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動物微生物質量控制演示文稿_第1頁
實驗動物微生物質量控制演示文稿_第2頁
實驗動物微生物質量控制演示文稿_第3頁
實驗動物微生物質量控制演示文稿_第4頁
實驗動物微生物質量控制演示文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實驗動物微生物質量控制演示文稿本文檔共48頁;當前第1頁;編輯于星期二\1點19分實驗動物微生物質量控制本文檔共48頁;當前第2頁;編輯于星期二\1點19分國家標準分級等級種類飼養條件四級無菌動物GermfreeanimalGF隔離系統Isolationsystem四級悉生動物GnotobioticsanimalGN隔離系統Isolationsystem三級無特定病原體動物SpecificpathogenfreeanimalSPF屏障系統Barriersystem二級清潔動物CleananimalCL屏障系統Barriersystem一級普通動物ConventionalanimalCV開放系統Opensystem本文檔共48頁;當前第3頁;編輯于星期二\1點19分各種動物國家標準分級物種分級小鼠、大鼠CL、SPF、GF地鼠、豚鼠、兔CV、CL、SPF、GF犬、猴CV、SPF本文檔共48頁;當前第4頁;編輯于星期二\1點19分本文檔共48頁;當前第5頁;編輯于星期二\1點19分第二節普通動物一、概念定義(conventionalanimalCV):不攜帶人獸共患病病原和動物烈性傳染病病原的實驗動物。特點:1、微生物控制要求最低。2、生理學特性:健康的外貌,正常的飲食,眼角、鼻腔無分泌物附著,尸檢無眼觀病灶。本文檔共48頁;當前第6頁;編輯于星期二\1點19分二、人獸共患病病毒性疾病疾病病原媒介動物人類臨床癥狀傳染途徑猴皰疹病毒感染(B-Virusinfection)cercopithecineHerpesvirusType1獼猴類肌痛、發熱、頭痛;迅速發展的上行性麻痹;感覺異常、復視、運動失調、潴尿、抽搐、吞咽困難,直至死亡唾液(咬傷)、抓傷馬爾堡病毒癥

(Marburg-Viresdisease)Marburg-Virus

非洲綠猴、

肌痛、發熱、頭痛、器官壞死、出血性休克、眼結膜溢血、惡心、嘔吐、嚴重下痢、白細胞減少,急性死亡接觸、空氣傳染;人類之間可經由血液、分泌物或精液傳染

痘病毒癥

(PoxMrusdisease)Poxvirus其他靈長類

類似天花癥狀,如發熱、皮疹、頭痛、咽喉痛、虛脫、偶有腹痛,嚴重致死接觸傳染或呼吸道感染猴痘(Monkeypox)Poxvirus獼猴類

眼瞼、臉部、身體或生殖器有局部的卵圓形或圓形隆起紅斑接觸傳染本文檔共48頁;當前第7頁;編輯于星期二\1點19分續表疾病病原媒介動物人類臨床癥狀傳染途徑

麻疹(Measles;Rubeola)Paramyxovirus

自然宿主為人群,靈長類患病后可感染人類發熱、結膜炎、鼻炎、咳嗽、有紅暈小白點于頰部黏膜,在臉部及其他部位出現皮疹空氣傳染、呼吸道分泌物接觸能傳染甲型肝炎(HepatitisA)HepatitisAvirus

黑猩猩、械猴、石蟹獼猴、梟猴

發熱、身體不適、厭食、惡心、腹部不適、黃疸糞便排毒、經口或胃腸道外途徑感染出血熱(Koreanhemorrhagicfever)

HantaanVirus

大鼠、小鼠肌痛、咳嗽,發熱、腹瀉、出血、蛋白尿、腎臟損害,嚴重致死吸入感染、嚙齒類動物咬傷、傷口污染淋巴細胞脈絡叢腦膜炎病毒感染癥(Lyphocyticchoriomeningitisvirusinfection)

Lyphocyticchoriomeningitisvirus

小鼠、倉鼠類似流行性感冒的癥狀,頭痛、肌痛、發熱、惡心、嘔吐、喉痛、畏光。接觸感染(接觸小鼠糞便和尿液);吸入;咬傷,或由節肢動物如蚊子、蟑螂傳播狂犬病

(Rabies)Rhabdovirus

所有哺乳類頭痛、肌痛、發熱、恐水、狂妄、抽搐、昏厥、死亡

咬傷、皮膚傷口或黏膜感染含狂犬病毒的唾液

本文檔共48頁;當前第8頁;編輯于星期二\1點19分細菌性疾病

疾病病原媒介動物人類臨床癥狀傳染途徑全身性感染(Systemicinfections)

布氏桿菌病

(Brucellosis)犬BrucdlaCanis、豬Brucellasuis

犬、牛、豬、羊發熱、頭痛、惡心、體重減輕。有可能發生菌血癥,睪丸炎、不育等由接觸感染,可經口、皮膚、呼吸道、尿液、黏膜感染鉤端螺旋體病(Leptospirosis)Leptospirosisinterro-gans各種脊椎動物的哺乳類、兩棲類、爬行類

精神萎靡、體重減輕、嘔吐、下痢、發熱、黃疸、突發性死亡接觸感染動物的尿液,由創傷、皮膚或口腔感染鼠疫(Plague)Yersinia(Pasteurella)pestis

鼠類、貓、犬、兔、山羊

淋巴結型鼠疫:發熱、淋巴結腫大與發炎。化膿型鼠疫:全身性尤其是肺、腦膜化膿由蚤傳染。另外,接觸受感染的動物,或吸入帶菌的空氣感染。皮膚傷口或黏膜亦可感染鸚鵡熱

(Psittacosis)Chlamydiapsittaci

多種鳥類(鸚鵡科、火雞、鴿、鴨等)

呈急性或隱性感染,包括發熱、厭食、肌痛、干咳。與帶病原的滲出物、分泌物、排泄物接觸傳染,或經呼吸道感染鼠咬熱(Rat-BiteFever)Streptobacillusmonili-fonnisspirillumminus

大鼠等嚙齒類

發熱、淋巴結腫大、發抖、頭痛、肌痛

被帶菌的大鼠、小鼠、犬、貓咬傷,由空氣、灰塵或飲用污染的牛乳感染

本文檔共48頁;當前第9頁;編輯于星期二\1點19分續表疾病病原媒介動物人類臨床癥狀傳染途徑呼吸道感染(Respiratorylnfections)結核病(Tuberculosis)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犬、貓、猴

咳嗽、生痰、咳血、體重減輕、無力疲倦、發熱、發冷、惡病質

吸入傳染,或經口腔、傷口及消化道感染

腸道感染

(Entericlnfections)沙門氏菌病

(Salmonellosis)Salmonellatyphimu-riumS.enteritidis鼠類、犬、貓、靈長類急性腸胃炎,腹痛、腹瀉、惡心、發熱、厭食經由食物、飲水感染

志賀氏菌病

(Shigellosis)S.flexneri,S.Sonnei,及S.dysenteriae

豚鼠、鼠類、犬、靈長類

急性下痢、發熱、惡心、有時伴有嘔吐、先急后重、痛經與毒血癥

接觸或口腔感染

腸道耶氏癥

(EntericYersiniosis)YersiniaEnterocolitica犬、貓、豚鼠、兔、靈長類發熱、下痢、腹痛。后遺癥有關節炎,虹膜炎、皮膚潰瘍、肝脾膿腫

接觸感染動物或其糞便,亦可經口感染

本文檔共48頁;當前第10頁;編輯于星期二\1點19分三、動物烈性傳染病疾病病原癥狀傳播方式控制小鼠脫腳病(ectromelia)Mousepoxvirus腳、尾、鼻出現皮疹和潰瘍,嚴重出現尾壞死脫落。皮膚傷口、呼吸道、消化道兔出血癥RabbithemorrhagicdiseaseRabbithemorrhagicdiseasevirus本文檔共48頁;當前第11頁;編輯于星期二\1點19分第三節清潔級動物與無特定病原體動物一、概念Cleananimal:

除普通動物應排除的病原外,不攜帶對動物危害大和對科學研究干擾大的病原。來源于SPF動物或剖腹產動物。血清病毒抗體檢測可檢測出一定滴度的抗體,病理切片應無病變。小鼠病原菌應排除10種,病毒5種;大鼠病原菌應排除10種,病毒2種。本文檔共48頁;當前第12頁;編輯于星期二\1點19分Specificpathogenfree(SPF)animal:

指動物體內無特定的微生物、寄生蟲存在,但帶有非特定的微生物、寄生蟲的動物。主要指不攜帶潛在感染、條件致病和對實驗干擾大的病原。來源于剖腹產動物。小鼠病原菌應排除16種,病毒11種;大鼠病原菌應排除16種,病毒7種。本文檔共48頁;當前第13頁;編輯于星期二\1點19分二、應用CL動物國際上認為僅適合短期或部分科研實驗;我國認為適用于大多數科研實驗,可用于生物醫學研究的各領域。SPF動物適用于所有科研實驗,是目前國際標準級別的實驗動物。本文檔共48頁;當前第14頁;編輯于星期二\1點19分本文檔共48頁;當前第15頁;編輯于星期二\1點19分三、微生物、寄生蟲潛在感染對實驗研究的干擾實驗動物病毒對動物和實驗的干擾鼠痘病毒實驗性結核、X射線、化學毒素、組織移植、腫瘤、運輸可使隱性感染病毒激活。大量內毒素或切除脾臟可改變吞噬細胞功能,而增加小鼠對病毒的易感性。本文檔共48頁;當前第16頁;編輯于星期二\1點19分仙臺病毒飼養條件惡化、氣溫驟變或呼吸道細菌感染,可導致呼吸道疾病流行。嚴重影響體液和細胞免疫應答:抑制大鼠淋巴細胞對綿羊紅細胞的抗體應答。減弱植物血凝素、刀豆素對淋巴細胞的促有絲分裂。致瘤作用的干擾:感染后的組織學改變酷似浸潤性肺癌;對化學致癌作用具有很強的影響。生殖影響:妊娠4-5天感染,胚胎被吸收;11-12天感染,妊娠期延長,新生鼠死亡率升高。本文檔共48頁;當前第17頁;編輯于星期二\1點19分小鼠肝炎病毒在應激條件下,引起小鼠致死性肝炎、腦炎、腸炎改變機體各種免疫應答參數:降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影響吞噬細胞數目。改變酶系統:增高或降低一些肝臟的酶活性。本文檔共48頁;當前第18頁;編輯于星期二\1點19分乳酸脫氫酶病毒污染生物材料和移植腫瘤,影響機體免疫。嚙齒類動物病毒對生物材料、細胞系及可移植腫瘤的污染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抑制細胞免疫應答,延緩同種異體排斥,抑制移植物對宿主的反應。對腫瘤研究的影響:病毒慢性感染,抑制或延緩腫瘤的形成。對酶系統:小鼠感染后,一些血清酶活性升高。本文檔共48頁;當前第19頁;編輯于星期二\1點19分本文檔共48頁;當前第20頁;編輯于星期二\1點19分實驗動物細菌對動物和實驗的干擾動物致病菌鼠棒狀桿菌、泰澤氏菌、鼠肺炎霉形體可引起動物嚴重疾病,使實驗中斷。條件致病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葡萄球菌在某些誘因作用下,機體抵抗力下降,導致動物疾病發生,干擾實驗結果。發病誘因包括免疫抑制劑、射線、營養失調、潮濕、擁擠、氨濃度過高、實驗處理等一切使動物處于應激狀態的因素。耐受過感染的長期帶菌者,在實驗中受試驗因素刺激使動物發生不規律死亡,導致實驗失敗。本文檔共48頁;當前第21頁;編輯于星期二\1點19分正常菌群正常菌群受內外環境變化發生菌群失調,將產生數量和位置的改變,由非致病菌變為致病菌。真菌感染對動物和實驗的干擾病原真菌大多為人獸共患病原,病原性弱,為慢性過程,以慢性增生性炎癥為主。真菌孢子飛揚,污染環境,威脅動物和實驗、飼養人員。本文檔共48頁;當前第22頁;編輯于星期二\1點19分寄生蟲感染對動物和實驗的干擾掠奪宿主的營養因種類、數量、寄生部位不同,對動物影響不同。蛔蟲寄生小腸,以半消化物質為食,導致動物發育緩慢、體重下降營養不良。螨皮下吸血,鉤蟲移位吸血導致動物慢性貧血。體表寄生蟲對宿主的干擾

虱、螨吸血的同時分泌有毒素的唾液,刺激宿主神經末梢產生騷癢。本文檔共48頁;當前第23頁;編輯于星期二\1點19分對宿主產生機械損傷蟲體移行可對組織、臟器造成損傷。蛔蟲幼蟲移行,損傷腸壁、肺毛細血管和肺泡壁。腸道中,與粘液混合形成栓塞,引起腸梗阻或破裂。產生毒性作用

即寄生蟲分泌物、排泄物的毒性。如肝片吸蟲導致膽管纖維變性,肝臟萎縮硬化。對生理、生化、免疫的影響本文檔共48頁;當前第24頁;編輯于星期二\1點19分一、概念悉生生物學(gnotobiology):

1885年pasteur認為宿主動物沒有腸道菌群參與,生命難以維持。無菌動物的問世,證明腸道菌群的存在,并非完全是哺乳動物生存所必需。悉生生物學是以無菌隔離技術提供的各種動物為實驗對象,研究實驗動物本身以及各種動物與微生物之間相互依存和制約關系的一門綜合科學。第四節無菌動物與悉生動物本文檔共48頁;當前第25頁;編輯于星期二\1點19分無菌動物(germfreeanimalGF):指用現有檢測技術在動物體內外的任何部位均檢不出任何活的微生物和寄生蟲的動物。來源于剖腹產或無菌卵孵化,飼養于隔離系統中。悉生動物(gnotobioticanimalGN):或稱已知菌動物,廣義上把無菌動物、已知菌動物、無特定病原體動物統稱悉生動物;狹義上指已知菌動物。本文檔共48頁;當前第26頁;編輯于星期二\1點19分二、無菌動物的特點形態學改變消化系統:盲腸膨大,腸壁菲薄,易發生盲腸扭轉,導致破裂。循環系統:心臟變小。免疫系統:胸腺上皮細胞變大,胞漿泡狀結構和溶酶體變小。生理學改變免疫功能:免疫應答慢,過敏反應、對異體移植物的排斥反應以及自身免疫現象消失或減弱。對微生物感染非常敏感。生長率:豚鼠、兔生長率降低,大、小鼠改變不大。代謝:水分代謝周期延長,腸管對水的吸收率低。營養:體內不能合成VitB、VitK。抗輻射能力:增強。壽命:長于普通動物。本文檔共48頁;當前第27頁;編輯于星期二\1點19分本文檔共48頁;當前第28頁;編輯于星期二\1點19分本文檔共48頁;當前第29頁;編輯于星期二\1點19分本文檔共48頁;當前第30頁;編輯于星期二\1點19分本文檔共48頁;當前第31頁;編輯于星期二\1點19分本文檔共48頁;當前第32頁;編輯于星期二\1點19分三、悉生動物的特點GN動物是動物與微生物的共生復合體。腸道存在能合成維生素和氨基酸的細菌,不會出現維生素缺乏癥。生活力、抵抗力明顯增強,易于飼養。本文檔共48頁;當前第33頁;編輯于星期二\1點19分四、GF動物的應用微生物研究GF是研究微生物與宿主相互作用,即微生生物與宏生生物相互關系,微生物與微生物的共生與拮(jie)抗關系的最佳動物。口服霍亂弧菌使幼齡GF豚鼠死亡,口服前感染梭狀芽胞桿菌,動物不發生死亡;口服福氏痢疾桿菌使幼齡GF豚鼠死亡,口服前接種大腸桿菌,動物不發生死亡。炎癥涉及細菌感染的多因素作用,GF可把多因素變成單因素,整體反應變成局部反應。本文檔共48頁;當前第34頁;編輯于星期二\1點19分本文檔共48頁;當前第35頁;編輯于星期二\1點19分老年學研究

GF大鼠壽命比CV大鼠延長1/3。雌性GF壽命比雄性動物短,雌性CV動物比雄性長。

2-3年的GF大鼠臟器均未呈現同齡CV大鼠所具有的各種衰老變化。本文檔共48頁;當前第36頁;編輯于星期二\1點19分腫瘤學研究在致癌因素中,微生物引起癌變的比重較大。有些病毒可通過胎盤傳播。GF動物口服蘇鐵素不出現腫瘤,但CV動物口服蘇鐵素出現腫瘤。本文檔共48頁;當前第37頁;編輯于星期二\1點19分第五節實驗動物微生物及寄生蟲監測監測程序:1.微生物檢測程序分離血清,檢查病毒抗體或其它病原的抗體

氣管分泌物,腸內容物,臟器分離細菌

真菌檢查動物編號外觀檢查麻醉皮膚取樣取血無菌解剖檢測檢測報告本文檔共48頁;當前第38頁;編輯于星期二\1點19分2.寄生蟲檢測程序弓形蟲檢測

體外寄生蟲檢測體內寄生蟲檢測

體外寄生蟲檢測動物編號外觀檢查麻醉拔毛或梳毛取血擠壓或刀片刮取皮層物取樣檢測檢測報告解剖、臟器、腸內容物、糞便取樣本文檔共48頁;當前第39頁;編輯于星期二\1點19分取樣要求與監測規則:1.普通動物、清潔級動物和無特定病原體動物每三個月至少檢測一次。2.無菌動物每年至少檢測一次。3.每2-4周檢測一次糞便標本。本文檔共48頁;當前第40頁;編輯于星期二\1點19分實驗動物不同生產繁殖單元取樣數量群體大小,只取樣數量<100100—150>500>5只>10只>20只

每個隔離器檢測2只本文檔共48頁;當前第41頁;編輯于星期二\1點19分監測方法:1.實驗動物病毒檢測:1)血清學診斷:血凝抑制試驗(HI);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2)病原學檢查:接種細胞培養物觀察CPE出現(鼠痘、鼠肝炎);血吸附試驗(仙臺病毒);免疫酶試驗(LCM病毒)。連續三次傳代未有病毒跡象為陰性。接種敏感動物,觀察發病、抗體產生、病理改變、接種動物病毒再分離。動物組織細胞傳代培養。本文檔共48頁;當前第42頁;編輯于星期二\1點19分3)病毒顆粒、抗原和核酸的檢出光鏡檢查病理改變或包涵體的存在。電鏡檢查組織內或排泄物中的病毒顆粒。PAGE、PCR檢查病毒核酸。免疫法檢查組織內、排泄物中的病毒抗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