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穴位埋線(máixiàn)療法及新進展
周鈺第二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
常見(chánɡjiàn)的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目錄
穴位(xuéwèi)埋線療法的操作
穴位埋線療法臨床常見病治療(zhìliáo)經驗第三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微創穴位埋線(máixiàn)療法的操作規范第四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
1.心理準備:在進行埋線之前,首先向患者詳細介紹本療法的治療特點,告知埋線的手術過程以及注意事項2.物品準備:物品準備包括一次性的微創埋線針,埋線線體以及常規消毒所用的碘酒(diǎnjiǔ)、酒精及棉球等3.術者消毒:用清潔劑認真揉搓手心、指縫、手背
手指、指腹、指尖、腕部時間不少于10~15秒,流
動水清洗。術前準備(zhǔnbèi)第五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1、患者俯臥位和仰臥位,暴露所需埋線的部位2、用75%酒精或碘伏消毒局部皮膚。3、準備針具和線體,采用一次8號注射(zhùshè)不銹鋼針頭作套管,用28號不銹鋼毫作針芯,鑷取一段線體。置于埋線針針管的前端,用鑷子將線體推入針管。操作(cāozuò)技術第六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4.根據進針部位不同(bùtónɡ),左手拇、食指繃緊或提起進針部位皮膚,右手拿針迅速刺入皮下,并根據穴位解剖特點,進一步深入到穴位適當深度。5.在獲的針感后,邊推針芯,邊推針管,將線體植入穴位皮下組織或深層肌層內。6.針出后,立即用干棉球壓迫針孔片刻,并敷貼醫用膠貼。繼續下一個穴位的操作。第七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微創埋線(máixiàn)的線體植埋深度一般來說,線體深度為1.5~2.0厘米,四肢末端由于皮下組織(píxiàzǔzhī)和骨頭之間肌肉較少,埋線比較困難,盡量不用埋線。有些穴位下方有血管和神經,對于這些穴位應該避免深刺,以防傷及血管和神經。第八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第九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第十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常見(chánɡjiàn)的不良反應及處理第十一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1.出血和血腫:埋線操作出針后出血,應立即用干棉球壓迫止血,術后出現青紫或血腫,可先給予冷敷止血,24小時可以熱敷止血2.感染(gǎnrǎn):一旦由于操作不當發生感染(gǎnrǎn)時,可以給予局部抗感染(gǎnrǎn)處理,或是服用抗生素,出現化膿應排膿。3.過敏:埋線后局部出現紅腫、發熱、瘙癢、丘疹甚至線體排異,應給予抗感染處理,嚴重者給予口服抗過敏藥。第十二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
埋線術后的局部反應(fǎnyìng),不僅與操作的方法施術部位的雜質有關系,而且和線體材料有關。羊腸線因含有動物蛋白和加工過程中的雜質,容易導致感染和蛋白過敏反應(fǎnyìng),應用高分子材料合成的線體PGLA則很少發生感染和炎癥現象第十三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1、埋線主要根據辯證進行治療,必須根據四診分清證型2、埋線以經絡穴位為基礎,臨床應該取穴正確。3、埋線治療需要根據病人的病情和體質采用適當的刺激方式和強度。4、進行穴位埋線時,應嚴格無菌操作。5、根據線體在體內分解吸收時間不同,治療間隔就有差異。分為快吸收1周和慢吸收2~4周?;颊甙Y狀(zhèngzhuàng)控制后應繼續埋線1次以鞏固療效,或延長埋線周期。注意事項第十四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6.在一個穴位上作多次治療時,應偏離前次治療的部位。7.埋線最好在皮下組織與肌肉之間,肌肉豐滿的地方可埋入肌層,羊腸線頭不可暴露在皮膚外面。8.羊腸線用剩后,應該全部(quánbù)倒掉,不能留到下次使用。第十五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慢支支氣管炎(zhīqìɡuǎnyán)
病因病機: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氣管、支氣管黏膜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mànxìng)非特異性炎癥。中醫學屬于“咳嗽”“喘證”、“痰證”、“飲證”。第十六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分型:單純型和喘息型兩型。單純型的主要表現(biǎoxiàn)為咳嗽、咳痰;喘息型者除有咳嗽、咳痰外尚有喘息,伴有哮鳴音,喘鳴在陣咳時加劇,睡眠時明顯。分期1.急性發作期:指在一周內出現膿性或粘液膿性痰,痰量明顯增加,或伴有發熱等炎癥表現,或咳、痰、喘等癥狀任何一項明顯加劇。
2.慢性遷延期:指有不同程度的咳、痰、喘癥狀遷延一個月以上者。
3.臨床緩解期:經治療或臨床緩解,癥狀基本消失或偶有輕微咳嗽少量痰液,保持兩個月以上者。慢支支氣管炎(zhīqìɡuǎnyán)
第十七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宣肺、止咳、化痰(huàtán)、平喘為主補脾、益腎、利濕化痰(huàtán)為原則遷延期(yánqī)、緩解期急性期分期治療第十八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
治療(zhìliáo)原則扶正祛邪、補瀉兼施(jiānshī)和標本同治。取穴主穴:大椎、定喘(雙側)、胸夾脊(胸2-6)、肺俞(雙側)、風門(fēnɡmén)(雙側)、脾俞(雙側)、腎俞(雙側)、豐?。p側)、足三里(雙側)第十九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支氣管哮喘(xiàochuǎn)發病機制目前還不完全清楚,但包括:變態反應、氣道慢性(mànxìng)炎癥、氣道高反應性、氣道神經調節失常、遺傳機制、呼吸道病毒感染、神經信號轉導機制和氣道重構及其相互作用等。第二十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病因以肺、脾、腎三臟功能失常為內因,復感風寒濕熱外邪(wàixié),或七情所傷而引發。肺、脾、腎三臟功能失常脾運失常釀濕為痰上貯于肺痰濕不化蘊而化熱上蒸于肺腎虛水冷為痰上犯于肺復感風寒(fēnghán)濕熱外邪,引動伏飲第二十一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支氣管哮喘(xiàochuǎn)中醫辯證分型1.寒飲伏肺:遇寒觸發,胸膈滿悶,呼吸急促,喉中痰鳴,咯痰稀白,鼻流清涕,舌淡苔白滑,脈浮緊。2.痰熱壅肺:喘急胸悶,喉中哮鳴,聲高息涌,痰黃質稠,咯吐不爽,發熱口渴,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3.脾肺氣虛:咳喘氣短,動則加劇,咳聲低怯,痰液清稀,畏風自汗,神疲倦(píjuàn)怠,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脈濡細。4.肺腎陰虛:短氣而喘,咳嗽痰少,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5.心腎陽虛:喘促短氣,呼多吸少,氣不得續,畏寒肢冷,尿少水腫,甚則喘急煩躁,心悸神昧,冷汗淋漓,舌質紫暗,苔薄白脈沉細。第二十二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第二十三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
哮喘取穴:肺俞、膻中、定喘,天突、胸腔(xiōngqiāng)區(頭穴)、心俞、身柱、中府、璇機。哮喘伴肺氣腫、肺心病?。悍斡帷⑿挠?、膻中、腎俞、風門、天突、胸腔區。哮喘伴支氣管擴張:肺俞、身柱、膻中、魚際、風門、腎俞、天突、心俞、肝俞、玉堂、孔最。寒飲伏肺證加風門、太淵;痰熱壅肺證加大椎、曲遲、太白;肺脾氣虛證加脾俞、足三里;肺腎陰虛證加腎俞、關元、太溪;心腎陽虛證加心俞、腎俞、氣海、關元;第二十四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習慣性便秘(biànmì)中醫辨證分型:1.熱秘:大便干燥,小便短赤,面紅身熱,或兼有腹脹,口干,心煩,舌紅苔黃燥,脈滑實。2.氣秘:大便秘(biànmì)而不甚干結,胸脅脹滿,噯氣頻作,甚至腹中脹痛,口苦,遇情志不舒則便秘(biànmì)或加重,舌苔薄膩,脈弦。3.虛秘:大便秘結,臨廁努掙,便后疲乏,甚則汗出氣短,面色無華,頭昏心悸,舌質淡,脈細無力。4.寒秘:大便艱澀,難以排出,小便清長,面色恍白,腹中或有冷同,四肢不溫,喜暖怕寒或腰膝有冷感,舌淡苔白,脈沉遲。病機:腑氣不通(bùtōnɡ)
,大腸傳導失常。第二十五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主穴天樞、水道、歸來、大腸俞、上巨虛、豐隆、便秘(biànmì)穴(平衡針穴位)配穴大橫、腹結、下巨虛“俞募配穴”“合治內腑”“增水行舟”
恢復大腸傳導功能。習慣性便秘(biànmì)第二十六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頑固性失眠(shīmián)病因(bìngyīn)病機臟腑功能紊亂氣血虧虛陰陽失調思慮勞傷損傷心脾氣血虛弱心神失養房勞傷腎腎陰虧耗陰虛火旺心腎不交飲食傷脾脾濕生痰郁而化熱痰熱上擾心神或肝郁化火第二十七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頑固性失眠(shīmián)中醫辨證分型:1.心脾(xīnpí)兩虛:多夢易醒,伴心悸、健忘、頭暈目眩、神疲乏力、面色不華、舌淡、苔白,脈細數。2.心膽氣虛:心悸膽怯,善驚多恐,夜寐多夢易驚,舌淡,苔薄白,脈弦細。3.陰虛火旺:心煩不寐,或時寐時醒,手足心熱,頭暈耳鳴,心悸,健忘,顴紅潮熱,口干少津,舌紅,苔少,脈細數。4.肝郁化火:心煩不能入睡,煩躁易怒,胸悶脅痛,頭痛眩暈,面紅目赤,口苦,便秘尿黃,舌紅苔黃,脈弦數。5.痰熱內擾:睡眠不安,心煩懊惱,胸悶脘痞,口苦痰多,頭暈目眩,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第二十八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頑固性失眠(shīmián)
取穴:神門、內關、三陰交、心俞、脾俞、腎俞心膽氣虛加膽俞;陰虛火旺加太沖、太溪;肝郁化火加太沖、風池;痰熱內擾加中脘(zhōnɡwǎn)、豐隆、胃俞。第二十九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高血壓是一種慢性地需要長期(chángqī)治療的疾病,《靈樞》“久病者,邪氣入深,刺此病者,深內而久留之”。埋線療法通過將羊腸線埋入穴位內,對穴位產生較長久的刺激達到協助降壓。高血壓第三十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
高血壓病屬中醫眩暈、頭痛的范疇?!端貑枴ぶ琳嬉笳摗贰爸T風掉眩,皆屬于肝”“腎虛則頭重高搖,髓海不足則腦轉耳嗚”金元時期,李東垣“脾胃氣虛,痰濁上逆”朱丹溪“無痰不作?!薄邦^眩,痰夾氣虛并火,治痰為主”“頭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必多”。本病多由情志失調、飲食失節和內傷虛損等導致肝腎(ɡānshèn)功能失調,其病位在肝腎(ɡānshèn)。第三十一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高血壓中醫辨證分型:1.肝火亢盛:眩暈頭痛,面紅目赤,煩躁不安,驚悸口苦,尿赤便秘,舌紅苔黃,脈弦。2.陰虛陽亢:眩暈頭痛,頭重腳輕,耳鳴,心悸失眠,健忘,五心煩熱,舌質紅,苔薄白,脈弦細而數。3.痰濕壅盛:頭重胸悶,眩暈心悸,食少嘔惡,苔白膩,脈滑。4.氣虛血淤:眩暈頭痛,驚悸怔忡,氣短(qìduǎn)乏力,面色萎黃,嘔惡納差,唇甲青紫,舌質紫暗或見有淤點,脈細澀。5.陰陽兩虛:眩暈頭痛,耳鳴心悸,動則氣急,甚則咳喘,腰腿酸軟,失眠多夢,夜間多尿,時有水腫,面色萎暗,舌淡或紅,苔白,脈細。第三十二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主穴:降壓點(第6、7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中,旁開2寸)、心俞、足三里、曲池(qǔchí)配穴:腎俞、太沖第三十三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高脂血癥高脂血癥是由于脂肪代謝(dàixiè)或轉運異常而使血漿一種或多種脂質高于正常。第三十四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高脂血癥中醫辨證分型:1.痰濕內阻:此型多見于肥胖之人,平時經常頭暈脹痛,胸脘痞悶,甚則嘔惡痰涎,身沉肢重,乏力倦怠。舌淡,邊有齒痕,苔白滑膩,脈來濡滑。2.肝膽淤滯:患者平素性情抑郁,情緒不寧,善嘆息,伴胸悶,少腹或脅肋脹痛,脘痞噯氣(ǎiqì),泛酸苦水,婦女可見月經不調,經前乳脹、腹痛。舌淡,苔薄白,脈弦等癥。3.肝腎陰虛:多見于中年以上形體并不豐腴者,常眩暈,耳鳴,頭痛,肢麻,腰膝酸軟,口咽干燥,五心煩熱,健忘難寐。舌紅少苔,脈來細數。4.脾腎陽虛:患者多形體肥胖,形神衰退,常頭昏頭暈,耳鳴,齒搖,腰膝酸軟,形寒怕冷,手足欠溫,腹脹納呆,腸鳴便溏,陽痿滑精。舌體淡胖,邊有齒印,苔中根白膩,脈象沉細而遲。第三十五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中醫學認為,高脂血癥與脾失健運、痰瘀阻滯有關,多屬本虛標實之證,內因(nèiyīn)脾腎不足為本,外因嗜食肥甘厚味,瘀血痰濁為標。治療以健脾化濕、行氣化痰為治則主穴:中脘、天樞、氣海、關元、足三里配穴:便秘,腹結、上巨虛、足三里;陰虛火旺,三陰交、腎俞第三十六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單純性肥胖(féipàng)
肥胖是過多脂肪在體內積累到引起健康損害程度的一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jíbìng)。肥胖不僅影響體態和活動,而且還會導致多種并發癥,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膽石癥、骨關節炎、睡眠呼吸紊亂及某些癌癥等疾病(jíbìng)。第三十七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單純性肥胖(féipàng)中醫認為肥胖癥的基本成因是人體在各種內外因的影響下致痰濕內蘊,變為膏脂,日積月累而成肥胖。辨證(biànzhèng)分型以脾虛濕盛、胃腸實熱、脾腎陽虛、肝氣郁滯等幾個癥型為主。第三十八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單純性肥胖癥取穴背部:脾俞透胃俞、大腸俞腹部:天樞、水分、中脘、關元滑肉門、水道(shuǐdào)、帶脈下肢:足三里、上巨墟、太沖、三陰交第三十九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穴位埋線(máixiàn)治療單純性肥胖的優越性減輕體重,刺激個體遲鈍的自律神經(交感神經),使其功能活躍,達到調整個體的植物神經和內分泌功能、治療和改善肥胖相關疾病和體征的目的,如痤瘡、疲勞綜合癥、便秘、月經失調(月經周期過長、月經量過少或閉經)、高血壓、高血脂、脂肪肝等。療程短,見效快,不影響(yǐngxiǎng)日常生活、工作,患者滿意度高。第四十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慢性(mànxìng)胃炎慢性(mànxìng)胃炎病位在胃脘,始則與脾胃有關,繼而損及肝、腎。病機多由脾胃素虛,內外之邪乘而襲之,使脾之清陽不升,胃之濁陰不降所致。第四十一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慢性(mànxìng)胃炎臨床表現:
慢性胃炎缺乏特異性癥狀,且癥狀的輕重與粘膜(zhānmó)的病變往往不一致。
部分病人常無癥狀。多表現為消化不良,如胃脘部痞滿或疼痛不適,飯后飽服,噯氣打呃。少數可有食欲減退,惡心嘔吐。
一般淺表性胃炎以上腹部隱痛多見;膽汁反流性胃炎則有明顯而持久的上腹部不適或疼痛,尤以進食后為甚,可伴有惡心和膽汁性嘔吐。萎縮性胃炎以上腹部脹滿多見,若年老體弱或病程較久,可有貧血、消瘦、腹瀉或舌淡等癥候。臨床癥狀的輕重程度與病理變化的輕重無明顯關系,而與病變的活動性和胃運動功能、泌酸功能有關。第四十二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慢性(mànxìng)胃炎中醫辨證分型1.肝胃不和型:胃脘脹痛或痛串兩脅,噯氣頻繁,嘈雜泛酸。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2.脾胃虛弱(包括虛寒)型:胃脘隱痛,胃痛喜按喜暖,食后脹悶痞滿,納呆少食,便溏腹瀉,乏力。舌質淡紅,苔薄白,有齒痕,脈沉細。3.脾胃濕熱型:胃脘灼熱脹痛,口苦口臭,小便黃,脘腹痞悶,渴不欲飲。舌質紅,邊尖深紅,苔黃厚或膩。脈滑,脈緊。4.胃陰不足型:胃脘灼熱疼痛,口干舌燥,大便干燥。舌紅少津或有裂紋。脈細或弦細。5.胃絡瘀血型:胃脘痛有定處,不喜按,胃疼日久不愈,大使(dàshǐ)潛血陽性或黑血便。舌質暗紅,或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澀。第四十三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慢性胃炎取穴:主穴:胃俞(雙)、中脘、足三里(雙)隨癥配穴:大便秘結加天樞(tiānshū),燒心反酸加
梁丘萎縮性胃炎取穴:主穴
上脘中脘梁門(liánɡmén)胃俞脾俞配穴足三里氣海三陰交第四十四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功能性消化不良(xiāohuàbùliánɡ)取穴中脘(zhōnɡwǎn)天樞肝俞足三里脾俞胃俞第四十五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癲癇(diānxián)癲癇是慢性反復發作性短暫腦功能失調綜合征。以腦神經元異常放電引起反復癇性發作為特征。癲癇是神經系統常見疾病之一,患病率僅次于腦卒中。與遺傳因素(yīnsù)、腦損害與腦損傷、環境因素(yīnsù)、精神刺激等有關。
中醫學認為本病是由痰、火、血瘀以及先天因素等使氣血逆亂、蒙蔽清竅而致。第四十六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中醫辨證分型:1.風痰阻閉:平素常感眩暈、胸悶、多痰,發作時突然昏仆,神識不清,四肢抽搐,雙目呆滯,口吐涎沫,喉間痰鳴,或見短暫神志不清,或精神恍惚而無抽搐者。舌苔白膩,脈弦滑。2.痰火上擾:患者多起病急,突然昏仆,強直抽搐,雙目上翻,口吐涎沫,或有吼叫,甚則如狂,醒后頭痛如裂。平素情緒急躁,心煩失眠,口干口苦(kǒukǔ),咯痰不爽,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數或洪大。3.瘀血阻竅:多有頭部外傷、產傷或腦部感染、腦血管疾病等病史,癲癇發作癥狀較為固定,或常與月經周期有關,多伴頭痛,肢麻等癥狀。舌質暗紫有瘀斑,脈弦而澀。4.心脾兩虛:病程日久反復發作。發作時抽搐無力或局部肢體抖動。平素有心悸、健忘,神疲乏力,或神識欠清,智力低下,腰膝酸軟,頭昏目眩。舌質紅少苔,或質淡邊有齒印,脈細弱。第四十七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癲癇(diānxián)取穴主穴:大椎
筋縮
豐隆(雙)陶道穴
心俞
肝俞
陽陵泉(雙)孔最穴
C2-C3、癲癇穴,腰奇,膻中(shānzhōnɡ)配穴:風火上擾型加膽俞(雙)
風痰痹阻型加風池
淤血阻竅型的加隔俞(雙)
心脾兩虛的加脾俞(雙)腎俞(雙)
第四十八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頸椎病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征、頸椎間盤脫出癥的總稱,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bìnglǐ)改變刺激或壓迫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而出現的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表現為頸椎間盤退變本身及其繼發性的一系列綜合癥候群。屬中醫學“項強”、“項筋急”、“頸肩痛”、“頭痛”、“眩暈”等范疇。其病因多與年老體衰、肝腎不足、筋骨失養;或久坐耗氣、勞損筋肉;或感受外邪、客于經脈;或扭挫損傷、氣血瘀滯,經脈閉阻不通導致。第四十九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中醫辨證分型:1.風寒痹阻:夜露肩背或久臥濕地而致頸項(jǐngxiàng)強痛,肩臂酸楚,頸部活動受限,甚則手臂麻木發冷、遇寒加重。舌苔薄白,脈弦緊。2.勞傷血瘀:有外傷史或伏案工作史,頸項、肩臂疼痛,甚則放射至前臂,手指麻木,勞累后加重,項部僵直或腫脹,活動不利,舌質紫暗有瘀斑,脈澀。3.肝腎虧虛:頸項、肩臂疼痛,四肢麻木乏力,伴頭暈眼花、耳鳴、腰膝酸軟、遺精、月經不調。舌紅、少苔,脈細弱。第五十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以頸項(jǐngxiàng)局部取穴為主主穴:C4、C5、C6、C7夾脊穴、大椎、肩井、阿是穴配穴:風寒痹阻加風池;
勞損血瘀加膈俞、太沖;
肝腎虧虛加肝俞、腎俞、足三里。頸椎病取穴:第五十一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腰痛
腰痛是以腰部一側或兩側疼痛為主要癥狀(zhèngzhuàng)的病癥。??煞派渲镣炔?,伴外感或內傷癥狀(zhèngzhuàng)。腰為腎之府,腎經經脈循行“貫脊屬腎”。腰痛之因,不外外感、內傷、寒濕腰痛,多由感受寒濕或久居寒濕之地,涉水冒寒,風寒水濕之邪浸漬經絡,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發為腰痛。第五十二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中醫辨證分型:1、寒濕腰痛:腰部有受寒史,天氣變化或陰雨風冷時加重,腰部冷痛重著,、酸麻或拘攣不可俯仰,或疼痛連及下肢。2、瘀血腰痛:腰部有勞損或陳傷史,晨起、勞累(láolèi)、久坐時加重,腰部兩側肌肉觸及有僵硬感,痛處固定不移。3、腎虛腰痛:起病緩慢、腰部隱隱作痛(以酸痛為主),乏力易倦,脈細。第五十三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主穴
L3,
L4,L5夾脊穴、L3橫突、腎俞配穴大腸(dàcháng)俞、陽陵泉、委中腰肌勞損取穴腰椎(yāozhuī)增生癥取穴主穴L1、L2、L3、L4棘突(jítū)下及腰夾脊、腎俞、大腸俞、阿是穴配穴環跳穴、委中穴、陽陵泉、絕骨穴腰椎間盤突出癥取穴主穴腰部夾脊穴、阿是穴配穴腎俞、大腸俞、次髎、環跳、秩邊、承山、昆侖第五十四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更年期綜合征
更年期綜合征屬內分泌-神經功能失調導致的功能性疾病。以絕經或月經紊亂、情緒不穩定、潮熱汗出、失眠、心悸(xīnjì)、頭暈等為特征。屬于中醫學“絕經前后諸證”的范疇?!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贰芭悠咂呷蚊}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奔茨I氣漸衰,精血不足,沖任虧虛為本,而心腎不交、心火內擾、肝腎陰虛、肝陽亢盛、脾虛不運、脾腎陽虛等為發病的主要因素。第五十五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更年期綜合征中醫辨證分型:1.心腎不交:心悸怔忡、失眠腰膝酸軟,頭暈耳鳴(ěrmíng),舌紅少苔,脈沉細而弱。2.肝腎陰虛:頭暈目眩,心煩易多夢,潮熱汗出,五心煩熱,情緒不穩,易喜易憂,怒,潮熱汗出,五心煩熱,胸悶脅脹,腰膝酸軟,口干舌燥,尿少便秘,舌紅少苔,脈沉弦細。3.脾腎陽虛:頭昏腦漲,憂郁善忘,脘腹滿悶,噯氣吞酸,嘔惡食少,神疲倦怠,腰酸肢冷,肢體浮腫,大便稀溏,舌胖大、苔白滑,脈沉細弱。第五十六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更年期綜合癥主穴:腎俞命門(mìnɡmén)關元配穴:心俞肝俞三陰交足三里
膽俞帶脈氣海脾俞第五十七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月經不調月經不調是以月經周期以及(yǐjí)經量、經色、經質的異常為主癥的月經病,臨床有月經先期、月經后期和先后無定期幾種情況。與肝、脾、腎三臟及沖、任二脈關系密切。
月經先期主要由于氣虛不固或熱擾沖任。氣虛則統攝無權,沖任失固;血熱則流行散溢,以致月經提前而至。
月經后期實者或因寒凝血瘀、沖任不暢,或因氣郁血滯、沖任受阻,致使月經延后;虛者或因營血虧損,或因陽氣虛衰,以致血源不足,血海不能按時滿溢。
月經先后無定期主要責之于沖任氣血不調,血海蓄溢失常,多由肝氣郁滯或腎氣虛衰所致。第五十八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中醫辨證分型1.氣虛:經期多提前,月經色淡質稀,神疲肢倦,小腹空墜,納少便溏,舌淡、苔白,脈細弱。2血虛:經期多錯后,月經量少、色淡、質稀,小腹隱痛,頭暈眼花,心悸少寐,面色蒼白或萎黃,舌苔少,脈細弱。3.腎虛(shènxū):經期或前或后,月經量少、色淡、質稀,頭暈耳鳴、腰骶酸痛,舌淡,苔白,脈沉細。4.氣郁:經行不暢,經期或前或后,經量或多或少,色紫紅、有血塊,胸脅、乳房及少腹脹痛,喜嘆息,苔薄黃,脈弦。5.血熱:經期提前,月經量多。色深紅、質粘稠,心胸煩熱,面赤口干,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滑數。6.血寒:經期錯后,月經量少,色暗紅,有血塊,小腹冷痛,得熱痛減,畏寒肢冷,苔白,脈沉細。第五十九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主穴
T10-T11-T12、氣海(qìhǎi)、歸來、
關元、命門、血海、三陰交配穴氣虛加足三里、脾俞;血虛加脾俞、膈俞;腎虛加腎俞;氣郁加太沖、期門月經不調第六十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痛經(tòngjīng)
凡在經期前后或行經期間,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者劇痛難忍,并伴隨月經周期而發作者,稱為痛經。
中醫認為痛經的發生主要由于沖任二脈氣血運行不暢,并與肝腎有關。其多因受寒飲冷,坐臥濕地。
寒濕傷于下焦,客于胞宮,經血被凝,運行不暢而作痛;或肝郁氣滯,血行受阻,沖任不暢,瘀滯胞宮,不通則痛;也可由體質虛弱,氣血不足,或肝腎虧虛,孕育過多,沖任受損,血??仗?,胞脈失常(shīcháng),故而作痛。第六十一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中醫辨證分型:1、寒濕凝滯:經前或經期小腹絞痛,并有冷感,按之痛甚,得熱痛減,經水量少,色紫暗有塊,可伴有形寒肢冷、小便清長,苔白,脈沉緊。2、氣血不足:經期或經后小腹綿綿作痛,且有空墜不適之感,喜按,月經色淡,量少質稀,面色蒼白或萎黃,神疲肢倦,頭暈眼花(tóuyūnyǎnhuā),心悸氣短,舌淡、苔薄,脈細弱。3、肝郁氣滯: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脹甚于痛,經行不暢,量少色暗,有血塊。經前可伴有胸脅乳房脹痛,舌質暗有瘀斑,脈沉弦。4、肝腎虧虛:經期或經后小腹隱隱作痛,月經先后無定期,經量或多或少,色淡紅,質清稀,腰膝酸軟,夜寐不寧,頭暈耳鳴,舌紅苔少,脈沉細。第六十二頁,共六十九頁。編輯課件痛經取穴:主穴:關元、氣海、三陰交配穴:寒濕凝滯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山茶油訂購合同協議書
- 道路共建協議書
- 邵昕離婚協議書
- 美伊退出協議書
- 酒店受傷協議書
- 酒店分成協議書
- 維護婚姻協議書
- 注冊類人員引薦協議書
- 良田流轉協議書
- 礦石交易協議書
- (完整版)英語四級詞匯表
- 廣告費合同模板
- 第五單元 探索1 互聯網安全風險及其產生原因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蘇科版(2023)初中信息科技七年級下冊
- 廣西壯族自治區2024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歷史試題(含答案)
- 心理健康專題課件25心理健康
- 口腔癌護理個案
- 【生物】魚課件+2024-2025學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級上冊
- 文化行業標準 WH-T 92-2021 臨時搭建演出場所舞臺、看臺安全監督檢驗規范
-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
- NB-T+31010-2019陸上風電場工程概算定額
- DZ∕T 0450-2023 地質災害監測數據通信技術要求(正式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