫山的

桃花,所以心里非常失落。

D.袁中道認為水上看山的佳處只有桃花源和三峽,三峽像《史記》和杜甫的詩,桃花

源像《漢書》和王維的詩。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己酉春孟,客鼎州,山雨日來,至是霽。

(2)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勸學》)

14.蘇軾在《赤壁賦》中說“于是飲酒樂甚。”袁中道在《游桃源記》中說“快可知矣。”

兩人在游覽中獲得的快樂有何不同?請簡要概括。(3分)

(-)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題。

九日登高

王昌齡

青山遠近帶皇州,霽景重陽上北樓。

雨歇亭皋仙菊潤,霜飛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鬢花宜壽,翡翠橫釵舞作愁。

謾說陶潛籬下醉,何曾得見此風流。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聯化用“一衣帶水”的典故,寫家鄉與京城長安隔水相望,表現出與親人“天涯

若比鄰”的意思。

B.頷聯中“潤”字寫出菊花鮮艷潤澤的特點,“秋”字令人眼前浮現出金梨綴樹、碩

果累累的畫面。

C.頸聯寫重陽佳節人們插茱萸祛病避邪,飲菊花酒延年益壽的民俗,表現出古人歡度

節日的儀式感。

D.詩歌描寫登高出游的盛況,風格秀麗明快,語言圓潤蘊藉,音調婉轉和諧,意境深

遠,耐人尋味。

16.從全詩看,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哪些思想感情?請簡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D古人巧于運思,善用比喻,如《勸學》中“▲”,用磨刀之功比學習之效;

《登泰山記》中“▲”,用衣帶喻環繞山腰的云霧。

(2)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用“▲,▲”兩句,描寫天姥山上

野獸的聲音震蕩著山泉,使山林震悚,令人贊嘆。

(3)詞人常以風入詞,表情達意,如李煜的《虞美人》中“▲”,引發詞人的故

國之思;秦觀的《鵲橋仙》中“▲”,寫情侶的久別重逢。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2小題,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題。

“自古逢秋悲寂寥”是我國獨特的秋士悲秋文化,《赤壁賦》《秋聲賦》都以“秋”為背

景延伸出對于生命的思考,這在《故都的秋》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傳承。

《故都的秋》中的景物,生命雖然由盛轉衰,看似悲涼,但實際上卻蘊含著一種別樣的

“悲涼”之關。牽牛花朝開夕敗,但它依舊恣意地盛放,又何嘗不是一幅別樣的秋景圖:槐

樹蕊在凋零之后鋪滿地面金它至甩版微細極柔軟的觸覺,與清淺的掃帚絲紋表達著那一份

秋的清閑與細膩:秋蟬衰弱地嘶叫,即使明白盛夏已逝,也熬不到下一個盛夏,但它仍“聲

嘶力竭”地歌唱,因為它知道這是生命的經歷。

面對生命由盛轉衰的結局,(▲),成為它們自己的故事,又或是成為他人眼中的故

事。經歷了過程,留下過痕跡,就足以感受美好。

18.根據原文語境,填入括號內最恰當的語句是(3分)

A.它們并不頹廢,反而格外努力地綻放生命的光彩,因為一切都會刻畫在生命中,都是

經歷

B.它們反而格外努力地綻放生命的光彩,并不頹廢,因為一切都會刻畫在生命中,都是

經歷

C.它們反而格外努力地綻放生命的光彩,并不頹廢,因為一切都是經歷,都會刻畫在生

命中

D.它們并不頹廢,反而格外努力地綻放生命的光彩,因為一切都是經歷,都會刻畫在生

命中

19.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樣寫有怎樣的表達效果?(5分)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3小題,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題。

讀書是一種選擇,一種時時處處的選擇。不需要紅袖添香,也不需要(▲),

只要一捧一翻,讀書隨處凈土,閉門即是深山。這樣看來,書應該是易讀的,路燈下能讀,

車船上能讀,喧鬧的集市里能讀,繁忙的工作中能讀,即使風雪交加,破屋茅棚,亦能讀書。

①,明窗凈幾,夜靜更深,即使在教室、圖書館,也有不讀書的。②,這種滋養,

-(▲),潤物無聲,所以讀書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有著一個隨時可以遠離塵囂的

精神世界。

當一個人選擇了與書為伴,從此就不再孤獨。那些用文字構建的一個個(▲)的世界,

早已流進了精神的血液,也使自己從這個繁雜的世界中跳脫出來,實現真正的自由。其實,

在信息泛濫和電子產品包圍的今天,③。因為他們擁有了讓時間變慢的魔法。慢,是

舒緩,是耐心,是從容,是對細節的迷戀。我們現在太快、太匆匆、太(▲),來不及停

駐,來不及凝神。讀書會和自己的靈魂相遇,也會和許多有趣的靈魂穿越時空對話交流。這

是治療人生坎坷的藥,也是照亮自己前路的光。你看到的每一個字,都會化成你精神的骨與

內,改變你的精神容顏,讓你變徵與眾不同--

20.依次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3分)

A.稠人廣坐櫛風沐雨多姿多彩日新月異

B.正襟危坐春風化雨綺麗多彩日新月異

C.正襟危坐櫛風沐雨綺麗多彩標新立異

D.稠人廣坐春風化雨多姿多彩標新立異

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畫波浪線處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紅燭啊!你心火發光之期,正是淚流開始之日。(《紅燭》)

B.“我還沒同意呢,你怎么就把這個證明開了呢?”(《“探界者”鐘揚》)

C.“哪一家?你帶我去。”我估計一定是他說話不對,說崩了。(《百合花》)

D.既有問題,你總得贊成一方面,反對另一方面,你就得把問題提出來。(《反對黨八股》〉

2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

處不超過10個字。(6分)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無論人生上到哪一層臺階,階上有人在俯視你,階下亦有人在仰望你。你可以抬頭,

也可以低頭,不同的選擇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請結合以上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徐州市等3地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

語文參考答案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7分)

1.(3分)A(B.傳統中國不僅是鄉土中國,也是農工中國,男耕女織是當時農業經濟的

特點。C.中國由出口大國變成進口大國并非發生在當下,前后兩個分句也不具備相關邏

輯關系。D.《鄉土中國》引導我們看到鄉土中國存在的基線,而中國道路的方向需要我

們自己探索。)

2.(3分)C(原文中雖然使用了“如果”“那么”的說法,但并不是假設論證)

3.(3分)A(“工農相輔”最能體現鄉村振興思想)

4.(4分)中國古代鄉村手工業不斷發展,物質文化較為發達,讓古代中國相對富足;工業

革命促使工業脫離鄉村,傳統的技術手段又落后于世界,讓中國相對落后。

評分建議:每答對一點得2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賦

分。

5.(4分)①傳承農工基因,讓農民通過多種經營來發展經濟;②適應新的契約關系,勇于

融入世界經濟潮流;③借助現代科技,拉近偏遠鄉村與全球的距離,促進發展;④加強城

鄉聯系,實現城鄉互補和協同發展。

評分建議:每答對一點得1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賦

分。

(二)現代文閱讀n(本題共4小題,18分)

6.(3分)B(文中故事背景不是過年)

7.(3分)B(對孩子和大人的相關敘寫,正面表現出一家人的好客熱情)

8.(6分)①“炊煙”常喻指平凡的生活,文中寫家中的炊煙,表現孩子們此時內心的喜悅

和滿足;②炊煙像火箭一樣飄散至高遠處,表明孩子們對外界的向往和憧憬。③“鐵軌”

象征現代文明,文中寫鐵軌盤旋延伸,表明現代文明與封閉的鄉村文明相銜接;④鐵軌又

向遠方奔去,意味著現代文明將影響更多地方,城鄉現代化進程正不斷推進。

評分建議:每答對一點得2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賦

分。

9.(6分)【示例】①“野鴿子”象征著頑強的生命力,語段通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