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師資格之中學化學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每日一練題型匯編帶答案
單選題(共50題)1、下列有關化學課程標準對教科書編寫的建議,不正確的是()。A.教科書的編寫要有助于發揮教師的創造性B.習題類型要多樣化,要增加重點知識的練習題目C.化學教科書應充分體現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的趨勢D.化學教科書要體現基礎性、時代性和選擇性【答案】B2、已知在25℃,101kPa下,1gC8H18(辛烷)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態水時放出48.40kJA.C8H18(1)+12.5O2(g)=8CO2(g)+9H2O(g)△H=-48.40kJ·mol-1B.C8H18(1)+12.5O2(g)=8CO2(g)+9H2O(1)△H=-5517.6kJ·mol-1C.C8H18(1)+12.5O2(g)=8CO2(g)+9H2O(1)△H=+5517.6kJ·mol-1D.C8H18(1)+12.5O2(g)=8CO2(g)+9H2O(1)△H=-48.40kJ·mol-1【答案】B3、小麗撿到一枚白色鵝卵石,這會不會是大理石呢?小麗將其放在食醋中,有氣泡產生。小麗認為鵝卵石中可能含有碳酸鹽。在此過程中,小麗沒有應用的科學方法是()。A.猜想B.實驗C.推理D.歸納【答案】D4、鹽類水解原理屬于()。A.化學事實性知識B.化學理論性知識C.化學技能性知識D.化學情意類知識【答案】B5、5.當前我國義務教育課程的設置應該是()。A.整體設計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初中分科課程綜合課程相結合,高中分科課程為主B.整體設計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義務教育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初中分科課程綜合課程相結合,高中分科課程為主C.整體設計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義務教育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高中分科課程為主D.整體設計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中學分科課程為主【答案】A6、《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修訂遵循下列哪項原則?()A.照搬發達國家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B.重點關注學生化學知識的學習C.倡導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D.以中考化學試題為依據【答案】C7、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是()。A.“三個代表”和“八榮八恥”B.“三個面向”和“八榮八恥”C.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D.“三個面向”和“三個代表”【答案】D8、紙筆測驗是一種重要而有效的評價方式,中學化學教師往往根據班級學生的及格率來評定其教學效果,以調整其教學進度。教師運用的評價叫作()。A.相對評價B.絕對評價C.個體內差異評價D.診斷性評價【答案】B9、化學實驗綠色化設計所追求的理想目標.是原子利用率為()。A.50%B.75%C.100%D.25%【答案】C10、教材分析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基礎,化學教材分析的依據包括()。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B11、高中化學課程中,體現化學學科的基本特點和側重探究能力和方法培養的是()。A.實驗教學B.化學與技術C.物質結構與性質D.有機化學基礎【答案】A12、2018年,一檔《輝煌中國》電視紀錄片,讓“厲害了,我的國”成了不少人的口頭禪。我國科技創新成果卓越,下列成果中獲得諾貝爾獎的是()。A.侯德榜發明聯合制堿法B.屠呦呦發現抗瘧疾青蒿素C.閔恩澤研發石油煉制催化劑D.張青蓮主持測定了幾種元素相對原子質量的新值【答案】B13、下列屬于化學實驗的認識功能的是()。A.能創設生動活潑的化學教學情境B.能激發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C.能為學生檢驗化學理論、驗證化學假說,提供化學實驗事實D.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和發展科學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徑【答案】C14、學生在學習了鈉、鉀的性質后,總結出堿金屬的一般性質,這種方法屬于()。A.分析法B.歸納法C.演繹法D.類比法【答案】B15、下列對農作物收割后留下的秸稈的處理方法中,不符合“綠色化學”的是()。A.就地焚燒B.發酵后作農家肥C.加工成精飼料D.制造沼氣【答案】A16、化學式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教學中創設以()為主的科學探究活動,有助于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A.觀察B.實驗C.教學D.討論【答案】B17、下列屬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是()。A.懂得合理利用和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B.學習用對比的方法探究二氧化碳和水的反應C.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構成的D.學會從化學的角度研究物質的方法‘【答案】A18、下列各組液體混合物,用分液漏斗不能分開的是A.甲苯和液溴B.溴乙烷和水C.水與煤油D.飽和碳酸鈉溶液和乙酸乙酯【答案】A19、在中學階段,下列反應能一步實現的是()。A.Al2O3→Al(OH)3B.NaNO3→NaClC.MgO→MgCl2D.CaCO3→Na2CO3【答案】C20、下列對教學設計作用的描述,錯誤的是()。A.有利于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結合B.有利于教學工作的科學化,促進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C.有利于教師科學思維習慣和能力的培養,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D.是提高教師科學知識水平的有效方法【答案】D21、下列教學目標不屬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范疇的是()。A.通過體驗實驗過程,感受實驗成功的快樂B.體會化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學習價值C.通過實驗探究金屬的化學性質D.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生產、健康的密切關系【答案】C22、以下反應最符合綠色化學原子經濟性要求的是()。A.乙烯聚合為聚乙烯高分子材料B.甲烷與氯氣制備一氯甲烷C.以銅和濃硝酸為原料生產硝酸銅D.用SiO2制備高純硅【答案】A23、下列不屬于高中教育階段化學課程性質的是()。A.知識的啟蒙性B.學生的主體性C.模塊的選擇性D.知識的多樣性【答案】A24、下列判斷正確的是()。A.pH=6的溶液一定呈酸性B.c(H+)水電離產生=c(OH-)水電離產生的溶液一定呈中性C.使石蕊溶液顯紅色的溶液一定呈酸性D.強酸和強堿等物質的量混合后溶液一定呈中性【答案】C25、化學實驗有不同的分類方式,按照實驗主體的不同,可分為()。A.探究性實驗和驗證性實驗B.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C.基本操作實驗、物質制備實驗和物質性質實驗D.定性實驗和定量實驗【答案】B26、某學生根據“CaO、K2O、MgO、Na2O等物質都可與鹽酸反應生成鹽和水”,得出結論“金屬氧化物可與鹽酸反應生成鹽和水”,這種學習運用的思維方法是()。A.歸納B.直覺C.比較D.演繹【答案】A27、下列詞語屬于描述認知性學習目標的是()。A.應用B.學會C.掌握D.討論【答案】A28、高中化學課程中,側重反映化學學科的核心研究領域和核心知識的是()。A.化學與技術B.實驗化學C.化學反應原理D.化學與生活【答案】C29、下列教學目標屬于“過程與方法”范疇的是()。A.知道化學式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B.通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主動探究、討論交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C.激發學生對化學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D.體會化學與人類社會進步及社會發展的關系【答案】A30、我國明代《本草綱目》中記載了燒酒的制造工藝:“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以燒酒復燒二次……價值數倍也。”這里用到的實驗操作方法是()。A.過濾B.萃取C.分液D.蒸餾【答案】D31、某教師在講述金屬鈉的性質時,向學生演示了金屬鈉與水反應的實驗,并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象總結出了金屬鈉所具有的部分性質。該教師的教學行為體現了()的化學教學原則。A.歸納共性與分析特性相結合B.年齡特征與化學語言相適應C.實驗引導與啟迪思維相結合D.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結合【答案】C32、高中化學課程倡導評價方式的多樣化,下列相關說法中不正確的是()。A.重點應放在考查學生對化學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化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的認識和理解上、而不宜放在對知識的記憶和重現上B.應注意選擇具有真實情景的綜合性、開放性的問題,而不宜孤立地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測試C.應重視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技能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單是強化解答習題的技能D.評價方式主要包括紙筆測驗、學習檔案評價,不包括活動表現評價【答案】D33、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中,“認識化學鍵的涵義,知道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形成”內容標準對應的課程模塊是()。A.化學1B.化學2C.物質結構與性質D.實驗化學【答案】B34、某學生在預習烴類物質時,根據烴的組成和結構將烴分為了烷烴、烯烴、炔烴、芳香烴進行學習。該學生運用的思維方法是()。A.比較法B.歸納法C.類比法D.分類法【答案】D35、化學教材不包括()。A.化學教科書B.電子教材C.學生探究活動指南D.音像教材【答案】C36、下列哪項不屬于《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身邊的化學物質”設置的二級主題?()A.生活中常見的化合物B.我們周圍的空氣C.常見的化學合成材料D.金屬與金屬礦物【答案】C37、在課上,教師不僅描述化學事實,而且加以深入分析和論證,從而得出科學的結論。這種方法是()。A.講述法B.講解法C.講演法D.談話法【答案】C38、CO分子的偶極矩較小,幾乎為零,是因為()。A.碳和氧的電負性差值小B.碳原子存在孤對電子C.氧原子是π配健電子對接受體D.氧原子既吸引σ鍵電子對、又是π配健電子對的給予體,使氧原子略帶正電荷【答案】D39、某實驗員進行下列的滴定操作,其中滴定突躍范圍一定在偏堿性區的是()。A.強酸滴定一元弱堿B.強堿滴定多元強酸C.強堿滴定一元弱酸D.弱酸滴定弱堿【答案】C40、現代化學課程的理念是()。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41、下列哪一項不屬于現代教學設計的基本要求()。A.以系統觀點作指導B.科學性原則C.以科學、可靠、先進、合適和完整的教學理念為基礎,遵循教學規律D.要從實際出發【答案】B42、化學學科教學要以()為本。A.提高課堂教學質量B.人的全面發展C.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D.教材【答案】B43、開發新材料是現代科技發展的方向之一。下列有關材料的說法正確的是()。A.氮化硅陶瓷是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B.C60屬于原子晶體,用于制造納米材料C.纖維素乙酸酯屬于天然高分子材料D.單晶硅常用于制造光導纖維【答案】A4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明確規定:教師進行教育教學活動,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和實驗,從事科學研究,是每個教師的:A.權利。B.義務。C.責任。D.使命。【答案】A45、化學教師在開展下學期的化學教學前。采用摸底考試了解學生對上學期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這種評價方式屬于()。A.形成性評價B.相對性評價C.總結性評價D.診斷性評價【答案】D46、下列關于高中化學課程性質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A.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是與義務教育階段化學課程相銜接的基礎教育課B.普通高中化學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化學專業人才C.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提供多樣的、可供選擇的課程模塊D.普通高中化學課程要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打下良好基礎【答案】B47、從系統論的觀點看,化學實驗的構成要素不包括()。A.實驗者B.實驗手段C.實驗對象D.實驗環境【答案】D48、下列實驗操作中,錯誤的()。A.蒸發操作時,不能使混合物中的水分完全蒸干后,才停止加熱B.蒸餾操作時,應使溫度計水銀球靠近蒸餾燒瓶的支管口處C.分液操作時,分液漏斗中下層液體從下口放出,上層液體從上口倒出D.萃取操作時,應選擇有機萃取劑,且萃取劑的密度必須比水大【答案】D49、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二氧化碳是酸雨的主要成分B.氫氣是一種理想的清潔燃料C.碳酸氫鈉可用于治療胃酸過多D.氯化鐵溶液可用于制作印刷銅電路板【答案】A50、下列直鏈化合物中同分異構體數目最少的是()。A.C5H12B.C5H110HC.C5HloD.C4H802【答案】A大題(共10題)一、某教師在講解《甲烷的取代反應》時,基本上按下列幾步講述:第一步,導入:剛才我們學習了甲烷的物理性質和燃燒反應,下面我們來學習甲烷的一種特殊反應——取代反應。第二步,實驗:教師按照課本上的實驗過程,自己做了一遍實驗,然后讓學生大概看了一下實驗結果,教師根據實驗現象寫出反應方程式。第三步,講解:教師照著教材上口述一遍取代反應的概念。緊接著按照教案中準備的例題。解題步驟口述、照抄給學生,完成例題教學。第四步,練習:讓全部學生做一道與例題相似的練習題。第五步,小結:教師把本節內容重復性地做了一個小結。問題:(1)請你用新課程理念對本節課的課堂實施過程進行分析評價。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實施,你有什么好的建議。(2)針對現行化學教學方式及學生學習方式主要存在的問題,你認為應該如何改變?【答案】二、案例:下面是兩位中學化學教師關于“質量守恒定律”的教學過程實錄。張老師的教學實錄【提出問題】復習化學變化的實質(分子拆分,原子重新組合),引出問題:在化學變化中物質發生變化。那么,在化學變化中,參加反應的物質質量有沒有變化?【做出假設】學生根據已有經驗,提出假設:(1)增加;(2)減少;(3)不變。【設計實驗進行探究】小組討論:根據實驗目的和所提供的實驗用品設計實驗方案,組織交流評價實驗方案,選出可行性方案。包括:實驗1氫氧化鈉和硫酸銅反應.測量反應前后質量。實驗2蠟燭燃燒.測量反應前后質量。.進行實驗:學生依據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并記錄實驗現象和測定的實驗數據。.匯報實驗結果:蠟燭燃燒的質量減少;氫氧化鈉與硫酸銅反應前后質量不變。.對結果進行分析學生對上述現象產生如下的想法:①“蠟燭燃燒后質量減少,是由于生成的氣體沒有被稱量造成的。”【答案】(1)張老師在化學課堂上以實驗創設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問題意識,以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以探究問題為學習動力;李老師在引導啟發下分析問題、揭示問題、解決問題。張老師運用探究式教學方法,課程改革要改變過于注重傳授知識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要實現這樣的課程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就必須三位一體地融合在具體的學生學習活動中.科學探究性學習是一個比較理想的載體。李老師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的方式教學,主要采用了啟發法和講授法。在啟發的基礎上,講授法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和效率,有利于幫助學生全面、深刻、準確地掌握教材,促進學生學科能力的全面發展。(2)化學實驗在以下幾個方面對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活動來學習化學。第二,重視通過典型的化學實驗事實幫助學生認識物質及其變化的本質和規律。第三,利用化學實驗史實幫助學生了解化學概念、化學原理的形成和發展.認識實驗在化學學科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第四,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化學知識和技能,進行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實際問題.(3)化學概念、化學定律是一類較為抽象的化學知識,一般按照感知、加工理解、初步形成概念、聯系整合、應用的步驟進行教學。三、“問題連續體”是美國亞麗桑那大學的梅克(J.Maker)教授運用多元智能理論創設的.此體系根據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構建了五個層次的教學結構,揭示了五種類型的“問題解決”情境對于開發學生潛能的作用。問題類型一,屬感知層次,達到對事實的了解水平.問題類型二,屬理解層次,達到對事實的理解水平.問題類型三,屬綜合層次,達到對概念、原理的掌握水平。問題類型四,屬運用層次,達到對概念、原理的運用水平。問題類型五,屬探究層次,達到自主探究及創新水平。上述五類問題可以歸納為封閉性問題(相當于第一、二類問題)、半開放性問題(相當于第三類問題)、全開放性問題(相當于第四、五類問題)。以“硫酸”一節為例。運用“問題連續體”進行教學設計如下:1.第一類問題:感知層次實驗l:現有失去標簽的濃硫酸、濃鹽酸各一瓶(試劑瓶相同、酸體積相同),說出鑒別方法,依據是什么由此得出的結論是什么2.第二類問題:理解層次實驗2:量取2mL濃硫酸并稀釋成稀硫酸。稀釋濃硫酸時應注意什么為什么3.第三類問題:綜合層次【答案】(1)運用層次:氯堿工業中,用濃硫酸來干燥氯氣、氯化氫,為什么濃硫酸能干燥氨氣嗎為什么探究層次:探究防治酸雨的辦法。(2)開放性問題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幫助學生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培養社會責任感、參與意識和決策能力;教師要鼓勵學生綜合運用已學知識,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進行思考,創造性地解決問題。(3)鈉與水的反應①感知層次:在燒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幾滴酚酞溶液,然后把一小塊鈉放入水中,你看到什么現象②理解層次:由現象得出鈉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③綜合層次:鐵、鎂、鋁與水可以反應嗎如果能反應,條件是什么④運用層次:生活實際應用,珠江上突然飄來了幾只鋁桶,其中一只穿孔漏氣,在水中爆炸。解釋原因。⑤探究層次:④中事件發生后該怎樣處理為什么四、《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指出:化學課程體系應適應不同發展需要和不同志趣的學生的需要,教科書編寫時要充分體現這一課程改革的理念。必修課程模塊要為全體學生的未來發展和后續化學課程模塊學習提供必要的基礎.選修模塊的編寫要從不同的角度組織內容,為不同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基礎。結合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說明設計《化學與生活》模塊可使學生在哪些方面得到發展?(6分)(2)試根據《化學與生活》模塊特點,選擇合適的化學教學策略。(6分)【答案】(1)通過《化學與生活》模塊的學習,進一步了解化學的重要作用.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促進科學素養的全面提高。因此,學生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得到發展:①認識化學在促進人類健康、提供生活材料和保護環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②能應用所學化學知識對生活中的有關問題作出判斷和解釋:③認識化學科學的發展對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積極作用,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思想。(2)《化學與生活》模塊的教學策:①教學內容問題化,學生活動與教師講授并重:②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③注重科學探究方法的教學;④明確必修化學的基礎,確認在該模塊的提高及提高的程度:⑤對教學內容及時進行梳理,使知識結構化、系統化。五、案例:下面是兩位初中化學老師關于“二氧化碳的性質”的教學設計片段:【設計一】將二氧化碳通x紫色石蕊溶液中,觀察溶液由紫色變為紅色,加熱時,溶液又變回紫色。提問: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現象?解釋:由于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產生了碳酸,酸性物質會使石蕊變紅。加熱后碳酸分解,因此石蕊又變回紫色。由此,進一步介紹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設計二】將碳酸飲料振蕩,氣體導入澄清石灰水,發現石灰水變渾濁。提問:為什么碳酸飲料會產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hA.水中會產生碳酸嗎?將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觀察到溶液變紅。提問:這是因為二氧化碳溶解于水生成了碳酸嗎?是否因為二氧化碳本身就具有酸性?將干燥的石蕊試紙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觀察到石蕊試紙條不變色。將濕潤的石蕊試紙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石蕊試紙條變紅。由此推斷,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進一步介紹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問題:(1)根據兩位老師的教學設計片段,說明兩個設計的特點。(2)設計二體現了哪些教學理念?(2)根據上述教學設計片段,歸納總結“身邊的化學物質”這一內容的基本教學策略。【答案】【知識點】化學教學理念、化學教學策略——二氧化碳的性質(1)設計一和設計二都引出并講解了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方程式.也都進行了二氧化碳通人紫色石蕊溶液的實驗。設計二與碳酸飲料中含有二氧化碳的事實聯系起來,提出問題.實驗成為教師引導下有探究意義的、有目的的實驗。而設計一中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的實驗是由教師完成.學生觀察,師生共同解釋的實驗。設計二重視每一個推斷的證據意識。由于有其他的推斷可能.后續又設計了二氧化碳與干燥石蕊試紙的實驗,進一步排除其他可能的推斷.推理得出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的事實。而設計--N直接用反應解釋了實驗現象.并沒有進行多種可能的探究。設計二除了完成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的學習.還設計了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的情景.并且讓學生體驗了探究推理的過程.目標更為豐富寬泛。(2)注重過程性目標的體驗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達成:注重實驗教學.全面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注重對物質的感性認識的積累,讓學生從化學視角熟悉身邊的物質,在豐富的情境中,通過多研究、多思考,積累有關物質的知識。(3)①依據內容特點規劃目標,全面發展科學素養。②貼近生活生產實際.初步形成科學物質觀的意識。③設計生動的化學實驗和富有啟迪性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認識和探究身邊的化學物質。④注重反思實踐,不斷開拓更新教學設計,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六、案例:下面是兩位中學化學教師關于“質量守恒定律”的教學過程實錄。張老師的教學實錄【提出問題】復習化學變化的實質(分子拆分,原子重新組合),引出問題:在化學變化中物質發生變化。那么,在化學變化中,參加反應的物質質量有沒有變化?【做出假設】學生根據已有經驗,提出假設:(1)增加;(2)減少;(3)不變。【設計實驗進行探究】小組討論:根據實驗目的和所提供的實驗用品設計實驗方案,組織交流評價實驗方案,選出可行性方案。包括:實驗1氫氧化鈉和硫酸銅反應.測量反應前后質量。實驗2蠟燭燃燒.測量反應前后質量。.進行實驗:學生依據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并記錄實驗現象和測定的實驗數據。.匯報實驗結果:蠟燭燃燒的質量減少;氫氧化鈉與硫酸銅反應前后質量不變。.對結果進行分析學生對上述現象產生如下的想法:①“蠟燭燃燒后質量減少,是由于生成的氣體沒有被稱量造成的。”【答案】(1)張老師在化學課堂上以實驗創設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問題意識,以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以探究問題為學習動力;李老師在引導啟發下分析問題、揭示問題、解決問題。張老師運用探究式教學方法,課程改革要改變過于注重傳授知識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要實現這樣的課程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就必須三位一體地融合在具體的學生學習活動中.科學探究性學習是一個比較理想的載體。李老師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的方式教學,主要采用了啟發法和講授法。在啟發的基礎上,講授法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和效率,有利于幫助學生全面、深刻、準確地掌握教材,促進學生學科能力的全面發展。(2)化學實驗在以下幾個方面對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活動來學習化學。第二,重視通過典型的化學實驗事實幫助學生認識物質及其變化的本質和規律。第三,利用化學實驗史實幫助學生了解化學概念、化學原理的形成和發展.認識實驗在化學學科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第四,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化學知識和技能,進行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實際問題.(3)化學概念、化學定律是一類較為抽象的化學知識,一般按照感知、加工理解、初步形成概念、聯系整合、應用的步驟進行教學。七、案例:某教師設計了如下“物質的量”教學的導入情境:分別取209黃豆、綠豆和大米,請同學(2人或4人一組)數這些豆子、米各有多少粒。要求:最短時間內準確地數出來。顆粒越小,數目越多,數起來越困難,同學們為了快而準確地數,就自然地會將它們分成堆,一堆一堆的來計量。原子、分子等微觀粒子是比豆子、米粒小得多的粒子,當我們要對它們計量時,更需要一堆一堆地進行,這樣一個“堆量”就是“物質的量”,物質的量是一個基本物理量。問題:(1)在“物質的量”的教學中為什么需要精心創設導入新課(2)請分析該情境創設的特點。【答案】(1)創設學習情境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針對性,有利于發揮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習更為有效。物質的量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利用情境導人,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學生易于理解,同時學生對日常生活中情境最為熟悉,因此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①該情境創設具有真實性。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為具體事實情境,豆子和米粒都是生活中的物品。選取學生熟悉的情境有力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②該情境創設具有針對性。這些物品以個數計量較為困難,與本節課相關化學知識——原子、分子等這些微小粒子具有相似的性質。要統計物品的量,需要分堆處理,那么要統計微觀粒子的量同樣可以考慮使用類似的處理方法,于是引出了“堆量”——物質的量。③該情境創設具有情感性。真實且具有實際意義的、貼近學生生活的學習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自主地探究事物,學生由心理和情感上的“貼切”感到學習情境的“真實”.由“真實”而容易“理解”情境中蘊含的知識觀點。八、“問題連續體”是美國亞麗桑那大學的梅克(J.Maker)教授運用多元智能理論創設的.此體系根據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構建了五個層次的教學結構,揭示了五種類型的“問題解決”情境對于開發學生潛能的作用。問題類型一,屬感知層次,達到對事實的了解水平.問題類型二,屬理解層次,達到對事實的理解水平.問題類型三,屬綜合層次,達到對概念、原理的掌握水平。問題類型四,屬運用層次,達到對概念、原理的運用水平。問題類型五,屬探究層次,達到自主探究及創新水平。上述五類問題可以歸納為封閉性問題(相當于第一、二類問題)、半開放性問題(相當于第三類問題)、全開放性問題(相當于第四、五類問題)。以“硫酸”一節為例。運用“問題連續體”進行教學設計如下:1.第一類問題:感知層次實驗l:現有失去標簽的濃硫酸、濃鹽酸各一瓶(試劑瓶相同、酸體積相同),說出鑒別方法,依據是什么由此得出的結論是什么2.第二類問題:理解層次實驗2:量取2mL濃硫酸并稀釋成稀硫酸。稀釋濃硫酸時應注意什么為什么3.第三類問題:綜合層次【答案】(1)運用層次:氯堿工業中,用濃硫酸來干燥氯氣、氯化氫,為什么濃硫酸能干燥氨氣嗎為什么探究層次:探究防治酸雨的辦法。(2)開放性問題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幫助學生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培養社會責任感、參與意識和決策能力;教師要鼓勵學生綜合運用已學知識,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進行思考,創造性地解決問題。(3)鈉與水的反應①感知層次:在燒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幾滴酚酞溶液,然后把一小塊鈉放入水中,你看到什么現象②理解層次:由現象得出鈉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③綜合層次:鐵、鎂、鋁與水可以反應嗎如果能反應,條件是什么④運用層次:生活實際應用,珠江上突然飄來了幾只鋁桶,其中一只穿孔漏氣,在水中爆炸。解釋原因。⑤探究層次:④中事件發生后該怎樣處理為什么九、《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指出:化學課程體系應適應不同發展需要和不同志趣的學生的需要,教科書編寫時要充分體現這一課程改革的理念。必修課程模塊要為全體學生的未來發展和后續化學課程模塊學習提供必要的基礎.選修模塊的編寫要從不同的角度組織內容,為不同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基礎。結合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說明設計《化學與生活》模塊可使學生在哪些方面得到發展?(6分)(2)試根據《化學與生活》模塊特點,選擇合適的化學教學策略。(6分)【答案】(1)通過《化學與生活》模塊的學習,進一步了解化學的重要作用.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促進科學素養的全面提高。因此,學生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得到發展:①認識化學在促進人類健康、提供生活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GB/T 45475.2-2025塑料聚苯醚(PPE)模塑和擠出材料第2部分:試樣制備和性能測定
- 電視設備智能生物藥品產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技術考核試卷
- 紡織品企業環境管理體系考核試卷
- 空調器運行數據監測與分析考核試卷
- 派遣工勞動權益保障行動計劃考核試卷
- 紡織品檢測標準與方法考核試卷
- 洗浴用品選購指南考核試卷
- 煉鐵高爐廢氣熱回收技術考核試卷
- 電視發射機用廣播發射器散熱系統考核試卷
- 突發事件應對與危機管理考核試卷
- 舞臺人生走進戲劇藝術學習通期末考試答案2023年
- 新《用字母表示數》說課
- 河南省礦山儲量動態檢測技術指南
- 光學系統的像質評價和像差公差
- :AHA心肺復蘇和心血管急救指南(完整版)
- 垃圾焚燒爐渣綜合利用方案
- 12J1 工程做法 天津市建筑標準設計圖集(2012版)
- 專賣執法人員資格考試題庫
- 全要素加強化工過程安全管理
- 腹部按壓技巧腸鏡檢查輔助技巧
- 5月業務學習第一篇輸液港的使用及維護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