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期末復習)_第1頁
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期末復習)_第2頁
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期末復習)_第3頁
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期末復習)_第4頁
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期末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期末復習)第二章變化轉型的世界格局一、兩極格局的形成和演變(一)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的形成過程①1946年2月,(美國駐蘇聯代辦)喬治·凱南(給美國國務院)的8000字電報,(對蘇聯的理論、意圖、政策和做法作了全面分析)②1946年3月,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呼吁美英合作,建立軍事同盟,以對付蘇聯的威脅。③1946年9月,克利福德的報告《美國與蘇聯的關系》,正式提出對蘇聯實施冷戰的綱領。④冷戰開始的標志: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⑤1947年6月,馬歇爾計劃的提出和實施,為資本主義陣營的形成建立了經濟紐帶。⑥1949年4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標志著資本主義陣營的形成。(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過程①1947年,莫洛托夫計劃,與東歐各國簽訂貿易協定,以鞏固蘇聯與東歐各國的經濟聯系。②1947年9月,歐洲九國共產黨情報局③1949年1月,“經濟互助委員會”④1949年10月1日,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⑤1955年5月5日,簽訂了《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即《華沙條約》,社會主義陣營形成。二、發展中國家崛起的三大里程碑①1955年萬隆會議召開,標志著發展中國家的興起。②1961年不結盟運動,推動了世界各國反帝、反霸、反殖民主義和維護世界和平的斗爭。③1964年七十七國集團成立,進一步顯示了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和力量。三、兩極格局的終結及有沒有歷史進步性冷戰結束的標志:1989年12月,美蘇首腦馬耳他非正式會晤時,雙方正式宣布美蘇兩國進入合作而不是競爭的新時期。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終結:1991年12月21日,《建立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宣告11國自愿組成“獨立國家聯合體”,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停止存在。兩極格局的終結雖以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形式表現出來,但從人類和平與發展這一意義上看,兩極格局的終結本身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性。①兩極格局的終結總體上是以和平的方式實現的,沒有戰爭的硝煙,沒有法律意義上的戰勝國和戰敗國,也沒有重大的旨在確立大國地位、重劃勢力范圍和設計世界政治新藍圖的國際會議及協議。②人類在國際關系民主化和多樣化的道路上前進了一步。四、雅爾塔體系的內容和意義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反法西斯同盟國領導人舉行了一系列會議,主要有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按照以《雅爾塔協定》為主體的政治文件形成的國際關系體系就是雅爾塔體系。內容:①徹底擊敗的德國,解除德國的全部武裝,消滅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建立民主政治;在經濟上消滅其作戰潛力,迫使德國賠償盟國所受的損失;對德國實行分區占領。②確定波蘭疆界,恢復波蘭的獨立主權。③美英同意蘇聯提出的對日參戰條件。④成立聯合國和其他解決戰后國際問題的一些國際機構。聯合國的核心機構安理會的表決程序實行“雅爾塔公式”,即“大國一致原則”意義:雅爾塔體系對于防止德、日法西斯勢力和軍國主義的復活,維持歐洲各國的相對穩定,保障歐洲與世界的和平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第三章維持霸權地位的美國一、美國經濟模式的特點和弊端美國是“自由市場經濟”,它的特點是強調市場的自發調控和自我完善作用,強調發揮企業和個人的創造力,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經濟和市場的干預。特點:①特別注重市場的作用②金融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在美國經濟運行中占有突出地位③明顯重效率輕公正④壟斷資本占據經濟活動的主導地位弊端:①過于強調自由競爭和個人主義;社會福利保障不足,貧富差距較大,社會兩極分化突出。②過于相信市場的作用。市場經濟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面能有效配置經濟資源,另一方面又會加劇經濟的波動,助長經濟中的泡沫,釀成金融危機,特別是由于資本的逐利性、貪婪性和投機性,如果沒有有效監管,必然加劇金融市場的動蕩。二、美國的政治制度美國是聯邦制國家,政權組織形式為總統制,實行三權分立與制衡相結合的政治制度和兩黨制的政黨制度。三、二戰后美國對外戰略的演變二戰后,美國的戰略目標是要“領導世界”,實現“美國治下的和平”,即稱霸全球。(1)擴張階段(二戰結束至60年代末)1.1945-1953:杜魯門主義遏制戰略基本內容:①建立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②控制美蘇之間的廣大“中間地帶”即亞非拉地區③運用一切手段對蘇聯、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進行遏制2.1953-1961:艾森豪威爾解放戰略基本內容:①用和平的方式,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滲透和顛覆②對亞非拉地區,對民族解放運動進行干涉和鎮壓3.1961-1969:肯尼迪約翰遜和平戰略基本內容:①一方面繼續奉行對蘇聯的遏制政策,另一方面又在歐洲局勢和軍備控制方面與蘇聯進行對話,緩和緊張關系②對亞非拉國家,“恩威并用”政策(2)調整階段(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1.1969-1974尼克松(共和黨)緩和戰略,即“尼克松主義”具體措施:①調整盟國關系,建立“平等伙伴關系”②調整美蘇關系,提出“實力加談判”的方針③改善中美關系④結束越南戰爭2.1974-1977:杰拉爾德·福特3.1977-1981:卡特(民主黨)世界新秩序戰略基本內容:①改善與西方盟友的關系,把美日歐三邊合作作為全球戰略的基點②改善南北關系③對蘇聯實施緩和政策,“以水滅火”,實施“人權外交”政策④注重對華關系:1979年1月,美中正式建交(3)反擊階段(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1.1981-1989:里根新遏制戰略:重振國威,以實力求和平基本內容:①“里根經濟學”:高赤字、高利率、高通貨膨脹的三高策略②對蘇聯奉行新的遏制政策,“總統戰略防御倡議”即“星球大戰計劃”③“里根主義”:通過“高烈度、低烈度”的戰爭介入第三世界的地區沖突2.1989-1993:喬治·布什(共和黨)超越遏制戰略基本內容:在對蘇聯進行遏制的同時,抓住蘇聯、東歐國家改革的時機,以經濟援助為誘餌,輔之多種手段,促使他們改革向資本主義方向發展,最終融入西方的政治經濟體系。(4)冷戰結束后的調整和擴展階段(90年代初至今)1.1993-2001:克林頓(民主黨)參與和擴展戰略基本內容:①經濟安全:作為美國對外政策的主要目標②軍事安全:強化軍事實力作為實現全球霸權的重要手段③推進民主:向第三世界國家強行輸出美國的價值觀和政治經濟模式2.2001-2009:小布什(共和黨)小布什主義基本內容:①第一任期:單邊主義作風、對美國的威脅進行“先發制人”打擊的安全戰略②第二任期:強調國際合作和外交手段解決爭端的重要性,對外政策更加靈活務實2.2009-2017奧巴馬(民主黨)巧實力外交基本內容:強調綜合運用硬實力和軟實力來實現美國外交目標①改變單極世界觀念,承認世界趨向多極化②調整戰略重點,推出軍事打擊與經濟援助相結合的“雙軌”反恐新策略③將戰略重點轉向亞太地區④改善與歐洲傳統盟友的關系⑤廣泛參與解決全球性熱點問題,努力重塑美國國際形象和“領導地位”3.2017年1月20日,唐納德·特朗普(共和黨)宣誓就職擔任美國第45任總統。第四章謀求政治大國的日本一、日本的政治制度二、當代日本政治的生態環境(1)政黨以上臺執政為中心開展活動。(2)黨內有派,形成了類似于兩黨或多黨輪流執政的局面。(3)國內政治日益保守化:①政治革新力量衰弱,保守勢力在國會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②在歷史道德問題上,未能承擔起歷史正義:政府官員頻繁參拜靖國神社。③逐步修改《和平憲法》,為軍事力量合法化和對外軍事行動合法化做準備。④大力發展軍事力量,試圖成為軍事大國。三、日本追求的政治大國目標的三層含義及采取的外交舉措1.三層含義:①成為國際政治格局中真正的“一極”②在亞太地區起主導地位③具有全球性影響2.采取的外交措施:第五章走向一體化的歐盟一、歐洲一體化的進程1.1951年4月18日,巴黎,簽訂了《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又稱《巴黎條約》)。1952年7月25日,條約正式生效,歐洲煤鋼共同體成立。2.1957年3月25日,六國簽署《羅馬條約》。1958年1月1日,正式生效,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正式成立。3.1967年7月1日,《布魯塞爾條約》生效,三大共同體合并,統稱歐共體(EC)。4.1973年1月1日,英國、丹麥、愛爾蘭加入。5.1981年1月1日,希臘加入。6.1986年1月1日,西班牙、葡萄牙加入。7.1992年2月7日,《馬約》簽署,確立了成立歐盟的目標。8.1993年,《馬約》生效,歐盟正式成立。(歐盟取代歐洲共同體,開創了歐洲一體化的新階段)9.1995年,奧地利、瑞典和芬蘭加盟。10.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啟動。11.2004年5月1日,波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捷克、塞浦路斯、匈牙利、馬耳他、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亞十國正式加盟。二、歐盟的三大支柱第六章重振大國地位的俄羅斯一、蘇東巨變的過程、原因及教訓(1)過程:波蘭–匈牙利–民主德國–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蘇聯(2)原因:①改革中背離社會主義的方向和嚴重的決策失誤直接葬送了社會主義事業。②經濟沒有搞上去,使社會主義逐漸失去了吸引力、凝聚力和競爭力。③政治上高度集權,缺乏民主,法制不健全,是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垮臺的重要原因。④民族矛盾激化,分裂因素增長,是蘇聯劇變的有一個原因。⑤西方敵對勢力的“和平演變”戰略,對蘇東巨變起到了重要的促進和催化作用。(3)教訓:①建設社會主義必須把發展生產力作為首要的優先的根本任務,堅定不移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②社會主義國家必須不斷進行改革,同時改革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③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必須加強自身建設,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不斷提高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④穩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⑤社會主義國家必須時刻警惕國際敵對勢力的“和平演變”陰謀和滲透顛覆活動。⑥制定和執行正確的民族政策,正確處理民族之間關系,堅持平等原則,實現各民族的大團結,同時堅決打擊民族分裂主義。⑦制定正確的對外戰略和政策,堅持和平外交方針,既要維護自己的正當利益,又要與其他國家和平共處、不稱霸,同時要維護國家主權,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二、“休克療法”(1)定義:在制度轉型過程中采用某些激進的政策措施,以圖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結構性的轉變。(2)提出:1991年10月28日,葉利欽,俄羅斯第五次人代會。(3)主要經濟改革特征:①私有化是俄羅斯經濟轉軌的主要核心內容。②在最短的時間內全面放開價格管制。③財政緊縮。④實行外匯自由化。(4)結果:1993年底,俄羅斯宣布放棄“休克療法”①經濟進一步滑坡,各項經濟指標大幅度下降。②通貨膨脹失控,財政赤字更加嚴重。③國有資產大量流失,居民生活水平急劇下降。④進出口額大幅下降,外匯儲備趨于枯竭。第七章變動中的發展中國家一、了解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發展進程二、金磚國家合作的意義和挑戰(1)意義:①有助于國際經濟格局多極化②有助于國際政治格局合理化③有助于國際機制“進化”④有助于全球治理公平化⑤有助于國際戰略格局均衡化(2)挑戰:①機制本身“新手上路”,尚需磨合、有待完善。②五國之間有合作也有競爭,甚至還存在著一定的分歧和矛盾,彼此戰略互信有待加強。③西方大國更是“不甘寂寞”,極力利用矛盾,企圖分化五國,包括利用邊界爭端分化中印關系、利用所謂的人口問題與地緣競爭分化中俄關系、利用所謂人民幣匯率問題分化中巴關系等。第八章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對外戰略選擇一、中國的綜合國力與國家利益(1)綜合國力:①中國已成為經濟大國②中國的科技進步明顯③中國是一個軍事大國④中國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力擴大⑤中國的制度優勢明顯⑥中國已是世界體系內的國家⑦中國的發展中國家定位沒有變(2)國家利益:①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臺灣問題②保證社會穩定③實現各民族的團結④完成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⑤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⑥營造良好的國際和平環境二、如何理解中國所選擇的“和平發展道路”核心內容:①經濟戰略上,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爭取成為東亞經濟的主導性力量,成為世界經濟中的主要發動機,以中國的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推動世界經濟,大力拓展經濟戰略意義,確保經濟發展作為中國順利崛起的核心。②安全戰略上,以新安全觀為戰略基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