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臨床血液學胚胎造血期特點:中胚葉造血期:2~9周,卵黃囊壁上的血島是人類最初的造血中心;肝臟造血期即胚胎發育的第6周到第7個月;骨髓造血期從胚胎3個月開始,到8個月時骨髓成為造血中心。造血干細胞在體內可長期地重建造血,而早期造血祖細胞只能短期重建造血,晚期造血祖細胞則完全喪失重新造血的能力。在造血正調控因子中,屬于早期造血因子的是多系集落刺激因子。T細胞可產生I!-2~Ib5因子,不能產生IL1因子。正常人無效造血可占總造血的1%。區分造血干細胞和早期造血祖細胞的依據是細胞表面標志。腫瘤壞死因子a對祖細胞具有抑制和激活兩種效應。造血干細胞只進行不對稱有絲分裂。轉化生長因子。參與造血的負向調控,阻止細胞進入S期,維持造血干、祖細胞處于非增殖狀態。從出生到4歲,全身骨髓的髓腔內均為紅骨髓。5歲后,紅骨髓脂肪化由遠心端向近心端發展。健康成人紅骨髓約占骨髓總量的50%。青春期后逐漸萎縮的里吧器官是胸腺。骨髓穿刺的常用部位是骼骨、胸骨、脛骨,成人最理想的骨髓穿刺部位是骼骨后上棘。骨髓增生標準中,有核細胞與成熟紅細胞的比值為1:20時,屬于增生活躍。對增生極度減低的骨髓片,可計數1個有核細胞。正常骨髓中,粒細胞系統中比例最高的是中性桿狀核粒細胞,大約20%。正常骨髓分裂象中常見于早幼及中幼階段,約占有核細胞的1%,增殖過高的骨髓分裂象約占有核細胞的5%。正常骨髓分裂象中幼紅細胞約占有核細胞的20%,以中、晚幼紅細胞為主,平均各約10%。細胞核形態異常改變的是Pelge-Huet異常,其它為胞質異常。漿細胞中有Russel小體。胞質豐富的原始階段細胞是原始漿細胞。核染色質呈粗大網狀且排列緊密的是原始巨核細胞。在正常骨髓象中,在1.5cmx3.0cm的片膜上,可見巨核細胞7~35個,數量最少的是原始巨核細胞。骨髓涂片中出現火焰細胞的是漿細胞系統。粒細胞系統中,體積最大的階段是早幼粒細胞,體積大于原始粒細胞是血細胞發育成熟演變規律中的特例。顆粒常覆蓋在細胞核上的是嗜堿性粒細胞。胞質中出現紫紅色非特異性嗜天青顆粒的是早幼粒細胞;細小的、分散均勻的灰塵樣紫紅色天青胺藍顆粒的是單核細胞。原發性染色體異常也稱為標記染色體。成熟中性粒細胞過氧化物酶活性增高:再生障礙性貧血、感染、急淋和慢淋,其他降低。可以被過碘酸氧化并形成雙醛基的物質是含乙二醇的多糖類物質。區別過碘酸-雪夫反應陽性結果+和++的紅色顆粒數量是10個。過碘酸-雪夫反應可輔助診斷紅血病或紅白血病,正常幼紅細胞和紅細胞均呈陰性反應,而發病時可呈陽性反應。過碘酸-雪夫反應陽性:缺鐵性貧血、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及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過碘酸-雪夫反應陰性:巨幼細胞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和白血病等疾病。血細胞內的堿性磷酸酶水解基質液中的a-磷酸萘酚時,所需的PH值環境是9.4~9.6急、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和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時,堿性磷酸酶染色積分值減低,但在類白血病時,NAP積分值明顯增高,中性桿狀核粒細胞堿性磷酸酶活性增強,甚至中性晚幼粒細胞也呈陽性反應。NAP試驗中除成熟粒細胞外,呈陽性反應的細胞是巨噬細胞。NAP可用于鑒別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和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癥,前者積分值升高,后者無明顯變化。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中紅細胞系統的反應特點是:早期幼紅細胞可呈陽性反應,隨細胞的成熟陽性反應程度逐漸減弱,此反應不被氟化鈉抑制。酸性磷酸酶染色時,可被酒石酸抑制的是淋巴瘤細胞和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巨核細胞可呈陰性反應的化學染色是堿性以丁酸萘酚酯酶染色。能鑒別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的化學染色是堿性以丁酸萘酚酯酶染色和酸性磷酸酶染色。惡性組織細胞病有時需與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相區分,可采用堿性以丁酸萘酚酯酶染色,前者陽性,但反應不被氟化鈉抑制;也可借助過氧化酶染色輔助鑒別,前者陰性,后者弱陽性。鐵染色時,骨髓小粒中的鐵術語細胞外鐵。區分遺傳性和繼發性鐵粒幼性貧血的是發病年齡,前者多發于青少年,后者多發于中老年;人體內鐵主要經膽汁、尿液排出。正常情況下,人體內鐵的主要存在形式是鐵蛋白;當體內鐵負荷過重時,以含鐵血黃素形式貯存。鐵吸收率的正確范圍是10%~35%。骨髓細胞核質發育不平衡的是:①缺鐵性貧血(核老質幼)②巨幼細胞性貧血(核幼質老)。氰化高鐵血紅蛋白吸收峰在540nm處。成年男性貧血標準是Hb<120g/L,Hct<41%根據Hb濃度確定貧血:重度為30~60g/L極重度為小于等于30g/L,常合并貧血性心臟病。缺鐵性貧血的細胞外鐵陰性,細胞內鐵明顯減少,鐵粒幼細胞小于15%,轉鐵蛋白飽和度<15%,紅細胞游離原卟啉大于0.9^mol/L。缺鐵性貧血缺鐵早期Hb、網織紅細胞數量、鐵吸收率、總鐵結合力及鐵幼粒細胞均正常。早期缺鐵性貧血時,有貧血,血清鐵減低,轉鐵蛋白飽和度降低,此時可見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缺鐵性貧血時骨髓象顯示紅系明顯增生,以中幼紅細胞和晚幼紅細胞為主。而鐵粒幼紅細胞骨髓象中中幼紅細胞為主。中幼和晚幼紅細胞的胞質中出現鐵顆粒成為鐵粒幼紅細胞,成熟紅細胞中出現鐵顆粒稱為鐵粒紅細胞。由于造血原料利用障礙導致的貧血是鐵粒幼細胞性貧血。鐵粒幼細胞性貧血可以出現轉鐵蛋白飽和度增高。鐵粒幼細胞性貧血時環形鐵粒幼紅細胞水平常占幼紅細胞15%以上。葉酸缺乏癥血象中粒細胞出現巨型桿狀核和核分頁過多,5葉者大于5%或6葉者大于1%。葉酸經葉酸還原酶作用變為四氫葉酸,它具有轉運“一碳團”如甲基、甲酰基等作用。血液透析可導致葉酸丟失過多。急性再障貧血的骨髓增生程度多為增生減低,三系血細胞減少。再障時,骨髓病理組織檢驗顯示造血組織與脂肪組織容積比降低,小于0.34再生障礙危象表現為慢性溶血者突發全血細胞和網織紅細胞減少。。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又稱。地中海貧血,臨床分為輕型(雜合子型)、微型、中間型、重型等。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時常見靶形紅細胞增多。獲得性物理因素所致溶血性貧血有微血管性溶血性貧血、心源性溶血性貧血、行軍性血紅旦白尿癥。溶血性貧血外周血涂片中常見有核和嗜多色性紅細胞。溶血性貧血急性發作期,外周血網織紅細胞計數一般是2%~4%。紅細胞壽命(51CrT1/2)在溶血存在時應<25天。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陷癥分五型:蠶豆病、藥物致溶血性貧血、感染誘發溶血、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遺傳性非球形紅細胞溶血性貧血。遺傳性形紅細胞增多癥分為水腫細胞型、干細胞型,其依據是紅細胞內Na、K離子濃度。細胞鐮變試驗(HbS病)所用試劑是偏重亞硫酸(Na2S2O5)。PHN的篩選/排除試驗是Rous試驗,確診試驗是Ham試驗(酸化血清溶血試驗)。篩選/排除試驗選用PK熒光斑點試驗,可能的溶血性貧血是嘧啶-5’-核苷酸缺乏癥;用熱變性試驗的是血紅蛋白病;Heinz小體生成試驗用于丙酮酸激酶缺乏癥或血紅蛋白癥;Ret試驗用于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Coombs試驗用于急發性溶血性輸血反應。冷凝集素綜合癥的抗體型別為IgM。與M0型急性髓細胞性白血病在形態上類似的是ALL-L2,都為形態較小,也可較大,胞質少,無顆粒和Auer等。Phi)小體染色可輔助鑒別M2a與ALL。M3有短而粗的Auer小體,數條或數十條呈束狀交叉排列。AML-M3最容易并發DIC。M4EO嗜酸性粒細胞增多。M5a骨髓原單核細胞>80%;M5b原始單核細胞<80%,原始和幼稚單核細胞>30%。M6血涂片及骨髓中幼紅細胞常見的形態學變異是巨幼樣改變。M7未成熟型主要增多的巨核細胞是原始巨核細胞。特有的遺傳學標記:M2:t(8,21)(q22,q22);M3:t(15,17)(q21,q12)及PML-RAPa融合蛋白;M4E0:Inv(16)(p13,q22);慢粒:t(9,22)(q34,q11)及Ph染色體。;B細胞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t(11,14)(q13,q32);T細胞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inv(14)(q11,q32);多毛細胞白血病:del(14)(q22,q23)。CML常出現的融合基因是BCR-ABL;AML-M3常出現的融合基因是PML-RAPa;AML-M2b常出現的融合基因是AML-MTG8。AM筋3敏感免疫學標志:CD33;AML-M5敏感免疫學標志:CD14;AML-M7敏感免疫學標志:CD41。AML-M1POX染色原始細胞陽性率正確的是>3%。AML-M2原始粒細胞PAS染色結果應為陰性反應。粒-單核細胞共有的標記是CD11b、CD31~CD36、CD64和CD68。M6型白血病的紅血病期以原始紅細胞和早幼紅細胞為主;紅白血病期血象以中幼紅細胞和晚幼紅細胞為主。紅白血病期骨髓增生極度活躍或明顯活躍,紅系和粒系(或單核系)細胞呈惡性增生。巨核細胞白血病時血片中可見小巨核細胞,形態類似于淋巴細胞。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起源于克隆性增殖性疾患的造血干細胞,其白細胞總數顯著增高。慢性粒細胞一一慢性期:原始細胞<10%;加速期原始細胞>10%;急變期外周血原始粒+早幼粒》30%,骨髓中原始粒+早幼粒》50%。絕大多數的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是B細胞型(95%)。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細胞化學染色特點:PAS染色陽性。B田胞特異性抗原有CD19、CD20、CD21、CD5、HLA-DR、SmIg等,而T細胞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主要表面標記是CD2、CD3、CD4、CD6、CD8,而CD5陰性。CD7為出現早、且貫穿表達整個T細胞分化發育過程中;CD19是鑒別全B細胞敏感又特異的指標;CD10是診斷common-ALL必須標記;CyCD22檢測早期B細胞來源的急性白血病特異而有敏感;CD14是單核細胞所特有的。漿細胞白血病時,外周血白細胞分類中的漿細胞應該大于20%,這是與多發性骨髓瘤鑒別的主要區別。關于MDS的FAB分類中,被WHO刪除的類型是RAEB-T。MDS時髓系細胞表面抗原及淋巴細胞亞群分布異常,CD3、CD4細胞減少,CD4/CD8比值減低或倒置。MDS骨髓活檢顯示,聚集成簇并位于骨髓中央的細胞是原始粒細胞和早幼粒細胞。有助于早期診斷MDS的巨核細胞類型是小巨核細胞。骨髓異常增生綜合癥其骨髓中鐵粒幼紅細胞常增多。霍奇金病的骨髓組織活檢可將R-S細胞陽性率提高至9%~22%。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主要診斷依據是病理學檢查。漿細胞病包括多發骨髓瘤、原發性巨球蛋白血癥等,不包括漿細胞白血病。原發性巨球蛋白血癥大量增多的單克隆巨球蛋白是IgM。漿細胞白血病骨髓象:漿細胞成熟程度和形態極不一致,形態較小,核仁明顯,核染色質致密。48%~60的患者骨髓穿刺呈“干抽”樣見于多毛細胞白血病。證實多毛細胞白血病最可靠和有效的手段是掃描電鏡超微結構檢查。骨髓增生性疾病包括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和骨髓纖維化等,不包括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真性紅細胞增多癥診斷時血紅蛋白濃度應達到男性>180g/L女性>170g/L骨髓纖維化外周血圖片中常見的異形紅細胞是淚滴狀紅細胞。多發性骨髓瘤血象中,紅細胞常見“緡線狀”排列。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的骨髓象特點:偶有“干抽”現象,有核細胞增生活躍,巨核細胞增多,各系各階段比值及形態大致正常,骨髓鐵減少或消失。惡性組織細胞病最為突出和首發的癥狀為發熱。粒細胞缺乏癥的骨髓象表現為:成熟階段中性粒細胞明顯減低和缺乏,但可見原始和早幼粒細胞,表明粒細胞系成熟障礙。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象顯示為增生活躍。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血液中存在嗜異性抗體,屬于IgM,2~3周滴度達到最高。骨髓象有核細胞增生程度屬于增生活躍。血小板a顆粒中含有vWF;致密顆粒中含有ADP;溶酶體顆粒中含有膠原酶。血小板a顆粒特有的蛋白是。-血小板球蛋白(P-TG)和血小板第四因子(PF4)。屬于血小板活化標志物的指標是5-羥色胺。纖溶酶原活性增高表明纖溶系統活性減低,見于血栓前狀態和血栓性疾病。a2纖溶酶主要功能是與纖溶酶結合形成等分子復合物,從而滅活纖溶酶,減少引起纖溶亢進,表現為出血傾向,呈導致DIC。-二聚體可鑒別原發性纖溶癥和繼發性纖溶癥,它是后者的特有代謝物。-二聚體是交聯纖維蛋白的特異性降解產物,只有在血栓形成后才會在血漿中增高。D-二聚體增高多見于深靜脈血栓形成、肺栓塞、DIC等繼發纖溶亢進,是診斷血栓形成的重要分子標志物。血漿D-二聚體增高的病理條件是纖維蛋白形成和繼發性纖溶亢進。PAH的主要作用是TA和u-PA結合形成不穩定的復合物,使其失去活性。血友病患者篩選試驗中發生延長的凝血時間是APTT。PT為外源凝血途徑的篩選試驗;APTT是內源凝血途徑的篩選試驗;TT檢測的是低(無)纖維蛋白原血癥或外周血中肝素及肝素樣抗凝物質;BT反映的是毛細血管和血小板的相互作用;診斷FVLeiden突變采用的試驗是活化蛋白C抵抗(APCR)試驗。接觸凝血因子通過接觸反應啟動內源凝血途徑。在體內,最不穩定的凝血因子是FV。血管壁單層內皮細胞中含有各種細胞器,其中特有的細胞器是棒管狀小體。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機制特點:對FXa的抑制活性相對增強,而對Flla的抑制活性相對減弱。Xa活性用于監測低相對分子量肝素,活性維持在0.5~4.0個抗因子Xa/ml。外源凝血途徑特點:組織因子3「)進入血液,活化FVII;內源凝血途徑:所需凝血因子全部源自血液,主要涉及FXII、FXI、FIX、FVIII。依賴維生素K的凝血因子:FII、FVV、FIX、FX;接觸凝血因子:FXX、FXI;對凝血酶敏感的凝血因子:FI、FV、FVIII、FXILI抗凝血酶可與FXa、FXXa、FXIa、FIXa結合而這些酶失去活性。蛋白C系統包括蛋白C、蛋白S、血栓調節蛋白(TM)及活化蛋白C抑制物。血漿總蛋白S包括游離蛋白S以及C4Bp-PSo纖溶酶原抑制劑(PAI)可t-PA以1:1比例結合,使其失活;a2-AP與PL以1:1結合抑制PL活性。采用凝血酶作用于待測血漿中的纖維蛋白原的方法是Clauss法(凝固法)。凝血酶時間觀察的是加入“標準化”凝血酶溶液后形成纖維蛋白絲所需時間。一期止血缺陷篩查試驗包括出血時間和束臂試驗;二期止血缺陷篩查試驗包括凝血酶原時間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血管壁檢查包括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血漿6書酮哺列腺素F1a;抗凝物質測定包括抗凝血酶、蛋白C、蛋白S等。抗凝血酶缺乏可導致靜脈血栓;繼發性纖溶亢進發生于血栓形成之后;繼發性低凝狀態多發生于DIC后期;血管性血友病的發病原因是由vWF缺陷所致。狼瘡樣抗凝物質增多會導致血栓形成。如血漿中存在狼瘡抗凝物質,則應延長的血漿凝固時間是APTT。抗凝治療中,如懷疑肝素抵抗,可測定抗凝血酶。原發性纖溶亢進癥是指纖溶酶活性增強,降解纖維蛋白原。纖維蛋白原減低見于肝硬化,因其由肝細胞合成。采用發色底物法測定血漿纖維酶原活性時,需向受檢血漿中加入鏈激酶和發色底物,生成對硝基苯胺(PNA)。血清纖維蛋白降解產物膠乳凝集法中,血清FDP和乳膠顆粒上的抗體結合所需濃度為>5^g/ml。DI畛斷中最為敏感的指標是血清FDP測定。抗凝治療中,監測普通肝素的首選試驗指標是APTT。P堤檢測服抗凝藥的首選指標,應用服抗凝藥時使PT維持在正常對照值的1.5~2.(倍,或國際標準化比值(INR)在2.0~3.0為宜。血漿魚精蛋白副凝固試驗陰性見于DIC晚期。臨床上有出血而APTT和PT正常時,應首先懷疑遺傳性因子VIII缺乏癥。在使用大劑量肝素時,既可獲得最佳抗凝療效又無嚴重的出血風險的APTT測定值范圍應是較正常對照值延長1.5~2.5倍。血友病A、B均為性連鎖隱性遺傳病;而血管性血友病除IIN亞型和III為常染色體隱形遺傳病外,其余均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血友病患者篩選試驗中發生延長的凝血時間是APTT。抗栓酶治療的監測指標是纖維蛋白原和血小板。紅色血栓又稱靜脈血栓;白色血栓(灰色血栓)又稱動脈血栓。臨床血液學和血液學檢驗知識點(一)粒細胞系統原始粒細胞(myeloblast):10~18^m,胞體圓或類圓形,核占細胞的2/3以上,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質呈細顆粒狀排列均勻,核仁2~5個、較小、清楚;胞漿量少,染天藍色,有透明感,無顆粒。早幼粒細胞(promyelocyte):12~20^m,較原粒細胞大,核染色質較原粒細胞粗糙,染色質顆粒開始有聚集,核仁可見或消失;胞漿染淡藍色、藍色或深藍色,含大小不等、形態不一的紫紅色顆粒(即非特異性顆粒)。中幼粒細胞(myelocyte)中性中幼粒(neutrophilicmyelocyte):1018^m,胞核橢圓形或一側開始扁平,可有凹陷,其凹陷處約占細胞的2/3~1/2,核染色質聚集呈索塊狀,核仁隱約可見或消失;胞漿量多,染淡紅或少數區域略偏藍,含大小一致的紅色顆粒、即特異性顆粒(致少有一個區域)。嗜酸性中幼粒(eosinophilic15~20^m:核與中性中幼粒相似;胞漿內充滿粗大而均勻、排列緊密的橘紅色特異性嗜酸性顆粒。嗜堿性中幼粒(basphili):10~15^m,核圓形或橢圓形、但常常輪廓不清,核染色質較模糊;胞漿內及核上含有排列零亂、大小不等數量不多的紫黑色嗜堿性顆粒。晚幼粒細胞(metamyelocyte)中性晚幼粒(neutropilicmetamyelocyte):1016^m,核明顯凹陷呈腎形,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程度不超過假設直徑的一半,核染色質粗糙,排列更緊密,無核仁;胞漿量多,淺紅色,充滿中性特異性顆粒。嗜酸性晚幼粒(eosinophilicmetamyelocyte):1016^m,核形及結構與中性晚幼粒相似;胞漿內充滿橘紅色的、大小一致的嗜酸性特異性顆粒。嗜堿性晚幼粒(basophilicmetamyelocyte):1014^m,核固縮呈腎形,輪廓模糊;胞漿內及核上分布有少量嗜堿性非特異顆粒。桿狀核粒細胞(stabgranulocyte中性桿狀核粒細胞(neutrophilicstabgranulocyte:1015^m,核凹陷程度超過假設直徑的一半,核徑最窄處大于最寬處1/3以上,呈帶狀彎曲,核染色質粗糙呈塊狀;胞漿充滿中性顆粒。嗜酸性桿狀核粒細胞(eosinophilicstabgranulocyte:1116^m,核與中性桿狀相似;漿內充滿嗜酸性顆粒。嗜堿性桿狀核粒細胞(basophilicstabgranulocyte:1012^m,核呈模糊桿狀;胞漿內及核上分布有少量嗜堿性顆粒。分葉核粒細胞(segmentedgranulocyte中性分葉核粒細胞(neutrophilicsegmentedgranulocyte:1014^m,核呈分葉狀,葉與葉之間有細絲相連或全斷開,常分25葉,核染色質已濃集呈粗的小塊狀,染深紫紅色;胞漿豐富,內含淡紅色均勻細小顆粒。嗜酸性分葉核粒細胞((eosinophilicsegmentedgranulocyte:1116^山,核多分2葉,核染色質結構與中性分葉核相似;胞漿內充滿粗大均勻一致的橘紅色嗜酸性顆粒。嗜堿性分葉核粒細胞(basophilicsegmentedgranulocyte:1012^m,核可分3~4葉或分葉不明顯;胞漿分布有少量大小不等的紫黑色嗜堿性顆粒。(二)紅細胞系統原始紅細胞(pronormoblast):15~20^m,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緣常呈鈍角狀或瘤狀突起,核呈圓形,居中或偏位,約占細胞體的4/5左右,核染色質呈顆粒狀較原粒細胞粗而密集,核仁1~3個不等,且大小不一,形狀不規則,呈淺藍色或暗藍色;胞漿量少,染深藍色、不透明,有油畫藍感,無顆粒。早幼紅細胞(earlynormoblast:1018^m,核圓形或橢圓形,約占細胞的2/3以上,核染色質顆粒有濃集現象,較原紅細胞粗糙,核仁模糊或消失;胞漿量增多,染不透明藍色或深藍色,邊緣可見瘤狀突起。中幼紅細胞(polychromaticnormoblast):815^m,核圓形,約占細胞的1/2,核染色質凝聚呈條索狀或塊狀,中間有明顯空隙,如壓碎餅干樣或打碎墨硯感,無核仁;胞漿量相對較多,漿內由于已合成不等量的血紅蛋白,可染呈不同程度的嗜多色性。晚幼紅細胞(orthochromaticnormoblast):710^m,核圓形居中或偏位,占細胞的1/2以下,核染色質致密聚集成結構不清的紫黑色團塊狀,無核仁;胞漿量較多,因已合成大量血紅蛋白,常染淺灰紅色或淺紅色。網織紅細胞(reticulocyte7.2~7.Mm,為晚幼紅細胞剛脫核而成,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紅細胞,瑞氏染色為多嗜性紅細胞,用煌焦油藍活體染色后在細胞內可見藍色細顆粒或呈線狀或網狀結構。紅細胞(erythrocyte:正常紅細胞平均為7.2^m,呈雙面微凹之圓盤狀,中央較薄,染色淺,邊緣較厚,染色深,呈粉紅色,無核。(三)單核細胞系統胞體圓形或橢圓形,核較大圓原始單核細胞(monoblast):1520^m形或類圓形,核染色質纖細,呈疏松網狀結構,核仁1~3個;胞漿量較其它原始細胞豐富,灰藍色,不透明,邊緣不規則或有偽足狀突起。胞體圓形或橢圓形,核較大圓幼稚單核細胞(promonocyte):15~25^m,核圓形或不規則形,易見扭曲、凹陷、切跡等改變,核染色質較原始單核細胞粗糙疏松,核仁可有可無;胞漿淺灰藍色,不透明,可見細小顆粒。單核細胞(monocyte):12-20^m,核形態常不規則,有腎形,馬蹄形,“S”形,分葉狀,筆架形等,核染色質疏松呈絲網狀或條紋狀結構,無核仁;胞漿量較多,染不透明的灰藍色,可見細小紅色顆粒。淋巴細胞系統原始淋巴細胞(lymphoblast):10~18^m,胞體圓形或橢圓形,核呈圓形或橢圓形,核染色質呈細顆粒狀,核仁1~2個;胞漿量少,呈淡藍色,透明,無顆粒。幼稚淋巴細胞(prolymphocyte):10~16^m,核圓形或橢圓形,核染色質仍較細致,核仁可有可無;胞漿量較少,淡藍色,偶見有少許紅色顆粒。淋巴細胞(lymphocyte)大淋巴細胞:12~15^m,核圓形稍偏于一側,核染色質排列緊密均勻,深紫紅色;胞漿量相對較多,染透明淡藍色,可有少量大小不等的紅色嗜天青顆粒。小淋巴細胞:6~9^m,核相對較小,呈圓形,核染色質緊密呈大塊狀,結構不清楚,染深紫紅色;胞漿極少,似裸核樣,如可見則呈淡藍色,一般無顆粒。漿細胞系統原始漿細胞(plasmablast):14~18^m,胞體圓形或橢圓形,核圓形,占細胞的2/3以上,居中或偏位,核染色質呈粗顆粒網狀,染紫紅色,核仁2~5個;胞漿量多,染深藍色,不透明,無顆粒。幼稚漿細胞(proplasmacyte):12~16^m,胞體多呈橢圓形,核圓形或橢圓形,占細胞的1/2,居中或偏位,核染色質較原漿細胞粗糙緊密,開始聚集,染深紫紅色,核仁模糊或消失;胞漿量多,深藍色或紫藍色或呈藍色火焰狀,不透明,有時可有空泡及少數嗜天青顆粒。漿細胞(plasmacyte):815^m,核明顯縮小,圓形,占細胞的1/3以下,偏于一側,核染色質濃集成塊狀,常排列呈車輪狀,無核仁;胞漿量豐富,染藍色或紫藍色,不透明,有時有泡沫感,漿內可含有小空泡及/或少量嗜天青顆粒,偶見胞漿中有較大的紅色或淡藍色透明的球狀物,稱Russell小體,是球蛋白聚集而成。巨核細胞系統原始巨核細胞(megakaryoblast):15~30^m,胞體圓形或不規則形,核大,呈圓形或不規則形,核染色質較其他原始細胞粗,呈粗網狀或細條索狀結構,染深紫紅色,核仁2~3個,淡藍色,不清晰,不規則;胞漿量較少,不均勻,不規則,染深藍色,無顆粒。幼稚巨核細胞(promegkaryocyte):30~50^m,外形不規則,核亦不規則,有重疊,可扭轉呈腎形或分葉狀,核染色質呈粗顆粒或粗網狀或局部濃集呈小塊狀,排列緊密,核仁可有可無;胞漿量增多,常有偽足狀突出,染藍色或淺藍色,在近核處出現或多或少的很細小紅色嗜天青顆粒。巨核細胞(megakarycyte)顆粒型巨核細胞:40~70^m,可達1^m,外形不規則,核較大,形態不規則,多呈分葉狀,核染色質較粗糙,排列緊密呈團塊狀,紫紅色,無核仁;胞漿量豐富,染粉紅色,夾雜有藍色,內含大量細小紅色顆粒,常聚集呈簇,但無血小板形成。產板型巨核細胞:40~70^m,可達1^m,形態大致與顆粒型巨核細胞相似,唯有不同的一點是胞漿內充滿細小的紅色顆粒及數量不等的血小板。裸核型巨核細胞:是產板型巨核細胞的胞漿解體后,釋放出大量血小板,僅剩一個細胞核,稱之為裸核。血小板(platelet胞體很小,2~4^m,呈圓形、橢圓形,逗點狀,不規則形,中心部位有細小紫紅色顆粒,無細胞核,涂片上血小板常三五成群堆集出現。其他細胞組織嗜細胞(tissuebasophiliccell:又稱肥大細胞(mastcell,12~20呈圓形,橢圓形,梭形,三角形等,核小,呈圓形或橢圓形,居中或偏位,核染色質模糊,結構不清;胞漿充滿圓形、大小一致的深紫色嗜堿性顆粒。內皮細胞(endothelialcell:8~22^m,形態極不規則,多呈梭形,核呈圓形或橢圓形,核染色質呈網狀,多無核仁;胞漿量少,染淡藍色,邊緣常模糊不清,常沿核長軸的兩側或一端呈尾狀伸出,可有細小紫紅色顆粒。纖維細胞(fibrocyte胞體較大,不規則,多為長尾形,核圓形或橢圓形(1~數個),核染色質呈或細或粗的網狀結構,核仁1~2個,不清晰,成熟者無核仁;胞漿豐富,多在細胞兩端,染淡藍色,邊界模糊,內含纖維網狀物及少許嗜天青顆粒。成骨細胞(osteoblast:胞體較大,20~40^m,長橢圓形或不規則形,單個或多個成群分布,核圓形或橢圓形,常偏于細胞一側,核染色質排列呈粗網狀,染深紫紅色,核仁可有1~3個;胞漿豐富,染深藍色或灰藍色,邊緣常呈模糊云霧狀。破骨細胞(osteoclast:胞體巨大,60~1^m,形態不規則,頗象巨核細胞,核小、數量較多,3~1個不等,圓形或橢圓形,大小大致相等,邊緣清晰,彼此獨立,無核絲相連,隨意排列,核染色質呈粗網狀,幾乎每個核都有一個藍色核仁;胞漿豐富,染淡藍色或淺紅色,含大小不等的紫紅細小顆粒。脂肪細胞(fattycell:30~50^m,胞體圓形或橢圓形,核較小,形狀不規則,常被擠壓在一邊,核染色質呈細致密網狀,無核仁;胞漿內充滿大量空泡。組織細胞(histiocyt)e胞體較大,20~50^m,形態多樣,一般呈圓形或橢圓形及不規則形,核可有圓形,橢圓形,腎形,核染色質呈疏松網狀結構,核仁2~4個不等;胞漿多少不一,染色也常不一致,有深藍,淡藍,灰藍色等,邊緣多不規則或不清楚,無顆粒或含有少量或細或粗或粗細不一的嗜天青顆粒,可有空泡或含異物等。吞噬細胞(phagocyte):不是一種獨立的細胞,而是胞漿內含有吞噬物質的一組細胞的總稱。具有吞噬功能的細胞有單核細胞、組織細胞、血管內皮細胞,纖維細胞等。吞噬細胞的形態極不一致,由吞噬物的類型及吞噬物的多少而定。其胞核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常一個核,有時為雙核,核常被擠壓至一側,核染色質較疏松,核仁可有可無。胞漿多少不一,淡藍色或淡紅色,常有空泡,并有數量不等的吞噬物,吞噬物有空泡、色素、顆粒、有核細胞、紅細胞、血小板、碳核、細菌等。有時吞噬細胞成堆存在。第二節異常血細胞形態學(4學時)了解:初步認識各種異常血細胞形態,并畫出每一臺顯微鏡下的細胞圖像。血細胞形態在病理情況下,可在胞體、胞核、胞漿等方面發生異常改變。(一)粒細胞系統形態異常白血病時粒細胞改變胞體:大小不等、畸形。胞漿:Auer小體,顆粒粗大、增多。Auer小體:是在細胞漿內出現結構均勻一致的紅色細棒狀小體。產生原因是嗜天青顆粒融合而成。常見于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細胞漿內。胞核:畸形、切跡、折疊、凹陷、扭曲、分葉等。如急淋時核易破碎,核分裂象增多。核漿比:增大、發育不平衡(M2b)。核仁:大、數量增多、亦可不清楚。巨大粒細胞:可見于中、晚、桿、分階段。常見巨晚幼、巨桿狀。形態特征:與同期相比,胞體大、核大、核染色質較同階段細胞細致。形成原因:核酸代謝障礙。常見疾病:巨幼貧、M6、MDS、M2b、抗葉酸類藥物治療后。中性粒細胞分葉過多:分5葉以上,常見于巨幼貧、嚴重感染恢復期。粒細胞中毒變性改變中毒顆粒:胞漿顆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紫黑色或深紫紅色。見于嚴重感染、大面積燒傷等。空泡:漿或核內空泡。見于嚴重感染。杜勒小體(Dohle):藍斑,在細胞漿內直徑約1~2^m的藍色區域。見于嚴重感染,肝硬化等。核變性:核固縮、核腫脹、核碎裂、核溶解。見于嚴重感染。(二)紅細胞系形態異常巨幼紅細胞形態特征:與同期細胞相比,胞體大、核大、核染色質細致、排列疏松“幼核老漿”產生原因:核酸代謝障礙。常見疾病:巨幼貧、M6、MDS、抗葉酸治療后等。低色素性紅細胞形態特征:與同期細胞相比,漿量少、嗜堿性、著色偏藍,核染色質無明顯異常改變“幼漿老核”。成熟紅細胞中心淡染區明顯擴大。產生原因:Hb合成障礙(不能說缺鐵)。常見疾病:IDA、Hb病、慢性感染性貧血等。紅細胞大小不等、形態不整:見于各種增生性貧血。球形紅細胞:<6.4^m,中心淡染區明顯縮小或消失。見于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橢圓形紅細胞:橫徑/長徑〈0.7&見于遺傳性橢圓形紅細胞增多癥。靶形紅細胞:見于低色素性貧血、地貧等。嗜多色性紅細胞:成熟紅細胞染灰藍色或淺灰色。多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活躍,多見于溶貧、失血性貧血等。嗜堿性點彩紅細胞:瑞氏染色后在紅細胞漿中有藍黑色細小顆粒存在。表示骨髓再生加速。鉛中毒時多見。裂紅細胞:即紅細胞碎片。可見于微血管病性溶貧、DIC及損傷性。紅細胞中出現異常結構豪凋小體(Howoll-Joll,ys):屬核殘余物。可見于巨幼貧、溶貧、脾切除后、鉛中毒等。卡波環(Cabot,sring):可見于鉛中毒、巨幼貧等。(三)淋巴細胞形態異常異型淋巴細胞:分漿細胞型、單核細胞、幼稚型。可見于出血熱、傳單及其它病毒感染。原、幼淋巴細胞: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瘤等。(四)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形態異常惡組:多形性、多核異組。急單、類單核細胞白血病反應等。戈謝細胞(Gaucher):戈謝病。尼曼-皮克細胞(Niemann-pick):尼曼-皮克病。(五)巨核細胞系統形態異常幼巨產板:ITP小巨核:大小與成熟淋巴細胞相似,形態不規則,有偽足突起,核染色質濃集,無明核仁。可見于白血病、MDS等。巨大血小板:見于巨大血小板綜合癥。第二章檢驗的基本方法第一節制片方法(1學時)掌握:制片及染色的基本方法。了解:染液及緩沖液的配制方法。一、骨髓制片第一次骨髓穿刺患者,骨髓涂片8張以上或將所抽骨髓液全部涂完,同時涂外周血片4張。復查病人,骨髓涂片4張,同時涂外周血片2張。二、脫落細胞制片一般包塊穿刺,涂片1?2張。胸腹水及尿液標本,取50ml以上離心(30r/分)10分鐘,取沉淀物涂片2張。腦脊液標本,將全部送檢物離心(30r/分)沉淀,取沉淀物涂片1張。痰液標本,取可疑部分涂片3?5張。第二節血細胞及脫落細胞瑞氏-姬姆薩染色(1學時)一、試劑瑞氏染色液:稱1克瑞氏染粉,加入1瓶甲醇(分析純,約5ml)中混勻,室溫放置3個月后應用或每天混勻1次,放置室溫連續7天后應用。姬姆薩染色液:稱0.5克姬姆薩(吉氏)染粉,加入33ml丙三醇(甘油,分析純)中混勻,放56C水浴箱中3小時以上,中間混勻3?5次,取出冷確至室溫,再加入33ml甲醇(分析純)中,混勻即可應用。磷酸鹽緩沖液(PH=6.4?6.8):磷酸二氫鉀(無水,分析純)5克磷酸氫二鈉(含12.H2O,分析純)5克蒸餾水1ml溶解混勻備用姬姆薩染色液一磷酸鹽緩沖液混合比例:姬姆薩染色液約2?3ml,加磷酸鹽緩沖液約30?40ml混勻即可應用。每天上下午各新鮮配制1次。二、染色方法血或骨髓涂片在瑞氏染色液中固定5?8秒鐘。放入姬姆薩染色液一磷酸鹽緩沖液混合液中染色15?20分鐘,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涂片染色30分鐘,取出涼干或用濾紙吸干即作鏡下觀察。第三、四節血象及骨髓象檢驗分析步驟(2學時)掌握:血象檢驗結果及骨髓象檢驗結果的正常值,正常骨髓象的正常形態特征。熟悉:常見血液病的臨床表現及血象、骨髓象的形態學改變特征。了解:其他系細胞的正常形態及異常形態。(一)血象檢驗在做骨髓穿刺的同時須做血象檢驗⑴BRC、RC、WBC、PLT計數。⑵涂片染色觀察。紅細胞形態有無異常。白細胞形態有無異常。血小板形態及數量有無異常。有無寄生蟲及其他異常細胞。2、作用⑴提供思路一系減少:HbI、WBC及PLT正常t單純貧血。WBCI、Hb及PLT正常t粒細胞減少或缺乏。PLTIHb及WBC正常-ITP二系減少:Hb及PLTIWBC正常-ITP、急白、MDS、巨幼貧。三系減少:Hb、PLT及WBC均I-AA、急白、巨幼貧。⑵提供診斷依據骨髓象相似,血象有區別如:球形RBCf一k骨髓紅系「血象有核紅「球形RBCtoIDAk骨髓紅系f、血象無有核紅、RBC中心淡染區擴大。血象相似,骨髓象不同如:AA血象三系I、骨髓巨核細胞I及無白血病細胞。非白血病性白血^血象三系I、骨髓有白血病細胞。MA血象三系I,骨髓粒系、紅系、巨核系均有巨幼變。血象有明顯變化、骨髓無變化如:傳單件血象淋巴細胞f、異淋f(〉10%)、骨髓無變化。傳淋*血象淋巴細胞f、異淋I、骨髓無變化。骨髓有變化、血象無明顯變化如:戈謝*骨髓有戈謝細胞、血象無明顯變化。尼曼吸克*骨髓有尼曼吸克細胞、血象無明顯變化。(二)骨髓象檢查凡疑有血液系統或并發血液系統疾病均應作骨髓穿刺檢查1、適應癥檢查血常規有問題:血象增高、減少。⑵臨床體征有不明原因貧血、出血、發熱、骨痛、肝脾淋巴結腫大。2、禁忌癥由于凝血因子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晚期妊娠作骨穿檢查要慎重。小兒及不合作患者不宜作胸骨穿刺術。3、標本采集:一般由臨床醫生作。⑴采集部位:胸骨、脊突、骼骨、脛骨粗隆(2歲以下小兒)。⑵采集質量保證無菌、嚴防感染。死亡病例應在30分鐘內完成。量不能多,一般不超過0.2ml,否則導致血稀(混血),影響判定診斷。對某些疾病采取多部位穿刺可提高診斷率。如轉移癌、骨髓瘤等在病變或骨痛部位穿刺其陽性率較高;如AA多部位穿刺有利確診。⑶涂片質量保證推片時角度太大、太快都使涂片厚,反之則薄。先涂血片、后涂骨髓片。骨髓抽太多,制片人應將剩骨髓液的玻片斜立,用棉花在斜面的底部吸去部分血液,再行涂片,底片不能丟。作好標識:姓名、血片(B)、骨髓(M)。涂片中前3張涂片,對估計PLT量較好。⑷判定骨髓取材滿意的幾項指標抽吸骨髓時病人有特殊的痛感。骨髓液及涂片均可見骨髓小粒(骨髓渣)和脂肪滴。顯微鏡觀察涂片可發現骨髓特有細胞。含有大量幼粒幼紅細胞,粒細胞桿狀核與分葉核的比值大于血片中的比值。⑸干抽的概念:是指非技術錯誤或穿刺位置不當而抽不出骨髓液或只得到少量血液。其常見疾病有:原發性或繼發性骨髓纖維化。骨髓增生極度活躍,細胞過于濃集。如:白血病、真紅。骨髓增生減低:AA。腫瘤骨髓浸潤:惡淋、MM、轉移癌等。4、檢驗的方法及步驟(1)低倍鏡觀察取材、涂片、染色情況:采用“良好”、“尚可”、“欠佳”等標準進行評價。判定骨髓有核細胞增生程度:有核細胞與成熟紅細胞之比,分五級:增生極度活躍:平均約1:1TOC\o"1-5"\h\z增生明顯活躍:平均約1:10增生活躍:平均約1:20增生減低:平均約1:50增生極度減低:平均約1:2觀察涂片尾部及邊緣有無大的或成群(團)的異常細胞,同時計數全片巨核細胞。(2)油鏡觀察選擇部位:在涂片體、尾交界處,選擇細胞分布比較均勻處。有核細胞分類計數:可根據增生程度確定分類總數增生減低及極度減低:分1或2個細胞。增生活躍:分2或5個細胞。增生明顯活躍及極度活躍:分5個細胞。觀察細胞形態粒系:中毒顆粒、空泡、有無巨幼變粒細胞、Aure小體等。紅系:幼紅細胞及成熟紅細胞有無異常變化。巨核系:小巨核、幼巨產板、巨大血小板、估計血小板量。注意有無寄生蟲。判定低倍鏡下觀察到的異常細胞性質。(3)計算結果根據分類結果計算出各系統及各階段細胞的百分率。計算粒紅比值:粒細胞系總和/紅細胞系總和。(4)填寫報告根據骨髓象分類結果,按報告單要求逐項進行填寫。做好骨髓象所見的形態特征描述。(5)骨髓報告分析及意見取材、涂片、染色情況:良好、尚可、欠佳。骨髓增生程度,粒:紅=?:?。粒系:紅系:淋巴系或單核系:全片巨核細胞數,根據血小板分布估計其量是多、正常、少。有無寄生蟲。血片分類及所見進行描述。寫出診斷意見:根據血象、骨髓象和細胞化學染色所見,結合臨床資料,提出具體診斷意見或供參考的意見。診斷意見分為以下幾種:肯定性診斷:骨髓有特異性變化,臨床表現又典型者,如各種白血病、MA、MM、轉移癌、戈謝病、尼曼-皮克病等。支持性診斷:血象、骨髓象有形態改變,可解釋臨床表現,如IDA、AA、溶貧等。可疑性診斷:骨髓象有部分變化或出現少量異常細胞,臨床表現又不典型,可能為某種疾病的早期或前期或不典型病例者,如難治性貧血等,要結合臨床、作相應的檢查,并動態觀察其變化。排除性診斷:如臨床上懷疑ITP的患者,其骨髓中血小板易見(不少),巨核細胞無成熟障礙,即可排除ITP的可能性。形態學描寫:骨髓有些改變,但提不出上述性質診斷意見,可簡述其形態學變化的主要特點,并建議作動態觀察,盡可能提出進一步檢查的建議。填寫報告日期并簽名。5、骨髓象檢查的注意事項由于細胞形態變化多種多樣,故觀察細胞時不能根據某一、二個特點就輕易作出肯定性診斷或否定性診斷,要全面觀察細胞的形態變化,結合臨床綜合分析作出判斷。同一病人的骨髓涂片,可因制作涂片不佳(太厚、太薄)、染色不好、選擇分類或觀察的部位不當均易導致判斷錯誤。觀察細胞形態要認識到血細胞的發育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對各系細胞劃分為若干階段是人為劃分的,在實際觀察中常會遇到一些細胞既有上一階段的某些特征,又有下一階段的某些特點,由于血細胞是向成熟方向發育,故一般遇此情況歸入下一階段。對于個別介于兩系統之間的細胞難以判斷時,可采用大數歸類法(即將此類難以判斷的細胞歸入細胞多的細胞系)。如在紅系較多的骨髓片中,將介于漿細胞與幼紅細胞之間的細胞歸入紅系細胞;介于原粒細胞與原淋巴細胞之間的細胞,一般情況原粒細胞較原淋巴細胞易見,故應歸入原粒;如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病人,應歸入原淋巴細胞。切忌在急性白血病骨髓象中分出多種原始細胞(如原粒、原單、原淋都有)的現象。急性白血病時,各系統原始細胞在理論上雖各有特征,但有時及為相似,很難鑒別,這時應注意觀察伴隨出現的幼稚細胞、成熟細胞,并與其比較,同時要結合細胞化學染色、血象細胞形態等綜合考慮,推測原始細胞的歸屬。有時可見到難以識別的細胞,可參考涂片上其他細胞后作出判斷,如仍不能確定可歸入“分類不明細胞”,但不宜太多,若有一定數量,則應通過細胞化學染色、集體閱片或會診等方法弄清類別。骨髓涂中巨核細胞減少或血小板減,而外周血象中血小板數正常時,則往往是由穿刺凝固或涂片凝固所致。作骨髓細胞學檢查時,應同時作血象細胞學檢查,這有助于疾病的診斷及化療后療效判斷。(三)判定骨髓計數值的高低根據骨髓各系統各階段細胞的計數值與其相應的X±SD的離散程度進行判斷。計數值:在X±1SD以內視為正常在X-1SD以下視為減低在X+1SD~2SD之間視為增高在X+2SD以上視為明顯增高從第五節起以下的實驗課均讓學生自已動手做,教師輔導。第五節大致正常骨髓象(4學時)掌握:血象檢驗結果及骨髓象檢驗結果的正常值,骨髓各系統各階段細胞的正常形態特征,正常骨髓象報告的書寫方法。熟悉:其他系細胞的正常形態。一般符合列情況者,可視為大致正常骨髓象。骨髓有核細胞增生活躍。粒紅比值:2~4:1。各系統各階段細胞比值在正常范圍,形態無明顯異常。粒系:約占40~60%,其中原粒<2%,早幼粒<5%,中性中幼粒8%~12%,中性晚幼粒10%~15%,中性桿狀核15%~20%,中性分葉核12%~20%,且桿狀〉分葉,嗜酸<5%,嗜堿<1%。紅系:約占20%~25%,原紅<1%,早幼紅<5%,以中、晚幼紅細胞為主、各約占10%,形態無異常。淋巴細胞系:約占15~25%,均為成熟淋巴細胞,原幼淋巴細胞小兒偶見。單核及漿細胞系:各<4%。無原幼單及原幼漿細胞。巨核系:通常在1.5x3cm的涂片膜上,可見7~35個巨核細胞。其中原巨0或罕見,幼巨0~5%,顆粒巨10~27%,產板巨44%~60%,裸核0~30%。血小板易見,呈堆存在。其它細胞:可見少量非造血細胞,如組織細胞、內皮細胞、肥大細胞、破骨細胞、成骨細胞、脂肪細胞等。核分裂象少。無異常細胞及寄生蟲。各系細胞形態正常。第六節臨床血液生化和血細胞化學一、細胞化學染色(4學時)掌握:NAP染色、鐵粒染色、POX染色方法、結果判定、正常值及臨床意義。熟悉:NAP染色、鐵粒染色、POX染色方法的試劑配制。了解:NAP染色、鐵粒染色、POX染色方法的。(一)堿性磷酸酶染色(NAP)鈣鉆法原理細胞內的堿性磷酸酶在PH9.2~9.8時,將底物。-甘油磷酸鈉水解,產生磷酸根,后者與其質液中的鈣離子作用形成磷酸鈣,再與硝酸鉆起反應,形成磷酸鉆,最后與硫化銨作用形成硫化鉆黑色沉淀定位于胞漿中。試劑(1)備用試劑:①95%乙醇②2%CaCl2③2%硝酸鉆④1%硫化銨⑤。-甘油磷酸鈉⑥TrisHCl緩沖液(PH9.5):Tris溶于4ml水中,加0.1MHCl80ml,調PH9.5,加水至5ml孵育液每次必須新鮮配制):Tri緩沖液20ml,2%CaCl220ml,0-甘油磷酸鈉2mg。方法新鮮血片用95%乙醇固定10min,取出,自然干燥。將孵育液放入45C水浴箱中先預溫5min后,再放入涂片孵育30min,取出涂片不沖洗)立即放入2%硝酸鉆中5min,取出用自來水充分沖洗干凈。放入1%硫化銨溶液(每次必須新鮮配制)中2min,用自來水沖洗干凈,用核固紅復染30min。結果陽性:中性粒細胞胞漿內有棕黑色沉淀。陰性:中性粒細胞胞漿內無棕黑色沉淀。正常參考值成人:積分80分左右。兒童:因年齡而異。臨床意義(1)細菌:積分球菌ft>GN桿菌,病毒減低或無變化。但NAP積分正常/I,不能除外細菌感染。(2)慢粒II,類白t?tt。ALLt,ANLLI。AAtt,PNH正常/I。惡組II,反應性組織細胞增多t?tt。增性紅細胞增多癥t,繼發性紅細胞增多正常。激素治療后NAPt。(8)妊娠期NAPt。質量保證孵育液、1%硫化銨每次實驗必須新鮮配制。TrisHCl緩沖液的PH應控制在9.2~9.8之間。溫度應嚴格控制在45C左右(上下不超過1°C)。涂片在孵育液中準確溫育30分鐘。涂片從孵育液中取出時不能沖洗,應直接放入硝酸鉆,否則實驗失敗。涂片從硝酸鉆中取出時應用自來水沖洗3分鐘,否則涂片太臟,結果不好觀察。每次染色必須作對照。鐵染色原理骨髓小粒中的含鐵血黃素稱細胞外鐵,其中的三價鐵與分子中的蛋白質結合不牢固,經稀鹽酸處理后而游離,并能在酸性亞鐵氯化鉀溶液中產生普魯士藍反應。細胞內鐵也可用此法顯示。根據反應的強弱了解骨髓中鐵的含量。試劑酸性亞鐵氯化鉀溶液2g/L亞鐵氰化鉀溶液5份濃鹽酸1份取2g/L亞鐵氰化鉀溶液置于試管中,緩緩滴加濃鹽酸,邊滴邊搖勻,至出現白色沉淀,再滴加2g/L亞鐵氰化鉀溶液,亦邊滴邊搖勻,至白色沉淀消失為止,備用。2g/L核固紅一硫酸鋁溶液取硫酸鋁2g溶于1ml蒸餾水中,再加入核固紅0.2g置37C水浴中1小時,并隨時振搖,使溶解,過濾后使用。方法選髓粒豐富的骨髓片,用甲醇固定10分鐘。髓片上滴滿酸性亞鐵氯化鉀溶液,染色30分鐘。用蒸餾水沖洗后,用核固紅復染20分鐘。結果判斷幼紅細胞內出現藍綠色顆粒為陽性。正常參考值正常:細胞內鐵>20%,細胞外鐵+~++。IDA:細胞內鐵<15%,細胞外鐵陰性。質量保證(1)需觀察外鐵時玻片最好作去鐵處理,取材涂片后應盡量減少污染鐵,最好立即進行染色。(2)亞鐵氯化鉀溶液少量配制,如與鹽酸混合后出現藍色必須重配。(3)酸性亞鐵氯化鉀溶液必須新鮮配制。(4)選擇髓粒豐富的骨髓涂片。(5)胞外鐵較規則,呈圓或橢圓,與細胞存在于同一平面,污染鐵與細胞不在同一平面。(6)瑞氏染色后的骨髓片,用甲醇脫色后仍可作鐵染色。(7)作陽性對照。臨床意義(1)細胞內、外鐵“I”、吞噬細胞內無貯存鐵,可診斷為IDA。(2)細胞內鐵“I”、外鐵“L'、吞噬細胞內有貯存鐵,可診斷為ACD。(3)細胞內鐵“L'、外鐵“f/N”、紅細胞形態小、低色素,提示可能為Hb病。(4)細胞內鐵“f”、外鐵“f/N”、環形鐵粒幼紅細胞>15%,可考慮為環形鐵粒幼細胞性貧血(RAS)。(5)MDS、AA:細胞內、外鐵均“f”。(三)過氧化物酶染色法(POX)原理細胞內的過氧化物酶(peroxidase能將底物的過氧化氫分解,產生新生態氧。后者將試劑中的聯苯胺氧化為聯苯胺藍,它是一種不穩定的中間產物,無需酶的作用進而變成棕色化合物沉淀于酶的所在部位。試劑(1)第一液聯苯胺0.3g360g/L亞硝基鐵氧化鈉飽和液1ml95%乙醇加至1ml貯存于棕色瓶中,可保存一年。小瓶分裝備用。第二液(稀過氧化氫液,新鮮配制)3%過氧化氫0.3ml蒸餾水25ml方法(1)于新鮮干燥血涂片或骨髓涂片上,滴加第一液5~8滴,使蓋滿整個血膜,作用1~2分鐘。滴加等量的第二液,混勻,染4~8分鐘。勿傾去染液,直接用水沖洗。干燥后再用瑞氏染液復染。結果陰性:無藍色或藍棕色顆粒。弱陽性:藍色或藍棕色顆粒小,分布較稀疏。陽性:藍色或藍棕色顆粒略粗,分布較密集。強陽性:藍色或藍棕色顆粒粗大。質量保證聯苯胺配制在85%~88%的乙醇溶液中染色效果較好,勿用90%~95%的乙醇,否則細胞表面蛋白質很快凝固,妨礙試劑向內滲入而作用減弱。過氧化氫需新鮮配制,其濃度與加入量勿隨意更改。臨床意義(1)白血病類型:原始及幼稚細胞|"'陽性強:AML陽性率>3%:ANlL弱陽性:AMOL陽性率<3%:ALL成熟中性粒細胞過氧化物酶變化活性t:ALL、CLL、感染、AA等。活性I:AML、AMOL。惡組細胞:(-)二、血液生化試驗(選做4學時)掌握:Coombs試驗、蔗糖溶血試驗、Hb電泳及HbF等試驗的操作方法,結果判定,正常值及臨床意義。熟悉:Coombs試驗、蔗糖溶血試驗、Hb電泳及HbF等試驗的原理。了解:Coombs試驗、蔗糖溶血試驗、Hb電泳等試驗的試劑配制方法。(一)抗人球蛋白試驗(Coombs試驗,直接法)原理抗人球蛋白試驗(Coombs試驗)是用于檢驗不完全抗體的試驗。用正常人血清、血漿或血漿球蛋白注射免疫家兔,使兔體內產生抗人球蛋白抗體(溫反應抗體)。其方法有直接試驗和間接試驗兩種。直接試驗的目的是檢查病人紅細胞表面的不完全抗體、即經鹽水洗滌后的致敏紅細胞懸液中加入抗人球蛋白血清,觀察是否發生凝集,發生凝集者為Coombs直接試驗陽性。試劑抗人球蛋白血清,生理鹽水。方法(1)取受檢者脫纖維紅細胞用生理鹽水洗滌3次。然后配成20%紅細胞生理鹽水懸液。(2)將抗人球蛋白血清按1:2、1:4、1:81:16的比例稀釋。(3)取一塊白瓷板,將上述各稀釋度抗血清各1滴,然后分別加20%紅細胞1滴,混勻,5分鐘后觀查結果。結果不凝集為陰性,凝集為陽性。按效價報告。正常參考值正常紅細胞Coombs試驗直接反應呈陰性。質量保證(1)標本應新鮮。當天進行試驗,否則反應減弱甚至呈陰性。(2)紅細胞應充分冼滌,除去吸附的血漿球蛋白,以免中和抗人球蛋白而出現假陰性。(3)冷凝集素很高的血標本,試驗前應保持在37C,并用溫熱鹽水冼滌。(4)抗凝劑對強抗體無明顯影響,但可能對弱抗體或補體有影響。因此以脫纖維蛋白血為好。臨床意義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時Coombs直接試驗常為陽性。部分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瘤、傳染性單核增多癥、巨球蛋白血癥、-重鏈病、SLE、Evan綜合征(ITP伴自免溶貧)可出現Coombs直接試驗陽性。糖水試驗原理低離子濃度的庶糖溶液在37C溫育條件下,可促進補體成分與紅細胞膜的結合,使補體敏感的紅細胞形成小孔,庶糖水溶液進入紅細胞內引起紅細胞膜破裂,發生溶血現象。試劑1g/L蔗糖溶液,38g/L枸櫞酸鈉溶液。方法(1)取患者枸櫞酸鈉抗凝血0.5ml,放于4.5ml1g/Lt糖溶液中。(2)混合后置37°C水浴中30分鐘。低速離心,觀察上清液有無溶血。結果陰性:無溶血;陽性:有溶血。質量保證器皿必須清潔干燥,以免溶血。每次實驗時作正常對照。臨床意義PNH患者常呈陽性,AA-PNH綜合征患者亦可陽性。部分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患者可呈陽性。健康人呈陰性反應。酸溶血試驗(Ham’s試驗)原理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PNH)病人的紅細胞由于膜有缺陷,對補體溶血效應的敏感性增加,在酸化的正常血清中(PH6.6~6.8),經37C孵育,易破壞溶血。試劑(1)25molHCl溶液。(2)8.5g/LnaC溶液。方法取患者血4ml于有小玻璃珠的三角燒瓶內,輕搖使脫纖維,將此去纖維血用生理鹽水洗滌紅細胞3次,配成50%紅細胞懸液。取患者血4ml(不抗凝),待凝固后分離血清。按(1)、(2)方法取與患者同型或AB型正常對照的血制備紅細胞懸液和血清。取2支小試管,按下表操作。實驗操作步驟反應物待測管對照管健康人血清(ml)0.50.5患者50%RBC懸液(ml)0.025—健康人50%RBC懸液(ml)—0.0250.25molHCl(ml)0.5—兩管均加塞,置37C水浴中1小時。直接觀察或低速離心后觀察兩管有無溶血現象。結果判斷待測管溶血、對照管無溶血為陽性;兩管均無溶血即為陰性。質量保證本試驗不用抗凝血,因抗凝劑會阻礙溶血,降低靈敏度。一般用脫纖維蛋白血或抽血后立即注入生理鹽水中洗滌。一切用具要干燥,針頭要粗,紅細胞懸液要直接滴入液體,不要沿管壁流下,以免溶血。正常血清要新鮮,以免補體失活,造成假陰性。血清酸化后試管用塞蓋好,避免因二氧化碳逸出降低了血清的酸度,以致溶血程度降低。臨床意義結果陽性主要見于PNH。高鐵血紅蛋白還原試驗(MHbFT)原理高鐵血紅蛋白還原試驗(methemogobinreductiontest,MHb-RT)是用亞硝酸鈉使血液中的亞鐵血紅蛋白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當紅細胞內的G6PD含量正常時,由磷酸戊糖代謝途徑生成的NADPH,可作為血液中高鐵血紅蛋白還原酶的輔酶,在遞氫體美藍的參與下,使高鐵血紅蛋白還原為亞鐵血紅蛋白。如G6PD含量不足或缺乏時,則高鐵血紅蛋白還原速度減慢,甚至不能還原。通過測定高鐵血紅蛋白的還原速度來間接反應G6PD活性。試劑:12.5g/L亞硝酸鈉一葡萄糖溶液:亞硝酸鈉1.25&葡萄糖5g,加水至1ml,棕色瓶4C可保存一個月。(2)0.04mol/LM藍溶液:美藍15mg放乳缽中,加少量蒸餾水研磨后過濾,再加水至1ml,室溫可保存1~2個月。0.02M磷酸鹽緩沖液(PBS,pH7.4):Na2HPO4229.5mg,KH2PO452.2mg,加水至1ml。方法取靜脈血3ml,加入已有0.3ml38g/:L句櫞酸鈉和30mg葡萄糖的抗凝管內。離心,使紅細胞與血漿之比為1:1去掉多余的血漿)。搖勻,取1.0ml全血,加亞硝酸鈉-葡萄糖液和美藍溶液各50ul,顛倒混勻12次,使與空氣中的氧充分接觸。加塞,37C水中浴孵育3小時。剩余血未加試劑亦同時放入37C水浴中孵育3小時。取出孵育后搖勻的全血0.1m】加入含10ml0.02MPBS溶液的試管中,2min后于721分光光度計635nm處比色,水調零,測其光密度為A。另取未加試劑的全血0.1ml,同(4)操作,測其光密度為B。再于此液中加亞硝酸鈉一葡萄糖液1滴,搖勻,放置5min后比色,測其光密度為S。計算高鐵血紅蛋白還原率%=(1-3J!)x1%SB正常參考值高鐵血紅蛋白還原率>75%為正常,74%~31%為中間缺乏者(雜合子),<30%為顯著缺陷(半合子或純合子)。質量保證(1)紅細胞比積對結果有一定影響,比積<30%時,高鐵血紅蛋白還原率可明顯降低。故血漿與紅細胞之比應嚴格控制在1:1(相當于紅細胞比積35%~45%)。(2)抗凝劑以38g/L的枸櫞酸鈉或ACD液為好。草酸鹽不適于本法。(3)血液保溫后必須充分混勻,再吸取,否則結果可能稍大于1%。(4)如果溶血液顯示混濁,則不能直接比色,可能有不穩定血紅蛋白存在,也可能因患者有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以致紅細胞脆性降低。前者可離心后用上清液比色,后者可加入0.1%的皂素1滴,放置10~15min,待紅細胞溶解后再比色。臨床意義G6PD缺乏時,高鐵血紅蛋白還原率下降。蠶豆病和伯氨喹啉型藥物溶血性貧血等患者,均可出現下降結果。G6PD中間缺乏值(雜合子)還原率為31%~74%,臍血為41%~76%;G6PD嚴重缺乏值(純合子)還原率小于或等于30%,臍血小于40%。(五)Hb電泳(HbA2定量)原理血紅蛋白電泳(hemoglobinelectrophresls的目的是檢出和確認正常和異常血紅蛋白。由于不同血紅蛋白所帶的電荷的差別,可將其分離和鑒別。正常人血紅蛋白A、F、A2,在PH8.6緩沖液中電泳,它們均由負極端移向正極端。其移行速度以HbA最快、HbF次之、HbA2速度最慢。以醋酸纖維素薄膜作支持物作血紅蛋白電泳具有簡便、快速的優點。試劑(1)電泳緩沖液(巴比妥緩沖液,離子強度0.06,PH8.6)巴比妥鈉6.38g分子量206.18)巴比妥0.83g分子量184.19)水加到5ml(2)浸膜緩沖液(TEB緩沖液,PH9.0,0.12M)TOC\o"1-5"\h\zTris20.2gEDTANa2?2H2O2g硼酸1.5g加蒸餾水至10ml(3)染色液:氨基黑10B加蒸餾水至10ml(3)染色液:氨基黑10BTOC\o"1-5"\h\z甲醇50ml冰醋酸25ml水40ml漂洗液:無水乙醇45ml,冰醋酸5ml,水50ml。浸出液:0.4MNaOH方法制備Hb液:新鮮抗凝血(枸櫞酸鈉抗凝)離心去血漿,用生理鹽水洗滌紅細胞3次,然后加入與紅細胞等體積的蒸餾水,劇烈震蕩,使紅細胞徹底溶解,加1/2體積的四氯化碳,震蕩,用40r/min離心20min,吸取上層血紅蛋白液備用(此血紅蛋白液濃度為1g/L)。點樣:取出醋纖膜(已用浸膜液浸泡至少20min)用濾紙吸去多余液體,在粗糙面距陰極端1cm處點上血紅蛋白液。同時平行點上正常血紅蛋白液作對照。點樣要求均勻、直、細。將膜置于電泳槽支持板的濾紙橋上(點樣面向下)。電泳:110V,40min。染色、漂洗:取出電泳后的醋纖膜放于氨基黑10B染液中染色5min,然后用漂洗液漂洗數次至無血紅蛋白區帶處接近無染料色為止。(5)定量:剪下HbA2和HbA帶,分別放入3ml和12ml的0.4MNaOH溶液中,振搖,使色帶完全洗脫,620nm波長,用空白調零。計算TTKAHbA2ODHbA=2HbA2ODHbAOD4正常參考值:<0.03質量保證點樣過多,色帶易脫落或染色不透(尤其是HbA帶),會造成HbA2相對增高,出現假陽性結果。電泳后的HbA2和HbA要充分分開,否則影響測定結果。洗脫時要將Hb完全洗脫,否則影響測定結果。剪帶時將HbF部份剪入HbA,HbA2帶要嚴格控制。臨床意義通過與正常人的血紅蛋白電泳圖譜進行比較,可發現異常血紅蛋白區帶。如HbH、HbE、HbBartsHbS、HbD、HbC等血紅蛋白異常疾病。HbA2增多時,見于珠蛋白合成障礙性貧血,為珠蛋白合成障礙性貧血雜合子的重要實驗室診斷指標°HbE病時也在HbA2區帶位置處可使HbA2增濃,但含量較大,在10%以上。HbA2輕度增加還可見于肝病、腫瘤和某些血液病。抗堿血紅蛋白(HbF)測定原理HbF對堿性物質有較大的抵抗力。當血紅蛋白溶液中加入1/12mol/L氫氧化鉀作用1分鐘,HbF不發生變性、而其它Hb在堿性溶液中可變性,被加入的酸性半飽硫酸銨沉淀而終止反應,測定其濾液中Hb含量求抗堿血紅蛋白百分含量。試劑(1)1/12mol/LKOH溶液:用1mol/LKOH溶液稀釋后標定。酸性半飽和硫酸銨:取硫酸銨4g于5ml水中,置37C水浴24小時,不斷攪拌使達到飽和,再冷卻至25C,攪拌一次,使過量的硫酸銨析出,上清液為飽和硫酸銨溶液。取出此液4ml,加1mol/LHCL20ml,蒸餾水加至8ml,混勻后室溫保存。方法取2支試管,1支為對照管,別1支為測定管。對照管先加蒸餾水10ml,再加Hb液50ul,混勻待測。于測定管加入1/12mol/LKOH1.6ml在于25°C水浴中預溫,待溫度衡定后,加入0.1mlHb液,同時開動秒表,搖勻數秒鐘,至1分鐘整,立即加入半飽和硫酸銨3.4ml,倒轉混勻6次,靜置10min,濾取上清液待測。6.用721分光光度計比色,540nm波長,水調零。計算HbF=測定管ODHbF=測定管OD對照管OD4正常參考值新生兒很高,占0.31~0.96以后逐漸下降,三個月后迅速下降,2歲降至正常成人水平。正常成人<0.022(血研所)。質量保證(1)Hb溶液必須新鮮,最好當天制備,不能在冰箱中反復凍溶,否則HbF變性后抗堿性能力減弱,可使結果偏低。(2)堿液的濃度和堿化時間要準確。(3)不同濾紙對結果有影響,故所用濾紙須經選擇,而且固定品種,不要隨意更換。(4)經變性后的濾液應在1小時內進行比色。臨床意義(1)HbF絕對增多珠蛋白合成障礙性貧血時HbF增加,重型者30%~90%,中間型常5%~30%,輕型小于5%。遺傳性胎兒血紅蛋白持續性綜合征HbF高達1%。(2)HbF相對增多骨髓纖維化、白血病、漿細胞瘤、再障、PNH、卟啉病等均可出現相對增多。(3)HbF生理性增多孕婦和新生兒期HbF增加。(七)異丙醇試驗原理非極性溶劑異丙醇,會使不穩定血紅蛋白分子內氫鍵結合減弱,穩定性下降。正常血紅蛋白在40min內保持穩定。不穩定血紅蛋白在加入異丙醇后5min內即變混濁,20min形成絮狀沉淀。試劑(1)0.1mom/LTris緩沖液:Tris1.21,g溶于20ml水中,用1mol/LHCl(約8ml)調pH至7.4,加水至1ml。(2)17%異丙醇-Tri緩沖液:取異丙醇17ml,加0.1mom/LTris緩沖液至1ml,搖勻,室溫可保存1周。方法(1)取小試管2支,各加入17%異丙醇-Tris緩沖液1ml,加塞,于37C水浴中預溫5min。(2)分別加入新鮮正常Hb液和待檢Hb液0.1ml,混勻,計時,若在37C水浴中5min出現混濁,40min出現沉淀,則為陽性。正常參考值正常Hb在40min內保持穩定不出現混濁。質量保證(1)Hb液要新鮮,否則會因日6自動氧化為高鐵Hb,肽鏈結合力減弱,出現假陽性結果。(2)異丙醇濃度和溫度要嚴格控制,pH不能低于7.2(3)Hb溶液中HbF>4%,即可發生假陽性。(4)若正常對照管出現混濁,則要求重作此實驗。臨床意義(1)不穩定血紅蛋白的患者該試驗常于5分鐘時出現混濁,20分鐘開始出現絨毛狀沉淀。(2)在HbF、HbH、HbE含量>4%、G6PD缺乏、珠蛋白合成障礙性貧血時均可出現陽性結果。第三章異常骨髓象檢查第一節急性髓細胞白血病一、MyM2a型:(4學時)掌握:急性白血病(M]、M2a)的形態學特征及FAB及我國診斷標準,骨髓報告書寫方法。了解:急性白血病的臨床表現。(一)臨床特點起病急、重、常有嚴重感染、發熱、出血。肝、脾、淋巴結腫大較急淋輕。綠色瘤常見于此型。(二)實驗室檢查1:血常規(1)Hb.PLTI,WBC不定。(2)多數可見一定數量的原粒及早幼粒,Auer小體。(3)易見有核紅細胞。骨髓象(1)增生明顯?極度活躍。(2)粒系f:M1型白血病細胞(原粒I型+11型+早幼粒)>90%;M2a型白血病細胞(原粒I型+11型+早幼粒)30%?89%。(3)易見Auer小體。(三)細胞化學染色POX或SB染色:白血病細胞陽性率》3%,但部分M]型可<3%oNAP染色:積分明顯I。二、M3型(4學時)掌握:急性白血病(M3)的形態學特征及FAB及我國診斷標準,骨髓報告書寫方法。了解:急性白血病(M3)的臨床表現。(一)臨床特點易出血:常是本病的特點,以皮膚粘膜最明顯,其次為呼吸道、胃腸道、泌尿道、陰道、顱內等。易并發DIC發生機制:(1)PLT減少和功能異常t出血。(2)異常早幼粒細胞漿內含大量顆粒t顆粒內容物的釋放-ra.組織凝血活酶t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統t促進凝血;b.纖溶酶原激活物(TA和U-PA)t纖溶酶原(PLG)t纖溶酶(PL)t促進纖溶tDIC。(二)實驗室檢查血象(1)三系I,少數WBCf。(2)分類可見異常早幼粒細胞,其特點:大小不一,外形多不規則,圓形、類圓形、腎形、畸形、凹陷、折疊、扭曲或分葉狀。核略小、常偏位,可見雙核,核仁1?3個不等,有的被顆粒遮蓋而不清楚。胞漿豐富,染藍色或灰色,內含大量大小不等的紫紅色顆粒,易見胞漿分為內、外兩層(即稱內外漿),易見Auer小體、可呈束狀交叉排列。骨髓象增生明顯?極度活躍,少數增生I。異常早幼粒細胞明顯―占30%?90%(NEC),易見Auer小體。細胞化學染色POX或SB染色:強陽性。NAP染色:積分明顯I。ACP染色:陽性或強陽性。三、M5型(4學時)掌握:急性白血病(M5)的形態學特征及FAB及我國診斷標準,骨髓報告書寫方法。了解:急性白血病(M5)的臨床表現。臨床特點是皮膚、粘膜浸潤(突出表現粘膜、齒齦增生,腫脹,出血,潰瘍等)。肝、脾、淋巴結腫大。實驗室檢查血象三系I,少數WBCto分類可見一定量的原幼單細胞,部分亦可見成熟單核細胞-骨髓象增生明顯?極度活躍。以原幼單核細胞增生為主:M5a:原單>80%(NEC),幼單較少。M5b:原單<80%,原單、幼單、成熟單均可見。部分患者可見到1?2條細長的Auer小體。細胞化學染色POX和,8染色:原單陰性或弱陽性,幼單陽性。非特異性酯酶染色:陽性,可被NaF抑制。特異性酯酶染色:原單約半數陰性,半數呈細顆粒狀或粉紅色弱陽性;幼單呈陽性。第二節慢性白血病一、慢性粒細胞白血病(4學時)掌握: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形態學特征及診斷標準,骨髓報告書寫方法急性白血病(M5)的臨床表現。慢粒(chronicmyelocyticleukemiaCML)是一種獲得性造血干細胞惡性克隆性疾病,主要涉及髓系。臨床特點常因左下腹腫塊而就診。乏力、輕度貧血。脾大最突出,常為巨脾。半數肝輕度大,淋巴結大罕見。臨床自然病程分:慢性期、加速期、急變期。慢性期:不易感染及發熱。加速期:脾進行性腫大,可有脾區疼痛、胸骨壓痛及發熱。亦可發生綠色瘤或骨髓纖維化。急變期:可有劇烈骨關節疼痛、出血、不明顯原因高熱或髓外浸潤等。實驗室檢查血象Hb早期正常,少數輕度I,WBC及PLTt(WBC常〉25x109/L,PLT1?3x109/L可高達10x109/L分類:有不同分化階段的粒細胞,并以中性中幼粒以下階段偏成熟的為主,原粒I+IIV10%;嗜堿粒細胞f、可高達10?20%(是慢粒的特征之一);嗜酸性粒細胞及單核細胞可f;伴貧血者可見有核紅細胞;隨病情進展,加速期原粒可〉10%,急變期可〉20%。骨髓象增生極度活躍。粒紅比例明顯f,可高達10?50:1。紅細胞系:早期正常,晚期受抑制。分類:中性中、晚幼粒及桿狀核匚原粒及早幼粒易見,原粒I+IIV10%;嗜堿和嗜酸―加速期和急變期原始細胞逐漸—其中加速期原粒I+II或原幼淋或原幼單>10%<20%,急變期:原粒I+II或原幼淋或原幼單>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股東之間的股權轉讓合同范本
- 2025標準個人售房合同協議書
- 2025跨國服務貿易合同規范
- 2025存量房買賣的合同樣本
- 2025天津市經濟適用住房買賣合同
- 2025大連煤炭產品代理合同范本
- 2025屆畢業生簽訂就業協議應注意合同細節
- 2025《基站建設合同施工》
- 2025年躉購電合同示范文本及范例
- 2025授權炒股合同示例
- 2025年安徽蕪湖市陽光電力維修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人教版英語七年級下冊知識講義Unit 1 section A (教師版)
- 快開門式壓力容器操作人員培訓
- 2024-2025學年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期末易錯題:現代文閱讀(記敘文)(含答案)
- 手術分級管理制度
- 2025年江蘇宿遷經濟技術開發區人力資源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2030年中國聚氨酯產業市場風險評估規劃研究報告
- 學校食堂每日食品安全檢查記錄臺賬(日管控)
- 2025年四川三新供電服務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ERP總體介紹》課件
- 企業利他培訓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