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歷史教學教案大全_第1頁
八年級歷史教學教案大全_第2頁
八年級歷史教學教案大全_第3頁
八年級歷史教學教案大全_第4頁
八年級歷史教學教案大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八年級歷史教學教案大全八班級歷史教學教案大全七篇

傳統上,歷史學者以書面或口頭傳統記錄過去的大事,并試圖通過討論書面文件和口頭陳述來回答歷史問題。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八班級歷史教學教案大全七篇,盼望大家能夠喜愛!

八班級歷史教學教案大全(精選篇1)

一、課程標準內容

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國1956年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二、教學目標

學問與力量:了解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形式;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實質、意義和缺點等基本史實。

過程與方法:引導同學搜集有關三大改造的資料,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實施探究式學習,把握合作、溝通學習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國實現了從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初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引導同學熟悉在過渡時期,我黨制造性地開拓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

三、教材分析

本課位于本單元其次課。三大改造是我國轉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深刻變革,制造性開拓了一條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轉變,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是一個創舉。三大改造是中國歷史的重要轉折,它使中國的社會性質,主要沖突都發生了質的變化。

四、學情分析

八班級同學已養成肯定的學習歷史的習慣,也有了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他們未接觸過政治經濟學方面學問,對歷史大事的熟悉比較膚淺,但是他們有劇烈的奇怪???心。因此在教學中,要從同學熟知的、有深厚愛好的話題入手,激發同學的樂觀性和主動性。

五、重點難點

重點:三大改造的形式及意義。

難點:三大改造的緣由和實質。

六、教學資源

(1)教育部組織編寫: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班級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2月。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地圖出版社:《中國歷史地圖冊八班級下冊》,中國地圖出版社,2022年12月。

(3)郭大鈞主編:《中國當代史》,北京師范高校出版社,2022年9月。

(4)綦軍:《對“三大改造”歷史必定性的思索》,內蒙古民族高校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3月。

(5)張旭東:《三大改造與中國現代化》,《社科與經濟信息》,2022年04期。

(6)李凌:《建國初期“三大改造”得失之我見》,《炎黃春秋》,2022年12期。

七、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方案一:地方史導入

無錫梅園與無錫榮家

梅園何以從榮家的私家花園變為國家公園?榮家又為何受到______的贊美?答案就在我們今日這一課之中。讓我們穿越時間隧道,一起去了解這段風起云涌的歷史。

方案二:歌曲《社會主義好》

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好!

社會主義國家人民地位高,

被,

帝國主義夾著尾巴逃跑了。

全國人民大團結,

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

建設高潮。

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是什么時候?如何建立起來的?讓我們穿越時間隧道,一起去了解這段風起云涌的歷史。

(一)農業、手工業合作化

1.農業合作化

史料1土改后的幾組調查材料:1952年對山西49村農夫的調查:有10780畝土地被出賣;1953年對湖北、湖南、江西三省農村的調查:有12.52%的農戶出租土地;1952年對山西忻縣的調查:在被調查的2486戶農夫中,放高利貸的有20戶。

——《中國近代現代歷史講座》教學參考書

史料2建國后的土地改革運動,從1950年9月大規模開展,到1953年基本結束,全國除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去以及臺灣省外,全國大約有三億多無地或少地的農夫分得了總數約七億畝的土地和大量的生產生活資料,包括297萬頭耕畜,3954萬件農具,3708萬間房屋,105億斤糧食等。

——劉花章《試論建國后土地改革及其歷史作用》

老師:請同學們計算當時3億農夫,要分7億畝土地和297萬頭耕畜,人均可分得耕地多少畝?多少人可分得一頭耕畜?

結合史料和教材23頁第一段分析對農業進行改造的緣由。

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分析爭論溝通。共享爭論成果。

同學:貧苦農夫缺乏生產工具、資金,難以抵擋自然災難,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進的機械化農具。影響到農業生產的進展,農產品滿意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所以要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老師:土改完成后,農夫遇到了缺乏生產工具、資金、水利和自然災難等困難;更別說擔當生、老、病、死等大型支出,甚至有的貧困農夫不得不賣掉自己分到不久的土地。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滿意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那么。如何對農業進行改造呢?

史料3在目前狀況下,用什么方法來關心農夫解決生產中的這些困難呢?當然,國家要大力關心。……但國家的關心是有限度的,不行能全部解決農夫生產中的困難。那么靠什么方法來解決呢?有兩條道路、兩種方法:一種是舊的方法,舊的道路,讓個體農夫向富農、高利貸者去借貸,去當雇工、出賣勞動力,廉價出賣農產品,結果就增加富農、高利貸者、投機商人的剝削對象,讓農村資本主義泛濫進展。這就是讓少數人發財致富,多數人破產貧困。這是舊道路,是讓農村資本主義漫無限制泛濫進展的道路。另一條道路是新道路,是領導農夫組織起來,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氣,再加上國家關心來解決生產中的困難,結果就是大家富有比較平衡地上升,也限制了富農的進展。這就是組織起來大家富有的道路。

——鄧子恢《在全國第一次農村工作會議上的總結報告》

同學:把分散的個體農夫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與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有的社會主義道路。

老師:為了推動農業合作化實行了什么原則和方法?

同學:通過典型示范逐步推廣,經受了由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三個階段。

老師介紹三個階段

史料4毛澤東親自主持編寫了怎樣辦合作社的書,這使得農業合作化進入了高潮。到了1956年,90%以上的農戶參與了合作社,并完成了從初級社到高級社的過渡,這比毛澤東的方案早三年。農業合作化完成。

農業合作化運動的掀起有何影響?

同學:農夫看到合作化的優越性,踴躍參與合作社,全國掀起了農業合作化高潮。

2.手工業合作化運動

史料5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得到了普遍進展。到1953年,全國共組織起手工業生產合作社4700多個,社員達32.6萬人。1957年,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有7.5萬個,占全部手工業合作組織的70.5%;社員377.15萬人,占合作組織成員總數的76.7%;產值74.64億元,占手工業合作組織總產值的87.8%。

——何盛明《財經大辭典》

老師:農業合作化運動,推動了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向同學說明: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和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一樣,也是引導手工業者走合作化的道路,建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手工業改造的結果如何?

同學:1956年,90%以上的個體手工業者參與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二)公私合營

老師:黨和政府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對農業、手工業的改造是不同的,這不僅表現在態度上,也表現在方式上,而且還有宏大的創舉。那么詳細狀況如何呢?

史料6據我們看,經過這幾年,整個工商界是有進步的,各民主黨派的工作是有進步的,基本狀況是好的,是向著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上前進了一步的。……當然確定成果并不是抹殺缺點,是會有缺點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大大地阻礙統籌兼顧,阻礙國家的富強,由于它是無政府性質的,跟方案經濟是抵觸的。

——毛澤東《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問題座談會上的講話》

老師:為什么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同學爭論后老師點撥。

1.資本主義私有制大大阻礙統籌兼顧,阻礙國家的富強,跟方案經濟抵觸。

2.一些私營工商業主為牟取暴利而不顧國家和民眾的利益,甚至實行種.種不法手段,嚴峻擾亂經濟秩序,人民政府不得不同其進行多次斗爭。

老師:閱讀書本25-26頁,對于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用了什么方法?

同學:公私合營

老師:什么是“公私合營”?

同學爭論后,老師講解。

老師:“公私合營”中的“公”指國家,“私”指資本主義工商業中的資本家;

“公私合營”就是公私雙方共同經營企業。

老師:在改造過程中國家是如何補償資本家的?

同學:和平贖買政策。

老師:國家為什么實行贖買政策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同學:贖買政策削減了資產階級對社會主義改造的阻力,便于使資本家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有利于實現和平過渡,將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收歸國有。

老師:1956年初,消失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

同學:說說身邊了解的進行“公私合營”的企業。(結合地方史材料)

(三)三大改造的意義

老師:到1956年底,我國的三大改造基本結束。農夫手中的生產資料變為集體的生產資料,所以我國三大改造的實質是什么?

同學:生產資料全部制的變革。生產資料私有制變更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老師:三大改造后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那么三大改造有什么作用(意義)?

同學:推動了生產力的進展,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使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底,我國就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老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俗話說“金無足赤”,三大改造也不是完全沒有缺點的。那么三大改造在改造的過程當中有什么缺點?

史料7毛澤東的報道始終傳達到農村黨支部……合作社運動快速盲目進展,才十幾個月的工夫,到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農戶,達到全國農戶總數的96.3%……在農業合作化高潮的壓力推動下,到1956年滴,全國私營工業總戶數的99%、私營商業戶總數的82.2%分別納入公私合營或合作社的軌道;參與合作社的手工業人員占全體手工業人員的91.7%。就是說,原來估計用15年或者更多一點時間(一般說共18年)完成的“三改”,實際只用了三年就基本完成了。

——《建國初期“三大改造”得失之我見》李凌,刊載于《炎黃春秋》

同學:在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后期,存在要求過急、工作過粗、轉變過快等缺點。

老師:三大改造后期雖然存在這些缺點,但是它對于整個三大改造來說是瑕不掩瑜,中國人民通過三大改造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變成了社會主義公有制,個體農夫、手工業者轉變為合作化的農夫和手工業者,絕大多數資本家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在我國存在了幾千年的階級剝削制度被毀滅,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今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邁向社會主義的金光大道。

小結:

本節課主要學習了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開頭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究。

八班級歷史教學教案大全(精選篇2)

【課程標準】

知道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是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的標志。

【教材分析】

本課位于《中國歷史》八班級下P23——26。建國后,經過土地改革,毀滅了封建剝削制度,農夫分到了土地,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分散、落后的農夫個體經濟很難進展,也不能滿意國家工業化對農業的需要。為此土地改革后,中國共產黨準時引導農夫組織起來,走互助合作道路,把小農經濟逐步改造成社會主義集體經濟。農業合作化的優越性,促使農夫踴躍參與合作社,走社會主義道路。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的高潮。在廣泛開展農業合作化同時,我國對手工業也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從1954年起,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初,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消失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社會主義革命取得歷史性成功的重要標志。

【學情分析】

初二同學,有肯定的學問儲備,世界觀處于形成時期,有劇烈的奇怪???心,也有肯定分析問題的力量,熟悉問題比較感性,理性思維欠缺。對于建國初的三大改造不是非常理解的。

【教學目標】

學問與力量:

通過自學課文,使同學了解和把握以下基礎學問:①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形式;②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政策;③三大改造的實質、意義和缺點。

過程與方法:

通過指導同學學習三大改造,引導同學分析三大改造的緣由、實質和意義,培育同學綜合分析問題的力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三大改造,使同學從思想上熟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在過渡時期中,我黨制造性開拓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

八班級歷史教學教案大全(精選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人教版中國歷史八班級上冊第四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斗。本課是“中華民族的抗日戰斗”的開篇課,主要學問有兩點,一是九一八事變,二是西安事變。本課從內容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承上就是由于國民黨發動對依據地的圍剿,面對日本入侵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錯誤政策,迫使國民黨內部發生分裂,導致西安事變最終爆發,統一戰線初步形成;啟下就是“九一八”事變之后,中國陷入困難的民族抗戰深淵。所以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有利于同學熟悉國民黨的反動性,同時又理解了日本發動侵華戰斗的動機和目的,為整個第四單元的學習打下基礎。

2、教學目標:

學問與技能:通過本課學習,使同學把握九一八事變的經過、結果;東北人民的抗日斗爭;西安事變的背景、經過;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及意義。培育同學從視頻中捕獲信息的力量;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的力量。

過程與方法: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和感染力;采納敘述法與爭論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開展師生雙邊活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起同學對日本帝國主義野蠻侵略中國的仇恨和對蔣介石“肯定不反抗”政策的義憤,樹立和培育同學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責任感;通過對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利益動身,提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學習,向同學進行喜愛共產黨的教育。

3、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及處理方案:

(1)、九一八事變是本課的第一個重點。

方案:同學觀看視頻,然后回答。

老師播放九一八事變的視頻,由同學帶著問題觀看。通過出示閱讀蔣介石的密電,老師引導同學分析東北很快淪亡的緣由。

(2)、西安事變是本節課的其次個重點,同時又是難點。

方案:通過觀看西安事變的影視資料,讓同學用最簡潔的話概括出西安事變。引導同學分析西安大事背景、時間、過程、結果、意義。通過爭論:西安事變捉住了蔣介石,中國共產黨不僅主見不殺他,反而主見和平解決,釋放他。說說這是為什么?引導同學分析緣由從中體現,中國共產黨的博大胸懷。

二、說教學方法

從激發同學的目的動身,啟發誘導同學思索爭論,使同學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發揮同學的主體作用,對同學的想法、看法賜予充分的確定,從而激發同學學歷史的樂觀性。

自制課件,利用多媒體、視頻再現歷史,讓同學感受到歷史的真實性,從中獵取相關學問,充分調動同學的熱忱與愛好,使他們融于家鄉、融于歷史、融于國家的命運,并以此產生共鳴。教學中為同學的學習創設情景,引導同學主動參加教學活動,通過老師的引導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引導同學主動探究,發表自己的見解。在有限的時間里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明確概念、啟發思維的目的。力圖制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圓滿完成教學目標。

三、說學法指導:

依據教學目標,本課主要培育同學以下力量:敘述歷史大事的力量、透過現象分析實質的力量、搜集歷史資料的力量、初步把握用運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的力量以及表達力量。從視頻、圖片中獵取信息的力量。

四、說教學程序:

導入新課:

老師: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視頻音樂片段。這首歌曲中“我的家”是指哪里?是什么事情使東北發生了變化?是誰使得東北人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同學回答)

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九一八事變后,東北人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哀思;也唱出了東北人民趕走日本侵略者,重返家園的渴望。今日,讓我們一起重溫那段苦難的歷史。學習第14課《難忘九一八》(大屏展現)1931年9月18日,是一個炎黃子孫不能遺忘的日子,是一個被釘在歷史恥辱柱上的日子。

學習新課:

一、九一八事變

老師:下面我們來看“九一八”的一段視頻,在觀看的過程中大家捕獲這樣的信息:九一八事變的時間、地點、過程、結果(播放《九一八事變》視頻)

老師:引導分析

日本侵略中國東北,為什么先制造柳條湖大事?(大屏幕展現)

同學回答

老師:面對日本的侵略,每一個有民族責任感的中國人都不會無動于衷的。九一八事變爆發時,,駐守沈陽的東北軍要求反抗日本侵略者,但是蔣介石的態度怎樣呢?

同學回答。(大屏幕展現蔣介石給張學良的密電)

老師:由于蔣介石下令不反抗,其次天早晨,日軍占據了沈陽城。蔣介石的不反抗政策,助長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4個多月后,結果怎么樣?

同學回答(大屏幕展現東三省淪亡)

老師:東北淪陷后,日本侵略者又是如何對待我們的同胞呢?(大屏幕播放日本罪行圖片)

老師引導分析:東北三千萬同胞過著恥辱的亡國奴生活

老師:面對日本的野蠻侵略。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又是如何做的?(展現大屏)

引導同學歸納:東北軍和當地人民組成了義勇軍,共產黨派楊靖宇等在東北組織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斗。在這時涌現了楊靖宇、趙一曼、趙尚志等一些抗日英雄。誰能講一下抗日英雄的事跡。出示嫩江之戰材料。

二、西安事變

老師指圖說明:東三省淪亡后日本侵略者在長春建立什么政權?有什么企圖?

老師:動畫演示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由來已久,日本侵占東北后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華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愛國者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了震動中外的西安事變,下面我們開看一段,西安事變的視頻資料

老師:西安事變是在什么背景下發生的?發生于什么時候?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什么要發動西安事變?結果和歷史意義?

同學回答。

爭論:在十年內戰中,蔣介石殺害了成千山萬的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西安事變捉住了蔣介石,中國共產黨不僅主見不殺他,反而主見和平解決,釋放他。說說這是為什么?

同學分組爭論溝通

課堂小結(大屏幕展現)利用圖來進行小結,將學問落實到圖中簡化學問點。

老師引導同學回顧本課學問: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由來已久,在1931年9月18日發動了九一八事變。由于蔣介石的不反抗政策,導致東三省淪亡。而東北人民不甘心做亡國奴勇敢抗敵,涌現了抗日義勇軍和抗日游擊隊兩支主要的抗日隊伍。日軍侵占東北后,在長春建立偽滿洲國傀儡政權。企圖將東三省從祖國的版圖中分裂出去,接著又向華北攻擊,華北危險,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國民黨愛國將領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了逼蔣抗日發動了西安事變。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老師:學習了本課內容,有沒有哪些歷史大事讓你印象深刻的?有沒有哪些歷史人物令你感動的?我們能遺忘這段苦難的歷史嗎?

同學回答。

老師:遺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我們要以史為鑒,勿忘國恥。為振興中華而努力。

課堂練習。創新與探究練習冊

五、說板書設計:

一、九一八事變

1、時間:1931年9月18日

2、地點:東北沈陽

3、過程:①日本制造柳條湖大事;

②攻擊北大營,炮轟沈陽城

5、結果:東三省淪亡

二、西安事變

1、背景:中華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時候

2、過程: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兵諫,逼蔣抗日

3、結果:和平解決

4、意義: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八班級歷史教學教案大全(精選篇4)

教材分析:

本課描述了向工業文明邁進的中國,在經濟、民族關系、政治制度及對外關系方面的表現。前三個框題是從我國內部體現明清時期的富強及富強背后的危機,而來自海上的挑戰是從外部揭示古老中國所面臨的挑戰。來自海上的挑戰即承接前面內容是我國內部沖突的一個體現,也是外部沖突的一個切入點,所以本課在本單元乃至本冊書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課程標準:

4-5綜合多種因素,熟悉中國與世界社會變遷中的若干重大轉折時期。

6-4綜合多種因素,說出中華文明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下漸漸落伍的緣由。

教學目標:

結合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及學校同學的心智特點,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學問和技能:通過對鄭和下西洋、傳教士與殖民者東來等史實的分析,知道這一時期中國政府對海外探究的態度。

2.過程與方法:學習用歷史的、辯證的眼光看待傳教士東來給中國帶來的影響。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感受明清時中國所面臨的挑戰,增加同學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及探究合作溝通的力量。

重點與難點:

依據教材內容、課標要求、同學已有的學問閱歷和認知水平,我確定本課的重點是:通過對鄭和下西洋、傳教士來華、馬戛爾尼來華等大事的分析,理解同一時代中外統治者在海外拓展上的不同態度。

難點是:如何理解古老的中國在明清時已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學情分析:初二同學正值青春期,活潑、好動、精力充足、奇怪???心強、有肯定的想象力、制造力,具備肯定的綜合分析力量,有較高的學習熱忱和探究精神。他們對本節課中歷史人物及大事有初步的了解,但還缺乏對歷史大事縱觀的評價力量和橫向的比較力量。

教法與學法:

依據本節課的特點,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考慮同學的因素,調動同學的樂觀性,實現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我采納了互動式、爭論式、體驗式及談話法等。為了充分挖掘同學的稟賦和潛能,我引導同學采納以下的學習方法:

1.讀圖分析法,即聯系圖片資料以及已有的學問分析問題,為探究性學習奠定基礎。

2.合作學習法,即以小組為單位,圍繞某一個問題開展學習,充分發揮每個同學的智能。

3.爭論法,通過小組爭論、群體爭論,使問題得到拓展和延長。

4.情景模擬法,同學通過再現歷史情境,培育表演力量,也為深化的探究做好預備。

師生預備:為使本節課高效率、大容量、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老師收集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同時,指導同學查閱報刊、雜志、圖書、網絡等資料,了解鄭和、乾隆等歷史人物以及鄭和下西洋、臺灣、澳門等大事的一些狀況。

教學環節:為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圍繞上述構想我將本課設計為以下四大環節:

1.展現探究主題,形成學習氛圍。課前播放歌曲《中國心》及探究主題激發同學愛好并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為本節課順當進行做好鋪墊。

2.圖片竟猜,導入新課。展現一組圖片讓同學猜其中的人物和大事。生說,師協作說其意義。圖片的選擇是西方在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大事,目的是回顧明清時期西方發生的變化,進而承轉到這一時期中國仍在原有軌道連續進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導入新課課題。這樣不僅使同學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同時也引導同學將中國放到世界大背景中去了解、探討。

3.師生互動,驗證歷史。新課內容的四大案例我是按三大板塊來處理的。

(1)海外探究的嘗試。鄭和下西洋的內容首先讓同學看段視頻,感受鄭和當年航海的壯麗場面,隨即讀鄭和下西洋航海圖,讓同學模擬旅行,重溫鄭和當年的航海歷程,師課件演示,同學說時間、到達的地方。這樣,師生互動、同學樂于參加體現了新課程以同學為本的理念。接著,通過史料分析,了解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意義、結果及被禁止的緣由。然后,讓同學小組爭論:評價這一史實對我國今日改革開放的意義。通過與當今實際相聯系實現了《歷史與社會》“以史為鑒”的目的。

(2)文明與野蠻交織。新航路開拓后,中國同其他亞、非、拉國家一樣也處于文明與野蠻交織的狀況。讓同學分兩組探討傳教士與殖民者的東來對中國兩方面的影響。先向同學展現利瑪竇、郎世寧的地圖、繪畫、圓明園設計圖讓同學感受西方先進的文明。隨著《七子之歌》的播放,讓同學敘述澳門被侵占的過程、臺灣被侵略及收復等事實。這樣,同學在形成感性熟悉的基礎上,老師列出表格,指導同學列舉史實,分析、總結新航路開拓后給中國科技、經濟等領域帶來的挑戰。本環節內容設計意在讓同學通過對圖文資料中史實的分析,學會論從史出,以史導論的方法,從而把握本節課的重點。

(3)躲避挑戰,漸漸落伍。馬戛爾尼訪華的內容是讓同學通過表演小品及三個問題的探究來感受清統治者和外來侵略者的不同態度。本環節同學從身臨其境的表演體會統治者政策制定的緣由,為下一步的深化探究做好預備。

4.鞏固總結,拓展延長。通過板書小結,突出本節課的重點,使同學能一目了然地看出四個案例對中國的影響。兩個問題的探究,是本節課的拓展,一是以師生對話的方式將中西方發生的變化進行對比,分析中國落后的緣由,關心同學突破本節課的難點。二是讓同學綻開想象,為明清統治者出謀劃策,培育創新思維。“歷史的啟示”是關心同學學會“以史為鏡”,要有危機意識、要有開放兼容的思想、還要把握住歷史的機遇……最終讓同學做簡短的演說,“21世紀將來社會的仆人我們能為祖國現代化建設做什么”,激發同學的愛國熱忱,升華本節課的主題。

總之,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樂觀創設學習情境,以實現教學目標為前提,以激發同學的學習愛好為中心,以促進同學進展為本,以培育同學分析、歸納、評價力量及正確的歷史觀為目的,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為理論依據和指導思想,充分挖掘同學的學習潛力,讓同學在合作中探究,在活動中體驗,在情境中升華,在溝通中感悟,培育多種力量,使他們能夠適應將來社會的競爭和挑戰。

八班級歷史教學教案大全(精選篇5)

教學目標

1.學問與力量了解和熟悉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給中國社會帶來嚴峻危害。把握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壯舉。熟悉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通過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斗和中英《南京條約》簽訂,使中國開頭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進展過程,培育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觀看問題、分析問題的力量。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史實,熟悉資本主義發家史的骯臟和血腥,揭露資產階級道德的虛偽和唯利是圖的本質。學習林則徐虎門銷煙、維護中華民族利益和尊嚴的愛國主義精神。吸取鴉片戰斗“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培育憂患意識和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感。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虎門銷煙、中英《南京條約》及其影響。

【教學難點】

中國開頭從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教學工具

PPT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組織同學回顧初一學習狀況,聯系新學期課改趨勢,修訂課堂評價方法,并落實到位。

2、指導同學閱讀第1頁“導入框”。

組織同學學習和探究新課

一、林則徐虎門銷煙

指導同學閱讀本目以及第5頁“自由閱讀卡?從罌粟到毒品”,爭論回答問題:

1、英國為什么要向中國走私鴉片?

(為開拓國外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原料而侵華,為牟取暴利而走私鴉片。)

2、英國走私鴉片對中國造成哪些危害?

(a.白銀外流,造成清政府財政危機;b.銀價上漲,造成“銀貴錢賤”,加重農夫負擔;c.腐蝕統治機構,清政府更加腐敗;d.毒害中國人民身心健康,減弱軍隊戰斗力。)

3、面對著鴉片的危害,林則徐實行了怎樣的措施?(嚴峻禁煙)收到什么效果?(將繳獲的230多萬斤鴉片銷毀在虎門,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表現了中華民族抵抗外來侵略的頑強意志。林則徐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4、林則徐處理鴉片是燒毀它們嗎?(不是)為什么?(由于燒鴉片會產生大量毒煙,造成人們“被動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與海水化合反應產生的高溫來熔化鴉片,避開污染。)

小結、過渡:林則徐虎門銷煙打擊了鴉片販子的囂張氣焰,挫敗了英國用鴉片打開中國大門的美夢。他們就悍然發動侵略戰斗,用大炮轟開中國的大門。

二、中英《南京條約》

同學閱讀本目,思索回答:

1、這場戰斗是否因林則徐禁煙而引起?(不是。由于打開中國市場是英國政府的既定政策,他們要愛護骯臟的煙片貿易,推行殖民擴張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來。即使沒有林則徐的禁煙,他們也要用大炮說話的。德國軍事學家克勞塞維茨說過:“戰斗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連續。”馬克思也說過:“英國用大炮強迫中國接受一種名叫鴉片的麻醉劑”,因此,這場戰斗被稱作“鴉片戰斗”。)

2、這場戰斗的結局如何?(中國戰敗,清政府被迫簽定《南京條約》。)

3、依據課本第5頁“練一練”:結合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請你分析一下,鴉片戰斗給中國帶來什么危害?(割讓香港島使中國領土主權不完整;巨額賠款,增加了人民負擔;開放五口通商和協定關稅,有利于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商品輸出。結果,中國開頭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老師講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涵義:“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經濟已被破壞,有了肯定成分的資本主義經濟形式,但仍保持著封建剝削制度。“半殖民地”指當時形式上獨立,但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受帝國主義壓迫和掌握的國家。

4、依據課本第5頁“活動與探究1”:中國為什么會在鴉片戰斗中失敗?

中國和歐洲的資本主義萌芽幾乎是同時產生的,但是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受到封建專制主義的嚴峻阻礙,始終處于萌芽狀態。而歐洲的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后,歐洲社會的一系列活動和運動都在促進它的成長。

經過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工業革命的勝利,資本主義的生產力迅猛進展起來,歐洲的資本主義長成了參天大樹。而英國這時已成為號稱“世界工場”和“日不落帝國”的資本主義“老大”。它與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都擁有明顯的優勢。“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國在鴉片戰斗中失敗的根本緣由和深刻的歷史教訓。

課后小結

小結

英國為開新市場,走私鴉片危害廣。

民族英雄林則徐,虎門銷煙為國強。

一八四零鴉戰起,《南京條約》喪權益。

賠款通商又割地,半殖半封近代始。

八班級歷史教學教案大全(精選篇6)

教學重點北伐戰斗的成功進軍

教學難點北伐戰斗成功進軍的緣由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組織同學回顧前面幾節課學過的線索,爭論回答問題:

1、為什么說辛亥革命沒有獲得勝利?(革命的成功果實被袁世凱所竊取)

2、五四運動有什么歷史作用?(五四運動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和組織基礎,它屬于中共成立的重要緣由,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3、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有什么意義?(中共的成立是中國近代開天辟地的大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今煥然一新。)

承上啟下,老師講授:辛亥革命的成功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后,孫中山為了挽救革命,同共產黨合作,連續進行反對北洋軍閥的斗爭。后來最終形成國民國革命的高潮——北伐戰斗。(布置同學閱讀50——54頁全課內容,對重要的年月、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閱讀標記,按小組溝通個人看法,要求人人過關。)

組織同學學習和探究新課

黃埔軍校的建立

1、依據50頁“動腦筋”:孫中山為什么要創辦黃埔軍校?(他接受了辛亥革命成功果實落入北洋軍閥手中的教訓,盼望制造一支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

2、革命軍與北洋軍有哪些區分?(啟發同學運用“導入框”和51頁小字部分供應的資料,從軍隊的任務和作用等方面進行思索。)

老師小結、過渡:袁世凱等人利用北洋軍隊作為自己獨裁專制的工具,連續禍國殃民。所以,要想挽救國家危亡,就必需針鋒相對,動用槍桿子來解決問題。

北伐成功進軍

1、北伐戰斗的目的是什么?(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

2、北伐戰斗的對象有哪些人?(指導同學在51頁《北伐戰斗形勢示意圖》中找到張作霖、吳佩孚、孫傳芳的位置,畫圈作標記。)

3、北伐軍攻擊路線上有哪些重要地名?指導同學在51頁《北伐戰斗形勢示意圖》中找到兩種箭頭所經過的地名,作出標記:

A.廣州→長沙→岳陽→汀泗橋→武昌→賀勝橋→九江、南昌→南京

B.廣州→南昌→南京

C.廣州→上海

4、北伐戰斗為什么能夠在不到半年內,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有以下四個方面緣由:A.作戰方針正確;B.國共兩黨緊密合作;C.[葉挺獨立團]共產黨員起了先鋒模范作用,廣闊官兵浴血奮戰;D.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群眾樂觀支持和緊密協作等。)

5、國民革命最終失敗的緣由是什么?(在同學依據課本回答的基礎上,補充介紹黨內“右傾投降主義”錯誤[放棄領導權、一再妥協退讓、甚至壓制工農運動等]:

A.國民黨右派蔣介石、汪精衛等人背叛革命;

B.共產黨領導人陳獨秀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造成嚴峻危害。)

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

1、南京國民政府具有什么性質?(反動的性質,代表著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2、蔣介石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后,中國大地上同時并存著哪三個對抗的政權?(北京的北洋軍閥政府、武漢國民政府、南京國民政府)

老師指出:后來,武漢和上海的反動勢力匯合起來,對幼年時期的共產黨進行瘋狂鎮壓。在強大的敵人面前,很多共產黨人和革命樂觀分子慘遭屠殺。但是,勇敢的共產黨人沒有被嚇倒,而是從地下爬起來,擦干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尸體,重新投入戰斗。北伐戰斗的歷史昭示我們:國共兩黨真誠合作時,對于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