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登高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1頁
高中語文-登高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2頁
高中語文-登高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3頁
高中語文-登高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4頁
高中語文-登高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登高》教學設計課堂導入:一千二百多年前,此時大唐的恢宏已被安史之亂的鐵騎踐踏,悠揚的羽衣曲早已化作青海頭無人收的白骨。這一年的重陽節前后,四川夔州的長江邊,狂風怒號,哀鳥低鳴,步履蹣跚、窮困潦倒的詩人登上江邊的山,顛沛的風霜過早地染白了他的雙鬢,歲月的艱辛凄涼地爬滿了他的臉龐。詩人登高望遠,望著眼前這風雨飄搖的國家,回想自己顛沛流離的一生,詩人不禁感慨萬千,寫下這被譽為“古今七言律詩第一”的千古名篇《登高》。目標:1通過分析意象把握詩歌情感。2通過知人論世感受詩人情懷。(幻燈片1)初讀詩歌,把握基調詩歌是離不開誦讀的,誦讀的基本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讀,嘗試把握詩歌基調。(幻燈片2)1請同學們按誦讀要求自由誦讀誦讀后明確詩歌的基調是悲涼凄苦的,請同學誦讀展示對詩歌的基本理解。2請一女生讀,同位評價。3請一男生讀,自我評價。教師在點撥中指出誦讀技巧:(1)注意詩歌基調。(2)注意語速。杜甫詩歌是沉郁的,宜慢不宜快。(3)注意重讀。有表現力的詞要重讀。(4)注意節奏停頓。七言詩的讀法,以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節拍吟誦。4師生共同誦讀,一起感受詩歌的基調二、再讀詩歌,鑒賞意象經過初讀,同學們基本把握了詩歌悲涼的基調,但是要想讀懂一首詩歌,這還不夠。我們還要把握詩歌的情感,這樣才能讀出詩歌的韻味。那怎樣才能把握詩歌的情感呢?王國維說:“以我觀物,萬物皆著我之色彩。”所以我們還要鑒賞凝結著作者感情的物象,即意象,進而把握詩歌的情感,這樣才能讀好詩歌。1共同找到詩歌風、天、猿、渚、沙、鳥、落木、長江八個意象,并注意描述意象的詞語。2請同學們選擇一個自己認為最能傳達作者感情的意象,在課本上批注下自己的理解,并嘗試通過誦讀讀出自己的理解。3小組相互交流,相互補充。4班級展示交流。(主要鑒賞“風”“猿”“鳥”“落木”“長江”,感受意象的蕭瑟和情感的悲愴。“風急”不僅傳神寫出了季節特點,更寫江邊高處的猛烈的秋風帶來的徹骨涼意。“猿哀”傳達出了詩人心中的濃濃哀愁,“落木”是詩人自己的處境,滾滾的長江則讓詩人想到江水永恒,時光易逝。在鑒賞“鳥”時,幻燈片補充不同時期作者詩作中不同的鷗鳥形象,“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令學生明白“鳥”是詩人的自我寫照(幻燈片3))(在鑒賞意象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到詩句悲涼而不哀怨,感傷而不消沉,引導學生把握詩歌悲壯、蒼茫的意境特點,感受杜甫蒼涼、雄渾、沉郁詩歌風格。)5總結意象鑒賞的方法:(1)抓修飾詞(2)抓意象的傳統含義(3)聯系詩人描述同一意象的其他詩句(幻燈片4)6學生齊讀前兩聯體會意象的蕭瑟,體會了詩人感情的悲愴。(誦讀指導:“風急”要讀得很凄寒;“天高”調子要很高并帶拖腔,沖上去,描繪得很遼遠,但內心很孤單渺小;“猿嘯哀”要有欲哭的調子;讀“鳥飛回”要充滿感慨,感嘆自己無家可歸;頷聯讀的時候,要氣勢開闊,應該把豁達、坦蕩的氣魄讀出來。應該讀得昂揚一些,尤其“滾滾”二字應該讀出磅礴的氣勢,“木”“江”二字可重讀、適當延長、有余韻。)三、三讀詩歌,知人論世首聯、頷聯我們讀到了詩歌的蕭瑟之景,讀懂了詩人的悲愴之情,那后兩聯詩歌又蘊含了怎樣的情感?我們又怎樣來讀呢?在詩歌中有這樣一種現象,相近甚至相同的意象在不同詩人筆下出現不同的色彩。同樣是猿叫,李白就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同樣寫風,李白說“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同樣面對秋色,劉禹錫寫“我言秋日勝春朝”,為什么杜甫和他們會有如此大的差別?是因為經歷、心境不同。1請同學們注意要深入把握詩人感情還得對詩人的生平及詩歌背景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是謂知人論世。(幻燈片5(展示詩歌背景)2請同學們找出哪個字最能表現詩人的心境?3具體分析詩歌寫出了哪些悲涼之意?宋代羅大經曾說這首詩頸聯的十四個字中含有八層愁苦之情: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抓住“獨”,明確年過半百,遠離家鄉,多年飄泊在外,疾病纏身的老人,在傳統的重陽節到來之際,在冷風蕭瑟,落葉飄零的秋天,孤單單一個人,登上江邊的高臺,面對著滾滾江水,慨然長嘆。此情此景,何等悲涼,詩人的心情何等沉重。此時的杜甫已經55歲,到了人生的秋天,得到的不是天倫之樂,功成之勛,更不是榮華富貴,飛皇騰達,陪伴他的沒有家人,沒有親朋,有的只是窮愁老病,百業無成,自己顛沛流離,形影相吊,滿腹的悲涼。)4兩生讀后兩聯體味詩人之悲。(誦讀指導:頸聯是全詩的高潮,要提高聲調,讀得悲憤。讀“萬里悲秋常作客”,要有眷念家鄉的味道,“萬”“悲”“常”都要重讀,如“萬”,開口要大,腔調要拖長,以描繪迢遙萬里之狀;讀“常作客”,要倍感身世凄涼。“百年多病獨登臺”,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獨,孤苦伶仃,形單影只,無所依傍。“百”“多”“獨”都要重讀,其中“獨”字要讀得特別痛苦。尾聯含無限凄涼于言外,應讀得更加緩慢、沉重,讓聽者仔細體味詩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態。)四、四讀詩歌,感受情懷1八層的悲苦之情讓詩人倍感艱難,此外,還有沒有壓在心底沒說出來的艱難呢?結合詩人生平背景思考.(幻燈片6)如下詩人經歷30歲之前讀書漫游時期心懷大濟蒼生的壯志。代表作品《望岳》30——44歲困守長安時期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但詩人積極獻言獻策,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等作品,表現出對時政的關心,對民生的關注。44——48歲陷賊和為官時期安史之亂爆發,詩人被叛軍俘虜,仍心系國家,用詩的形式記錄下百姓的疾苦。“三吏”、“三別”成為他不朽的詩篇。48——59歲漂泊西南時期攜家人逃難,投靠朋友,在成都有過短暫的安定生活。但隨著好友嚴武等人的去世,他再度漂泊,直至去世。這期間詩作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等。由此可見,這里的艱難不僅僅是個人顛沛漂泊的艱難,更有國事的艱難。2一則史料(幻燈片7)如下:嗟嘆一生潦倒,而不敢忘本;所幸文章傳世,而不敢違仁。寫《詠懷》以明故朝得失,書《吏》《別》而憤世道糜廢,吟《茅屋》以傷寒士之苦,賦《登高》以悲家國之艱。敢告茲辰,以永薄祭。------杜甫可見本詩所表達的不僅是一己之悲,更有社稷之念和蒼生之憂,杜甫表現出憂國憂民的情懷。著名文學家郭沫若對杜甫的評價: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幻燈片8)古代的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處事原則,而杜甫是無論窮達都兼濟天下,心系蒼生,以布衣之身思公卿之責,上憫國難,下憐蒼生。五十九歲時仍寫《江漢》一詩:“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還想為國效力。即便“吾廬獨破受凍”,也愿“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即便重病纏身,難以為繼,他關心的依然是“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這是他的《風急舟中伏枕抒懷》,此詩不久,詩人便走完了他艱難辛酸的一生,死在羈旅途中一葉飄搖的小船上。所以同學們的誦讀,要讀出詩人偉大的靈魂,讀出那份沉甸甸的崇高的愛國情懷。.(幻燈片9)3配樂學生個讀(1-2生)讀出詩人的家國之憂,讀出對詩人的敬仰。五、課堂總結杜甫既不像李白,也不像蘇軾。李白九天攬月,豪放不羈,蘇軾在政治失意時,能曠達自解、“倚杖聽歌聲”。杜甫他終生坎坷,卻從不談清風明月,即使晚年走投無路,也未曾問過桃園仙蹤。《登高》我們通過意象的品讀看到了杜甫筆下的蕭瑟之景,讀出了詩人的悲愴之情。更感受到杜甫自責自己不能挽狂瀾于既倒,不能救生民于水火的“苦恨”的真正底蘊!他以自己病弱的雙肩擔起了黍離之悲,背負著破碎的理想,用他憂國憂民的筆心系蒼生,兼濟天下,于詩歌中回蕩著強烈而深沉的憂國憂民之情。板書設計蕭瑟之象悲愴之情悲苦之意崇高之懷《登高》學情分析《登高》這一課是魯人版必修五中的篇目,面對的是高二年級的學生。高二階段對詩歌的學習不能僅限于讀懂而要鑒賞,學生對詩的了解不能只滿足于背誦、記憶,更要學會分析理解詩歌本身的意象、意境與情感,但很少學生能深入挖掘詩歌的內涵及意蘊,而詩歌本身表達含蓄,跳躍性又大,學生對詩歌往往就“敬而遠之”“望而卻步”。杜甫是唐代詩壇上的一座高峰,他的詩沉郁頓挫,學生對作者有一定的了解,能流暢地朗誦全詩,能結合課文注釋翻譯文章大意,可以初步讀出詩人的憂愁悲涼,但對詩中意象所蘊含的意義情感理解不透徹,對作者的情感寄托把握不準,不能深入體會詩人的蒼生之念、家國之憂。

因此,在教學設計上通過方法的指導、反復的誦讀讓他們學會品味詩歌的意境,進而把握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使學生受到詩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從而引發學生的審美興趣,培養其潛心涵泳的鑒賞習慣。《登高》效果分析根據課堂授課過程和評測結果,分析學生的學習效果:一評測練習。基礎部分的練習,分別檢測了學生的讀音、字形、釋義、斷句及基本詩意的判斷和理解,學生的正確率可以達到百分之九十八,可見學生的知識掌握比較扎實。鑒賞提高部分,選取了詩人晚年的兩首詩歌,考查學生對意象的分析能力,檢測學生對杜甫詩歌情感及詩人憂國憂民情懷的理解能力。其中11題,分析兩首詩歌意境的異同,學生可以大致地看到兩首詩歌壯闊的意境,但對詩歌具體的寫作手法還是鑒賞不足,學生在理解鑒賞上有一定的難度,但是能積極、獨立思考。二詩歌鑒賞能力的提高。學生對杜甫及杜甫的詩歌是較為熟悉的,可以容易地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可以通過掌握的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通過知人論世,深入理解詩歌的內涵,把握住詩人的羈旅漂泊之意和憂國憂民的深沉的情感。學生在感悟、理解、品讀的過程中提高了詩歌的鑒賞能力。三課堂效果。從授課過程來看,學生可以在老師的引導下能有層次地逐步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課堂上學生參與積極,對詩歌鑒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愿意去挖掘詩歌的深層內蘊。在課堂生成上,圍繞詩歌的意象分析,學生聯想豐富,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在理解詩歌情感的基礎上,學生能有感情的誦讀詩歌,能做到讀音正確,節奏停頓分明,誦讀情感準確充沛,為背誦全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登高》教材分析《登高》是魯人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三單元《唐詩三首》中的第二首詩歌。本單元的主題是“深邃的人生感悟”,本課選取了唐代的三首詩作,意在通過文本研習指導學生體會詩人慷慨蒼涼、感嘆悵恨的人生情懷,能對中國古代文學顛峰時期的詩文成就有更深的認識和感悟。《登高》是作者在代宗大歷二年(767)九月重陽節登高時所作,是杜甫詩中最有名的七律,被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杜甫通過無邊無際的秋色、悲壯雄渾的氣勢,抒發了詩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表達了詩人對個人身世和國家命運的感慨。詩人總在自責自己不能挽狂瀾于既倒,不能救生民于水火,這也成為詩人“苦恨”的真正底蘊。杜甫心系蒼生,兼濟天下,于詩歌中回蕩著強烈而深沉的憂國憂民之情。整首詩歌在意境上悲壯,蒼茫,壯闊,悲涼而不哀怨,感傷而不消沉,很好地表現了杜甫的詩歌蒼涼、沉郁、悲壯風格特點。《登高》評測練習一基礎鞏固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有誤的一項是()A.杜甫(fǔ)夔州(kuí)蕭蕭(xiāo)B.江渚(zhǔ)潦倒(liáo)濁酒(zhuó)C.賠償(chánɡ)繚繞(liáo)頷聯(hán)D.鬢發(bìn)艱難(nán)頸聯(jǐnɡ)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風急天高猿嘯哀(聲音凄清)B.渚清沙白鳥飛回(鳥兒飛回巢)C.無邊落木蕭蕭下(秋天樹木的落葉)D.艱難苦恨繁霜鬢(極恨,非常悔恨)3、下列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風急天高猿嘯哀

高:高遠

B.渚清沙白鳥飛回

渚:水中小洲

C.無邊落木蕭蕭下

蕭蕭:象聲詞,風吹落葉的聲音

D.艱難苦恨繁霜鬢

苦恨:痛苦遺憾4、對下列各句的誦讀,停頓有誤的一項是()A.風急/天高/猿嘯/哀B.不盡/長江/滾滾/來C.百年/多病/獨/登臺D.潦倒/新停/濁/酒杯5、杜甫的《登高》一詩,被人稱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古今七言律詩之冠”,請選出對其對仗理解不當的一項()A.首句“風”“天”“猿嘯”分別與下句的“渚”“沙”“鳥飛”對仗,讀來富有節奏感。B.頷聯的對仗十分精工。“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沉郁悲涼的對句出神入化。C.頸聯的“萬里”“百年”和上聯的“無邊”“不盡”還有相互呼應的作用。D.頸聯表現感情,“萬里”“百年”分別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著筆。6、對本詩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A.首聯寫詩人登高的見聞。詩人對風、天、猿嘯、渚、沙、鳥飛等具體的景物進行了生動具體細致的刻畫。B.頷聯也是寫景,但手法與首聯不同,如果說首聯是一幅工筆畫的話,那么頷聯就是一幅寫意畫。詩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蕭蕭的落木、滾滾的流水,加以渲染,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C.頸聯詩人點名詩旨。詩人登高望遠,由無邊的落木、不盡的長江,聯想到自己漂泊萬里,暮年多病,抒發怨天尤人的牢騷,這是孤獨者的慨嘆。D.杜甫是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對人生有大悲憫。“艱難苦恨繁霜鬢”是他關于現實觀照的結果。默寫詩句風急天高猿嘯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盡長江滾滾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濁酒杯。二鑒賞提高8、有人認為《登高》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一句中的“無邊”“不盡”純屬多余。請結合詩歌意境的有關知識,談談你的看法。(一)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0-11題。江漢

杜甫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

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9、這是杜甫晚年客滯江漢時所寫的一首詩。詩中二三聯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風”幾個意象,請結合詩歌分析這幾個意象。10、有人認為這首詩洋溢著詩人自強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的怨憤之情,你同意哪種看法?請說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見。(二)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2-13題。旅夜抒懷①杜甫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注】①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杜甫帶著家人離開成都草堂,乘船東下,在岷江、長江一帶漂泊。這首詩大概是他經渝州、忠州一帶時寫的。11、頷聯“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和《登高》中的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在意境上有何異同?12、尾聯“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感情?答案1、C“頷”讀hàn。2、B鳥盤旋而飛3、D苦恨,極恨,非常悔恨4、D應為:“潦倒/新停/濁酒/杯”。5、D,分別從橫(空間)、縱(時間)兩個方面著筆。6、C“怨天尤人”與“孤獨者”錯。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是一貫的,他并不孤獨。7、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8、不多余。“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窣的聲音,長江洶涌的場景,更能讓人在景色中品味出韶光易逝的感傷,與下聯“萬里”“百年”呼應。而詩人的羈旅之愁與孤獨感正像落葉和江水一樣,推排不盡,驅趕不絕。9、“片云”“孤月”意境凄涼,流露出作者孤獨、苦無知音的煩悶;“落日”“秋風”意境雄壯、開闊,又體現了作者“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樂觀曠達。10、“自強不息”的要聯系“落日心猶壯”,答“怨憤”的要聯系“不必取長途”。11、兩句詩的寫景都意境開闊、雄渾。《登高》更顯蒼茫、悲壯,而本詩詩人寫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清朗的星月,是為了反襯詩人孤苦無依的境況和顛連無告的凄愴心情,是以樂景寫哀情。12、詩人這里以沙鷗自況,表現了他漂泊無依的感傷之情。《登高》課后反思在教學設計的思路上,是以誦讀串起整個的課堂,層層加深理解,使學生在誦讀中體會詩歌的意象內涵及詩人的情感。從本節課的效果上,我覺得這節課上得還比較滿意,但是,也還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1)對教師備課理念、教學方法的反思。就語文課堂教學現狀而言,詩歌的教學是語文教學中比較薄弱的環節。學生詩歌知識的缺乏及詩歌鑒賞能力的薄弱使得詩歌教學舉步維艱,學生也缺乏鑒賞興趣,往往是老師講一講,學生背一背,傳統詩歌的豐富內蘊及充沛的情感,學生無從體會,重背誦輕詩歌思想感情的感悟,課堂教學以老師的鑒賞代替了學生的感悟,教學的流程方式機械、刻板,缺少創意,這種課堂教學導致詩歌的美感喪失殆盡,嚴重地束縛著學生的思維,遏制了學生的創造力。所以我這節課就摒棄了這種傳統方式,而從朗誦的角度入手。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是很有道理的,詩歌需要用心多讀幾遍,真正讀進去,才會明白其中的意義,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自己悟得的,比老師教、被動記效果要好得多。本節課,就以誦讀引導學生的參與,在效果上是不錯的,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很高,也有著明顯的效果。(2)對學生學習基礎、狀態和效果的反思。學生在詩歌基礎方面雖然經歷了高一階段的學習,鑒賞能力仍顯得遠遠不夠,尤其是對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