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1頁
初中歷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2頁
初中歷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3頁
初中歷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4頁
初中歷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5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學設計學習目標:快速了解本學習目標。1.知識與能力:知道新中國的外交政策;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nèi)容和影響;知道萬隆會議的概況和“求同存異”方針的含義;概括周恩來在建國初的外交成就。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學完成基礎知識的掌握,培養(yǎng)閱讀、自學、知識概括和歸納能力;通過小組討論和問題探究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探究精神、表達能力;通過激勵引導,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聯(lián)系生活實際和中國的現(xiàn)實,培養(yǎng)知識遷移能力。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了解新中國外交的成就,激發(fā)愛國熱情;通過感受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外交風范,領悟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求同存異方針的含義,及其對處理國與國、人與人關系的重要價值。二、重點難點學習重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萬隆會議上提出的“求同存異”的方針。學習難點:為什么說“求同存異”方針促進萬隆會議圓滿成功?三、課前導學:請看課本自學,將下列“知識提煉”中要求的知識點提煉并填寫在空白處。(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背景(1)新中國建立后,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2)新中國建國的第一年就同等1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3等一些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采取敵視態(tài)度,實行外交孤立政策。2.提出:1953年底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3.內(nèi)容:、、、、五項原則。4.完善:年,周恩來分別與總理尼赫魯、總理吳努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雙方一致同意以作為指導中印、中緬兩國關系的基本原則。5.意義:在國際上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成為處理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二)、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1.時間、地點:年的萬隆。2.性質(zhì):第一次沒有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3.結果:周恩來提出“”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各國的團結與合作。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出示材料: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有這樣一位人物,他的朋友評價他是“十億中國人民心目中的第一位完人”,他的敵人評價他“極精明細密,殊可敬可佩也”,外國人評價他“與他相比,我們都是野蠻人”,網(wǎng)絡評價他“中國最帥的人”。請問他是誰?同學們回答:周恩來。教師:我們已經(jīng)習慣稱呼他“周總理”,其實他還有一個身份—新中國第一任外交部部長。新中國成立初期,面對一次次的外交挫折,他是如何帶領中國人民一次次擺脫困境的?這節(jié)課,讓我們跟隨那些珍貴的歷史鏡頭和歷史資料,感受他的外交智慧,領略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自然導入。2、教師展示學生自學成果:教師用課件展示答案3、學生鞏固基礎:明確上述知識點后,學生通過誦讀、默想、互問等方式熟記上述知識點。4、教師針對本節(jié)重點難點知識提出如下問題,并作適當拓展。(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五項原則的提出時間、內(nèi)容、最早倡導的國家。教師拓展“遠親不如近鄰”.(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五項原則的影響。教師拓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萬隆會議召開的時間、地點、性質(zhì)。(4)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的方針,會議的歷史意義。教師拓展“和為貴”。學生回答后,教師出示答案。5、師生共同研究(1)請同學們把本小組內(nèi)解決不了的問題寫在下面,請其他小組同學或老師幫助解決。(2)師生共同探究下列問題:①結合圖片《新中國建立初期外交形勢》和所學知識,概括美蘇對華的不同態(tài)度。面對美蘇對華的不同態(tài)度,請你為新中國做出選擇。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核心和基礎、保證、目標。③在萬隆會議上,中國代表團對一些國家的指責加以反駁,或者對指責不予理睬,分別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④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倡的“求同存異”方針為何會得到與會國家的贊同?。=5\*GB3⑤周恩來為什么能扭轉(zhuǎn)會議的航向?=6\*GB3⑥材料:別克“鋼筆的來歷”。設身處地的思考思考,你遇到這樣的情況會怎么回答?討論后,以小組為單位回答展示,然后老師明確答案要點,學生做筆記。五、課堂小結:先請同學們在小組內(nèi)總結,然后通過下列板書進行小結。一個政策一個原則和為貴周恩來一次會議一個方針六、當堂檢測:請快速完成下列問題。(一)單選題一、選擇題1、1954年,發(fā)表聲明,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指導的兩個國家是()①朝鮮②印度③蘇聯(lián)④緬甸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建國之初毛澤東主席宣布我國的外交政策是()A.求同存異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平等互利D.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1960年尼克松在競選總統(tǒng)時說:“我們對中國的態(tài)度不應該太過于僵硬,我們不應對一個有六億人口的政府永久不予承認的態(tài)度。”這表明()A.尼克松要承認新中國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

B.中國的綜合國力與美國勢均力敵

C.美國統(tǒng)治階層內(nèi)部對中國的政策已出現(xiàn)分歧D.美國政府要與臺灣當局斷絕往來4、對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最早由中印雙方就西藏地方的關系問題談判時提出

B.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時,正式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C.該政策的提出,標志著我國的國際地位空前提高

D.五項原則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5、1954年《中印兩國總理聯(lián)合聲明》中寫道:“如果這些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適用于一般國際關系之中,它們將形成和平與安全的堅固基礎。”聲明中提到的這個原則,應該適用于()①發(fā)展中國家②經(jīng)濟發(fā)達國家③弱小落后國家④資本主義強國A.①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6、右圖是小華同學制作的一張知識卡片,在卡片的橫線處適合填寫的內(nèi)容是()A.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B.第26屆聯(lián)合國大會C.十一屆三中全會D.萬隆會議7、新中國首次完整地提出“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nèi)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在()A.1953年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B.1955年萬隆會議期間C.1971年第26屆聯(lián)合國大會期間D.l972年尼克松訪華時8、周恩來在1955年萬隆會議上代表中國政府提出處理國家之間關系的“求同存異”方針。其背景主要是()A.一些國家的代表在會議中攻擊共產(chǎn)主義,甚至懷疑中國對鄰國搞“顛覆”活動B.亞非國家間社會制度不同C.一些亞非國家存在著嚴重的民族矛盾和邊界沖突D.亞非國家過去經(jīng)歷的遭遇不同9、《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評論說:在1955年的一次國際會議上,“周恩來利用了他個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機敏逐漸減弱了那些懷疑中國或懷疑共產(chǎn)主義的領導人的敵對情緒”。在這次會議上,周恩來提出的外交方針是()A.“求同存異”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另起爐灶”D.“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10、周恩來在1955年萬隆會議上代表中國政府提出處理國家之間關系的“求同存異”原則。其背景主要是()

A.一些國家的代表在會議中提出“反對共產(chǎn)主義問題”,懷疑中國搞“顛覆”B.亞非國家間社會制度不同C.一些亞非國家存在著嚴重的民族矛盾和邊界沖突D.亞非國家過去經(jīng)歷的遭遇不同二、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和原則是,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平和各國人民間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zhàn)爭政策。──摘自《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材料二毛澤東訪問蘇聯(lián):

材料三中國永遠屬于第三世界,這是我們對外政策的一個基礎。我們講永遠屬于第三世界,就是說,現(xiàn)在中國窮,理所當然屬于第三世界……中國永遠不會稱霸,永遠不會欺侮別人,永遠站在第三世界一邊。

──摘自鄧小平《維護世界和平搞好國內(nèi)建設》

請回答:

(1)結合材料一說明新中國外交政策的原則是什么?(3分)

(2)毛澤東訪問蘇聯(lián)的目的何在?(2分)

(3)材料一和材料三的主張有何相似之處?(2分)

(4)材料三強調(diào)中國永遠屬于第三世界的理由是什么?(2分)

(5)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的外交事業(yè)是否一帆風順?請用所學知識并結合材料加以說明。(3分)

(6)面對新中國面臨的外交形勢,新中國的領導人采取了什么政策?取得了什么成果?(5分)

七、情感熏陶:再次回顧周恩來光輝燦爛的一生,突出周恩來崇高的精神品質(zhì)和人格魅力。

滾動播放周恩來的圖片,并深情講述:周恩來不僅是中國最杰出的外交家,還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堅定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共和國的首任總理。還記得嗎?在他還在念書的時候,就喊出了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豪邁宣言,面對著災難深重的國家,小小年紀的他,早已把個人理想和國家前途聯(lián)系在了一起。當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的消息傳回國內(nèi)時,他率領著天津的青年學生,高呼著“外爭主權,內(nèi)除國賊”的口號,走在了五四愛國運動的最前線。當他只身前往法國巴黎,去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時候,他義無反顧的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成為一名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終其一生,他未曾懷疑過自己的信仰。當反動派懸賞10萬大洋要取他項上人頭的時候,他未曾有過哪怕一絲一毫的懼怕,堅定的眼神告訴我們,什么才是革命家的勇氣。當他成為共和國的首任總理兼外交部長時,他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以平均每天16個小時的工作時間,詮釋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為人民服務”。在他離開我們的時候,他已經(jīng)為這個國家和他的人民奉獻出了全部的心血和智慧,以至于他的體重只剩下了微不足道的35公斤。即便如此,他還要求把他的骨灰全部灑在祖國的土地上,就這樣,他把他的一切都回報給了他深愛著的祖國。中國人口那么多,卻沒有一個是周恩來的后代;中國銀行的存款無以計數(shù),卻沒有一分錢是屬于周恩來的。他光輝的一生不但感動了中國,也感動了世界,所以當他在1976年逝世的時候,聯(lián)合國破例為他降了半旗以示哀悼!這就是周恩來

——

杰出的外交家、敬愛的總理、一個真正的偉人!

第15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學情分析鞠燕1、通過七年級對中國古代史的學習及對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侵略與反抗》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古代中國的外交及近代中國的屈辱外交,通過對比學習更有利于掌握新知和復習舊知,得出正確的結論。

2、由于初二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對新中國建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比較生疏,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此外,初二年齡段的學生一方面帶有兒童的特點,希望老師講課內(nèi)容新鮮、充實有趣味,最怕空洞的說教;另一方面已具備接受較系統(tǒng)的知識、理解一些問題的能力,但看問題不深刻、不全面。所以在本節(jié)內(nèi)容的處理上可以適當補充一些史實,精簡抽象理論,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3、大多數(shù)學生對周恩來總理了比較多,便于本課的學習。但他們經(jīng)過前幾節(jié)課的學習,對新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狀況有了一定的認識。第15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效果分析鞠燕本試題的主要目的是矯正學生在答題過程中暴露的問題,彌補學習上的遺漏,幫助學生牢固掌握所學知識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一、試題分析本次當堂達標題的出題出題范圍是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第十五課內(nèi)容,卷面分值為50分,其中選擇題30分,材料題20分,共50分,測試時間共15分鐘,采用閉卷形式。該試卷知識覆蓋面小,側(cè)面考察學生的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滲透情感教育。第一題是選擇題目,分值30分,每題2分。難度適中,側(cè)重基礎知識的考察,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常識性知識識記能力。第二題是材料題,分值20分。主要考察學生靈活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側(c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考查。總體看來,試題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和系統(tǒng)性,能夠達到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各種能力的目的。二、成績分析:從統(tǒng)計分析來看,學生的平均分為40分,其中,45分以上28人,40——45分有20人,34——40分10人。三、試卷失誤原因分析學生運用課本基礎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高。即學生不能根據(jù)材料從課本中提取出有效知識,也不會把課本知識和材料有機結合起來,要么只看到材料而忽視了課本知識,要么只單純回答了課本知識而沒有結合材料。四、試卷講評我針對試卷中的共性錯題精心講解做出知識梳理,解題方法歸納和變式訓練。通過對錯題的知識梳理學生建立了系統(tǒng)的知識網(wǎng)絡,析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解題思路和技巧,提高了解題能力,受益較大,總體教學效果較好。對成績優(yōu)異和進步大的同學給予肯定和表揚。采取小組合作,互幫互助的方式解決一部分學生能解決的問題,大家取長補短我認為此設計不但鍛煉了一部分學生梳理知識講解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他們樂于助人,團結合作的精神。五、今后教學建議及措施1、強化基礎知識訓練。學生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是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基礎。考試命題方式是靈活的,但無論如何選材,落腳點還是教材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從抓基礎知識入手,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2、精選習題,做好解析。平時多收集整理一些與教學重點知識相關的資料,根據(jù)教材所學,指導學生分析解決這些問題。不斷地堅持問題帶考點的方法,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使學生能多層次、多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3、指導學生做題規(guī)范,緊扣問題,條理清晰。《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材分析《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中的第二課,本單元主要介紹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在國防建設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以及我國由于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而取得的外交成就。本課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執(zhí)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開始,在中國現(xiàn)代外交史上具有開篇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講了新中國誕生之初的外交政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從提出到倡導并在世界上被多國接受,萬隆會議召開和外交斗爭等問題,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是下一節(jié)課外交事業(yè)的發(fā)展的基礎,也是第五單元的重點,在中國現(xiàn)代外交史上具有開篇的地位和作用,學習本節(jié)內(nèi)容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國外交和觀察當今國際事務。學習目標:1.知識與能力:知道新中國的外交政策;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nèi)容和影響;知道萬隆會議的概況和“求同存異”方針的含義;概括周恩來在建國初的外交成就。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學完成基礎知識的掌握,培養(yǎng)閱讀、自學、知識概括和歸納能力;通過小組討論和問題探究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探究精神、表達能力;通過激勵引導,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聯(lián)系生活實際和中國的現(xiàn)實,培養(yǎng)知識遷移能力。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了解新中國外交的成就,激發(fā)愛國熱情;通過感受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外交風范,領悟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求同存異方針的含義,及其對處理國與國、人與人關系的重要價值。重點難點:學習重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萬隆會議上提出的“求同存異”的方針。學習難點:為什么說“求同存異”方針促進萬隆會議圓滿成功?第15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測評練習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30分)1、1954年,發(fā)表聲明,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指導的兩個國家是()①朝鮮②印度③蘇聯(lián)④緬甸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建國之初毛澤東主席宣布我國的外交政策是()A.求同存異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平等互利D.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1960年尼克松在競選總統(tǒng)時說:“我們對中國的態(tài)度不應該太過于僵硬,我們不應對一個有六億人口的政府永久不予承認的態(tài)度。”這表明()A.尼克松要承認新中國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

B.中國的綜合國力與美國勢均力敵

C.美國統(tǒng)治階層內(nèi)部對中國的政策已出現(xiàn)分歧D.美國政府要與臺灣當局斷絕往來4、對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最早由中印雙方就西藏地方的關系問題談判時提出

B.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時,正式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C.該政策的提出,標志著我國的國際地位空前提高

D.五項原則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5、1954年《中印兩國總理聯(lián)合聲明》中寫道:“如果這些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適用于一般國際關系之中,它們將形成和平與安全的堅固基礎。”聲明中提到的這個原則,應該適用于()①發(fā)展中國家②經(jīng)濟發(fā)達國家③弱小落后國家④資本主義強國A.①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6、右圖是小華同學制作的一張知識卡片,在卡片的橫線處適合填寫的內(nèi)容是()A.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B.第26屆聯(lián)合國大會C.十一屆三中全會D.萬隆會議7、新中國首次完整地提出“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nèi)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在()A.1953年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B.1955年萬隆會議期間C.1971年第26屆聯(lián)合國大會期間D.l972年尼克松訪華時8、周恩來在1955年萬隆會議上代表中國政府提出處理國家之間關系的“求同存異”方針。其背景主要是()A.一些國家的代表在會議中攻擊共產(chǎn)主義,甚至懷疑中國對鄰國搞“顛覆”活動B.亞非國家間社會制度不同C.一些亞非國家存在著嚴重的民族矛盾和邊界沖突D.亞非國家過去經(jīng)歷的遭遇不同9、《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評論說:在1955年的一次國際會議上,“周恩來利用了他個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機敏逐漸減弱了那些懷疑中國或懷疑共產(chǎn)主義的領導人的敵對情緒”。在這次會議上,周恩來提出的外交方針是()A.“求同存異”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另起爐灶”D.“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10、周恩來在1955年萬隆會議上代表中國政府提出處理國家之間關系的“求同存異”原則。其背景主要是()

A.一些國家的代表在會議中提出“反對共產(chǎn)主義問題”,懷疑中國搞“顛覆”B.亞非國家間社會制度不同C.一些亞非國家存在著嚴重的民族矛盾和邊界沖突D.亞非國家過去經(jīng)歷的遭遇不同二、閱讀下列材料(共20分)材料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和原則是,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平和各國人民間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zhàn)爭政策。──摘自《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材料二毛澤東訪問蘇聯(lián):

材料三中國永遠屬于第三世界,這是我們對外政策的一個基礎。我們講永遠屬于第三世界,就是說,現(xiàn)在中國窮,理所當然屬于第三世界……中國永遠不會稱霸,永遠不會欺侮別人,永遠站在第三世界一邊。

──摘自鄧小平《維護世界和平搞好國內(nèi)建設》

請回答:

(1)結合材料一說明新中國外交政策的原則是什么?(3分)

(2)毛澤東訪問蘇聯(lián)的目的何在?(2分)

(3)材料一和材料三的主張有何相似之處?(2分)

(4)材料三強調(diào)中國永遠屬于第三世界的理由是什么?(2分)

(5)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的外交事業(yè)是否一帆風順?請用所學知識并結合材料加以說明。(3分)

(6)面對新中國面臨的外交形勢,新中國的領導人采取了什么政策?取得了什么成果?(5分)第15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課后反思本課教學有兩條主線,一條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條是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最后這兩條線索合二為一,兩者都為我國外交取得了重大成就,為我國贏得了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樹立了嶄新的國際形象。針對本課特點,我緊緊圍繞這兩條主線采用“學習目標——重點難點——課前導學——教學過程——課堂小結——當堂檢測”的六步教學模式,努力打造高效課堂,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合作探究的能力。成功之處:首先,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在本節(jié)課我為學生設置的自主學習的任務較為明確,學生比較容易的找到問題的答案,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這一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完成的不錯。其次,采取小組合作討論、教師重點講解等多種教學方式,能夠緊扣歷史教學指導意見,完成課堂教學任務。1.采用問題導入法。通過周恩來的朋友、敵人、外國人、網(wǎng)絡對周恩來總理不同的評價,導入新課,學生興趣濃厚。2.為了讓同學們對對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有更深的了解,我聯(lián)系中國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文化“和為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與原則的內(nèi)容進行對應聯(lián)系,重點分析講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核心、保證、目標,認識到這是對國際外交工作的重大貢獻,也是我國外交成熟的標志。3.合作探究五個問題,提高了學生的分析概括、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第3題,通過討論分析有利于學生理解今天的中國外交和觀察當今復雜國際事務;第6題,同學們各抒己見,然后與周恩來的回答比較,體會周恩來的外交智慧和應變能力。①結合圖片《新中國建立初期外交形勢》和所學知識,概括美蘇對華的不同態(tài)度。面對美蘇對華的不同態(tài)度,請你為新中國做出選擇。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核心和基礎、保證、目標。③在萬隆會議上,中國代表團對一些國家的指責加以反駁,或者對指責不予理睬,分別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④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倡的“求同存異”方針為何會得到與會國家的贊同?。=5\*GB3⑤周恩來為什么能扭轉(zhuǎn)會議的航向?=6\*GB3⑥材料:別克“鋼筆的來歷”。設身處地的思考思考,你遇到這樣的情況會怎么回答?最后,結尾時我搜集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再次回顧周恩來光輝燦爛的一生,突出周恩來崇高的精神品質(zhì)和人格魅力。不足之處:1、最好選擇有關周恩來總理的一些視頻資料,讓同學們有一些更形象直觀的認識。2.老師的語言還應該更加精煉,這需要在日常中不斷的錘煉,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就可完成。回頭看這節(jié)課的錄像,真感覺自己的廢話特多,普通話不夠標準,明明可以一兩句講清楚的意思,我卻完完整整的用到一分鐘。而且多是重復的意思。故這個問題今后要多多注意。精煉不僅是要求,更是水平和功底。3.板書應該更加端正才好,當一節(jié)課過后,留在學生眼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