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師資格之中學歷史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過關題庫+答案
單選題(共50題)1、清朝時,江南地區商業繁榮。史書載“徽州富甲江南,然人眾地狹,故服賈四方者半土著”。江蘇吳江“人浮于田,計一家所耕,不能五畝,以是仰貿易工作為生”。這反映當時江南地區商業繁榮的直接原因是()。A.政府鼓勵商業發展B.農業和手工業繁盛C.工商皆本觀念影響D.地少而人口眾多【答案】D2、晁晁錯說:“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對此,漢文帝采取的措施是()。A.①⑦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C3、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際,意大利企業家阿格涅利提出,歐洲要想和平、強大,就必須借鑒美國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超越邦聯階段.建立聯邦制的“歐洲合眾國”。能夠佐證上述觀點的美國歷史事實是()。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D4、農業著述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下列歷史文獻屬于該分類的是()。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5、揭露資本主義剩余價值的奧秘,科學論證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從而把社會主義學說置于科學基礎上的著作是()。A.《資本論》B.《共產黨宣言》C.《神圣家族》D.《法蘭西內戰》【答案】A6、“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演繹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紛爭。諸侯國的出現。源于()。A.世襲制B.郡縣制C.禪讓制D.分封制【答案】D7、公元710年,日本天皇遷都平城京,開始了日本歷史上的什么時代()A.鐮倉時代B.明治時代C.平安時代D.奈良時代【答案】D8、《清史稿》載:光緒帝“師徒撓敗,割地輸平,遂引新進小臣,銳志更張,為發奮自強之計。”這里的“發奮自強之計”是指()。A.實行維新變法B.推動預備立憲C.創建近代海軍D.廢除科舉制度【答案】A9、1917年4月,美國總統威爾遜說:“這是一種與全世界各國為敵的戰爭,美國船已被擊沉,美國人的生命被奪去,其手段令我們聽到大為激怒。”威爾遜所說的“手段”指的是()。A.閃電戰B.海空一體戰C.大規模消耗戰D.無限制潛艇戰【答案】D10、《素問》A.原書9卷,81篇B.全書10卷,22篇C.全書3卷,25篇D.全書8卷,73篇E.全書10卷【答案】A11、戰國時期,梁惠王問一位學者有關利國之道的問題,該學者答道:“王何必日利亦有仁義而已矣。”這位學者是()。A.墨子B.孟子C.莊子D.茍子【答案】B12、下列選項中屬于中西合璧產物的是()。A.四合院、旗袍B.四合院、咖啡館C.旗袍、咖啡館D.旗袍、中山裝【答案】D13、元朝“上承天子,下總百司”的最高行政機關是()。A.中書省B.尚書省C.門下省D.行中書省【答案】A14、考古學家在絲綢之路沿線的烏孫、于闐等地的墓葬中發現許多漢錦、絲綢、鐵器、裝飾品。這表明漢代()。A.中原與西域的經濟聯系密切B.西域手工業的興盛C.西域與中原絲織業水平相當D.西域奢侈之風盛行【答案】A15、1929年12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九次黨代會召開,會議確定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建黨建軍原則,會議地點是()。A.江西南陽B.福建古田C.江西瑞金D.遵義會議【答案】B16、1922年2月,在華盛頓會議上簽訂了《關于中國事件應適用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該條約又被稱為()。A.《四國條約》B.《五國條約》C.《九國公約》D.《非戰公約》【答案】C17、戰國時期,梁惠王問一位學者有關利國之道的問題,該學者答道:“王何必日利亦有仁義而已矣。”這位學者是()。A.墨子B.孟子C.莊子D.茍子【答案】B18、20世紀初.明確主張進化史觀,提出“史界革命不起,則吾國遂不可救。悠悠萬事,唯此為大”的歷史學家是()。A.王國維B.陳寅恪C.傅斯年D.梁啟超【答案】D19、孫中山在《民族主義》中指出歐洲之所以能在中國之上,不是政治哲學,完全是物質文明,但由于中國受外來民族的壓迫,侵入了新文化,新文化勢力橫行中國,甚至有的人以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舊道德。這表明孫中山()。A.主張踐行中體西用的思想B.能批判性地吸收西方思想C.主張學習西方的民主制度D.思想保守反對新文化運動【答案】B20、繼公民法之后,羅馬逐漸形成了萬民法。其主要原因是()。A.領土的不斷擴張B.帝制取代共和制C.公民矛盾逐漸激化D.社會經濟的繁榮【答案】A21、下列憲法中,賦予議會制約政府的權力最小的是()。A.美國《1787年憲法》B.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C.1875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D.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答案】B22、要了解“班超經營西域”的史實,可查閱()。A.①⑦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C23、1947年通過的《中國土地法大綱》推動解放區農村土地改革運動的深入發展。這次土地改革的意義在于()。A.為國家工業建設提供物質保障B.推動農村民主政權建設C.實現生產關系的根本變革D.改變土地的所有性質【答案】B24、壟斷資本主義取代自由資本主義是一種社會進步,主要是指()。A.緩和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B.提高了國家干預經濟的能力C.克服了生產的無計劃性D.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答案】D25、“乙未,中日戰罷,公車數上書言事,聲譽巍然冠其曹,且贊其師立保國會,后又與同志共于上海經營《時務報》。”材料中的“其”指的是()。A.康有為B.梁啟超C.嚴復D.譚嗣同【答案】B26、某人從市場上買回冬蟲夏草服用后,出現頭暈、嘔吐等癥狀。經專家鑒別為亞香棒蟲草,被不法商販假冒為藥用冬蟲夏草;亞香棒蟲草是一種治蛇傷的藥料,有毒副作用,人服食此“蟲草”后會出現頭暈、嘔吐、抽搐等中毒癥狀。A.《中藥大辭典》B.《中國醫籍大辭典》C.《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D.《中醫方劑大辭典》E.《中醫大辭典》【答案】C27、“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提出這一觀點的學派是()。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答案】A28、晚清一位大臣針對列強在華攫取的某項特權說:“一國所得,諸國安然而享之;一國所求,諸國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驅西洋諸國,使之協以謀我。”這項特權指的是()。A.領事裁判權B.外國公使進駐北京C.開礦筑路權D.片面最惠國待遇【答案】D29、教師在編制歷史高中試題時,要關注難度與區分度。為保證試題有較好的區分度,試題難度應控制的區間為(?)。A.0.1~0.2B.0.2~0.4C.0.4~0.6D.0.7~0.9【答案】C30、“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提出這一觀點的學派是()。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答案】A31、有學者認為:“民主德國(東德)加入‘經互會’,除經濟上日益依附于蘇聯而外,在經濟現代化發展方面還是取得某種‘雙贏’的結果:資源匱乏的民主德國.能以少量的資金獲得發展經濟所迫切需要的原料和能源,其中絕大部分原料和能源來自蘇聯。”這表明()。A.“經互會”是區域經濟集團B.“經互會”阻礙了民主德國的經濟現代化C.民主德國與“經互會”經濟一體化D.“經互會”成員國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經濟互助【答案】C32、有學者評價某一史事時指出:“在14世紀嚴峻的考驗中……新思想滲透到激流涌動的城市國家里。學者和政治家一同復蘇了人類尊嚴的驕傲、人類實踐主義的自信及古典思想的魅力。”該史事指的是()。A.文藝復興B.新航路開辟C.宗教改革D.啟蒙運動【答案】A33、蘇格拉底認為:“用豆子抓鬮的辦法來選舉國家領導人是非常愚蠢的,沒有人愿意用這種辦法來雇傭一個舵手或者建筑師,或奏笛子的人。”蘇格拉底意在說明古代雅典民主制是()。A.間接的民主B.少數人的民主C.不成熟的民主D.實質上的專制【答案】C34、標志著我國進入航天時代的事件是()。A.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B.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C.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D.“神舟五號”飛船發射成功【答案】C35、有學者指出。孟子對于社會秩序思考的出發點是建立在“人性善”上。下列言論體現孟子這一思想的是()。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B.父子兄弟作怨惡,離散不能相和合C.釋法術而以心治,堯不能正一國D.人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答案】A36、清代學者全祖望指出:“自明中葉以后,講學之風,已為極弊,高談性命,直入禪障,束書不觀。”他所針對的是()。A.孔孟之道B.程朱理學C.魏晉玄學D.王陽明心學【答案】D37、下列外交活動發生在21世紀初的是()。A.戈爾巴喬夫訪華B.中國首次參加聯合國維和活動C.中美建立外交關系D.中國成功舉辦APEC會議【答案】D38、十九世紀以來,世界主要文學流派出現順序()。A.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B.浪漫主義、印象主義、現實主義C.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D.浪漫主義、古典主義、現代主義【答案】A39、下列事件按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A.①③④②B.①④②③C.②①④③D.③①②④【答案】A40、《東京夢華錄》記載:“其御街東朱雀門外,西通新門瓦子以南殺豬巷,亦妓館。以南東西兩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材料所描述的城市是()。A.東漢洛陽B.東晉建業C.唐代長安D.北宋開封【答案】D41、杜牧有詩云:“十里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詩中所描繪的揚州盛況主要得益于()。A.制瓷業得盛行B.大運河的開通C.造船業的進步D.絲織業發達【答案】B42、日內瓦會議后,毛澤東就外交問題指出:“關門關不住,不能關,而且必須走出去”。這里“必須走出去”的戰略意義在于()。A.緩和中蘇關系惡化的局面B.行使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權力C.重建中美間戰略伙伴關系D.發揮在國際關系中應有的作用【答案】D43、某科技史著指出:“科學理論的發展往往并不意味著新理論摧毀舊理論,而是限制和縮小舊理論的作用范圍,把舊理論作為新理論的某種特例包含在其中。”下列組合能說明此觀點的是()。A.地心說與日心說B.經典力學與相對論C.進化論與量子論D.細胞學說與材料學【答案】B44、央視大型紀錄片《公司的力量》解說詞中這樣說道:“用法律保護個人權利,明確所有權歸屬,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場形成的前提,也許正基于此,很多學者才把發明公司的榮耀歸于羅馬人。真正公司時代的到來,還要在人被進一步解放之后。”這說明()。A.羅馬法影響公司組織的誕生B.羅馬法維護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C.羅馬法導致自由市場經濟形成D.羅馬法具有進步性和時代的局限性【答案】D45、1926年5月,中國國民黨發表宣言指出:“本黨為實現中國人民之唯一的需要,統一政府之建設,為鞏固國民革命根據地,不能不出師以剿除賣國軍閥之勢力。”這則宣言標志著()。A.工農革命運動蓬勃發展B.國民革命軍開始北伐C.國民會議運動迅速展開D.廣東革命根據地統一【答案】B46、羅斯福新政期間成立“民用工程署”,在全國建立18萬個小工程,包括校舍、橋梁等,吸納400萬人工作。該措施的作用是()。A.減少企業盲目生產B.刺激生產與消費C.促進企業間公平競爭D.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答案】B47、國際反法西斯聯盟正式形成標志是()。A.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B.太平洋戰爭爆發C.《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D.斯大林格勒戰爭勝利【答案】C48、“自封建變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立中書省一,行中書省十有一。”材料中提到的政治制度是()。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D49、下列我國外交方針中,最能體現“君子和而不同”理念的是()。A.“另起爐灶”B.求同存異C.“一邊倒”D.聯美遏蘇【答案】B50、要了解“班超經營西域”的史實,可查閱()。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C大題(共10題)一、閱讀下面材料并回答問題。材料一:李自成是明末農民軍最杰出的領袖。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國,國號大順,建元永昌。……農民軍以疾風暴雨之勢,從陜西經山西直搗北京。三月十七日,農民軍已至北京城下。……十九日晨,崇禎帝在煤山自縊而死。農民軍勝利地開進北京。——摘自翦伯贊《中國史綱要》材料二:崇禎十二年(1639年),張獻忠叛亂……李自成也乘時猖獗,于十四年(1641年)攻陷河南……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陷襄陽,僭號“新順王”。次年,李自成建國,號日大順,改元永昌……這時洪承疇早為清軍所俘,山海關之地全部淪陷,而流寇的勢力已非明朝所能抵御。就在這一年,流寇攻陷北京,清軍也接著入關。——摘自傅樂成《中國通史》問題:(1)對同一史事的敘述,材料一與材料二有何不同?(8分)(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出現這種不同敘述的原因。(8分)【答案】(1)材料一主要從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的視角對史事進行敘述,對明朝末年的農民起義持肯定的態度。材料二是從封建正統的視角對史事進行敘述,認為明朝的滅亡是由于農民軍攻陷北京和清軍入關造成的,將農民軍稱為“流寇”,對明朝末年的農民起義持反對的態度。(2)出現這種不同敘述的原因如下。①材料一選自翦伯贊的《中國史綱要》,該書的出版時間是20世紀60年代,作者深受階級史觀(革命史觀)的影響,對我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持正面積極的態度,因此站在李自成和農民起義軍的視角敘述明朝滅亡這段歷史。②材料二選自傅樂成的《中國通史》,該書于20世紀60年代在臺灣地區出版。作者由于身處臺灣,對歷史問題的看法受當時政治局勢的影響,對農民起義持否定的觀點,認為明朝的滅亡是由于農民軍攻陷北京和清軍入關造成的,從封建正統的視角敘述明朝滅亡這段歷史。上述兩種不同的歷史敘述是由于作者具有不同的史觀、身處不同的社會環境和當時的時代背景造成的。二、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英國具有議會傳統。自13世紀開始,議會在王權集中及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其獲得了特殊的地位和君主的信任,并借此不斷擴大自己的職權,獨立性也不斷增強。……資產階級、新貴族和封建君主之間存在著特殊的利益關系,長期以來維持一種聯盟的狀態。他們相互支持,相互依靠,彼此扶助各自利益的實現。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霍布斯提出“必須有一個最高統治者,不然的話,在國內定要發生叛亂及教會與國家之間的內戰”.這正符合英國革命局勢的發展。到革命后期,英國整個民族認識到,議會掌握無所不包的權力是合法的,也是必需的。同時,一個賢明的善良的君主仍被認為是人民的幸福。這種尊崇王室的心態在歐洲其他國家也是普遍的。而君主立憲制的建立和后來君主登上皇位的原因密切相關。——摘編自葉·阿·科斯明斯基主編的《十七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材料二美國憲法是美國建國初期多元利益集團談判和妥協的結果:憲法所創立的也是一個利益談判和妥協的政治機制;在美國兩百多年的歷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團(群體)因應不斷變化的歷史環境,利用依憲法衍生的憲政機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聯邦的“公共”利益的定義和定位.相互進行一種連續不停地談判和妥協;談判和妥協使舊的憲法原則和實踐得以修正,使新的憲法原則和實踐得以產生,憲法的生命力不斷得到更新,表現出一種“超穩定性”。成為一部“活著的憲法”。——王希《原則與妥協》材料三在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資產階級頒發了一系列法律文件來鞏固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1689年,英國議會制訂的《權利法案》,以明確的法律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利.被視為英國君主立憲制政體確立的標志;1776年北美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以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為根據,宣告了美利堅合眾國的誕生,是美國資產階級綱領性文件,被視為最早的《人權宣言》;1787年,美國制定的(1787年憲法》,規定了美國一整套國家體制,被視為近代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憲法:1789年法國制憲會議發表的《人權宣言》以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原則。否定了封建主義的王權和特權。1875年法國國民議會頒布《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確立了共和政體。(1)根據材料一概括推動英國君主立憲的主要因素。(2)結合材料二及所學,概括美國憲法制定過程中“多元利益妥協”的表現。(3)結合材料三及所學,指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特點。【答案】(1)主要因素:歷史傳統的影響;資產階級、新貴族和君主某種程度上利益的一致性;啟蒙思想提供的理論依據:英國民族的心理需求;“光榮革命”的推動等。(2)表現:實行代議制的民主形式;賦予總統極大的行政權;構建“分權制衡”機制。“多元利益妥協”表現:中央集權和地方自治之間;大州和小州之間;南方和北方之間;參議院和眾議院之間;國會、總統和聯邦法院之間。(3)特點:通過立法確立民主政治;建立健全議會民主制度;倡導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等原則。(4)雙方有可交換利益或矛盾可以調和;是平等協商下的共同讓步,是雙方真實妥協意愿下的謀求共識;是對對方利益的尊重與保護,實現利益整合;有利于政治民主化轉型的平穩進行,實現和平的政治;妥協有利于政治民主平穩轉型;妥協是雙方力量對比結果;妥協是一種藝術,是有原則的;體現的平等對話有助于民主政治的鞏固發展等。三、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對兩極世界形成的內容所提出的要求是:“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認識美蘇‘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某教師對“兩極世界形成”一課的“過程與方法”目標表述如下:①通過對對峙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之間的聯系和理解。②通過對戰后世界主要國家政治力量對比變化的分析。進一步認識“冷戰”的實質。③掌握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華沙條約組織等主要內容,理解美蘇兩國對峙中各自采取的措施。④通過情景再現、史料研習等方式.認識美蘇兩國在“冷戰”狀態下的對抗和矛盾的激化對世界和平及國際關系造成的深刻影響。(1)指出上述陳述存在的問題。(8分)(2)根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的要求,為本課設計兩個“過程與方法”的目標。(8分)【答案】(1)材料中的①三維目標的主體出現錯誤,應以學生為表述主體。②、③將三維目標中的知識與能力同過程與方法概念混淆。(2)目標一:通過對對峙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培養綜合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之間的聯系和理解。目標二:通過小組討論、史料研習、情景再現等方式,認識美蘇“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培養史料分析歸納能力,樹立論從史出的歷史唯物主義觀。四、材料一:在國王授予城市的特許狀中規定:任何人來到這個市鎮,只消住滿一年零一天,就可免受其先前主人的追捕:新來者雖然必須經全體市民一致同意才能留住城市,但只要無人對那一年零一天提出非議.就可算是一致同意了。此后除了國王以外的任何人對他都不再有領主權,即他成為了自由人。(摘編自[美]泰格《法律與資本主義的興起》)材料二:特許狀授予城市居民各種特權是為了使市民們更好地從事商業交易.這些權利包括: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動.這是市民享有的個人自由;市民可以隨時向城市法庭提出訴訟請求和控告,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財產,并隨便處置它們,這是承認城市市民財產私有制。(摘編自馮正好《中世紀西歐的城市特許狀》)材料三:城市自治運動比任何后來的革命更為重要.甚至也比文藝復興運動和印刷術的發明和羅盤針的發現.或比十九世紀的革命和由此而產生的所有產業上的革命,更為重要……城市運動比任何其他中世紀運動更明顯地標志著中世紀時代的消逝和近代的開端。(摘編自[美]湯普遜《中世紀經濟社會史》)問題:(1)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西歐中世紀城市獲取自治權的方式及其表現。(2)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世紀城市自治的歷史作用。【答案】(1)方式:一般以金錢贖買,獲得王室特許狀為手段,也有極少數的城市居民不得不以武力來爭取自由。表現:①材料一中表示,任何人要住滿一年零一天才能免受先前主人的追捕.表明有部分居民以武力對抗的方式來獲得自由.歷史上有lll2年的法國瑯城起義。②材料二中表示,為了更好地發展商業,允許市民享有個人自由、司法自由,以及擁有個人財產,表示市民能夠通過個人財產的累積來實現自由化.(2)西歐城市的自治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發展一方面促使實物地租向貨幣地租的轉變:另一方面促使了農奴封建依附關系的松弛,利于農奴自身的解放和社會角色的轉變.客觀上有利于瓦解封建制度。而城市的出現產生了市民階級,并發展為資產階級,他們的工業生產和商業貿易促進了近代西方經濟的發展。城市自治的理念與商業契約、司法獨立、公民權利等緊密聯系,推動歐洲社會思想和文化的轉型。五、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對兩極世界形成的內容所提出的要求是:“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認識美蘇‘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某教師對“兩極世界形成”一課的“過程與方法”目標表述如下:①通過對對峙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之間的聯系和理解。②通過對戰后世界主要國家政治力量對比變化的分析。進一步認識“冷戰”的實質。③掌握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華沙條約組織等主要內容,理解美蘇兩國對峙中各自采取的措施。④通過情景再現、史料研習等方式.認識美蘇兩國在“冷戰”狀態下的對抗和矛盾的激化對世界和平及國際關系造成的深刻影響。(1)指出上述陳述存在的問題。(8分)(2)根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的要求,為本課設計兩個“過程與方法”的目標。(8分)【答案】(1)材料中的①三維目標的主體出現錯誤,應以學生為表述主體。②、③將三維目標中的知識與能力同過程與方法概念混淆。(2)目標一:通過對對峙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培養綜合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之間的聯系和理解。目標二:通過小組討論、史料研習、情景再現等方式,認識美蘇“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培養史料分析歸納能力,樹立論從史出的歷史唯物主義觀。六、(一)每一(簽字國)政府各自保證對與該政府作戰的三國同盟成員國及其附從者使用其全部資源。不論軍事的或經濟的。(二)每一政府各自保證與本宣言簽字國政府合作,并不與敵人締結單獨停戰協定或協約。——1942年1月1日《聯合國家宣言》(1)這個宣言是在什么地方簽署的宣言中的三國同盟成員國指的是哪三個國家(6分)(2)這一宣言的簽署有哪些重要的意義(10分)【答案】(1)簽訂地點為華盛頓,三國同盟成員為德國、意大利和日本。(2)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反法西斯盟國對德、意、日法西斯國家作戰的第一個共同綱領性文件。《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壯大了反法西斯國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進程,為創建聯合國組織奠定了基礎。七、江蘇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富多彩,獨特多樣。對這些文化遺產的探尋,不僅可以認識歷史風貌,還能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材料一明孝陵……新創了方城、明樓和享殿等建筑,改方墳為圜丘,稱“寶頂”,從而形成自己的風格……明孝陵的主體建筑坐落在鐘山之陽,從御河橋起至寶城頂,包括文武方門、中門、孝陵殿、石橋、方城、明樓等,排列在南北中軸線上,莊嚴、方正、均衡、協調,符合封建君權神權的思想要求。——徐吉軍《中國喪葬史》材料二昆劇原稱昆腔,又稱昆曲,發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它在明朝中葉經過戲曲音樂家魏良輔革新后,以蘇州為大本營傳播到全國各地,形成了南昆、北昆、湘昆、永昆、滇昆、川昆、晉昆和京昆等流派支脈,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藝術傳統的戲曲形態,被推崇為“近代百戲之祖”。——吳新雷《為“百戲之祖”立典》問題:(1)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明孝陵的布局特色,并分析明孝陵在中國帝王陵寢史上的突出地位。(2)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概述昆曲的獨特文化價值。分析清中葉以來昆曲走向衰落的原因。(3)從上述材料中各遺產的文化特征看,指出它們所屬遺產的類別。結合江蘇兩處文化遺產,談談保護文化遺產有何社會價值?【答案】(1)明孝陵的布局特色:前朝后寢;地面建筑嚴格安置于中軸線。明孝陵在中國帝王陵寢史上的突出地位:規范了明清兩朝的帝陵風格。(2)昆曲的獨特文化價值:昆曲再現古典戲曲原貌,近代百戲源于昆曲。清中葉以來昆曲走向衰落的原因:昆曲創作脫離舞臺實際;新戲曲貼近百姓生活,對昆曲造成了沖擊。(3)上述遺產所述類別:明孝陵屬于物質文化遺產;昆曲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文化遺產的價值有:文化遺產是創新文明、汲取借鑒的寶貴資源;也是促進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八、材料:某校歷史教師在命制期末考試題中,找到如下一段史料:“國朝設關之初,番舶入市者,僅二十余柁(艘)……舶長日大班,次日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仍明代懷遠驛旁建屋居番人制也”。據此,該教師命制了一道單項選擇題:史載:“國朝設關之初,番舶入市者,僅二十余柁(艘)……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此材料反映了“國朝”的經濟政策是:A.嚴禁通“番”B.限制外貿C.打擊走私D.杜絕外貿答案:B問題:(1)該題考查的知識與能力目標各是什么(2)指出該題在命制技術上的合理性。【答案】(1)知識目標:了解閉關鎖國政策的主要表現,理解廣州十三行的內容和作用.能力目標:提高閱讀和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2)①題型選擇恰當。針對清朝前期的經濟政策——閉關鎖國政策這一需要理解的知識內容以及期末考試這一考試形式,選擇了材料閱讀選擇題這一題型,考查知識的同時考查相應能力.命制恰當。②難度合理。該試題是考查材料分析和知識運用能力的試題,是在新的情境中把原有知識遷移過來以解決新的問題的題目,并非單純考查記憶能力,這一考查難度符合期末考試目的。③題干史料選取精確、選項編制合理。選擇題是由題干和選項兩部分構成。該選擇題的題干表述明確.中心突出;史料選取精煉;根據史料創設新的問題情境,考查學生知識運用能力。同時,選擇題中備選項的編制。尤其是干擾項的編制與答案具有似真性,與題干有一定聯系,與正確答案一樣具有吸引力。綜上,從選擇題題型、難度、題干和選項內容都能體現該題在命制技術上的合理性。九、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隋煬帝利用已有的經濟實力,征發幾百萬人,從605年起,開通了一條縱貫南j匕的大運河。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它的開通,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問題:(1)隋文帝和隋煬帝分別開鑿或疏通了哪些河段?(2)如果你是一名初中歷史教師,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將從哪些方面來講授開通大運河的歷史意義。(3)“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有人說,開鑿大運河是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對此你是怎么看的?請說明理由。【答案】(1)隋文帝開鑿了廣通渠,隋煬帝開鑿了通濟渠、永濟渠和江南河,并疏通了邗溝。(2)①首先,根據材料,引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墓地修繕協議合同模板
- 地質災害排查合同協議
- 場地征收合同協議
- 夫妻電工維修合同協議
- 工程土方工程合同協議
- 國際電子商務合同協議
- 地攤轉讓合同協議
- 地產項目代建合同協議
- 潛水艇線描課件
- 養老護理中的醫療技術創新案例分析
- 上海市控江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聯考英語試題(含答案)
- 2025年第三屆天揚杯建筑業財稅知識競賽題庫附答案(501-1000題)
- 黃岡市2025年春季九年級調研考試語文試卷
- 國開電大軟件工程形考作業3參考答案 (一)
- 2025-2030中國汽車輪轂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發展趨勢與投資風險研究報告
- 浙江省臺州市2025屆高三下學期4月二模試題 地理 含解析
- 2《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任務式)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
- 鐵路物資應急管理制度
- DB61T 5113-2024 建筑施工全鋼附著式升降腳手架安全技術規程
- 反詐知識競賽題庫及答案(共286題)
- 2024年福建省中考歷史試卷(含標準答案及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