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細祭火儀式的再生產調研報告_第1頁
阿細祭火儀式的再生產調研報告_第2頁
阿細祭火儀式的再生產調研報告_第3頁
阿細祭火儀式的再生產調研報告_第4頁
阿細祭火儀式的再生產調研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阿細祭火儀式的再生產調研報告【摘要】儀式是人類歷史長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一般而言,絕大多數的儀式屬于某一個民族或族群歷史傳承的產物,它們原屬于遠古生活的一部分,經過歷史的變遷,儀式已經留下了被駁離的痕跡。即使是同一民族或族群人們也已經無法真正還原其“原生形態”。[1](P5)阿細祭火儀式是彌勒西山彝族每年農歷二月初三都要舉行的一項重要祭祀活動,以紀念阿細人的祖先掌握了人工取火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近年來,為了宣傳和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并使之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阿細祭火”儀式被作為一項重要的民族文化資源得到開發,在文化可以資本化理念的推動下,這一古老的民俗文化事象經過再生產而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以支撐當地旅游業的發展。筆者主要是從歷史淵源、各方的態度、藝術設計以及產生的影響等方面進行了調研,并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幾點建議,為研究火文化及民族學、民俗學、歷史學、人類學等積累了第一手資料。

【關鍵詞】阿細祭火;儀式;再生產;調研報告

火對人類的發展進化有著特殊的意義,火不僅改善了人們的飲食習慣,而且給人類帶來了溫暖、光明和希望。于是,火便在許多民族的心目中占據了神圣的地位,種種別開生面的祭火儀式已經在不同的民族中沿襲了千年。鉆木取火是人類遠古祖先所經歷的文化創舉。西方有“普羅米修斯為人類盜天火”的傳說,中國也有自古流傳的“燧人氏鉆木取火”。傳承于西一鎮至今保存完整的阿細祭火儀式乃是九州難尋的活化石,紅萬村的阿細祭火儀式至今保留著人類對火的最原始的崇拜,它向人們展示古老原始祭火崇拜的精彩場面。

一、阿細祭火儀式的再生產歷史淵源

每年農歷二月初三,居住在彌勒縣西一鎮紅萬村的阿細人,都要舉行撼人心魄的神秘祭火儀式,其回歸自然,如癲似狂,視火為萬物之靈的神秘慶典,堪稱“東方狂歡節”。彝族阿細人的祭火儀式是祖輩留傳下來的古老傳統,相傳已有近千年的歷史。祭火儀式再生產的形成,有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但都與阿細人對火的崇拜有密切的關系。阿細人崇尚火,認為火具有驅邪逐魔、消災去穢的能力。從生下來在火塘邊進行的命名儀式,到與火離不開的各種活動,一生都與火結緣。關于火種的來源,阿細的創世史詩《阿細的先基》中是這樣記載的:

“天上打起雷來,有一樣紅通通的東西,從天上掉下來,一直鉆進老樹里。這樣好看的東西,人們從來沒見過,這樣稀奇的東西,人們從來沒看過。姑娘和兒子們,在旁邊的樹蓬里,折了些小樹枝,拿來撬老樹,撬著撬著嘛,撬出火來了。人們有了火,會把生的肉,烤成熟的吃,會把生的東西,烤成熟的了。”[2](P39-40)

這是最早的記載關于阿細人的自然火的來源,火給他們帶來了光明和溫暖,帶來了熟食,驅走了兇猛的野獸,因此他們把火尊為神。《彌勒縣志》里也有關于阿細祭火儀式的記載:

“阿細人崇尚火,祭火是最古老的傳統。以西一鎮紅萬村為代表的阿細村寨,每年二月初二日,先到密枝林祭神樹后,下午在村里擺長龍宴。第二天一早婦女煮好糖雞蛋及粑粑供客人和家人就餐后就把火熄滅。村里選出的祭火隊伍,在畢摩的帶領下,抬著祭品到密枝林祭火神,并在原先備好的朽木上,用干木鉆出火星,引燃火草,點著火把,置于“火神”(事先準備好的紙神人或泥神人)座下的火盒里抬回村內。村里的男人,赤身畫滿紅、黃、褐、白、黑不同顏色的五色圈,代表日、月、星辰、虎、牛、飛禽走獸,無數跳動的火苗和光芒四射的驕陽,還用藤條、樹葉、花草把自己裝飾,戴上鬼怪妖魔的面具,模仿遠古時代原始人的生活形態揮舞刀、叉、劍,簇擁在祭火隊伍的前后,沿街游行。”[3](P519)

從這則材料可以看出阿細祭火儀式和現在的很接近,但阿細祭火儀式的再生產不是憑空產生的,它與過去人們的記憶有一定的關聯。據紅萬村的何汝貴老畢摩回憶說,從建國以后,他們就一直保持著阿細祭火儀式的傳統,當時人數很少,規模也不是很大。但阿細祭火儀式從來就沒有中斷過,即使是期間(當時人們把傳統的民族文化當成了封建迷信),他們也在偷偷地進行,只有畢摩去祭祀,不發動群眾搞活動。改革開放以后各項政策都趨于穩定,阿細祭火儀式的人數比以往增多,但規模仍然不是很大,只有附近的幾個村莊參與,因為群眾心里還是擔心,怕中的情況會反復出現。經過20多年的沉淀,到2000年左右,國家各項政策穩定,經濟蓬勃發展,隨著文化旅游事業的蓬勃興起,加之國家開始重視文化建設,阿細祭火儀式的再生產才開始擴大規模,村委會也開始支持祭火。前兩年主要是精神支持,自從2004年的文化普查之后,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節目報道了阿細祭火儀式,才逐漸受到了鎮里的重視。2005年在縣里的大力支持下,紅萬村成功的申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區,從2007年以后,不管是鎮里、縣里還是省里支持的力度都比較大,到2012年紅萬村阿細祭火時接待的游客包括大陸、日本、臺灣等已經超過了7萬人。

二、各方對阿細祭火儀式的再生產的態度及影響

西一鎮政府對阿細祭火儀式是全力支持,他們在阿細祭火儀式中不斷表現出強大的凝聚力以及充當組織指揮者的角色。“為了繁榮發展民族文化,挖掘阿細民族文化精髓,擴大和更深層弘揚人類文明、共建美好精神家園,充分展示人類文明最后的火種,以阿細祭火古老神奇莊嚴的魅力,促進西一民族民俗文化旅游業的發展”,他們適時抓住有利時機,自從2005年以后,他們每年都會組織舉辦一年一度的阿細祭火節,以促進西一鎮民族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在祭火節期間,他們積極邀請各種媒體,以擴大對外宣傳,影響甚廣,阿細祭火現已成為彝族文化的重要標志。國內外探尋原生態民族文化的專家、學者及欲一睹原生態阿細文化真容的游客絡繹不絕。他們聘請專家對阿細祭火儀式進行藝術設計,對紅萬村的旅游進行整體規劃,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民俗文化旅游資源,以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如在阿細祭火儀式期間又增加了阿細摔跤,規劃中還要發展農家樂風味餐飲、民族民歌表演、民族民間工藝、民族服飾加工等,但民族文化旅游的發展還處于萌芽階段,對于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還不是很明顯,還需要長期的努力。

筆者在調查的60名紅萬村村民中,除了1名在祭火中受傷保持中立態度外,其余的都是贊成阿細祭火的,他們對阿細祭儀式的態度達到了很高的認同程度。當問到他們為什么支持阿細祭火時,很少一部分人知道是傳承民族文化,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回答不上來,這說明阿細祭火儀式已經深入到了他們的集體無意識,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了。當問到阿細祭火有沒有給他們帶來收益時,他們的回答都差不多都是一致的,帶來了很少的收益,主要有一些集體收入,個人收入很少。集體收入主要是祭火當天的長龍宴,記者每位100元、旅行團每位80元、個人旅游每位50元,個人收入主要是村里在祭火期間給每位工作人員發的補助,也就是幾十塊錢,并不是每人都有。在阿細祭火儀式期間,工作人員有的是維護治安,有的是主持祭祀(畢摩),有的準備長龍宴,有的是跳火神,還有的是表演阿細跳月。紅萬村的大部分人都沒有參與商業行為,只有在祭火場地旁邊有土地的人將土地租給外村人做生意,以賺取少量的租金,一般也就是二三百塊錢。當問到他們為什么沒有從事商業行為時,他們都覺得阿細祭火是他們古老的地方風俗,必須要參與其中,做生意也賺不了多少錢,而且祭火期間可能還會有很多親戚到家中做客,要招待他們,根本沒有時間做生意。由此可見,在大的市場經濟背景下,他們的觀念還沒有徹底轉變,形成了“本村搭臺,鄰村唱戲”的局面,在阿細祭火期間,他們全村的人基本上都參與其中,而巨大的商機都被附近村莊里的人占據了。阿細祭火僅有短短的三天,并沒有擾亂村民們正常的生活秩序。阿細祭火儀式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民族團結,更促進了精神文明建設,但當地經濟的發展依然緩慢,阿細祭火儀式并沒有成為當地經濟新的增長點。

三、阿細祭火儀式的再生產的藝術設計

在阿細祭火儀式再生產的藝術設計中,起主導作用是西一鎮政府。據西一鎮文化站站長楊文忠介紹,自從1993年他當上文化站站長以來,就一直參與阿細祭火。早期阿細祭火儀式的規模很小,參與人數也僅限于附近的幾個村莊,而且參加祭火的人員全部都是男性,婦女不得參加。阿細祭火期間的高潮跳火神也僅限于男性,是男人的狂歡。然而,祭火儀式中女性雖然在實體上缺失,但人們對女性的崇拜意識卻存在于祭祀儀式的每一個環節里[4],于是有了男扮女裝的表演者,他們裝扮原始人跳舞,模擬先祖們的祭祀儀式。在阿細祭火儀式的表演中,也只是用近乎赤裸的身體來進行,沒有一系列的表演工具。祭火儀式的場地也不固定,有些年份在大路邊上,有些年份在學校旁邊。祭火儀式中也沒有火神(木鄧賽魯),火神只是存在于人們的記憶當中。跟著群眾參與了幾年之后,他就有了一些想法,如果把這一古老的習俗開發出來,必定能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于是他就向領導反映,當時沒有得到政府的重視,直到2000年,縣上要發展民族文化大縣,這一提議才受到了重視。

西一鎮對阿細祭火儀式的再生產進行藝術設計主要目的可以從阿細祭火的籌備方案里看到:“為進一步發展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打造民族文化精品,發展西一鎮民族文化生態旅游業,促進農村經濟、社會、文化協調發展。”①他們為了發展民族文化生態旅游,一方面積極對外宣傳,以鎮政府的名義向媒體發送公告,并通過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在網絡上進行炒作,以擴大其影響力。另一方面,他們積極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于2006年爭取到上級宣傳部門資金15萬元,群眾出資投勞17萬元,結合2007年新農村建設項目7萬元修建了祭火臺、祭火廣場,使阿細祭火儀式的再生產的場地固定下來,這樣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在阿細祭火儀式中原來沒有火神,出于發展民族文化生態旅游的需要,1993年左右阿細人根據過去的記憶創造出了火神,就像在《傳統的發明》中所說的那樣:“被發明的傳統”意味著一整套通常由已被公開或私下接受的規則所控制的實踐活動,具有一種儀式或象征特性,試圖通過重復來灌輸一定的價值和行為規范,而且必然暗含與過去的連續性。[5](P2)制作火神的材料是泥土和彩繪,而且火神的外形像原始的動物。至1998年左右,由于用泥土做的火神太重,人們抬著不方便,材料換成了棕櫚樹、布匹和彩繪等,外形更接近于現代的人性。差不多于此同時,村里也允許女性參加裝扮原始人跳舞,從此女性有了與男性同樣的權利。在阿細祭火儀式的狂歡中,逐漸增加了一系列的表演工具,如大刀、木棍等,人們揮舞著大刀木棍等將一系列的不干凈的東西驅逐出去。隨著近些年發展生態民俗旅游的需要,西一鎮于2006年成立了專門的“阿細火文化開發管理中心”,對阿細祭火儀式進行一些列的開發,他們聘請專家對阿細祭火儀式的文藝表演隊進行了指導,包括舞蹈的動作、舞曲的編排等。我們可以從“阿細火文化開發管理中心”的《高舉“火”字品牌,做強特色產業》文件中可見一斑。他們積極組織并招聘人馬,在全縣范圍內阿細人聚居的村寨招收60人青年男女,聘請州級傳承人3人對他們進行業務(民族歌、舞、樂)的培訓,進行經營性的演出,同時對各類文藝骨干進行培訓???②筆者通過西一鎮文化站站長楊文忠了解到,火文化管理中心對阿細祭火儀式的開發還處于初級階段,以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們已經初步完成了對紅萬村墻體的整體改造,將紅萬村的墻體統一涂成火紅色并且繪制表現彝族發展史、彝族文化、火文化、圖騰等系列壁畫,與阿細祭火儀式的整體格調相協調。正在規劃當中的有寨門、火神洞和火神廟,據楊站長介紹他們要建造一個特點鮮明,具有彝族文化特點、火文化特點、原生態特質的彝家風格寨門,寨門的主體形象為燃燒的火焰,背面墻體以反映彝族火圖騰雕刻為內容。對于火神洞,主要是利用祭火廣場南側40m長的喀斯特溶洞建一條火神通道,喻示:“火神穿過黑暗,走向光明”,建成火文化旅游產業的一個重要看點。此外,在阿細祭火儀式的取火處建一座火神廟,供奉彝族火神,火神廟的建筑風格與彝族圖騰相符,從村中修建一條石板路到火神廟,以供取火或參觀之用。①雖然西一鎮對阿細祭火儀式進行了藝術設計,但在阿細祭火儀式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如祭火場地有限,容納不了太多的觀眾,阿細祭火儀式沒有完全的開發出來,村莊的接待能力有限,后勤保障沒有達到先進的水平,公共的基礎設施較差(衛生間、垃圾桶較少等),交通不便,缺乏必要的財政支持等。

四、阿細祭火儀式的再生產的建議

(1)完善相關的配套設施。在體閑旅游、觀光旅游、度假旅游等各種旅游方式中,生態文化旅游,尤其是“村落旅游”作為一種新的旅游方式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青睞。除加強宣傳力度對外打出知名度和品牌外,還要加強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如改善交通狀況,加強餐飲住宿設施,升級電力設施、增強通信設施的信號,增加衛生間垃圾桶等,將紅萬村建設成知名度較大、旅游形象突出、在省內具有一定吸引力的優秀鄉村旅游示范點,最終成為云南省著名的鄉村民俗文化旅游的目的地。

(2)進一步轉變觀念。樹立農村文化產業意識,產業的發展需要觀念的進步,發展鄉村文化旅游要糾正長期以來形成的錯誤觀念。“對村民進行旅游文化開發建設與觀念改變的教育著重引導以阿細文化活動形態,成為民族文化旅游精品的觀念改變上,使公眾日益關注保護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形成自發地將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習俗進行整理、創新、傳承。”1加強農村公益性文化體系建設。推動農村鄉風文明建設,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全村農民的整體素質,就必須加強公共文化體系的建設。

(3)加大資金投入。資金是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基本要素,政府應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增加旅游建設投入,主要是基礎設施和公益性事業建設為旅游文化產業發展提供直接支持,營造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和招商引資的優良環境,為發展產業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可采取不同的投入方式,整合財力資源,多渠道籌集資金,并可探索項目制撥款的扶持方式,鼓勵社會力量發展產業。同時增強政策保障,努力營造有利于發展文化產業的良好政策壞境,制訂深化改革政策,提高市場化水平,制定產業發展政策,引導產業升級。

五、結語

西一鎮紅萬村阿細祭火是阿細人的傳統節日,被稱為“最后的赤裸狂歡”,它比較完整的保存了古代“鉆木取火的”的儀式,為研究火文化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