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的敘事方式_第1頁
文學作品的敘事方式_第2頁
文學作品的敘事方式_第3頁
文學作品的敘事方式_第4頁
文學作品的敘事方式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學作品的敘事方式

文學作品的敘事,包括很多方面:敘事的時間、敘事的視角、敘事的情節結構、敘事的語言、敘事的意象等。任何作品都有自己的敘事方式,但對敘事方式的概括分析在中學很少涉及,這里先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以便同學們有一個大概的印象。【知識概說】敘事方式時間順序:順敘、倒敘、插敘、補敘敘事元始、敘事速度、聚焦象征、隱喻意象選擇與組合結構人稱:第一、第二、第三人稱全知視角、有限視角視角意象情節:搖擺、出乎意料結局單一、多元、復合【知識概說】敘事順序順敘順敘也稱正敘,就是按照事件發生發展的時間先后來進行敘述的方法(《西游記》)補敘也叫追敘,是行文中用幾句話對前面說的人或事作一些簡單的補充交代。(《智取生辰綱》)倒敘敘述的過程中,為幫助展開情節或刻畫人物,插入一段內容,然后接著敘述原來的內容(《故鄉》)插敘補敘根據表達的需要,把事件的結局或某個片段提到前面敘述,然后再按照事件的發展順序進行敘述(《祝福》)【知識概說】231敘事視角定義敘事視角是一部作品看世界的特色眼光和角度。一般可分為全知視角和有限視角。敘述者的視角限制在某一方面,留著一些環節讓讀者自己去推理判斷與評價《儒林外史》《橋邊的老人》。功能敘事人相當于上帝,對所有的線索、發展、結局都了如指掌,傳統小說一般采用全知視角《三國演義》《項鏈》。全知視角有限視角可以展開一種獨特的視鏡展示新的人生層面;可以產生哲理性的功能,進行深刻的人生反省;可以導致敘事問題的變異和革新。【知識概說】231敘述人稱我第一人稱,屬于有限視角;好處敘述親切真實,能拉近作品與讀者距離,便于抒發感情;但受到一定的限制。《祝福》開頭、結尾采用的是第一人稱“我”中間部分采用的是第三人稱。他第二人稱非常少見,便于感情交流,增強抒情性和親切感。你人稱轉化第三人稱,不受敘述者見聞和感覺的限制,比較自由,深入人物內心;但它不如第一人稱親切。【知識概說】1.故事的主體部分采用第幾人稱敘述?有什么效果?2.本文在敘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請賞析。3.作品是怎樣敘述故事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請簡要分析。4.作品在人稱運用上有什么特點?有何效果?5.這篇小說的故事情節是怎樣展開的?請概括作答。6.請結合小說的內容簡要分析小說在情節方面的技巧特色。【命題形式】一抓作者的寫作視角首先確定作者是運用第幾人稱敘事的,再根據人稱的表達效果,結合具體內容分析其作用。二抓小說的敘事方式閱讀作品,了解其敘事方式(順敘、倒敘、插敘、補敘等),具體分析其表達效果。三抓小說的敘事線索首先確定敘事線索,是單線,還是雙線,再根據具體線索分析其作用。想:作品的敘事背景敘事背景主要起襯托人物、渲染氣氛的作用,有的背景還富有象征意義【解題策略】【范式引路】1

撿爛紙的老頭汪曾祺

烤肉劉早就不賣烤肉了,不過虎坊橋一帶的人都還叫他烤肉劉。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館子,地方不小,東西實惠。賣大鍋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較貴一點是黃燜羊肉,也就是塊兒來錢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臉盆端出來,倒在幾個深深的鐵罐里,下面用微火煨著,倒總是溫和的。有時也賣小勺炒菜:大蔥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飯、饅頭、芝麻燒餅、羅絲轉;賣面條,澆炸醬、澆鹵。夏天賣麻醬面。賣餡兒餅。烙餅的爐緊貼著門臉兒,一進門就聽到餅鐺里的油吱吱喳喳地響,餅香撲鼻,很誘人。

。。。。。。【范式引路】1

一天,他和幾個小伙子一桌。一個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聲說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說誰哪?”小伙子沒有理他,他放下燒餅,跑到店堂當間:“出來!出來!”這是要打架。北京人過去打架,都到當街去打,不在店鋪里打,免得損壞人家的東西攪了人家的買賣。“出來!出來!”是叫陣。沒人勸。壓根兒就沒人注意他。打架?這么個糟老頭子?這老頭可真是糟。從里糟到外。這幾個小伙子,隨便哪一個,出去一拳準把他揍趴下。小伙子們看看他,不理他。(2015年浙江卷選自《汪曾祺全集》第二卷)【范式引路】解析:效果題就是作用題,可以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來作答。題干中提到的“虛擬的旁觀者”是指除老頭與幾個小伙子之外的另一個視角。首先要從文段中篩選出相關信息,如“這是要打架”“是叫陣”“壓根兒就沒人注意他······出去一拳準能把他揍趴下”。然后分析這樣寫的作用。從內容上看,“這是要打架”“是叫陣”,表現出了旁觀者的驚訝;兩個帶問號的句子表現出旁觀者的懷疑:;“糟老頭子”“揍趴下”等信息表現出旁觀者對老頭的鄙夷。此外,還要考慮這樣寫在形式上的作用。這個視角讓讀者可以成為整個事件的旁觀者,有代入感,相當于有限視角“第一人稱”,是拉近讀者與文本距離的一種手段。1.作者在第四段中通過虛擬的旁觀者來評說老頭的行為,這樣寫有什么效果?答案:①表現了其他顧客對“老頭”的驚訝、懷疑和鄙夷的情感態度。②把讀者引入情境,增強現場感、真實感。【范式引路】解析:這是一道結構分析題。作答時,主要解釋清楚作者為什么要將其處理成與常規寫法迥異的頭重腳輕的結構。解答此題可分為三個問題:為什么這樣開頭?為什么這樣結尾?繁簡安排的表達效果如何?這樣就容易理清答題思路了。2.本文開頭兩段不避其繁,結尾兩段不避其簡,作者為什么做這樣的結構安排?①開頭以繁筆設置故事場景,營造出濃厚的市井氛圍,為“老頭“的出場作了鋪墊。②結尾交代“老頭“死后留下巨款的情節,以簡筆收束全文,留下懸念與想象空間。③開頭與結尾繁簡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規寫法;繁筆舒緩,簡筆急促,結構奇峻峭拔,令人驚奇。(這其實是一個敘事的時間速度與文筆疏密問題。)【范式引路】2

第9車廂【俄羅斯】米哈依爾扎多爾諾夫

我要坐15次列車從里加去列寧格勒。我來到了火車站,我買的是第2車廂的票。我走近列車一看,前三節車廂根本就沒有!最后,買了前三節車廂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車廂,一半換了下一次列車。最后大家總算是一腔怒氣地到了列寧格勒。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學報》上發表了一篇諷刺小品。一個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輔讀者的來信。信中說:“□□□□□□(此處刪去兩句話)”我正好有事去基輔出差,就在一個傍晚去拜訪了寫信人。他果然真的沒讓我白跑一趟。如果說我坐的那次列車是沒有前三節車廂的話,而這位讀者在基輔坐的那次列車竟然掛了兩節第9車廂。買了第9車廂票的乘客當然都坐進了前一節第9車廂,因為所有的正常人從小就知道,第8車廂后就是第9車廂,誰會想到第9車廂后還是第9車廂呢?

【范式引路】2

列車開動后,后一節第9車廂的乘務員看著空無一人的車廂,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車長:“我的車廂里一個乘客也沒有!”可列車長說:“肯定是售票處又弄錯了!”列車長說完,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賣第9車廂票。列車在下一站聽了3分鐘。買第9車廂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維正常的人,車一停穩,大家就順序跑到前一節第9車廂門口排隊上車。乘務員看著這么多乘客,驚慌失措的擋在車門口說:“我這兒只有兩個空鋪,去找列車長吧,在第1車廂,讓他把大家都安排到其他車廂去,跑快點,要不車就開了!”憤怒的乘客們拎著大包小包你追我趕的朝第1車廂跑去。列車長看著這么多遠遠跑來的乘客一頭霧水:“你們這是從哪兒來啊?”乘客們說:“從第9車廂來的……”“那個車廂早就滿了……”列車長此刻沒時間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馬上把這些乘客安排好。一陣忙碌之后,乘客們終于安頓好了,他松了一口氣發出了發車命令。

【范式引路】2

這時,后一節第9車廂的乘務員又來了,還是說:“我的車廂里一個乘客也沒有。”“怎么可能呢?”這次列車長認為這個乘務員肯定瘋了。于是,列車長決定和這個乘務員一起去車廂里看看,這才發現原來這趟列車有兩節第9車廂。列車長現在終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長長地松了一口氣后,回到自己的包廂通知了下一站:“摘掉第9車廂!”當時已是半夜,負責摘車廂的人也是正常人,也會從一數到九。他們數到前一節第9車廂,就把它摘了下來,拖到了備用道上,然后重新組裝好列車就通知了列車長。列車長再一次松了口氣后發出了發車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廂睡覺。可后來后一節第9號車廂的乘務員又找來了,“我的車廂里還是一個乘客也沒有。”

【范式引路】2

我不知道這次行車后列車長是不是瘋了,但給我講故事的這個人當時和他的妻子就在前一節第9車廂里。深夜,他起來吸煙。他邊吸著煙邊想:“列車怎么停這么長時間呀?”隨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這才發現前面后面的車廂都沒了蹤影。就更別說車頭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禿禿的,一輪圓月冷冷照在停著第9車廂的備用道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連外衣都沒穿就從鋪位上跳了下來,猜測著到底發生了什么事,他們現在是在哪兒。聽他講到這兒,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聲來,結果講故事的人火了:“我一點都不覺得這有什么好笑!我們第9車廂的這些旅客本來打算去保加利亞旅游的!”

(本文有刪改)

【范式引路】故事的主體部分采用第幾人稱敘述?有什么效果?【解析】文章人稱選用的效果作用:第一人稱,以身臨其境的口吻敘述,顯得真實,可以增強文章的可信度、真實感;第二人稱,以對話的口吻敘述,可起到擬人化的作用,拉近與抒情對象的距離,顯得親切自然,便于交流感情,用于抒情能增強感染力。第三人稱,以客觀旁述的口吻敘述,可使文章張馳自由,便于多角度描述事物,表達感情。【答案】第三人稱敘述。①突破開篇以第一人稱寫“我”的所見所聞的局限,較為自由地展現事件過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點發生的事情。②拉開了敘述者與故事之間的距離,更具有客觀感。【高考考點】作品體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的分析2008浙江

21.魯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運的見證者,其重要性與本篇中的“我”相似。請賞析《烏米》中“我”的形象與作用。(6分)

次要人物的作用:從與情節、人物(主人公)、主題的關系考慮。[參考答案]形象:①對不幸有同情心;②對人性之美滿懷有敬意;③對現實有清醒的認識。作用:①“我”是貫穿全文的線索;(情節)②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有真實感;(情節)③借“我”的感觸提示全文主旨;(主題)④通過“我”對烏米的情感態度突出烏米的形象。(形象)【演練熱身】2006遼寧卷《楊柳》第20題:文章對牡丹等花木的稱呼大多用第三人稱,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卻有兩處用了第二人稱,這樣寫有何作用?請賞析。「原文片段」我贊楊柳美麗。但其美與牡丹不同,與別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發展的,紅杏能長到“出墻”,古木能長到“參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見枝葉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記了下面的根,覺得可惡!你們是靠他養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絕不理睬他呢?你們的生命建設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貪圖自己的光榮,而絕不回顧處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經被斫,而上面的花葉還是欣欣向榮,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惡而又可憐!【參考答案】改用第二人稱,將批判對象擬人化,形成一種面對面的質問之勢,使作者的態度更為鮮明,(2分)便于直接抒發作者對那些名貴花木強烈的厭惡之情。(2分)【演練熱身】【演練熱身】祝福魯迅

舊歷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村鎮上不必說,就在天空中也顯出將到新年的氣象來。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間時時發出閃光,接著一聲鈍響,是送灶的爆竹;近處燃放的可就更強烈了,震耳的大音還沒有息,空氣里已經散滿了幽微的火藥香。我是正在這一夜回到我的故鄉魯鎮的。雖說故鄉,然而已沒有家,所以只得暫寓在魯四老爺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長一輩,應該稱之曰“四叔”,是一個講理學的老監生。他比先前并沒有什么大改變,單是老了些,但也還末留胡子,一見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說我“胖了”,說我“胖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